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断体系结构

中断体系结构

中断体系结构
中断体系结构

中断体系结构

ARM体系CPU有以下7种工作模式。

.用户模式(usr):ARM处理器正常的程序执行状态。

.快速中断模式(fiq):用于高速数据传输或通道处理。

.中断模式(irq):用于通用的中断处理。

.管理模式(svc):操作系统使用的保护模式。

.数据访问终止模式(abt):当数据或指令预取终止时进入该模式,可用于虚拟存储及存储保护。

.系统模式(sys):运行具有特权的操作系统任务。

.未定义指令中止模式(und):当未定义的指令执行时进入该模式,可用于支持硬件协处理器的软件仿真。

可以通过软件来进行模式切换,或者发生各类中断、异常时CPU自动进入相应的模式。除用户模式外,其它6种工作模式都属于特权模式。大多数程序运行于用户模式,进入特权模式是为了处理中断、异常,或者访问被保护的系统资源。

ARM920T有31个通用的32位寄存器和6个程序状态寄存器。这37个寄存器分为7组,进入某个工作模式时就使用它那组的寄存器。有些寄存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有自己的副本,当切换到另一个工作模式时,那个工作模式的寄存器副本将被使用:这些寄存器被称为备份寄存器。

在ARM状态下,每种工作模式都有16个通用寄存器和1个(或2个,这取决于工作模式)程序状态寄存器。

图中R0~R15可以直接访问,这些寄存器中除R15外都是通用寄存器,即它

们既可以用于保存数据也可以用于保存地址。另外,R13~R15稍有些特殊。R13又被称为栈指针寄存器,通常被用于保存栈指针。R14又被称为程序连接寄存器或连接寄存器,当执行BL子程序调用指令时,R14得到R15(程序计数器PC)的备份。而当发生中断或异常时,对应的R14_svc、R14_irq、R14_fiq、R14_abt 或R14_und中保存R15返回值。

快速中断模式有7个备份寄存器R8_fiq~R14_fiq,这使得进入快速中断模式执行很大部分程序时,甚至不需要保存任何寄存器(只要它们不改变R0~R7)。

每种工作模式除R0~R15共16个寄存器外,还有第17个寄存器CPSR,即“当前程序状态寄存器”。CPSR中一些位被用于标识各种状态,一些位被用于标识当前处于什么工作模式。

除CPSR外,还有快速中断模式、中断模式、管理模式、数据访问终止模式和未定义指令中止模式等5种工作模式和一个寄存器——SPSR,即“程序状态保存寄存器”。当切换进入这些工作模式时,在SPSR中保存前一个工作模式的CPSR 值,这样,当返回前一个工作模式时,可以将SPSR的值恢复到CPSR中。

综上所述,当一个异常发生时,将切换进入相应的工作模式(为表述方便,下文中将它称为异常模式),这时ARM920T CPU核将自动完成如下事情。

a.在异常工作模式的连接寄存器R14中保存前一个工作模式的下一条,即将执行的指令的地址。对于ARM状态,这个值是当前PC值加4或加8.

b.将CPSR的值复制到异常模式的SPSR。

c.将CPSR的工作模式位设为这个异常对应的工作模式。

d.令PC值等于这个异常模式在异常向量表中的地址,即跳转去执行异常向量表中的相应指令。

相反地,从异常工作模式退回到之前的工作模式时,需要通过软件完成如下事情。

a.前面进入异常工作模式时,连接寄存器中保存了前一个工作模式的一个指令地址,将它减去一个适当的值后赋值给PC寄存器。

b.将SPSR的值复制回CPSR。

ARM处理器对异常的响应过程可用伪代码描述如下:

R14_=return link

SPSR_=CPSR

CPSR[4:0]=exception mode number

CPSR[5]=0 /* 当运行于ARM状态时 */

if == Reset or FIQ then

CPSR[6]=1 /* 禁止新的FIQ中断 */

CPSR[7]=1 /* 禁止新的IRQ中断 */

PC = exception vector address

注意:异常发生时异常模式R14的定义是PC-4。

IRQ、FIQ和ABT(指令预取)异常中断处理程序的返回:

发生IRQ或者FIQ异常中断时,指令已经执行完毕,PC指向当前指令后面的第3条指令。因此IRQ或者FIQ的异常中断发生时,处理器将程序计数器的计算值(PC-4)保存到LR_IRQ或者LR_FIQ寄存器中。这时LR_IRQ或者LR_FIQ 寄存器的值指向当前指令后的第2条指令。

在指令预取时如果目标地址是非法的,该指令将被标记成有问题的指令,处理器产生指令预取ABT异常。此刻PC的值还没有更新,它指向当前指令后的第2条指令。指令预取ABT异常中断发生时,处理器将程序计数器的计算值(PC-4)保存到异常模式LR_ABT。这时LR_ABT寄存器的值指向当前指令后的第1条指令。

当IRQ、FIQ和ABT(指令预取)异常中断处理程序退出时,前两种情况下应该执行断点的下一条指令,后一种情况下程序应该返回到有问题的指令处(即断点指令),重新读取并执行。无论上述三种情况的那一种,返回操作都应该通过SUBS PC, LR, #4指令实现。该指令将寄存器LR中的值复制到程序计数器PC 中,实现程序返回,同时将SPSR_SVC或者SPSR_UND寄存器的内容复制到CPSR 中。

不论何种CPU,中断的处理过程是相似的。

(1)中断控制器汇集各类外设发出的中断信号,然后告诉CPU。

(2)CPU保存当前程序的运行环境(各个寄存器等),调用中断服务程序(ISR)来处理这些中断。

(3)在ISR中通过读取中断控制器、外设的相关寄存器来识别这是哪个中断,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清除中断:通过读写中断控制器和外设的相关寄存器来实现。

(5)最后恢复被中断程序的运行环境(即上面保存的各个寄存器等),继续执行。

SUBSRCPND和SRCPND寄存器表明有哪些中断被触发了,正在等待处理;SUBMASK和MASK用于屏蔽某些中断。

“Request source(without sub-register)”中的中断源被触发之后,SRCPND寄存器中相应位被置1,如果此中断没有被INTMASK寄存器屏蔽或者快速中断的话,它将被进一步处理。

“Request source(with sub-register)”中的中断源被触发之后,SUBSRCPND寄存器中的相应位被置1,如果此中断没有被INTSUBMASK寄存器屏蔽的话,它在SRCPND寄存器中的相应位也被置1,之后的处理过程就和“Request source(without sub-register)”一样了。

在SRCPND寄存器中,被触发的中断的相应位被置1,等待处理。

如果被触发的中断有快速中断(FIQ)——MODE(INTMODE寄存器,FIQ只能分配一个,即INTMOD中只能有一位设为1)中为1的位对应的中断是FIQ,则CPU进入快速中断模式(FIQ Mode)进行处理。

对于一般中断IRQ,可能同时有几个中断被触发,未被INTMASK寄存器屏蔽的中断经过比较后,选出优先级最高的中断,此中断在INTPND寄存器中的相应位被置1,然后CPU进入中断模式(IRQ Mode)进行处理。中断服务程序可以通过读取INTPND寄存器或者INTOFFSET寄存器来确定中断源。

使用中断的步骤如下:

(1)设置好中断模式和快速中断模式下的栈:当发生中断IRQ时,CPU进入中断模式,这时使用中断模式下的栈;当发生快速中断FIQ时,CPU进入快速中断模式,这时使用快速中断模式下的栈。

InitStacks:

mrs r0,cpsr

bic r0,r0,#MODEMASK

orr r1,r0,#UNDEFMODE|NOINT

msr cpsr_c,r1 @UndefMode

ldr sp,=UndefStack @ UndefStack=0x33FF_5C00

orr r1,r0,#ABORTMODE|NOINT

msr cpsr_c,r1 @AbortMode

ldr sp,=AbortStack @ AbortStack=0x33FF_6000

orr r1,r0,#IRQMODE|NOINT

msr cpsr_c,r1 @IRQMode

ldr sp,=IRQStack @ IRQStack=0x33FF_7000

orr r1,r0,#FIQMODE|NOINT

msr cpsr_c,r1 @FIQMode

ldr sp,=FIQStack @ FIQStack=0x33FF_8000

bic r0,r0,#MODEMASK|NOINT

orr r1,r0,#SVCMODE

msr cpsr_c,r1 @SVCMode

ldr sp,=SVCStack @ SVCStack=0x33FF_5800

(2)准备好中断处理函数。

a.异常向量表中设置好当进入中断模式或快速中断模式时的跳转函数,它们的异常向量地址分别为0x00000018、0x0000001c。

b Reset

@ 0x04: 未定义指令中止模式的向量地址

b HandlerUndef

@ 0x08: 管理模式的向量地址,通过SWI指令进入此模式

b HandlerSWI

@ 0x0c: 指令预取终止导致的异常的向量地址

b HandlerPrefetchAbort

@ 0x10: 数据访问终止导致的异常的向量地址

b HandlerDataAbort

@ 0x14: 保留

b HandlerNotUsed

@ 0x18: 中断模式的向量地址

b HandlerIRQ

@ 0x1c: 快中断模式的向量地址

b HandlerFIQ

跳转到具体的异常处理函数:

HandlerFIQ:

HANDLER HandleFIQ

HandlerIRQ:

HANDLER HandleIRQ

HandlerUndef:

HANDLER HandleUndef

HandlerSWI:

HANDLER HandleSWI

HandlerDataAbort:

HANDLER HandleDabort

HandlerPrefetchAbort:

HANDLER HandlePabort

HandlerNotUsed:

b .

HANDLER是一个宏定义,它将跳转到具体的函数进行执行。

.macro HANDLER HandleLabel

sub sp,sp,#4

stmfd sp!,{r0}

ldr r0,=\HandleLabel

ldr r0,[r0]

str r0,[sp,#4]

ldmfd sp!,{r0,pc}

.endm

b.中断服务程序(ISR)。IRQ、FIQ的跳转函数,最终将调用具体中断的服务函数。

对于IRQ,读取INTPND寄存器或INTOFFSET寄存器的值来确定中断源,然后分别处理。

IsrIRQ:

sub lr, lr, #4 @ 计算返回地址

stmfd sp!,{ r0-r12,lr } @ 保存使用到的寄存器

sub sp,sp,#4 @保留pc寄存器的值

stmfd sp!,{r8-r9} @把r8 r9按入堆栈

ldr lr, =int_return @ 设置调用ISR即EINT_Handle函数后的返回地址

ldr r9,=INTOFFSET @把中断偏移INTOFFSET的地址装入r9里面

ldr r9,[r9] @取出INTOFFSET单元里面的值给r9

ldr r8,=HandleEINT0 @向量表的入口地址赋给r8

add r8,r8,r9,lsl #2 @求出具体中断向量的地址

ldr r8,[r8] @中断向量里面存储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赋给r8

str r8,[sp,#8] @按入堆栈

ldmfd sp!,{r8-r9,pc} @堆栈弹出,跳转到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int_return:

ldmfd sp!,{ r0-r12,pc }^ @ 中断返回, ^表示将spsr的值复制到cpsr 对于FIQ,因为只有一个中断可以设为FIQ,无须判断中断源。

c.清除中断:如果不清除中断,则CPU会误以为中断又一次发生了。

可以在调用ISR之前清除中断,也可以在调用ISR之后清除中断,这取决于在ISR执行过程中,这个中断是否可能继续发生、是否能够丢弃。如果在ISR 执行过程中,这个中断可能发生并不能丢弃,则在调用ISR之前清除中断,这样在ISR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中断能够被各寄存器再次记录并通知CPU;如果在ISR 执行过程中,这个中断不会发生或者可以丢弃,则在调用ISR之后清除中断。

清除中断时,从源头开始:首先,需要的话,操作具体外设清除中断信号;其次,清除SUBSRCPND(用到的话),SRCPND寄存器中相应位(往相应位写1即可);最后,清除INTPND寄存器中的相应位(往相应位写1即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INTPND=INTPND”。

(3)进入、退出中断模式或快速中断模式时,需要保存、恢复被中断程序的运行环境。

a.对于IRQ,进入和退出的代码如下:

sub lr,lr,#4 //计算返回地址

stmdb sp!,{r0-r12,lr} //保存使用到的寄存器

…… //中断处理

ldmia sp!,{r0-r12,pc}^ //中断返回,^表示将spsr的值赋给cpsr

b.对于FIQ,进入和退出的代码如下:

sub lr,lr,#4 //计算返回地址

stmdb sp!,{r0-r7,lr} //保存使用到的寄存器

…… //中断处理

ldmia sp!,{r0-r7,pc}^ //中断返回,^表示将spsr的值赋给cpsr

(4)根据具体中断,设置相关外设。

(5)对于“Request sources(with sub-register)”中的中断,将INTSUBMASK 寄存器中相应位设为0。

(6)确定使用此中断的方式:FIQ或IRQ。如果是FIQ,则在INTMODE寄存器中设置相应位为1.如果是IRQ,则在PRIORITY寄存器中设置优先级。

(7)如果是IRQ,将INTMASK寄存器中相应位设为0(FIQ不受INTMASK 寄存器控制)。

(8)设置CPSR寄存器中的I-bit(对于IRQ)或F-bit(对于FIQ)为0,使能IRQ或FIQ。

以下是一个按键的中断测试程序。主要做以下几件事:初始化中断,中断函数注册,开中断,如果中断测试完毕则关掉相应的中断。基于bootloader的设计,在写中断的时候,只需要将中断函数的地址写到我们规定的地址即可。关于bootloader的设计,后续再作介绍。

#define GPB5_out (1<<(5*2)) // LED1

#define GPB6_out (1<<(6*2)) // LED2

#define GPB7_out (1<<(7*2)) // LED3

#define GPB8_out (1<<(8*2)) // LED4

#define GPF4_eint (2<<(4*2)) // K2,EINT4

#define GPF2_eint (2<<(2*2)) // K3,EINT2

#define GPF1_eint (2<<(1*2)) // K1,EINT1

#define GPF0_eint (2<<(0*2)) // K4,EINT0

void init_led(void)

{

GPBCON = GPB5_out | GPB6_out | GPB7_out | GPB8_out ;

GPBDAT = 0xffff;

}

/*

* 初始化GPIO引脚为外部中断

* GPIO引脚用作外部中断时,默认为低电平触发、IRQ方式(不用设置INTMOD) */

void init_irq(void)

{

GPFCON = GPF0_eint | GPF1_eint | GPF2_eint | GPF4_eint;

EINTMASK &= (~(1<<4));

PRIORITY = (PRIORITY & ((~0x01) | (0x3<<7))) | (0x0 << 7) ;

INTMSK &= (~(1<<0)) & (~(1<<1)) & (~(1<<2))& (~(1<<4));

}

void EINT_Handle()

{

unsigned long oft = INTOFFSET;

switch( oft )

{

// K4被按下

case 0:

{

GPBDAT |= (0x0f<<5); // 所有LED熄灭

GPBDAT &= ~(1<<8); // LED4点亮

break;

}

case 1:

{

GPBDAT |= (0x0f<<5); // 所有LED熄灭

GPBDAT &= ~(1<<5); // LED3点亮

break;

}

// K3被按下

case 2:

{

GPBDAT |= (0x0f<<5); // 所有LED熄灭

GPBDAT &= ~(1<<7); // LED3点亮

break;

}

// K1或K2被按下

case 4:

{

GPBDAT |= (0x0f<<5); // 所有LED熄灭

GPBDAT &= ~(1<<6); // K2被按下,LED2点亮 break;

}

default:

break;

}

//清中断

if( oft == 4 )

EINTPEND = (1<<4);

SRCPND = 1<

INTPND = 1<

}

void KeyScan_Test(void)

{

char c;

init_led(); //led 初始化

init_irq();

printf("\nKey Scan Test, press ESC key to exit !\n");

ClearPending(BIT_EINT0|BIT_EINT1|BIT_EINT2|BIT_EINT4_7);

pISR_EINT0 = pISR_EINT1 = pISR_EINT2 = pISR_EINT4_7 = (int)EINT_Handle; //注册中断函数

EnableIrq(BIT_EINT0|BIT_EINT1|BIT_EINT2|BIT_EINT4_7);

//while(1);

while( (c=get_c())!=0x1b);

DisableIrq(BIT_EINT0|BIT_EINT1|BIT_EINT2|BIT_EINT4_7);

}

对于pISR_EINT0 、 pISR_EINT1 、 pISR_EINT2 、 pISR_EINT4_7等相关的二级中断地址我们已经有了定义。

#define _ISR_STARTADDRESS 0x31ffff00

// Exception vector

#define pISR_RESET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0))

#define pISR_UNDEF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4))

#define pISR_SWI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8))

#define pISR_PABORT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c))

#define pISR_DABORT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10))

#define pISR_RESERVED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14))

#define pISR_IRQ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18))

#define pISR_FIQ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1c))

// Interrupt vector

#define pISR_EINT0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20))

#define pISR_EINT1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24))

#define pISR_EINT2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28))

#define pISR_EINT3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2c))

#define pISR_EINT4_7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30))

#define pISR_EINT8_23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34))

#define pISR_CAM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38))

#define pISR_BAT_FLT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3c))

#define pISR_TICK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40))

#define pISR_WDT_AC97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44))

#define pISR_TIMER0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48))

#define pISR_TIMER1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4c))

#define pISR_TIMER2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50))

#define pISR_TIMER3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54))

#define pISR_TIMER4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58))

#define pISR_UART2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5c))

#define pISR_LCD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60))

#define pISR_DMA0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64))

#define pISR_DMA1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68))

#define pISR_DMA2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6c))

#define pISR_DMA3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70))

#define pISR_SDI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74))

#define pISR_SPI0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78))

#define pISR_UART1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7c)) #define pISR_NFCON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80)) #define pISR_USBD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84))

#define pISR_USBH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88))

#define pISR_IIC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8c))

#define pISR_UART0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90)) #define pISR_SPI1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94))

#define pISR_RTC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98))

#define pISR_ADC (*(unsigned *)(_ISR_STARTADDRESS+0x9c))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目录 0. 文档介绍 (4) 0.1文档目的 (4) 0.2文档范围 (4) 0.3读者对象 (4) 0.4参考文献 (4) 0.5术语与缩写解释 (4) 1. 系统概述 (5) 1.1概述 (5) 1.2功能描述 (5) 2. 设计约束 (7) 2.1需求规定 (7) 2.2运行环境 (7) 2.3接口约束 (8) 2.4质量约束 (9) 2.5隐含约束 (9) 3. 设计策略 (10) 3.1关键技术 (10) 3.2扩展策略 (10) 3.3复用策略 (10) 4. 系统总体结构 (12) 4.1逻辑设计 (14) 4.2用户接口逻辑设计 (14) 4.3物理设计 (14) 5. 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5) 6. 开发环境的配置 (20) 7. 运行环境的配置 (21) 8. 测试环境的配置 (22) 9. 其他 (22)

0. 文档介绍 0.1 文档目的 该文档描述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构架,包括物理、逻辑结构,并说明了体系结构所采取的设计策略和所有技术。 0.2 文档范围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 0.3 读者对象 项目组长,项目负责小组,各功能模块负责人及程序员。 0.4 参考文献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1. 系统概述 1.1 概述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将与学生选课管理相关的各项前后台业务整合到一起,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用户注册、用户信息管理、管理员排课、学生选课/退课、教师反馈等一系列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各项业务的衔接程度,提高相关项目的运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方便学生选课,学校方面排课。 本系统包括学生选课、教师反馈、用户信息管理、排课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等一系列的服务,同时提供各种类型的报表生成等统计服务,以帮助系统管理员了解选课情况。 本系统适用于普通类型大学。 1.2 功能描述 一、系统前台管理 1、学生选课 学生根据发布的课程信息和专业培养计划选择要修的课程,同时选修某课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退选。 2、教师反馈 教师在查看选课公告表和预排课表后,可以通过此功能向排课管理人员反馈自己对排课的意见。 3、用户注册 学生、教师填写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注册,只有注册成功后才可以进入该系统。 4、用户登录 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强烈推荐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 专业推荐 2013.11.7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贪吃蛇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模板 Version 1.0 ● 2011.6.18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模板使用 要通过本模板创建可以交付的文档请遵循以下指导: 1.删除文档标题页和本页。 2.用你的项目和负责人信息替换封面括号中的文本。 3.用你的项目和负责人信息替换页眉区域括号中的信息。 注意:请不要移除或修改页脚区域的信息。 4.完成整个模板。每节包含简短的操作说明,在内容区域中用斜体显示。可交付的文本编写在操作 说明下方或模板提供的表格内。 注意:交付文档时需要移除斜体的说明。 5.目录内容发生变化时,需要更新文档目录。在目录区右键选择“更新域”就可以更新整个目录。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贪吃蛇】 【曌队】

变更历史

目录 0. 文档介绍 (3) 0.1文档目的 (3) 0.2文档范围 (3) 0.3读者对象 (3) 0.4参考文献 (3) 0.5术语与缩写解释 (3) 1. 系统概述 (5) 2. 设计约束 (5) 3. 设计策略 (5) 4. 系统总体结构 (5) 5. 子系统N的结构与功能 (6) 6. 开发环境的配置 (6) 7. 运行环境的配置 (6) 8. 测试环境的配置 (6) 9. 部署视图 (7) 10. 其他 (7)

0. 文档介绍 0.1 文档目的 本文档为贪吃蛇游戏的设计报告,旨在让读者清楚该游戏的体系结构。 0.2 文档范围 本文档 0.3 读者对象 1、评审小组老师 2、项目开发小组人员 3、与本项目相关的其他人员等 0.4 参考文献 提示:列出本文档的所有参考文献(可以是非正式出版物),格式如下:[标识符] 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或归属单位),日期 例如: [AAA]作者,《立项建议书》,机构名称,日期 [SPP-PROC-SD] SEPG,系统设计规范,机构名称,日期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框架结构体系结构设计说明

框架结构体系结构设计 第一章建筑设计 1.1 设计资料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年均气温27.6度,最高气温39度,最低气温4.3度。东北风为主导风向,基本风压0.35kN/m2,基本雪压0kN/m2。年降雨量1002.3mm,最大雨量135.6mm/d。 拟建建筑场地已经人工填土平整,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为2.4m。土质构成自地表向下依次为: ①杂填土:厚度约为0.6m,承载力特征值fak=85kPa,天然重度16.2kN/m2。 ②灰色粘土:厚度约为1.8m,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天然重度18.4kN/m2。 ③褐色粉质粘土:厚度约为1.6m,少量粉砂,含粘粒,饱和,松散稍密状。承载力特征值fak=220kPa,天然重度19.4kN/m2。 ④中砂:厚度约为6.7m,以中粗砂为主,饱和,属密实状态,承载力特征值为240kPa,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可作为持力层。 场地地下水水位高程约为2.3m。经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判定该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经地质勘察部门确定,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的加速度为0.1g,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梁、板、柱的混凝土均选用C30,梁、柱主筋选用HRB400,箍筋选用HPB300,板受力钢筋选用HRB335。 1.2 建筑设计方案 一个设计应满足到适用、耐久、美观三大要求。首先,应考虑场地的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同时,还应考虑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该工程为多层住宅楼,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该住宅楼层 m左右。 数为6层,建筑面积47002 1.3 结构设计说明 本工程采用 ,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本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其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及燃烧性能均按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执行.全部图纸尺寸除标高以米为单位外均以毫米为单位。本工程结构图中所注标高均为结构标高。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 项目名称}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机构公开信息

版本历史

目录 0. 文档介绍 (4) 0.1文档目的 (4) 0.2文档范围 (4) 0.3读者对象 (4) 0.4参考文献 (4) 0.5术语与缩写解释 (4) 1. 系统概述 (5) 2. 设计约束 (5) 3. 设计策略 (5) 4. 系统总体结构 (5) 5. 子系统N的结构与功能 (6) 6. 开发环境的配置 (6) 7. 运行环境的配置 (6) 8. 测试环境的配置 (6) 9. 其它 (6)

0. 文档介绍 0.1 文档目的 0.2 文档范围 0.3 读者对象 0.4 参考文献 提示:列出本文档的所有参考文献(可以是非正式出版物),格式如下:[标识符] 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或归属单位),日期 例如: [AAA]作者,《立项建议书》,机构名称,日期 [SPP-PROC-SD] SEPG,系统设计规范,机构名称,日期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1. 系统概述 提示:(1)说明本系统“是什么”,(2)描述本系统的主要功能。 2. 设计约束 提示: (1)需求约束。体系结构设计人员从需求文档(如《用户需求说明书》和《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提取需求约束,例如: ?本系统应当遵循的标准或规范 ?软件、硬件环境(包括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的约束 ?接口/协议的约束 ?用户界面的约束 ?软件质量的约束,如正确性、健壮性、可靠性、效率(性能)、易用性、清晰性、 安全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可移植性等等。 (2)隐含约束。有一些假设或依赖并没有在需求文档中明确指出,但可能会对系统设计产生影响,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地在此处说明。例如对用户教育程度、计算机技能的一些假设或依赖,对支撑本系统的软件硬件的假设或依赖等。 3. 设计策略 提示:体系结构设计人员根据产品的需求与发展战略,确定设计策略(Design Strategy)。例如: ?扩展策略。说明为了方便本系统在将来扩展功能,现在有什么措施。 ?复用策略。说明本系统在当前以及将来的复用策略。 ?折衷策略。说明当两个目标难以同时优化时如何折衷,例如“时-空”效率折 衷,复杂性与实用性折衷。 4. 系统总体结构 提示: (1)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绘制物理图和逻辑图,说明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2)说明“如何”以及“为什么”(how and why)如此分解系统。 (3)说明各子系统如何协调工作,从而实现原系统的功能。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强烈推荐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专业推荐 2013.11.7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

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强烈推荐汇总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 --专业推荐 2013.11.7 1.1. 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 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 关架构进行描述。 1.2. 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 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设计报告(终)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设计报告——中小型企业网络及安全方案 组长: 组员:

完成时间:2013年11月30日 1. 系统需求分析 (4) 1.1基本情况描述 (4) 1.2需求分析 (4) 2.系统设计原则 (6) 2.1.企业网络设计原则 (6) 3.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8) 3.1.网络总体拓扑设计 (8) 3.1.1 网络通信部分 (9) 3.1.2 应用区域边界部分 (9) 3.1.3应用环境部分 (10) 3.1.3.1 网络架构概述 (10) 3.1.3.2 安全性分析 (11) 3.1.3.3 管理部门网络 (11) 3.1.3.4 其他部门网络 (11)

3.1.4 数据备份与恢复 (12) 3.2.IP地址划分 (12) 3.2.1 VLAN划分 (12) 3.2.2地址及端口分配 (13) 4.设备选型 (16) 4.1交换机 (16) 4.1.1交换机选择原则 (16) 4.1.2 交换机选型 (17) 4.2路由器 (19) 4.2.1路由器选择原则 (19) 4.2.2路由器选型 (19) 4.3 服务器 (21) 4.3.1服务器选型原则 (21) 4.3.2服务器选型(5个) (21) 4.4 其他 (22) 4.4.1 漏洞扫描系统(1个) (22) 4.4.2 备用电源(1个) (23) 5.基本配置 (24) 5.1路由器 (24) 5.2接入层交换机 (26) 6.安全管理规则 (33)

1. 系统需求分析 1.1基本情况描述 1)一个中小型企业环境,大约100台计算机; 2)包含几个部门(研发部,财务部,市场部); 3)通过专线接入到Internet,能提供若干真实IP地址(假如10个); 4)企业有独立对外的www服务器(https://www.sodocs.net/doc/be4173564.html,)、E-mail服务器; 5)内部有文件服务器,保存企业研发重要文档; 6)员工有独立的企业邮箱; 7)为了保证正常运行,需要考虑一定的安全性(包括技术、管理两个方面)。 1.2需求分析 1)企业日常工作需求 a.根据企业的要求,大约100台左右的计算机,对数据的传输量不大; b.企业包含研发部,财务部,市场部等部门,因此需要做VLAN划分, 降低网络内广播数据包的传播,提高带宽资源利用率,防止广播风 暴的产生。 c.企业通过专线接入Internet,只有10个IP地址,需要为企业网络 提供DHCP和NAT服务,使私有Internet地址供内部网络使用,并 采用静态地址转换,为提供固定服务的设备设置固定地址。 d.企业要求有独立对外的服务器与企业邮箱,所以要建立DMZ区域, 用于存放对外提供访问服务的Web服务器、DNS服务器、E-mail服 务器等; e.针对中小型企业办公事物处理、资金投入等特点,为增加企业员工 的工作便易度,需提供无线局域网络。无线局域网络的实现将为人 员流动频繁的市场部与财务部提供较为便捷的网络环境、节约企业 网络铺设成本。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目录 0. 文档介绍 (2) 0.1文档目的 (2) 0.2文档范围 (2) 0.3读者对象 (2) 0.4参考文献 (2) 0.5术语与缩写解释 (2) 1. 系统概述 (3) 1.1概述 (3) 1.2功能描述 (3) 2. 设计约束 (5) 2.1需求规定 (5) 2.2运行环境 (5) 2.3接口约束 (6) 2.4质量约束 (7) 2.5隐含约束 (7) 3. 设计策略 (8) 3.1关键技术 (8) 3.2扩展策略 (8) 3.3复用策略 (8) 4. 系统总体结构 (10) 4.1逻辑设计 (12) 4.2用户接口逻辑设计 (12) 4.3物理设计 (12) 5. 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3) 6. 开发环境的配置 (18) 7. 运行环境的配置 (19) 8. 测试环境的配置 (20) 9. 其他 (20)

0. 文档介绍 0.1 文档目的 该文档描述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构架,包括物理、逻辑结构,并说明了体系结构所采取的设计策略和所有技术。 0.2 文档范围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 0.3 读者对象 项目组长,项目负责小组,各功能模块负责人及程序员。 0.4 参考文献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1. 系统概述 1.1 概述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将与学生选课管理相关的各项前后台业务整合到一起,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用户注册、用户信息管理、管理员排课、学生选课/退课、教师反馈等一系列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各项业务的衔接程度,提高相关项目的运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方便学生选课,学校方面排课。 本系统包括学生选课、教师反馈、用户信息管理、排课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等一系列的服务,同时提供各种类型的报表生成等统计服务,以帮助系统管理员了解选课情况。 本系统适用于普通类型大学。 1.2 功能描述 一、系统前台管理 1、学生选课 学生根据发布的课程信息和专业培养计划选择要修的课程,同时选修某课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退选。 2、教师反馈 教师在查看选课公告表和预排课表后,可以通过此功能向排课管理人员反馈自己对排课的意见。 3、用户注册 学生、教师填写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注册,只有注册成功后才可以进入该系统。 4、用户登录 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5、用户个人信息管理

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框架最新版本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4) 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 (6) 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8) 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10) 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11) 防护用具使用管理制度 (13)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15) 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责任制 (16) 企业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17) 总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8) 安全生产副总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9) 总工程师安全生产责任制 (20) 安全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22) 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24)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依法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项目经理是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工程的安全施工负责。 2.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一名副总经理主管安全生产工作,并设置安全部,配备和派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项目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受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见框图)。 3.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责任到人,形成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安全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公司安全管理目标分解到部门及项目部,项目部分解到管理人员、作业班组,公司对部门及项目部安全生产考核为年度考核,项目部考核为月考核,考核采用打分表形式,由公司和项目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分别实施。 4.各工程项目应在建设单位领取施工许可证前,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备案工作程序》办理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备案手续,在办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备案手续时,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临时设施、围挡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设施要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应通过安监机构的勘验。 5.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项目,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负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因不服从管理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6.根据工程情况公司向项目部派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科,工程项目派驻人员比例为:1万平方米以下的工程不少于1名;1万-5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2名;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工地,按专业派驻3名以上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科(组),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应设置兼职安全员。 7.各级领导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严格管

在线学习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在线学习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重庆工程学院Chongq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版本历史

目录 0. 文档介绍 (4) 0.1 文档目的 (4) 0.2 文档范围 (4) 0.3 读者对象 (4) 0.4 参考文档 (4)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4) 1.系统概述 (4) 2. 设计约束 (5) 3. 设计策略 (5) 4. 系统总体结构 (5) 5. 系统架构设计 (6) 6. 子系统结构与功能 (7) 6.1注册用户管理 (7) 6.2学习批次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课件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学生学习情况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统计查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6成绩管理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7用户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8 角色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9 课程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0 我的培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开发环境的配置 (15) 8. 测试环境的配置 (16) 9. 运行环境的配置 (16) 10. 其它 (16)

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框架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3) 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 (4) 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5) 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6) 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7) 防护用具使用管理制度 (8)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9) 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责任制 (10) 企业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11) 总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2) 安全生产副总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3) 总工程师安全生产责任制 (14) 安全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15) 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16)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企业法定代表人就是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得第一责任人,依法对本企业得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项目经理就是项目工程得安全生产工作得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工程得安全施工负责。 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与协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一名副总经理主管安全生产工作,并设置安全部,配备与派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项目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受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得统一领导(见框图)。 实行施工总承包得建设工程项目,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得安全生产负总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得安全生产方面得权利与义务,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得安全生产负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得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因不服从管理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得,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根据工程情况公司向项目部派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科,工程项目派驻人员比例为:1万平方米以下得工程不少于1名;1万-5万平方米得工程不少于2名;5万平方米以上得大型工地,按专业派驻3名以上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科(组),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应设置兼职安全员。 各级领导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严格管理,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发展。 6.各级工会组织与全体职工,有权监督各级各部门对本制度得贯彻执行情况。

在线学习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在线学习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文件状态:[ ] 草稿[ ] 正式发布[ ] 正在修改 文件标 识: 当前版 本: 1.0 作 者: 李兴杰 完成日 期: 2017-09-18

重庆工程学院Chongq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版本历史 版本/状态作者参与者起止日期备注1.0李兴杰李兴杰

目录 0. 文档介绍 (4) 0.1 文档目的 (4) 0.2 文档范围 (4) 0.3 读者对象 (4) 0.4 参考文档 (4)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4) 1.系统概述 5 2. 设计约束 (5) 3. 设计策略 (5) 4. 系统总体结构 (5) 5. 系统架构设计 (6) 6. 子系统结构与功能 (7) 6.1系统管理 (7) 6.2课程管理 (8) 6.3课件管理 (9) 6.4批次管理 (10) 6.5学习记录查询 (12) 6.5成绩管理 (13) 6.6学习管理 (14) 7. 开发环境的配置 (15) 8. 测试环境的配置 (16) 9. 运行环境的配置 (16) 10. 其它 (16)

0. 文档介绍 0.1 文档目的 本文档是在线学习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报告,主要用于说明系统的设计约束、设计策略、总体结构、和架构设计说明。本系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在线学习系统应能从各学校网站主页连接进入,该平台可以实现在校学生(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在网上进行各类课程学习报名申请,学院相关负责人进行资格审查,最后由系统管理员确认报名资格。审查通过的学员能登录网上学习平台进行有关课程资源点播和学习,系统自动记录学员学习时间,管理员能通过平台导入学员本批次考试成绩供学生自行查询。 0.2 文档范围 本文档系统的描述了系统的设计约束、设计策略、总体结构、和架构设计等。 0.3 读者对象 设计人员、开发人员 0.4 参考文档 无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缩写、术语解释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一种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一种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摘要: 为了分离软件系统中的核心关注点和横切关注点,通过引入面向方面软件开发的思想设计了一种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该模型的三个基本构成单元,即构件、连接件和方面构件。最后通过一个网上支付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横切关注点;构件;连接件;方面构件 20世纪60年代的软件危机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软件工程的研究。起初,人们把软件设计的重点放在数据结构和算法的选择上,然而随着软件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总体的系统结构设计和规格说明变得异常重要。随着软件危机程度的加剧,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软件体系结构着眼于软件系统的全局组织形式,在较高层次上把握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软件开发的焦点从成百上千的代码上转移到粒度较大的体系结构元素及其交互的设计上。与传统软件技术相比,软件体系结构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利于解决软件系统日益增加的规模和复杂度的问题,有利于构件的重用,也有利于软件生产率的提高。面向方面软件开发(AOSD)认为系统是由核心关注点(corn concern)和

横切关注点(cross-cutting concern)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核心关注点是软件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和目标,横切关注点是那些与核心关注点之间有横切作用的关注点,如系统日志、事务处理和权限验证等。AOSD通过分离系统的横切关注点和核心关注点,使得系统的设计和维护变得容易很多。 Extremadura大学的Navasa等人[1]在2002年提出了将面向方面软件开发技术引入到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中,称之为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aspect orien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AO-SA),这样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但是并没有给出构建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的详细方法。 尽管目前对于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这个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一般认为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在传统软件体系结构基础上增加了方面构件(aspect component)这一新的构成单元,通过方面构件来封装系统的横切关注点。目前国内外对于面向方面软件体系模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它的构成单元模型的研究更少,通常只关注方面构件这一构成单元。方面构件最早是由Lieberherr等人[2]提出的,它是在自适应可插拔构件(adaptive plug and play component,APPC)基础之上通过引入面向方面编程(AOP)思想扩展一个可更改的接口而形成的,但它关于请求接口和服务接口的定义很模糊,未能给出一个清晰的方面构件模型。Pawlak等人

体系结构 完整版

第一章 1.软件复用:利用现有的软件资源来开发新应用系统的过程。其中软件资源可能是已经存在的软件,也可能是专门用于开发设计且可复用的软件构件。 2.可复用的软件的资源即复用成分,是软件服用技术的核心与基础。 3.实现软件复用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有可以复用的对象 2.所复用的对象的对象是可用的 3.复用者要知道怎样去使用被复用的对象 4..软件重用再工程五个阶段: (1)候选阶段(2)选择阶段(3)资格说明阶段(4)分类和存储阶段(5)查找和检索5.软件复用: (1)代码复用分为目标代码复用和源代码复用 (2)设计复用比源程序复用的级别更高 (3)分析复用要比设计复用的级别更高 (4)测试复用主要包括测试用例复用和测试过程复用 6.软件复用的实现技术:组装和生成 在组装中软件构件是复用的基石 在生成中由程序生成器完成对软件结构模式的复用 7.从构件的表示角度出发,分为人工智能方法、超文本和信息科学方法 信息科学方法:枚举层次关键词分类方法 8.软件构件化:就是要让软件开发过程向机械加工一样,可以使用各种标准的和非标准的零件来组装机器。 9.抽象构件模型:提供服务接口--(软件构件:属性集合行为集合)--接收服务接口 10.网络服务技术:OMG的CORBA;SUN公司的J2EE/JavaBeans/EJB;Microsoft的DCOM/COM/COM+ 11.构件获取的四种方式: (1)从构件库中,按照适合新系统的原则选取,并做适应性修改已获得可重用的构件。(2)根据新功能模块进行自行开发,以获取新构件 (3)对遗留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模块提取出来,使其接口进行标准化以获得可重用性构件 (4)通过商业方式购买合适的构件,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共享或免费获取 12.框架:是一种为特定领域应用提供可扩展模版的架构实例。它表述了整个设计过程、指明了协作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明确了责任分配和控制流 13.软件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构件、连接件和配置约束 14.构件:可预制和可重用的软件部件,是组成体系结构的基本计算单元或数据存储单元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封面: 目录: 引言 (1) 01文档介绍 (1) 02项目背景 (1) 03读者对象 (1) 04参考文献 (2) 05术语与缩写解释 (2) 06系统概述 (2) 07设计约束 (2) 08设计策略 (2) 09系统结构图 (3) 10开发环境的配置 (4) 11运行环境的配置 (4) 12测试环境的配置 (4) 引言:

电子商务网站是人类商业发展一种全新模式。而要令这种全新模式真正化去实行和运作,则需要进行软件化的设计制作。电子商务网站体系结构设计报告对于网站的设计和运行、测试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系报告的完善能更利于网站系统化的合理使用、开发。 01文档介绍:该文档为MP4电子商务网站体系结构设计说明文档。 02文档目的: 此文档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让网站设计以及运行人员能通过该文档以明确的软件构造体系设计方案规划来实现软件网站开发的要求,方 于客户、电子商务网站软件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整合测试人员 了解网站体系结构具体设计方案,为其制作网站功能实现提供构造体 系提供一定方便的直接性结构说明。 03项目背景: 针对商务网站制作的需要,以及方便网站升级和管理。随着网站制作条理清晰化进程,为免制作途中结构化的寸步出错。客观性的要 求该报告的分析去进一步规划网站的构建。故此,体系结构报告书有 一定的存在价值。 04参考文献: 【A】李梅、钟阳晶、李冬睿、李振军、杨颖、廖福保 共同编著《WEB程序设计》,广东农工商职业学 院出版,2010-6

【B】张京,《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与UML》,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8-1 【C】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 http://211.66.88.6/ 05术语与缩写解释: 06系统概述 本系统是电子商务网站营销系统;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网上营销MP4事务,MP4网上交流,系统网络交易等功能。 07设计约束 (1)需求约束。 A、本系统应当遵循互联网网站构建合法化的标准和网络绿色交易 合法化约束 B、网站系统运行环境要求在Windows2003以上的软件化的约束 C、用户界面约束要求不高,各界面普遍化使用 D、软件质量使用范围,为预防其网站的出错及保证其正常化使用, 要求在网络各大网页浏览,在不法网站慎用。 (2)隐含约束:暂无 08设计策略

软件体系结构 4+1模型案例

案例教学1:4+1视图方法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要开发出用户满意的软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软件体系结构师必须全面把握各种各样的需求、权衡需求之间有可能的矛盾之处,分门别类地将不同需求一一满足。本文从理解需求种类的复杂性谈起,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RUP的4+1视图方法,针对不同需求进行体系结构设计,从而确保重要的需求一一被满足。 1、呼唤体系结构设计的多重视图方法 灵感一闪,就想出了把大象放进冰箱的办法,这自然好。但希望每个体系结构设计策略都依靠灵感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系统方法的指导。 需要体系结构设计的多重视图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需求种类的复杂性所致。以工程领域的例子开道吧。比如设计一座跨江大桥:我们会考虑"连接南北的公路交通"这个"功能需求",从而初步设计出理想化的桥墩支撑的公路桥方案;然后还要考虑造桥要面临的"约束条件",这个约束条件可能是"不能影响万吨轮从桥下通过",于是细化设计方案,规定桥墩的高度和桥墩之间的间距;另外还要顾及"大桥的使用期质量属性",比如为了"能在湍急的江流中保持稳固",可以把大桥桥墩深深地建在岩石层之上,和大地浑然一体;其实,"建造期间的质量属性"也很值得考虑,比如在大桥的设计过程中考虑"施工方便性"的一些措施。 和工程领域的功能需求、约束条件、使用期质量属性、建造期间的质量属性等类似,软件系统的需求种类也相当复杂,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需求分类的复杂性 2、超市系统案例:理解需求种类的复杂性 例子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软件需求种类的复杂性,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的例子。在表1中,我们列举了一个典型的超市系统的需求子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1、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1.1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 1.2延性较好。 1.3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呈剪切型)。所以建筑高度受到限制。 1.4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 2、框架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及适用范围 2.1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多层建筑空间大、平面布置灵活时。 2.2考虑建筑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 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结构设计原则)。 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7度区以下)。 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在7度()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在8度()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3、结构平面、竖向布置 3.1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设计中应合理地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不应在同一层同时改变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2框架结构宜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架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或风荷载。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向为刚架,另一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但在铰接排架方向应设置支撑或抗震墙,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 3.3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如果不可避免的话,可设计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建筑也可仅在单跨方向设置剪力墙。后者框架结构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选用,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

工资管理系统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工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1 工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机构公开信息 版本历史 目录 0. 文档介绍(4) 0.1文档目的(4) 0.2文档范围(4) 0.3读者对象(4) 0.4参考文献(4) 0.5术语与缩写解释(4) 1系统概述(5) 2. 设计约束(5) 3. 设计策略(7) 4. 系统总体结构(7) 5. 模块分析(8) 6. 开发环境的配置(10)

7. 运行环境的配置(10) 8. 测试环境的配置(10) 9. 其他(10) 0. 文档介绍 0.1 文档目的 分析与设计软件的体系结构。通过系统分解,确定子系统的功能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块的功能和模块之间的关系,产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0.2 文档范围 文档范围包括:文档介绍、文档面向的用户群体,文档应当遵循的标准语规范。 0.3 读者对象 读者对象为开发人员。 0.4 参考文献 [1]、春来韩正清等《Visual FoxPro 6.0中文版编程基础与范例》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1-1 [2]、寒工作室《中文Visual FoxPro 6简明案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4-1 [3]、建平赵永《Visual FoxPro 6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 000-5-1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1系统概述 1.1 系统介绍 工资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各种工资信息进行日常的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以及存储等,迅速准确地完成各种工资信息的统计计算和汇总工作,快速打印出工资报表。 1.2 功能描述 (1)、员工基本档案信息管理功能 (2)、工资管理功能 (3)、工资查询功能 (4)、报表生成与打印 (5)、系统维护 2. 设计约束 2.1 产品应当遵循的标准或规范 产品应遵循以下的标准和规范: IEEE S oftware Engineering Standards;

体系结构结构模型

仓库管理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XXX (XX大学 XXX学院,XX XXX) 摘要:本文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仓库管理软件的软件体系架构进行建模。使仓库管理软件架构在开发初期能够很好地被开发人员和客户理解。本文采用“4+1”视图模型对系统进行建模。 关键词:仓库管理UML 软件体系架构 1.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本章采用“4+1”视图模型对软件系统进行建模。该视图模型从5个不同的视角,包括逻辑视图、进程视图、物理视图、开发视图、和场景视图来描述软件体系机构。每个视图只关心系统的一个侧面,5个视图结合在一起才能反映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的全部内容。“4+1”视图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图中的实施视图就是开发视图。 图1 “4+1”视图模型1.1逻辑视图 逻辑视图(Logical view),主要是整个系统的抽象结构表述,关注系统提供最终用户的功能需求,不涉及具体的编译,即输出和部署。在逻辑视图中,系统分解成一系列的功能抽象。这些分解不但可以用来进行功能分析,而且可用作标识在整个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的通用机制和设计元素。通常在UML中用类图来描述逻辑视图。类图(Class diagram)显示了模型的静态结构,特别是模型中存在的类、类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与其他类的关系等,从系统构成角度来描述正在开发的系统。类图不显示暂时性信息。如图2所示为系统逻辑视图。 在逻辑视图中,采购入库员、出库员、商场管理员、仓库管理员类是通过系统用户类泛化来的,系统用户有的一般操作和属性他们也都拥有。其中按照系统的权限范围来说,采购入库员、出库员、仓库管理员依赖于商场管理员,因为只有商场管理 图2 逻辑视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