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n 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个别资源稀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n 对于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由于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不一,或在结构上的特点或不平衡性形成资源约束。

6、资源稀缺的度量(物理度量、经济度量):

7、储量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储量是指地质上已经确定的、在当前的费用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的资源。

2 物理度量通常是通过储量分析进行。

1)常用静态耗竭年限指标来衡量不同资源在一定时期的稀缺程度。

Y=S0/R0 Y :使用年限;S0:当前的储量;R0:资源当前一年的开采量或利用量

2)动态:年利用量以r的比率增长,则在t年时,资源利用量R t为:

R t= R0e rt

R(T) =∫0T R(t)dt =∫0T R0e rt dt= (R0/r)(e rT-1)

T、Y、r关系密切(P29,表2-1),简单而言,相比较Y,当r>0,时间T将随r增大迅速缩短;反之,T 将延长。

“70法则”,即利用量每70/100r年翻一番。

但当年利用量增加的同时,储量也可能增加。

2 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

1)资源产品价格

许多可耗竭资源的价格一般遵循U型轨道变化。当新资源发现趋于困难,成本难以降低,价格则趋于上升。因而一定程度上价格可以衡量现在和预测未来的资源稀缺状况。

资源产品价格可以有两种途径考察:

资源产品现价——市场价格;

资源产品的相对价格,反映资源相对于劳动力和资本而言的稀缺状况。

2)资源开发费用或开发成本

v 资源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长,

即所谓的李嘉图效应。

v 因为较好开采的已被开采,开发品位较低的资

源的成本随之上升,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v 也有技术和规模经济的问题存在。

3)租金

v 是资源产品现价与边际开采费用之差,也称原位资源价格、矿区使用费或使用者成本

v 租金实际上是存量资源的影子价格,所以该指标可以成为度量资源稀缺的较适当指标。但边际开采成本难以观察。

v 常用资源的勘探成本衡量稀缺程度

8、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

1、技术进步

v 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

v 技术进步可以带动资源利用率提高

v 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过程中对稀缺资源的替代

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国家在资源禀赋和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并通过加大经济开放度,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促进国际分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和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3、基础设施投资

v 提高资源开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使原来难以利用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

v 扩大人类定居和活动的区域,缓和人与资源的关系

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v 价格政策体系:减少扭曲,传递真实的信号

v 产权体系:明确、安全、可执行

v 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如山西的小煤窑问题,家族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

第三章

1、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标志意义及文件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强调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但仅局限于科学家范围内。

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最早在国际文件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

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文件,可持续发展从思想和理论走向实践

1997年12月,日本京都,《京都议定书》

2002年8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环境与发展峰会

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2010年11月,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2、代内公平

保持不变的或增长的自然资本存量有助于达到全球范围内一代人的公平,即在给定时点上公平对待一国内部或国家之间的处于劣势的集团。提升环境决策的重要性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有利,可能会对发达国家的穷人不利。

对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为什么?

因为这些国家的居民更依赖于从自然资源开发中获取能源、原材料、出口等收入。

3.代际公平: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理解:该定义与帕累托关于社会整体改善的观点一致,这里社会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可以表达为“帕累托可持续性”。利用帕累托准则(Pareto Criterion)来判定社会是否有福利可得,在应用上具有局限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必须对加在后代人身上的费用进行补偿

代内公平

在发展中国家经常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之间的贫困陷阱

在发展中国家人们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为可以避免贫困陷阱的出现

越是强调环境保护就意味着会使穷人的开支增加,如穷人通过砍柴获取能源取暖、煮饭,捕杀野生动物以获取蛋白质。

代内公平

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在实现公平方面表现的并不明显

富人对优美的环境有更高的需求收入弹性

自然环境具有“公共品”(public goods)的属性

环境资产表现出区域性特征。通过自由选择工作和居住地,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物品的偏好。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代际公平

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代际公平

利用帕累托准则(Pareto Criterion)来判定社会是否有福利可得,在应用上具有局限性可持续性原则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富于弹性。

简答:4、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

??改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ú衡量经济进步的基本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ú GNP有误导作用,通常不包括环境损害

ú NNP(国民生产净值)考虑了人造资本折旧,但没有考虑自然资本的折旧(如石油、森林资源的减少。ú一些国家考虑应用资源帐户来反映资源的变化(非货币的形式),如法国和挪威

ú许多国家发表一系列的环境统计报表来显示环境变化和经济之间的联系

??纠正扭曲的价格

赋予自然资源以正确的经济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包括:

1. 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包括开采或获取成本

2. 由于开采或获取造成的环境成本

3. 由于不可持续的管理造成的对未来收益的损失称之为“使用者成本” (User Cost)

??对项目进行可持续意义上的成本效益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对项目决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表示口头上的重视。标准的成本效益分析中不包括环境的收益和损失: ? (B t-C t)/(1+r)t

考虑环境效益的成本效益分析

? (B t-C t±E t)/(1+r)t

Et环境收益+ 或损失- 案例: 三峡水库的投资收益与成本1. 经济成本(投资、移民等)2. 经济收益(发电、防洪等) 3. 环境成本(物种消失、河流污染、淤塞等)

名词解释:5、使用者成本的概念:自然资源使用者成本是指现在使用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6、可持续性收入(绿色GNP)的概念: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全部资本资产的存量随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长的时候,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

SI是指在不减少现有资本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NP)/(NNP)中只考虑了对人造资本的折旧

即NNP=GNP – Dm

Dm:人造资本的折旧

新体系中:考虑环境资本折旧

即NNP=GNP – Dm -Dn

Dn:环境资本的折旧,包括:

1)原先没有进入GNP中损失,如野生生物物种和景观的消失,矿产资源的消耗;

2)虽已包含在GNP中,但却低估了的损失,如大气污染,在GNP 中只包含了污染引起的农作物产量减少。

??可持续性收入

印度尼西亚的案例(Repetto,1989):

对石油的调整:用一年的石油产量估计石油储量的折耗。

对森林损失的调整:与石油类似,但需考虑森林的自然增长和造林而增加的存量等因素。

对土壤侵蚀成本的调整:由土壤流失造成的农作物生产率的损失来评估。

n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

7、广义的可持续性收入公式及各项含义

SI=GNP-(Dm+Dn)-(R+A+N)

R:污染引起的环境恢复费用;

A:污染的防治费用或预防费用(Aversive Expenditure);

N:由于自然资源的非最佳利用和开采引起的过高评价资源价值的损失费用。

第四章

简答:1、贴现率与资源消耗的关系:

贴现率高低与资源消耗:一般认为,贴现率代表未来的权重(负相关)。贴现率越高,越鼓励人们较早地消耗自然资源。(对此存在争论)

关键在于贴现率不应高于资源的最大增长率。

(并非意味着贴现率越低越好)

社会贴现率对资源利用的影响:1、较高的社会贴现率,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当前消费,鼓励人们较早地消耗掉自然资源,直至匮乏。2、较低的社会贴现率,有利于资源在代际间的公平分配,从长期看,资源消耗率必须与资源再生率向平衡,一旦贴现率高于资源的最大增长率,可能导致资源匮乏。贴现率较高时,资源价格较低,鼓励人们加速使用资源,但由于过度消耗资源,资源稀缺性增加,因此未来价值上涨较快。

当贴现率较低时,资源价格较高,抑制人们使用资源,有利于资源保护,且由于资源不易出现稀缺,未来价格上涨较慢。

2、为什么计算贴现率;

使用贴现率的意义:贴现率的使用使未来的利益被打折,削弱了未来的收益和成本,而较低的贴现率意味着未来的利益被打折较少,如果当代人把未来人的利益看成是如同当前一样重要,并且在实际的生产消费中考虑未来人的利益,则社会贴现率为0,可见,较底的贴现率有利于给后代较大的关注和资源保护。

3、契约曲线的概念

埃奇沃思方框内所有帕累托有效配置点的集合,也称帕累托集。其涵义是任何交易如果不在帕累托集上就不可能是最终契约,因为还有改进的余地。

契约曲线又称效率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4、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方面分析

市场失灵的类型

完全竞争的市场通常是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不同时间上配置的有效机制,但如果相关的条件不满足,市场就不能有效配置资源,产生市场失灵。

1、资源产权不安全或不存在

产权不安全或不存在:打击人们对资源投资、保存和管理的积极性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与短期行为

公社集体土地与自留地的生产效率差异

农村宅基地的粗放利用

森林资源国有的可实行性

基本特征:完全覆盖性,排他性,可转让性,安全性,可执行性。

占优策略:是指不论对方如何行动,自己的策略总能获取更大的回报。

如果在一种状态下,双方都不改变自己的策略。若其中一方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另一方面却不回应,改变一方的处境就会更糟,则这种状态称之为“纳什均衡”。

2、无市场、薄市场(thin market)和市场竞争不足、

资源市场不存在或发育不足,如渔业资源或水资源定价偏低

一些资源的市场上,卖买者数量很少,竞争很弱,称之为薄市场。

垄断,进入障碍,高信息成本,市场规模狭小等导致竞争不完全。

3、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他人的福利,但没有激励机制使产生影响的人或企业在决策时考虑这种对别人的影响。如:空气污染,门前的花园,上游农民种树

市场失灵——外部性

积极的外部性:市场供给不足

MSB=MPB+MEB

消极的外部性:市场供给过量

MSC=MPC+MEC

外部性举例:空气污染,门前的花园,上游农民种树、伐木或施农药对下游农业或渔业的影响等,其他?

4、公共品(public goods)

公共品:是只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它所带来的好处,而且一个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 路灯,景观,净水等。供给的不可分性(jointness in supply)和搭便车(free rider)现象。公共品的市场供给不足。著名的灯塔的故事

5、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交易中取得信息、互相合作、讨价还价和执行合同的费用。

6、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短视计划(myopia planning horizons)

不确定性:由不可控因素如天气,以及市场失灵不能提供价格信息导致

5、政府失灵——原因:

1、改正市场失灵很少是政府干预的主要目标。

国家安全,社会平等,宏观调控

2、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对于市场的了解经常是不完备的,导致政府干预常有未预料到的副作用。

3、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并使改变这些政策在政治上变得困难。

4、不同的政策相互影响,使激励机制发生扭曲。

5、与环境无关的政策往往比环境政策对环境影响更大。

6、激励不足与政府运行效率问题;公共部门的激励问题较私人部门问题更大……

6、排放税的概念

是对资源开发利用者每单位污染征收的税收,以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7、排放税与排放标准的比较

比较两种制度的效率

通过消除污染的成本:排放标准和排放税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方法:排放标准下的污染消除量=排放税下的污染消除量

结论:通常情况下,排放税比排放标准在经济上更有效率。

2 8、原因分析:

1.排放税较之排放标准所花费的资源费用低。

2.排放税为企业提供消除污染的动力。

3.排放税使不同企业根据各自的控制成本选择控制量。

污染行业的代理人一般都为有利于排放标准而不是排放税的议案游说,这是为什么?

因为根据排放税,污染者不但要支付提供均衡污染消除量的费用,而且还要为未消除的污染量纳税。对污染者,这是一笔真实的负担,不过对受害者税收可以提供补偿,因而从社会的角度,排放税可能更加公平。

9、科斯定理概念:

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只要交易费用低且交易有利,无论哪一方拥有产权,资源配置都存在向社会最优点移动的趋势。

10、计算:问题:两公司控制污染的边际成本分别为MC1=200q1, MC2=100q2,式中q1、q2分别为两公司减少的排污量。假设不进行任何排污控制,每个公司的排污量分别为20吨。

(1)计算减少的排污总量为21吨时的成本有效配置。

(2)此时,排污标准在两企业间如何有效分配,价格是多少?

(3)如果周围大气的环境标准为27ppm,把每吨排污量转换为ppm的转换系数分别为a1=2.0,a2=1.0,计算有效成本控制量的配置。

?补偿变化CV:新的价格下,保持原来的福利需要的补偿支付(收入的增减)

?等价变化EV:在旧的价格下,保持新价格条件下的福利需要的补偿支付(收入的增减)

n 资源配置中的福利经济-环境变化

n 案例:住宅小区内修高速公路问题

?小区居民有权享受安静的环境

o用居民愿意接受的补偿(CV(WTA))来测量

o用开车的人的支付意愿来测量修路的好处(CV(WTP))

?当地政府有权修筑公路

o居民为避免修路愿意支付的价值(EV(WTP))

o用开车人为不修路愿意接受的补偿来测量修路的好处

n 问题

n 请问如果政府试图修筑穿越中山陵风景区的公路,那么由此带来的环境价值损失将如何进行补偿?

n 学校试图填平荷花鱼池建楼,如何评价由此给大家带来的休闲价值的损失?

第五章

1、稀缺租的概念

可理解为资源开采者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源开采时必须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绝对地租”或使用费。

2、社会最优开采决策—最佳利用的基本条件

保存现有资源的收益

1、原位资源稀缺租的增值

2、边际生产成本的降低

3、环境价值的增加

保存现有资源的成本:

将资源开采销售所得用于其他经营的净收益或出售资源产权所得的利息收入

3、社会最优开采决策—简单霍特林法则的概念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存在开采资源的价格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开采资源的价格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的情况下,对于开采者来说把资源保存在地下与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

当不考虑环境价值和开采成本时,就可以得出简单霍特林定律(simple Hotelling rule):

k=r

n 资源资本价值的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此时,所有者才会对把资源保存在地下和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

n 对于可再生资源,这一定律可表述为:g+k=r

g:资源的生物学或地质学的增长率;k:资本价值增长率。

r:贴现率。

n 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

?影响卡特尔的因素

1.原油需求的价格弹性:长期与短期

2.原油需求的收入弹性:对世界经济的敏感度

3.其他供给者的影响

4.卡特尔成员的不一致问题

2.如果不可再生资源的逆需求函数为p = 8.0- 0.4q, 边际开采成本为2.0。(1)如果两期共有20单位资源可供利用。在动态有效配置和贴现率为0情况下,第一、二期分别开采多少?(2)两期中有效价格分别为多少?(3)每期的边际使用者成本为多少?

在题2中,如果资源储量增加为60个单位时,请问开采决策有何变化?

n 边际使用者成本的变化情况?

n 如果贴现率提高,开采如何变化?

n 边际使用者成本的变化情况?

n 如果使用非再生资源的同时,存在有一种固定开采成本的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请问开采如何变化?先使用成本较低的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转移到可再生替代资源

例如:由使用煤转到使用太阳能,由使用地下水转为使用地表水

4、垄断企业与竞争性企业使用资源的区别、原因:

竞争性企业开采决策

企业在纯市场结构中自主决定开采利用方式,其利润最大化行为将导致资源开发利用偏离社会最优利用路径

企业和社会最优利用比较:

n 短期:企业最优的资源产品产出水平高于社会最优的产出水平,而且价格和租金较低

n 长期:情况相反,而且企业最优的资源存量水平一直低于社会最优的存量水平、稀缺租一直高于社会最优的稀缺租。

n 因此企业的微观决策倾向于过度开发资源

垄断性企业的资源利用

n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完全竞争情况下能够节约和保护资源,但跟社会最优利用相比仍然存在过快开发利用的倾向。

n 与社会最优相比,其决策目标中也可能忽略了资源的环境价值,也使用高于社会贴现率的贴现率。

n 垄断者倾向于减少现在开采而增加未来开采,在短期内有助于资源的保护

5、影响卡特尔的因素

原油需求的价格弹性:长期与短期

原油需求的收入弹性:对世界经济的敏感度

其他供给者的影响

卡特尔成员的不一致问题

6、原油需求的价格弹性长期与短期的区别例如汽油

当汽油的价格突然上涨,我们并不会考虑卖掉汽车。因此在短期内,汽油的需求量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的长期的增长我们会考虑用其他的代步工具

第六章

1、如何求最大增长率。

n 可再生资源的种群生态增长过程

N t+1-N t = B-D = (b-d)N t

n N t+1:t+1时期的种群数量

n b:繁殖率

n d:死亡率

n N t:t时期种群的数量

假定资源种群在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数量动态特征为:

dN/dt=Nr(1-N/K)=F(N)

则当N=K/2时,资源增长率为dN/dt=Kr/4,达到最大。

由此可以得到一条与不同存量规模下的增长量相适应的可持续收获曲线。

2、增长量与存量的图形分析

n 横轴是存量水平

n 纵轴是可持续的收获量水平

n 在任何给定的存量水平都会对应有相应的收获量水平

n 收获量水平是dN/dt=Nr(1-N/K)=F(N)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 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只要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范围。一般为: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一、 资源配臵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臵职能的原因: 1.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2. )外部效应的存在 3.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原因: 1. )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2.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 ) 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 原因: ( 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 2) 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 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 4. )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 1)征税 ( 2)转移性支出 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原因: 1.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2. ) 政府作为市场上一种经济力量, 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节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1月4号8:00 3508 名词解释: 1.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 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2.产业结构: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 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3.支柱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密度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 4.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商品的企业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影响 市场运行效率。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 5.SCP:即从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对某行业进行分析的工具。 6.TOT:Transfer-Operate一Transfer的简称,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移交给投 资者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该投资者利用获取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获得收入。 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项目移交中,政府或其所设经济实体将取得一定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

7.BOT: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的 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简答题: 1.简要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我国环保产业中大多数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都比较小,少部分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能比较大。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布局,更加导致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产品差异化:环保产品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还应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因此环保产品和服务必须多样化。我国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偏重于产品的生产,而其它方面,如环保技术开发、资源利用、环保咨询等方面则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甚至很多环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许多环保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行业壁垒状况:由于我国过去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一直以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不是很高,于是,许多技术、设备落后的小规模企业得以进入,并且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主体,相反,那些高科技的大规模企业很难进入。我国环保产业目前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 而与此同时,在环保产业内,又有许多亏损的企业却在作苦苦挣扎,不能从产业内顺利退出。这种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壁垒组合必然导致环保产业内的过度竞争。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公共经济学 考试重点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人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则所有互利的交易都将得以完成,并且其产生的均衡资源配置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 假设 1.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完全竞争的 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 那么,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我们认为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就出出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为什么一定会实现? 1.帕累托效率:在该点上,要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唯一的情况是使其他人的 情况变坏。 2.帕累托改进:在不使其他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情况变好的资源重 新分配。 3.边际替代率:一个人愿意放弃一种商品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的比率。 4.假设有两个消费者A、B,有两种商品X、Y,数量分别为,A消费Xa、Ya , B消费Xb 、Yb . MRSa=3,MRSb=5 消费者A愿意用1单位的X交换不少于3单位的Y,消费者B愿意用不多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B能用少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增进自己的福利。如果A用1单位的X交换4单位的Y,B用4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则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只要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这种重新分配是可能的,当MRSa不等于MRSb,产品的分配就未到达帕累托最优,消费者之间自由交换,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直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可以自由交换,因此,完全竞争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则每种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社会通过适当的安排初始资源禀赋,则完全竞争市场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含义1.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肯一分开。 含义2.政府若能使用有效的方法转移资源,就无需干预市场价格。 是不是帕累托最优就等于完全竞争? 帕累托最优是作为衡量分配效率的标准,与完全竞争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只不过完全竞争的结果恰好满足帕累托最优。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有足够的智慧,可以不通过市场使得资源配置处于任何一个行为人的MRS都相等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经济仍然是有效率的。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经济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经济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 ) A.欲望的无限性 B.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C.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D.欲望的相对有限性 2.下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 ) A.小汽车 B.时装 C.食盐 D.化妆品 3.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方法是( ) A.边际效用分析法 B.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C.等产量线分析法 D.成本收益分析法 4.一般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 A.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 水平线 C.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D. 垂线 5.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 A.1年内 B.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而调整的时期 C.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 D..只能调整一种生产要素的时期

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某行业的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 ) A.原有企业退出该行业 B.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 C.既无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无企业退出该行业 D.既有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有企业退出该行业 7.劳动的供给曲线( ) A.向右下方倾斜 B.向右上方倾斜 C.向后弯曲 D.是一条水平线 8.当某项经济活动为别人带来好处,又不用获得好处的人付出任何代价,这叫做( ) A.正外部性 B.负外部性 C.公共物品 D.搭便车 9.-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被称为( )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净值 10.在影响总需求的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中,最重要的是( ) A.财产效应 B.利率效应 C.汇率效应 D.财产效应和汇率效应 11.根据乘数理论,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80时,1亿元的自发总支出增量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 A.2亿元 B.3亿元 C.4亿元 D.5亿元 12.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可以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说明( )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和辨析)

【简答和辨析】 1、绝对购买力理论与相对购买力理论的关系 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②计算公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e =*t t P P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t t t P P e ③联系与区别: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汇率。 2.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价格的绝对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反映价格的变动率。 3.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说明汇率之所以变动的原因。 4.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相对购买力平价理用于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答:一、经常项目,指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以及非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获取或处置;其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三、错误遗漏项目,用于抵销统计误差 3、生产补贴与关税哪种手段更优 答:①幼稚产业论的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改进生产效率,既然是针对国内生产,显然直接的保护方式应是引入生产补贴,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方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②生产补贴比关税的保护成本低,因为生产补贴不改变国内价格,可避免消费扭曲。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特征 答:1自由贸易区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②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③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2关税同盟 特点:①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②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 ③成员国较自由贸易区权利让渡更多,失去了自主关税的权利。 3共同市场 特点:①各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②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4经济同盟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实证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他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中间不包含任何的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经济学常常需要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结果作出评价,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此时进行的分析为规范分析,其显著特点在于,经济学家进行规范分析时,往往都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得出对还是错的结论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需求曲线图中,需求量是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不同价格水平时不同需求量的总称,是一种关系,指整条需求曲线 需求的变动: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或价格水平,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则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百分率之比 蛛网模型: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一个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释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生猪等的价格和产量一旦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波动情况,该模型因所描述的价格运动图示形同蛛网而得名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减)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价格效用: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使消费者为能够获得更多效用而增加其购买量的现象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正常商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从而使私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 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3、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 ?首先,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 ?其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 可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 (1)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只是分享

《公共经济学》复习 题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 答: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以及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等。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一、资源配置失效:1.不完全竞争 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 4.市场不完全.5.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6.偏好不合理-优质品与劣质品问题二、收入分配不公平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正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负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 纠正外部效应三种设想: 1、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2、合并与外部效应有关的企业; 3、使用税收和补贴计划。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纯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完全非排他性和完全非竞争性着两方面特征的物品。 公共产品的总体特征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答: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一、导论 1、稀缺法则: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失去的最佳选择可得的收益 3、生产的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1)土地:狭义的土地指土地本身。而广义的土地是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山和河流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因此,土地又可被称为自然资源。 (2)劳动: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 (3)资本:经人类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它产品所需的一切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总称 (4)企业家才能:组合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能力。企业家必须要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 土地拥有者赚取地税,劳动者赚取工资,资本所有者赚取利息,企业家赚取利润; 4、资源配置: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 经济学即优化资源配置的科学,生产效率表现为: (1) 给定投入,产出最大;(2) 给定产出,投入最小。 消费效率表现为: (1) 给定货币开支,得到最大满足;(2) 给定满足,货币开支最少 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决策者,如居民、厂商经济行为的一门学问。研究消费、生产决策,以及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经济视作总体进而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问。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上述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形成和决定的,并据此通过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 (3)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前者研究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属于总量分析。后者研究单个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其产量的决定,属于个量分析。好比树木和森林的关系。 6、经济学的四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种类问题)如何生产(方法问题)生产多少(数量问题)为谁生产(分配问题)结果好坏,能否改善(价值判断问题) (1)生产什么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比较优势是指比其它主体更低的机会成本从事某种活动。因此,比较优势的实际是比较成本优势)为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人们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2)如何生产包括由谁、什么资源、什么技术、什么组织形式来生产等问题。市场会激励厂商选择更低成本的方式生产。 (3)生产多少是一个产量决定问题。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要不多不少。 (4)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换言之,这些商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呢? 7、四种经济体制:传统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 传统经济亦称“惯例型经济”是指生产方式、交换、分配和消费都遵循传统或惯例的一种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由世代相传的某种传统或惯例所决定的。传统经济中的经济活动让位于宗教及文化价值观念,效率不受人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一、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及研究对象 研究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作用、公共干预(主要是政府);微观、宏观经济学中有关政府职能作用的理论延伸、深化、具体化;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的运作 二、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 A、效率原则:市场机制 B、公平原则:社会价值判断 C、稳定原则,经济的正常运行(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三、帕累托效率:如果某个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一个人的福利不可能再变得更好,除非使其他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变得更坏时,社会福利就不再有改善的可能,这就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不使B福利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A的福利,这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成因 MSC≠MPB;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垄断和寡头的出现;信息不对称考虑与经济效率无关的事项 五、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是资源配置职能。A、地区间的配置:我国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资源配置B、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C、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公共部门产出的机会成本,是牺牲了的私有部门产出D、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置。方式:财政支出、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手段:A、财政措施:公共支出,财政补贴,政府购买B、非财政支出:金融措施,法令法规。二是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平等与激励,政策手段: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三是经济稳定的职能。政府稳定经济的政策措施: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预算的杠杆作用(2)预算的内在反应2. 货币控制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4、道义上的劝告。 第二章外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先讲概念,然后是影响,最后是解决) 外部效应就是指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正的外部性,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在外部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使得私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与社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发生偏离,由于决定企业或居民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私人边际成本,而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所以,当企业或居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外部效应带给其他企业或居民的效益和成本时,其所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发生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