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什么是教育?

今天,“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这是我们讲的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明确了教育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学前教育及其年龄划分

学前教育:从出生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

通常们认为,3岁前是儿童身心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从出生到3岁前为婴儿期教育阶段,也称先学前期。从3岁到6、7岁称为学前期。由此构成了

完整的学前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学前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泛指0——6(7)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指凡由社会设施或资助,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儿站、游戏小组一、咨询所等。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极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0——6岁前儿童教育问题

研究内容:(讨论:你认为学前教育应该研究哪些内容)教材的体例

研究任务: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探讨规律,指导实践,提高学前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政策、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前教育学的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2、综合性的学科;

3、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4、不断发展的学科。

第二节学前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学前教育学形成与发展的各个阶段,掌握各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教育观点。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各发展阶段主要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极其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

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发展阶段

对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回顾,能够使我们更明确认识这门学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分析与评价。

一、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

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最初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等。国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提出关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还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曾提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

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如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宋代朱熹也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

二、萌芽阶段(十六世纪后)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的教育专著。在不少论著中都概述了学前教育的思想,与古代相比,则更加系统、完整和更有现实性。影响较大的教育著作主要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二十世纪前半期)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学前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代表作《人的教育》。这本著作主要论述了关于婴儿期、幼儿期及少年期的发展和教育,展示了其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也是由.福禄贝尔提出的。他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于1837年在布兰肯堡创设了一所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

主要贡献包括:

1)、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学前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幼儿园的教育应和学校不同。他为学前儿童创设了一种不用书本的学校。

2)、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儿童是天生善的,儿童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不进行干预,必要时才要儿童服从一定的要求。他还认为儿童生活在社会中,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应具有的品德。

3)、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认为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能促进儿童的成熟与学习。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

福禄贝尔的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幼儿园教育学》(1862)。他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教育的作用,不够正确,有唯心主义观点,但他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为学前教育献身的精神也是值得比邻纪念的。他有一句名言:“来吧!让我们和我们的儿童生活在一起!”就是他思想和行动的格言。

英国的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生活与儿童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从做中学”,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并使经验继续不断地改造。他还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活动是以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为依据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是继福禄培尔之后对教育理论有重大影响的又一代表人物。19世纪后期,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为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她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儿童观为依据,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能力,儿童的生长是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她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方法,儿童通过与教学材料学习玩具的相互作用来学习,鼓励儿童自我指导和个人创造,蒙台梭利提出:学前儿童经历各种敏感期,易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在于提供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通过儿童的自由活动促进自我发展。她强调感官教育,并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但她的训练方法比较机械,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她的学前教育理论流传很广,至今在西方一些国家仍有实施她的教育理论的幼儿园。蒙台梭利思想中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和丰富内涵。在蒙台梭利出版的几部幼教著作中,蒙台梭利自己对“教育”所做的解释,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就是协助孩子天性的活动。”

b.“以活动为中心,观察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c.“我的教学法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生命食粮的教育”’。

d.“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把教育看作是协助儿童“生存下去的力量”,看作是一种对儿童天性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对儿童生命的完善,可以说这已经充分表现出了蒙台梭利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她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主张。在这种基本的教育思想中,

最为根本的是一种“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那就是认为人类的“生命”自身有一种本能的意识.有一种发展自身的需要,因而也就有了一种更为本质的教育的对象。有了这种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就有了蒙台梭利教育的最本质的基础。这也就是蒙台梭利本人将其所从事的教育,定义为“顺乎天性的教育”的缘故。

这一时期,我国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体系,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教育。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抗战时期,他又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对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设备进行了实验研究,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主张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他论述了幼儿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幼稚园之新大陆》等著作。

张雪门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并出版了《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组织法》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学迈出了第一步。

总之,此期,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提出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应该有其特殊的内容和方法;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首先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如果用适应教育加以培养,就能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这种教育思想虽过分强调自由发展,但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其次,系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1632)。在这本著作中,他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便是主要的教师,对一至六岁的儿童进行学前教育。

再次,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并提出直观的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至现在)

二十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提高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工作者总结本国学前教育的经验,并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在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学前教育的规律。对幼儿园一日教育过程的组织,儿童生活护理和身体锻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语言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幼儿园常识、体育、音乐、美工、计算各科教学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编写了学前教育学教材,这些都推动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第三节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展。

一、国际化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社会的学前教育及其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介入,交通的发达,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学前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与交流,国际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尤其在进入90年代后,世界各国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国际沟通已成为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独生子女问题等。国际公约的签订。

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决定了现代学前教育的社会化与合作化的特征。现代社会学前教育不仅应该关注国内的教育发展趋势,而且还要关注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要了解他国的教育经验,既不能简单照搬,也不能简单的排斥一切,而是采用比较分析,选择采纳合理借鉴的方法,不断的完善学前教育理论。同时将本国的学前教育及时融入国际化的大背景,积极参与学前教育的国际行动。

二、多样化

在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学前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社会中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人口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都对学前教育的体制,观念,内容,与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猛烈的冲击。原先单一的办学体制,单一的教育模式,单一的教育理念已很难适应不同经济和不同文化发展地区对学前教育的不同要求。所以,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在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其教育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解决新问题。

三、科学化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手段,科学研究成果,科学教育观念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借鉴各学科的方法、手段、研究成果

四、整体化

完整的人,全面发展。身体、认知、情感、社会、个性等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关注儿童发展的各种需要,并尽可能为儿童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与丰富的环境,不仅保证其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还要为他们提供参加文化,娱乐,和休息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在该社会条件下最充分的发展,从而避免孤立的,片面的发展。

五、规范化

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出多样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托幼机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各种不同的托幼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

上述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既反映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对管理的影响作用,也反映了学前教育管理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只有把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思考与练习;

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母育学校》?

2、简述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观点。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了解学前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学前教育在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教学难点: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前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前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研究和认识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才能使我们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有正确的方向,并取得良好的发展。

教育和学前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它与社会的各种因素有着复杂的多边关系。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妇女解放、教育、科学技术、社区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性质的制约作用

政治主要指国家性质、各阶级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国家管理的原则和组织形式等等。学前教育的性质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决定。

学前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的。对哪个阶级和阶层的子女进行教育,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有关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领导权、法令、方针政策、目的任务及教育制度的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的政治决定。在人类历史中有阶级社会里,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哪个阶级在教育上也居于统治地位,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为他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儿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教育环境以及成人期待和社会期待的影响。历史上不同形态的社会中,学前教育的性质也就不同。

总之,在不同形态的社会,由于社会的政治不同,学前教育的性质也不同。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学前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基本动作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认识自然环境等具体教育任务和内容方面,有一部分不随政治的改变而改变,而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当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其相近的一面。

(二)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

1、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2、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财政拔款、教育经费投入等。

二、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最终决定、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必然地决定、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举办大规模的学前教育,也不需要发展学前教育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生产关系制约着学前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手段和设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教育一般侧重于道德、宗教礼仪、语言文字等方面,这一点不论是中国教育还是外国教育都有相似之处,即和生产劳动相脱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且趋于系统化和现代化,教育也因此而得以发展。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学前教育内容和手段有了很大的变革。在教育内容方面,扩大了认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内容和要,注重儿童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发展,注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培养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还有在音乐、绘画、阅读和外语的一些实验。

在手段方面,儿童的游戏更为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寓教育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开发了各种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并运用了录音、幻灯、电视及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学前教育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最初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提高人的素质不只是在入小学后的教育,很重要的是在入学前的教育。学前教育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方面的作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且,学前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和工作,减轻家长养育幼小孩子的负担,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从而为发展经济服务。

三、社会文化与学前教育

(一)文化的一般概念

文化大体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主要限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

(二)文化与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广义的教育常被看作是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的全部感化的总和,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亦即把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

要求的人。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狭义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从文化系统来说,教育可认为是文化的一个因素,也可以说,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而设计、创建的一种文化形式,一种文化行为。

1、文化传递与教育

2、文化选择与教育

(三)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作用

1、中介作用

2、渗透作用

3、制约作用

(四)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丰富,有精华也有糟粕,且同时都对学前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十分广泛。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方法、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等。

第二节社会变迁与学前教育问题

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学前教育社会变迁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学前教育在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文化与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 )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

一、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关于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已有明确的认识。教育社会学者通常把两者的关系分为三类:从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教育导致人们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最终引发社会变迁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从教育对大多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教育往往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社会变迁(尤其是剧烈的社会革命)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功能的变革等几乎都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社会任何方面的变化都会在教育方面留下痕迹。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早在韦伯那里,就已指出了观念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形成于近代西欧,主要是因学校广泛传播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使社会成员具有了勤俭节约、自我奋斗、自我约束等的精神与品质。

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二、现代社会变迁与人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了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也包括教育环境。通常我们认为,社会发展带来的观念更新、行为、环境变化,对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更为丰富的人际资源。这是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呢,现在社会的紧张以及对电脑等的过多依赖,也使得人们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那么社会的变迁对于儿童来讲呢?是不是一种理想的环境,如果不是,有利在哪里?又有什么不利呢?(讨论)

(一)高度科技化与学前教育

高度科技化是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它带来了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科技化,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在科学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伴随着科学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和负面效应。我们常常可以听说,高科技是一柄双刃剑。但是我们应该能够理解,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使它有正负效应之分,是因为占有和使用它的人。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产品的高度技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使学前儿童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高新技术对其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电视机的普及、电脑的产生、电动玩具的开发,极大的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批电视儿童:越来越多的儿童以电视、电脑、电动玩具为玩伴,被过多的限制在荧屏前、桌面上,以大脑活动和小肌肉操作取代其他各种丰富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儿童将自己封闭起来,长时间单独一个人被动的接受信息,只追求视觉、听觉的刺激,而舍弃触觉、运动觉的感受,这对于学前儿童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二)高度工业化与学前教育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不断加剧了工业化的进程。所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高度工业化为明显特征。可以说,生活在日益工业化的社会的学前儿童,在领略现代文明的同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污染、水污染,等等。对儿童来讲应该受到很大的关注的可能还有铅污染。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深受其害的首先是学前儿童。如铅中毒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极大,近十年来,国内外的一些调查已证明,工业区内居住的儿童,铅中毒流行率多在85%以上,普通城市居住的儿童,有50%铅中毒。

造成儿童铅中毒的途径主要有:1、工业生产,如蓄电池、金属冶炼、电线电缆、机械造船、印刷业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铅污染。2、含铅汽油的废气污染。如汽车尾气排出的铅粒子沉降于道路两旁,而离地面80——100厘米浓度最高,极易为儿童吸入。3、室内装修(材料、家具);4、含铅量严重超标的铅笔、蜡笔、彩色画册、教科书封面等。再如食品中的皮蛋、暴米花等都会造成铅污染。(三)高度城市化与学前教育

环境缺失:自然环境的缺失;活动空间的缺失。

(四)住宅高层化、独户化与学前教育

高层化、独户化大大的改善了居住条件,是现代社会的又一个特征。日本的研究发现:住高楼的儿童,由于室外活动少,与社会的隔离机会增多,机体抵抗力下降,患传染病、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同时还发现:与伙伴的交往能力降低,自理能力形成较晚。我国的有关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高层独户化对于成长期的学前儿童,有碍于其能力、人格和健康的发展。

(五)食品精细化与学前教育

1、营养补品对儿童的影响;

2、洋化食品对儿童的影响;

3、软化食品对儿童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儿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先进的、发达的、丰富的。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高度城市化、工业化、技术化等,又使他们处于活动空间狭小,活动机会减少、活动过程简化、活动能力弱化的境地,从而导致现代学前儿童的健康危机、情感危机和能力危机。可以说,现代儿童是处于“发展良机”与“发展危机”并存的时代。因此,在分析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尤其要重视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种种环境极其变化状况,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从而探询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

思考与练习

1、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2、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3、现代社会发展与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你是如何理解“发展良机”与“发

展危机”并存的?)

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第三章儿童观与儿童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儿童观发展演变的历程,认识形形色色的学前儿童观,理解儿童观的意义。

教学重点:儿童观极其发展演变历程;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教学难点:儿童观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

2、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

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4、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上述儿童观既有时代的烙印,有些又并存于同一个时代,既有非理性、不科

学的一面,也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和借鉴,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儿童。

二、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1、“子子”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就是传统儒学心目中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礼”的具体化。子女怎样才像子女呢?

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父让子亡。。。。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亲掌握者子女的生死予夺大权。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如暴君可以随意对待子民一样。

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成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尽快结束儿童期。

成人用长袍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这只能使儿童倍受折磨。

3、把儿童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与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两种观念,看似相反,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似乎比西方人更为狂热。如希望找到不老药、不死药,达到个体的不朽。由于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方法。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

在这种情况下,“父父子子”往往会发生错位现象。从皇帝到百姓都可能如此。例“小祖宗”

4、把子女当作光耀门楣的工具

中国人大都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家门庭的无尚荣光。从古至今,“父以子贵”“母以子贵”等比比皆是。如“伤仲永”等。今天,有些家长在子女身上进行攀比等。

5、养子防老

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成一种工具。今天,养子防老的观念逐渐成为历史。

6、性别歧视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明显表现在家庭中。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是外姓人。家里有什么谋生的秘方,一般是传男不传女。且要求女孩要有女孩样。例:超生游击队传统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工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也还有一些细小的支流。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先进中国人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检视,发现满是仁义道德的封建文化中到处隐藏着“吃人”二字,而儿童在这种文化中更是倍受其害。他认为要想拯救整个民族,首先应当拯救孩子;陶行知

——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以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陈鹤琴——以科学实践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

(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

1、对“童心论”的批判

2、对母爱教育的批判

3、《出身论》与血统论的交锋

(四)儿童观现代化的途径

1、对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作进一步的梳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站在时代制高点上观照各种文化中的儿童观,以便洋为中用;

3、加强国际合作,在法律上保障儿童的权利。

4、作好宣传普及工作,使现代化的儿童观深入人心。

(讨论)现代儿童观至少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三、现代儿童观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权运动的高涨和许多关心儿童认人士的不懈努力,国际社会开始普遍重视保护儿童的权益,人们对儿童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回顾儿童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及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将日益趋于科学化。现代儿童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和满足儿童各种发

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

的发展儿童的潜力;

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地作用;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

的对待。

思考题:

1、何谓儿童观?历史上有哪些影响较大的儿童观?

2、现代儿童观至少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儿童的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影响儿童发展的诸因素,明确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为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儿童发展的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一、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而且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

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

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就是一种代表性言论。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说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是因为一方面遗传素质所具有的发展能力,并不会确定地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身体的发展要从外界吸收营养成分,而心理的发展,更需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才能调动起儿童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儿童获得某些发展。

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也并不是一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的过程,遗传素质自身具有蕴含着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外界刺激并不能改变儿童机体的成熟规律,恰恰相反,这些规律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外部刺激可否转变为儿童发展。只有那些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可以与儿童自我调节机制产生相互作用的外在刺激,才能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所以,旨在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二)环境

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中的客体主要为儿童提供物理经验,社会环境主要为儿童提供社会经验,它比起自然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力随着心理的发展而日益显著。

社会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政治法律、思想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的交往程度等。微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交往圈、家庭、幼儿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区域等。教育领域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特殊的人造社会环境,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体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

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担任了儿童的教师和榜样的重要角色。

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学制、环境安排、课堂组织、教师和教材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在同一家庭、同一幼儿园和学校中一起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他们各自与周围的人和事的具体关系不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地位也不同。

儿童在环境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一方面接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也主动作用于环境,儿童有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对环境的作用有所选择,所以,同样的环境对不同儿童可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这里对反应活动产生与否的决定性选择,是儿童根据自己感觉到的外在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性质而做出的,是自己的活动过程。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儿童选择的范围,并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外在环境因素对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与其他外在因素相比较,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但是教育只是帮助儿童作出选择,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

因此,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正常的生理素质和成熟过程,只为儿童个体的发展及其连续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使儿童个体的发展成为可能,但这个条件还不够充分,实现儿童个体的发展,还必须有儿童个体生存的环境条件和儿童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参与。即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儿童如何反应这个环境决定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现实性。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一种先天存在于儿童机体内等待发现和发掘的结构或功能,也不仅仅是完全由外在环境刺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种反映模式。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是作为一个生物和社会个体的儿童运用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也就是说,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三、儿童发展的特点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四种普遍特点。

1、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2、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3、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4、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

以上这四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四、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教育学探讨和研究儿童发展问题,其目的不止于揭示儿童发展的事实本身,而是要为现实的教育服务,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减少盲目性和主观性的干扰,为儿童的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它们之间也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恰恰表现于教育活动的目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的,因为它考虑到、并顺应了儿童发展的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量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我们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除了受制于教育是否真实地了解和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外,还取决于教育工作者是否正确理解了社会生活,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等是否真正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其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即教育的科学性,是减少儿童发展中儿童自我对环境反映的盲目性、歧意性的有效保证。

思考题:

1、儿童发展的特点?

2、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三节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儿童发展的各种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几个有代表性的发展理论极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一、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学派被公认为属于遗传决定论。格塞尔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格塞尔根据自己长期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提出一个基本的命题,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这是格塞尔在处理遗传与学习二者关系时所取的基本出发点。显然,格塞尔认为,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是很有限的。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楼梯",就是这一观点很有力的佐证。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在儿童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结果没有多大作用,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对于这个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

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在对遗传和环境进行二分选择的过程中,还有相当多的心理、教育、哲学家们把砝码投向了天平的另一边——环境。在我国,最早提出并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是孔子,他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说:“性相近,习相远”。即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人的成就和习性的不同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华生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华生注重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过程的探索,提出了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他说出了一段著名的话:“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

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承认,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因此,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在某些时候,环境决定论甚至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惟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

三、辐合论

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各执一端,相互否定,使得人们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全面把握对儿童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对于教育过程中儿童个体发展常常会造成消极影响。20世纪50年代前后,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儿童发展观,逐渐放弃排斥对方,开始走向相互包容。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在其所著的《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

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美国的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这两种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力的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别。一般而言,儿童的发展就其发生学的意义而论,遗传的制约性要大于环境因素的力量,随着儿童机体的成熟程度的提高,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则越来越重要。

四、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й,1896—1934)是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思想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他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建

立新的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由于人的心理是在人掌握间接的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育就起着主导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和成人教育影响下逐渐转化的过程。这就是说,人类心理的发展不能在社会环境以外进行,同样,儿童心理发展离开了教育教学也就无法实现。在社会和教育的制约下,人类或儿童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后就内化而为人类或儿童自身的内部活动,并且随着外部和内部活动相互关系的发展,就形成了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另外,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育教学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育的作用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他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的完成某项任务,教育对此不具影响(现在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指尚处于形成的阶段,即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育就是变现在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促进儿童的成熟与发展。

维果茨基这些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是今天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宝库中的犀利武器。

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主体活动)

皮亚杰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他和他的同事们以研究儿童的认知,特别是儿童的思维或智力的发展闻名于世,人们称之为日内瓦学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和1970年出版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著作中,以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遗传素质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展得以产生的动因,更不能预定发展结果,而且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会随儿童的生理成熟的提高而降低。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环境因素作为客观存在,也不能自动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产生于儿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儿童把环境因素选作自己的反应对象,借此来构造或改变自己的认识结构和反应方式时,这一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六、杜威:(教育即增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增长”的著名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惟有如此,儿童才能真正地从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才能从这些感受和经验的积累、变化中,进行比较、判断和选择,把某些经验内化到自己的知识、行为结构中,形成自身的发展。

七、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理论

蒙台梭利,意大利人,世界著名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改革工作。1907年开始创建“儿童之家”,1919年发表了代表她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的第一部著作《MontessoriMethod》,在许多国家引起关注。经过几度兴衰,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蒙台梭利教育又爆发出新的活力,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她的观点也得到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肯定。

蒙台梭利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儿童。她曾说:“不要尊我为教育家,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儿童”,“儿童是人生的第一部分,又是人类的未来,成年人的得失成败和他自己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 蒙台梭利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深入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秘密”,然后用科学的教育帮助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吸收性心智”;

2、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以多方面的启示。

思考与练习:

1、最近发展区、辐合论

2、你认为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儿童?

第四章幼儿教育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理解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明确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认识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及幼儿教育目标的特点;

教学重点:幼儿教育目标;幼儿园教师在目标实施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五育”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学前教育学教案王小雪

松花江大学 学前教育学教案 授课教师:王小雪 授课班级:11学前教育 授课科目:学前教育学 授课学时:4/周

绪论 教学目标: 理解概念:学前教育学 明确学前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学好本学科的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程准备: 多媒体课件,播放器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学前教育学概念。【案例呈现】(多媒体文字展示) 案例1: 两个同样大的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 案例2: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前认识在教学前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学前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学前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学前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蔬菜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问题研讨】 案例1中,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 案例2中,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 【归纳总结】 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而学前教育学则是对学前教育规律的总结。 【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学前教育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二、讲解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 【问题引入】 作为一个幼师,是否学会弹唱画跳就够了?你认为除了这个技能要求还应具备什么能力?如何获得教育的能力? 【知识要点】 (二)为什么要学习学前教育学 1、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任建龙)

“学前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2年3、22上午1、2节 学生:学前教育系学前专业09级五专2班 地点:教学楼J—A510 执教老师:学前教育系任建龙 教学内容:模块七投身教育事业 项目一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设计意图: 本次课内容是课程标准第七模块,项目一的部分内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理解与运用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幼儿园保教质量。对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掌握、运用是幼儿教师投身幼儿园教育事业必备的专业素养,鉴于这几条原则的整体性,执教教师将其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组织。 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情况了解到09级学生五专学生已有很多的幼儿园见习经验,因此,这两节课主要基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关案例,来逐一剖析这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教师归纳提升的方式使学生能初步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重要,并掌握初步运用这些基本原则的能力,在这几条原则的讲解过程中,执教教师主要侧重于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体现“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教材关于六条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解释较为冗繁,且略有重复,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执教教师将其作以概括和归纳,使其更加的条理化,执教教师并根据书本讲解的不足之处,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在参照《学前教育学》——李生兰版和《学前教育学》黄人颂版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初步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3、素质目标:锻炼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基本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学时:2课时 教材处理:将教材分为设计步骤的内容和技能项目训练的内容。简单讲学生已经孰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详细讲解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 教学方式:集中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试教的方式;采用案例分析、讲解归纳。 教学准备: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 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学前教育学公开课教案

幼儿膳食配制 【授课课题】幼儿膳食配制【授课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授课班级】2011学前(1)班【授课地点】306教室 【授课时间】 2012年10月24日【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教师】王青莲【指导教师】林金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领会幼儿平衡膳食的内容。 ●掌握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并尝试拟制幼儿一周食谱。 3、德育目标: ●体会平衡膳食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形成健康的膳食理念。【教学重点】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 【教学难点】拟制幼儿一周食谱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查询至少一所幼儿园的食谱,对其进行了解; 2、学生自学教材,获得粗浅知识,发现学习疑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方式 组织课堂师生互相问候,考察学生出勤情况 导入新课 回顾幼儿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素及幼儿合理营养的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幼儿园应该怎样保证幼儿合理营养呢?——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在膳食方面的具体体现。 导入课题:幼儿膳食配制

讲授新课 一、幼儿平衡膳食 1、包括六大类食品: 各类动物性食品、豆类及制品、蔬菜和水果、烹调油类、调味品。 2、六大类食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优质;量足;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当、合理;调配得当、容易消化。 (承转:那么,在幼儿园里应该让幼儿怎么吃才算得上平衡膳食呢?——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膳食,配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食谱,是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二、幼儿的膳食配制 (一)配制幼儿膳食的原则 第一条原则:食物选配恰当,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1、通过“幼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分析,并结合上次课“幼儿所需的营养素”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该原则: (1)食物6大类,每天都要有: 即:谷类、蔬菜类、水果类、蛋豆肉类、奶类、油脂类。 (2)蛋白质、脂肪、糖类三大热量营养素之间比例恰当: 2、案例分析,学生简单运用“原则一”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条原则:适合幼儿消化 列举下列若干种食物,学生结合“消化系统”的知识对食物进行筛选:哪些是幼儿易消化的食物? “面条、粥、汉堡、青菜、西红柿、炸薯条、大麦、巧克力、苹果、酸奶、辣椒” 1、易消化的食物:面条,粥,青菜、西红柿、大麦、苹果、酸奶 2、不易消化的食物:汉堡、炸薯条、辣椒、巧克力 教师小结:应选择面条、粥、青菜等适合幼儿消化的食物,油炸类、辛辣类、甜食类食物对幼儿来说不容易消化,不宜作为幼儿的膳食。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电子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开设学期:3 开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学前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等。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学概述;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学前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班级管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和家庭、社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明确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了解一些学前教育家的重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3.理解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明确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讨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5. 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 6. 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内容: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季节假日活动。 8. 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9. 明确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的劳动特点和职责任务基准业发展的要求。 10. 明确学前教育对象的属性和权利义务,师幼关系的特征。 11.了解学前儿童的班级管理的内容、基本要求和方法。 12. 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的特点和意义,初步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13. 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的意义与任务,了解存在的问题,了解幼小衔接发展趋势。 三、学时分配表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全面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以达到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素质,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门教育应用学科,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在我院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本课程最初称为《幼儿教育学》,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和《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的。主要是供中专层次的幼师使用的教科书。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大家认为,使用《幼儿教育学》这一名称显然与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其名称被改为《学前教育学》,其内容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侧重于幼儿教育内容转化为更为0-6、7岁儿童教育内容。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合学前教育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缺乏适宜的《学前教育学》教材的现状,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构建高职高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为目标,初步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了涉及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领域的改革,努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了本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评价教育教学活动;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教学现象和幼儿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培养他们热爱幼教事业的思想,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从事幼儿园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沿革 多年来,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在完善课程体系、选用合适的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使该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教改成果,使该学科成为一门受到学生喜爱的学科。 1、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由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两级师范教育体制,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的教材建设相对来说是一个空白。鉴于这一情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借鉴此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探索,终于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该学科体系容纳了当今国际、国内学前教育领域最新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改经验和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丰富性,夯实了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积极改进实践教学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讲课教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节学前教育及其意义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含义、特征和内容,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幼儿身心发展的概念 教学难点:客观辨证地对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史上,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解释。《教育学》对教育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或改变人的行为的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它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专业的教 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观点辨析】

问题:教育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吗? 分析: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是两种表面类似而本质不同的活动。因为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活动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不能类化;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所以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归纳总结】 理解教育概念,须注意三点,即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学---- 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观点辨析】 问题1:教育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懂教育,教育谈不上是什么科学。 问题2:“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人。”一一乌申斯基 提问思考:教育学是不是科学?为什么? 分析:教育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又是特殊的人一一人活动,有它独特的规律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受教育者造成的伤害将非常严重,甚至无法补救。 【理论研讨】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周江 学生活时间分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儿童的价值与权利问题是儿童与社会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讨论教育的职能与作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社会制约与影响,主要涉及三个问题:(1)关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2)关于教育促进儿童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3)关于教育过程中儿童发展的特点问 二、讲解新课:(50分钟) 【理论研讨】 (一)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多学科交叉的横向联系使得现代社会,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社会生活方面,彼此之间互相连接, 互相适应,互相影响。整体化趋势使幼儿园与高科技部门接壤,打破了各部门各自封闭的状况。 (二)变动性、革命性趋势:变革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变革首先反映在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急剧增加上。 学关于 教育促 进儿童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50分钟

【观点辨析】 观点1:现代社会,有钱人接受优等教育,没钱人接受劣等教育,或者是不能接受教育。 观点2: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是指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不能关门办教育,要了解别的国家,而不是幼儿园向家庭和社会开放。 三、当前的社会建设与幼儿教育 【理论研讨】 (一)幼儿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现代幼儿教育地位的变化。 (1)具有相对独立性。 (2)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 2、国际社会关于儿童问题的儿个纲领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3、我国关于儿童问题以及幼儿教育的儿个纲领性文件:《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意见》。 (二)现代社会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观 点分享】 1、各学习小组介绍本组关于社会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2、思考讨论:从社会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感觉幼儿教育的地位怎样乂肩负着怎样的使命【理论研讨】 1、背景:(1)儿童研究的进展包括儿童发展的生理原因,成长发展的过程等等,带来人们对儿童更加透彻的了解。(2)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家长从关怀孩子的健康发展到关怀孩子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强烈的要求。(3)儿童观的演变 2、需求:(1)世界科技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需求。(3)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带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优质的幼儿园教育。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是指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不能关门办教育,要了解别 的国家,而不是幼儿园向家庭和社会开放

学前教育原理全部教案

学 前 教 育 原 理 教 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 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 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 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3、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 4、对杜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家 1、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2、基本教育思想 3、教育方法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菲、弗洛伊德提出的。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八章幼儿园的教师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培训形式。 2.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 3.掌握幼儿园教师的只能结构。 4.把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难点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小题) 主要有:幼稚性、全面性、时代性、复杂性、多样性、地方性 (1)幼稚性 其一,从劳动的客体来看: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教师对其进行粗浅的、简单的、正面的教育。 其二,从劳动的主体来看:幼儿教师刚从幼师毕业,很年轻。 (2)全面性 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幼儿,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每个幼儿都能生动活泼的成长。 (3)时代性 幼儿教师的劳动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在不同的时代,教师的劳动拥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不论从劳动内容上看,还是从劳动手段上看,均如此。 (4)复杂性 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寓教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的,为了实现幼儿教育的任务,教师往往要精心安排、组织幼儿的入园、晨间活动、早操、早点、盥洗、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午餐、午睡、散步、午点、自由活动、兴趣活动、离园等各个环节的活动,做到动静交替,保证幼儿健康的发展。 (5)多样性 首先表现在劳动模式的多样化上:分科教育模式、综合教育、主题教育、区域教育其次表现在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上:集体教育、小组教育、个别教育 再次表现在劳动方法的多样化上:讲解说理、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动手操作 (6)地方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不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的地区,经济资源、文化设施不同,为幼儿教师的劳动所创造的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设计 “学前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单元教学设计时间:2012年3、22上午1、2节学生:学前教育系学前专业09级五专2班地点:教学楼J—A510执教老师:学前教育系任建龙教学内容:模块七投身教育事业项目一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设计意图:本次课内容是课程标准第七模块,项目一的部分内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理解与运用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幼儿园保教质量对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掌握、运用是幼儿教师投身幼儿园教育事业必备的专业素养,鉴于这几条原则的整体性,执教教师将其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组织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情况了解到09级学生五专学生已有很多的幼儿园见习经验,因此,这两节课主要基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关案例,来逐一剖析这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教师归纳提升的方式使学生能初步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重要,并掌握初步运用这些基本原则的能力,在这几条原则的讲解过程中,执教教师主要侧重于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教材关于六条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解释较为冗繁,且略有重复,为了便于学生掌

握,执教教师将其作以概括和归纳,使其更加的条理化,执教教师并根据书本讲解的不足之处,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在参照《学前教育学》——李生兰版和《学前教育学》黄人颂版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的知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内容2、能力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初步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3、素质目标:锻炼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理解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基本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学时:2课时教材处理:将教材分为设计步骤的内容和技能项目训练的内容简单讲学生已经孰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详细讲解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教学方式:集中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试教的方式;采用案例分析、讲解归纳教学准备:1、根据上周在幼儿园见习的情况,详细回忆该幼儿园在环境布置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写出简短的见习报告2、学生课前复习已学内容:幼儿园的性质、任务、保教目标的试教准备教学过程:模块七投身教育事业项目一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第1课时]前三条原则的讲解第一部分——复习:幼儿园的性质、任务以及幼儿园保教目标的特点第二部分——新课:一、讲解教育工作原

学前教育学教案(全)

学前教育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通过绪论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2、对学前教育学学科演变有基本的认识 3、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学科任务和内容 4、理解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5、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作为普通教育学的年龄分支学科,学前教育学研究的是人类终身发展的初始阶段的儿童,学前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与其他学科相比,学前教育学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教育的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以此为出发点,学前教育学兼顾理论与实践,以理论为出发点,指导实践。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性。作为教育学的年龄分支学科,学前教育学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需要探究并解释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现象和事实背后的原因,寻找规律,在理论上阐释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 学前教育学的应用性。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最终是为学前教育实践服务的。学前教育学不仅应当研究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还要探询学前教育实践的指导规律,对其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说明,使理论研究转化为对实践的指导。因此学前教育学具有实践的品质。 学前教育学的综合性。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和研究广泛借鉴了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门学科,脑科学、生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如生态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际互动理论等等都对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建立,促进了这门年轻学科的成熟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演变 (一)国际视野中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在欧洲18-19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大批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其教育论著中阐述了学前教育的思想。 由于教育理论的形成建立,促进了学前教育机构由原来的慈善性质而指向促进儿童成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2011-01-26 10:29:23| 分类: 学前教育学教案|字号订阅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 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 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 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 教育思想。 (三) 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 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学前教育科学教案大全

学前教育科学教案大全 【篇一: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大 纲》】 《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40学时(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掌握儿童学习科学的规律,运用理论知识有效地对学前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指导儿童学科学,以促进其整体性发展。 课程的任务是理解和掌握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主要教育观点,运用科学教育的理论知识,设计和分析及评价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能为幼儿创设主动学习科学的环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科学教育实践问题。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依据,运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中的有关理论知识来研究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科学。因此它与自然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形式与方法,具备为幼儿选择学习内容、设计科学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的能力。(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以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课程的难点是在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去设计、实施、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和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概念、价值以及儿童学科学的特点,从而对幼儿科学教育有一概括的了解。 第一节科学是什么?

科学的概念;儿童的科学特点;儿童学科学的方式。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概念。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科学教育概念第二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认识预设目标与活动生成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社会发展需要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儿童发展需要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学科特点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第二节以探究为中心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作为科学探究结果的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探究的态度。第三节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与生成。第三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及其分析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特点,掌握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原则,学会选编科学教育内容。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探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 第四章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常见方法和途径,并能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学设备与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技制作;信息交流。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途径 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第三节家庭中的科学教育 家庭科学教育的特点;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和科学游戏。 第五章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指导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特点,掌握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培养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指导技能。第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五章学前教育的社会教育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2.理解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3.掌握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4.学会组织和实施、观察和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 二、教学重点 1.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2.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 1.幼儿园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2.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讲,它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如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如依恋心、自信心、自尊心、信任感、同情心、内疚感、公正感、爱憎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如轮流、分享、合作、谦让、助人)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便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 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5.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 幼儿园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任务比较复杂,且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教育要求。这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

一般包括:(1)关于社会风俗习惯、礼仪信仰等方面的知识; (2)关于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知识; (3)关于社会分工、职业角色、买与卖、生产与消费方面的知识; (4)关于学习、工作、生活、娱乐设施方面的知识; (5)关于家乡、祖国、世界方面的知识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 2、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3、激发幼儿的兴趣 2.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 主要包括:(1)自理的能力(如:自己做事的能力、自管物品的能力、照顾自己的能力) (2)学习的能力(如:看地图的能力、收集材料的能力) (3)思考的能力(如:比较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 (4)交往的能力(如:了解别人的能力、设计能力、控制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5)表达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动作表达能力) (6)遵守规则的能力(如:遵守生活规则能力、遵守教学规则能力、遵守游戏规则能力) (7)完成任务的能力(如:完成生活任务能力、完成劳动任务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能力) 需要注意的问题:1、广泛开展游戏活动 2、充分发挥语言作用。 3.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主要包括:(1)对自己的态度(如: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有利于社会) (2)对群体的态度(如:小组、班级、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 (3)对知识的态度(如: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问题:1、树立模仿范例 2、重视情感感染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体验。(自我意识) (2)使幼儿萌发热爱集体的情感:能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与别人交往。(集体感) (3)使幼儿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关心同伴,与同伴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全面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以达到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素质,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门教育应用学科,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在我院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本课程最初称为《幼儿教育学》,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和《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的。主要是供中专层次的幼师使用的教科书。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大家认为,使用《幼儿教育学》这一名称显然与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其名称被改为《学前教育学》,其内容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侧重于幼儿教育内容转化为更为0-6、7岁儿童教育内容。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合学前教育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缺乏适宜的《学前教育学》教材的现状,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构建高职高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为目标,初步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了涉及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领域的改革,努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了本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评价教育教学活动;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教学现象和幼儿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培养他们热爱幼教事业的思想,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从事幼儿园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沿革 多年来,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在完善课程体系、选用合适的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使该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教改成果,使该学科成为一门受到学生喜爱的学科。 1、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由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两级师范教育体制,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的教材建设相对来说是一个空白。鉴于这一情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借鉴此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探索,终于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该学科体系容纳了当今国际、国内学前教育领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什么是教育? 今天,“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这是我们讲的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明确了教育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学前教育及其年龄划分 学前教育:从出生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 通常们认为,3岁前是儿童身心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从出生到3岁前为婴儿期教育阶段,也称先学前期。从3岁到6、7岁称为学前期。由此构成了 完整的学前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学前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泛指0——6(7)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指凡由社会设施或资助,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儿站、游戏小组一、咨询所等。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极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0——6岁前儿童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学》1教案2012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0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学前儿童观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简单史。 2.正确理解学前儿童观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 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 (二)学校教育的机构及形式:胎儿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托幼园所一体化、幼儿班、儿童福利院、SOS国际儿童村、家庭教育。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对象: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 1、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2、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如: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影响了整个欧洲及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 1.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 3.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 4.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 5.他指出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她指出,学前教育在确定自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之前,只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 2.她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 *陈鹤琴的思想: 1.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 3.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儿童成为“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4.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 5.他提出要对幼儿加以指导。 6.他提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紧密配合。 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一)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