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方案[精选五篇]》

《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方案[精选五篇]》

《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方案[精选

五篇]》

第一篇: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方案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我校教师将尽一切力量做好教材的实验工作。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xx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

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定《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本校拟定于xx年12月申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

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方案

二道街小学

第二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xx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半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

一、二年级为28课时,

三、四年级为35课时,

五、六年级为36课时,

七、八年级为40课时,九年级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附件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3.本地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六早上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一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全县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教育股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教育局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教育局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芒康县教育局(体育局)教研室xx年3月5日

第三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总结xx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来,对于我们xx,这是一次挑战,更

是一次机遇。我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引领全校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扮演角色,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改进课堂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经过不断的努力,课改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在实践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进而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加强领导管理,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课改工作制度、校级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

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完善各项制度,为课改提供保障

在制度方面,我校通过教代会重新修定了《全员聘用方案》、《教学常规考核要求》、《初三出口奖励条例》、《教学质量奖励条例》、《请销假制度》、《教师规范性要求》、《程序性制度》、《评价体系》等30多项重要制度,以制度规范教师行为,以制度确保课改的顺利开展。学校把课改经费的投入纳入全年预算,统筹安排各项费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课改培训,课改培训费用实施报销制度;鼓励教师购买相关参考资料,同时学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加大对课改工作的奖励,如对课题研究的奖励、对各级获奖论文的奖励及对课改中的先进个人、教研组进行奖励等,以制度保障课改的经费需要,从而增强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新课程改革,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也缺不了社会、家长等外在配合力量。为让社会了解、关心新课程实施改革工作,使学校、社会、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做法、汇报新课程的进展情况等。并采取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意见,同时进行相应的整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中心,切实推动课改深入

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首位。

首先,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学期初,安排教师参加市、区的各级新课程培训活动,积极参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自课改以来,我校外派参加国家级培训17人,省级培训6人,市级培训27人,区级培训42人,校本培训则达到了全员参与。

其次,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的经验、案例,交流外出学习经验和自己课改中发现的经验与问题等。自xx年以来,我校每周星期一下午第四节课为专门的学习交流课,全校在职员工全员参与,交流促进,有利于课改成果的总结提炼和交流推广,有利于课改问题的及时解决。

第三,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领导作相关的讲座、报告。自课改以来,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家讲座,使其认真学习,而后回校交流;另一方面重视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保证教师学有实效。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提高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教学身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第四,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的集体成长。首先,选出一批精干、务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对其明职责、提要求、压担子。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学,即专题定向学习;研,即专题定向研讨;讲,即确定教师尝试执教教改观摩课;评,即结合学习体会,进行课堂教

学评议;改,即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同时,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第四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xx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

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

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全县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教育股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教育局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教育局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第五篇:示范校创建方案乐至县城西小学

创建市“示范小学”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我校认真规划,全面落实,在已经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市小公民道德

建设实践基地、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市级教育科研示范校、县窗口示范校的基础上,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开展市级示范小学的创建活动,力争我校各项工作更具特色,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学校工作以xx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省素质教育的八条规定的精神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总结和推广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发挥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市素质教育示范校的优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质量和办学效益,保持我校“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和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县窗口示范校”、“县级文明单位”、“县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等荣誉,发挥示范、窗口作用。按照“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创建市级示范小学,实施“六大工程”——安全教育,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内部管理,主题鲜明的学生养成教育,努力建构合作型学习型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努力实现“创建三优、突出二特色、实现一服务”的总体办学目标。

二、创建目标

1、继续完善学校管理机构,细化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促进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特长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巩固“两基”成果,继续保持并发展“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市级教育科研示范校”、“市先进职工之家”、“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地区卫生先进单位”、“地区校风示范校”和“档案管理达省三级标准”的成果。

2、进一步完善学校电教硬件设施,力争年内对学校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进行改造。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使我校网站成为学生、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成为我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3、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把校园集体舞纳入课间操,保证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力争在艺术、科技、体育、英语等项目上有新突破。

4、力争年内完成资阳市示范小学的创建活动。

三、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创建市级示范小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了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创建任务的顺利完成,学校成立由党政工队教代会等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市级示范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齐抓共管、确保圆满完成创建任务。

组长。廖福正(校长)负责创建工作的规划与协调,创建经费的筹集与落实。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副组长。张成元(党支部书记)负责创建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分管党群队等方面的工作。

副组长。杨光隆(副校长)协助校长做好政工人事、财务后勤工作,分管支部纪检、学校安全工作。

副组长。李云强(副校长)负责创建工作中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管理与督促和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的撰写。协助校长做好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招生、教育宣传工作,分管办公室和三年级工作。

成员:

张秋莲。(工会主席、女工委主任)负责工会全面工作,分管六年级工作。

李烁:(办公室主任、工会副主席)负责办公室工作,协助工会工作,分管德育、艺术、科技、文明单位建设、计划生育、信访、档案管理和艺体组工作。

唐树君:(教导主任)负责教导处工作,分管四年级工作。龚全球:(总务主任)负责安全、后勤工作,分管综治、卫生、学籍管理和二年级工作。

张应辉。(教导副主任)协助教导处工作,分管体育、继续教育和一年级工作。

陈晓霞。(教科室副主任)负责教科室日常工作,协助教导处工作,分管五年级工作。

刘翼。(大队辅导员)负责大队部工作。

2、强化管理、全面建设

(1)继续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学校工作和创建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积极参与并带头搞好创建活动,把年轻党员逐步培养成为科研教研能手。

(2)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学校根据章程和严格的制度来统领各项工作,规范办学行为,使学校进入依法管理和科学运行的轨道。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健全民主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校务公开实施细则》,扩大教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促进学校改革稳定发展。

(3)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4)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师工作考核细则》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引导教师构建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5)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教学研究,认真落实教师“四个一”工程,组织开展新教师汇报课,一年级教师上岗课,中青年教师优质课,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全面推进教育科研,提高教师认识,更新教师观念,不断增强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实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加强对已经开题的一个市级课题、两个县级

课题和三个校级课题的研究和管理。继续保持市级科研示范校荣誉称号,积极推广已结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开放的思品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为思品课增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质量与效率》(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获省二等奖)等科研成果。

(7)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养成教育、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红领巾小社团、法制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加强教育。

(8)充分利用我校教师资源优势,高度重视、快速发展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使之与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良好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保持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10)加强安全教育,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

3、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1)巩固“四校合作”成果。

(2)继续与佛星、蟠龙、宝林开展教学研讨。

(3)到宝林小学开展学生养成教育研讨活动。

(4)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资源互补。

乐至县城西小学xx年3月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