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差不多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专门结构。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截了当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按照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一般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差不多上G+菌。

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平均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按照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按照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能够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状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锐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别。按照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育过程中开释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育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22、生物安全是生物技术安全的简称,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2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扩散和防感染。

2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育的方法。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浸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25、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灭菌成效最好的方法。

26、化学消毒灭菌法是使用化学消毒剂,其原理是:①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②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③损害细菌的细胞膜而阻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从而发挥防腐、消毒甚至灭菌的作用。

27、阻碍消毒灭菌的成效因素: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物理状态,微生物的数量,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刻,温度,酸碱度,有机物。

28、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9、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开释四个时期。

30、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显现透亮的溶菌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通过噬斑计数,可测知一定体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数目,即噬菌体的数量。

31、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温顺噬菌体具有的这种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

力,称为溶原性。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称为溶原性转换。

32、转座因子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转座子结构比较复杂,大小约2000~25000bp,出两端的IS外还带有其他基因。整合子是一种运动性的DNA分子,具有专门结构可捕捉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变成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

33、转化是供菌裂解开释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截了当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导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34、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抗生素指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35、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能够通过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阻碍细胞膜的功能,阻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及阻碍核酸合成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36、耐药性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抗击性。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锐,亦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37、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包括: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机制和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等。

38、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同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39、正常菌群对宿主有以下的生理学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

40、菌群失调是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

41、一样常采纳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42、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要紧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侵袭力包括黏附素、荚膜、侵入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要紧涉及菌体的表面结构和开释的侵袭蛋白和酶类。毒素要紧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43、按照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靶点等,又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

44、内毒素的要紧生物学作用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和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45、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和细菌侵入的途径。

46、人体内存在着较完善的免疫系统。该系统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备病原微生物等的功能。特异性免疫又称为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

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备功能。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类,分别有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所介导。

47、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细菌感染称外源性感染;来自病人自躯体内或体表的细菌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48、感染类型能够显现隐形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临床表现。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显现或显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为隐形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显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为显性感染。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赶忙消逝,在体内连续留存一定时刻,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是为带菌状态。

49、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临床上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5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育,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育、崩解后开释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开释的内毒素入学所致。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育,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育而致病。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育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51、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感染,要紧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患者入院时已发生的直截了当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

52、形状学检查包括不染色标本和染色标本的检查法。

53、药物敏锐试验: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水分溶解后持续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畴内测试菌的生长

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亮圈即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应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锐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有关关系。方法:(1)将在56℃左右恒温的无菌MH琼脂倾注于直径为90mm的平板中,使琼脂的厚度为4mm。(2)无菌手续挑取孵育16~24h的血平板上4~5个菌落置于无菌生理盐水中,校正其浊度为0.5麦氏比浊管。(3)用无菌棉签浸入细胞悬液中,将拭子在试管上臂轻轻挤压以挤去过多的菌液。棉签在三个方向平均抹琼脂表面(每次转60)使菌液平均分布,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4)盖上平板的盖子,放置3~10min后贴上标准抗生素纸片,放置培养箱内孵育。(5)按照选择的菌株选择相应的抗菌纸片,用无菌的镊子将抗菌纸片粘贴于MH琼脂的表面,一旦纸片贴上,不能移动;各抗菌纸片中心距离应大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5mm。通过37℃16~ 24h孵育后量取抑菌圈直径。

54、特异性预防是应用获得性免疫的原理,给机体注射或服用某种病原微生物抗原(包括类毒素),或注射特异性抗体,以达到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为人工免疫。按照其免疫产生的方式进一步又分为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55、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机体主动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要紧用于特异性预防。人工被动免疫是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赶忙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可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

56、按其产生的年代及特性,将死疫苗与活疫苗称为第一代疫苗,而将亚单位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称为第二代疫苗。

57、死疫苗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抗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活疫苗亦称减毒活疫苗,是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法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截了当选择出来的弱毒或无毒株竟培养后制成的疫苗,如BCG、鼠疫、炭疽、脊髓灰质炎、麻疹等减毒活疫苗。类毒素是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了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58、葡萄球菌是无芽胞中抗击力最强的。凝固酶使加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可作为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

59、溶血现象分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丙型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亮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称为γ溶血。

60、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荚膜肿胀试验是肺炎链球菌和抗荚膜抗体反应后,显微镜下可见荚膜明显肿胀,可用于快速诊断。

61、淋病奈瑟菌俗称淋球菌,是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黏膜化脓性感染(淋病)的病原菌,也是我国目前流行的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唯独宿主是人类。

62、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IMViC)试验结果为“++——”。

63、胃肠炎按照其致病机制不同,要紧有五种类型: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和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64、卫生细菌学以“大肠菌群数”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

65、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疾病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

66、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肠热症、胃肠炎、败血症和无症状带菌者。肠热症随病程的进展,细菌显现的要紧部位不同,因而应按照不同的病程采取不同的标本。第一周取外周血,第二周起取粪便,第三周起还可取尿液,从第一周至第三周均可取骨髓液。

67、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鞭毛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68、肥达试验结果的讲明:

①正常值:一样是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 0,引起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

②动态观看:若效价逐次递增或复原期效价比初次效价≥4倍者即有诊断意义。

③O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肠热症的可能性大;如两者均低,患病可能性小;若O不高H高,有可能是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如O高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④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试验始终在正常范畴内。

69、霍乱弧菌:取病人米泔水样粪便或培养物作悬滴观看,细菌呈穿梭样或流星状运动。粪便直截了当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其相互排列如“鱼群”状。

70、厌氧芽孢梭菌属是一群革兰染色阳性,能形成芽孢的大杆菌。

71、破伤风典型症状是咀嚼肌痉挛所造成的苦笑貌及连续性背部痉挛(角弓反张)。我国要紧采取含有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百白破三联制剂。

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

73、结核分枝杆菌一样常用齐-尼抗酸性染色,结核分歧杆菌染成红色,而其他分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等呈蓝色。

74、卡介苗:将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培养于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传代,历时13年,将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称为卡介苗(BCG)。

结核菌毒试验(重点)

(1).原理和试剂:人类感染结核分歧杆菌后,产生免疫力时也会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将一定量的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染结核分歧杆菌,则在注射部位显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判为阳性,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则为阴性。此法能够用来检测可疑患者曾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卡介苗后是否阳转以及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结核菌素试剂有两种,一种为旧结核菌素(OT),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甘油肉汤培养物加热过滤液,要紧成分是结合蛋白,也含有结核分枝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其他代谢产物和培养基成分。另一种为纯蛋白衍生物(PPD),是OT经三氯醋酸沉淀后的纯化物。PPD有两种,即PP DC和BCGPPD,前者是由人结核分枝杆菌提取,后者由卡介苗制成,每0. 1ml含5个单位。

(2).方法:目前多采纳PPD法。规范试验方法是PPDC和BCGPPD 各五单位分别注入前臂皮内,48-72小时后,红肿硬结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超过5mm者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两侧红肿中,若PPDC侧大于BCGPPD侧时为感染,反之则可能为接种卡介苗所致。

(3).结果分析: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并讲明有特异性免疫力。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专门是婴儿。阴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但因注意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早期,超敏反应尚未发生,或正患严峻的结核病如全身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时机体无反应能力,或患其他严峻疾病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或肿瘤等患者用过免疫抑制剂者)也可能显现阴性反应。

(4).应用:结核菌素试验可用于:诊断婴幼儿的结核病;测定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成效;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用于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76、流感嗜血杆菌生长时需要“X”和“V”两种生长辅助因子。

77、卫星现象:如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于血平板上共同培养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越远的越小。

78、炭疽芽胞杆菌在肉汤培养基中由于形成长链而呈絮状沉淀生长。

79、白喉杆菌革兰染色呈阳性,用美蓝短时刻染色菌体着色不平均,显现有深染的颗粒,用Albert或Neisser srain 等法染色后,这些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

80、假单胞菌属培养时产生带荧光的水溶性色素(青脓素与绿脓素),故使培养基变为亮绿色。

81、放线菌病是一种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则多呈慢性肉芽肿,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脓汁中可找到特点性的硫磺性颗粒。

82、、大部分支原体繁育速度比较慢,在合适化境中孵育,约3-4小时繁育一代,在琼脂含量较少的固体培养基中,2-7天长出直径约10-600um 的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

83、支原体与L型细菌异同:相似性如无细胞壁呈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对低渗敏锐、“油煎蛋”样菌落;但L型细菌在无抗生素等诱导因素作用下易返祖为原菌,支原体则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

84、外斐试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与一般变形杆菌X1 9、X2、XK菌株的菌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此交叉凝集实验称外斐反应。可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85、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育,有两种不同形状,一种是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称为原体(EB),另一种是大而疏松的结构,称为网状体(始体)。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图见书P201。

86、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是目前检测肺炎噬衣原体感染最常用且较敏锐的血清学方法,被称为“金标准”。

187、人是梅毒的唯独传染源,按照感染方式的不同,分为先天梅毒和后天梅毒。后天梅毒分为三期:第一期梅毒:梅毒螺旋体侵入机体的皮肤黏膜三周后,在侵入局部显现无痛性,直径为1cm的硬结及溃疡,称硬性下疳。第二期梅毒:全身皮肤黏膜显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第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发生于感染后两年亦可长达10-15年后,病变不仅显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可侵犯内脏器官或组织,显现慢性肉芽肿的病变。

88、梅毒螺旋体感染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一样认为当体内连续有螺旋体存在时,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即为传染性免疫。

病毒学

1、病毒是形状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测量病毒体最可靠的方法是电子显微镜技术。

2、病毒体的差不多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还有包膜,有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体称为裸露病毒。

3、病毒的对称类型:螺旋对称型、20面体对称型、符合对称性。

4、包膜是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开释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含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5、病毒蛋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蛋白称为病毒吸附蛋白(V AP)。

6、病毒复制周期可分为:吸附、传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和开释。

7、病毒的专门增殖: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细胞增殖提供和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开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干扰现象是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发挥干扰作用的缺陷病毒称为缺陷干扰颗粒。

8、条件致死性突变株: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增殖,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不能增值的病毒株,如温度敏锐型病毒株。

9、缺陷性干扰突变株(DIM):指因病毒基因组中碱基缺失突变引起,其所含核酸较正常病毒明显减少,并发生各种各样的结构重排。多数病毒可自然地发生DIM。

10、交叉复活:如经紫外线灭活的细菌与另一近缘的活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经基因重组而使灭活病毒复活,称为交叉复活。

11、互补作用:指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病毒的基因产物(如结构蛋白和代谢酶等)促使另一病毒增殖。

12、灭活:病毒失去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

13、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为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是指病毒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要紧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

14、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专门短时刻内一次开释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此种情形称为杀细胞性感染。

15、细胞病变作用: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刻后可用显微镜观看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细胞病变作用作为病毒增殖的指标。

16、细胞融合:某些病毒的酶类或感染细胞开释的溶酶体酶,能使感染细胞膜改变,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的细胞融合。细胞融合是病毒扩散的方式之一。

17、隐性病毒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或亚临床感染。显性病毒感染:有些病毒感染后均可发病,称为显性感染或临床感染。

18、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19、NK细胞能非特异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20、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分类上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 NA病毒属,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21、大球形颗粒: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

22、HBV抗原、抗体检测: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中HBV抗体是目前临床上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检测方法。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见P275(重点)

23、HBsAg是机体感染HBV后最先显现的血清学指标,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是选择献血员的必检指标。

24、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其感染方式有两种:一是联合感染,即从未感染过HBV的正常人同时发生HBV和HDV的感染;二是重叠感染,即已受HB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再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