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构造运动表格模板

中国构造运动表格模板

中国构造运动表格模板
中国构造运动表格模板

构造运动表

页脚内容

页脚内容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 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 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 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 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 5.地震活动标志: 6.火山活动标志: 7.遥感标志: 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 新沉积物标志: 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 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 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 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 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活动构造的一般概念: (一).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

构造运动期(幕)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 中国地壳运动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n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马杏垣等1955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 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 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 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广西主要构造运动

广西主要构造运动 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广西构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四堡运动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时间大致在1000—1100百万年前。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运动强度自西向东变弱。 富禄上升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 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2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 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3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4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

地质史-各种运动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 中国地壳运动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 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 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 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 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 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 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 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 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 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 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 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 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 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 nping moveme 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 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 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 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 马杏垣等1955 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 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 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

常用术语: 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 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 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之欧阳歌谷创编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

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结课报告 班级:勘查0902 学号:24 姓名:刘正道

引言 新构造运动系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属喜马拉雅运动的中后期, 在时间和内容 上相当于李四光教授所提出的挽近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距人类活动最近,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地球演化中最新的构造运动。它在现代地形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В. А.奥布鲁切夫于1948年首先提出。对限定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第四纪以来、晚第三纪以来等。 新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岩石圈板块、地块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及机制,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强度以及各自所占的比值也不同。现代板块的边界是俯冲作用、碰撞挤压、张裂、剪切滑动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各种不同形式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板块间的俯冲、碰撞会聚或相对走滑活动的速率每年可达几到十几厘米。在板块内部,由于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以及来自地球深部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新构造变形。但运动的幅度及速率一般较活动板块边界要小一至二个数量级。在北欧、北美等第四纪冰盖区,由于冰川融溶释重引起的地壳均衡补偿运动亦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构造运动影响了沉积、地层、岩相的特征和组合,控制了夷平面、阶地、海岸线等地貌形态的变形和发展以及地震、火山的活动和分布。因此,研究和正确评价新构造运动,对解决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稳定性,城市、港口规划、土地利用、地震、火山等灾害事件的预报及其防御性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这种地势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动物群落、古人类的演化以及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构造运动使大批断裂带重新活动、岩浆侵人、喷溢和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新构造运动还形成了一些矿产资源, 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控制新构造运动的因素是地应力场。 我国是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西部地区隆升和东部地区沉降, 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 这种格局又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大陆的气候、植被、古 人类、古文化以至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其次是, 在我国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活动断 裂带、频繁的地震、各类岩浆的侵人与火山爆发以及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群体等, 虽其分 布不均, 但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第三是新构造运动 还控制和影响着地热资源、地下水、地下气、液态矿产的分布与变迁, 研究与掌握其发 生、发展及赋存的规律, 可为我们开发、利用和造福于人民。因此, 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 是极有意义的一项地质工作。

地史学八大运动

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 2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 3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分布影响: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的海槽和滇东一带由陆相泥盆系以外,华南其他地区均未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是华南形成同一板块,使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发生改变,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海,北方地区为陆地。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沉积,志留纪后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 5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影响: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晚古生代晚期,全球发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该运动结果使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形成了天山褶皱带。使得华北-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欧亚大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联合古大陆。 6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导致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2)导致T2晚期大规模海退,华南板块上升成为陆地,与华北板块拼合,秦岭洋消失,秦岭褶皱带消失。(3)导致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2/T3/,由黄汲清(1945)命名 2 表现: (1)使中国东部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变化具有阶段性,华南、华北T具有时间的二分性,同时发生大规模海退和古气候变化(干旱—潮湿)。 (2)使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 西部为大型稳定盆地(形成了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 (3)使一些板块发生拼合—形成了印支FB:秦岭FB, 巴颜喀拉 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4)导致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产生了190-230ma岩浆活动,在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地区形成内生金属矿床,同时,环太平洋带开始发育。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分异 7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3 形成了松辽、华北、江汉盆地 4 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5 成矿作用: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全文)

Word文档格式样板 胡经国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 (原稿)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 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 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壳的演化历史可分成五个巨阶段: 陆核形成阶段(距今约3.6~2.5Ga) 原地台形成阶段(距今约2.5~1.85Ga)—新太古代克拉通、陆核群 地台生成阶段(距今约1.85~0.82Ga) 潘基亚—古亚洲大陆形成阶段(距今约820~210Ma) 陆内变形阶段(距今210Ma~现在) 发生革命性变动的两期造山是蔚县、晋宁(武陵)运动(距今约1000~820Ma)和印支运动(距今约230~210Ma)。蔚县、晋宁(武陵)造山运动的结束可能见证了中国各地台和地块是新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距今850Ma)的一部分;印支造山运动结束以后,古亚洲大陆形成,中国的构造格局从南北向差异改变成东西向差异。因此中国地壳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前晋宁和晋宁期(古太宙到新元古代早期,>800Ma) 后晋宁到海西—印支期(南华纪到三叠纪) 后印支期(侏罗纪到第四纪)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 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关于这场运动的发生演化,在华南研究较详。在四堡(晋宁Ⅰ)运动留下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的浙西双溪坞群章村组锆石SHRIMP年龄887±188Ma,该不整合面之上的青白口纪晚世的板溪群、丹洲群底部或下部SHRIMP年龄分别为8148Ma、

初中体育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最新-初中体育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初中体育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人整理的初中体育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体育教案篇1 目的: 提高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特别是减少支撑脚的中蹬地时间,提高跑速。 准备: 在沙沆前30画一终点线,备发令旗、足球、跑表。将游戏者2人一小组,分组比赛。第一组的2名游戏者先到沙坑旁准备。本游戏需发令员1名、计时员2名(学生帮助计时)。 游戏方法: 当裁判发出“预备”口令后,两游戏者各站在沙坑沿上,两腿弯曲,两臂后摆预备。当再发出“跑”的口令后开始计时,游戏者两腿蹬伸,同时两臂前摆,在空中收腹举腿落入沙坑内,然后迅速向前跑出沙坑,直至冲过 30米终点线,并将一球踢出,踢球瞬间停表。以计成绩排列名次。 规则: 1.成绩计取1/10秒。 2.随口令跳出为抢跳,判犯规。 3.立定跳远远度要求在 1米以上。 注意事项: 1.听口令时,注意力要集中。 2.两脚着地后迅速从沙坑中跑出,减少支撑时间。 3.上肢要配合下肢动作。 游戏目的: 发展儿童灵活性。 准备工作: 在场地上画两个直径为10米的圆圈。

游戏的进行: 教师可将儿童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站在两上圆圈内,每组选出两名抓人者。游戏开始,抓人者需用一只手捏住自己鼻子,另一只手臂从这只手臂与鼻子形成的圆圈中伸过去抓人(图1),其他儿童在圆圈内躲闪、奔逃,如果被抓住则与抓人者交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 游戏规则: 1.抓人者在拍别人时,应保持手捏住鼻子(不要捏得太紧),否则无效。 2.被抓者不得跑出圆圈,否则算被抓到。 教法建议: 1.此游戏可改为跛子抓人,抓人者需用一只手抓住自己的裤脚。 2.可根据参加游戏人数的多少和儿童的能力,适当增、减抓人者。初中体育教案篇2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的设计思路主要依据二期课改中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初三体育中考中的选测项目篮球,教会学生基本的行进间运球上篮动作,体会起步点与连贯动作协调一致。通过体育课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开发学生潜能,突出“健身育人”的课程理念。 二、教材分析 行进间运球上篮是篮球技术中较难掌握的一项技术,特别对于女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建立基本的动作表象。主要做到四句口诀,一跨大步接球牢,二跨小步用力跳,三要抬腿举球高,四要手指手腕用力巧。不仅将口诀熟记于心,并能在练习中加以灌输,达到要求。 三、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中发现女生对于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掌握与男生相比相对较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原地运球与原地投篮的基础上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技术动作。本次课是学习课,要求学生将口诀熟记于心并能在练习中完成一大二小三跳的基本要领,50%的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使运球起球上篮一气呵成。 四、教学目标:

中国构造期次

中国构造期次 一、迁西构造期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古太古代(3600-32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是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因河北迁西得名。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构造期 阜平期构造期是新太古代期间阜的构造期,时限为2900(+-)——2600Ma,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阜平县位于中国河北省西部,属保定市,与山西省接壤。 划分依据:由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分布: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阜平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汇编)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 1.阜平运动(25亿年) 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 2.吕梁运动(19亿年) 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 3.晋宁运动(10-8.0亿年)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4.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广西)运动使华夏板块向北俯冲,最终与扬子板块碰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板块——华南板块。 5.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 6.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 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2 大规模海退,华南板块上升为陆,与华北板块连成一体。秦岭洋消失,秦岭褶皱带形成。 3 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7.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