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真伪鉴别

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真伪鉴别

《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真伪鉴别》

起源:轩辕黄帝《祝由科》5000年前,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战国、西汉编订的《黄帝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总结了前人的医疗实践经验,提出经络学说。《黄帝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共81篇。黄帝经只是假托这两位上古名人之口,一问一答,阐述中医理论。

中医的代称:①岐黄之术。岐是上古名医岐伯,黄是指黄帝。②杏林,源于三国时。③悬壶:源于古时费长房。④青囊:药囊,华佗。

《五十二病方》最早,《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

战国扁鹊、东汉华佗、仲景。唐思邈、明时珍等名医

《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弘景,《名医别录》里,牵牛籽(黑丑、白黑)可入药。《草木传》蒲松龄,以拟人手法所作。朱丹溪。

中医药基础知识:“十八反歌”与“十九畏歌”。反是反药,即某些相反药物。出自·明《珍珠囊药性赋》,是古代医家的用药配伍禁忌经验。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古时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明确指出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蒌<瓜蒌,根、果实入药>贝<贝母>蔹<白蔹>芨<白芨,根入药,止血>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党参、沙参、苦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意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狼毒:根入药;巴豆:有剧毒,大毒,与牵牛籽同用效果差;丁香:花入药;官桂:桂皮里最好的;郁金:花入药;川乌:产自江油

粪便类中药:

五灵脂:人参畏五灵脂;望月砂:野兔粪便,明目杀虫;夜明砂:蝙蝠粪便可明目清热;蚕砂:活血定痛,<头风、头痛、风湿痛>,可作药枕,敷于膝关节上;鸡矢白;白丁香:麻雀的粪便;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排脓;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肿。

中药资源学

研究要用植物、动物、矿物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数量和质量变化、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及资源管理的一门新兴学科。

土茯苓<禹余粮>:除湿、排毒、通利关节;乌头<在沸水中煮6-8小时>;附子<回阳>;马钱子<剧毒>

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和学习目的

1.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

冬虫夏草:“软黄金”,“雪山的印钞机”;峨眉野连:崖连;川贝母

2.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青蒿、丹参、波芙水、银杏、沙棘、绞股兰/绞股蓝<薯蓣属植物>,地奥心血康成分。

中药资源学的核心,遵守最大持续产量的原则,即不违背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白果有毒,需烹熟食用。银杏叶入药,叶黄使用<此时黄酮素含量最多>。绞股兰/绞股蓝:其名始于1525年嘉定四年朱棣所著《救荒本草》一书,具有类似人参的功能,“第二人参”,“神仙草”,“不老长寿药草”

3.利用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

萝芙木,代替印度蛇根木,降血压。

4.利用生物技术再生中药资源,扩大繁殖濒危物种和优良性状的新物种

5.了解资源保护的法规和条例,为我国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努力。

茅苍术,赛加羚羊,犀角<灵丹妙药>

《中药资源学》<周荣汉>《常用中药才传统鉴别》<卢赣鹏>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一、中药资源开发的途径。

1.应用分类学原理寻找新资源。

2.从民族药,民间药中开发新草药

民族药: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瘫痪

獐牙菜——治疗肝炎

山海棠片——治疗泪风湿和红斑狼疮

民间药:草珊瑚——复方草珊瑚含片

鬼针草——治疗高血压的悦年片

满山红——消咳喘

藏医药:具有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使用历史悠久。

藏医学最早的著作《日王药珍》,《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

藏族药:诃子、毛诃子、余甘子——藏药中成为三大果

《西部医典》<宇妥·元丹贡布,藏族医学的奠基人> 为藏族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创立了较完整的藏医学体系,首先确立了隆、赤巴、培根,三因,为藏学的理论核心。

蒙族药: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蒙医学著作《饮膳正要》,《蒙药本草图鉴》,《普济杂方》等诃子,沙棘<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

3.扩大要用部位

如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传统用树皮,现在用叶子,断处有银白色胶丝>,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传统用钩,现在用茎枝>,人参叶,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泄,理气安胎,现在用叶>等

4.利用化学成分的转化及结构修饰开发新药

如没食子算经丙酯化,生成没食子酸丙酯<抗脑血栓药-通脉酯>

人生皂苷转化为人参中抗癌成分Rg3,Rh2<含量仅仅0.003%>

5.从古代本草著作中发掘新药

当归芦荟丸: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救心丹”——六神丸

通风——应该少食动物脏,鱼虾类,豆类,忌饮酒

6.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药

生物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细胞工程是利用生物细胞的全能型用植物体某一部分细胞或组织,经过培养,实现快速繁殖。如繁殖黄连

二、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

1.充分利用每种中药资源的有用部分

例:酸枣仁<补肝,宁心,敛汗,生津,安神药中的首选药>,酸枣,树叶,提取了芦丁槐米,槐花花蕾

2.充分利用植物含有的各种化学成分

例:三根针,小檗属植物提取黄连素<治疗肠炎>,还可提取小檗胺<升高白细胞>和药根碱<

抗菌消炎>

3.开发化学成分的新药效

例:积雪草,外用治疗皮肤病,有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作用,康抑郁,抗癌,增强记忆作用,积雪草总苷

4.利用副产品开发新药物

例:蚕砂<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中提取叶绿素铜钠,古时炒热蚕砂,趁热敷于患处,可治诸关节疼痛,半身不遂。

以蚕砂重做枕芯填充,可清肝明目。

葡萄籽<抗氧化>可提取原花色样成分,抗衰老

花生衣,补血,抗血癌,花生果壳

中药的命名

一、以药材的产地命名

例:川牛膝<植物药,补肝肾,强筋骨,强腰膝,逐淤痛经>

川贝母<珍珠贝>,川木通

川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类比当归>

广藿香<解表祛暑,化湿和中>,广豆根

杭麦冬<可泡水喝,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杭白芷

怀山<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杭牛膝

银柴胡<>多伦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二、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

如:冬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桑葚<补肾>

夏枯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半夏<地下部分入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不可生食,会中毒催呕,多食会尖音>

冬虫夏草,夏季采收

三、以药材的生长形态命名

如:马鞭草<活血散瘀,截疾,解毒,解蛇毒,利水消肿>,鸡爪黄连

半边莲<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乌头<主根与侧根入药,川乌>,

附子<字根入药,助阳药中的首选药>,人参

皂角刺/天丁<刺越多质量越好消肿脱毒,排毒,杀虫>

七叶一枝花<又名重楼,花瓣为丝,地下部分入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抗病毒药>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逐淤痛经,引血下行>,木蝴蝶<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凤尾草,罂粟壳<敛肺,涩肠,止痛>,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同美沙酮>

都有一个“罂”字,即大腹些哦阿婆赖皮之瓶

金毛狗脊<根形似狗脊,毛如狗毛。补肝肾,强腰肾,祛风湿>

毛兜铃<果实尚垂,形状入马项之铃,有毒对肾,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四、以药材的颜色命名

例:朱砂<矿石类药物,硫化矾,禅语,水中研磨,浮于水上者入药,清心镇惊,安神解毒,鲜红色>,赭石<猪肝色>,

血竭<产于南洋一带,鉴别方法为其受热后会融化,会将纸染红且无残渣,变为血红色,祛痰定痛,止血生肌,血红色>

丹参<野生的地下部分为连珠状,祛痰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外皮为砖/暗红色>

红花/藏红花<红色,亦有黄色,活血祛瘀>,黄连<皮肉俱黄>,大黄<泻下,黄棕色> 白芷<断面如白粉>,青皮<未成熟的橘子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皮

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凉血滋阴,泻火解毒> 青黛<蓝色>,青蒿,金银花,紫花地丁,红景天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逃疹,外皆深紫色>

五、以药材的质地命名

沉香<味芳香,木之心节,置水中则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上品呈黑色,面有孔,沉于水底,国产悬浮与水中,有黑色树枝,朽木状为上品。>

轻粉<氯化亚汞,外用杀虫,攻毒,敛疮,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

桑螵蛸<收敛止血,涩精止带>

六、以药材的气命名

例:麝香,沉香,合香<开窍,辟秽,止痛>,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发汗解暑,和中利湿>,鱼腥草<蕺菜,清热解毒,消痣排脓,利尿通淋,防辐射>,鸡屎藤<鸡矢藤,消食药>,臭牡丹<解毒消肿,祛风湿,降血压>,党参<补中益气,味臭>

七、以药材的味命名

如:细辛之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杀毒>,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有五种不同之味<辛苦甘酸咸,补肾>,罗汉果<味甜,开发甜味剂八、以药材的入药部分命名

如:麻黄根<止汗>,麻黄<生汗,平喘>

根<解肌退热,生毒,透疹,开阳止泻>

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苦杏仁,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火麻仁<润肠通便>

月季花<活血调经>,鸡冠花<收敛止血,止带,止痢>,金银花

曼陀花/洋金花/凤茄花<使肌肉松弛,汗腺分泌受到抑制,麻醉,蒙汗药,解痉,瞳孔放大,“蒙汗药”>

九、以药材功效命名

例:益母草,防风<解表祛风,胜湿,能治诸风头痛,痛风的原因是尿酸过多> 远志,泽泻,千年健,决明子,伸筋草<石松,祛风除湿,舒经活络>

大风子<治疗麻风>,骨碎补,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骨刺增生,“威言其猛,灵仙言其功效”>

王不留下<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

十、以传说或人物故事纪念发明人名。

何首乌<断面有云锦花纹,润肠通便,炮制后称制首乌[棕黑色]>

使君子<杀虫消积>

徐长卿<祛风化湿,止痛止痒>

杜仲<树皮入药,降血压,补肝肾>

寄奴<治愈外伤>

十一、以国外进口命名

如:番泻叶(通便、利水,产于意大利、埃及周边);

西红花(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原产于西班牙,我国也有栽培。柱头用药,暗红色,细长条形,有油性)。

十二、以外国语言的译音命名

如:曼陀罗花、柯子

十三、以药材集散地命名

如:藏红花,广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炉贝<打箭炉,>

十四、以加工的药材改变原有的性状而形成特有的体质而命名

如:炙甘草<蜜灸法,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焦白术,熟大黄<缓泻>

阿胶<补血滋阴,润喉止血>,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

十五、以数字命名

如:三七/田七<散瘀止痛,清脉定痛,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本草纲目遗拾》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被成人参三七,因播种后3-7年挖来,而且每株长三个时期,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白药,片仔癀

十六、以十二生肖命名

如:牛蒡子<大力子,疏散风热,透疹,解毒和消肿>

猪苓<治疗癌症,利水透疹>,狗脊<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

菟丝子<兔耳风>,鸡金<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鸡菌干上的一层黄皮,晒干后磨粉,冲水服用>

鸡冠花,鸡血藤,马勃,虎耳草<消炎解毒>,虎杖<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

十七、以药材生长方位命名

如:北细辛,北沙参,中麻草

十八、以药材物理性质命名

如:乌药,山茱萸,蝉蜕,

枣皮<山茱萸的果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味苦性寒,活血散瘀>

全国药材区域划分

1关药——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的一部

人参,细辛,防风,关木通,五味子,鹿茸

2北药——,,和中部地区

黄芪<排毒补气,利尿>,党参,桃仁<活血调经>,苦杏仁,小茴香<理气>,酸枣仁,薏苡(仁),阿胶,龙骨<化石,甲骨文>,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分南北>。

党参<补中益气>

3西药——以西的地区

大黄<>,甘草,当归<>,羌活,麻黄,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枸杞子<产最优,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虫草,牛黄<牛的胆结石,胆管结石,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

4南药——湘,鄂,,皖,闽,赣,台等长江以南地区

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半夏,射干,吴茱萸,莲,媜子,艾叶,蕲蛇,龟甲,鳖甲,鳖甲,南沙参,牡丹皮,蟾酥<蟾蜍耳侧分泌的白色胶汁>,神曲<消食和胃>,灵芝<补齐安神,止咳平喘,用于眩晕不眠,中悸气短,虚劳咳喘,不易折断,木质化,有漆样光泽,有环纹,若无则为名贵灵芝[有孢子],破壁孢子粉>

5西北药用植物区

甘草,麻黄,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阿<散痞杀虫,具有强烈的持久的蒜样特意臭气>,枸杞,伊贝,红花,罗布麻<平肝安神,清热利水>,雪莲花<祛寒壮阳,补血暖宫,主治妇女病,风湿性关节炎及肾虚,腰痛等症>,沙棘,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肉苁蓉<功效同锁阳>,银柴胡

6东北药用植物区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辽细辛,槲寄生,赤苟,草乌,

7华北药用植物区

地黄,黄芪,毫白芍,毫菊花,侧柏,柏子仁<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洗液>,炉甘石,根<发汗解肌,解表透疹,开阳止泄,生津止渴,含黄酮类物质,对改善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的脑血流,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调节学业循环有显著效果>,花<未开放的花蕾,解酒醒脾>

8华东药用植物区

辛夷<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木兰的干燥花蕾,治疗鼻炎,以辛夷花为主药,辨证辅以白芷,防风,柴胡,苍耳,子木,均有较好疗效>

浙八味:浙贝母、麦冬、浙玄身、白术

9西南药用植物区

天麻,杜仲,三七,附子<江油>,麦冬<>,川芎<灌县>,白芷<>,花椒<汉元>,川牛膝<天全>,白芍<中江>

川产道地药材:川穹、川附子、川乌、川牛膝、川麦冬、川郁舍、川白芷

道地药材:云木香、三七、云连

道地药材:天麻、杜仲、半夏、吴茱萸

10华南药用植物区

血竭<剑叶龙血树>,鸡骨草<清热解毒>,两面针<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了哥王<根入药,生长于井冈山上,《岭南采药录》中记载其因治疗枪弹、竹刺入肉,跌打损伤甚效,而最利于男子,故名了哥王>.,蛤蚧,穿山甲,番泻叶,马钱子<剧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胖大海

11药用植物区

蒙古黄芪,膜荚黄芪,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柴胡<根入药,解表发汗>

12青藏药用植物区

虫草,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雪上一枝蒿<有大毒,祛风镇痛>

青藏高原气候自然条件:地域辽阔,气候多变,海拔高<平均海拔4千-5千米>,气候寒冷,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烈,自然条件极为残酷,为亚洲许多大头。

由于地形与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药用资源的特点如下:

1野生种类多,高原特有种类多,资源分布广:川贝母,甘松,冬虫夏草,大黄,乌头<蓝紫色花>,川木香,羌活,党参

2名贵药材多,野生资源蕴藏量较大

3藏医药有较大优势,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红景天<预防高原反应>,绿绒蒿,雪莲花,波棱瓜子<清热解毒,柔胆,主治肝炎,胆囊炎>,奇正=奇正消痛贴,三普=三普虫草精,三普乙肝健,三普心脑欣

4药用植物新品种新资源多,亟待开发利用

药用资源现状及珍稀物种濒危原因

1高原药用植物所固有的脆弱性,是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如冬虫夏草。

2医药需求量增加,开发过度。如川贝母<高原特有的名贵药材>,藏苗<治疗肝炎> 3对高原药用植物濒危状况的研究与了解不够,保护措施乏力。可规定处于濒危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用植物动物禁止采猎,对处于衰竭的稀有珍贵野生药用植

物设置禁采期和禁采区

13海洋药用植物区

昆布<海带,降血压,软坚散竭[肿块]>,石决明<平肝清肝,明目>,牡蛎<软坚散结>,海螵蛸<乌贼壳>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包括:

一、物种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如柴胡,红花,粉防己<含肌肉松弛成分>,广防己<汗马兜

铃酸,具有肾脏毒性>

二、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特性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1、药用植物生长年限,如金银花,以忍冬9-15年质佳,人参的第五年夏末为最佳采收

期,黄连、川芎,十个月,未长成的川芎为“奶胸”

2、药用植物侯期,如半夏,以集中倒苗期[十月下旬——十一月上旬]质佳

3、药用植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如贯叶金丝桃<治疗艾滋病>,细辛<地下部分含较少马

兜铃酸甚微,地上部分含的较多>,麻黄<地上部分,发汗平喘消炎>,麻黄根<地下部分,止汗,降压>

三、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的影响——温度、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菟丝子<补肾益精,壮腰强脊,养肝明目,寄生性植物,作为保健药,《神农本草经》“补不足,肥健人,久服明目”,《医药入门》的五子衍宗丸,由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组成,固精缩尿,补肾>

四、采用炮制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1、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

生大黄-竣泻→[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缓和了泻下作用;

生何首乌-性微温,味涩苦,能润肠通便→<酒制>[制首乌],味甘性温,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

生地黄-性甘寒,凉血止血药,→<经入黄酒反复蒸晒>[熟地黄],其甘温为滋阴补血药;

生→[煨熟],减缓其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之效,尤宜于治疗中寒腹痛之症。

2、提高药物疗效:

延胡索,酸制后,增加疏肝镇痛的效果;

杜仲,盐灸后提高补肝肾降压的作用;

槐米,炒黄后,提高凉血止血功效,增强降低毛细血管脆弱,降血压,防止脑溢血的效果;

半夏,制后,增强止呕效果,

南星,胆汁制后,增强息风,解痉。

3、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

乌头,加水煮6-8小时后,降低毒性

半夏,炮制去除对咽喉的刺激性,以免造成失音

苦杏仁,采用去油制霜法,去除脂肪油而去除滑肠作用

4、便于制剂、煎服与贮藏

磁石,穿山甲,鳖甲,龟板,黄芪,经烫、煮、蒸,破坏酶。

5、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枇杷叶,刷去背面毛绒

麻黄,草质茎与麻黄根分开炮制

川椒,果实能温中散寒,椒目能行水平喘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分为两种:1栽培者为园参,占商品的99%以上。2野生者为山参,山参习惯称为野山参。

有俗语称其:移山参,林下参。《神农本草经》中即为上品,将其功能归纳为“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肥大

一、商品类型

1.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因园参经剪去小支根,硫磺熏后晒干或烘干——生晒参

山参→[经晒干后]生晒山参,全根晒干→全须生晒参

2.红参<温补。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引起,适用于急救回阳>,园参经过剪去小支根,蒸透后晒干或烘干,剩下的支根和细根蒸干后干燥,称为“红须”、“参须”3.糖参<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园参经剪去小支根,鲜根用沸水烫后排针扎孔,糖水浸泡。

4.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商品

二、形状特征

1.生晒参: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为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

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多拘孪面玩去,具不定根和洗漱的凹窝装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状纹棕黄色,批捕有黄棕装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装裂隙。香气特意,味微苦甘

2.红参: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

3.野山参:根茎与主根等长或稍长,习称“脖芦”,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

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恒温,习称“铁线纹”,支根多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须”,根茎细长,总结“芦长碗密枣核子,紧皮细纹珍珠须”

西洋参

1别名,花旗参<补脾益肺,生津益血,安神增智>

2性状:体重,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整,浅黄白色,略显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纹棕黄色,本部略成放射状纹理,气微而特异,味微苦而甘,根茎较人参短,根肉质。

3原产于美国北部和加拿大,18世纪传入,又称人参,始载于清·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我国在2000年前,西洋参只是一株无名野草。

4功能主治,味甘微苦,性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绝抗疲劳,虽可消除异世疲劳,但却是人成为药物依赖者,最终不能消除疲劳。

产地,怀柔县,种参,国引种。侧根芦头不入药

5伪品,

人参,鉴别点,质地较疏松而轻,轻易折断,断面往往不平整,嚼之不苦而发甜。白芷,鉴别点:断面粉白

天麻

中华神草话天麻,息风止痉药。无根无叶却有花。最早为鬼督邮,后名为定风草。开窍息风功颇著,原名为赤箭<《神农本草经》记载,列为上品。茎如箭杆而色赤,端有花>

化痰益气效称佳。由宋代始称天麻。

采收与道地产区

①冬麻,质佳,地上茎枯萎,不易发现

②春麻,质次,野生的天麻多为春麻,野生质最佳。

③产的为道地药材

1.性状特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

纵皱纹及由前夫芽排列而成得横环纹多轮,又是可见棕黑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

深棕色鹦哥嘴状顶芽<冬麻>或顶端有残留茎基<春麻>,末端有自母体麻脱落后的

圆脐形疤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黄白色。

2.辨别真伪:鹦哥嘴,点环纹,肚脐眼。天麻长圆扁稍弯,点状环纹十余圈,头顶芽

孢鹦哥嘴,底部疤痕似肚脐。以个大,质重,坚实,无空心,色黄白明亮呈半透明

者为上品。

3.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痢抽搐,破伤

风症,治疗头痛眩晕的要药,治疗老年痴呆。

蛤蚧

其药力在尾,尾不全,价格不高。

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威灵仙,俗称黑须公,

功效:根能祛风活络,活血止痛,祛风湿,治骨哽、骨刺

冬虫夏草

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身体的复合体。

功效:“功同人参”,益肺肾,止咳喘,消除疲劳,治疗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

《本草纲目》未收录,直到清代名医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年]才收载。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收编。仅有200多年使用历史。

道地产地:海拔3000-4000m

味甘性温,补肺益肾,止血化痰。

虫体似蚕,长3-5cm,至今0.3-0.8cm,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分的环状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地脆弱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似针缠状,气味腥,味微苦,断面心充实,白色,略发黄,周边显深黄色。

枸杞-,

川药-:川芎,川贝,附子<江油,梁山>,川乌,黄连<石柱→>,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川牛膝,常山,丹参,麦冬<>,川楝子,皮,青皮,使君子<杀虫消积>,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黄柏,巴豆,厚朴,硼砂,羌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甘孜阿坝>

广药-、、南部及岛:巴戟天,夜交藤<何首乌地上部分,养心安神,通络祛风>,鸡血藤<止血补血,通络>,槟榔<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疾>,鸦胆子,广藿香,金钱草,广金钱草,青蒿,肉桂,桂枝,珍珠,蛤蚧,穿山甲

云药---:五味子<收敛固湿,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五信子,六月雪,企业一枝花,八角茴香,十大功劳<功劳木>,千金子,百草霜<止血止泻,灶焚百草故名-锅脐灰>,百草丹<治疗恶心呕吐良药,羊肚子中的草积块,烧灰后入药,羊吃百草,故名。较少使用

贵药:天麻、杜仲(药用树皮,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朱砂、五倍子、白及。

怀药---(古代称怀庆府):四大怀药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天花粉、金银花(密银花)。浙药----浙贝母(止咳).延胡索(止痛,镇痛,又称元胡、玄胡索)、郁金、黄、玄参(凉血滋阴,泻火解毒)、莪术(行气破血,消极止痛)、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又叫枣皮,及山茱萸的果皮)、栀子(清热利尿)、蝉蜕(利咽,透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