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作为一名教师,要胜任育人的任务,就必须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和具备育德的能力。可以说,教师的育德能力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提升育德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会“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德智慧。

一、教师育德能力的涵及其影响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许多学历相同、教龄相近、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相似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那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呢?诺尔·希勒及其同事研究所得的结论是:一旦达到或超出一定的智力和知识的“水平线”,教师的智力和知识就不再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了,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或者说其工作效果与其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正相关。这就启示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的学历即知识水平的“合格”,而必须着重于教师能力的培养,推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1.教师育人能力的界定与涵

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应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

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师自我完善能力。教师育德能力是指教师不必用特定教材而按照社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教育和培养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

育德能力的涵十分丰富,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善于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教师“身教”的能力,班主任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选拔、培养班干部的能力等。

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不仅仅是班主任、专职德育教师的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把提升育德能力看作是自身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影响育德能力发挥的因素

教师能力的育人功能是巨大的,要想使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提高德育实效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积极支撑,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妨碍育德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首先,是教师对育人意义的认识和教育观念的认可。教师只有对“教书育人”有了深刻认识,并把它视为天职,才会产生“育人”的驱力和提升育德能力的自觉性。第二,是否具有远大的目标追求。教育是科学又是艺术,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把献身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化为自己实际的行动,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

斗志和坚韧的意志,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第三,能否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育德能力,要能够作出正确评价,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在“育德”中的长处与不足,才会在提升育德能力的过程中,制定出恰如其分的目标,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第四,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其育德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自律意识。第五,是否注重开拓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要努力掌握新的教育技能与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育人规律,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实事的科学态度,使自己的育德能力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第六,教师的人文底蕴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效果。有调查显示,当前青年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表现在知识面狭窄、人文方面书籍的阅读量少、教育理论专著涉及不多等),这样的现状不改变,必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否充分发挥出来,外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从学校角度至少要关注以下四点:首先,正确认识教师育德能力的差异,扬长避短,因人施教。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接受教育的背景和教育实践不同,教师的育德能力自然会存在差异,学校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缩小教师间的能力差异,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水平。第二,搭建平台,精心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了解每一位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潜在能力,从而做到量才录用,用人所长,人尽其才。第三,为教

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条件允许,每个人都会不断追求,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学校的责任就是通过优化教师工作的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学习环境,提高教师的育德积极性和满足教师提高育德能力的需求。第四,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要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营造教书育人的氛围,同时通过压担子、交重任来培养青年教师,促其走向成功。

二、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策略

根据影响教师育德能力的、外因的分析,在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方面可以有以下相应的对策。

1.主体性策略——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是提升能力的重点对象,这部分教师经验少,学校要予以重点关心,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组织形式,帮助他们提高育德能力。

2.自主发展策略——学校要让中青年教师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并为他们搭建展示智慧与才华的舞台,促进其自主发展。

3.专家引领策略——校本研修的核心要素是:实践与反思,交流与合作,引领与创新。其中专家引领是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专家的专题报告、点评、案例分析、面试与答辩和课题指导等形式,将教师的教育实践提升至理性高度。

4.多渠道培训策略——从培养对象上可分为德育干部、德育

骨干、班主任教师;从培训的层次上涉及市、区、校三个层面的培训;从培训的容上又可分为教育观念、教育原则、教育容、教育途径和教育艺术等。

5.交流合作策略——通过同伴互助形式,选择成功的教育案例或教育反思,共同学习与探索,从案例中感悟德育理论的真谛,增长道德智慧,分享教育成果,提升育德能力。

6.评价与激励策略。通过制定师德规和德育工作常规,明确教师的责任,并由考评领导小组对教师的德育工作予以科学评价,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同时,对在德育中作出贡献、在大奖赛获得佳绩的教师予以奖励,并在政策上保证学生道德教育的落实。

三、学校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实践探索

我校是市中小学行为规示校,历年来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在社会上享有较好的声誉,这与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德育工作、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分不开。在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从理论研究入手,以科研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育德能力,实现传统的说教型向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型转变,由单一行政要求向规化、制度化管理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转变。

1.练好功、校本培训是提高育德能力的主要途径

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主题教育课的“说课”评比,请专家进行点评,并选拔优胜者参加区的比赛,对优胜者的主题教育

课进行全程录像,做课例分析,并以此作为德育专业知识辅导的容。学校成立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青年教师协会,组织中青年教师参观学习、外出考察,举行读书活动,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帮助教师练好功。学校搭建平台,让教师一起分享同伴职业成长的经历。通过这些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德育工作“一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使德育工作有据可行。学校每学期还举办德育研讨会,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专题开展研讨,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德育论文和案例,由学校评出等第奖以资鼓励。

学校在2004~2005学年度就开设了“班主任工作管理”的校本培训课程,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阐述与应用性实践指导。由于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促进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双肩挑”的骨干教师,在市、区竞赛中屡获佳绩。

2.提高职业道德是提高育德能力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师德以及教师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建筑在教师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能力。教师如果缺乏自我完善能力,人格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其作为教师的能力不但是残缺不全的,更会影响教书育人的质量。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此外,我校十分重视师德建设,制定了《教师师德条

例》、《教师礼仪规》、《教师师德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一系列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从而为提高育德能力起到了保证作用,有力地推进了教师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科情感,在课堂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培养学科情感,在课堂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的完善决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填鸭教学所能达到的,它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用心灵、人格情操和丰富的知识潜移默化塑造的结果,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显然是不够的,只有人格与知识的结合才能既影响知识又影响人格的发展。德育的实质是育德,它包含“德心、德行和德品”。教师“育德能力”即为教师培养学生品德的能力,狭义的讲就是教师的教育能力,而教学能力是包含在教育能力之中的。当今社会正处在大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都呈多元化的态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手段与现行的德育工作明显发生了碰撞。德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育人先育德”这一主题的淡化;重智轻德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有些教师也形成了思想教育只是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教学成绩不差就可以了的观念;家长的职责也往往狭义到文化知识的辅导上,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这些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实现新目标,我们认为:关键是提高广大教师的育德能力。 学科德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我们挖掘并丰富学科教学中“两纲”教育的内涵,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加以落实,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和浸润,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及生命质量。 本文将通过寻找课堂教学中影响良好学科情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加以剖析,加以反思,从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升华,在实践中提高育德能力。 一、激活学科情感,提高育德能力 学科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消极的学科情感能使学生丧失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积极地学科情感则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学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出现在教师面前时,我们由衷地发现,“理情说教”这个误区已经走到尽头,“情感体验”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新的教材以一种人性关怀的深刻内涵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只有好好把握,激活学生的学科情感,努力使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水乳交融,并达到最大畅通,以此追求师生和谐共振的境界。 1、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融情予教 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人到数学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

师德与育德能力的学习体会

师德与育德能力的学习体会 在“十一五”教师职务培训中,我通过网络视频认真学习了由教师进修学校老师陆汉彬老师的《增强职业素养,提升育德能力》、严英老师主讲的《提升心里品质,增强人格魅力》、金香老师主讲的《全面理解专业成长的内涵、创造教师的幸福人生》以及赵其坤老师主讲的《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与研究》四个内容,感受颇深,下面谈谈我通过学习的一些感受: 我觉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身为一名教师,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要教书育人,那要有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教师自己首先要将专业知识弄清理顺,熟悉知识背景及整个课程结构,对教材做到了如指掌,当然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的成功来源于爱,来源于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这是一种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把满腔真挚的爱,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所衷爱的事业。 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我们很多人不但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奉献给了学校,而且还将自己家人的时间也奉献给我们的事业了。 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文明从尊重开始。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作为一名教师,要胜任育人的任务,就必须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和具备育德的能力。可以说,教师的育德能力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提升育德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会“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德智慧。 一、教师育德能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许多学历相同、教龄相近、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相似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那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呢?诺尔·希勒及其同事研究所得的结论是:一旦达到或超出一定的智力和知识的“水平线”,教师的智力和知识就不再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了,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或者说其工作效果与其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正相关。这就启示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的学历即知识水平的“合格”,而必须着重于教师能力的培养,推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1.教师育人能力的界定与内涵 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应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

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师自我完善能力。教师育德能力是指教师不必用特定教材而按照社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教育和培养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 育德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善于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教师“身教”的能力,班主任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选拔、培养班干部的能力等。 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不仅仅是班主任、专职德育教师的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把提升育德能力看作是自身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影响育德能力发挥的因素 教师能力的育人功能是巨大的,要想使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提高德育实效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积极支撑,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妨碍育德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首先,是教师对育人意义的认识和教育观念的认可。教师只有对“教书育人”有了深刻认识,并把它视为天职,才会产生“育人”的内驱力和提升育德能力的自觉性。第二,是否具有远大的目标追求。教育是科学又是艺术,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把献身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化为自己实际的行动,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斗

教师德育的培养

教师德育的培养 一、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内涵 蓝维教授指出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在于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对德育教师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发展标准,她认为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是综合性的和高水平的,标准中蕴含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良好的人格特征等无形的方面。从专业知识来看,主要是对德育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掌握;对于专业技能,要求教师不仅仅有传授知识的技能,还要有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构自身道德素养的能力,知识的学习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通过关心、了解学生,用人格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德性和道德信念的能力。以上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德育专业化内容的概括,不难发现教师德育专业化关注教师德育素养,大多涉及教师德育的理念、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把教师德育专业化内容概括为专业德育知识、专业德育能力及专业德育情感三个方面。专业德育知识是指教师在职前教育中,除学习本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外,还应该学习道德哲学、品德与德育心理、德育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只有系统地接受德育相关课程,才能具备一定道德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对德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具体的认识。正如赫斯特所说的,“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对道德的本质有所研究,对道德的适当领域有必要而合理的理解,而且在道德教学上受过专门的训练”。专业德育能力既包括教师传授德育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交流、沟通、表达、示范等方面的能力。道德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内隐的、有生命的,因此,教师应具备赋予道德知识生命的能力,通过传授有生命力的德育文本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道德体验、创设学生熟悉的道德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与德育文本的对话中聆听道德的声音,增加学生对道德的感悟与体验。教师德育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德育知识和专业德育能力,还应该包括专业德育情感,专业道德情感主要由德育情感意识、德育情感定势以及德育情感能力组成。德育情感意识是教师的情感意识,是指教师对情感在教育中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德育情感定势是教师对德育环境的习惯性的情感反应方式;情感德育能力是教师对自己的情感内省和调控以及对学生情感的辨别和沟通两个方面。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5]。专业德育知识、专业德育能力和专业德育情感构成了教师德育专业素养内容的框架,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应用专业知识启发学生,用专业能力与学生沟通,用专业人格感染学生。只有具备教师德育专业素养,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途径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职前专门的德育师资培训、职后德育科研和自我教育。师德培训。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规范的总和,所以国内关于教师师德的培训中应加强师范类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6]教师师德培训对德育教师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德育行为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加强师德培训有助于教师处理好德育与一般学科教学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道德的关系,完善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教师具有人格的感召力,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更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学生不但听其言,更注意观其行。师德培训通过对教师德育任务的明确,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与师德培训相关的是教师德育专业素养中专业德育情感的养成。专业德育情感是师范生除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技能之外,促进德育专业化的内在的、隐性素养。加强对教师专业德育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情感课程的学习、情感情境的模拟、情

教师德育能力及其重要性

教师德育能力及其重要性 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的低下与教师德育能力欠缺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正确认识和发展教师德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教师德育能力及其重要性 教师德育能力,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监控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教育机智等。教师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直接面对全体学生,其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风采、德育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教师道德教育能力的反映。此外,教师德育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德育能力和水平关乎几代人的精神素养,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二、教师缺乏对自身德育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德育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德育观念因循守旧,德育方法简单粗暴 由于缺乏现代德育思想的指导,某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依然沿用过去的训斥、体罚的方法教育学生,无法取得

学生的认同,教育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更谈不上令学生感动。(二)德育过程缺少情感投入,言语表达缺乏说服力 当学生犯错时,一些教师或者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对学生一味指责,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发生师生冲突;或者用空洞、浅薄的大道理说教,学生无动于衷;或者教师的谈话没有力度,被学生无礼顶撞,弄得哑口无言,失去为师的尊严。这些现象充分暴露出一些教师自身道德情感体验的贫乏、道德情感语言的干枯和道德情感材料占有的匮乏。 (三)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 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不能及时发现青少年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即使发现了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多地让学生反省犯错原因,却很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一旦学生承认错误,教育过程也就基本结束了,教师留给学生的也就是“知道自已错了,下次不许再犯”之类的活语。这种教育只是为了证明教师是对的,学生是错的,因此,这种德育既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行为,也不能对学生今后的行为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三、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德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看几本理论书籍就能获得的,而是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的。笔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德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前提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以四川北路一小《12个道德好习惯》为例 一、学科育德氛围的开发背景 形式:微讲座时间:7分钟主讲人:刘世漪校长 育德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指培养德性。《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中指出君子应该接济、帮助人民,涵养自己的德性。育德在现代教育中是指教育工作者创造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通过一定教育内容,采取引导、体验、实践等方式,促进德育对象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最终实现个体德行成长、生命完善、社会和谐的教育活动。 1、什么是育德氛围 育德氛围,亦即育德的“软环境”,它分为外部氛围和内部氛围。包括与德育有关的整体道德价值取向、道德水平,整体的思想精神面貌,校风、校纪、学风、班风、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2、育德氛围构建的重要性 教育的灵魂是育德,所以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积极倡导“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让育德回归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 1)树立“育人为本,为人师表”的理念 教师是学校育德工作的实施主体。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因此,学校不但要把育德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还要把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放在育德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2)确立“德育渗透,实践体验”的理念 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育德氛围的创设应该进课堂、进课程、进活动,增强实践性体验教学的比重,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中,让学

教师德育能力提升培训体会

教师德育能力提升培训体会 任教以来,经历了不少的培训,而这次培训,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两天的培训,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热爱学生,就会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岗位,你就会在这三尺讲台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我觉得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分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

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 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境遇。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好恶为转移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吸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学生很善于观察与思考,对你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在观察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反应。 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不到你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

发挥学科优势,提升育德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e1842605.html, 发挥学科优势,提升育德能力 作者:潘源祯 来源:《祖国》2018年第23期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育德优势,语文教师该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提升育德能力。本文拟从语文学科育德现状及问题、语文学科的育德优势、发挥学科优势的育德实践三方面来谈。 关键词:育德能力学科优势人文性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因为问题不在于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故具有得天独厚的育德功能,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发挥学科优势,提升自我的育德能力。正如叶圣陶所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语文教师要教学生学‘文’、作‘文’,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提升育德能力呢? 一、语文学科育德现状及问题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在培育人、塑造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很多语文老师也常常身兼班主任工作,于是不自觉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不受学生待见,而且引来语文专家的批判。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一直关注中小学语文,近几年更是不遗余力地炮轰“假语文”,一再强调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看来,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要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德育活动课,是现在很多专家和一线语文老师的共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老师更有天然的优势去承担好育德工作。古人云:“文以载道。”国难当头时,中华儿女会不自觉地高吟岳飞的《满江红》;重阳登高时,华夏子孙会不由地吟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望月时,李白、苏轼的好诗好词更是神州女儿口中津津乐道之作。诸如此类的道德情怀,难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能置之不理吗?难道不应该“披文入情”,把作品的精华思想与学生分享吗?这种育德的渗透,不是简单空洞的德育说教,而是润“心”细无声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尤为看中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中习得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心灵受到启迪,境界获得提升。“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动声色中育德工作在语文学科的优势下得到开展落实。 二、语文学科的育德优势

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感悟体会

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感悟体会 听了陆书记等专家的讲座,我对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有了进一步认识:作为教师,必须具有爱心,而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这是铸就良好师德的前提。 即使是教师也做过学生,也许也调皮过,可能也挨过老师这样的训。想想当时自己挨训的难受劲儿,我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是啊,天底下又有哪个学生愿意每天被自己的教师这样训斥。 我们教师的每一次“怒其不争”的训斥,往往会一次次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教育,首先应该是对人心灵的塑造。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呵护。而这一点,由于传统观念中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差异,被很多人忽视。肉体上的伤害可以治疗,而心灵上的创伤最难治愈。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对学生适时的鼓励。孩子是单纯、稚嫩的,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必定有一些坎坷。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我们教师的呵护,帮助,和关心,而不是挖苦与讽刺。苏里宁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们的一举一动,应该成为学生向往的楷模与憧憬的形象! 愿我们的话语,化作雨露,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愿我们的举动能成为阳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吧! 学生的成长最需要的是教师的悉心帮助与无限关爱。 小s同学给同学和老师的印象是这样的:上课总爱抢着回答问题,但总是回答不到点子上,扯得太远,漫无边际,有时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字写得一塌糊涂,有时词不达意。考试成绩也不理想,但每次与他交谈时,他仿佛什么道理都比你清楚,而且他的那副笑眯眯的表情让你无从下手,受到批评也不表现出抵触情绪,表面看上去就是个诚实、幼稚的孩子!但事实是常常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着实让我伤透了脑筋。 有一次,我在课间悄悄跟他商量,以后不要抢着回答问题了,先观察别人怎么回答,过一段时间你再试试,希望再听到你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使别人刮目相看好吗?他点头答应了。果然这段时间,他不再抢答,即使举手,我也不叫他,他也不很在意。这段时间,我还特别关注他的作业,把他列为重点考察对象,我还和他约定,什么时候字写端正了,作业做好了,我就会点名表扬他,再次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由于他是一个爱表现的孩子,这样做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慢慢地我发现他的字果然有所改进,我恪守诺言,他终于得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且通过这段时间的听别人答,我觉得他的回答也比以前有进步了,这让我高兴,他开始改变着他在同学和老师中的印象,我多么希望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时这种个体的差异性着实会让你吃惊,教师必须注意并重视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方法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引起他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学生他能否在感情上接纳你老师的鼓励,一旦在感情上他接纳了你,认为老师的确是在为自己考虑,为了他好,那么这种感情的回报将是无穷的,反之,老师的鼓励若不恰当,或言行不一致,导致了学生的逆反情绪,那么不仅起不到任何效用,可能情况会更糟糕。 赏识你的学生,说起来简单,到要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不仅是习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还有可能是师德问题,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其实是教师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一个对学生从不欣赏的教师其实或许是个缺乏宽容心乃至缺乏爱心的人,这与“爱心”为立足点的师德规范是不一致的,所以我觉得师德师风建设不妨从欣赏自己的学生做起。

在实施校本德育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在实施校本德育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作者:上海市第十中学苏浩泂点击数:1529 更新时间:2007-1-29 ] 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新一代公民,而思想道德素质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根据这一要求,市十中学从1991年开始就在不断地进行史情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构筑了以“七史七情七行”为基本内容的史情教育新课程,使“两史一情”教育成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主线,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稳定的主题。校本课程的建立和发展为教师施展才能搭建了舞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及其质量越来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和水平,正如课程专家钟启泉曰:“教师即课程”,我们的认识是:这不是课程概念的泛化,而是期望教师在实施史情教育整合性校本课程中,成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引领者,利用各种有益的教育资源,使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育德水平和人文素养都成为建设校本课程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工程,在实践校本德育课程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一、实践史情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 我校长期坚持开展史情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并始终把文化认同作为史情教育的纽带和载体,因为文化认同是民族的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收”。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现在,而且更要认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新时代的学生接受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为此,我们在构建以文化认同为主体的史情教育的校本课程中,以”七史”作为史情教育的基本构成,从预备年级的礼仪史一直到高三年级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始终把史情教育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机整合,探索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形式,通过对开放式、多样化的各学科教学过程整合史情教育的研究,系统建设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应当是教师参与实践研究的过程,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不仅要从育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校本教材提供的内容,有意识地挖掘史情教育中的文化内涵,更要求教师关注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几年来,学校坚持每学年举行一次以史情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年会,研讨和交流学校开展史情教育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在市十中学连续两轮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均有与史情教育相关的德育的课题,全面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形成了校本德育课程的三个层面的实施网络,即第一层面学校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德育室、教研室和科研室主任共同组织实施的研究联合体。第二层面是由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课程年级研究小组。第三层面是从班主任扩展到全体任课教师的实施队伍。按照二期课改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重新修订教师实施校本德育课程的课堂评价细则。史情教育在学校的规划、制度、科研、评价等方面的落实与强化,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成为实施史情教育的主要途径,时时、处处、人人都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拓展校本德育内涵,促进教师的育人水平 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师德建设、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把自己的育德水平和能力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教师专业化的平衡和谐的发展,而如何以“大课程”的概念来拓展学校的校本德育的内涵,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育德水平,使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有意识的教育行

实施项目培训 提升班主任育德能力290

实施项目培训提升班主任育德能力 奉贤区古华小学 班主任是教师集体中的特殊群体,担负着对班级学生全面的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的境界决定了学生的境界。因此,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其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体现在班主任的道德、理论修养上,还体现在班主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能力等方面。可以说,提升班主任的育德能力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管理以其时间的临时性、结果的独特性和过程的逐步完善性特点越来越受到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的青睐。由此,我们借助项目管理这一优势,构建了以“提高班主任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提高班主任家校沟通能力”等为主题的“提升班主任育德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系列项目培训载体,以有效提升班主任的育德能力,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一、诊断现状,了解需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决策需要信息,信息来自调查。为此,我们非常注重培训前的现状调查与诊断,了解需求、量身定做。如,在“提高班主任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设计”项目培训前期,我们采用了问卷、访谈方式,选择了5所小学(其中南桥镇区3所,乡镇学校2所),共发放问卷80份,访谈教师21位,组织学生座谈两次(南桥镇区、乡镇学校各一次)。调研命题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现状;二是班主任对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认识以及实施中的困惑;三是学生对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情感反应;四是班主任对本项目培训的实际需求。为了使掌握的情报更贴近于学校实际,我们还查阅了近几年学校班主任上交的主题活动方案以及主题班队活动评比、随堂听课的记录。综合问卷、访谈、资料查阅以及平时对班主任行为的观察,我们发现班主任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 对于“既是学科教师,又是班主任”的双重身份,90%以上的班主任认为“学科教学”应占据于“班主任工作”之前;近70%的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就是“管好班级,不出事情”,德育活动应该是德育组、大队部的事情。 2.育德行为的滞后 不少的班主任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理念与设计、设计与行动之间存在着落差。他们以教师为中心,活动方案设计较多依赖于网络下载,或照搬,或剪贴,缺少对班级实际情况的关注,缺少对学生心灵的触及,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3.组织能力的缺乏 由于活动策划的随意与简单,导致活动缺少系统规划,活动目标模糊不清,活动内容盲目选择,活动形式机械重复,重说教轻体验,活动缺乏针对性;再加上不少班主任信息闭塞、视野狭窄,活动资源开发能力欠缺,团队合作共享意识薄弱,活动缺乏创新性。 调查还显示,相当一部分班主任渴望得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在培训的内

关于加强教师育德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

附件 关于加强教师育德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教师义务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引领教师全面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终身学习提升的过程,是知识系统建构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能力综合提高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各学校要帮助教师明确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关系、教会学习与教会做人的关系、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行为指导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各学校要引领教师学习专业化发展理论,全面理解专业化发展内涵,指导

每个教师制定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定成长目标。要大力宣传教书育人的典型,把教师的育德能力培养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促进教师健康和谐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教师育德能力 教师育德能力培养要注意它的多元化和多向性,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的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培养目标,采取多种形式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工作。 (一)关注教师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能否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本质和教育责任的关键,是能否真正将教书育人目标落实到教育行为的关键,因此,必须关注教师的教育思想,要通过学习、讲座、交流等形式使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理解教育方针,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植根于教师的思想中,落实到教育的行为上,自觉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将坚持每年举办专家论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关注教师教育实践 教师的教育实践是指在正确教育思想引领下的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身修养与行为,育德意识与能力培养,做到教书育人的统一,另一方面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