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研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1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20、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1、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22、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4、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能力的教育。

25、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26、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8、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officially established on July 1, 2013, Yibin city, formerly known as the bus, integrated original rongzhou bus company in Yibin city and Metro bus company, formed only in Yibin city of a State-owned public transport enterprises, the company consists of one or two, third Division. Integ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is not yet established

2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3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3、学科课程: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

34、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6、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7、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38、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39、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40、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41、

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具体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43、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5、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以精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46、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体包括教材、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体力、智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5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是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officially established on July 1, 2013, Yibin city, formerly known as the bus, integrated original rongzhou bus company in Yibin city and Metro bus company, formed only in Yibin city of a State-owned public transport enterprises, the company consists of one or two, third Division. Integ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is not yet established 发展认识能力。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66、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

75、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76、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评价。

77、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

78、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或某段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

79、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

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80、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课程标准

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81、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officially established on July 1, 2013, Yibin city, formerly known as the bus, integrated original rongzhou bus company in Yibin city and Metro bus company, formed only in Yibin city of a State-owned public transport enterprises, the company consists of one or two, third Division. Integ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is not yet established

82、狭义德育:即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阶级和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8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的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

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85、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8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7、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8、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9、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它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90、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已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

91、班级: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92、班集体: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有意识创注的并具有积极作用的集体,它是在学生群体的基础上组成的。

93、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是学校教育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94、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95、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9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97、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98、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倾向和精神风貌。它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具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

100、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以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

101、教学重点: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教学重点也是书写教案的必备要素之一

102、难点:是学生难以掌握、教师不易讲授的那部分学科内容。

103、关键:是教学中最关紧要的部分,对讲授和学习的进行起决定作用的环节officially established on July 1, 2013, Yibin city, formerly known as the bus, integrated original rongzhou bus company in Yibin city and Metro bus company, formed only in Yibin city of a State-owned public transport enterprises, the company consists of one or two, third Division. Integ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is not yet established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考研教育综合名词解释

2011杭州师大: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话。其内涵为:1.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分离的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公,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2.行是知之使,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3.有教先学,有学有教4.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5.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侧重于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几大部分。其中论述的主要教育原则有: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和教学相长。2011中山大学 1.非智力因素: 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6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报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4.变式 是通过改变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变现形式。其特点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课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课题的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属性之中,教师在教学时,就得启发学生一步一步从非本质属性中把本质属性揭露出来。这就必须运用变式规律。

2016年度考研《教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1 外国教育历史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 (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 (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 (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 (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 (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 (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 (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6、“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2 1、“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3、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述评。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一般性的概念。 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思辩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5.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7.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8.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19.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20.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21.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学考研必背的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考研必背的名词解释大全 对于教育学的考研备考来说,主要分为统考311和自主命题333,不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名词解释都会是命题的关键一环。做好前期的准备,已成为攫取高分最重要的一步。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部分重要的名词解释,每天一点点地积累,信赖必有回报! 私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争鸣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牢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牢靠基。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散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散。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田齐所创设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文明当时,促进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文化和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产婆术 即“苏格拉底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将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也叫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这种方法包括挖苦,、助产、归纳、下定义等步骤。这种方法不将结论直接贯注给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不断提问诱导,使其认识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得出正面的结论,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致,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它是在一种原始的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掌握好的复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教育学的考研还是有方法可循的,整理好自己的复习规划,布置好每天的学习任务,采取恰当的合理复习策略,想要教育学得高分并不难,希望各位同学都能在2019考研备考过程中学以致用,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0.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得教育:从广义上说,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得教育:就是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6、发展关键期: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得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如机体得结构、形态、感官与神经系统等得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就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得一种状况,指个体得生理与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得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就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得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得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按环境得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 20、人得价值:就是指人在世界中得地位得到肯定,人得作用得到发挥,人得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得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就是人得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得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得: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得总得要求。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陈述。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教育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