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日渐深入人心,其优势也愈加明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接近教育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现代教育需要的研究型教师,以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和进步。那么,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究竟该怎样在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营造出良好的探究氛围。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只有处于一种具有探究氛围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从心底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踏实的安全感,消除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比如,教师可以多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来缓解紧张的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课堂活力;在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适当交流,耐心地询问和倾听学生的想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学生犯错误时,也不要盲目地批评,而要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安慰和鼓励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构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实质在 于创新教育教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开展探究性教学,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课程中应增设物理探究活动的 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情景。本文就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1.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 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创设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2. 通过做实验、提出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通过实验创设。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可以激活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如讲声现 象时,设置这样一道题:给灌开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升高还是逐渐降低?学生通过 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升高。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实验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 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 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思维开放和能力培养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 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 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探究式 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 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 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 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 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 特点”等问题,我们都不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 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 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 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 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doc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性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

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

小议初中物理教学教法初探

小议初中物理教学教法初探 摘要:随着基础物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充分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呢?为此,笔者深入、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的相关资料,结合当代学生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出了一套较好的教学策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56-01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高中阶段文理分流的趋向。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尤为重要。八年级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自豪,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尤其是女同学。因此,为了使八年级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步入学习物理的正轨,授课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教材的优势,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1.挖掘新教材的亮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感觉非常新鲜,对学好物理也

十分渴望,但是当他们进入课程学习后,能否保持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新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内容生动活泼切合了学生的心理实际,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够重视新教材,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比较容易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应因势利导,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对物理就有了感情。其次师生齐动手,发挥物理实验优势。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控制教师的”讲”,让学生充分地”议”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别剥夺孩子的权力,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课堂要实现高效,老师必须讲得少,一节课老师最多只能讲20分钟,让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质疑、交流、讨论,教师仅仅起点拨作用。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多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中,开辟了探究性学习,强调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下面结合人教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如“大气压强”一课的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两边各用8匹马,共16匹马拉一个半径只有20cm的两个铜半球组成的中间抽出了空气的小球,学生非常震惊,那么多匹马才能把这么小的一个球拉开,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就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急需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有些实验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准备。如上“浮力”一节时,我让三个学生一组分工合作,一个学生准备小塑料盆和一个空饮料罐,另一个准备一盒橡皮泥,再一个学生准备一些花生米或者大米。上课时,让学生拿出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每人拿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放到水盆里,再在小船内放粮食当“货物”,看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最多?再注意装“货物”多的船有什么特点?学生做得很认真,也非常高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而不感觉到有压力。接着再做另一个实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注意饮料罐按入水中的深浅不同时,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并观察水面的变化。再问此实验现象可以给同学们什么启示?并思考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测量浮力?接着引入探究的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三、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探究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探究能力奠定基础。由于初中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杯底和杯子的壁,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会观察到有小气泡附着在器壁上。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气泡在慢慢变大,再接着会观察到有的气泡可以离开器壁上升了,再问上升的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气泡最终又怎样了?继续观察,看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再观察气泡比先前又有怎样的变化?当水沸腾时,让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还变不变?气泡多不多?气泡上升的速度快不快?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又如何变化?上升的气泡跑到哪里去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完整版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 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 ——《欧姆定律》 张花玲 【案例背景】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 为配合我校物理教研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特地选择为了基础较好、比较活泼的班级开展教学,有老师观摩。 【案例描述】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有: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析]参与式教学也一定要明确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更有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初中物理常见的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见的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我对初中物理探究方法的小结,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不易观察,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换为 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如:比 较动能大小时,把他转换成木块被撞开的距离,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可以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分子的运动;用灯泡是否发光或用小磁针在电路旁是否偏转检查电路中是否有电流。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 作用来认识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以转换成他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再如, 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二、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 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 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 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初中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 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三、等效替代效法:等效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 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我们学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的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等等。

我谈初中物理教学探究

我谈初中物理教学探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变被动的知识灌输为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讨论和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兴趣激发 探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探究也是开发智慧的源泉。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1.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创设探索情景: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回答是一根线易断,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其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砝码时,细线却断

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时,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会产生思维撞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再进行新课教学,效果相当好。 2. 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电场、电场线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各种电场线的分布的印象,电场线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模拟:用自制的验电羽(绝缘支架上固定金属小球,存小球上粘贴多根细棉线或小纸条)接感应起电机,使验电羽带电,小球上棉线由于受库仑斥力的作用而排斥开,其形状似点电荷的电场线的分布,若用两个验电羽彼此靠近,使它们带同种或异种电荷,则可清晰模拟同种或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的分布;还可以采用花生油与碎大米的混合物作为电介质,放入到装有电极的平底玻璃容器中,使电极带电,同样可模拟演示各种电场线的分布情况。经过这样的演示,电场分布模型可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精神。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下面,就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探究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探究,逐步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探究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但是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 1、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来说可以由粗糙到精确。对于一个探究活动也可着重于探究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例如,对于《声音的产生》部分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提出问题;探究摩擦力产生原因则着重于猜想与假设……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2、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环节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环节涉及的有关方法。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 ——《欧姆定律》 【案例背景】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 为配合我校物理教研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特地选择为了基础较好、比较活泼的班级开展教学,有老师观摩。 【案例描述】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有: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析]参与式教学也一定要明确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更有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分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晋江市江滨中学罗新兴 “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1)这句话揭示了新教材改革的根本目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近年来,物理学在航天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超导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基础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而着眼于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科学、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与教改,尽好人民教师的一份力。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侧重于结论的掌握,经验的传授,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我们不能否认传授法对基础教育的作用,但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确实存在很多弊端,它甚至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在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中获取知识和探究的方法,“这种建构式的科学教育更加强调的是探究问题,而不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思维,而不仅是记忆;是在情境中理解,而不仅是获得些许信息;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和分享思想和信息,而不是无益的竟争。”(2)新形势下,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全面、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中,促使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险索精神。” 因此,科学探究在新形势课改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科学探究应有七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下面谈谈我个人对这七个环节的体会。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改进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改进 发表时间:2015-04-24T10:29:26.6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3月总第149期供稿作者:沈荣恒[导读]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且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呈阶梯式上升。 沈荣恒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桑园中学652700 摘要:直观、形象的实验,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基本概念,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记忆。实验的改进,便于操作,效果更加明显,方便得出结论。 关键词:物理实验改进创新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且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呈阶梯式上升。自古以来,很多人认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通过实验推翻了这个错误的认识。矿泉水瓶中有气泡时,很多人错误认为当瓶子突然向前运动时,气泡是向后运动的。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实验,才能获得正确结论。物理实验的改进,要本着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不变的前提下,从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等方面突破,最大限度地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改进后的实验要求科学性强,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直观,才能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现将多年从事物理教学过程中自己学到的、从生活中发现的、学生的问题中、试题研究过程中、教研的启迪中的所得所感,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对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归纳总结了几个实验的做法如下: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P7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存在着操作重复、整体对比不强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简便直观地看出实验结果。可进行如下改进: 1.“一对蜡烛”增加到 “三对蜡烛”。学生在做此实验过程中,只选用一对大小相等的蜡烛,随着实验过程的进行,两只蜡烛大小就不相等了,学生就不便找到物与像的大小关系了。同时,在测距离时,还要分三次变化蜡烛的位置,操作不方便。在实验中,同时采用三对等大的蜡烛放在不同的位置,在观察大小和测距时就不需要变动蜡烛的位置了。 2.用“坐标纸”替换“白纸”。教材的实验是在桌上铺一张白纸,然后记下蜡烛、像、平面镜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分析得出结论,但这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把白纸换成坐标纸,让学生通过看坐标纸上格数准确判断像和物的位置,而避免了多次测量带来的不便。 3.“厚玻璃板”换成“薄玻璃板”。在此实验中,由于玻璃板较厚会出现两个虚像,因为它两个表面各成一个虚像,所以采用的是较薄的玻璃板。 4.“白天做实验”改成“晚上做实验”。白天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由于玻璃板前后光线强,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学习这节内容时,通常安排在晚上进行更好。 改进后的实验,方便、简明、直观,实验效果明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用手电筒或小灯泡来代替蜡烛,克服点燃的蜡烛会滴蜡、火焰还在跳动、不稳定带来实验中观察的不方便。 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59,在这个实验中由于酒精灯火焰比较小,石棉网本身吸热、散热,再加上烧杯中要装的水较多,导致把水加热至沸腾耗时太长,学生很难完成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所以作了如下的改进:改进方法一:“酒精灯”改为“热得快”。用一个大的烧杯,装上水,把一个热得快放入水中直接加热。采用电加热,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但要注意安全。 改进方法二:“烧杯”改为“试管”。用一个大试管代替烧杯,在试管中装上一定量的水,做“观察水沸腾实验”。点燃酒精灯,用外焰直接加热试管。从对水加热至水沸腾这一过程中,读出不同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就可以了。此实验我们把烧杯换成大试管,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且水的质量小,大大缩短了加热的时间。 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实验器材有木块、木板、重物、弹簧测力计;实验原理为:二力平衡。实验过程: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由于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到拉力与摩擦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便可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2.弹簧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很难读数;3.读数时视线与板面垂直难以做到,导致实验数据误差较大。改进一:改“拉木块运动”为“拉木板运动”。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弹簧测力计一端拴在木块上,另一端拴在一个固定的支架上,拉动木板便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样做的好处是人和弹簧测力计相对静止,便于读数,不需匀速拉动木板,操作方便。改进二:用“鞋刷”代替“物体(木块)”,观察摩擦力的方向。此实验学生很难看出摩擦力的方向,而增加一把鞋刷,把物体放在鞋刷上,鞋刷的毛向下,向右拉动鞋刷,可以看到鞋刷“毛”向左弯,说明地面给物体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左的。总之,改进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实验、掌握物理知识,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科学探索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在不断求知、勇于创新的过程中完善自己,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参考文献 [1]万山《对几个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与补充》。 [2]汤宝顺《王金战系列图书:轻松搞定初中物理实验与探究》。 [1]陈东勤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指导》。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 “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供你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 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 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

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 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

初探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初探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材是载体,教师是关键。教师在 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创设好物理情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和领会物理科学方法,这是 物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 展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师;学生 《物理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的学习 目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 学生经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 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如何使物理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其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 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 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就需要学生面对新的物 理情景,建立起物理模型,并把已知条件进行提取、加工、综合、迁移至问题部分,从而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就 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物理学研究的方法,遇到这类问题时 才会有法可循,游刃有余。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材是载体,教师是关键。教师在 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创设好物理情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和领会物理科学方法,这是 物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就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谈一谈教师应 该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当学生掌握了这一研究问 题的方法后,就可以迁移、运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可能孤立 地存在着,与它发生联系,对它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 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二、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 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实验中,把各点作为横轴、电流 为纵轴,作出的图象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 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象法。这样把数

物理(心得)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物理论文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背景传统的物理教学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给学生的空间很小,往往着眼于提高升学率,通过教师的灌输,题海的训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获得系统性的认识,形成不了一种统帅全局的概念。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忽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忽视了学生的经历、体验、认识和运用探究的过程,从而难以激发学习,探究物理学的内在积极性。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当今时代,不在是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探究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课题研究的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的主题既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教学中应打破知识体系的结构,以科学探究为中心,创设学生亲自体验、主动参与、平等参与、师生互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创造出“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问题”“经常被难住”真正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四、探究学习应遵循的原则1.主动参与性原则:探究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

初中物理几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初中物理几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黑龙潭乡中杨国盛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它联系实际紧密,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因此学生比较感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在初中物理许多实验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例如: 1、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2、研究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深度) 3、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4、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摩擦力) 5、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6、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 7、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长度、材料与横截面积) 8、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 9、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 10、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 11、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无铁芯) 1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13、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14在概念引入中用到控制变量法的有:速度的概念(V=s/t)、密度的概念(ρ=m/V)、压强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217606270.html,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王伟东 来源:《南北桥》2019年第09期 【摘 ;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和优化,教师要优化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实践机会,创建更加活跃和民主的课堂氛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 ;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067 一、自主学习方法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 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地探索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使得原本枯燥、深奥的物理知识朝着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让初中生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更多的角度深入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初中物理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弥补学生对物理知识领悟不深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基于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创建的物理课堂,拓宽了课堂沟通和教学的渠道,传统的课堂 上学生与教师交流停留在问题层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可能有交流,而新型的教学课堂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共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视野,弥补自身认知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推动课堂氛围的升华和优化,让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进一步提升。 (三)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有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教师收集到的信息是有 限的,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辅助学习小组之间发挥出最优的探究和讨论的效果,在课堂走访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对于兴趣不高的学生及时采取激励的措施,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累经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探究兴趣。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