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 年修订)

专业代码:095136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及智能装备、生物图像处理三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机械技术或农业设施技术等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学校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入学第一学期内成立导师组,其中需包括一位校外实践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重点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第一导师是落实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责任人。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教学内容要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总学分不少于29 学分,其中理论课

程学分不少于23 学分,实践训练6 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干课程2~3 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一)课程设置

1. 公共学位课(8 学分)

(1)政治理论

(2)英语 4

(3)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2. 领域

主干课(11 学分)

领域必修课(5 学分)

1)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 3

2)农业信息技术 2 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

2 学分

学分

2 学分

学分

学分

方向必修课(任选3 门,6 学分)

3)农业机械化技术 2 学分

4)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2 学分

5)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包含标准与规

2 学分

范)

6)软件开发与应用 2 学分

7)农业大数据 2 学分

8)试验设计与统计 2 学分

9)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 学分

10)现代农业概论 2 学分

11)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2 学分

3. 选修课(至少选修4 学分)

1)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工程 2 学分

2)分布式系统及云计算技术 2 学分

3)作物系统模拟 2 学分

4)农业遥感理论与技术 2 学分

5)GIS 与空间信息分析 2 学分

6)精确农业 2 学分

7)工程测试技术 2 学分

8)微电子电路原理及应用技

2 学分

9)农业机器人 2 学分

10)嵌入式系统 2 学分

11)农业电子商务 2 学分

12)高级设施作物栽培学 2 学分

13)高级设施环境调控 2 学分

14)温室设计原理及建造技术 2 学分

15)设施节水灌溉原理与技术 2 学分

16)设施农业进展专题 2 学分(二)培养环节

1.实践训练(6 学分)

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训练时间一般不少

于6 个月。

一般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由导师(组)与研究生共同制定《河南师范

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经学院审核后执行。实践期满研究生

应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根据实践训练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2.其他环节

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

(1)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要求,结合研究方向的需要,与导师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2)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实

际生产情况,写出5000-8000字的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由学科方向或团队

组成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中的课题研究意义、技术路线、可行性、计划进度、经费

预算和预期研究结果进行评审,评审合格者方能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3)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由学科方向或团队组成考核小组,考核研究生

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及进展、实习实践等情况,考核合格者方能

继续开展论文研究工作。中期考核一年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革新、推广应

用、生产管理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

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

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

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

术标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

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方面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

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 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 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均至少有1 位专家来自校外。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

附件: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