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顺其自然教学法

浅谈顺其自然教学法

浅谈顺其自然教学法
浅谈顺其自然教学法

浅谈“顺其自然”教学法

五常职教中心学校唐丽霞

“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也就是说教学要严格按照考勤常规进行,不做违背教学规律和违背学生身心限展的事。就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贵其言、学生勤其行

所谓“教师贵其言”,就是说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尽可能精讲,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上。

(一)开始上课时的点入。开始上课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向学生提出总是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难点、疑点要恰如其分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也就是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三)上课结束时的点评。即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做到突出重点;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教程的总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贵其言”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让学生有一个独立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因为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他自己的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所谓“学生勤其行”,就是说学生要尽可能多练习多思考,力求把学的知识弄通弄透。因为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是自己的事,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目的。它与教师的“贵其言”相适应的也有三个环节,即:学习开始时要聚其神;学习过程要思其学;学习结束时要悟所学之精髓。

二、教师教学的示范性

高尔基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教学法的示范性表现在严谨的学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上。

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那些个人品德良好、艰苦奋斗而事业有成的家长,尽管他们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没有刻意要求,但他们的子女长大后都成了才。早在本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道尔顿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曾对世界上四百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律师等人的子女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子女大多了承父业并成了才,即使没全都从事父母的职业,但也大都在自己的行业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由此,道尔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些著名人物的子女之所以能够成才是由于父母把相应的良好素质遗传给了他们。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这些子女成才是由于受到父母良好的品质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在今天看来,两人的结论都不够全面,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布鲁姆的结论比较符合实际。因为,人与人的先天素质尽管有差别,但毕竟是有限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在智力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个人的成才或取得成就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在中小,我们同样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师德高尚、学风严谨、知识渊博的教师,尽管没有对学生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但他的上述优点却足以保证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榜样为什么对学生有这样大的影响呢?原因在于:其一,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他们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教师、父母的行为相比较来进行的。其二,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向往进步是孩子们的天性。由于称职的家长和教师给孩子树立了正面的良好的榜样,因此他们的孩子或学生平时的表现就比较好,长大后就容易成长。据有关专家研究,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中学毕业这段时期内,他的思想中的60%所获取知识中的50%靠模仿得到的,而这些思想品德和知识中的80%与家长、教师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这个百分数越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慎其言,谨其行;对自

己要高标准、严要求。

三、教学的目的的潜在性。

老师说:“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当然,这样讲无可厚非,特别是对于那些难度较大,内容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很多教师往往在上课的开场白较多,思路较复杂的教学来说是必要的,可以保证学生精力集中地听讲,思考问题,但对于那些难度较小,内容较少,思路较单一的教学来说就显得不太合适。教学实践表明:一般来说,学生对通过自己努力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结论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得比较牢固。这就涉及到教学目的的潜在性。

教学目的的潜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提出问题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当学生得出一些续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总结,从而把思维上升到理性高度。

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时,总是先入为主,先把比较先进的学习方法一字不漏地介绍给学生,然后要求机械地照抄照搬。这样,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明的教师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且学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上,还是在智力的发展上都会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规律。

再次,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有仅是智力活动,而且也是非智力因素参与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依赖,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许多事实表明,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表现为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即坚强的意志,明确的学习动机,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即习惯”,从某个角度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习习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教学目的的潜在性还表现在:教学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要坚决反对那种只凭教师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向学生提出要求并采取措施的做法。在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只抓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一些家长一厢情愿地要把孩子培养成“体育明星”,“音乐明星”等,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一些家长过分地追求早期教育;不少家长和教师不让孩子过星期天,节假日,不让孩子看电视,看报纸,只让其一心坐在那儿学习……这样做的结果,也可能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际上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最终会害了孩子。教师要避免这样的后果,慎重地处理以下三个主要矛盾:教师所教的内容之间的矛盾,教师教课的方法也学生学习的方法之间的矛盾。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有可能达到“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的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