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人的教育观

日本人的教育观

日本人的教育观
日本人的教育观

日本的人的教育观

1.“未来企业的竞争,包括国家的竞争,不再是一个(伟)人与另一个(伟)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竞争。”“教育就是最廉价的国防。”

2.1999年4月,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家庭教育手册》,堪称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值得借鉴。特摘录部分精彩观点如下:

不会珍惜自己的人,也不会珍惜孩子。

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有这种想法的父亲要当心。

未必"一说就知道",但不说就更不知道了:沟通很重要。

父母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孩子一定能够领会到。

孩子的缺点跟父母总很相似。

如果你想让孩子不幸,那就什么都给他买吧。

"规矩"是为谁定的?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遵守家规。

如果让孩子帮着做家务,他将变得很能干。

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电视、玩电子游戏,那太寂寞啦。

幸福,不仅有从别人那儿得到的幸福,还有为别人造福的幸福。

最精彩的书,是父母自己念给孩子听的书。

没有一个孩子是跟别的孩子完全一样的。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性,去爱"就是这样"的孩子吧!

3.日本人是很重文化传承的民族,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自古传下的一套繁缛的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一位社会学家涅狄克多概括的,日本的文化属于“耻”的文化(相对于西方的那种“罪”的文化),为人处事以善恶的社会舆论为准绳,喜人称道,怕人说三道四丢人现眼。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对家庭教育自然是不遗余力的。

4.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5.日本的科技发达,固然与政府重视科学,重视人才有关,更重要的是日本把素质教育贯穿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国中小学也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固然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种教育应具体表现在日常中细微末节的小事之中,做到小中见大。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一次出门都要向父母说一声“我走了”,回家后还要说一声“我回来了”。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帮忙做饭,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买东西等。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一切都是包办代替,大部分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使长大成人以后,很多家长仍借助手中权力,或通过各种关系为他们安排舒适的工作,或为子女的结婚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所以中国的孩子依赖性较强,自立、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创造性。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抗挫折教育

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时,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而中国的孩子跌个跟斗,碰破点皮好象就不得了,家长赶紧把孩子扶起来,还要对不会说话的门坎,地面发一顿火,狠狠地敲打几下,以此来哄孩子,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一是犯了错误往往嫁祸于人,二是经受不了失败的挫折,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创新教育

日本的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借阅图书,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多做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而中国的孩子只注重书本知识教育,对孩子的好奇心,往往采取扼杀态度,上课不准讲话,不准提出相反的问题和观点,从而导致思想模式的僵化,因而也少有创新精神。

舔犊之心人皆有之,但父母并不能跟子女一辈子,真正的关爱还是要教会他们做人之道和自立自理的能力。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关于樱花与日本人生活观的论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快来啊,快来啊 快去看樱花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日本民歌。讲的是暮春三月,樱花盛开了,叫人们快去看樱花。 早在远古时代,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

本语中的出现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它同雄伟的富士山一样,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所以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即日本的樱花节,在这一天,日本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公园或野外赏樱。 樱花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花开花落,预告着春播、秋收时令的到来;樱汁、樱叶、樱花、樱木是常见的药材、食品、家具和木雕的上好原料。 樱花通常会在日本的暮春四月,冬寒未尽,春风渐暖时开放。白、浅红、粉红、梅红各色都有。望去如轻烟浅雪,似白云红霞,而且她们似乎并不在意自己小无香味。她们团结一心,重重迭迭把她们伤感悲

日本人的生死观(王雪茹)

毕业论文 题目: 中文: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文:日本人の死生観 专业:日语指导教师:朱玉萍 学生姓名:王雪茹班级-学号: 1007040315 2011年 6月

摘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但是,日本人的自杀率世界最高,这也是确凿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也在渐渐提升。尽管如此,日本的自杀率却越来越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原因呢?日本人有着什么样的生死观的呢?本篇论文从日本自杀率来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自杀率,日本人的生死观,耻文化 要旨 周知のとおり、日本は世界一の長寿国である。しかし、日本人の自殺率が世界では一番高いのは確実な事実である。経済が発展しているにつれて、日本人の生活レベルもだんだん向上していく。それにもかかわらず、日本の自殺率が上がる一方だ。これは一体どういうことだろうか?ここには何か深い原因があるのだろうか。日本人にはどういう生死観を持っているのだろうか。小論は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について、論述を展開したのである。経済、思想、社会の三方面の詳しい内容をまとめ、それを通じて、現代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を明らかにした。 キーワード:自殺生死観無常観恥の文化

目次 はじめに (1) 1 現代における日本人の自殺率高い状況 (2) 1.1 昔はよく自殺 (2) 1.2 現代の自殺状況 (2) 1.2.1 普通の人のこと (2) 1.2.2有名人のこと (3) 2 高自殺の理由について (4) 2.1 経済上の理由 (4) 2.2思想上の原因 (4) 2.2.1自殺への寛容的な態度 (4) 2.2.2生と死の連続性 (5) 2.2.3自殺による心情の表れ (6) 2.2.4 自殺による責任の果し (7) 2.3社会上の原因 (8) 2.3.1集団主義 (8) 2.3.2苛めの問題 (9) 3日本人の死生観 (9) 3.1死生について (9) 3.2生と死の関係 (10) 4影響要素 (10) 4.1島国意識の影響 (10) 4.2武士道と日本人の死生観 (11) 4.3第二次世界大戦の影響 (11) おわりに (12) 参考文献 (13)

日本教育法

日本《教育法》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国土窄小,物产资源贫乏。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地从一片废墟上重建成今日世界瞩目的技术大国和经济大国。日本现代化成功的秘诀归根结底是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拥有一大批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今天日本的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一、义务教育阶段在日本,小学和初中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的在学人口约1400万(6-15岁)。在义务教育中,根据“学习指导要领”制定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提示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和各学年的授课目标和内容。1989年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特别注意以下4个基本方针: 1)通过全部教育活动,根据儿童的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的科目,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强的意志。 2)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3)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注意培养个性的同时,保持从幼儿园到高中各科目内容的一贯性。 4)在培养尊重日本文化和传统态度的同时,加强对世界文化和传统的理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教育课程由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小组活动及学校集会等)三个领域组成。每课上课时间,小学为45分钟,中学为50分钟。在初中的教学科目中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二、高中教育 日本的高中阶段有全日制、定时制、通信制三种课程。全日制修业年限为3年,定时制及通信制为3年以上。定时制课程有日间部和夜间部两种形式,夜间部占多数。全日制课程从1993年开始实行学分制。 高中的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专门学科教育两种类型。普通教育是为适应准备升入高等学校和准备就职但没有确定具体行业的学生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高中学生有74%(1993)在普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的是根据文部省公布的"指导要领"制定的,由各学习科目及特别活动组成。其学习的科目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国语、地理、历史、政治、数学、理科(物理、化学)、保健体育、艺术(音乐、书法等)、家庭等。特别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集会等。 专门学科教育主要是为适应毕业后在特定领域内选择职业的需要,为其提供职业教育和其它专门教育。专门学科教育有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庭、护理、理料、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从1994年开始创立了第三种学科--综合学科。这种综合学科可适应学生多种兴趣,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毕业后选择各种出路的需要。学生可以对普通课程和专门课程自主选修,形成了高中教育的新的特色。 三、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起源于1883年,到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大块:学校教育体制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企业内的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办的公共职业训练。 (1)学校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日本学校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几种教育制度:初中的技术、家政课教育;高中的综合学科教育;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各种学校"教育;专修学校教育;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核心提示: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无常”和美意识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可以说,生死观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在日本,面对生死无常,虽然令人慨叹,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超越的问题。人们不仅在无常的状态下生活,而且还发展为品味无常、享受无常的境界。然而,正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所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没有其对待死亡的方式,或没有对待苦难的办法。”可以说,在日本思想史的走向中有一条日本人为超越无常悲感、从无常悲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懈地思索、实践的历程。并且,这种探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与日本的文学史、艺术史结合在一起,使无常与美、死与美的思考作为大量的日本文化史的结晶而留给后世。 这里的“无常”,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名。《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1000多年来已全面渗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形成的要素之一。人们在研究日本文化尤其在探讨日本古代文化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词汇。 而美的思考即所谓美意识,是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艺理念的“物哀”、“侘”、“寂”等概念,就是古代日本人美意识的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

日本人崇尚奇数的数字观

日本人崇尚奇数的数字观 前言 人类认识数经过了一个过程。在远古时代, 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起初人们用手指、绳结、刻痕、石子或木棒等实物来计数。例如: 表示捕获了3 只羊, 就伸出3 个手指; 用5 个小石子表示捕捞了5条鱼; 一些人外出捕猎, 出去1 天, 家里的人就在绳子上打1个结, 用绳结的个数来表示外出的天数。这样经过较长时间, 渐渐地把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产生了数的概念, 数是人类所共有的。但是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 数字变得不单单是一种计数的符号, 而是由于受文化的浸染, 带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 不管是在文学艺术中,还是在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数字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会与数字打交道。可以说,每个人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说,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数字有其表达的特定实际意义,而且,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历史民族文化差异,每个地区,民族,国家对于数字的涵义定位也不尽相同,数字不仅仅是一个数的单位,它所折射出引申义更被人们所重视。举例来说,中国和日本是一海相隔的邻邦,日本的文化语言特别是日本字深受中国古代汉字的影响,日本字中的片假名就是由中国汉字的偏旁演化而来。但是在数字的使用上,中日两国可谓天差地别,日本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与历史背景,孕育出别具一格的和族文化。与中国崇尚好事成双的偶数观相比,日本人更偏爱奇数,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有以奇为美的数字概念,他们认为单数为阳,象征吉祥,因此,通过数字所折射的文化心理差异也就由此而知. 由于各民族语言特点不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数字钟蕴涵文化伴随意义也各有特色。文化与语言是相依相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数字是原始初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字往往带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数字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研究带数字的重要性。数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的创造力,是民族灵魂、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一些日本国民数字运用习惯这一方面来了解日本人在数字上的语言心理以及文化渊源。 关键字奇数日本文化语言心理 一、先行研究 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看似词义相近而实际隐含着不同社会文化内涵的词语,在汉日两种语言中,数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立的词类存在。数字,不仅仅是个数值符号,通过借照语言文学符号作为媒介,还具有褒贬吉凶的象征意义,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折射出文化领域中的多种价值观,审美倾向和意识形态等,与中国数字观不同,日本人却唯独崇尚奇数,因此研究日本文化

从东山魁夷的_一片树叶_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012.2 语 文学刊○季红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摘要]东山魁夷的散文 《一片树叶》,通篇都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和“幽玄”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东山魁夷; 《一片树叶》;日本;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 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2)2-0074-01 [作者简介]季红,辽宁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画和散文一样极富情调之美,二者融为一体,具有淡雅的风格和恬美的意境,在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物哀”和“幽玄” ,“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东山魁夷的散文成就卓著,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对于他的散文,川端康成有如下评价: “正如他的绘画一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著的追求,有对美的热烈的呼唤。东山先生说过,旅行、绘画和写散文,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这种绝美的意境与东山魁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东山魁夷出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时代。横滨和神户是日本两大开放城市,这使东山魁夷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异国情调美的熏陶。由此,东山魁夷萌生了对西方美术的兴趣,而文学方面他却偏爱本民族的东西。1926年东山魁夷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虽然没能如愿,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毕业之后,东山魁夷到欧洲留学,专注研究自己喜欢的西方艺术,同时,以此来发现日本民族艺术之美。正所谓“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东山魁夷曾在《东方和西方》一文中这样写道:“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东山魁夷善于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这不仅体现在东山的画中,更清楚地反映在东山的散文中。 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表现出他对日本情调美的讴歌之意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对最平凡的一片树叶出神入化的描写,引发出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一片树 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对圆山月夜樱花的描写与感悟;二是对战争中生命的体验;三是对一片树叶诞生和衰亡的感悟。作者以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描写了自己与圆山月夜樱花的奇缘巧遇,体现了人与景的物我相融,感受到人生的短晢,从而进一步感悟到人应该更加热爱生命。而这种对生命的感悟则是来自于战争中对生命的体验。清澄的自然和朴素的人性唤起了“我”生命的活力,让“我”倍感生命的充实。从而感悟到人应该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哪怕是庭前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从一片树叶的生与死感悟不断轮回的生命,提醒我们要珍视所有的生命及生命的美好、多样。作品通篇洋溢着静谧和淳朴的风格,体现出东山魁夷对风景有着独到的领悟,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日本文学艺术中蕴含的“物哀”和“幽玄”之美。 关于“物哀”与“幽玄”的解释颇多。关于“幽玄”《广辞苑》有如下三种解释:①深奥莫测,回味悠长,富有情趣。②高雅,温贤,优雅。③日本文学论、歌论理念之一,以优艳之基调,蕴无限情趣,余情于言外。通过其表现技巧显现一种气氛与富有情调的内容。总之,“‘幽玄’是一种境界,它传达一种深邃幽远的韵味,并充满朦胧的余情,是日本古典文学论、日本歌论的审美理念之一”。“‘物哀’是日本江户时期国学家本居宣长由和歌和《源氏物语》发现并加以概括总结的,是平安时代王朝文学和贵族生活态度中的美的理念。”它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物哀”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源泉发出的“物心合一”的审美观念,抒发的是一种悲与美的情怀,表现的是人的真实感动与敬畏。 散文《一片树叶》全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单纯中蕴含着丰富的恬淡及伤感的情愫。我们在文中很容易发现日本人喜爱的“物哀”与“幽玄”之美。文章的开头 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74

日本中小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一、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1、日本小学和初中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上课的时间从上午8:30到下午2:30。我认识一名日本华人,他的爱人就是日本的小学老师,她给我介绍说:日本的小学从一年纪到六年纪,都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如在大火、地震中如何有效地逃生,以及学习日常生活的一般技能。 钢琴、绘画、舞蹈等课程日本都是在学校学习,家长不需要请家庭老师。德育课程的内容类似于中国现在提倡的“八荣八耻”,教师从最细微处着手,要求学生保护环境,互相帮助,互相团结。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也讲德育的经典故事,有时候小朋友是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2、学生中午必须在学校享受政府提供高质量营养中餐,下午2:30下课,回家的路上一般是半个小时。到家后,家庭作业语文和数学各一张纸,大概40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其余的时间是由学生自我支配,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玩个痛快! 3、日本学生从三岁开始要求进入幼儿园,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是要交费的。但是缴费的多少?实行的是弹性收费标准,也就是说学费是由父母收入多少决定,父母收入高交费就高;收入少交费就少,如果父母没有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待遇,幼儿园的教育费用是由国家支付的。 4、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所有的学生地位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首先,日本所有的学生统一穿政府发放的校服。更奇特是在每件校服的左胸刺绣上学生的名字,如“三田、左左木、小栗慧子”等。衣服上绣上名字的好处是对学生有较强的约束力,如学生在校,或者在社会上违反校规,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在我国我听过一个笑话:在职业高中,几个学生违反校规,校长去管,学生粗鲁地用土话辱骂校长后,转身就跑,但校长始终查不出这些学生是几年级,是哪个班的。 其次,日本从小学到高中穿戴打扮一致,男生全部是板栗头(也就是小平头),看上去格外的精神,女生一律短发,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任何人不能穿奇装异服。从小学到初中,中午由国家提供午餐料理,食物有:半个鸡蛋、一块肉饼、两块海鱼、一碟生菜(日本的许多蔬菜都是生吃,就连包菜也是生吃,但我实在是吃不惯)、一碟酱,半碗酱汤,一碗米饭(日本的大米比泰国的还要好吃,颗粒饱满、松软可口,一嚼满口生津,绝对是绿色产品)一块MHA补脑深海鱼油。 最后,从小学到高中,日本的学生上学、放学都是徒步,或者乘公交车,从来没有看过家长用车接送孩子,在各个学校的门口,看不见家长的身影。 二、日籍华人教育后代的烦恼 日本的日籍华人和持长期居留证的中国公民(在美国成为绿卡),最大的烦恼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日本的小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文化知识是次要的,考试基本上是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解析

目录 引言 (1) 一、四季自然之美 (1) 二、孤独幽怨之美 (3) (一)物哀之美 (3) (二)情之幽怨 (8) 三、纤柔细腻之美 (7) (一)女性形象的纤细小巧 (7) (二)日常生活的精雕细刻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 摘要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后工业社会喧嚣都市中青年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孤独、虚无与失落的内心世界。小说风格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四季自然之美、孤独幽怨之美、纤柔细腻之美,却鲜明地体现日本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对当代日本人的身心产生了疗伤的作用,让以孤独、无奈为主旋律的现代都市人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日本审美传统 "Norwegian Wood"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 sense standard Abstract The masterpiece “Norwegian Wood” w ritten by Japanese novelist Harukin Murakami, painted a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unveiled the innermost feelings of the youth living in the noisy metropolis, such as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loss. The novel pregnant with the beauty of seasons, woe, and delicacy represent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 even though readers are able to smell the western style from the masterpiece. Meanwhile it serves as a psychologist to heal the hearts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gives them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rather than the loneliness, helplessness. Key words Norwegian Wood Japan Aesthetic Traditional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摘要:葬礼是一种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一种体现。日本人在生死观的认知上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日本从精神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死观在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也显示出对其的迫切关心和深入思考,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思想,本文通过对日本的葬礼的研究来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葬礼;生死观 一、序论 葬礼是文化的一种,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体现。如何埋葬死者表面上看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民俗习惯,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和对死去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在人死后短暂停留在家的附近,渐渐地才远去离开,而这种仪式就是为了让死者从这个世界离开去到那个世界。日本的葬礼深受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影响,对日本人的灵魂和生死观造成了很大影响。在日本人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生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了另一个房间,生死之间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一样泾渭分明。对人生和历史的悲哀感造就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也造成了日本人生死一体的独特认识。 二、宗教影响下的日本葬礼 在日本也和中国一样有着火葬、土葬、水葬等形式的葬礼。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古代的丧葬都是按照神道仪式举行的。从古代到镰仓幕府时代,民间盛行风葬,也就是将尸体放置于野外。平安朝之后开始了佛式火葬,佛教葬礼仪式多,墓地和寺庙等只是一种附带形式。在明治到大正年间,葬礼仪式和宗教的种类不断增加,连基督教也有专门的葬礼仪式。尽管如此,葬礼的形式还是以佛教仪式为主。1995年,日本财团法人消费者协会对日本国内的葬礼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为,举行佛教仪式的占91%,举行神道仪式的占3.4%,举行基督教仪式的占0.7%。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很少举行与宗教有关的仪式,但人们却十分注重佛教葬礼仪式。佛式葬礼主要有临终、守夜、告别仪式和出殡等内容。 2.1 临终 正如在电影《入殓师》中看到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也有许多传统仪式。人死亡时,要取“死水”给死者清洗遗体。所谓“死水”就是不流动的水,可以说是死者人生最后接触的水,这个水包含亲属对死者重返生命的愿望。亲朋好友奔丧而至,一个接着一个在死者的脸上洒水,感悟悲伤。在方便筷的一端缠上脱脂棉,在死者生前喜欢的碗里倒入水,用水润湿死者的嘴唇作为一种告别仪式,此时不烧香。遗体在入殓前会用微温的水擦拭全身,在清洗完遗体之后,要将死者的两只手摆放于胸前,然后使其眼睛和嘴巴闭上。一般轻轻地将死者的上眼睑往下拨,把枕头稍稍垫高,让嘴唇向下颚靠拢不至于张开,还要在脸上轻轻地系上绷带。清洗的水称之为“逆水”,先在盆里放入水,再倒入热水,反之亦可。 为死者整容,让死者面容平静。如上所述,这项工作只有参加擦拭身体的人

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体制 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1.中央教育行政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法律规定文部省的职能权限,主要是:(1)为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规划。(2)就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组织与教育内容规定标准。(3)对地方教育委员会、地方行政机关,大学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学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 4)管理由文部省设立的大学和其他教育、科学与文化机构,任命县和重要市的教育长或负责人,审定中小学教科书。(5)对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研机构提供经费补助。 2.地方教育行政 法律规定,地方教育由地方公共团体实行自治。日本的地方公共团体分为两纵即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的行政机关为教育委员会,行政主管为教育长。地方设立的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和私立学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发展基础教育,在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师进修等方面对其所辖学校负责。 市叮村教育长的任命领得到都道府县教委的认可,都道府县教育长的任命须得到文部大臣的认可。 二、学制结构 日本战后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法》规定, “所谓学校,系指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养护学校以及幼儿园。”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 姓名:0000 班级、学号:0000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0000000 开题时间:2009-06-4 完成时间:2009-11-17 2009 年11月17日

目录

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 000 中文摘要: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 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 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

1.1武士道 1.1.1武士道的形成 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同时,日本佛教中的还给予了武士精神上的支持,让武士知道了?死生如一?这样的道理,这样可以使武士不计生死给主君卖命,这个和镰仓和室町时代的?忘我,忘家?的思想是相通的,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各地的大名间经常发生战争,当时的武士

从白色和赤色看日本人的伦理观

从白色和赤色看日本人的伦理观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ushinntu 发布时间:2009-1-7 17: 18:33 阅读:5036次 (日)社团法人伦理研究所研究员岛田光男 前言 日本人从古代开始就很喜欢白色和赤色。 即使是现在,祝贺用礼品的包装纸也是白色和赤色。而且在学校运动会等场合中,有需要分成两组比赛的时候,一般会分为白队和赤队(红队)来对抗。而且日本国旗的颜色也是由赤白(红白)两色组成的。 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私事有些不好意思,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叔母。聪明贤淑的叔母的名字是“白”,读作“AKIRA”。据说给她起名的是神官,神官可以称得上是现在继承日本古代文化传统较多的人。这位神官为祝福刚出生的孩子幸福而取的名字正是这个“白”。 几年前,当我知道对于“白”的印象日本和中国正好相反的时候非常吃惊。那是在一次“中国生活文化研究会”的例会上,作为研究会指导教师的玉川大学朱浩东先生做了如下的演讲: 在中国,“白”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无用、空虚”或者“不幸”的字眼。以革命胜利后的经典电影《白毛女》为例,主人公喜儿的父亲“杨白劳”的名字中的“白劳”这两个字就有让人联想“无论怎样劳动也无法摆脱贫穷”的小雇农的贫困生活的作用。与此相对照,在中国象征幸福的是红和黄。在中国的运动会中一般会分成红黄两队来比赛。而且中国的国旗颜色也是由红黄两色组成的。的确,在喜爱“红”的中国有很多如“红十字”“红旗”“红军”“红血球”等使用“红”字的词。但是和这些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在日本就变成了“赤十字”“赤旗”“赤血球”等等了。虽然日本从古代就学习中国的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但是为什么日本人不是喜欢“红和黄”而是喜欢“白和赤”呢? 以下我想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寻找一下日本人伦理观的特性。 1。日本古代的色彩观 《万叶集》所咏颜色的分类 日本在8世纪的时候文字的使用得到普及出现了很多作品。其中在现存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里收录了在6世纪到8世纪期间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其中包含颜色的和歌数量按照伊原昭氏的分类来看共计562首。按照颜色类别来分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赤系:202首、黄系:8首、绿系:5首、青系:58首、紫系:22首、黑系:61首、 白系:204首、其他不具体的颜色两首,总计562首。(注1) “赤系”的“系”是指和歌中所咏的“赤”“红”“茜”“丹”“红叶颜色”等等各种赤色系的

日本教育

宫廷教育的兴起原因 日本古代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教育,是从儒学传入日本后,在宫廷中设立私学开始的。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在应神天皇统治时,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汉学家阿直歧来到日本。阿直歧通晓汉文经典,被聘任皇太子之师。阿直歧又向应神天皇推荐博士王仁。王仁于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到日本,带来《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成为朝廷重用的汉学教师。由于儒学传到日本,在宫廷中兴办起学问所后,皇太子以及皇族和宫廷贵族子弟都到宫廷的学问所就学,宫廷教育就此发端。552年佛教和佛教经典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中国的儒学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融汇起来,成为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的洪流。这股洪流的推波者是圣德太子。他在593~622 年摄政期间,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创立众多佛教寺院以传播佛教,同时宣扬孔子哲学,为直接吸收中国文化,曾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臣、留学生和学问僧,移植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夺取被旧贵族把持的政权,拥立孝德天皇,仿中国建制,定年号为大化。646 年颁布“大化改新”诏书,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推动了日本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从此开始,日本设官治学,一方面继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仿照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建立日本的贵族教育制度。668年,中大兄皇子正式即位,成为天智天皇。在教育方面,开始设立大学,到大学学习的贵族子弟被称为博士学生。大宝元年(701),忍壁亲王及藤原不比等制定《大宝律令》,使大化革新以来采取的各种措施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大宝律令》中的“学令”部分,对大学及国学作了种种规定,这是日本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大宝律令》所规定的学制,在京都设大学(或称大学寮),在地方设国学。 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 自大化革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封建的社会制度。奈良时代(710~794),日本和中国交往更加频繁。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事业空前繁荣,佛教昌盛,学术进步。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内容以汉字和汉文书籍为主,偏重于模仿中国的文化教育,同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出现了使用汉字音符的万叶假名。在这个时期里,官立的大学和国学、学者的私塾、家学和家传的个别教学等三种教学形式并存和发展起来。平安时代(794~1192)初期,对大学也比较重视,并做了某些改革。但到了中期,大学衰落,私学有了发展。随着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学问所逐步成为初具学校形式的教育场所。 镰仓至战国时期的教育 平安时代后期,寺院僧侣和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兴的军事贵族逐渐掌握了政权。1192年,源赖朝称“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政权,天皇完全成了傀儡。但在镰仓幕府末期,由于皇室、京都贵族、寺院僧侣上层、幕府内部各种势力和各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斗争,酿成了南北朝的对峙和地方势力割据百余年的政治局面,史称“战国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汉学衰落,大学和国学没有得到恢复,代之而起的是武士教育和寺院教育活动。武士教育主要是灌输武士道精神,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家庭与寺院。武士教育重武轻文,在文化教育水平上比前代有所降低。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美观(1)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 美观 院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班级:08商务日语(1)班 姓名:马亚利 学号:0807250108 辅导老师:范云霞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美观 摘要:日本文化飘自中国,在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风格多元, 内涵丰富和自然主义的审美特色。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固有的建筑观,在建筑的设计上表现为重抽象、简练和强调工艺精美等特点。该文通过对日本传统设计中具代表性的茶庭和民居等建筑形式,从艺术哲学,美学和社会等多角度探讨了日本传统设计的独特手法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日本美学,神社建筑与庭院,茶庭与茶屋,枯山水,町家住宅,禅宗,泡泡筑 自古以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审美意识。人们爱美,追求美,关于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话题,人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审美意识与地域民族性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是史学家关注的热点,更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接下来,我就结合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来分析一下日本这个民族人民的审美观。 在当今的世界建筑舞台审美情趣上活跃着一批日本设计师,他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东方热。其之所以能得到国际范围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始终体现出来的本土民族精神和审美风格。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发展而成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但是却很少能看到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华丽的雕刻与装饰,只是保留了材料的本来质地,没有粉刷纹饰,错落搭配而体现出材料本身的自然美。直至现代,日本的建筑物中仍保留了草木材料的风格。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不断从中国、朝鲜等民族引入优秀民族文化,藉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移植,在每一次文化交流中,日本文化自身的独特之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出新的特色。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在日本的绘画设计中有着明显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出日本艺术以柔和、内敛为主,重精神气质的表达,其特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①遵循自然手法,以抽象表达具体——不重感性重悟性。 ②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表达丰富情感——不重形式重精神。 ③追求不对称布局。 ④设计一技艺完美为一切艺术的基础,甚至将技艺本身也视为一种美。 本文即以神社、庭院建筑、茶庭、枯山水、町家住宅和透视自然美的泡泡筑为例,分析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及其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摘要: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坦然面对死亡并欣赏死亡,他们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是生的一部分,从 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死是一种律己行为,应 该被宽恕。文章试从日本的高自杀率这个社会现象方面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 的原因,并展开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探讨,表达对日本民族独特生死观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高自杀率;殉情;生死观;武士道 一、引言 生与死是人类的自然变化,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然而对生和死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死观”。中国有句古话称“好死不如赖活”,体现出中国人重生,尤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更要顽强的生存下去。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重死,无论是 死的意义还是方式,他们都不畏惧甚至向往死亡。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 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意识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死观,树立科学公正的文化评价态度。 在我国,研究日本的学者及成果不少,但是具体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方面,成 果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欠缺的,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其他方面的研究,从而透露出日 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例如,叶渭渠的《日本文化史》从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 方面,展开了对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透露出日本人的生死观;汤春萍在《人 文社会科学学报》的第32卷第4期中发表的论文《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 死观》一文中,通过具体分析该作品,揭示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在《电影 文学》的第九期中,邵俊秋的《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从电影《入殓师》的拍摄技巧、制作效果、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分析,反映出日本人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节。在日本,关于生死观 的研究主要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做以阐述的居多,研究的范围广,程度深,成果 丰富。但由于手头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因而无法一一列举其具体内容。 二、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 日本的自杀率在世界上名列前位。据统计,199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 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2.4%。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日本以每10万人中就有25个自杀者而位居第一位。根据日本政府的调查显示,每个月的 1号、最后一天以及整个3月是日本自杀人数最多的时间,其中3月1日排名第一。因此政府将3月定位“自杀对策强化月”,并开展了一系列预防自杀的活动。 据日本警察厅公布的资料显示,日本的自杀人数1998年到2011年连续14年每年都超过3万人,平均每月的自杀人数在2000人左右,每天平均有85人自杀。大家所熟知的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等著名作家都是死于 自杀。他们把在作品中忧郁的情绪带到了现实,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日本 还有许多官僚和企业的领导因犯错误而自杀,死对他们来说,是一日本种谢罪, 也是一种解脱,很多事情因为当事人自杀就不再追究,周围的人也对他表示原谅。近年来,自杀行为呈现出低龄化和集体化的特征,中小学的学生自杀人数增加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