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史记学习第一周练习

史记学习第一周练习

史记学习第一周练习
史记学习第一周练习

《史记》学习第一周知识回顾复习

周周复习目标:

一、语文一周知识回顾(半小时):自主完成以下基础内容,并自主

整理与识记。

二、每天早上花3分钟背诵与温故最后的要求默写的名句。

三、独立闭卷完成翻译句子,然后一律用红笔订正,滚动记忆。做到

翻译周周清。

《高祖本纪》

一、解释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萧何为主.吏()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昌邑未拔.()

摄.衣谢.之,延.上坐()乃以秦王属.吏()

非有功伐.()还军.霸上()

去辄烧绝.栈道()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起为太上皇寿.()

父兄不能给.()可.四千余人()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乃绐.为谒曰“贺钱万”()有功者害.之()示.鲁父老项羽头()

二、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古义。

(1)不事家人

..者族()

..()(2)诽谤

..生产作业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

..耳()(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降.章邯()及见怪.()

沛公从.百余骑()都.彭城()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沛公然.其计()

夜.往见良()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会项伯欲活.张良()吕媪怒.吕公曰()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大王起微细

..()

四、一词多义积累。

(1)相

吕公者,好相.人()无如季相.()

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苟富贵,无相.忘()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2)固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3)引

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

(4).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5).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因与俱攻秦军()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6). 以

乃以秦王属吏()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7).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不然,籍何以生此()喟然太息曰()

五、阅读下面《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5题。(7分)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典:

②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显:

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

2.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太史公自序》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至今则之。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6.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高祖本纪》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2.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3.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6.诸吏人皆安堵如故。

7.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8.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9.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10.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1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12.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13.吾闻帝贤者有之,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14.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而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15.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16.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1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18.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19.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20.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21.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22.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23分)

《史记》的书生私见费孝通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

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注】①《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曹操《短歌行》

?P2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论语·雍也》

?P6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公冶长》

?P6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述而》

P6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

?P6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为政》

P6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世家》

P66: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论语·述而》

P6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世家》

P67:《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管仲列传》

P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屈原列传》

P7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P7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

P7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荀况《荀子·劝学》

P7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屈原列传》

P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P7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

《太史公自序》

? P4: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 P7: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高祖本纪

? 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P5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项羽本纪

? P8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史记练习题答案

史记练习题答案 【篇一:史记李将军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p class=txt>(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2)吏当广所失亡 多()(3)辄分其麾下()(4)广讷口少言()(5)以为 李广老,数奇()(6)意甚愠怒而就部((7)大将军使长史持 糒醪遗广()(8)遂引刀自刭()(9)悛悛如鄙人()(1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同(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同(3)行十余里,广详死同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同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广家世世受射(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3)大军不知广 所之,故弗从(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5)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________ (7)专以射为戏,竟死(8)广数自请行 (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11)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12)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 广(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14)遂引刀自刭 (15)其李将军之谓也(16)此官虽小,可以谕大也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4~10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 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 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 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 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 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 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中贵人将骑数十

史记研究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陵③李广④霍去病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 ①汉文帝②汉景帝③汉武帝④汉宣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 ①韩信②张骞③李广④霍去病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张良③萧何④陈平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的汉初功臣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张良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 ①英布②卢绾③彭越④樊哙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 ①英布②韩信③灌夫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项羽③荆轲④春申君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 ①朱英②李园③庄贾④田蚡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 ①《伯夷列传》②《游侠列传》③《扁鹊仓公列传》④《儒林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韩非③李斯④张汤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斯③李广④张汤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冯谖②春申君③窦婴④灌夫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 ①齐桓公②管仲③韩信④范雎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鲁仲连②荆轲③孔子④孟子 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 ①《伯夷列传》②《管晏列传》③《孟子荀卿列传》④《李将军列传》 18.“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出自于: ①《平准书》②《李斯列传》③《货殖列传》④《魏其武安侯列传》 19.“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是下列孔子哪位人物学生所言:

最新《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学习资料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高祖本纪》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常有大度 ......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 高祖为亭长,素易 ..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 (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 酒阑.,吕公因目固 ..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 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 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 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 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灭族处死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再说规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 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 ..,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

选修《史记》选读练习

史记选读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唐虞(yú)司马卬(áng)孙靳(jìn)剌谬(làmiù) B、缧绁(léi xiè)汶水(wèn)承敝(chéng bì)谿谷(xī) C、篡弑(shì)股肱(gǔgōng)伏羲(xì)轩辕(xuān yuán) D、厄运(è)会稽(kuaìjī)颛顼(zhuān xū)邹国(zōu) 2、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A、财物财务制度创建颇有创见 B、寰球环球飞行出首出手不凡 C、事故圆滑世故联翩连篇累牍 D、公证公正无私意气义气用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 B、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缀集。 C、伏羲至纯厚至:到。 D、史记放绝史记放绝:史书废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故:所以。 B、故发愤且卒且:将要。 C、而子迁适使反适:正好。 D、是余之罪也是:正确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好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 A、两个“其”相同,两个“于”相同。 B、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不同。 6、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 ①终不得与从事②终于立身③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④别嫌疑,明是非⑤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⑥余所谓述故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B、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C、存亡国,继绝世。 D、立功名于天下。 8、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0分)

史记练习题及答案

史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每小题3分,24分) 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 A.召有司案图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公子与侯生决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侯生果北乡自刭 三年不蜚又不鸣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骓不逝兮可奈何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公子闻之,往请 请数公子行日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 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蔺相如 C.“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张良 D.“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 8.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六、(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史记选读重点篇目及答案

史记复习题 1、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司: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显: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主:主管 ⑥王卬於殷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掌:掌管。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南: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讲业: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与:参与。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论:阐释。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论:编辑。次:编撰 ⑩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害:嫉害。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贬:贬抑。退:斥责。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达:达成。 善善恶恶奖善惩恶。 贤贤贱不肖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故长於风风:讽喻。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要旨。

弑君三十六弑:臣杀君、子杀父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以:原因。本:根本。 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缘故。渐:渐进。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有国者:君王。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宜:合适。 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权:权宜。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空言:指责。辞:辩解。夫不通礼义之旨旨:要旨。 夫君不君则犯犯:被冒犯。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行:恶的品行。过:罪过。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以:把。予:加在身上。 则受而弗敢辞辞:推辞。 礼义之大宗也宗:根本。 垂空文以断礼义垂:流传。空文:著作。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论:撰述。明:阐述。 唯唯,否否,不然是是。不不。不对。 春秋采善贬恶采:褒奖。善:好人。恶:坏人。非独刺讥而已也非独:不仅仅。 获符瑞符:征兆。瑞祥瑞。 改正朔正:岁首。朔,月首。 重译款塞款塞:叩国门。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布闻:广泛传扬。 有司之过也有司:专管官吏。 堕先人所言堕:“隳”,毁。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旧事。 整齐其世传整齐:整理归纳 (4)11段: ①幽于缧绁缧绁:牢狱。 ②身毁不用矣用:被任用。 ③退而深惟惟:思。 ④昔西伯拘羑里拘:被拘禁。 ⑤孔子厄陈蔡厄:遭受困厄。 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才 ⑦不韦迁蜀迁,流放。 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抵:大多。发愤:抒发愤懑。 (5)12-13段: ①周道废道:王道。 ②秦拨去古文古文:古代典籍。 ③萧何次律令次:编写。 ④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学彬彬:文质兼备的儒生。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检测(一)

综合能力检测(一) (本试卷满分60分,时间90分钟) 一、知识积累(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圜.墙(yuán) 倜傥. (tǎnɡ) 徇.朝歌(xún) 石室金匮. (kuì) B .缧绁..(léi xiè) 曩. 者(rǎnɡ) 司马卬.(án ɡ) 牝. 牡雌雄(bì) C .蝼蚁.(shì) 股肱.. (ɡǔ ɡōnɡ) 记正朔.(sù) 贪生恶. 死(è) D .厄.运(è) 会稽.. (Kuài jī) 纂.其职(zuǎn) 强. 颜欢笑(qiǎnɡ) 解析:选D 。A 项,“圜”读huán ,“徇”读xùn ,“匮”读ɡuì;B 项,“曩”读nán ɡ,“牝”读pìn ;C 项,“朔”读shuò,“恶”读wù。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所说的“古文”与今天不同,它是指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 B .“乡射”是古代的礼节之一,是指州、乡的长官在乡学里会集乡民习射,秦汉以后,时有仿效。 C .古书上说“刑不上大夫”是说古代的官吏因为自身的职位而不受刑法约束。 D .司马迁写到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是为了交代自己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动力,表达自己写《史记》的决心。 解析:选C 。“刑不上大夫”是说士大夫应该加强自我约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重黎氏世序. 天地 序: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 B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 C .伏羲至. 纯厚 至:到 D .史记放绝.. 放绝:废弃 解析:选C 。至:程度副词,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 重黎氏世序天地 故:所以 B .而子迁适. 使反 适:正好 C .故发愤且. 卒 且:将要 D .及以至是. 是:正确的 解析:选D 。是:指示代词,这。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 ????? 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 A .两个“其”相同,两个“于”相同 B .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 C .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 D .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不同 解析:选C 。①副词,表祈使,可要。②代词,它。③④介词,在。 6.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 同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与从事.. ②终.于.立身 ③少卿视仆于妻子.. 何如哉

史记故事练习题答案

史记故事练习题答案 【篇一:史记故事练习题】 一、填空。 1.黄帝名(),他和()的两支力量合并在了一起,中华民族是()的说法由此而来。 2.()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制王朝。 3.烽火台上的士兵一旦发现敌情,白天就点起(),夜间点燃()向四处报警。 4.郑国商人()把自己贩卖的()送给秦国军队,还假称这是郑 国国君对秦军的慰劳,使得敌人放弃了对郑国的偷袭计划。 5.公元前()年,()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 6.“不鸣惊人,()”的()善于纳谏,从一个昏君变成了一个英 明的君主,使楚国成为了诸侯中的强国。 7.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年。孔子周游列国()年。因为苏秦的合纵策略,秦国有()年不敢出()关攻打六国。 8.司马迁说:“假如()还活着,我即使为他驾车,也是心甘情愿的。” 9.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10. ()建议秦始皇修筑(),以保护秦朝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 军队的滋扰。 11.淮阴侯()年轻时就敢于忍受(),承受各种折磨,后来成了 一代名将。

12.通用至今的诊脉疗法,仍遵循着确立的理论。 13. ()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 14.屈原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 15华夏民族的祖先是()和()。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17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 18“管鲍之交”指的是著名历史人物()和()。 19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步走上霸主之位的著名变法是()。 20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 21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著名诗歌,题目是() 2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 23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 24《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作者( )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判断题。 1.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3.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很快增强了。 4.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家境富裕,遍览群书。() 5.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史记选读》文学文化常识

《史记选读》文学文化常识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记载历史的书。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易》:周易的简称,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 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五霸:其说法不一,一般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在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 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田文、楚春申君黄歇、赵平原君赵胜和魏国信陵君无忌。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 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张仪) 刀笔吏:主办文案的官吏 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指牛一牲(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有时借指贵重美食。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叫牺牲 血食:享受祭祀 三代:夏商周 三晋:韩魏赵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之前的三个帝王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注释中的一种说法) 古代乐律为五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 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因封国分别在唐虞。 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书、档案之处。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封: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山下辟地祭地的一种盛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穆清:指天。 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小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曾大父:曾祖父。大父,祖父。从父,伯叔。 从弟:堂弟。 司空:古代六卿之一,职掌土木器物制造之责。 后稷:相传为周朝始祖。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高祖本纪演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乃绐. 为谒曰“贺钱万” 绐:假装 B.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 上坐 延:请 C.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徇:示众 D.乃以秦王属. 吏,遂西入咸阳 属:交付,委托 解析:选A 。绐:欺骗,诈说。 2.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仁而.爱人战胜而.不予人功 B.????? 以.备诸侯盗兵袭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C.????? 高祖因.狎侮诸客因.袭攻武关,破之 D.?????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解析:选C 。A 项,连词,表示并列;连词,表示转折。B 项,连词,表示目的;介词,把。D 项,动词,到;结构助词“的”。只有C 项中的两个“因”都是介词,“趁机”。 3.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③无所诎 ④因以文谕项羽 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⑥ 解析:选A 。①“案堵”同“安堵”;②“内”同“纳”;③“诎”同“屈”;⑤“详”同“佯”。 4.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B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 C .秦人大失望.. D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解析:选C 。C 项,古今皆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A 项,“家人”,古指平民百姓,现指一家的人;B 项,“约束”,古指规约,现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D 项,“无赖”,古指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没有出息,现指蛮不讲理或品行不端的人。 5.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A .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B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C .不然,籍何以生此 D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解析:选B 。B 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 项为判断句;C 项为宾语前置句;D 项为定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6~9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 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

《史记_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①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 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 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 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 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②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 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 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 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 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 为季氏宰,将③堕④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 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 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 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注】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篇一: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3级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人:孙立权洪伟王迎新审题人:王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

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史记选读翻译讲义

《史记》选读句子翻译讲义 1.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P.6)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P。70)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骚》。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8.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 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11.何故怀瑜握瑾,而自令见放为? 1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13.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 令,终莫敢直谏.

1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P.68) 1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1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 下也. 17.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1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19.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20.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2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P.42) 22.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3.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24.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6.“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2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 也。(P.81) 28.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29.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3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史记》选读文言文阅读训练(1)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 1.A 让:谦让 2. 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3.A 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 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4.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着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二、 5.B 名:动词,称名。? 6.D 均为副词,“于是”。A.①代词,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②副词,表推测,“大概”。B.①介词,表原因,“由于”;②连词,表目的,“来”。C.①介词,“比”;②介词,“在”。?? 7.B 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

《〈史记〉选读》重点文言词语整理

《〈史记〉选读》重点文言词语整理 伍员之死 重点掌握: 一、委,①致送,呈献,付于。——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就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币,礼物;质,通“贽”,见面礼)《屈原列传》 ②丢弃,散落——花钿委.地无人收《长恨歌》 二、俾(bǐ),使。——俾.众周知;俾.有所悟。 三、望,怨恨。——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抱怨我不听您的劝告《报任安书》) 四、幸,希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随随便便就答应你)《孔雀东南飞》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希望不要怪罪我。过,责备。报,回信)《报任安书》 五、谢,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六、吊,①慰问。——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②祭奠死者——死则往吊.哭之 七、殊,①很,极。——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不同——殊.途同归 课文例句: 1、委.国为臣妾:把整个国家交给吴国作吴国的臣妾。委,致送,交付。 2、俾.无遗育:使他们没有后代。俾,使。 3、乃反怨望.:却反而有怨恨情绪。望,怨恨。 4、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以,带领。 5、彼幸.武指败以自胜其计谋耳: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 6、因辍谢.,详.病不行: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谢,告诉;详,通“佯”。 7、微.伺:暗中观察。——微察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8、微.子之言:没有你的这番话。微,如果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 9、令.若夫霸:使你父亲成就霸业。令,使。 10、顾.不敢望:本来就不敢有这种想法。顾,通“固”,本来,实在是。 11、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抉,挖出;县,同“悬”。 12、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勾践一餐不吃两样味道,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吊,祭奠死者。 13、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 ..谬乎.:大王不先铲除越过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务,致力;不亦……乎,不也……吗? 14、其爱信越殊.甚:太宰嚭更越发地喜欢并信任越国了。殊,很,极。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检测(五)

综合能力检测(五) (本试卷满分60分,时间90分钟) 一、知识积累(共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数阕.(què) 附和. (hè) 曩.者(nǎnɡ) 肉袒. 负荆(tǎn) B. 绐.曰(dài) 刈. 旗(yì) 不怿.(yì) 以药淬. 之(cuì) C .单.于(chán) 睨. 柱(nì) 拜谒.(yè ) 遗. 赵王书(wèi) D .渑.池(miǎn) 瞋. 目(chēn) 燕.国(yān) 赍. 金百斤(lài) 解析:选D 。“赍”读jī。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军壁. 垓下 壁:名词,石壁 B .骑能属. 者百余人耳 属:名词,下属 C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为之谋 属:名词,部属 D .盖聂怒而目. 之 目:用眼睛瞪着 解析:选D 。A.军营;B.跟随;C.类。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太子送至门,戒曰 D .楚兵罢食尽 解析:选A 。B.蚤,同“早”;C.戒同“诫”;D.罢,同“疲”。 4.与“此天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 罪也 B .石之.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 而之. 燕,燕人谓之荆卿 D .专诸之. 刺王僚,彗星袭日 解析:选D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结构助词,的;B.定语后置标志;C.动词,到、去、往。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不. 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 许斋戒五日 B.?????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题)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 苏省徐州市中考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题。(16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⑤,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④罢:通“疲”,⑤胙:祭肉。 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 ④勾践已去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②使老有所终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②忠之属也 C.①以淮上地与楚②念无与为乐者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