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第一是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普遍性。文化权利不是一种特权,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普遍权利。尽管在现实情况下,远远没有达到公民普遍享受文化成果的程度,但是作为一种判断标准和长远目标,文化权利应该是不分种族、阶级、国籍、肤色、年龄、职位、身份等,也就是说,当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经济产量和产值,也不只是具有少数人评奖的意义,而且是被最大多数人享受,成为公共生活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这种文化权利才有了普遍的社会人文价值。近年来,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2003年已达到3577亿元人民币,据推算它在2005年的贡献值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但是从中心城市到边远乡镇,各类社会群体对文化成果的享受程度,还有很大差距,亟待提高社会共享的普遍性。

第二是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主体性。如果仅仅是“你播我看,你唱我听”,被动地消费文化成果,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价值,不但体现在完成的文化结果中,而且体现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我们城市正在建设的社区信息苑、数字化图书馆、学习型企业组织、外来工文化之家等,才能让公民在各得其所的文化参与中,获得自我肯定的体验和快乐,使他们不但是文化成果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而且是文化活动的实践者和体验者。

第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创造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大多数人不得不从事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普及和民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公民拥有了文化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自由时间,必然会自觉地焕发出文化创造的巨大热情。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中,已明确地把文化的繁荣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多样性被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文化的多样性必然是以公民广泛参与文化创造作为基础的。从海派DV家庭录像制作、江浙沪戏曲之友到珠三角外来工文化艺术节、多个城市的FLASH青年创意比赛表明,一个地区的公民文化创造越有活力,文化成果越是多样化,也就标志着这里的文明越昌盛,积累的创意资源和经济价值就越丰富。

第四是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受保护性。它不仅仅包括当地公民对自己的文化创造成果的申请保护的权利,而且包括前人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保护的权利,这种遗产不仅仅包括物质性文化遗产如兵马俑、三星堆,而且包括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如上海的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龙华庙会及其顾绣、传说等。倡导对前人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对今人文化创造热情的保护。如果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不能有效地保护文化创造的成果,就必然会打击人们进行文化创意和创新的积极性。尊重文化遗产和鼓励文化创新,犹如一块金币的两面,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共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由此延伸而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指,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生产或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共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即给公众提供别个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陈威2006)。简单的说,“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向公众提

供的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它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李景源,2007)。由此,我们可知公共文化服务所满足的不是公民所有的文化需求,首先它应该是那些能保障和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要的服务,例如阅读、学习、参加基本公共活动等,这些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关系公民的学习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哪些能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的服务,例如创建博物馆、图书馆等。而公共文化的需求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会随之变化。

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功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公平性,也称均等性,指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的公平分配,如何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使得所有人能够享受到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及时的、经常性的服务;多元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出了本身的产品及服务应多样化之外,还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要求;公益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理论上应该是免费的,或者说绝大部分应该是免费的,具备公益特征。由此,我们引申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志军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图书,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础教务、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所以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以来是国家特别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发展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减少收入分配不均,缩小贫富差距悬殊,是社会公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在基本层次上的社会公共服务权利。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侧重于使社会公众平等、公平地享有国家所提供的在基本层次上的社会公共服务权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够为社会公众所均等化的享有,那么就必须使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否则就不利于均等化的实现,违背了基本层次上的公共服务的存在价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受益对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每一个居民,即既是法律意义上的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个人,每个人即不同行政区域内的居民都能均等的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论在数量还是程度方面享有权利的平等。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图书,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础教务、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所以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共服务在现代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在理论界一直未达成共识。学者们通过对现实情况的比较,确定了公共服务应具备的四个共同特征:社会性、公共性、公平性、动态性。因此有

对图书馆的认识在业界并不陌生,特别是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已经从过去的“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连接读者的桥梁和纽带”、“知识文化信息集散中心”等表层价值的认识,已升华到了法制的层面,从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和知识信息权利的视角,对公共图书馆有了更深层的公益性认识,如“公共图书馆是以满足公众信息知识需求为价值目标的公共组织”;“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或其他社会组织支持和自主的为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提供原则上免费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一种制度机构”等。

2012年宪法单选题解析

2014年全国司法考试答案分析之宪法2012年单选题 2014-07-22 10:25 【大中小】【我要纠错】 20.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 B.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依法治国的水平和成效 C.高效公正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D.确立公民的“法律中心主义”意识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条件 【答案】D 【考点】依法治国 【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依法治国首先要求“有法可依”,因此,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选项B说法正确。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 选项C说法正确。实现公正髙效权威的司法。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公正髙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选项D说法不正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认同“法律万能”的思想偏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这一特征,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论中片面、绝对化的“法律中心主义”具有重要区别。 21.根据宪法分类理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成文宪法也叫文书宪法,只有一个书面文件 B.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C.1830年法国宪法是钦定宪法 D.柔性宪法也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答案】B 【考点】宪法的分类 【解析】选项A错误。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有时也叫文书宪法或制定宪法,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确表述为宪法,又大多冠以国名。其不仅只是一个书面文件。选项B正确。英国不是成文法国家,没有统一的宪法典,《自由大宪章》、《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宪法性文件均属于宪法的组成部分。选项C错误。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或以君主的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民定宪法是指由民意机关或者由全民公决制定的宪法,民定宪法奉行人民主权原则,至少在形式上强调以民意为依归,以民主政体为价值追求。协定宪法则指由君主与国民或者国民的代表机关协商制定的宪法。如法国1830年宪法就是在1830年革命中,国会同国王路易o 菲利浦共同颁布的,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机电工程学院丁勇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二)儒、道、法、佛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主体构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体,并形成互补之势。从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大体来说,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科技、宗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公民权利课时练习

第三课公民权利 课时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张先生在一家网红餐厅吃饭时发现餐厅服务员拿着手机拍录大家吃饭的视频进行直播,以达到宣传和招揽生意的目的,张先生立即与店家进行交涉。下列有助于张先生交涉成功的法律依据有( ) ①公民要有规则意识②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③权利行使要有界限④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31名救火英雄遇难。在网上的一片悼念痛惜声中,有一位网民却发表了一些诋毁烈士的不人道言论。目前公然侮辱英雄的这位网民已被绳之以法。这说明() ①公民的言论自由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②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言论自由在网上不应受到限制④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行使权利要有界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3.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 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可是八年级学生小辉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总觉得读书没有前途,还不如去打工挣钱,于是萌生了辍学的念头。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 A. 上学是个苦差事,还是打工轻松些 B. 受教育是小辉的权利,放弃是他的自由 C. 既然读书无望,早点打工也是不错的选择 D. 中学生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公民享有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也是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这项权利指公民拥有的() A. 人身自由权 B. 政治权利和自由 C. 社会经济权利 D. 社会文化权利 5.某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举行了“权利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有关权利的认识,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同学:“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B. 乙同学:“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是我国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C. 丙同学:“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D. 丁同学:“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6.熊某以搞资本运作连锁销售为名,盅惑刘某等11人出资加入。刘某等人发现上当受骗后,多次找到熊某想要回投资的钱,但均遭拒绝。于是,刘某等人强行闯入熊某住房并将其控制在其房内,不让离开。期间,刘某等人还多次对熊某进行殴打、威胁、造成其头部、手臂产、背部等多处软组织挫伤。事后,刘某等人因犯非法拘禁罪分别被判处一年到一年三个月不等

公民文化

积极促进中国的公民文化发展 2012级MPA姓名:黄双寅学号:P1******* 阿尔蒙德的著作《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是一本西方比较政治文化研究方面划时代的巨著,而且也是一本对该领域研究具有引导指向性的学术成果。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研究的首要贡献是他的公民文化理论,他和他的同事在对意大利、墨西哥、德国、美国和英国五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公民文化理论体系。 阿尔蒙德对公民文化的界定是:“既不是传统文化也不是现代文化,而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它是一种建立在沟通和说服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它是一致性和多样性共存的文化,它是允许变革,但必须有节制地进行的文化:这就是公民文化。”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理论探讨的核心议题在于:“什么样的政治文化有利于维持民主制的稳定”、“为什么有的民主体制比其他民主体制更有效”。其选择的理论途径是从政治文化入手,通过辨别和分析不同国家政治文化模式的差异,发现归纳出稳定有效的民主体制所需要的政治文化模式。他选择英、美、德、墨西哥、意大利等5个国家,以问卷和交谈方式的方式对5000人进行了调查访问,并将结果汇总,认为在美国和英国的政治文化中,参与者的作用高度发展,但仍存在着较为消极的臣民和村民,这种政治文化模式也就类似于他所说的公民文化。阿尔蒙德集中分析了公民文化

的三大特征: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平衡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者文化。本人关注的重点是公民文化的参与性,没有参与就无法构成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相互协调的参与者政治文化,公民文化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是指公民的一种精神和美德,只有公民具有了这种精神和美德,才能使得民主政治成为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政治体制,“公民文化适合于保持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因此,应该积极发展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社会生存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其内部的结构和职能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官本位传统,形成了现时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尽管民众思想有所进步,民智仍未大开,“臣民”思想仍然严重。民众并非权利意识薄弱,而是权力意识牢牢压过权利意识一头,为“臣”的激情远胜于为“民”的思维。公共领域和公民不能占据主体地位,公民主体意识得不到重视,在此种环境下,形成的只能是缺乏参与的公民文化。现阶段,我国的公民文化是传统政治臣民文化与参与型文化的混合体。发展现代参与型文化,形成先进公民文化,促进公民社会建设,是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第一,改革体制机制,营造公民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阿尔蒙德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强调政治文化与体系结构之间的适应性。中国公民文化要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由混合到以参与为主的转型,就要把握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重视

文化权利及其法律保护

文化权利及其法律保护 摘要:就其本性而言,文化权利是一种人人享有的个体权利;但在现实意义上,文化权利及其实现与他人、群体以及政府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联性。就总体趋势而言,各国均有加强文化权利立法保护之意图,其模式大致有统一立法模式、融合立法模式和单行立法模式。在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文化权利之立法保护已成为各界共识。我国选择以文化权利保障基本法为核心的统一立法模式,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文化权利;统一立法模式;融合立法模式;单一立法模式;文化基本法 文化权利不仅是国际法所承认的基本人权,也是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基本权利。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15条第1款的规定,所谓文化权利(cultural rights),是指人人享有的“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以及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利”①等诸项权利的总称。在逻辑上,基于主体的不同,文化权利通常有集体性和个体性两个不同的解读视角②。集体性文化权利意指各个民族及群体有传承、发扬自身独特文化的权利;③个体性文化权利意指任何公民在社会文化事务中应当享有的不容侵犯的各种自由和利益④,即任何公民可以自由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以及创造、传播、消费、欣赏各类文化产品及享有由此产生的合法利益⑤。 就其性质而言,文化权利在现代人权体系中居于精神枢纽的地位,故此,有学者称其为“其他权利之精神源泉”。⑥但就其现实性而言,文化权利常被认为是人权中的“不发达部门”。按照《公约》的要求,文化权利通常是与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并列的,但现实中人们对文化权利关注甚少,甚至将其完全抛诸脑后……即便是在关于《世界人权宣言》和《公约》的研讨中,人们的注意力也更多地聚焦于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对文化权利则鲜有讨论。在规范层面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宪法在列举了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之后,单辟一个条款来全面阐述文化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宪法只提到受教育的权利。⑦从此种意义上看,尽管文化权利并非什么新词汇,但有关文化权利及其保障的研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前沿性议题。 一、文化权利的解释与构造 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文化权利包含文化与权利两个基本要素,相应地,可以分别从文化和权利两个视角来解读文化权利的基本含义。从文化的视角看,文化权利意指社会群体或者公民个体享有的以文化为客体的权利⑧,主要涵盖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保障文化权益等方面。从权利的视角看,文化权利是权利概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常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并列,同属于权利的 下位概念。⑨基于视域的融合,文化权利大致可以描述为社会群体或者公民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公民权利第1框公民基本权利第2课时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财产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对于公民来说,劳动权有何意义? 3.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有何重要意义? 依据我国宪法,公民享有广泛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 1.财产权 (1)重要性: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及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财产。 (2)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财产权内容: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2.劳动权 (1)含义: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2)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3)重要性: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3.物质帮助权 (1)含义: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等。 4.受教育权 (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2)重要性: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3)国家政策: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制度保障及举例: 2016年8月,教育部发布《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2016)》。其中提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文化权利 (1)内容:公民的文化权利包括: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2)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举例:国家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和帮助公民进行科学文化活动。 6.此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试论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一)

试论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经济权力政治权力互动关系经济政治学 论文内容提要:该文从经济政治学的视角来考察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以两者互动的基拙为切入点,归纳了政策、暴力、操纵、制度和交易等六种互动方式。认为在转型国家最突出的互动关系问题是权力寻租现象,解决互动关系中的问题应在法制互动、阳光互动和有限互动等三方面努力。 一、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互动的基础 以政治视角考察经济和以经济眼光来研究政治是经济政治学的的手段,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这对基本关系是经济政治学研究的重点。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存在相互介人的关系,这是一种权力互动,其互动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从两种权利力的人性归属来看,它们统一于现实的具体历史社会条件下生存的人类。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是具有不同属性的两种人类社会的权力。它们与人的不同的利益诉求相关联,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但是,不管这些区别怎样大,如果从其归属来讲,本质都是一样的,都从属于人,都是人的利益工具。由于在人身上的各种利益都是相互作用的,由人构成的各种组织,包括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都具有系统特征,即具有互动特点。所以,与人及人的组织相关的权力现象,必然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 关于人的统一性,生物学进行了很好地揭示,人有各种器官,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共同满足人体不同的机能要求,维持人的生命的存在。同时,人的思想、行为等都是指向人的需要的,都是实现与反映人的需要的武器,所以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在这种本性支配下,人必然要追求自己的利益,由此表现出权力特征,并在人的利益发展中发展出各种权力形式,如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文化权力等。这些权力既然都是为人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必然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利益,相互作用。 同时,权力又是一种关系,是组织现象。因此权力的互动性质,必然可以从人群组织的特征上表现出来并得到说明。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巴纳德的思想,组织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协作系统,具有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沟通等要素。协作本身就是互相作用,为此内在地要求指挥、协调、控制等权力,要求进行一定的管理分工。既然组织是协作系统,社会生活组织自然也是一种协作,利益的协作,如此与各种人的社会利益相关的权力现象必然是互动的。这样,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互动便是顺利成章的。 综上论述,人是一种生命现象要吃饭穿衣,所以具有经济权力;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组织中实现的,必然要讲人际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就是政治权力的派生。所以,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作为人的社会生存的两种条件或利益,必然要相互作用。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这种互动动因,在实际中可以表现为围绕人的第三种利益而实现相互介入。这种第三种利益如文化利益、环境利益、社会生活利益等。 2.从两种权力从属的社会利益来讲,由于其存在一致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因而,必然会发生相互作用。前面指出权力都有共性,这种共性是权力一致性的表现,它反映了人的利益的一致性。同时,人类和所有其它事物一样,也有冲突的一面,这种冲突也为权力的互动提供了动因。这种冲突可以反映在不同权力的差别上,由于这种差别体现不同的利益追求,必然会有矛盾,因而需要对其进行调节,这样两种权力互动便是必然。像这样的互动既有经济权力对与其反映的经济利益不能适应的政治权力的否定与修正活动,也有政治权力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对经济权力的干预与反作用。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因人的利益冲突而互动还有另一种重要表现,即由于某一方面利益问题而引起另一种权力介入,因而出现权力的相互作用。如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经济权力追求的经济活动出现周期现象,经济景气下降,于是政治权力介入,刺激需求,干预私人市场自治;又如在社会政治革命时期或政权更迭时期,新兴的经济权力或有影响力的经济权力对政治局势进行干预,或起来反抗旧的政治权力的统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集体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刘斐,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和她做朋友?别急,我们先看看刘斐的介绍。 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小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高中毕业的暑假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赞成票。 问题:请说说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提示: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得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 针对刘斐趁假期回乡参加选举一事。 1.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二)政治自由 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监督权 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 (阅读教材第33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及图片) 2.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等。 3.归纳总结: 政治权利和自由条件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年满十八周岁是公民的一项基本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2]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在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当今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付诸于实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这一现代化中或许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面正深入人心。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使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整合于一个共同的制度框架,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其四:文化对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其作用的性质是一种影响性的。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一个国家的人均文化水平高,对受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传递,这样就必然影响社会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因此民族文化传统绝对教育传递的具体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即价值和取向,将大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观念和取向,将大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从微观或具体面上进行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功能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社会文化的丰富发展,必须促进学鹇教育内容的丰富的课程结构的变化。显然教育内容变化相地于文化发展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社会文化大发展,特别是科学技

文化培训学校(机构)申办材料

***********培训学校(机构) 申报材料

关于拟建***********培训学校的申请 **县教育委员会: 举办者***,拟在**县**街道办事处*****小区举办***********培训学校。 一、办学宗旨 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依法办学,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以文化艺术培训为载体,促进我县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文化教育,营造浓厚**县文化氛围,促进**县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 二、办学层次和类别 学校为文化培训类非学历教育民办培训机构。 三、学科设置 学校拟开设数学、英语、语文、物理等课程,使用学校自编课件。采用面授式教学。 四、办学规模 教室15个,教室平均面积20.5平米。 五、授课时间 学校利用利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授课。 六、招生围

学校面向全县招收4 -60岁学生。100 -300人次/年,每年度分三学期实施。 七、办学条件: 1、场地:学校占地近500平米,美术用房4间,钢琴教室2间,声乐教室2间,其它教室3间,办公室1间,接待大厅1间,储藏室1间,卫生间2间。 2、教学设施:教学用具齐全,教室明亮,环境优美。 八、办学资产来源和资金数额及投资式 本学校拟投入20万元作为办学资产。房屋租赁,硬件投入等办学资产来自投资人投入,其权属投资人。学校经批准设立后,每年追加投入10万资金,用于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九、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经批准设立后,实行董事会负责制的管理体制。 十、师资配备 学校拟聘6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4名,教务人员1名。4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高中老师以上资格。待办学规模扩大,将扩大聘请专兼职教师及教务工作人员。 依据《中华人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法定程序,特申请举办***********培训学校,请予批准。 申请人: 年月日

电大复习资料公民文化简答题

、按照统治的合法性根据统治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按照统治的合法性根据,即统治者依据什么而有权统治众人以及被统治者为什么要服从这种统治,可以建立三种不同的理想类型统治,即传统型统治、卡理斯马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不同时期公民文化理想的特点?古希腊的古典公民文化理想是一种“政治人”取向,古罗马的公民文化理想是一种“法律人”取向,启蒙以来的近代公民文化理想是一“契约人”取向,当代,公民文化理想则呈现一种“文化人”取向(这一取向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 、从宪政原则谈谈,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答:责任政府主要体现为五项宪政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有限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公民权利原则。 、法治社会要求政府依法行政,简述依法行政的尺度(标准)包括哪些方面?答:第一,政府的一切活动有法律条文的依据;第二,民众对政府的不法行为有权抵制;第三,政府因不法行为给民众造成损失,应予以救济,包括行政救济、司法救济和赔偿等形式;第四,政府官员要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法律责任。、公民文化当代嬗变的根本动力和价值源泉?公民文化当代擅变的根本动力: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公民文化当代擅变的价值源泉:扎根于从葛兰西到哈贝马斯的文化取向的市民社会理论。葛兰西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结构,阐发了“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著名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在“程序主义法治范式”中,强调公民的自由、平等的对话、沟通和主体性交往,以实现“公共自主”和“私人自主”。 、公民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其一,对制度合理性的价值诉求。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得以确立和运行,都离不开社会成员对其制度价值合理性的普遍有效性认

同。因此,以(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公民、群体)权利之间的公平正当性,及这种公平正当性的具体实现形式为轴心的合理性意识,必然成为公民文化的内核。其二,对制度合法性的关注。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的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如果说合理性是为现实制度提供一种理想的价值参照系的话,那么合法性则是把这一参照系适用于现实制度并相吻合而使其获得社会认同。因此,合法性意识是公民文化的基础构成。其三,积极守法精神的确立。积极守法精神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捍卫法律尊严、维护法律权威;第二,对自由和权利积极主张;第三,对义务的自觉遵守。公民文化具有多元内在蕴涵和丰富而深刻的价值关怀,制度合理性诉求是其核心,它决定着制度合法性确认和积极守法精神的形态,而制度合法性确认和积极守法精神则是制度合理性诉求在不同层次上的现实化表现。 、公民文化的构成?对于公民文化来说,民主参与和公共精神是其最为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主体意识、自由理性精神与理性论辩能力是公民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所在。主体意识、自由理性精神、民主参与、公共精神和理性论辩能力共同构成了公民文化,具有这些要素的公民文化不仅能保证法治秩序的产生,还能维持民众对法治秩序的认同感,更能促使法治秩序朝向民主、自由的方向迈进。 、公民文化在法治进程中的特有功能?其一,指向功能。现代法治是一种制约和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和自由的规则之治,然而,它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条文主义,而是内在地表达、传递着现代的人文价值和诉求,其中表现就是公民文化。其二,整合功能。公民文化价值导向能有效整合为法治理念和法律规范价值的间距,确立普遍有效的合法性信仰,实现内在自觉的法治秩序。其

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政协提案)

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政协提案)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跟风吹捧,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无视冷淡,着实让人倍感揪心;同时,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等丑恶现象的相继出现,不仅拷问着社会的良知,也在警示着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了。为了使人们的行为回归理性,应该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公民道德精华,自身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依然十分有益。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传承儒家的文化精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人 。 利场中无法自拔、身心疲惫时,佛家的思想确有让人醍醐灌顶、降伏其心的独特效果。佛家重轮回,讲因果;教人行善积德、知足常乐;教人质朴平淡、自然归真;教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面对顺境和逆境,为迷途之人指出了一条“净心”之路。 4、传承其他家的文化精髓。 除了儒家、道家、佛家,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去传承。比如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号召人们无差别地彼此敬爱,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既强调了自然界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又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遵循规律,掌握规律,让自然为人服务;比如韩非的“尚法不尚贤”的法治思想,重法治而轻人治,对今天社会秩序的构建、法律规则的制定、修订、执行,仍然有着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除了先秦诸子,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还有诸多名人、名著,如董仲舒、惠能、张载、朱熹等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传承的。 因此建议: (一)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民间社团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一定要把传承传统文化摆在战略突出位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合适的财政保障,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立足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全面调动民间力量,逐步地、系统地推进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在温州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举办了瑞安市首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平阳县第二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乐清市首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龙湾区首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 我们瓯海可以借鉴周边地区的一些做法,举办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宣扬仁爱和平、礼仪廉耻、孝悌忠信,使成千上万的人受益。 1、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负责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教材编审和师资培训等工作。 2、在公务员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3、利用党员活动中心、社区等平台,与政府的其他工作结合开展仁爱和平、礼仪廉耻、孝悌忠信等内容的公益文化教育活动,比如:禁毒、反邪教、法制、计生、共青、妇女等活动内容都可以融合其中,形成一种中华名族文化传统的道德教育氛围。 (二)发挥媒体在恢复弘扬文化中的作用。 现今,《百家讲坛》节目的高收视率,“四书五经”等典籍的重返课堂,传统节日、民俗的浓墨宣传,戏曲、中医的活跃走红,不能不归功与媒体的引领和推进。媒体应该乘势而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特征和自身独有的传播优势,敢于掀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浪潮,将“传统文化之热”进行到底。

学年论文-电影与文化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翻译 年级2014 级 姓名刘海涛 论文题目关于《十二怒汉》和《十二公民》的比较与分析指导教师王艳职称讲师 成绩 2012年12月 1日

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和中国戏剧电影《十二公民》比较与分析 最近上映票房和评价都比较高的《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西德尼·吕美特导演的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虽然改编自《十二怒汉》,但其本土化做得非常地道,完全从北京市井文化中生长出来。尽管借鉴了原着的结构框架,但内容讲的的的确确是中国社会原汁原味的话题,从不同背景里走出来的人因其特有的立场和偏见而产生矛盾冲突。但如果深入的去比较分析,会发现中西方社会矛盾的普遍共同之处与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会领略文化间的碰撞和借鉴融合 美国版:《十二怒汉》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故事不仅涉及法律,也探讨了人性与制度两个议题。故事很简单,故事简单得足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孩子被凿凿铁证认为有重大的谋杀嫌疑,陪审团里本有11人坚信他有罪,但由于一个人的反对及其条分缕析的细致推理,最终说服了其他人统统转变为无罪推定。这一戏剧性的过程,肇始于美国社会最常见的弊病——偏见。由于嫌疑犯成长于贫民窟,他所代表的人群被认为偷盗吸毒乃家常便饭,情急之中行凶害命也丝毫不令人惊异。带着这层天然的偏见,11位陪审团还夹杂了各自的生活经历与情绪,将自己对个人境况的牢骚与不满,都统统诉诸毫不相干的嫌疑犯身上。这些陪审员,起初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无懈可击的逻辑,他们的偏见反映的是美国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人性中的阴暗。 除此之外,其中一句话很令人回味:“这是一项沉重的责任”。8号说:“我们在谈论一条人命。我们不能用五分钟就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我们错了呢?”为了说服唯一的异议者,十二个陪审员围绕律师、证据和证词展开讨论,一步步发现疑点,一步步逼近真相,最终断定无罪。情节的曲折,显然不是国产的“普法剧”所能比拟。为了一个已经确定死刑的孩子而去激烈辩论,而且争得面红耳赤。不得不说对生命的重视,对法律的尊重;这就是西方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除了剧情引人入胜,《十二怒汉》更在于对人性的揭示。首先,偏见蒙蔽眼睛。有人认定有罪,仅仅是因为被告生长在贫民窟——贫民窟是犯罪的温床,“来自那种地方的孩子都是垃圾”。先入为主的偏见,自然会导向被告是罪犯的结论。其次,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人甚至不惜说谎。证人之一是住在楼下的老头。他不仅穷困,而且残疾。老头作证说,听到楼上有人喊杀人的声音,不久之后还看到被告匆匆下楼。据此,部分陪审员认为被告有罪。但是,凶案发生时,附近刚好有列车经过,巨大的噪声会淹没一切声音,老头根本不可能听到有人喊杀人。另外,老头躺在卧室且跛脚,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走到门口,也就不可能看到被告下楼。那么,为什么老头会作伪证?一个年老的陪审员说:“我认为,我比你们任何一位都了解那个老头。他是个安静、怯懦、不起眼的老头,一辈子一无所成。没有人认识他,名字也没有上过报纸。没有人认得他,也不会听他说话。七十五年来,没有人征询过他的意见。各位,默默无闻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像他那样的人,会希望去询问他的意见,有人会听他的话。即使只问他一次,对他来说都很重要。要他放弃这个机会真的很难。不,事实上他不算是说谎。或许他幻想他真的听到那些话,认为那个男孩就是凶手。”第三,人会被情绪左右,但也有理智。假设老头真的听到有人喊“我要杀了你”。但是,人们经常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说“我要杀了你”,却又有几个人真的动手杀人了呢?可见,冲动是魔鬼,但人具有理智,并不会轻易地向情绪屈服。第四,金钱是对人的诱惑。被告来自贫民窟,辩护律师没有什么油水可捞,所以并未尽职尽责,导致如此之多的疑点没有在庭审中被发现。总之,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把具体人物的性格以及更为普遍的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3.1《公民的基本权利》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公民权利 第一节公民的基本权利知识点梳理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人身自由 (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4)平等权 (5)宗教信仰自由 (6)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特殊保护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位: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1)年满18周岁 (2)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6、政治自由的内容: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7、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8、监督权的意义: 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网上评议政府的意义: (1)网上评议政府,有助于政府接受市民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2)有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 10、网上评议政府的内容: (1)工作业绩 (2)工作效率

(3)执行力建设 11、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12、人身自由的含义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3、人身自由的内容: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4、人身自由的地位、作用: 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15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16、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法律依据: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3课公民权利(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三课公民权利 第1课时公民基本权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教学难点:人身自由。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刘斐,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和她做朋友?别急,我们先看看刘斐的介绍。 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小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高中毕业的暑假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赞成票。 问题:请说说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提示: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得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 “我这次回家,主要是来参加村委班子的换届选举。选好村委班子,是搞好村建设的关键。我要珍惜这神圣的一票,选好村里当家人!”从外地打工回家的某村民杨某真诚地说。为了这宝贵神圣的一票,在外打工人员有的按规定写委托书,委托他人代投,有的则借机回乡参加选举。 1.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二)政治自由 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初中政治公民权利和义务知识点归纳

初中政治公民权利和义务知识点归纳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和大家分享初中政治公民权利和义务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公民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内容 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 (重要性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人身自由 (重要性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 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社会经济权利财产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劳动权 物质帮助权 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权 文化权利(包括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其他文化活动) 其他权利平等权 宗教信仰自由

妇女等特定人群受特殊保障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条件我国公民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2)意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3、监督权。 (1)内容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其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2)意义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要求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依法行使。 4、人身自由

(1)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2)侵权行为①非法拘禁、②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③非法搜身。 5、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侵权行为指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6、受教育权。 (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物质保障的权利。 (2)重要性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3)国家措施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制定资助政策等。 第二框依法行使权利 1、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 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