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球板块构造与地震

全球板块构造与地震

全球板块构造与地震
全球板块构造与地震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教务部· 2001年3月修订)

全球板块构造与地震教学大纲

引言全球板块构造与世界地震的分布

第一章大陆漂移

第一节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大陆漂移的论证

第三节向未来呼唤

第二章古地磁和大陆漂移

第一节雾海航程与古地磁

第二节极移和大陆漂移的关系

第三节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第三章海底扩张

第一节海洋探索编年简史

第二节海洋形象的演变

第三节海底奇观

第四节海底热流量和海底地震

第五节古海新洋底之谜

第六节不断扩张的海底

第七节古地磁学的论证

第四章板块构造动力学

第一节地球内部构造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的基本要点

第三节岩石圈动力学

第四节岩石圈与板块的关系

第五节全球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

第六节板块边界类型与地震活动关系

第七节世界海洋发展的生命系列

第八节陆地山脉隆起之谜

第九节陆地上板块边界的探讨

第五章中国板块构造环境及地震活动

第一节中国板块构造环境

第二节中国地震活动特征

第三节中国板块边界

第六章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第一节海沟俯冲型板块边界和矿藏分布

第二节寻找石油资源

第三节富饶的大洋之底

第四节其他应用

第七章展望

第一节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研究

第二节几个难解之谜

第三节与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的问题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 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 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 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 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 5.地震活动标志: 6.火山活动标志: 7.遥感标志: 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 新沉积物标志: 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 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 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 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 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活动构造的一般概念: (一).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第三讲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3.1 强震分布的成带性 地震活动并不遍地开花,地震危险性并非到处一样。强震往往沿着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震带分布,地震越大,分布的成带性越明显。 图3-1绘出了1900~2004年全球7级以上强震分布。很明显,全球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另外,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洋脊,东非裂谷,以及东亚和北美大陆也都有一些地震分布。图3-2是世界中源和深源强震震中分布图。深源强震(h ≥300千米)全部分布在环太平洋带的几段俯冲带上。中源地震(70千米≤h<300千米)90%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南亚带的兴都库什与中缅交界也有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区。 图3-1 世界强震震中分布图(1900-2004) 46 45

图3-1世界强震震中分布图(1900~2004) 图3-2世界中深强震震中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沿岸集中分布了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全部的深源地震,是世界最大的地震带。在西太平洋,该带沿着勘察加、库页岛到日本,在日本西南分成两支,一支经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到巽他群岛;另一支沿马里亚纳海沟延伸,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与前一支汇合。在东太平洋,该地震带北从美国的阿留申群岛,经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墨西哥、中美洲巴勒比、南美洲秘鲁、智利,进入南东太平洋,经澳洲麦阔里岛、新西兰、汤加、新赫布里特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到加罗林群岛。抱歉的是,本讲所给出的地图比例尺很小,无法给出地名,有兴趣的读者可找比例尺较大的地图对照着阅读。 对照图3-1和图1-3,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位置基本上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四周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澳洲板块的交界地带。西太平洋地震带在日本西南分两支,又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汇合,实际是沿着菲律宾海板块与太

58-全国1:100万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

· 全国1:100万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Compilation of 1:1,000,000 Seismic Tectonics Map

目次 引言 (3)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4 基本规定 (6) 5 编图流程 (6) 6 资料收集整理 (7) 7 地震构造图标绘内容和要求 (10) 8 成果 (15)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地震构造图平面布局 (18)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活动火山和地壳应力场数据字典........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9)

引言 地震构造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地震构造图是研究一个地区发震构造的基础图件,对地震灾害风险源的调查、发震构造的识别、潜在震源区的划分都起着重要作用。1:100万是地震构造图编制的基本比例尺,1:100万地震构造图是“九大工程”之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隐患排查的基本图件。考虑到技术标准的普适性和现实可行性,并避免因编制单位和编制人的不同造成的内容和要素的差别,特制定本技术规范,统一规范全国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的流程、内容和要求。

1 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的编图流程、资料收集整理、地震构造图标绘的内容和要求,附图、成果类型和地震构造图说明书的编写要求。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中1:100万地震构造图的编制,其他工作中涉及的地震构造图的编制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 17740 地震震级的规定 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 17742 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36072 活动断层探测 DB/T 53 1:50 000 活动断层填图 DB/T 65 1:50 000 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 17740、GB 17741、GB 17742、GB/T 36072、GB/T 18207(所有部分)、DB/T 5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 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

新版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GB18306 2015 的主要变化 刘晓东

中国标准导报 2015 / 09 中国是一个多震灾的国家。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百年来的资料表明,中国平均5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10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8级以上地震。依据地震区划图提高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和土地利用规划水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2015年5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标准将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GB 18306—2015的发布实施,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 一、标准的修订背景 2000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地震台网布局更加合理,并逐步实现了地震观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实现了对中国大陆全覆盖监测。同时,实施了国家GPS观测系统一期、二期工程,中国大陆形变监测和地球物理场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针对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断层调查。观测系统的完善和大规模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的新资料。与此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了中国大陆强震机理、强震危险预测关键技术等重点项目研究,对中国大陆强震危险性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一些先进的模型和关键技术。 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10多年来,该标准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汶川“5?12”8.0级地震、日本东北太平洋海域“3?11”9.0级地震等国内外特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的经验教训,对防范特大地震的灾难性后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需求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地震区划图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也要求地震区划图应适时更新。依据新资料、新成果和新认识,对GB 18306—2001进行修订势在必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中国地震局于2007年启动了GB 18306—2001的修订工作。经过地震系统内外广大地震、工程等多个领域科技工作者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版地震区划图的编制。 二、技术要素的修订 GB 18306—2015的编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公众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问题,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技术上,充分吸纳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资料;使用上,采用双参数调整,并提出“四级地震作用”取值;结果上,消除不设防区,全国设防参数整体上有了适当提高。在GB 18306—2015的地震区划图编制过程中,中国地震局与住建、水利、核电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并广泛征求吸纳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级地方政府等多方意见与建议。与GB 18306—2001的地震区划图相比,GB 18306—2015的地震区划图基础资料更加扎实,技术依据更加充分,科学认识更加全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工程适用性。 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地震安全政策的变化, 新版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的主要变化 刘晓东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吉林松原地震活动与珲春地震柱构造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9, 7(5), 429-438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c11694047.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c11694047.html,/10.12677/ojns.2019.75052 On Seismicity in Songyuan Region and the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in Jilin Province, China Lijun Chen* Research Center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Engineering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Sep. 5th, 2019; accepted: Sep. 20th, 2019; published: Sep. 27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llect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related earthquake catalogues, using the Seismo-Geothermic theory and its methods, it discussed the surface images,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primary model of mini seismic cone tectonics in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region and its relations with intracrustal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and volcanic activit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regions, and differenti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intracrustal me-dium-strong earthquake with its subcrustal earthquakes in Songyuan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so that it is thought to be worthwhile to concern the activity of Songyuan region,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marks for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that will definitely come to. On this basis, a recommendation and an instruction about improving the focal depth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resolution of intracrustal earthquakes and subcrustal earthquakes are also written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eismo-Geothermic Theory,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Intracrustal Strong Earthquake, Subcrustal Earthquake, Volcano 吉林松原地震活动与珲春地震柱构造 陈立军* 湖南省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收稿日期:2019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20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7日 *本文为作者退休后的自主研究项目:地震地热说。

地质构造题目

1.试述生物层序律的涵义 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生不可逆转的发展演化;所以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地质时期的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则都含有相同的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根据生物层序律,寻找和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就可以确定岩层的地质年代。 2.简述如何根据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及其本身的穿插构造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根据岩浆岩体与周围已知地质年代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1)侵入接触:当岩浆侵入于沉积岩中,使围岩发生变质现象,说明岩浆侵入体的地质年代,晚于变质的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2)沉积接触:岩浆岩形成之后,经长期风化剥蚀,后来在侵蚀面上又有新的沉积。侵蚀面上部的沉积岩层无变质现象,而在沉积岩的底部往往有由岩浆岩组成的砾岩或岩浆岩风化剥蚀的痕迹。说明岩浆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沉积岩的地质年代。穿插的岩浆岩侵入体总是比被它们所侵入的最新岩层还要年轻,而比不整合覆盖在它上面的最老岩层还老。如果两个侵入岩接触,岩浆侵入岩的相对地质年代也可由穿插关系确定,一般是年轻的侵入岩脉穿过较老的侵入岩。 3.如何确定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岩石(体)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可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以及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三种方法。 (1)地层层序律: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原始产状应当是水平的或近似水平的。并且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面。 (2)生物演化律: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故可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来判断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3)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根据沉积岩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判断。与不整合面上底砾岩岩性相同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早。另外与角度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沉积接触,则沉积岩形成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侵入接触,则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早。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 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 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讨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一排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 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二、地球的大小 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课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更详细的了解) 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洪水冲过留下的黑色痕迹;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地球吗?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生物和气候的影响论文

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作者: [ 2011-5-21 18:28:09 ] 【字体: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摘要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从距今240万年至现代,延续约240万年。第四纪中的新构造运动对中国现在的地貌地形等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等。第二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第四纪气候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地球的自然面貌,无论大陆和海洋,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即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引起全球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的变化。同时,对生物界影响最大的,表现为喜冷生物群的发展的分布区的扩大。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冷与冷暖波动。第四纪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期气候变化剧烈。二是大量生物的出现。本论文从以下的思路编写的。 新构造运动→ 地貌→生物分布 ↘ 气候↗→ 地层 现在研究第四纪就必须用到将今论古的思想,用现在的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如中国现在的地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就要用这种思维去推测过去发生了什么。来研究它们对中国一系列的影响。 关键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地貌地层生物将今论古

Abstract Quaternary (Quaternary Period) is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second century. From 240 million years ago to modern, to extend about 240 million years. Quaternary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new landscape of China is now the terrai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Neotectonics of the first direct sign that the new construction landscape landscape, it is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new results of tectonic movement, such as the fault scarp, fault block mountain. The second new tectonic landforms marks the indirect reflected mainly by the fluvial geomorphology of tectonic movement. As reflected in the topography of intermittent uplift have terraces, multi-cavity, etc.; River confluence and the alluvial fan apex of the linear arrangement and so o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and climate on the bio-distribution landscape in China has great imp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Quaternary Ice Ag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earth's natural, both land and sea, are a series of great changes, that glaciers also shape the land surface, causing global sea level and the contours of the land and sea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biosphere,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d-biota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expansion. Quaternary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altern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Earth's climate fluctuations. Quaternary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period of dramatic climate change. Second,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sms appear. This paper, prepared from the following ideas. Neotectonics → landscape → biodistribution ↘ Climate ↗ → Formation Quaternary Research must now be used to present the idea of the ancient with the present geological processes taking place to speculate in the past, analog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ast. If China is now the landscape, formation of the Himalayas, will use this thinking to speculate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ir series on China.

中国地震分析(一) 我国地质构造与地震带分布特征

中国地震分析(一) 我国地质构造与地震带分布特征 1. 区域构造分布特征 新构造期以来,我国以东西部中间一级分区线为界,西部总体上升,其上升的速率以喜马拉雅山区为最高.依次向北越来越低.其中包括几个强烈的下沉区(盆地).中国东部有几大盆地,但总体上也是上升区.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构成一个高原区.在这个高原区的三个边缘是产生8级地震的重要地带.中国东部以华北地区活动最为强烈.但整个东部地区的活动要比西部弱.活动构造的速率要比西部低.构造方向,东部以北东向为主,西部以北西向为主.这就是中国的区域构造特征。 2 .深部构造与地幔质量的均衡调整 从总的重力异常变化的趋势背景上,看我国地质的深部构造。见图(1) 全国重力异常示意图

有几条规模巨大的重力异常梯级带,纵横全国,大体上分为两组:在我国东部地区,以北北东向及北东向为主,纵贯全国南北的一条北北东向梯级带最大.它北起黑龙江大兴安岭,经由大行山,雪峰山、直至云南的滇东南地区。其南北两端有向外延伸之势。福建沿海及川西地区的梯带也很明显,它们都与该地区的山脉有关。在我国西部地区,则以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的梯级带为主,它与东部梯级带异常走向相互垂直甚至交会。这种异常走向截然不同的特征,反映出我国东西部不同的深部地壳构造走向的变化规律。从异常强度看,西部梯级带的梯度变化较东部大得多,而且与地形高度有密切关糸。如西藏南缘的梯度带与喜马拉雅山相吻合,北边的梯级带的西段与昆仑山相重合。东段则分成南北两支:北支与祁连山相连,南支与巴颜喀拉山一致。这种重力异常梯级带与山脉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为使地壳达到均衡,由于山脉所导致的那部分质量剩余,正由上地幔物质的迅速转移给予补偿.也就是地壳正处于均衡调整过程中,伴随着褶皱山脉的出现,地壳厚度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3 .天然地震区域的分布规律 (1).纵贯全国区域的重力梯级带,反映出地壳深部构造的深大断裂带,上地幔物质的埋藏深度在梯级带内及其两则发生急剧向变化。 (2).区域性重力梯级带相互交会的地区是深部地壳构造最复杂,受破坏最厉害,而且也是地壳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如云南省地处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三组深部构造的交会处。因此,震中分布几乎遍布于全剩 (3).在一级的重力正、负异常之间的梯级带上,上地幔深度变化也比较剧烈.因此,也是地震活动带。如新疆天山山脉的南北两翼,东北长白山山脉向南北两端,北端是比较活跃的深震区,而南端是海城,营口地震区。 4 .我国主要地震活动带见图(2)

简述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第2章 1、简述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答: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什么是地质作用?内、外地质作用是怎样改造地球的? 答: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球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地球旋转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来改造地球的;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如太阳的辐射能、日月的引力能等为主要能源在地表或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它主要通过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来改造地球的。 3、什么是矿物、岩石?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答: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是颜色、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4、什么是岩浆岩?岩浆岩有哪些主要矿物、结构和构造?常见岩浆岩的鉴别特征是什么? 答: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固结所形成的岩石。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岩浆岩的主要结构有全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构;岩浆岩的主要构造有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岩浆岩的鉴别特征首先是化学成分SiO2 ,然后是成岩环境,最后是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因素。 5、什么是沉积岩?沉积岩有哪些主要矿物、结构和构造?常见沉积岩的鉴别特征是什么? 答:沉积岩是由来自先前存在在岩石的化学和物理破坏产物在地表环境中经过一个长期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矿物组成主要是碎屑物质、黏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沉积岩的主要结构有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等;沉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 一、实验目的 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 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 (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 (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 (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 (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

★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 ★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不同波组的相位数多少、振幅强弱、波的疏密程度往往不同,而不同波系所包含的波组个数,各波组间的间隔关系等往往不一样。(3)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 ★由于角度不整合面上下相接触的地层层位横向上变化很大,从而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甚至于极性变化很大,这使得角度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特征很不稳定。当进行同相轴对比时,往往很困难。这时应当根据地震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即对比界面可以穿相位。 ★在对比基底界面时,根据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更是常用的方法。因为基底反射波在埋深较大的情况下,振幅一般较弱,对比时要注意沉积岩盖层与基底在宏观反射特征上的差别。 (4)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单条剖面的对比完成后,需要与正交剖面进行闭合检查,若在一个环形闭合圈中同相轴不能闭合,则说明对比有误。 ★剖面闭合了,是否解释就肯定正确? 不一定。剖面闭合只说明地震反射界面从几何学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了,至于其地质意义是否正确还要根据更多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因此剖面闭合是地质解释正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四、过程分析及成图解释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铁岭城区地质构造及地震分区 摘要:铁岭城区地下存在不同时期的隐伏断裂,表面覆盖不同厚度,不同岩性土层,本文着重阐述铁岭的地质构造及断裂分布和发育规律。遇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时,对区域构造及断裂带分布做到初步了解。 关键词:构造,断裂,地震分区,第四纪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大地构造上处于东西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交接部位。几乎被区域构造断裂所包围,而且近代尚有构造断裂运动。因此,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属于复杂不稳定地段。铁岭地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岩性主要为前震旦系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页岩等。丘陵区地表覆盖有第四系粉质粘土,砾质粘性土等冲积,坡积和残积土层;西部为平原区,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并分布一些残余的低山丘陵。本文将着重对铁岭城区的地质构造及构造运动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稳定性及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地质构造 铁岭地区的断裂构造以松辽平原中的隐伏断裂构造为主,处于辽宁东北部的中朝准地台东北缘,北东向的依兰―伊通断裂和近东西向的赤峰―开原断裂构成了该地区的主要构造格架。此断裂构造为郯庐断裂产生的次生断裂。各断裂带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为非工程意义上的全新活动断裂,对近代工程建设无大影响。 在长期内外力地质作用下,使得本地区形成了沿辽河两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龙首山以东的构造剥蚀地形及龙首山附近的构造堆积地形。 第四纪全新世中期,辽河水量较大,地壳处于相对宁静且微微下降阶段,河流的堆积作用大于切蚀作用,在河床一带形成了以粗砂、砾砂、卵石为主体的河床相堆积物。由于区域差异性的升降运动,东辽河主河道连续向西移动,在其古河道流经地区,残留着众多串珠状

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术语解析

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术语解析 于某一构造带全部或局部活动达到相当激烈程度,导致地壳岩石断裂或原有断裂发生错动而引起。资料表明,我国80%的破坏性地震同活动断裂,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有关。 在有关地震报道及文献中,常有这几个术语重现率很高:新构造、挽近构造、活动构造、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它们的具体定义是什?有何关联?笔者系统对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94、GB 50021-2001、GB 50021-2009),查阅了《岩土工程术语标准》(GB/T 5027-98)、《地质大辞典》(地质出版社,2005)等资料,对上述术语进行了粗略的梳理与归纳,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构造 新构造(neotectonics): 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新构造的最主要特点:不仅表现于岩石/层的变动,而且直接表现于地形态上,如新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和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现代地裂、活动断块、构造地和地变形、近代火山活动、近代地震活动、地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和地震错等。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s movement): 由挽近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舒尔茨指造成现代地势基本特点的构造作用。尼可拉也夫认为这个运动的特点具有普遍性和节奏性,其最普通的表现形式是振荡,即造运动。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关于新构造运动出现的时间是一个分歧较大的问题,有下列几种意见:①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初;②第

四纪时期;③晚第三纪到现代;④时间不应给予限制,只要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征的构造作用就是新构造运动。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前23Ma—现代)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比较认可的是,新构造运动出现最剧烈的时间是在晚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由此观之,“新构造”强调“新”,突出的是构造在地演化上的意义。因其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工程建设密切相关,新构造的研究意义显而易见。 挽近构造 挽近地壳运动(crustmovement):1955年由李四光提出的名词。认为在地质记不完全的地区,要确定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及其持续的时间,往往有很大的困难,任意作主观的断定难免铸成错误、引起混乱。因此,概括地标示时期的名词,是有一定效用的。李四光还提出近古(eoid)——泛指古近纪-新近纪地壳运动时期、中古(mesoid)——泛指中生代-古近纪地壳运动时期、上古(palaeoid)——泛指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时期及太古(archaeoid)——泛指古生代早期及更古老地壳运动时期等,现已很少使用。挽近(neoid)一词与前苏联学者所倡导的新构造运动,在时间的含义上,大致近似,一般指第四纪以来(有时自新第三纪以来)地壳运动的时期。“挽近”是相对概念,用于“论及活动构造体系”时,概括地标示“地质记不完全的地区”的“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及其持续的时间”。在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层鉴定清楚的地区,则可使用更确切的名词。 活动构造

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的国家之一”——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专家分析地震预测现状: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张景勇、周婷玉、邹声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时,对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作了全面介绍。他说:“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他说,1900年到2007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至7.9级地震70次,8.0级及以上地震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张培震指出,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但是由于东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 他表示,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双向逆冲作用。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 ——川滇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23次,主要沿鲜水河—小江地震带和滇西(腾冲—澜沧断裂)地震带分布。 ——由陕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带、内蒙河套盆地带、银川盆地和六盘山区组成的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则是另一个强震活动带,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其中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及后续次生灾害造成了83万人的死亡,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而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形成了长达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万人的死亡。 ——华北平原地震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7次7级以上强震。东部沿郯城—庐江断裂

5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5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5.1区域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5.1.1区域范围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 km。 5.1.2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采用1:1 000 000,其他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2 500 000。 5.1.3所有图件应标明工程场地位置。 5.3地震构造 5.3.1Ⅰ级工作,应有下列工作内容: a) 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资料,分析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b) 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地质构造图和新构造图; c) 编制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和地壳结构图; d) 建立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 5.3.2Ⅱ、Ⅲ、Ⅳ级工作,应收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区域内地震发生的大地构造和新构造背景。 6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1近场区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6.1.1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 km。 6.1.2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和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5万,Ⅰ级工作应不小于1:100 000。 6.1.3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1:50,地质和地貌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0~1:l000。 6.3地震构造 6.3.1应收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资料,分析第四纪构造活动特点。Ⅰ级工作应进行现场勘察,编制第四纪地质构造剖面图和平面图。 6.3.2应对主要断层进行详细的活动性鉴定,包括活动时代、性质、运动特性和分段等,并判定其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 6.3.3在覆盖区,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应选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钻探和测年等手段进行勘查。 6.3.4宜收集地壳形变和考古资料,分析现代构造活动特点。 6.3.5Ⅰ级工作应在工程场地及其外延5 km的范围内进行能动断层鉴定。 6.3.6应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图中应包括: a) 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 b) 活动断层的性质; c) 第四系分布及其厚度; d) 第四纪盆地的范围及其活动性质; e)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 几点启示 板块碰撞带附近地震活动最强 地震破坏主要沿发震断层及与之相关的断层出现 地震破坏不可抗拒,重大工程建筑及城市应避开 全新世活动断层8公里以上 对活动断层进行形变监测必不可少 人人都应有防震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