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第2节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职能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但新历史学派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应由国家实现。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整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这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并随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

(二)福利经济学说

A.C.庇古(1877----1959),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1912年,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福利经济学》,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不仅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共选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庇古认为,经济福利的增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这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的论点,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认为,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贫穷的人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他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一般来说,将增加经济福利”。同时,他提出由国家采取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福利设施、失业津贴、社会救济等措施,实施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以达到收入的均等化。

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三是对市场失效与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三)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其奠基人是维克塞尔等人。瑞典学派关于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和关于“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着重大影响,成为瑞典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维克塞尔主张改革当时的瑞典经济制度,改善无产阶级的状况,增进全社会的福利。例如,他提出要扩大公共经济成分,由国家执行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弥补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不平等。维克塞尔认为,应当由社会规定适当价格和最低工资,以提高穷人和富人的交换能力,从而增加社会总效用。瑞典学派强调收入和财富分配均等化,主张用累进税率来解决分配问题。他们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把福利普遍给予社会的成员,使人人得到幸福。为此,国家应当担负起环境保护、公共产品和劳务的供应、经济稳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等方面的责任。(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

存在着的生产过剩和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他主张确定经济政策的目标时要刺激需求,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保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它还提出消除贫民窟,最低工资法,限制工时立法等主张。他倡导积极国家,反对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强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建立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资本主义各国制定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时和后来相当时期内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五)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思想

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积极推行新政,新政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一套反危机的社会保障政策。正是在他的提倡和努力下,美国于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开始建立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领域,罗斯福反对保守政策,主张政府干预,把充分就业作为新政的首要目标,以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复苏。罗斯福在论述社会保障制度时,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主张,其中一些思想至今仍为各国政府所推崇。

(六)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以维护“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正统为己任,企图根据凯恩斯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建立并发展新的收入分配理论。新剑桥学派把改善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收入均等化,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的、绝对的目标,其他目标均处于从属地位。要实行收入均等化,主要依靠社会政策,而且有必要依靠社会的政治力量。他们坚决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改善收入分配失调的弊端。(七)贝弗里奇的福利计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年11月,英国政府责成以W·H·贝弗里奇为主席的社会保险和联合事业部际委员会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报告”指出英国存在的“五大弊病”,即贫困、疾病、无知、脏乱和懒惰。报告建议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社会保障政策,分别运用于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社会保险用以满足居民的基本要求;社会救济用以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自愿保险用以满足收入较多的居民的较高的需要。前两种保障方式都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报告认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贫困的,同时提出了6条改革原则:1. 对相同情形的受保对象发放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2. 交纳保险费用标准一致的原则;3. 对受保对象提供的补助金必须充分,能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原则;4. 全面和普遍的原则,保障范围和对象应全面,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5. 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6. 区别对待的原则。

英国政府在批准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贝弗里奇报告已经成为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所有主要国家。它树立了系统地实行社会计划化而不零敲碎打地解决个别需要这样一种政策的典范”。贝弗里奇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福利国家之父”的称号。

(八)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影响很大,在客观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起了促进作用。其突出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

的旗号推行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其中,英国的工党和瑞典的社会民主党关于“福利国家“的理论及政策影响最大。

英国工党是欧洲最大的社会民主党。它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纲领,继承了“讲坛社会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的传统,制定了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五项原则,即“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和平等信念”。英国工党将福利国家的理论变为执政的纲领和政府的现实政策。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福利国家的实践方面起了示范作用。它在政策上主张“混合经济”,不赞成生产资料国有化,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化社会中,也可以达到“经济与社会平等”的目的,通过高额累进税制和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劳资合作”,不用实行公有制,也能实现社会主义。瑞典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

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理论,虽然迎合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需要,但在客观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是现代社会保障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九)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社会学同样为社会保障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在此,我们仅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例。需求层次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种很有影响的社会学思想。在马斯洛所著的《激励与个人》一书中,他发展了亨利·默里关于人的需要的思想,把人的需要按照发生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成梯状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层次的需要均包含若干具体的内容(见下图)。

第五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如胜任感、成就感……

第四级需要:尊重需要

如自尊、能力、权威、地位……

第三级需要:社交需要

友谊、情感、归属……

第二级需要:安全需要

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经济安全……

第一级需要:生理需要

如衣食、住房、基本生活保障、性欲……

马斯洛认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但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继续存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确实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般需求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满足,客观上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愈越低低层次的需要,就愈是离不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正是促使社会成员的需要获得满足并由低级向高级转移的良好的社会机制。

第4章社会保险

第1节社会保险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或社会为主体,在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劳动者遇到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时,运用法律手段,动员社会力量,给劳动者提供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以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

二、社会保险的地位

首先,这一主体地位是由其保障对象决定的。社会保险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劳动者是人口中最多、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不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其次,社会保险承担的风险最多。它为劳动者一生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提供保障,对劳动者而言,社会保险已经是一个较为牢固的“安全网”。

社会保险不同于社会保障之处:(1)它的覆盖面比社会保障窄,保障对象仅仅是工资收入的劳动者,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险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社会保险的对象享受补偿权利之前,要先尽缴费的义务,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他组成形式则没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3)从资金来源来看,社会保险资金来源于雇主、雇员和国家或其中的两方,保障制度的其他组成形式的资金基本来源于国家各级财政。(4)从保障水平来看,社会保险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水平高于各类社会救助项目。(5)从实施方式与管理形式来看,社会保险一般由国家或政府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由于提供者除了国家政府之外,还有其他包括民间慈善及宗教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

三、社会保险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保险的萌芽

互助组织以会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共同集资,共担风险,以会员的伤残、疾病、失业、年老、死亡为互助项目,在实际运作中创立多种管理形式,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互助基金组织是社会保险的雏形。互助组织的原则和方法被吸收到社会保险制度中,社会保险依据互助项目分别设立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项目。互助基金会为社会保险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社会保险的形成阶段

社会保险制度19世纪80年代诞生在德国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的。当时德国刚完成了统一,国内局势尚不稳定,德国首相俾斯麦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缓

和国内阶级矛盾,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来拉拢工人阶级并借此扑灭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在这一政治背景下,社会保险制度首先在德国确立。

继德国之后到20世纪20年代,其他欧洲国家如丹麦、瑞典、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三)社会保险的发展时期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总统“新政”,以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建立了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随后阿根廷、巴拿马、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四)社会保险的成熟阶段

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以建立“福利国家”为政策目标,英国、瑞典等国家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战后,西方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为社会保险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也纷纷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社会保险改革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保险进入改革阶段。西方经济受到1973年“石油危机”的影响,陷入滞胀状态,经济增长变缓,财政赤字增加,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险“入不敷出”的局面日益严重,为了摆脱困境,各个国家纷纷开始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四、社会保险的特点

1、资金来源多样性

2、权利义务对等性

3、社会保险的储备性

4、社会保险的互济性

5、参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

6、社会保险的补偿性

五、社会保险的功能

(一)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二)保证社会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三)稳定社会的“减震器”

(四)调节收入差距

(五)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社会保险的分类

(一)按照风险项目分类

社会保险按照项目可以分为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

险、死亡(遗属)保险等。

(二)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方式分类

(1)现收现付模式

(2)完全积累制

(3)部分积累制

(三)按照缴费责任分类

从社会保险的缴费来看,社会保险的资金由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共同出资或其中的两方出资。

(四)按照补贴形式分类

社会保险提供补贴的形式主要有现金补贴,实物补贴和服务补贴等三种。

(五)按照领取时间分类

按照领取的时间将社会保险分为短期补助保险和长期补助保险。

第2节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

(一)社会保险借鉴商业保险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

商业保险比社会保险出现的早,商业保险特别是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为社会保险提供了技术支撑。社会保险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商业保险有着必然的联系,它借鉴了商业保险的精算方法及管理方法,才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满足不同的保险需求

实践证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作用是相互补充的。社会保险提供的补偿是低水平的,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商业保险可以提供较高水平的补偿,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一)性质和目的不同

商业保险首先是一种企业行为,保险公司依法竞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社会保险是国家政府的一种社会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二)实施的手段和对象不同

国家和政府用强制手段来确保参保对象参加社会保险制度,而商业保险则遵照自愿原则,

(三)法律依据不同

商业保险以商业合同法为依据,社会保险以相应的社会保险法为依据。

(四)实施的主体不同

社会保险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政府,商业保险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团体。

(五)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六)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财务安排不同

社会保险是用需求约束的“固定支付”机制。商业保险则不同,它是严格的以支定收的“固定交费”的供给约束机制,投保人要根据每个人的风险系数缴纳保险费,经过精确计算的保险费加利息应当等于支出。

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生发展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保障项目既有重合,又有不同。例如在健康保险,人身意外事故及伤害保险,养老保险等项目上,社会保险为全体工薪收入劳动者提供低水平的保障,即仅供维持基本生活;商业保险为有资金能力的人提供较高层次的保障。商业保险在有些项目不愿或没有能力提供保障,社会保险则因为有国家作后盾,可以提供商业保险没有能力的保险项目,比如失业保险就是只能由社会政策的社会保险来提供。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和商业可以提供不同项目的保障,在相同的保障项目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提供不同层次的保障,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在社会保险的一些项目上,各个国家都在向多支柱、多层次的保障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医疗救助,医疗社会保险,企业和个人投保的商业医疗保险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所以,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3节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及其改革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保险

新中国成立后,仿效前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十年动乱期间,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受到干扰和破坏,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及积累全部停止,致使社会保险倒退为企业保险,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不平衡,加重了企业负担。

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的具体特点有:资金来源单一,全部来自国家财政,或来自企业,在计划经济中企业不是自负盈亏的,所以,资金最终还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受保人不缴纳任何费用,保险待遇与劳动贡献有关。

原有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

2. 过分突出了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3. 社会保险覆盖面较窄

4.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一)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资金来源多元化

(三)保障制度规范化

(四)管理服务社会化

1. 保险信息和管理服务公开化。

2. 社会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

3. 保险对象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三、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企改革促进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改革始于养老社会保险。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奠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个人缴费,改现收现付制为部分积累制,1997年国务院又发布决定,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完善。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面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正式建立失业保险制度。2004年,《公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95年起试行《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推动了生育保险的改革。

第4节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

一、养老社会保险

(一)养老社会保险的概述

养老社会保险是依照国家法令规定,要求符合条件的公民必须参加,由国家、雇主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基金,对达到法定年龄并退出劳动领域的劳动者提供补偿以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养老社会保险的原则:

(1)享受老年社会保险待遇同时解除劳动义务的原则

(2)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

(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二)养老保险的分类

1. 按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措方式,可以把养老保险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国家统筹模式

(2)投保资助养老保险模式

(3)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

(4)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2. 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方式分。

(1)现收现付模式

(2)完全积累制模式

(3)部分积累制

(三)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

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目标

构建多层次服务保障与资金保障并重的养老保障的第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制度,水平划一,用于保障最低水平的老年生活。第二及第三部分是政府鼓励、自由参加的职业年金及个人养老计划。即国家承诺及直接管理、全民统一的基础养老金,其覆盖面应该包括全体有收入的劳动者,包括有现金收入的农民。以及为所有老人提供的服务,这些作为养老保障的必要组成部分的服务包括家庭照料,精神慰藉、社区医疗、社区护理、为老人特别设计的廉租房等,为老人提供以有限的现金,满足全面的基本需要的可能。

第二部分是设立企业退休金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职业年金,这部分的资金储蓄采用完全积累制记到每个人的账上。总体而言,这部分在退休后的所得大约占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要高于基础养老金的总水平,是支持退休后老年生活的第二根支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二它的目的是为在职职工退休时,保障他们韵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为不能工作而降低的太多。这项制度目前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不过,对基本养老而言,它是补充,对保障个人老年生活水平而言,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个人养老金包括人寿保险、养老储蓄等制度。在制度设计中,这个部分在退休后的所得大约占到社会平均工资的30%。属于完全市场化的个人经济投资制度,由个人决策,政府可以采用信贷、税收杠杆鼓励等政策。

2. 改革后城镇老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体现出社会保险的共济性,并且便于体现统一标准、统一运作的优越性。同时,实行个人账户,有利于与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个人投保的积极性,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3)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

(4)由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基金积累制,建立新的基金筹集方式。

(5)逐步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3.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对于“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2)基金不足问题

(3)多层次保障问题

(四)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

我国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为筹资原则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说明了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低标准起步,坚持个人缴纳资金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坚持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储备积累的保险方法,坚

持自愿参加与政策鼓励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的制度。到2003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428万人,共积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259.3亿元。

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各国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的经济社会条件是:(1)工业化过度发展破坏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经济衰退,社会问题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15%以下。(2)一个国家的人口需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过程,在人口高出生率时期后的半个世纪,将有一个老龄人口高峰期,会给社会带来负担。此时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3)工业化一般经过以农养工阶段、工农自养阶段和以工养农阶段,只有当工业化水平处于第三阶段,经济水平总体较高时(人均GDP2000美元以上),才有条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判断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尚不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二、医疗保险

(一)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1. 医疗社会保险的定义

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用于患病、受伤(非因工受伤)、年老等原因去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检查和治疗时提供必要的费用及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 医疗保险的特点

(1)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2)医疗社会保险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

(3)医疗社会保险属于短期性、经常性的保险。

(4)其他保险项目是以现金支付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障的,而医疗保健则一般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包括为社会成员提供免费、低费或部分收费服务。(二)医疗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1. 医疗保险制度的萌芽

2. 医疗社会保险的产生

3. 医疗社会保险的发展

(三)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

1. 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2.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3. 个人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四)医疗保险筹资

1. 雇主和雇员(或个人)缴款(或专用税)是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2. 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

(五)医疗保险的支付

医疗社会保险的给付,是指被保险人生病后,医疗社会保险机构按照事先规定的条件和待遇标准,向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或为其报销医疗费用。

1. 医疗社会保险的给付条件

2. 医疗社会保险的支付方式

(1)按服务项目付费

(2)按人头付费

(3)总额预算制

(4)定额付费

(5)按病种分类付费

(6)按服务付费

(7)“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RBRVS)支付制

3. 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分担

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分担,是指社会保险机构为了防止被保险人在免费医疗的情况下出现“道德风险”,控制因过度需求造成的医疗费用过快上涨,让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自付部分医疗费的做法。

(六)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及其改革

1. 中国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中国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有针对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公费医疗两种形式。

2. 传统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职工医疗保险费用过度膨胀。

(2)覆盖面比较窄,社会化程度低。

3.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建立合理负担的共同缴费机制。

(2)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制度。

(3)建立统账分开、范围明确的支付机制。

(4)建立有效制约的医疗服务管理机制。

(5)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制。

(6)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机制。

4.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要发挥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逐步建立包括医疗救助在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1)基本医疗保障——社会医疗保险,为了使有限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发挥最大作用,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了医药服务的支付范围,统筹基金设定了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2)补充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的,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社会互助和社区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也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快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医疗救助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保障。

5. 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刚刚起步,还要逐步发展完善。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实行医药分开改革,以提高医疗行业的效率和杜绝医疗腐败和浪费的问题。

(2)有专家对医疗保险的统帐结合模式提出异议。

(3)覆盖面问题,新制度只适用于城镇职工,“名正言顺”地将原来享受“半劳保”的未成年人和无工作、无收入的老人排斥到制度之外了。所以,至少在这一点上,覆盖范围不是广了,而是窄了。而被排斥的这些社会群体恰恰又是疾病多发群体。

(4)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基本药品和服务目录确定和定期调整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化。

(七)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

三、失业保险

(一)失业保险的基本理论

1. 主动的治理失业政策

2. 失业治理政策

(二)失业保险的基本内容

1. 失业保险的定义

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失业保险制度是指通过国家立法筹集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2. 失业保险的分类

(1)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2)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

(3)失业救济制度。

(4)双重失业保险制度。

3. 失业保险对象的资格规定

(1)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也就是处于法定最低劳动年龄与达到退休年龄之间。

(2)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的。即必须是非本人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3)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

(4)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

4. 失业社会保险的给付

(1)失业保险给付水准一般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生活水准,在确定失业社会保险给付水平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应能确保失业者及供养直系亲属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给付标准不高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

③权利和义务基本对等的原则。

(2)给付期间比较给付期是失业保险给付中又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等待期和最长给付期,在各国都有所规定。“等待期”是指失业后不是立即给付失业保险津贴,而必须等待一个时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和财政状况。

4. 失业保险费用负担比较

失业保险给付的费用负担,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失业保险制度的成败。目前世界各国失业保险给付的负担方式主要由三方或其中的两方来负担,其中以三方负担方式为最流行,约占到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国家总数的40%左右。

(三)失业保险的作用

1. 失业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

2. 促进就业的功能

3. 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四、工伤保险

(一)工伤保险概述

1. 工伤的概念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百科全书》将工伤定义为:“企业职工在生产岗位上,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工作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急性中毒事故。但是职工即使不是在生产劳动岗位上,而是由于企业设施不安全或劳动条件、作业环境不良而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也属工伤”。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病也包括在工伤范围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如工业毒害、生物因素、不良的气象条件、不合理的劳动组织、恶劣的卫生条件等,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并造成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时所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范围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明文规定的,即工伤保险范围内的职业病是国家认定的法定职业病。目前,我国现行法规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共有九大类、102种。

2. 工伤保险的概念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

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证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工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制度。

从工伤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来看,在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初期,只适用于危险企业、采矿现场、重工企业的体力劳动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该险种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发展中国家已将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劳动者;发达国家更是突破传统,将家庭工人、家庭佣人也纳人工伤保险的范围。还有一些工业化国家将非雇佣劳动者也纳入保障对象之中。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一项社会保险项目,从1884年德国制定《劳工伤害保险法》,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世界已有15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工伤保险制度,占163个有社会保险制度国家和地区总数的95%,其普及率比养老保险还高。

(二)工伤保险的特点和意义

1. 工伤保险的特点

(1)工伤保险具有赔偿性,实行“无过失赔偿”和“无责任赔偿”制

(2)工伤保险的待遇比较优厚,服务项目较多。

2. 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

(1)对于劳动者来说,实施工伤保险的意义在于:①工伤保险保障了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必要措施。②工伤保险保障了劳动者发生工伤后;劳动者本人或其遗属在生活发生困难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防止受工伤的劳动者或其遗属陷入贫困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③工伤保险保障了受伤害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对劳动者社会贡献的肯定,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2)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实施工伤保险的意义是:①工伤保险保障了工伤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需要,防止少数人陷入贫困,也促进了工伤事故的妥善处理,减少了劳动争议,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起到了保证作用,最终将调节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稳定。②工伤保险保护了企业和雇主,尤其是资金不足的小企业。因为工伤保险具有互助互济的特点,它统一筹措资金,分担风险,所以对于企业和雇主,尤其是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当遇上一个重大的工伤事故,需支付大笔补偿费时,由社会保险机构在社会范围内调剂基金进行支付,将弥补企业资金的不足,从而减轻了企业因工伤事故带来的沉重负担。③工伤保险有利于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伤保险通过差别费率的方法,对工伤事故频率较高的企业实行较高的费率,对工伤事故频率较低的企业实行较低的费率,可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意识,有利于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三)工伤保险的原则

1. 无责任补偿原则

无责任补偿原则,也可以称为无过失补偿原则。它是指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时,无论事故责任是否属于劳动者本人,受害者均应无条件地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就是劳动者因工负伤、致残或死亡,即使受害者负有责任,也要给予受害者工伤保险待遇( 因故意破坏而受伤、自杀、自残除外)。

2. 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

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收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运用“大数法则”进行测算确定各个企业的缴纳义务,并形成一笔基金,通过互助互济的方式进行风险分担。

3. 个人不缴费原则

工伤保险费是由企业或雇主按照国家规定的费率缴纳的,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这是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社会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不同之处。

4. 区分因工和非因工原则

5. 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6. 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的原则

7. 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区别的原则

(四)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1. 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

(1)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留有适当储备的原则

(2)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征收原则。

(3)用人单位缴费的原则。

2. 工伤社会保险的待遇给付

(1)工伤社会保险的医疗给付是一种服务性给付,它是指劳动者因工受伤或职业病伤害时,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门诊或住院服务。综观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其医疗给付的方式共有三种:①直接给付。它是由保险人自设医疗机构,直接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②间接给付。即由社会保险机构(或保险人)事先约定医疗机构为工伤受害者或职业病受害者提供医疗服务后,直接向社会保险机构(或保险人)申请支付医疗费用;③医疗费用偿还。这种给付方式是指由被保险人先行自付医疗费用,事后凭证据向保险人申请偿还(报销)。

(2)工伤保险的现金给付主要用于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因劳动者工伤或职业病所造成的收入减少或中断的损失。现金给付主要包括暂时伤残给付、永久性残废年金和死亡给付三项。

暂时伤残给付是指劳动者因受伤而损失的工资收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保险人)给予相当的补偿,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永久性残废又可分为永久性局部残废和永久性全部残废两种,前者是指永久性丧失部分工伤能力,后者则指永久性丧失全部工作能力。永久性局部残废的给付,一般以残废部分的轻重为依据。给付一般是长期的或一次性的。永久性全部残废

的给付一般采用年金制,其金额一般为本人过去收入的66~75%。国际公约规定为原工资的60%。

死亡给付。包括死亡者丧葬费和遗属给付。丧葬费通常是一次性给付。遗属给付,从理论上讲,应该能够维持其子女成年,其配偶死亡或改嫁为止。给付一般按照被保险人平均工资数额的百分比计算,或者按年金数额的百分比计算。给付不得低于工资最高限额的33~50%,最高不得超过被保险人的工资数额。国际劳工大会现在的规定是,遗孀给付为死者工资的30%—50%,子女为15—20%,总的限额不超过工资的75%。

(五)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及其改革

1.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

2.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

(1)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范围,首先是扩大了工伤对象的范围。

(2)加强了工伤医疗管理,有利于遏制对医疗资源的浪费。

(3)工伤保险待遇更加合理

(4)规范了工伤认定的程序,延长了伤残认定的时效

(5)管理更加科学,信息公开

(6)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实施

五、生育保险

(一)生育保险的定义及特点

1. 生育保险的定义

生育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和企业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以保证那些因生育而造成收入中断的妇女和家庭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 生育保险的特点

(1)保障范围小。

(2)福利性。

(3)实行“产前与产后都享受”的原则。

(4)生育社会保险的风险是一种特定的生理活动,由于生育活动所引起的劳动力的暂时丧失,是一种特定的但属正常的生理变化。

(5)生育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疾病社会保险的联系密切。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1. 生育社会保险的享受条件

2. 生育社会保险待遇

(1)生育社会保险中的产假。

(2)生育补助金补助的种类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

○1生育补助金。

○2生育津贴。

○3护理津贴。

(三)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

1、企业保障制度下的女职工生育社会保险

(1) 对于企业来说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有:①由于女职工生育期间的费用,全部由女职工所在企业支付,这就必然造成企业因招用女职工数量的不同而出现经济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②这种生育保障制度,是以企业为惟一载体,客观上需要由企业承担着女职工生育活动所带来的全部损失。

(2)对于个人来说,这种企业保障制度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①导致了妇女就业难、女大学生分配难以及女职工的调动难等诸多不正常现象的出现。造成一些单位或企业不愿招用女职工或在裁减富余职工时主要裁减女职工。女职工面临着比男职工更大的失业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利益和女职工生育保障之间的矛盾,驱动着企业排斥女职工的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妇女的就业。②妇女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尽管国家明确立法,规范了企业对女职工的特殊保护,但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并非均能自觉做到。

2. 1994年的改革:生育社会保险的社会化

3.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扩大生育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2)生育保险待遇保障水平要符合国情

(3)实行费用共担的筹资机制

(4)使生育社会保险制度规范化

(5)进一步扩大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

社会保障概论00071复习资料(全)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要由(国家)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 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 8、从共性上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10、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三大部分构成。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三个阶段。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制度)为起点的。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 16、(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7、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分配)。 18、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 19、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 20、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 21、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基本形式有(现金补助)、(实物补助)。 22、从原则上讲,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2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原则)。 24、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5、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 26、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 27、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多达(300)多种,有(七)大类。 28、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保障的(普遍化)和制度的(多元化)。 29、俄罗斯实行养老金和(物价水平)挂钩。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 A.国家B.企业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 B.部分社会成员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A.一种B.二种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 受影响?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4.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A.本人当月工资 B.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 C.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D.本单位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参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 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 D. 促进经济发展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社会保障学》教学管考一体化试题库 2014年5月25日第一单元(1、2、3、4章,5章1、2节) 一、单选: 1.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D )学科。 A.经济 B.基础 C.管理 D.社会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 C )。 A.公平性 B.福利性 C.储蓄性 D.多样性 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 C )。 A.经济因素 B.道德因素 C.社会因素 D.政治因素 4.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应当以1601年英国颁布( A )为标志。 A.《伊丽莎白济贫法》 B.《济贫法修正案》 C.《日志》 D.《基督慈善的典范》 5.19世纪80年代,( A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A.德 B.英 C.法 D.美 6.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是( B )。 A.国家保障制 B.国家——单位保障制 C.城镇单位保障制 D.农村集体保障制 7.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 D )出版了《福利经济学》,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A.亚当·斯密 B.萨缪尔森 C.帕累托 D.庇古 8. ( C )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 A.经济学 B.政治学 C.社会学 D.管理学 9.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B )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 A.初次分配 B.再分配 C.第三次分配 D.第四次分配 10. 与社会保险相比较,以下属于商业保险特点的是( D )。 A.属于公共政策范畴 B.不以营利为目的 C.国家财政充当担保人的角色 D.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11.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A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2. 军人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是( B )。 A.征收社会保险税 B.国家财政拨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 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 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 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 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 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 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 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 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 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 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 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辨析说明: 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 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 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 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自然人/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必须有劳动成果 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 理的关系/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 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不适用劳动法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练习(附答案)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练习 一、判断题 1.温家宝总理在今年8月2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政府要严格依法办事,政府不仅要按法定权限办事,还要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没有程序的公正,就很难保证实体公正和结果公正。() 2.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4.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 5.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案件,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6.劳动者对社会保险待遇核定不服的,劳动者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7.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8.为促进就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9.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0.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是不能享有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

11.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用人单位在为学生保留岗位的情况下,可以收取岗位保证金或抵押金。() 12.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制度,确定失业预警线,当失业率达到预警线时,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并提出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 13.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 14.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15.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制度,其中,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 16.《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各类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17.职工或者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职工或者直系亲属承担举证责任。() 1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均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8。() 1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机关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时,对用人单位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处以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举行听证。() 20.劳动者对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要求进行最终结论性鉴定。() 2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是城镇所有从业人员。() 2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就已经和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 2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一个月内,应当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劳动用工备案。() 24.被申请人不履行或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讲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依法对各种原因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的社会措施和制度的总和 2历史演进 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 A萌芽阶段:自然本性的流露 B慈善阶段:宗教信仰的体现 C济贫阶段: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 A起步阶段:社会救助的出现 B形成阶段:社会保障的产生 C成熟阶段:社会福利出台 D改革阶段:保障危机的出现 3社会保障目标: 总目标: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 A经济目标:是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 B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 4 社会保障功能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普遍保障c公平优先 d 基金主要由雇主和政府承担 e重在提高生活保障 2)缺点:a影响劳动者积极性b通货膨胀 c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国际竞争 d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B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基金由个人雇主和国家承担c 选择性保障 d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优点:强调权利义务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调效率及互助互济 缺点:人口老龄化,退休多工作少,没有资金准备则应付困难,国家收入投资少,消费增加 C国家性社会保障制度 特征:a宪法规定,国家统一管理b个人不缴任何费用,政府和企业承担c对象为全体公民d工会参与社会保障的决策和管理 D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1)含义是指国家立法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的一方或多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离线作业(必)标准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 基础理论篇 第四章:劳动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法 答: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二、简答题 1.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答: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4)它是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2.简述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答: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表明:(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即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关系都归劳动法调整。(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中,仅限于劳动合同关系归劳动法调整。(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非合同劳动关系,即公务员和依法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以及农村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的劳动关系,不归劳动法调整,而分别归相应的公务员法、农业法、军事法调整。 3.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内容。 答: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也可以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可表述为以下各项:(1)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论劳动法是公法与私法的兼容。 答:公法涉及宏观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公法不得由当事人协议变更,即公法关系完全依法设定;私法涉及私人(公民个人和法人)利益,即微观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协议就是法律”,即私法关系允许协议设定。民法是私法的典型,行政法是公法的典型,劳动法、经济法则被视为兼有公法和私法性质(或曰私法公法化)的法律部门。 在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的是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统规统调的工资制度和统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知识试题填空题(社会保障)说课讲解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知识试题填空题(社会保障)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知识试题填空题(社会保障)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承担。 2.社会保险基金存入()。 3.《企业年金办法》规定,企业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受托人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应当由企业和职工代表组成,也可以聘请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员参加,其中职工代表应不少()。 4.《企业年金办法》规定,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实施范围由兼并重组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三类企业扩大到()。 6.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中,对基金支付能力不足一年,特别是去产能企业集中,涉及员工数量众多、就业岗位偏少的统筹地区,要加大失业保险()调剂力度。 7.通过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推动全面、规范实施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实现“两个全覆盖”,即(),为企业脱困发展、减少失业、稳定就业护航。 8.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全国工商联办公厅联合开展的“失业保险惠企政策进民企”专项宣传活动要求,省级及地市级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门和工商联每年至少联合举办()。 9.符合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的参保职工,取得初级(五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申领的技能提升补贴金额一般不超过()。 0.符合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的参保职工,取得中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申领的技能提升补贴金额一般不超过()。 1.符合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的参保职工,取得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申领的技能提升补贴金额一般不超过()。 2.2018年,失业保险针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稳岗补贴标准、放宽技能提升补贴条件等,这些政策的执行期限截至()。 3.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保障对象包括: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 4.单位职工失业后,失业人员应当持原单位为其出具的()证明,及时到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5.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重新就业的;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的;();无正当理由,拒不接收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训的。 6.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死亡的规定,对其遗属()。 7.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向失业人员开具领取失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讲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依法对各种原因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的社会措施和制度的总和 2历史演进 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 A萌芽阶段:自然本性的流露 B慈善阶段:宗教信仰的体现 C济贫阶段: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 A起步阶段:社会救助的出现 B形成阶段:社会保障的产生 C成熟阶段:社会福利出台 D改革阶段:保障危机的出现 3社会保障目标: 总目标: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A经济目标:是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 B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 4 社会保障功能 A稳定功能b调节功能c互助功能d促进功能 5社会保障特征 法律强制性对象社会性福利性特征待遇差别性 经济保障性机会公平性收支互济性刚性发展特征(刚性社会保障强制福利待遇收支公平) 6如何科学界定社会保障(概念实质主体对象标准立法) A概念的使用环境问题 B实质不是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 C主体是多元化 D实施立法依据是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 E对象是以社会劳动力为主兼具全体社会成员 F标准不宜定得过高 7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其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解就行22页) 1)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坚持机会均等与效率优先相结合 3)实行社会化统一管理 4)实行多类型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讲社会保障模式 1几种社会保障模式(重)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普遍保障c公平优先 d 基金主要由雇主和政府承担 e重在提高生活保障 2)缺点:a影响劳动者积极性b通货膨胀 c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国际竞争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张);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 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 凯恩斯学派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创立 一、德国历史学派 1、德国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 二、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2、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一、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二、“福利国家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1、改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思想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贝弗里奇报告》

第三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一、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2、收入分配调节政策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1、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 2、供给学派理论中有关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消费理论和交叠世代模型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 2、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3、关于最低工资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原则 2、社会保障权利 3、列宁社会保障思想的特征 考试范围: 1、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是什么? 2、凯恩斯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具有哪些特征? 4、列宁的“国家保险”思想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5、试分析新福利经济学与旧福利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6、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考试题型: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 主要参考书: 1.郭士征.社会保障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具体安排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具体安排 执笔:邓博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具体法律制度,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的动态与趋势;培养学员法律思维,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及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提高学员的法律素养与法律意识,树立保护劳动者及全体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观念。 二、学习书目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孙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三、学习时间 安排20周,每周7学时,共140个学时。其中面授辅导8次共32学时,电教辅导或教师串讲1次4个学时,讨论2次4个学时,自学55学时、作业30学时、复习15个学时。自学和作业44学时,复习考试16学时。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教材共18章,分为五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一单元 (一)学习时数:18个学时(第1-2周)。 (二)学习内容:第1-4章。 (三)学习重点: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劳动法的渊源体系,劳动法的作用,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就业基本概念,劳动就业权的内容,妇女平等就业权,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 (四)教学安排:面授辅导1次,4个学时;自学、作业14学时。 (五)作业题: 1.劳动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2.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3.劳动就业权有哪些内容?

4.妇女平等就业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劳动法?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6.试述劳动法的渊源体系。 7.试述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单元 (一)学习时数:28个学时(第3-7周)。 (二)学习内容:第5章-6章。 (三)学习重点: 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内容,试用期条款,服务期与违约金,保密约定和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的概念及原则,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关于劳务派遣的特殊规定,劳务派遣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集体合同的概念及订立,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四)教学安排:面授辅导2次,8个学时;讨论1次,2个学时;自学、作业18学时。 (五)作业题: 1.简述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3.在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有哪些权利? 4.简述劳动集体合同应当具备的内容。 5.试述劳动合同中的保密约定和竞业限制。 6.试述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双方的义务。 7.试述集体合同订立的程序。 第三单元 (一)学习时数:28个学时(第8-12周)。 (二)学习内容:第7-9章。 (三)学习重点: 工作时间的概念,延长工作时间及其限制,休息时间的概念,工资总额的内容,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考虑因素,最低工资标准确定的程序,工资支付的保障制度,劳动安全技术规程,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社会保障理论 题库

简答题 1、现有的7种主要养老保障制度模式(P154) 1)德国模式。1889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的公共退休金制度,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典模式。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在责任上采取的是既定给付,养老金收入通常是根据一个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支付的风险由制度承担;在财务上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工作人口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支付退休金;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获准政府机构集中管理,投资方面有严格规定,通常只用于购买国债。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态度。 2)加州模式,即美国各州公务员退休金计划模式。这种制度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在管理上是集中管理,在给付上是按公式计算的DB计划,与德国不同,在财务上是积累制度,基金是实行市场化运作;立法确保基金的独立性,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定基金的投资管理政策,政府实施谨慎性监督,有助于基金保值增值。 3)新加坡模式,即公积金制度(单独账户)。这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强制个人账户积累制度。个人养老金完全来自其个人账户的积累,政府只提供最低收益率保证和税收优惠;个人账户资产完全属于个人,在其死亡后可由子女继承;政府掌握基金,制定严格投资政策,由特定机构进行集中管理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国债。 4)智利模式,即强制性个人储蓄养老制度。雇员工资的10%进入个人账户,雇员自由选择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实行严格监管制度。与新加坡模式的区别在于其个人自主选择投资的分散管理模式。 5.、6)混合模式。在所有制上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混合;在财务上是现收现付制度和积累制度的混合;在责任上是既定给付和既定供款的混合。第五种模式,个人账户没有真实积累,是名义账户制度。代表国家有瑞典,意大利,波兰,拉脱维亚,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以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代表的是一种混合模式。与名义账户不同的是个人账户实施的是基金积累制度,智力的一些邻国如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也采用了这一模式,在中国我们呈其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7)职业养老金计划。是第二支柱,是私人部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强制性(澳大利亚和瑞士)和非强制性(美国)之分。美国制度既有既定供款计划(DC)和既定给付计划(DB)之分,前者以401(k)计划最著名。 2、最具影响力的变量:退休年龄及相关理论(P167) 1)退休年龄与制度收支平衡 2)退休年龄影响经济竞争能力 3)退休年龄影响消费和储蓄 4)退休年龄影响国民支出 3、贫困的测量(P237) 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标准参数: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 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 2)贫困线。最主要的贫困线标准:①相对贫困线②绝对贫困线——一个家庭的收入低 于中等收入家庭的50%~60% 3)贫困发生率 4)贫困缺口率 5)森贫困指数 6)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全年食品支出∕全年消费性支出。 划分贫富标准:E>0.60为贫困,0.50<E≤0.60为温饱,0.40<E≤0.50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答案解析

2011年甘肃省社会保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 A、《劳动保险条例》 B、《社会保障法》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D、《社会保险暂行条例》 2、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旧《济贫法》 B、新《济贫法》 C、《公共健康法》 D、《退休金法》 3、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是:. A 、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瑞典 4、颁布的失业社会保险立法,标志着世界上强制性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A、法国 B、德国 C、瑞典 D、英国 5、1883年,政府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 A、美国 B、德国 C、智利 D、瑞典 6、社会保险按实施的不同方法划分可分为:。 A、强制性社会保险 B、企业补充社会保险 C、普遍社会保险 D、任意性社会保险 7、社会保险按实施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 A、职工社会保险 B、最低生活保险 C、民营社会保险 D、普遍社会保险 8、以下类型社会保险是按经营主体来划分的是:。 A、国家社会保险 B、联合社会保险 C、地方社会保险 D、职工社会保险 9、以下项目属于社会保险的是:。 A、死亡社会保险 B、工伤社会保险 C、残障社会保险 D、失业保险 10、现收现付制情况下,储蓄率是。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一定

11、预提积累情况下,储蓄。 A、下降 B、上升 C、结构变化 D、不变 12、在现收现付制情况下,劳动者容易选择。 A、提前退休 B、推迟退休 C、按时退休 D、不愿退休 13、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不包括。 A、社会保障基金积累 B、所得税 C、农产品经济资助 D、关税 14、认为一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的学者是。 A、庇古 B、施穆勒 C、米香 D、贝弗里奇 15、供给学派的理论主要成为时期的政策制定的依据。 A、里根 B、克林顿 C、布什 D、罗斯福 16、在英国实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相 是。 A、撒切尔夫人 B、邱吉尔 C、布莱尔 D、皮特 17、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 型社会保障模式。 A、“投保资助” B、“国家保险” C、“福利国家” D、“储蓄保险” 18、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庇古 B、凯恩斯 C、贝弗里奇 D、罗宾逊夫人 19、社会保障管理的核心部分是。 A、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B、社会保障执行机构 C、社会保障监督机构 D、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 20、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的趋势是。[多项选择] A、法制化趋势 B、民主化趋势 C、社会化趋势 D、科学化趋势 2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多项选择] A、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B、社会保障管理内容 C、社会保障管理方式 D、社会保障管理对象 22、预提积累制的最大缺点是。 A、效率较低 B、长期风险较大

社会保险基本知识100问文档

社会保险基本知识100问 1、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具体险种?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在于使劳动者因为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死亡等原因而暂时中断劳动,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不能获得劳动报酬,本人和供养的家属失去生活来源时,能够从社会(国家)获得物质帮助。具体险种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 2、为什么要参加社会保险? 国家举办社会保险事业,是国家对劳动者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3、到什么部门、如何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 用人单位领取营业执照或成立30天内、招用员工30天内,应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各用人单位按照工商行政管理关系,分别到省、市或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含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基数和核定应缴社会保险费额。申请登记时应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和《社会保险增减人员申报表》一式二份,并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壹份):(1)《营业执照》副本(或批准成立文件、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复印件;(2)《基本存款帐户许可证》及复印件;(3)《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副本复印件;(4)《地方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5)如有《广州市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手册》或《广州市职工劳动手册》的一并提供;(6)非国有企业、个体工商户还需提供《验资报告》及复印件。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予以登记并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 4、《社会保险登记证》的作用? 《社会保险登记证》是用人单位依法参加了社会保险的证明,用人单位前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必须出示《社会保险登记证》原件。《社会保险登记证》每年必须进行年检。 5、什么是社会保险的缴费年度? 每年7月至次年6月为一个社会保险缴费年度。 6、什么是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如何申报缴费基数? 职工在一个社保年度的缴费基数是按上年1-12月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税项的月平均额进行确定。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税项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不得扣除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社会保险费实行各险种同基数核定。缴费基数有上下限的规定,最低不能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雇工和非本市城镇户口职工不得低于50%,私营企业法人、股东、个体工商户业主不得低于100%);最高不能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每年由市统计局公布。缴费基数在同一缴费年度内一年一定,中途不作变更。每年4-6月,用人单位应根据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通知,申报本单位职工新一年度的缴费基数。 7、重新就业的职工,缴费基数怎样确定? 当年缴费基数按重新就业后领取的第一个月工资收入计算。 8、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缴费基数怎样确定?从领取工资之月起缴纳养老保险费,当年缴费基数按领取的第一个月工资收入计算。 9、如何核定应缴社会保险费额? 用人单位新参保或参保后有人员变动,应填写《社会保险增减人员申报表》,到所属社会保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原理及案例》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10分) 劳动法的基本价值立场是()。 A. 通过多层次的制度系统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 B. 坚持利益平衡原则 C. 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D. 优先保护用人单位的经营利益 2 【单选题】(10分) 下列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说法,的是()。 A. 劳动法基本原则应以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理论为依据 B.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执法的基本准则 C. 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贯穿劳动法律规范始终 D. 劳动法基本原则随着劳动法律某些规范修改而改变

3 【判断题】(10分) 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不得建立劳动关系。 A. 错 B. 对 4 【多选题】(10分) 下列不属于劳动关系的选项有()。 A. 超市与超市的收营员 B. 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 C. 保姆与家政公司 D. 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

5 【单选题】(10分) 我国劳动者的最低就业年龄是()。 A. 20 B. 16 C. 12 D. 18 6 【多选题】(10分) 下列哪些属于用工主体责任的内容()。 A. 社会保险费缴纳责任 B. 工资或劳动报酬支付责任 C. 支付经济补偿金

D. 工伤保险赔偿支付责任 7 【多选题】(10分) 天宝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将自己承建的项目一部分转包给不具有施工资质的包工头孙某。孙某雇佣李一从事施工工作,合同约定工作过程的管理和报酬的支付等均由孙某负责。不幸的是,李一在施工过程中受伤,在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李一主张天宝建筑集团公司应对其负担工伤保险赔偿责任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责任。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宝建筑集团承担责任不能等同于与李一存在劳动关系 B. 天宝建筑集团应支付李一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C. 天宝建筑集团承担责任就等同于与李一存在劳动关系 D. 天宝建筑集团不应支付李一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8 【多选题】(10分) 关于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之从属性标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 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 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 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 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 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 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 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6)基金的监督性(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 四、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形式表: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3年最新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1、社会保障得最初形态就是(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D、社会福利 2、社会保险得特点( ) A、强制行B、互济性C、储蓄性D、补偿性 3、社会保险体系得核心部分就是(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4、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得原则( ) A、低水平 B、广覆盖 C、双方负担D、通胀结合 5、政府可以运用社会保险进行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 ) A、自动稳定器 B、相机抉择得财政政策C、基金投向D、货币政策 6、我国目前养老金得筹集方式基本上就是( ) A、现收现付式B、储备积累式C、混合式 7、199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第( )次失业高峰 A、3 B、4 C、5 D、6 8、医疗保险得特点就是( ) A、普遍性 B、复杂性 C、短期性 D、长期性 9、一直保持使用私人医疗保险体制得就是( ) A、瑞典B、芬兰C、挪威D、美国 10、医疗保险运用最普遍得一种费用支付方式就是( ) A、按服务项目B、按人头C、总额预算制D、定额付费制 11、我国得职工福利制度就是在供给制与传统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得,其基本特征就是: A、业有充分自主权 B、企业办社会、福利项目多,形式单一 C、实行纯粹福利分配 D、福利项目灵活多样 12、实行从商品化为主得住房保障形式得国家有: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波兰 13、下列国家中属于商品化兼福利政策得住房保障模式: A、捷克 B、新加坡C、德国D、日本 14、新加坡从1995年开始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得公积金用于购买住房及保险金,其余用于医疗费及其她特殊费用。 A、80% B、85% C、60% D、75% 15、我国改革前住房保障制度就是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体制得产物,其主要特点有: A、福利性B、供给性C、非商品性D、产权模糊性 16、住房公积金归职工个人所有,存入职工个人公积金帐户,可以把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与--—--—————两种功能不同,支付使用处于不同阶段得帐户资金通用,以提高资金得使用效果。 A、职工福利基金帐户B、职工困难补助个人帐户 17、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得方法有多种、按照一个家体用于饮食支出得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体得生活水平得测定方法就是: A、生活需求法B、恩格尔系数法C、生活形态法D、国际贫困标准法 18、一般说来,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必须经过——-—-——程序。 A、保障最低生活需求原则B、普遍性原则C、法制化原则D、维护个人尊严得原则 19、最低生活保障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建立有效得安全网: A、保障最低生活需求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法制化原则 D、维护个人尊严得原则 20、目前,我国开展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由各级-——-——--—制定政策,负责行政管理,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 A、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 B、劳动服务部门 C、政府部门D、民政部门 1、B 2、ABCD 3、A 4、ABCD5、ABC 6、C 7、B 8、ABC 9、D 10、A 11、B 12、 A 13、BC 14、A 15、ABCD 16、C 17、B 18、 B 19、ABCD 20、D 第二部分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得保险互助组织最早产生于( ) A、北京 B、上海 C、武汉D、广东 2、最早出现得社会保障模式就是:( ) A、投保资助型B、福利国家型C、国家保险型D、储蓄保险型 3、 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得就是:( ) A、法国B、德国C、英国D、瑞典 4、具有“福利国家橱窗”之称得就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