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郑志勇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郑志勇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郑志勇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郑志勇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分校(站、点):龙岩电大

学生姓名:郑志勇

学号: 1035001257402

指导教师:傅阿循

完稿日期: 2012年10月23日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目录

写作提纲 (1)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2)

一、绪论 (2)

二、本论 (2)

(一)文学创作介绍 (2)

(二)新闻学简述 (3)

(三)新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4)

(四)新闻与文学“混流”现象解析 (4)

三、结论 (8)

参考文献 (8)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

一、绪论:

本文对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展开讨论,同时,就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合流”现象进行剖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它,评价它。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异,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的现象日趋显著,这种新闻与文学“合流”的现象对于更好的传播新闻信息,展示当今时代的风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合流”的现象也造成了一些混乱,以致笔墨官司时起。究其原因,这种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合流”的现象并不是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闻与文学文体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二、本论

(一)文学创作介绍

1、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2、文学创作的的必备条件

3、文学创作的特点

(二)新闻学的特征

(三)新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四)新闻与文学的差异

1、本质的差异

2、叙事逻辑结构差异

3、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差异

4、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差异

(五)、新闻与文学“合流”解析

三、结论

新闻因素被大量运用于文学创作中,文学因素被大量运用于新闻写作中。是新闻和文学文体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分化。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合流”无论形成哪一种文体,都只是表现形式的变化,是新闻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或文学引进新闻的写作因素。这种“合流”只是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在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靠近、相互渗透,而非性质上的混同。其实质都是为了丰富文体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

郑志勇

【内容摘要】

现今,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为求得生存发展空间,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各媒体不断创新求变。由此,新闻报道中正发生着一场新的革命,颠覆着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即把新闻事实包装成故事来讲述。形成了新闻报道与文学写作的“合流”。然而这种合流现象不是新闻与文学的合二为一,是指在新闻的写作中借助文学的叙事方式和各种文学表达技巧,来增强新闻本身的生动性、故事性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新闻更有表现力,更经得起推敲,更耐人寻味。文学向新闻靠拢是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现实和时代的热点和当下社会的需求,使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了时新性。

因此,看来新闻报道与文学的“合流”现象是一个值得深讨的课题,它既要求报道的时新客观性,又必需满足受众对故事情节耐人寻味的大众文化需求。

一、文学创作介绍

(一)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

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

到了齐梁时代,《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神思》篇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和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文心雕龙》中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拓展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

此后,出现了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

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人们开始探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并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文学创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它既要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

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融和结合,文学创作无疑地要受“美的规律”的直接制约。许多杰出作家(如:鲁迅、巴金等)的实践经验也表明,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倾注他们的感情。

综上,文学创作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着诸如素材积累、艺术构造、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

(二)文学创作的必备条件

文学创作首先必须体现客观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创作还体现了主体(文学创作者)的审美意识。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观,倾诉作者的感情和理想。这种探索和追求,说明了文学创作的特点。

在文学创作创应正确处理好创作客体(社会现实)与创作主体(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内容与文式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包含着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多方面问题。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特有途径,从事文学创作必须对生活的感受出发。他的生活积累越多,就越能培育出独特的创作思维。作者必须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描写的中心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了解工作是特有的工作,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解剖分析人的内心世界,关心和感受人的命运,设身处地体察不同的性格、心理、情绪,从实践中获得只有作者个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深入社会生活中,研究、分析各种人和各种社会现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必备条件。

(三)文学创作的特点

1、审美创造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艺术概括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然后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正如鲁迅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是选取题材。作者所写的应当是他受了感动的审美对象(即社会现实),再者才是酝酿主题(即,作者本人对社会现实进行审美及艺术加工创造)。

这样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才可以算得上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文学创作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题材的选择要恰当,而且要有深刻的含义,主要还是在于挖掘出其他人没有觉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获得独特的审美经验验。

2、表达与构思

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因此,文学创作者应当在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的基础上,不断地对社会现实进行审美及艺术加工创造,最后创作出反应社会生活本质的文学作品。

3、形象与艺术交融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形象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过程称为形象思维(或称艺术思维)。形象思维是作者认识文学创作领域中特有的表现,它构成了新的艺术形象。它不仅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更是一种审美创造过程。当然,文学创作不只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它同样也离不开逻辑思维。这种在这种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或称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二、新闻学的特征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规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新闻的目的是报道事实,是记者在生活中敏锐、准确抓住的新闻价值。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离开了真实,新闻价值就不存在了,报道也就无法进行。现代新闻学不仅在新闻报道观念上进行了重新定位,许多焕然一新的报道方式也走向了前台。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报道观念的转变,现代新闻学要求新闻报道者要力争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事实进行报道,要最大成对的减少新闻报道中的作者的主观意识(即,对客观的社会现实进行主观的再创造)。这也就决定了新闻最大的特征就我真实。这与作家的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新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新闻与文学两者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尽管它们的概念界定彼此独立,但是二者在写作手法等方面又存在着共性。从叙事学角度也可以考察新闻与文学的异同以及它

们二者的关系,说话人与受话人的构成要素是新闻与文学的不同之处;同时,新闻在话语结构的构建中向文学借鉴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互动现象,有许多优秀新闻稿件可以做以例证。新闻文体借鉴文学的表达方式与叙事技巧,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并丰富了新闻作品的体裁和表现力。从宏观的新闻与文学各自的发展脉络来考察文学与新闻的相互作用,也会有许多极具价值的发现。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报纸作为主流的传播媒介,对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作家作品因与报纸副刊的“联姻”,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布并产生了更强的社会影响力。“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为现代文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新闻学与文学的差异

1、本质差异

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差异是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而文学是虚构的,这决定了新闻与文学在表达的准确性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新闻的目的是报道事实,是记者在生活中敏锐、准确抓住的新闻价值。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离开了真实,新闻价值就不存在了,报道也就无法进行。文学是虚构的,是作者在头脑中集中、加工、提炼和创造的,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它根据作者的创作需要和个性特点构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作品中细节、数字和背景等要素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表达效果和意境而虚构的。

2、叙事逻辑结构差异

新闻的叙事逻辑结构,特别是消息的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是倒金字塔结构。

这种结构最重要的内容体现在导语里,越往下越不重要,甚至删减下文的内容也不影响报道的效果,十分符合新闻价值对快速反应传播有效信息的要求。而文学创作的结构丰富多样,可以顺叙、倒叙、插叙、设悬等,根据表达效果的需要,运用不同逻辑结构,多线索的构建,使文章跌宕起伏、生动形象、表现力强、引人入胜。新闻作品的生动、跌宕则来源于事实过程本身细节的再现,事实本身的生动。

3、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差异

新闻写作一般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对事实的细节描写大多运用白描,进行简笔勾勒,而且必须是对事实过程和细节的真实描写,再现事实原貌,拒绝添油加醋。而文学创作中为了艺术效果的表达,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进行浓墨重彩的表达,可以渲染、烘托、反衬、虚实相生、情理结合等,没有规定限制,只要不流于累赘、拖沓。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新闻有些可以借鉴,有些不可以借鉴,如夸张不能用,比喻、拟人要慎用,对偶、反问、设问和反语等适时而用。

想象在文学中是允许的,但新闻写作中不能使用,新闻写作要有理有据。

4、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差异

新闻和文学的社会功用决定新闻语言是通俗的、简洁的,文学语言是形象的、富于感情和想象力的。

首先,新闻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是实用文体。人们了解新闻是为了取得对外部事物的了解,要把信息传播得更广更远,就必须通俗易懂。文学创作主要是体现审美价值、艺术欣赏,创造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

其次,新闻的语言要通俗,就要尽量使用常用词,句式简短;对专业性、技术性和新概念的词语要尽可能的作解释说明。文学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传达情感、情绪的一种艺术门类,语言这种媒介是最自由灵活的,不受任何限制。因此,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塑造怎样的艺术形象就怎样遣词造句。

再次,新闻语言是信息传播和快速交流的语言,它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现代人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决,因此这种语言是简洁的、扼要的,删繁就简的。

文学语言也要精炼,但文学语言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形象性、富于情感和有想象力的。

五、新闻与文学“合流”解析

新闻(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在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上相互靠近、相互渗透。这种“合流”特征已普遍存在。按体裁分类,属于新闻作品的有:新闻特写、通讯等,属于文学作品的有报告文学、纪实小说等。它们都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及时地表现出来,兼具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特点。

(一)、新闻(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合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新闻的角度来讲,新闻与文学“合流”是为新闻迎合读者的需求。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价值。

现今,社会变革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人们已不满足于有限的、浅层次的信息传播。受众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有了新的信息需求,要求新闻可以提供内涵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要求看到新闻背后的深沉新闻,要求新闻报道的不断拓深和流变。

其次,受众对新闻的可读性要求也提高了,不仅仅满足于短、快、多这样起码的需求性,还要求新闻作品生动、直观、具有画面感,能引人入胜,给人一种超值享受。受众的这种深层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新体裁和深度报道的出现。

再次,随着广播、电视传媒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对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媒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报刊只能以语言文字诉诸视觉,信息传播客观上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新闻改革便需要发挥传媒自身优势,寻求报道形式的创新,向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文字的形象、生动化方向发展,形成报道特色,否则就不足以与其它传媒展开新闻竞争。

“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在生存竞争中相互吸取双方文体的优点,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它们的需要。”新闻与文学的“合流”,客观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文体的需求,同时也是它们适应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变革。

(二)、新闻与文学“合流”是形式的合流。

新闻与文学“合流”现象实质是这两种文体相互借鉴表现手法,在题材、技巧上的“合流”,以丰富它们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闻界,这种“合流”是伴随着新闻发展而出现的,仍处于探索中,它的理论还很不完善。尽管人们认识差别较大,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承认在这两种文体中,文学因素可以进入新闻写作中,新闻因素也可以被运用于文学创作。

新闻与文学“混流”的另一面是文学创作引进新闻因素。文学克服以往脱离现实、反映现实生活不力的弱点,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报告文学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文体。报告文学的文学品格体现在某些文学因素的介入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体现在语言的艺术技巧上。这与“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有

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新闻与文学“混流”无论是何种文学文体,都只是形式的变化,是新闻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或文学引进新闻的写作因素,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靠近、相互渗透,而非性质上的混同。其实质都是为了丰富文体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合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前媒介深度报道中新闻与文学的“合流”是一种趋势,不可避免,新闻报道需要艺术化、情感化的元素增加活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但是在创新报道方式的改革中一定要符合新闻本身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过犹不及,要多思考、把握好“合流”现象的可取之处和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真正给新闻报道写作到来新的生机。为避免在具体操作中违背新闻本质规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区别

在深度报道的写作中,首先必须明确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区别,新闻是客观真实的,文学是可以虚构的。所谓新闻与文学的“合流”是指题材上、写作技巧上、语言表达上的合流,而不是性质上的合流。发表在媒介上的各种报道都必须具有严格的真实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新闻拒绝虚构,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获得广大读者的信赖。因此,新闻与文学的本质界限不能模糊,新闻真实的红线不能碰触。

2、把握主观倾向性,避免客观性偏失

在深度报道中作者应把握好自己的主观倾向性,不能造成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偏失。记者为了挖掘新闻的深度和新闻事件反映的社会意义及价值倾向引导,或多或少会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这种个人的主观倾向会对新闻报道的效果和对受众的意识产生倾向性影响。主观性把握不到位会影响新闻事实客观性的呈现,可能产生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错误。新闻报道中“造神运动”和“造魔运动”在新闻报道主观倾向性的舆论导向下,在不平衡、不公正、不客观的报道中形成。因此,要严格把握主观倾向性之于客观真实

性的度。

3、注意对新闻主题的提炼

深度报道中应避免刻意追求文学的表现技巧,注意对主题的提炼。新闻借鉴文学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是要为新闻服务的,而不是让文学喧宾夺主,取枝叶而失树干。要以新闻事实为主干,文学技巧为枝叶,把文学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渗透进新闻事实中,使两者有机组合成一体,突出新闻价值,才能创作出新闻精品,产生凌驾于新闻价值和文学价值之上的综合社会价值。忽视文学价值的后果是导致新闻价值的弱化,忽视新闻价值的后果则会丧失文学价值之于新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张骏德:《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2、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3、叶春华、连金禾:《新闻采写编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4、穆青:《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新闻业务,1982版。

5、周胜林.高级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95

6、王雄:《论“新新闻学”与“新闻文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0,37

浅谈大数据

浅谈大数据 去年三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上,马云首次提出“人类 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并指出DT(Data technology)时代利用数据处理技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 在变革过程中,IT与DT不仅存在技术上的差异,在思想观念层面也有显着不同。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利用的是信息技术,以“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而DT则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以“别人”为中心,不仅强调舒服的客户体验,而且也需要公开透明的游戏规则与行业环境。DT时 代的挑战和机遇,在于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结合。 当然,在走向DT的过程中,无论是客户体验,还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数据无疑是争夺的重点资源,甚至可以说Data为王。 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Garnter给出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 的信息资产。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1]中 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处理。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下面我们从一个有趣的例子开始,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司令员林彪要求 每天要进行例常的“每日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那几乎是重复着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枪支、物资多少……有一天,参谋照例汇报当日的战况,林彪突然打断他:“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大家都很茫然,因为如此战斗每天都有几十起,不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样的枯燥数字吗?林彪扫视一周,见无人回答,便接连问了三句:“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为什么那 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林彪司令员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果然,部队很快就抓住了敌方的指挥官廖耀湘,并取得这场重要战役的胜利。 这个例子真实的反映在各行各业,探求数据价值取决于把握数据的人,关 键是人的数据思维;与其说是大数据创造了价值,不如说是大数据思维触发了 新的价值增长。 首先,我认为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或特征而已, 没有必要神话它或者与我们关系不大。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的衬 托下,这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利用起来了,通过各行各业 的不断创新,大数据会逐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其次,想要系统的认知大数据,必须要全面而细致的分解它,我着手从三 个层面来展开: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倾向。主观倾向。底线。主观能动性。 正文: 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新闻报道中怎样运用大数据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c6452699.html, 新闻报道中怎样运用大数据分析 作者:丁贺臣 来源:《科技传播》2018年第11期 摘要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下最热的关键词,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比如交通、销售、医疗以及媒体行业。但目前对于数据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很多报道对数据的应用并不科学准确。文章将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全面地阐述在新闻报道中怎样科学地使用数据,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据分析;新闻报道;财经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2-0137-02 1 什么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它们加以汇总、理解并消化,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的功能,发挥数据的作用。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藏在一大批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背后的信息集中和提炼出来,总结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2 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过程主要包括6个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阶段。它们是:明确分析目的和内容、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现、报告撰写等6步。 此外,决策者更需要的是建议或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找出问题,所以,一份优秀的分析报告必须要包含建议或解决方案。因此,数据分析师不仅需要掌握数据分析方法,而且还要了解和熟悉业务,这样才能根据发现的业务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或解决方。 3 举例分析新闻报道如何利用数据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会大量使用数据来进行分析举证,大量权威的数据让报道更有说服力。所以在这里,我以一篇财经报道举例,结合专业所学,分析一下新闻报道中应该如何利用数据分析。 3.1 该新闻报道原文的链接 《国内油价迎今年首跌汽油每吨降180元回五年前水平》

关于大数据分析结课论文

大数据论文 摘要数据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个新的概念,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层出不穷,但作为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其很多作用还有待挖掘,比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为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等。现今,互联网上每日产生的数据已由曾经的TB级发展到了今天的PB级、EB级甚至ZB级。如此爆炸性的数据怎样去使用它,又怎样使它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这就需要不断去研究开发,让每天的数据“砂砾”变为“黄金”。那么如何才能将大量的数据存储起来,并加以分析利用呢,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本文就大数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大数据的定义、特征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引入,简述了大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挖掘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方法,并对大数据分析流程和框架、大数据存储模式和服务机制、大数据分析中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高维数据的降维技术、子空间分析、集成分析的处理方法等做了概述。最后,以网络信息安全为例,阐述了该领域的大数据分析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一、大数据概述

1.1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目前,虽然大数据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但是关于大数据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大数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除去数据量庞大,大数据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和“非常大的数据”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有限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科技企业、研究学者、数据分析师和技术顾问们,由于各自的关注点不同,对于大数据有着不同的定义。通过以下定义,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数据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方而的深刻内涵。2010年Apache Hadoop组织将大数据定义为,“普通的计算机软件无法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捕捉、管理、处理的规模庞大的数据集”。在此定义的基础上,2011年5月,全球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发布了名为“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报 告,在报告中对大数据的定义进行了扩充。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该定义有两方而内涵:(1)符合大数据标准的数据集大小是变化的,会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而增长;(2)不同部门符合大数据标准的数据集大小会存在差别。目前,大数据的一般范围是从几个TB到数个PB(数千TB)[2]。根据麦肯锡的定义可以看出,数据集的大小并不是大数据的唯一标准,数据规模不断增长,以及无法依靠传统的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也是大数据的两个重要特征。大数据价值链可分为4个阶段:数据生成、数据采集、数据储存以及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数据价值链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大数据价值的实现,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提取有用的值,提供论断建议或支持决策,通过对不同领域数据集的分析可能会产生不同级别的潜在价值。 在日新月异的IT业界,各个企业对大数据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读.大数据的主要特征5个,即5" V”特征: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快)、难辨识(veracity)和最重要的Value(价值密度低)。 Volume(容量大)是指大数据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完整性。可指大数据集合中包含的数据多,也可指组成大数据的网络包含的子数据个数多。 Variety(种类多)意味着要在海量、种类繁多的数据间发现其内在关联。大数据中包含的各种数据类型很多,既可包含各种结构化数据类型,又可包含各种非结构化数据类型,乃至其他数据类型。 Velocity(速度快)可以理解为更快地满足实时性需求。大数据的结构和内容等都可动态变化,而且变化频率高、速度快、范围广,数据形态具有极大的动态性,处理需要极快的实时性。 Veracity (难辨识)可以体现在数据的内容、结构、处理、以及所含子数据间的关联等多方面。大数据中可以包含众多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的随机数和众多具有不同定义域的模糊数。数间关联模糊不清、并且可能随时随机变化。

浅谈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均属于新闻

浅谈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均属于新闻 文学院11级广电班马永红4号无论是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还是深度报道等,它们都属于新闻。只是使用不同角度和形式对新闻进行解剖或报道的几种不同形式而已。 一.后续性报道的含义及分类: (1)定义:关于后续报道各个新闻学专著里对它的关注比较少很少有专章论述。对于其定义这里不妨列举一二。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它是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 首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作了如下定义“对事件性新闻所作的进一步报道。它近似连续报道但又不仅仅限于反映事件最新发展的连续报道常常还须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 其次,一件受人关注的新闻播发后受众还想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背后的东西如发生的原因、背景、影响、结局等这就需要做后续报道。后续报道常见于突发性事件的解释性报道和评议性报道。采写后续报道应注意挖掘新的线索不断给受众以新的信息”。 (2)后续报道的分类: 后续报道的分类:根据《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定义可知后续报道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背景说明式的。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解释说明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一类是结局式的对事件处理的结果或是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进行报道。还有一类是评价式的。南方报业网上的“深评浅议”即属于此类。3.与连续报道的差别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

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黄匡宇《电视新闻学》③。而后续报道更关注的是事件的进展情况比较往纵深的方向发展。连续报道中各个独立报道因素既可以独立为体彼此又环环相连丝丝紧扣承上启下互为因果形成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④具有时效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密集性、广博性等特点。后续报道是对一个已播发过的事件的进一步报道没有前一步的报道就没有后续报道之说。前面的报道是基础。 我认为,后续报道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新闻报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在这当中后续报道是一个不起眼的没有太多人关注的领域。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等相比后续报道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续报道不重要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 媒体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媒体是社会的前沿哨兵它们要及时了解社会事情的进展促进事件的合理迅速解决帮助建立一个更为民主的社会。对一些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当受众想了解其最新进展或是最后结果的话就需要媒体的报道。而对于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事情其现在情况如何相关当事人有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受众也不得而知。此时媒体便可进行跟踪报道对那些已经解决了的事或有了改进的人或事进行表扬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行为须进行再度曝光敦促有关部门注意。对这些事件的后续报道体现了媒体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显示媒体的报道能力和总体报道水平是打造媒体的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再有影响的媒体在抢新闻时也不可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前头若是没有抢得先机也可以通过挖掘新情况在后续报道中胜出。另一方面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注意可以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细节”处理

李学杰 [摘要]在一篇新闻报道当中,生动形象、有特点而又紧扣主题的细节描写可增加新闻报道的厚重感,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同时还可使事件以及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从而揭示出新闻事件的本质,避免出现各路新闻内容雷同的现象,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原创性,更容易收到独家报道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新闻报道;细节;处理 细节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新闻报道当中,细节报道是指采访报道者对报道现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周围环境以及现场场景的关注并将其具体地表述出来,它可以真实、准确地再现场景、事件及人物。 一、细节运用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报道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对于彰显新闻人物以及新闻事件的本质,阐明新闻报道的主题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在新闻报道中那些空泛的描述以及宽泛的视野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只有当我们把目光集中于一点,对新闻事实作细致、具体的描述,才能把新闻报道的相关内容深深烙进人们的脑海。 (一)可以放大新闻报道中的“小事件” 平时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不太明显的小镜头,而放大就是细节的本质,尤其是在电视镜头上,细节的这一功能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就是所谓的特写镜头,会把某些不起眼的小动作放大,从而展示出细节的魅力。 (二)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 新闻作品在写作上常常会有一个通病,即用一些呆板、枯燥的套话和抽象的概念

来对人物活动过程或新闻事件进行叙述,从而导致出现读者无法对新闻产生阅读兴趣的情况,而新闻作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细节描写。新闻作品中必要的细节描写能使整个新闻报道鲜活起来,从而带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的属性就是对发生不久的事实进行报道,而其中加入细节性的报道可使新闻由呆板变鲜活、由枯燥变生动、由抽象变具体,从而使其更形象生动,更具有立体感和现场感。 (三)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真实性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报道的真实性可以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其中,细节是构成真实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用事实来说话,才能使所报道的新闻被人们所信服。但是,从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方面来说,只做到用事实说话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这些目的还必须要加以细节刻画。所以说,新闻在于用事实说话,好新闻作作风与自身的观察分析能力,就一定会使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及可视性增强,从而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准,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的目光,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新闻报道的巨大魅力及影响力,从而打动更多观众的心,使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电视台)在于用细节刻画。还有就是,一个重要的新闻细节可能会决定整个新闻稿件的优劣,甚至有时候一个典型细节就可以成为新闻。 (四)深化主题,使新闻报道更具导向性 在报道中加入细节,不仅可使新闻报道生动丰满、声形并茂,还能使新闻报道更传神,也就是表达主题、深化主题,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具导向性。细节描写中的小事件能以小见大,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使报

大数据技术浅析

大数据技术浅析 1.定义大数据 大数据通常是指以下类型的数据: ●传统的企业数据; 包括CRM系统中的客户信息、事务性 ERP 数据、网店交易、总账数 据等。 ●机器生成的数据/传感器数据—包括呼叫详情记录 (CDR)、Web 日志、智能仪表、制 造传感器、设备日志(常称为数字信息)、交易系统数据。 ●社交数据—包括客户反馈、Twitter 等微博网站、Facebook 等社交媒体平台 Gartner分析,数据量每年增长 40%,2009 年到 2020 年之间将增长 44 倍。但是,虽然数据量是可见度最高的参数,但却并非唯一重要的特性。实际上,大数据是由四个关键特性来定义的: ●数据量。机器生成的数据量远大于非传统数据量。例如,一架喷气发动机 30 分钟内 即可生成 10 TB 数据。如果每日的航班超过 25,000 架次,则仅此一个数据源每日即可生成数 PB 数据。智能仪表和重型工业设备(如炼油设备和钻井平台)生成的数据量与此类似,这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速度。社交媒体数据流—虽然没有机器生成的数据量大,但会生成对客户关系管理 有用的大量观点和关系。即使是在每条微博只有 140 个字符的情况下,Twitter 数据的生成速度(或频率)之高也足以产生大量数据(每天超过 8 TB)。 ●种类。传统数据格式的描述往往比较详尽,格式变化也较慢。而非传统数据格式变化 极快。随着新服务的添加、新传感器的部署或新市场营销活动的进行,也需要新的数据类型来捕获相应的信息。 ●价值。不同数据的经济价值大不相同。通常,大量的非传统数据中往往隐藏着有用的 信息;面临的挑战是确定哪些数据有用,然后转换和提取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充分利用大数据,企业必须改进其 IT 基础架构,以处理快速生成且类型不一的海量数据,之后可将这些数据与要进行分析的其他企业数据集成。 2.大数据的重要性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2009-02-12 08:06:55) 转载▼ 标签: 杂谈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赵智敏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失衡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于:报道的“一边倒”;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的过度扭曲;娱乐化消解着新闻报道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报道失衡的后果严重,如何破解此难题?本文从四方面提出对策:拓宽新闻的信源渠道、把握好单篇报道的平衡、重视报道的整体平衡、制度保证。 关键词:新闻报道、平衡、客观性原则 众所周知,媒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要务的大众传播工具,不论传媒发展和演化出多少功能,都不能弱化其最基本的功能--传播信息。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的平衡原是不可或缺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的80年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强调喉舌性质和凸显宣传功能,平衡原则实际上长期被忽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媒所面临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一原则才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1983年孙旭培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1]但从目前的媒体实践来看,以上重要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初期,新闻报道的不平衡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被社会所吸纳的话,那么在社会利益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的态势的今天,忽视新闻报道中应遵守的平衡原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总体看来,当前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衡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报道的过度偏向:“一边倒” 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同时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已势在必行。可是,媒体却常常视而不见: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往往只有一个声音,于是便出现“多元社会一个声音”的失衡报道——注重一面之词的“一边倒”的新闻占据媒体。当前媒体在新闻报道时的过度偏向,使得新闻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整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在新闻学原理的小组展示课上,我们选取了近期的热点事件——“八毛门”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出生仅2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深圳新闻网的记者傅大伟首先报道了这一事件,由于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有记者为了探求事实真相进行了深入的追踪调查,发现这八毛钱的开塞露仅仅只是解决暂时性的问题,无论如何婴儿都得接受手术从根本上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这篇《医院要动十万元手术,最终八毛钱治愈》的报道相继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舆论对医院的骂声一片,究其原因全部来自于‘八毛钱’和‘十万元’这一巨大差距的噱头。就新闻本身来说,涉及患者与医生为主体这一医患主题的新闻就容易引起舆论的讨论,虽然,不得不说当今中国医疗制度不够完善,医疗领域环境恶劣,其中固然有部分医生缺乏职业操守的因素,但与庞大的医疗队伍相比毕竟是少数,虽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医患关系中,医生与医院是站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上,但不能利用这一敏感话题作为噱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只求其点击量发行量。 在傅大伟记者的本篇报道中,没有涉及任何专家或者医生的观点,仅仅凭借学过一点医的患儿父亲的一面之词与八毛钱十万元价格的悬殊进行报道,甚至引伸出医生利用手术拿提成等无客观事实根据文字。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只是才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并深入调查。 傅大伟记者这篇毫无事实根据的报道造成的后果,不仅仅只是给这家深圳儿童医院的名誉带来损失,也让许多患儿家长对医院产生怀疑拒绝接受治疗而导致患儿的性命堪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力,也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表现于执笔者的思想、立场和依据真实所作出的正确判断的与否。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实际采访,了解真正事实,成为客观事实转化成新闻进而传播给大众的中介。客观全面的公开信息,这才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新闻媒体是面向大众的,新闻缺乏真实,坑害的是整个社会。 很多媒体都在追求“独家报道”,为了吸引受众,博取点击率或关注度,采取断章取义,报道偏颇或是失实,认为媒体有了“独家”就有了立足之本,实则不然,仅仅为了抓住新闻敏感性而用这种缺乏客观依据,背离事实的新闻寻求立足之本,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可信度与公信力。在本次“八毛门”事件中,傅大伟记者以及其他对此事进行报道的媒体,其初衷也许是想进行这种舆论监督,能够使在医患关系中的一些黑暗问题得以曝光,然后促进这类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它的前提是我们对专业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医学毕竟是个专业领域,没有权威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之前,媒体报道不应该妄下结论而误导舆论。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真实反映新闻事件,全面反映各方面的声音,是传媒提供新闻报道的基本职业道德。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守住这一职业道德底线。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肩负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新闻102班晏璟瑜

浅谈大数据及展望未来

浅谈大数据及展望未来 XXX (班级:2班,学号:**********) 引言 早在2007年,人类制造的信息量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理论上超过可用存储空间总量,近几年两者的剪刀差越来越大。2010年,全球数字规模首次达到了“ZB”(1ZB=1024TB)级别。2012年,淘宝网每天在线商品数超过8亿件。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6亿户。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社交网站、云计算等的兴起,我们这个社会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已数字化,产生了大量新型、实时的数据。无疑,我们已身处在大数据的海洋。 有两个重要的趋势使得目前的这个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之前有显著的差别:其一,社会生活的广泛数字化,其产生数据的规模、复杂性及速度都已远远超过此前的任何时代;其二,人类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工艺使得各机构、组织和企业能够以从前无法达到的复杂度、速度和精准度从庞杂的数据中获得史无前例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大数据是技术进步的产物,而其中的关键是云技术的进步。在云技术中,虚拟化技术乃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部份。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技术,使得大数据在数据存储、挖掘、分析和应用分享等方面不仅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也可接受。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一直执着探索我们处的世界以及人类自身,一直试图测量、计量这个世界以及人类自身,试图找到隐藏其中的深刻关联、运行规律及终极答案。大数据以其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容量、极大的复杂性、快速的生产及经济可得性,使人类第一次试图从总体而非样本,从混杂性而非精确性,从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来测量、计量我们这个世界。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社会生活的诸多形态(当然包括商业活动)正在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或许是一场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运动,更是一次哲学创新。 1 大数据的概述 1.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Big Data)是指那些超过传统数据库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它的数据规模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新闻报道中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

海南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新闻报道中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 姓名:郑小燕 学号:200907302104 专业:应用化学(辅修双学位:新闻学) 年级:2009级 系别:应用化学系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完成日期:2013年3月 指导教师:舒骅讲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设计)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行为。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声明 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目录 一、前言 (4) (一)公众知情权 (5) (二)公众隐私权 (5) (三)研究意义 (6) 二、新闻报道中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不平衡现状分析 (6) (一)新闻报道中知情权侵犯了隐私权 (6) (二)新闻报道中政府工作人员隐私权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8) 三、新闻报道中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平衡的措施 (11) (一)新闻报道中知情权侵犯了隐私权如何平衡 (12) 1、适当的限制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侵犯行为 (12) 2、要保护公众人物子女及亲属的隐私权利不受侵害. 12 (二)新闻报道中政府工作人员隐私权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如何平衡 (13) 1、合理的满足公众知情权 (13) 2、要对知情权进行保障,最重要的要对其予以法治保障 (13)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浅谈大数据与统计

朱立人12118106 浅谈大数据与统计 在当今这个数据量极速膨胀的时代,大数据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名词。而统计在大数据这个时代中的作用更加的重要。大数据是一个大样本和高维变量的数据集合。针对样本大的问题,统计学可以采用抽样减少样本量,达到需要的精度。这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效率的提升这是尤为重要的。在统计工作中有两大特性,数量性和总体性。大数据时代不缺乏数量,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数量来发现整体的规律,从而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正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结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数字家庭、电子商务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态,这些应用不断产生大数据。云计算为这些海量、多样化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平台。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与优化,将结果反馈到上述应用中,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大数据具有催生社会变革的能量。但释放这种能量,需要严谨的数据治理、富有洞见的数据分析和激发管理创新的环境。 第二,大数据是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面向大数据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会不断涌现。在硬件与集成设备领域,大数据将对芯片、存储产业产生重要影响,还将催生一体化数据存储处理服务器、内存计算等市场。在软件与服务领域,大数据将引发数据快速处理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 第三,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转变“数据驱动”。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并迅速做出应对;可以为商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可以帮助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及时和个性化的服务;在医疗领域,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药物有效性;在公共事业领域,大数据也开始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将发生重大改变。例如,抽样调查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大数据时代,可通过实时监测、跟踪研究对象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 近年来,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内的IT通信业迅速发展,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因此现代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事实上,大数据改变的不只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模式、企业运作和经营模式,甚至还引起科学研究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一般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sodocs.net/doc/bc6452699.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一般读新闻报道的习惯是:通篇浏览标题,优中选优,不留死角,仔细阅读。1、自主性。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2、新闻性。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3、科学性。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4、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新闻报道的含义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新闻报道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的分类 1.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2.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 3.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4.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 5.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 1.概括事实 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对客观事实的概括,这不仅因为要用语言传达客观事件的总体情况和来龙去脉,还因为新闻一般要求精炼、简明。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立足全局,抓住特征,正确反映整体。 2.精选事例 在报道中,结合对事实的概括报道,选择一定的具体事例,既能提示新闻报道的主体,又能使报道生动感人,这些事例不应随便选,而应具有典型性、具有鲜明个性、能够说明问题、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再现场景 再现场景就是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情况逼真地描写出来,产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从而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对比衬托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对比性材料能够更明确地表达记者要说的话,比如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突出新闻事实的变动程序等。 新闻报道要具有真实性

浅析大数据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大数据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成千上万。获取有用的数据,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时间,而且可以满足具体需求。大数据技术正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数据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大数据的特点,通过进一步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特点;发展趋势 大数据是继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后世界又一热议的信息技术,近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将生活中的东西数据化之后,就可以采用数据的格式对其进行存储、分析,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 一、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分析 1)开源软件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信息化的时代,各个领域都趋向于智能化、科技化。大数据技术研发出来的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Hadoop、用来进行挖掘和可视化的软件环境、非关系型数据库Hbase、MongoDb 和CounchDB等开源软件,在各行各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软件的研发,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不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 大数据技术主要是从巨大的数据中获取有用的数据,进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尤其是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人们被无数的信息覆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实现对大数据的智能处理,提高数据处理水平,需要不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的管理、分析、可视化等等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现如今,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完全渗透到了大数据的各个程序中,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技术越来越受重视 大数据技术包含多种多样的数据处理技术。非结构化的处理数据与传统的文本信息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指图片、文档、视频等数据形式。随着云计算技

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

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 [摘要]“坚持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一条重要的原则。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正面报道理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受众对于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文章试图全面地解析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的主要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存在的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关键词]正面报道;负面解读;全民记者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20-04 2013年2月3日《河南日报》旗下的大河网关于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引发网民不满。有网民统计,这篇1300多字的报道中,有1134字都是表扬河南当局如何辛苦工作,对事故本身和死者遭遇却轻描淡写。媒体人范炜微博总结称,该报道中“褒扬用语25处,如‘迅速、立即、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有家属一滴眼泪、没有一句对政府的批评、没有一声领导的道歉……” 该条新闻本来是传递政府公共政策的新闻,却并未在受众端得到应有的解读,受众更多的是从负面去解读。正面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中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进行肯定,以期能引导社会氛围良性发展的一种报道。正面新闻报道本来是想发挥媒体影响力大、社会引导能力强等方面的特点去积极地解读公共政策、宣传社会主流意识,但由于报道视角的单一、报道中存在的一些负面细节等问题削弱了预期传播效果,甚至导致受众更多解读的是负面信息。 一、正面新闻报道负面解读的具体表现 正面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发挥着引领舆论导向,树立榜样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效。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许多正面报道传递给受众更多的是负面信息,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闻人物的神化——只可远观不可亵学焉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树榜样你学习”的单向传播模式一直主导着新闻人物报道的方向,现在宣传一些榜样人物时,主基调依然是其“废寝忘食,不顾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为了体现新闻人物的完美形象,故意拔高,不惜造假。受众本来就对典型人物抱一丝怀疑的态度,如果发现其中明显的负面消息,这个典型人物的榜样形象会荡然无存。《新闻联播》里还有病危期间甚至去世后才被宣传为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被网友戏称为“不死不模范,不病不典型”。这是典型人物宣传的极端负面信息。 (二)新闻事件的片面性解读——一切都是和谐的 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能够积极地引导受众去感知社会,提高其社会参与意识。但是对于新闻事件的片面性解读,只提供一个报道视角,从政府努力的角度出发,对其他新闻主体的报道不足。这让本来对事件有所期待的受众参与性不足。 在连霍高速的报道中,河南当地媒体作正面报道突出政府在抢险救人中的表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一味的报喜不报忧,忽视了人文关怀,忽视对相关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必须全方位地进行报道,体现各方的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受众对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三)缺乏对社会热点的正面回应——漠视大众的感受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热点突出,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关系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于这方面的正面报道,一般显得四平八稳,往往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