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摘要】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要以培养化学学科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本文就“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作微观思考,分析探究在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模型认知逻辑推理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04-0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包括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解释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一、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

“证据推理”又称登姆普斯特.谢弗推理法,指对从不同性质的数据源中提取的证据,利用正交求和方法综合证据,通过证据的积累缩小

集合,从而获得问题的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体系是科学家对无数事实材料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在化学学科背景中,“证据推理”对应的学科素养就表现为依据有关事实或材料推出新的判断或结论,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或获得新的知识。如根据钠与水反应时“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进行有关推理,对钠的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钠与水反应时的速率、产物以及能量变化形成相应的判断,获得钠的有关知识;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及各原子的成键特点进行推理乙醇可能的结构为CH3—CH2—OH 或CH3—O—CH3,然后通过乙醇与水反应的实验对上述推理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乙醇含有羟基的结论。

化学教学活动中的“证据推理”是基于基本理论和化学实践的推理,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质量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模型认知能力的培养

“模型”包括实物模型和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两类,形式模型又包括数学模型、图像模型和语义模型等。

实物模型主要有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等以实物形态展示的模型;形式模型中的数学模型是用公式或方程等数学语言描述的模型,如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图像模型是用二维或三维坐标系中的数学图像描述的模型,如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语义模型是用词语描述的模型,如教材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元素周期律、盖斯定

律等概念、原理、规律都属于语义模型。

与“模型认知”相对应的學科素养可以表现为通过观察分子或晶胞等结构模型直观形象地认识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也可以表现为《课程标准》所描述的那样“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解释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用电子云的模型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或解释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根据有效碰撞与活化分子模型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选择适宜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发生的速率。

模型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建立模型(建模)”和“运用模型(用模)”两个方面,建模是用模的前提,用模是建模的目标和归宿。建模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敢地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鼓励学生多想、多读、多议、多讲、多练、多听,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做铜锌原电池实验,自己比较导线连接前后反应现象的差异,分析现象背后所涉及的反应原理,教师不断启发、引导,渗透建模的思想,最终由师生共同探讨,建立起原电池的构成模型,为电解池模型的学习奠定基础。

化学学习始终离不开模型,能否熟练地建立或运用模型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所以化学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模型认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为有关的学科方法和思维方法选择适当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判断、假设、推理等方法从已有模型到建立起新的模型,如在学习同分异构时,可以从碳的原子结构模型入手,学习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再让学生利用实物模型进行拼插和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进而建立起同分异构的相关模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类别的同分异构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建模环节预留充足的时间,同时,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认识水平的可能差异,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模型,从而增强学生建模和用模的意识与能力。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体会到模型在学习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树立起模型意识,并将模型认知固化为自己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以《卤代烃》的教学为例,阐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方法学习。

1.收集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假设。比较乙烷和溴乙烷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猜想两者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类比烷烃的取代反应,推测断裂C-H键,根据两者的不同之处,大胆假设C-Br 键也可能断裂。

2.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教师向学生展示C-H键和C-Br键的键能数据,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共价键键能越大,该共价键越稳定,从而推出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时断裂的是C-Br键,溴原子被取代。根据元素周期律的相关规律,由于溴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碳强,故C-Br 键中的共用电子对更偏向于溴原子,从而使溴原子显电负性,同时提供碳和溴的电负性数据,得出取代溴原子的原子或原子团也应该显电负性的结论。

3.通过演示溴乙烷与强碱水溶液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检验水解反应后产生的溴离子,探究反应机理,对以上推理进行证实。

4.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进一步理解溴乙烷的水解过程和反应机理,初步建立起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及卤代烃中卤素原子检验的模型,再通过典型例题进一步完善模型,从而达到最终能熟练运用模型的目的。以上教学环节中,理论证据和数据证据有机结合,运用了分析法、类比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建立并学会运用卤代烃的相关模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用智慧从“证据推理”出发,构建“模型认知”的教学结构,立足教材,有针对性地设计探究活动,尽可能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训练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

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与评价

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与评价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可以从潜在的认知过程和显现的认知结果两个角度 做出分析,数学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依据两条粗略标准采用3 种具体方法,从6 个基本途径切入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其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方面担当的重要角色及发挥的核心作用。以下试图结合数学学科具体特点对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和评价做出具体分析。 1 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 关于创新能力,有学者曾经这样说过:最好将创新能力理解成一种复杂的现象,而不是能够加以准确定义的理论结构。至今创新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通用的甚至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因此也就无法给出一个简单明晰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力图经由不同的视角剖析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我们知道,数学创新能力与数学创造性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讨论数学创新能力之前有必要提及数学创造性思维,具体地说数学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以下5 个方面: 1 灵活性:主要表现为善于转换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对某个问题提供多种解法。 2 精致性: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的解法进行改进对已有的结论做出推广

3 流畅性:主要表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许多想法和念头。 4 新颖性:主要表现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尝试过或采用了原创独特的解法。 5 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地审视问题的各种解。 决策略和解决方法 基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人们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视角来剖析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或显现的认知结果或潜在的认知过程。 1.1 基于潜在的认知过程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轻松自由地从一种思维操作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操作。2、以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观察模式辨别问题的差异性和相似性。3、以全新的方式把数学思想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4、用数或形扩展数学模式重新组织数学模式和数学关系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适当变形转换预知结论。5 、能够在不同的数学表征系统之间进行自由地推理和转化。 1.2 基于显现的认知结果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对于给定的数学问题能够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合适的解决方法。2、对于所呈现的文字的图像的表格形式的数学情境能够提出许多不同且合理的问题。3、能够识别技能领域与应用领域之间的联系在以前不相关联的数学思维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4、学习新知识的再发现和已有知识方法的独特应用能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对他人教师或者同学的见解发表不同看法。5、独立表征数学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定理的结论和证明独立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学习乃至科学研究中要求学习者思想上需要建立的一个强大武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学科特点决定的对学习基本的要求。“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对学习者思想观念上的一种更深入的要求。“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对学习者进入更高级层次,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素养要求。 首先谈谈对“证据推理”的理解。“证据”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获取证据、筛选证据的能力。先说证据的来源,学生获取证据来源可以是课本、课外书籍、网络资料、实验数据等等形式。获取证据后,还要具有要筛选证据的能力。尽量选择比较权威的证据,证据如果有冲突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对择取其中较可靠的数据。有些证据是正面证明的,同时注意也有些数据是证伪的,找寻逆向证伪的证据也是一个好的思路。有了证据还要建立观点与证据之间的逻辑关联以进行推理。一种方法是证据正向支持观点,此时最好多方证据从不同角度佐证观点。另一种方法是逆向驳斥观点,这种证伪的方法往往很具杀伤力,但基于化学的学科特点证伪并非意味着观点完全错误。例如,我们说浓度越大反应越快这一观点。并不能因为某些极个别的反应完全推翻这一结论,这一点是化学科比较独特的一个特点。很多观点或结论往往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只要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能解释说明绝大部分现象就不错了。通过正向、逆向多方证据的反复推理论证我们即可了解一

个观点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以及适用范围。 接下来谈谈模型认知问题。模型含义是模式、样式的意思。分为实物模型和思想模型等类型。实物模型在化学上主要是用于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因为此类微观的化学知识具有看不见、摸不着及其抽象的特点,借助于实物模型(3d计算机模型也可归入此类,实际上实物模型的虚拟化)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相关知识。所以在此类教学中利用好实物模型,或教师制作精良的计算机3d模型、动画就非常有价值。思想模型是指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包括概念原理模型、数学模型、复合模型等类型。模型认知对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是建立学科理论框架的重要工作。教学中应该下大力气解决一些最基本的模型的认知与建立。模型认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步:①模型初步认识,解决模型是什么的问题;②模型建立的证据,解决模型为什么的问题;③模型的运用,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模型有啥用的问题;④模型的评价与重构,模型在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适用的情况(尤其是化学学科),通过模型评价找出模型适用条件重构模型的内涵外延,甚至发展处高级的新模型。模型认知教学对于学生形成科学、完善的学科理论至关重要。所以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解决。

认知地理的理性知识

认知地理的理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感性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知识,也有助于记忆感性知识。 (1)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形成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中心环节。形成地理概念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围,例如“河流是指陆地上循一定路线经常流动的水体”,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湖泊与海洋),是河流的内涵;其外延包括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概念分为以下三类。 ①一般地理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类地理事物。如平原这一概念,不是指某个平原,而是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现的高原盆地、气温、气压、季风等,在经济地理中如重工业、消费城市、民族经济等都是一般地理概念。 ②单独地理概念,是专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独有的特性,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较小。如长江、黄河、北京、大行山等都属于单独地理概念。 ③集合地理概念,是指某一地理要素区域的特征,它的特性以地区类集而成。如中国气候、华南气候、中国少数民族、吉林农业等。 在学习概念时,应注意善于利用逻辑推理缩小地理概念的外延,增加其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缩小其内涵,完成从一般地理概念到单独地理概念的过渡,或由单独地理概念到一般地理概念的过渡,掌握地理概念的从属关系的演变联系。例如,从河流的一般概念出发,增加其内涵,河水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

的属性就构成了“外流河”的概念,这样外延就缩小了,不包括内流区域的河流;若进一步增加其内涵,加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属性,其外延就又缩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经路线。河口地点等具体属性,就可限定到长江等单独概念。相反,经过概括,由长江等减少其内涵,扩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岭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河流的有关概念。 (2)地理原理 ①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指地理事象异同点,因为它反映的是各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因此为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形成地理概念提供了可能,学习地理特征主要采用比较法,同学们可以把各种地理事象分类列成表,进行比较学习。 ②地理规律。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反映着地理事实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规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植被破坏,水上流失造成黄河水害的演变规律,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引起地理规律。 ③地理成因。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反映地理事物的园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基础理论叫地理成因。例如,人地关系谐和论,板块构造学说,大气环流形成原理等。学习理论知识,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把因果关系搞清楚,由因推果,熟练后再反过来由果追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图解法,把抽象的地图与现象的思维相结合,推求其因果关系。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张素侠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 认为词的 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隐喻和转喻生成的。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原型范畴 1 引言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 多义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由一个 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赵艳芳2000:36)。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以 各种方式发生联系。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的语义延 伸机制。 2 词汇延伸意义的认知性词汇的延伸义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和演 化出来的词义。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展,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语言符号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际的需要,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需要。客观世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的认识和储存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或是在理解新事物时加入了主观上的相似性。人们的这一认知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为 思维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语言上,具体表现为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于是,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概念被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赋予旧词以新义,继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由于词汇意义的拓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汇的延伸义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特征,而 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具有了认知性。 3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 3.1 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中的许多现象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 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隶 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 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 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prototype),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2]Taylor(1995)也指出大多数的语言范畴呈现出的不是单一中心的结构,而是多中心的结构。它们通常表现出多个类典型,这些类典型通过家族 相似性互相连接.下面我们用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再来看看名词“window”的意义是怎样拓展的: (1) The workman delivered the window . (2) Close the window . (3) She put her head through the window. (4) I painted the window while she was standing in it. 在这四个句子中,window都是以不同的意义出现的,在句(5)中,它指的是作为房

认知ABC理论

认知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正如埃利斯指出的那样,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 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 你感到焦虑(C),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如果我迟到,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不论何时,我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赞赏。如果他们对我有看法,那可麻烦了。”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doc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 学科门类:理学(07) 一级学科:地理学(0705)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属地理学一级学科,是在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该专业以地图、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信息源,利用地图学、地理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S技术进行地理认知和地理信息传输、分析与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知识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学科在深化地理认知的同时,已逐步成为全球变化,区域资源与环境、城市及区域规划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水利、交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河海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流域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为特色,着重研究地理信息认知理论、空间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的遥感提取,专题信息制图与数据更新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决策支持原理与方法;为全球变化,区域资源环境、数字流域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空间数据结构及信息处理技术、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地图可视化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遥感数据分析及处理、空间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GIS及应用 2、遥感及应用 3、地图学 4、数字流域 5、GPS及应用 三、学制与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分析

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分析 一、认知结构的含义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当学习者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时候,意义学习就发生了。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这一观点已被众多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所接受。那么什么是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 二、认知结构变量 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奥苏贝尔发现在认知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三方面的特性因人而异,所以奥苏贝尔就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这三方面特性称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 而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对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新观念)来说,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通常有以三种关系: 1.类属关系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证据法学》在线作业二,期末作业考核

《证据法学》在线作业二 问答题 1、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在法定证据制度中,裁判者不能自由地判断证据,只能机械地按照法律规定的证据标准认定案情。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在法律对各种证据的证明力所作的预先规定上。 (1),证明分类的法定性。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法官的职能就是根据法律的预先设定,机械地计算证据数量的多少和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并据此认定案件事实,这就限制了法官在判断证据及其证明力的专横武断。 (2),证据证明力的法定性。法律不仅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而且对证明力的规定也是根据形式来确定,而不是根据证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是被告人的自白被认为是最有价值和最完善的证据,对案件的判决和被告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对书证的效力也作出了形式化的规定,如是原本还是副本,是公文还是私文等;三是对证人证言也有许多形式化的规则,如两个典型的证人证言就构成完全的证据,如果几个可靠证人的证言相互矛盾则按多数证人的证言来认定案情。 (3),证据证明力的等级化。法定证据制度中对证据证明力的规定,明显受到封建等级特权的影响,这一点主要反映在对证言证明力的规定上。如1875年的《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记载:当几个地位或性别不同的证人的证言发生矛盾时,要依据地位之高低、男女之性别等来判定证言的证明力。通常是地位高的、男性、僧侣、学者的证言得到采信。(4),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被告人口供的合法方式。口供是定罪的主要依据,为获得口供,对被告人、证人的刑讯就是天经地义了。 2、正确认识证据的客观性,在实践中有哪些意义和作用? 答:(1)办案人员不能把个人主观的判断,或人们的想象、假设、推理、臆断、虚构等等作为定案的证据适用; (2)在查办经济犯罪案件中,不能把算大帐,即某人或某单位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加减得出的差数,就作为证据使用,应为算大帐还不真正具备客观性; (3)按照客观性的要求,证据必须要有正确的来源,对于没有正确来源的,由于无法进行查证,不具备客观真实性,当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3、诉讼中的书证所具有的特征是什么?

高三二模地理科试卷质量分析

高三二模地理科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题特点 1、学科特点鲜明,揭示学科内涵。 选择题1、2题考查人口与城市知识,注重学生从表格数据获取信息判读甲省的人口问题。3、4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技巧,并分析成因,天气异常的原因分析,图文资料设计,其设问精巧灵活。5、6题考查工业区位。7、8题考查产业结构及环境问题,要求学生能从结构图中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9、10题考查香水百合开花季节。11题考查时间计算问题。 选择题图像,图文信息丰富多样,设问重视揭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并强调知识,技能方法的灵活运用,对考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等能力得到了有效考查。有助于开阔考生的认知视野,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必考题,能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 36题围绕宁夏枸杞生产优势气侯条件,沙湖没有干涸,且面积还有扩大趋势原因,从地理学评价银川市郊建一个大湖泊是否合理。设计题目,图文并茂,既考查学生从文字和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又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选作题,关注现实问题,倡导学以致用。 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的试题设计,注重结合图文资料,思考现实问题,其设问分别为,分析西安市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分析广西镉污染事件危害较大的原因及水电站在这次污染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试题设计取材鲜活,贴近现实,有助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地理问题和感悟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倡导了学以致用的学风。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有效的答题技巧。如,36题第1问,能从气侯要素。如光照,昼夜温差等方面做答。选做题旅游条件的评价掌握了基本的答题模板,形成了自己的答题思路。 2、学生能够分析判断出题目考查的能力。如36题第2小题,学生能从题干中审清题目的要求,在干旱沙漠区,湖泊没有消亡,而且面积在不断扩大的原因。 3、有个别同学也会评价某种地理现象的合理性问题。如36题第3小题。 4、相当一部分同学已掌握了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能力,并分析探究原因的能力。如第1、2小题,但不能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准确描述。 5、有部分同学也会论证,探讨事物的能力。如37题第

关于从一起案例看逻辑推理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及所引发的启

从一起案例看逻辑推理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及所引发的启示 胡建萍在司法的过程中,法律推理发生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推理表现在法官司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这个推理过程表达为:以选择的法律规则为大前提,以查明的案件事实为小前提,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方法推出案件的处理结论。但是在特殊意义上,法律推理也表现在法官解释法律和确认事实的过程中。从前者来说:很多情况下,作为司法推理的大前提之规则并不是意义明确而清晰的,即使有时候从字面上看它是明确和清晰的,但由于并不完全适合已经查实且不能作任何剪裁的小前提之事实,都只有经过法官解释明确其含义或引申出新的含义后才能作为法律适用推理的大前提。而法律解释特别是论理解释本身也带有推理性思维的特征,在这一推理过程中,大前提实际上是对法官选择规则起指导作用的东西,小前提就是现存的法律规范,然后通过推理论证,得出该实际的法律是否是应当适用的法律的结论。这里,法律推理是作为法律解释的手段和过程存在的。从后者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官都能够依靠查证属实的证据对事实作出明确的认定,即使在少数证据不能达到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明标准而使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法官也可以以法律确认的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来解决事实真伪不明时的裁判方法。但是,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法官需要依靠推理的方法确认案件事实的情况,尽管其普遍性和数量都远远低于解释法律时的推理。在这一推理过程中,通常是根据已经查明的某一基本事实,推定出另一事实存在,只要没有相反证据,就可以认定该事实真实而将其作为裁判的事实依据。 可见,法律推理不仅存在于法官司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还存在于法官解释法律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三个推理过程中,司法活动中的推理可以被称为”大推理”,而法律解释和认定事实过程中的推理可以被称为”小推理”,前者包括后两者,后两者是前者的一个成分或子系。

“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内涵初探

摘要:指出了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面对新的时代形式,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25503 1引言 在当前的教学中,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控制作用,学生为了考试而学,教师为了考试而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中学教学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实践中发现,当前中学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是课堂的“演员”,而学生仅仅是课堂的“观众”,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就像看戏一样“旁观”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改变教育现状应当引起教育界的深思。“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创建高效课堂途径之一。 2“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2.1教学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有很多种,到目前为止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存在多方面的认识。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定义就是乔伊斯和威尔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教学范型或计划。国内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也是多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杨开成和张晓英的观点,他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模式化了的教学程序,在解释学上是一个伪概念,在技术学意义上它既不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工具,也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恰当中介”。因此,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者是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1]。 2.2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一种情景教学方式。他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创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自发地学习,构建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的“锚”,指的是为了满足教学情境而创设的真实问题,确定具体问题通过“抛锚”之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也就固定了。抛锚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本质区别与传统教学,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是基于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和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通过自学和师生互动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独裁者”,学生是“观众”,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教学,学生像是观众参与度不高,被动的接受学习,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演”,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2]。 2.4“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点,二者融合而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首先通过提出一个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

对逻辑学涵义与关于逻辑一些理论的认识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对逻辑学涵义与关于逻辑一些理论的认识 【内容摘要】逻辑学的发展是多层面的,逻辑的涵义也是分层次的,逻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对现代逻辑背景下出现的关于逻辑的一元论、多元论与工具主义要作具体分析。事实上,每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总体上来说,多元论更符合现代逻辑科学发展的实际。 【关键词】逻辑/广义与狭义/一元论/多元论/工具主义 【正文】 一、广义的逻辑与狭义的逻辑 什么是逻辑?要清楚明确地回答这一问题,要将各种各样冠以“逻辑”的学科都统一在一个明确清晰的“逻辑”的定义之下,这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西方,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集其前人研究之大成,写成了逻辑巨著《工具论》(由亚氏的六部著作编排而成:《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辨谬篇》)。虽然在亚氏的著作中他并没有明确地使用“逻辑”这一名称,也没有明确地以“逻辑”这一术语命名其学说,但是,历史事实是,亚氏使形式逻辑从哲学、认识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以推理为中心,特别是以三段论为中心的独立的科学。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近代归纳逻辑的创始人,他在总结前人归纳法的基础上,在批判了经院逻辑和亚里士多德逻辑之后,以其古典归纳逻辑名著《新工具》为标志,奠定了归纳逻辑的基础。 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对人类思维的辩证运动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另一种新的思辩逻辑——辩证逻辑。 从以上可以看出,逻辑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至少包括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基础的传统演绎逻辑、以数理逻辑为核心及基础的现代逻辑及其分支、归纳逻辑、辩证逻辑等等,而这些逻辑相互之间的特性又是十分不同甚至十分对立的。所以,要用一个明确的定义把这些历史上所谓的逻辑都包含进去,确实是很难的。事实上,“逻辑”一词是可以有不同的涵义的,逻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逻辑包括归纳逻辑(包括现代归纳逻辑与传统归纳法)、辩证逻辑。将逻辑局限于经典逻辑、非经典逻辑,这就是狭义的逻辑,而将逻辑包括传统逻辑、归纳逻辑与辩证逻辑,则是广义的逻辑。以这一取向为标准,狭义的逻辑基本上可以对应于“逻辑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科学,即如何将有效的推理形式从无效的推理形式中区分开来的科学”这一定义,而广义的逻辑则可以基本上对应于“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这一定义。 由此可见,逻辑学的发展是多层面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察逻辑学的不同层面及不同涵义: (1)从现代逻辑的视野看,逻辑学的发展从古到今的过程是从传统逻辑到经典逻辑再到非经典逻辑的过程。 (2)从逻辑学兼具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角度,可以确切地把逻辑分成纯逻辑与应用逻1

浅析证据推理

浅析证据推理 ---解读安东尼杀女案 想要正确理解证据推理,必先明确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全部诉讼活动都是围绕证据的搜集和运用进行的。《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据可分为七类,即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据推理,简称D-S推理,是运用证据推理案情的诉讼活动,重在获取案件的法律依据,还原事实真相,说服法官或者陪审团认定被告有罪或者无罪的法律事实。 首先,我们从一个与辛普森杀妻案极其类似的案例谈起。2008年震惊美国的凯西·安东尼涉嫌杀害3岁女儿凯丽的案件以弗洛里达州奥兰多法院做出的判处安东尼四年徒刑而告终。2008年6月16日,时年22岁的凯西·安东尼在与父母发生争执后带着2岁大的女儿凯丽离家出走。此后一个月中,凯西的母亲辛迪曾多次打电话给女儿说要见外孙女,但都被凯西以各种理由拒绝。之后,辛迪接到拖车场打来的要求其领取安东尼车辆的电话。到停车场准备领取时,发现后备箱有一股浓重的尸臭味,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报警求助。 警方在侦查案情的过程中,找到了许多证明安东尼杀害女儿凯丽的有力证据。现将公诉方掌握的证据归纳如下:1、根据安东尼的供词,女儿凯丽被自己雇的一位名叫冈萨雷斯的保姆绑架了,但事后经警方查明,根本没有冈萨雷斯这个人的存在。2、2008年12月11日,警方在凯西家中附近的树林中发现了用塑料袋包裹的凯丽的遗骸,其身体已经严重腐烂,面部还粘着一块胶布。检方利用搜集到的毛发证据和气味分析测试,发现存在氯仿的成分。3、凯丽在6月就已经失踪,其母亲安东尼并没有立即报警,反而搬去和男友同居,成天饮酒取乐,甚至在肩膀上用意大利语刻上“美好生活”四个字,直到一个月后才告诉家人孩子失踪了。4、警犬曾在凯西车的行李箱里和她父母家的院子里嗅出过尸体的味道。5、在安东尼的电脑里发现她曾经在网上搜索过三氯甲烷和失踪儿童的信息。6、安东尼在凯丽失踪后两周后将车废弃。7、凯丽床上丢失的维尼熊毛毯,也在案发现场被找到。 辩护方基于安东尼的陈述提供了如下的抗辩理由:1、凯丽是在游泳池溺毙而亡。2、安东尼由于长期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性侵犯,所以只能隐忍沉默。3、有证人证明安东尼与女儿凯丽关系甚好。 本案最终判处安东尼向警方提供虚假信息等四项轻罪,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言。尽管透过我们的直接判断和情感倾向,我们几乎可以百分之一百的断定安东尼就是杀害凯丽的真凶,但是在讲求证据的法庭来看,直观的推断难以立足。在美国司法体系中,“无罪推论、程序正义、直接证据”是三个法庭审判的重要原则。在美国,有一个重要的司法定律“一碗面里只能有一只臭虫”,即正常人吃饭,若吃到一只臭虫,肯定会扔下碗筷,与之理论,而不会在碗里去找第二只臭虫。放在审判实践中,即无论你向法庭提供了多少足以证明被告有罪或是清白的证据,只要发现一个伪证,所有的证据都会视作无效。著名的辛普森案件就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实证。辩方通过质疑警方采集血迹样本的程序规范性、血手套与被告的手型不相符、证人福尔曼警官恶劣的种族歧视倾向造成其重要证言无法得到陪审团采信等等,这几只“致命”的臭虫让整碗检方精心酿制的看似天衣无缝的证据链功亏一篑。然而,在安东尼杀女的案件中,尽管存在诸多关键的间接证据,但是这一系列的证据很难串联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我们先来看这起案件中欠缺的几个关键点,这几个致命的缺陷也是陪审团最终判定安东尼无罪的着力点。1、案件中缺乏直接人证,即无人亲眼目睹或是间接看到安东尼杀害自己

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2、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掌握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 4、掌握形成地理概念的几种途径 5、了解概念教学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举例说明,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举例应用地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3、准确地分析应用形成地理概念的途径 4、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形成地理概念的几种途径的优点 5、感悟概念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地理概念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教学重点】 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 形成地理概念的几种途径 原理教学的步骤 【教学难点】 应用地理概念教学和原理教学形成地理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理概念的重要性见幻灯片

让学生阅读感悟,掌握地理概念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大门。 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地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的重要手段。其理由有三个: 一是地理概念揭示的是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基础; 例如: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我们把这个地理概念分解,土壤的本质属性是:1 具有肥力,2 能够生长植物。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肥力”也就理解了这个概念,而且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土地”和“土壤”的关系:土壤属于土地,但有土地的地方并不一定有土壤。 二是掌握地理概念是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重要形式,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前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而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时,气温和降水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三是地理概念是构成地理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和提高应用地理知识能力的关键。气温是指大气的冷暖程度;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统称降水。只有对气温和降水有了解才能更好得了解气候。

关于认知疗法中的认知分析

关于认知疗法中的认知分析 李青莲 青岛大学研究生院,中国 【摘要】本文对认知疗法中的认知特点进行思考,认为认知不可能完全反映客观事物的所有真实,适应性的认知只是部分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同时适应性的意义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的不 反映客观真实的认知中找到。 【关键词】认知疗法认知分析适应性认知 Analyses of cognition in Cognitive therapy LI Qinglian Graduate School of the Qingdao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The cognitive character in cognitive therapy was thought over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can’t reflect the all spices of the reality. So the adaptable cognition can only reflect the reality partly, and the sense of the adaptation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cognition that can’t reflect the reality partly. 【Key words】 Cognitive therapy, The analyses of cognition, Adaptable cognition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假设是:人的情绪及行为与其认知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可以改善情绪及行为障碍。目前有关认知治疗方法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二大流派,一是认知分析治疗(cognitive-analytical therapy)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前者是在认知治疗的基础上借鉴和应用精神分析性治疗的方法,后者是在认知治疗过程中强调应用行为治疗中的一系列行为矫正技术。归纳起来,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认知疗法有4中,即Beck认知治疗,Ellis合理情绪治疗,Ryle认知分析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其中尤以认知行为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1 Beck对认知的分析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提出假设认为: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