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历代政权统治的基本特征

1.夏、商、周——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春秋战国——社会变革、诸侯争霸称雄。

3.秦汉——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的分裂与民族

融合。

5.隋唐——封建社会的鼎盛。

6.辽、宋、夏、金——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

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7.元、明、清——封建国家统一和社会危机。

二、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

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盐铁官营。

4.唐朝:

①唐太宗推行唐初创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徭役。

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

5.元朝:忽必烈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人民开荒种粮。向全国推广种植棉花技术等。6.清朝初年:政府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推广和引进高产作物的种植;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感悟

1.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君主专制下极易形成暴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施行仁政、重视民生、重用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广大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古代的重农政策与今天的“三

农”政策是有本质区别的。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②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用

兵以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

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

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

4.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二、古代的对外关系

1.两汉时期:(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2)公元57年,日本列岛的倭奴国派使臣来汉,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3)166年,一批大秦人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2.唐朝:

(1)日本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

(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3)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取得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历史汪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

2.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融,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缔造了中华文明,在各民族的交往中,谁也离不开谁。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专题(三)侵略与反抗(中外)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侵华与抗争

1、明清时期的中外冲突:

日本-倭寇—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澳门;

荷兰-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俄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

2、近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近代史开端--《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火烧圆明园—沙俄占150多万平方公里--《北京条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黄海大战--《中日马关条约》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再失北京--《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初会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1945年全民族抗战

3、列强的罪行:

①伴随侵华战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此获得

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②两次洗劫北京;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制造大屠杀;制造事变等。

3.中国人民的抗争:

①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杨靖宁领导抗日义勇军抗日。

③广大爱国官兵抗战,如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邓世昌抗日与舰同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

安事变、黄继光用身躯堵枪眼、百团大战等。

③五四运动。

二、世界历史上的侵略与反抗

1.古代史上的东西方战争: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征服战争、十字军东侵。

2.近现代史上的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对外扩张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印度反英大起义、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侵朝侵越战争、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3.世界人民的反抗斗争:

希腊联邦抗击波斯、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玻利瓦尔领导拉美独立运动、章西女王领导反英起义、世界人民打败法西斯、科索沃战争遭到各国人民反对。

专题感悟:

1.战争给人类带来创伤和灾难,各国要和平相处,通过协商解决矛盾,反对暴力。

2.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破坏,但它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3.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一个国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

4.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与时俱进、革新图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题(四)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近代化的起步——1949年前我国的近代化历程

1.阶段特征: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2.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

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等。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戊戌变法——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起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救亡图存,兴

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专制,维护清王朝),发展资本主义,发动了戊戌变法。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3)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一次尝试: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

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陈独秀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新文

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5)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后来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崩溃。

(6)我国近代社会生活逐渐迈入近代化:在交通、通讯、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巨变。

二、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近代化历程

1.“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历经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向工业现代化迈进。2.1 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先河。

3.“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经了失误和挫折,我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仍取得一定成就。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专题感悟:

1.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中,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同情的救国道路,都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2.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真正开始。

3.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专题(五)新中国风雨六十年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共和国的记忆

1.七年过渡话神奇:

(1)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巩同了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

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

(2)1 966 1976年我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二、共和国走进新时代

1.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底,中共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

策,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的探索:

(1)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国有企业改革,它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个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理论创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石。

4.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

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专题感悟:

1.从历程上看: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

政权巩同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展开与失误训整改革开放。

2.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来看:历经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政治民主化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发展过程。

3.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来看:经历了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步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

4.关注“三农”始终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建国以来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的

发展。

5.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践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和姓“社”的三条标准。

专题(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建立与巩固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时间:14——16世纪。

2.背景:(1)欧洲资本主义T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3.表现:(1)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2)手T T场出现。(3)精神文化方面:“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7——18世纪。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表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

立战争。

4.影响: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使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得到实现;为后来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建国的借鉴。

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1.时间:1 9世纪中期。

2.背景:第一次T业革命的推动。

3.表现:(1)1 86 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1861—1865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3)l 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4.影响:(1)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统治得到巩同和扩大。(2)加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3)客观上冲击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的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

四、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时间:20世纪初。

2.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3.主要国家:美、德、英、法、日、俄。

4.影响:(1)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霸的局面。(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专题感悟:

1.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最终确立历经400多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充满了掠夺、奴役、屠杀的过程,是用血和火载入历史的。

2.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革命和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大动力;思想解放运动和

科技创新是改造社会的两大动因。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1)1919年1月—1919年6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体系形成。(2)1921— 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4.存在矛盾:(1)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围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2)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3)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结束:德日法西斯化,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突袭波兰,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标志着这一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追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①序幕:l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②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③扩展到经济领域: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④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l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

3.影响:(1)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美苏带来沉重军费负担;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4.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3)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①“一超”美国。②“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4.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注意】近现代以来重要的国际组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专题感悟:

1.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其中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战争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变化是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角牟体有关,它是冷战的产物。

2.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历来体现了强权政治。在当今多极化的条件下,“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因此反对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是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专题(八)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

市场的需求。

2.时间: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3.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4.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等,在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T业部门进行技术革命;发明了汽船、火车机车。

5.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理论奠基人:法拉第。

3.主要领域:①新能源:电力、石油。③新机器:内燃机、发电机。③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主要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电话、内燃机;新式交通工具有:有轨电车、汽车、飞机等。

6.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

3.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4.主要发明和技术:核电站、宇宙飞船、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基因T程、克隆技术等。

5.主要特点: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特点。

6.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出现的原因:由于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席卷全球,跨国公司的推动等原因。

2.具体表现: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突出表现: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出现。

3.当今经济格局: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4.全球化的影响:有利: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有弊:它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从而使各国从全球化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5.发展中国家的对策: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趋利避害。专题感悟:

1.科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技也涉及战争问题、环境问题、高科技犯罪、克隆人等道德问题。

2.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九)走向民主与法治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1.思想基础:14 16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促进了思想解放。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启蒙运动,宣传“白南”、“平等”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主制度的先导。

2.民主政治的进程

(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2)美国发表《独立直言》,提出天赋人权不可侵犯。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法国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了人权、主权、三权分立、私有权的思想,它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4)俄国186]年改革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承认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使农奴获得解放。

(5)美国内战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人身白南,从而废除了黑奴制。

(6)在20世纪30、40年代,通过罗斯福新政和反法西斯斗争,使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巩同和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1.1 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建立民主政治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1 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3.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扫荡,它开启了民智,促进了国人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神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固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专题感悟:

1.任何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建设要依据各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他国模式。

2.以人为本、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专题(十)中外重大改革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古代重要的改革

1.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国社会经济

得到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黄河流

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伯利克里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

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

的高峰。

4.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5.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二、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指导。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改革:1954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是没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又进行政治方面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东欧国家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虽然匈牙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各国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专题感悟: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改革是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但是如果改革脱离实际,措施不当,改革会引起动荡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改革会付出流血和牺牲。

4.改革应注意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5.通过改革,除旧布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或民族重新焕发生机,推动社会的发展。

6.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观念。

7.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国内各项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8.改革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获得成功,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改革应该注意吸收不同国家经济体制的优点。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历史阶段特征 一、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四十二年间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有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九年的历史,后一个时期是在这以后的十三年。……在前一个时期,除开始七年比较顺利以外,可以说,走过的道路十分坎坷。我们党甚至犯过两次大的错误,因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两次大的挫折。 这十三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二十九年的成就,在这期间,也有些小的曲折,但是党总是能够及时纠正偏向,解决问题,取得新的经验。实践证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1年出版)阅读材料,筛选有效信息,为中国现代史划分阶段,整理出分期框架表。 1949---1956年1956---1966年1966---1976年1978年以后 二、链接中考 材料一: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材料二: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回答; 1.材料一中“取得胜利是辉煌的”,主要内容是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______、______、1950年开始的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的____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2)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________,到1957年超额完成; 1954年9月,___________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由_______________过渡。 2.依据材料二的论点,运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哪些弯路(失误)?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全局性、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是___。 4.依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举事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对外交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各列举一事例) 三、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1949---1952年) 材料一: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项目工业产量农业产量粮棉花钢煤 全国总产量 1.1亿吨44.4万吨15.8万吨0.32亿顿50%25%27%49%83%48% 比历史最高 年产量下降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互联网查询D.考古发掘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3.如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作者对辛亥革命并不认同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军阀()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的胜利 6.八年级(8)班开展探究学习,计划在暑期组织部分同学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 请你帮助设计一条线路,与当年红军长征的线路大致相同() A.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 B.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C.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吴起镇 D.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会宁﹣﹣吴起镇 7.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A.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8.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一、命题特点 2017—2018学年度九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75分,题目类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实践探究题,共计19小题。考试时间、试题分值、试题结构、题型设计均参照中考。试卷出题范围是七、八、九年级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客观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 分值是30分。该题难度适中,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常识性内容的识记能力与掌握。 主观题:共4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总体来看,试题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能够达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试题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在本学期前半段学习的效果。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以及时政热点,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的能力,突出了历史的学科特点。总体比中考试题偏易。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学生卷面答题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如下: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很多同学单凭个人感觉答题,忽视了基础知识是答题遵循的依据。很多同学只是对其进行片面的个人分析,并没有运用教材所学的知识,这样是得不到高分的。 2、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不能从设问和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设问指向。如不仔细审题,就会领会不到题的内在意义,从而很粗糙的作答,很难答到点子上。 3、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有材料的,要结合材料。但是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结合材料。 三、试卷给我们教学的启示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改进我们的教学。时代在发展,教学要求在不断提高,要使我们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符合时代的节拍。 2、加强教师自身对课标、新教材的刻苦钻研。要让学生负担减下来,我们教师要静心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的结构,在此基础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联系实际准确、规范地掌握重点知识 3、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 4、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要分单元进行过关检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联系课本,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联系实际。要让学生知道一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1 1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线索一中外古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改革概况 中国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奖励耕战、土地私有、建立县制;(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进行的封建性 质的改革;(4)影响: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 改革 (1)内容: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学 汉礼、与汉族联姻、学汉族文化;(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线索二中外近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改革概况 中国 洋务运 动 (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口号:“自强”“求富” (3)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筹建海军(4)影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 法 ( 1)时间:1898年 (2)内容:改革政府机构、发展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训练新式军队(3)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 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制度的开始 区域改革概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2 2 世界 俄国农奴 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赎买份地 (3)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明治 维新 (1)时间:1868年 (2)内容: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常备军 (3)影响:使日本由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 家 线索三 中外现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 改革 概况 影响/评价 中国 土地改 革 (P38) (1)1950~1952年底 (2)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大改 造 (P39) (1)1953~1956年 (2)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改革开放 (P42) (1)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 (2)内容:对内改革: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 改革;对外开放 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 地位日益上升 区域 改革 概况 影响/评价

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 列举题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列举题专项练习题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2、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3、辛亥革命的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5、五四运动的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8、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1、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 1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 13、使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14、使中国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5、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 威海卫战役 16、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平型关大捷 18、国民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19、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 20、在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百团大战 21、全面内战的开始 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2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 24、长征中,红军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渡赤水 25. 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 巧渡金沙江 26.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七七事变 27.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三大战役 28. 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的事件 抗美援朝

(完整)初三历史试卷分析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题型结构 这套试卷在题型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按照考试要求,历史试卷总分为75分,选择题15个,每小题2分,共30分,非选择题共40分,由简答题和材料阅读,探究三部分组成. 2、考查内容 本套试卷主要考察全部历史知识. 3、试卷特点 (1)、突出基础 本套试卷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的大部分和判断改错题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问题直白,易于回答。从材料分析题来看,所选历史事件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分别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 (2)、难易适中 从试卷整体上来看本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突出重点历史知识,很少有偏题,与中考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 (3)、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历史学科的试题一反过去的面貌,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注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套试卷充分的体现了现在历史命题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当中。材料分析题构成了非选择题的主体部分,他侧重于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一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套试卷的材料分析题其难度是不断递增的,尤其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掌握不够,根本无法做出判读和回答。 二、答题情况 从整个历史考试情况来看,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得分率上来看,得分率较高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的记忆,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失分较多的是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基础上的提高与扩展,主要是材料分析题。从本次考试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不审题,做选择题时不能全面去权衡选项,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后就盲目下结论,导致失分。对主观题做总结的时候草草行事,思路不完整,总结不全面,以完成试卷为目的,结果成绩可想而知。 三、教学启示 1、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在总分值中占得比例最大,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1.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 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中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比较: 19世纪60、70年代国家体制的改革和革命

14—19C欧洲4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比较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近代中国的屈辱 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不同点:百日维新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光绪),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三大改造: 内容:对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途径:农业:建立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 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爆发的背景不同: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而导致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二战是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再加上英法美的绥靖政策而导致的。 2.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建立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建立的是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对侍) 4.战后建立的国际和平机构不同:一战后建立的是国际联盟;二战后建立的是联合国。 5.战后对中国问题的处理不同: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在《九国公约》中,肯定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处于列强的共同支配之下;在二战中,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开罗会议上明确规定日本所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6.影响不同: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比较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 20C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及三位人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共十七个专题)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改革 中国古代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能力训练】中国古代改革 改革(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三项措施,并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德,……,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姓或重复,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延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高祖纪》 (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推行的哪些“汉化”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 (3)比较材料一、二,说说两次改革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专题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能力训练】 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纵观中外对外交往历史,可以为我们今天走改革开放之路提供重要启示。观察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4 “广东十三行” (1)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中西方贸易通道,据图1可知,汉代丝绸最远可运到哪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战略意义? (2)据图2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因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据图3写出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出发的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你能从图中获取郑和下西洋的哪些信息? (4)据图4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四幅图片,说说中国古代

2020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分类归纳汇总

2020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分类归纳汇总 一、最早类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 3.商朝的司(后)母戊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之一。 5.东汉华佗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麻沸散)。 6.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魏时期)。 7.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8.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0.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2.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 13.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14.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5.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二、“开始”类 1.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2.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耕。 3.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4.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公元前60年)。

5.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使用。 6.北宋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7.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 8.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 9.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第一”类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 3.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 4.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时期)。 5.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689年,康熙)。 6.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1842年)。 7.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 8.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9.第一次攻占北京的西方列强是英法联军(1860年)。 10.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1861年)。 11.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2年)。 12.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 13.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1894年)。 14.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 15.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 16.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8年)。 17.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1年)。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总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总复习资料(六) 第九课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一)基本考点: 1.公民(1)公民是指具有一定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同时也承担义务的人。 (2)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和行动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非法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 (1)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依法搜查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在侦破案件时必须进行搜查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且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其他一切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进行搜查,否则就是违法犯罪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 4.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1)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2)如果需要逮捕,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完备的手续、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而且不得超过其权限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5.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公民人格尊严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6.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指公民起居的住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以保障公民的安定生活、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 (2)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与公民人身自由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有关法律规定,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3)司法机关为了执行任务,依法进入公民住宅或依法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查是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但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二)典型题例 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辞拒绝。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 ⑴商场工作人员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4分) ⑵你从这一案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答:(1)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 (2)启示: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就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当我们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4分) 1.希腊小的城邦不过几百人,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领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由此看来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A.君主专制B.相互攻伐 C.“小国寡民”D.商品经济发达 2.伯里克利连续15年当选雅典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这一时期,古代雅典创造的最宝贵的文明成果是() A.阿拉伯数字B.奴隶主民主政治 C.《马可?波罗行纪》D.金字塔 3.公元前5世纪,雅典军队统帅尼斯阿斯曾言:“男人就是城邦。”这里“城邦”的含义是指() A.城墙、军队等物质因素 B.少数贵族的寡头政治 C.成年男性公民构成的政治联合体 D.雅典的所有男子 4.下列对如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 A.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B.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 C.全体自由民可以参加国家最高权利机关为公民大会 D.占据人口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 5.“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雅典在希腊一百多个城邦中学校最多 B.希腊所有城邦的学生都到雅典来上学 C.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希腊各城邦的典范 D.雅典的一切行为都是其他城邦的典范 6.奥运火种取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这里出现了西方第一缕文明的曙光。西方第一缕文明” 给西方乃至世界最主要的贡献是() A.开放的海洋文明B.民主的政治文明 C.高度集权的农业文明D.自由的商业文明 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土地。这种自然环境成为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是产生民主制度的根源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8.《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A.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B.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法典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 9.如图是某生在复习古代某国发展历程这一专题时所绘制的年代尺(BC指公元前,DC 指公

精编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 《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一、题型与题量,试题板块分布,分值比例 表一2012与2013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今年中考试题型和2012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2)安徽史与去年一样是三分。(3)组合列举题与去年相比由两小题变为三小题,分值由6分提升到10分。难度提升。(4)辨析改错题由原来的两小题变为一小题,只有句子改错,没有短文改错,分值由12分将到8分,难度降低。(5)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整套试卷既具有全面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试题难度呈梯度分布,选择题第二和七题,组合列举题第11题的第三小题,第13题的第二小题,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三小题,这9分是拉开学生分数的重要环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

()年中考分值年的中考分值;第五行是2013注:第四行阴影部分为2012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古代史的符合内容考查的较少,重点突出对近现代历史的考查,“薄古厚今”,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从分值比例看,中国历史40分,世界历史 30分,比例是4:3。 二、试题特点 稳中有变,反映新课改。如选择题的第四题是漫画,第五题是地图,延续 2012年的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的考查,重视对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设计新的历史情境,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如选择题第二题,以古诗考查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材料解析题第16题以凯恩斯的信件,罗曼·罗兰的信件和日记,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经济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探索。 继续延续安徽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今年中考题有历史人物图片,有漫画,有地图,有年代尺,有条形图,有报纸杂志等,充分体现历史资料的丰富性。 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试题涉及世界古代史内容大量减少,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增加,做到了突出重点。 重视学科知识的渗透,关注家乡,关注经济、外交、文化发展。选择题第六题是新中国外交成就,组合列举第十二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第十一题安徽史考查安徽经济的发展,第十三题考查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史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引用大量史料,如第十六题引用凯恩斯写给罗斯福的信件“您已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某些消极的东西……”,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突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关注时事,合作探究以中国梦为契子,填表格,解读表格,拓展延伸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关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梦进行不懈的探索, 精神,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如选择题的第2、3、4、5、7、9小题和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至于理解层次的材料题和探究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今年中考的试题依然延续的一个特点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问题。如当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活动探究题就围绕这展开,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设置问题。 三、学生答卷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改完中考试卷和其他老师交流,总体感觉今年的试题,学生的材料解析和活动探

2020届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一)(加精)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初中中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选项中,朝代名称与建立时间、人物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A.秦朝—公元221年—嬴政B.唐朝—618年—李世民 C.明朝—1368年—朱元璋D.清朝—1636年—努尔哈赤 2.汉字听写大赛经电视热播后,汉字的演变历史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下列汉字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B.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D.金文→小篆→甲骨文→隶书 3.右面的著作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在这两部著作中均有记载的史实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东汉建立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隋朝开凿大运河 4.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人民解放战争 5.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A.始终贯彻党的最高纲领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作出以上重大决策的党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8.“1492年,他获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了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见到了欧洲人此前不知道的新大陆。”该材料描述的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达·伽马到达印度 C.迪亚士发现好望角D.麦哲伦环球航行 9.阅读下表,对美国1950—1999年经济发展总体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 年份1950 1955 1965 1975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8.7 5.6 6.3 —0.8 年份1982 1985 1994 1999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1.9 3.3 3.9 4.0 A.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实力一直膨胀,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B.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朝鲜战争的泥潭,经济持续下降。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参考人:884 人,平均分:最高分:50 最低分:5 二、试题分析 1、题型题量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最大限度地与中考接轨。本次试卷共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三种题型。分值分配合理,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2、试题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在单选题中,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学生一眼就可看出答案,只有少数的几道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须在掌握较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作答,例如关于“条条大路通罗马”一说,今天,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谚语的准确含义的。 (2)知识覆盖面广,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谈谈在改革开放中借鉴外来文明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答题的得失分情况分析 单选题,填空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多的是第3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其次是第10题、第14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对老师要求的记忆知识点没有记忆牢固。材料解析题失分率较高,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迁移应用,答案不是很准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第一册内容没有很好的复习。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复习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 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 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政治团体:强学会 二、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 3、内容: 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