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广东省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对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

量做出全面梳理,从户籍省内迁入,户籍省外迁入,户籍迁往省内,户籍迁往省外,户籍省内净迁移,户籍省外净迁移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的理解,洞悉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指标分析 (3)

一、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户籍省内迁入现状统计 (3)

三、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占全省户籍省内迁入比重统计 (3)

四、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同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指标分析 (7)

一、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户籍省外迁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占全省户籍省外迁入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户籍省外迁入(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省户籍省外迁入(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同全省户籍省外迁入(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

第四节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指标分析 (11)

一、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现状统计 (11)

二、全省户籍迁往省内现状统计分析 (11)

三、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占全省户籍迁往省内比重统计分析 (11)

四、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2016-2018)统计分析 (12)

五、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2017-2018)变动分析 (12)

六、全省户籍迁往省内(2016-2018)统计分析 (13)

七、全省户籍迁往省内(2017-2018)变动分析 (13)

八、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同全省户籍迁往省内(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

第五节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指标分析 (15)

一、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现状统计 (15)

二、全省户籍迁往省外现状统计 (15)

三、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占全省户籍迁往省外比重统计 (15)

四、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2016-2018)统计分析 (16)

五、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2017-2018)变动分析 (16)

六、全省户籍迁往省外(2016-2018)统计分析 (17)

七、全省户籍迁往省外(2017-2018)变动分析 (17)

八、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同全省户籍迁往省外(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

第六节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指标分析 (19)

一、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现状统计 (19)

二、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现状统计 (19)

三、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占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比重统计 (19)

四、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2016-2018)统计分析 (20)

五、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2017-2018)变动分析 (20)

六、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2016-2018)统计分析 (21)

七、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2017-2018)变动分析 (21)

八、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同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

第七节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指标分析 (23)

一、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现状统计 (23)

二、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现状统计分析 (23)

三、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占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比重统计分析 (23)

四、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2016-2018)统计分析 (24)

五、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2017-2018)变动分析 (24)

六、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2016-2018)统计分析 (25)

七、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2017-2018)变动分析 (25)

八、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同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6)

图表目录

表1:揭阳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

表2: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省户籍省内迁入现状统计表 (3)

表4: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占全省户籍省内迁入比重统计表 (3)

表5: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2016-2018)统计表 (4)

表6: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揭阳市户籍省内迁入同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

表10: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省户籍省外迁入现状统计表 (7)

表12: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占全省户籍省外迁入比重统计表 (7)

表13: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省户籍省外迁入(2016-2018)统计表 (9)

表16:全省户籍省外迁入(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同全省户籍省外迁入(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

长%)10表17:揭阳市户籍省外迁入同全省户籍省外迁入(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表18: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现状统计表 (11)

表19:全省户籍迁往省内现状统计分析表 (11)

表20: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占全省户籍迁往省内比重统计表 (11)

表21: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2016-2018)统计表 (12)

表22: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

表23:全省户籍迁往省内(2016-2018)统计表 (13)

表24:全省户籍迁往省内(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

表25: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内同全省户籍迁往省内(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表26: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现状统计表 (15)

表27:全省户籍迁往省外现状统计表 (15)

表28: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占全省户籍迁往省外比重统计表 (15)

表29: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2016-2018)统计表 (16)

表30: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

表31:全省户籍迁往省外(2016-2018)统计表 (17)

表32:全省户籍迁往省外(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

表33:揭阳市户籍迁往省外同全省户籍迁往省外(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

长%) (18)

表34: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现状统计表 (19)

表35: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现状统计表 (19)

表36: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占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比重统计表 (19)

表37: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2016-2018)统计表 (20)

表38: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

表39: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2016-2018)统计表 (21)

表40: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

表41:揭阳市户籍省内净迁移同全省户籍省内净迁移(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

表42: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现状统计表 (23)

表43: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现状统计表 (23)

表44: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占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比重统计表 (23)

表45: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2016-2018)统计表 (24)

表46: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

表47: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2016-2018)统计表 (25)

表48: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

表49:揭阳市户籍省外净迁移同全省户籍省外净迁移(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

如何控制我国大城市的人口

如何控制我国大城市的人口 人类的文明可谓就是城市的文明,大城市意味着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会,因此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国大部分人口都想往大城市靠拢聚集,但是城市的人口过多,超过了城市的负荷就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因此控制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问题势在必行。 “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部分。流动人口的迁入,即机械增长是造成我国大城市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段成荣说。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进入了大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在不同岗位上默默付出,改善了大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为城市的有序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人口的激增也同样引发了不少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水、电、气、热、煤等供应常年紧张;道路拥堵日益严重、公共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一场小雨就可能造成全城拥堵;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无法满足新增人口需求,带来许多社会矛盾;一些流动人口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隐藏安全隐患。如何应对人口激增,已成为摆在大城市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人口涌入大城市,看重的是丰富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大量的优质资源等,更多的是理性选择。大学毕业后,来自很多学生就决定不回自己的老家工作,而留在大城市工作,他们相信大城市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各种资源也多,软硬件条件都好,只要肯奋斗,肯定能闯出一片天地。部分大学生的这种心态也代表了很多涌向大城市打工者的真实心理。“人人都想过好生活,所以在选择工作地点时,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比较收益高的城市。”南京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黄润龙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是大势所趋,而大城市有着诸多的突出优势,所以更容易吸引流动人口。更多就业机会,是外来人口最看重的,有了工作就有了生存的基础。“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大量优质资源集聚大城市,让这些地方具备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能够提供更多的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人口2009-2014各大城市流入数据

人口2009-2014各大城市流入数据 热点分析北上广之外,中国人口正集中涌入五大城市只 五年前的2009年,一场世界金融风暴袭来,东莞的出口加工制造业深受重伤,随后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转移浪潮。与之相伴的,是农民工们回乡就业的新闻,不断出现在网络上。 那个传说中的世界工厂,就此衰落了吗? 数据告诉我们,在过去的五年,东莞流入人口200万,比内陆任何一个城市增加的人口都要多,东莞的制鞋服装厂搬走了,旁边深圳不堪高地价压力的高端制造业又搬过来了,比如华为和大疆创新的新生产基地,都聚集在东莞松山湖周边,这里离深圳市中心的高速公路也不过大半个小时的车程,往来交流相当方便。而深圳白领到东莞置业,正在和二十年前的香港人到深圳买房一样,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以下是最近五年的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情况: 464472269.jpg 注:数据来自各地政府统计公报或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万人。 人口流入呈现三个规律—— 第一,高度集中在三大都市圈。 人口流入超过100万的13个城市,三大都市圈就占了8个,长三角有沪苏,珠三角有广深莞佛,渤海湾有京津。 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常州=流入863万人。 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流入796万人。 渤海湾北京+天津=流入684万人。 流入速度非常凶猛,以这个速度,2020年左右,上海就将拥有3000万人口,北京也将突破2500万人口,天津将拥有1800万人口,广州和深圳将分别突破1500万和1300万人口。 长三角7大城市将合计拥有8000万人口,珠三角4大城市将合计拥有4800万人口,京津合计将拥有4300万人口。 放在全世界来说,这三大都市圈所拥有的人口数量都将是进入前三名的。 第二,非都市圈人口,流入集中在五大枢纽城市。 流入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只有郑州、成都、重庆、厦门、武汉五大城市不在三大都市圈。 其中的成都、重庆、武汉,这三大城市是近年来GDP快速增长的明星城市,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枢纽位置,既是国家规划中成渝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又得益于近年来沿海产业转移的东风,出现在榜单上一点都不意外。 意外的是郑州和厦门。 郑州的GDP不高,经济水平并不瞩目,但是其周边巨大的农业人口数量,和作为省会城市、铁路交通中心所拥有的得天独厚优势,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五年时间里,这座城市吸引了185万人口流入,以这个速度,五年之后就将追上武汉,成为中部第一大城市。 郑州近几年比较引人关注的,一个是吸引了富士康落户,光这个工厂招聘的工人就超过了30万,二是李博士发起的郑东新区建设,大手笔的一挥,就划了1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早年间曾经是著名的鬼城,不过现在的入住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说。另一个是厦门。在一片巨无霸城市中,厦门只能算是袖珍级的。不过近年来,福建经济发展的不错,得益于最高层的亲切关怀,引入了一大堆石油化工厂,湄洲湾和古雷半岛现在都已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素养材料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探讨1.(地理实践力)此统计图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反映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 探讨2.(地理实践力)该统计图的构成是什么? 提示:竖轴表示百分比,横轴表示时间变化,用迁入率和迁出率两条曲线的时间变化反映主题内容。 探讨 3.(综合思维)图示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以迁入为主还是迁出为主?为什么? 提示:人口以迁入为主,因为在图示时间范围内,人口迁入率始终大于人口迁出率。 读图方法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采取“读轴—看线—抓点”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读轴:如上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迁移率。 (2)看线:迁入率曲线波动变化上升,迁出率曲线波动下降。迁移差额率即两曲线之间的垂直差值呈波动上升,意味着人口净迁入,且净迁入人口比重上升。 (3)抓点:抓住特殊点。如迁入率峰值、谷值等。 素养达标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1.C 2.A[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箭头A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数之比。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上海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 C.2010年D.2012年

中国七大中心城市人口概况

中国七大中心城市人口资源大调查 张志忠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制约我国高速发展的关键却是人口问题。因此本文特从我国地域划分上的七大区域,选取七个代表性的中心文化城市,从人口数量、人均寿命、家庭规模、男女比例、人均收入、文化素养及配套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作了较为详实的调查,以期对我国的人口决策有所助益。 华北华北——————北京北京 北京市常住人口:1381.9万人 北京市人口密度:668人/平方公里 北京市“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3.6万人 北京市共有家庭户:417.6万户 北京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人 家庭规模:三口人和两口人是北京市家庭户的主体 北京夫妻之间的平均年龄差为:2.6岁 北京平均每户就业人口:1.58人 北京市人口出生率:6.0‰ 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0.9‰ 北京市人口死亡率:5.1‰ 北京人口的平均年龄:35.7岁, 北京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76.7岁,其中男性为74.9岁,女性为78.6岁 北京人口的平均寿命:75.85岁 北京市的男性:720.6万人,占总人口的52.1% 北京市的女性:661.3万人,占总人口的47.9% 北京市人口的性别比为:109(以女性为100) 北京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071. 6万人 北京市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0.3万人 北京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263万人 北京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87.8万人, 北京市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6% 北京市市人口中15—64岁的人口为:1078.6万人 北京市市人口中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8.0% 北京市市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15.5万人 北京市市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4% 北京市人口中拥有的少数民族:56个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7.8元 北京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8.8元

全国省市县区名称及人口数量清

全国省市县区名称及人口数量清单 1 (16市辖区2县)简称京。面积1.68万平方千米,人口1143万(2002年)。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密云镇、延庆县延庆镇(15个市辖区3个县)简称津。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27万(2002年)。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津南区、武清区杨村镇、宝坻区城关镇静海县静海镇、宁河县芦台镇、蓟县城关镇

(11个地级市36市辖区22县级市108县6自治县)简称冀,省会石家庄市。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6742万(2002年)。 904万人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井陉矿区、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鹿泉市、平山县平山镇、井陉县微水镇、栾城县栾城镇、正定县正定镇、行唐县龙州镇、灵寿县灵寿镇、高邑县高邑镇、赵县赵州镇、赞皇县赞皇镇、深泽县深泽镇、无极县无极镇、元氏县槐阳镇 703万人路北区、路南区、古冶区、开平区、丰润区、丰南区胥各庄镇、遵化市、迁安市、迁西县兴城镇、滦南县倴城镇、玉田县玉田镇、唐海县唐海镇、乐亭县乐亭镇、滦县滦州镇 270万人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昌黎县昌黎镇、卢龙县卢龙镇、抚宁县抚宁镇、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 848万人从台区、复兴区、邯山区、峰峰矿区、武安市、邯郸县南堡乡东小屯村、永年县临洺关镇、曲周县曲周镇、馆陶县馆陶镇、魏县魏城镇、成安县成安镇、大名县大名镇、涉县涉城镇、鸡泽县鸡泽镇、邱县新马头镇、广平县广平镇、肥乡县肥乡镇、临漳县临漳镇、磁县磁州镇 664万人桥东区、桥西区、南宫市、沙河市、邢台县邢台市桥东区、柏乡县柏乡镇、任县任城镇、清河县葛仙庄镇、宁晋县凤凰镇、威县洺州镇、隆尧县隆尧镇、临城县临城镇、广宗县广宗镇、临西县临西镇、内丘县内丘镇、平乡县丰州镇、巨鹿县巨鹿镇、新河县新河镇、南和县和阳镇 1070万人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满城县满城镇、清苑县清苑镇、涞水县涞水镇、阜平县阜平镇、徐水县安肃镇、定兴县定兴镇、唐县仁厚镇、高阳县高阳镇、容城县容城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 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 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 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

第21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第21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水平1-4]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 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综合 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一、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从纬度看,集中于中低纬度 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 2.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差异???东西差距: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地形、地貌:平原地区多,高山、高原地区少经济、交通: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反之人口少民族方面:汉族居民集中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逐渐减小。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

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易误辨析] 1.各个地区人口都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吗? 提示在热带多雨地区,由于温度较高,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宜居地。 三、人口移动及影响因素 1.人口移动的内涵和类型 (1)人口移动的类型及现状 [易误辨析] 2.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人口的空间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2)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3)我国人口移动的现状 时期特点流向目的 新中国成立至80 年代中期 有计划、有组织的 迁移 从东部地区迁往偏 远地区 开发工业基地、垦 荒、支援边疆 80年代中期以来 流量大、自发的流 动 农村流向城市,内 地流向沿海 务工、经商、求学2.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 (1)人口移动的推拉力理论: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吸引移民

1980年城市人口规模排行

1980年城市人口规模排行含100万以上以及50-100万排名 【太原行政区划市域过小,矛盾十分突出。30年来,太原城市人口规模从第13位跌落到120位以外,尚不及省内的运城、临汾。虽然,市区人口在郑州、石家庄、昆明、南昌、合肥等城市之上,但市域人口远远低于上述城市!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区为经济主体,跨区协调举步维艰的体制下,极不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形成太原都市区、太原城市群。这也许是被人们忽略的山西经济发展乏力、转型缓慢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核心不强大! 其原因是,其他城市随着经济辐射能力的提升,行政区划也不断扩大,不断把周边县、市扩为市区,但太原行政区划却30年没有改变,差距由此拉开!其原因是否与被晋中包围有关?】

截至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其中重庆市人口2884万排名全国所有城市榜首。 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排名城市或地区人口(万人) 1 重庆市2884.62 2 上海市2301.91 3 北京市1961.24 4 成都市1404.76 5 天津市1293.82 6 广州市1270.08 7 保定市1119.44 8 哈尔滨市1063.60 9 苏州市1046.60 10 深圳市1035.79 11 南阳市1026.30 12 石家庄市1016.38 13 临沂市1003.94 14 武汉市978.54 15 邯郸市917.47 16 温州市912.21 17 潍坊市908.62 18 周口市895.32 19 青岛市871.51 20 杭州市870.04 21 郑州市862.65

人口迁移(答案解析版)

湘潭市第十七中学高一地理周周清课堂作业(二) 范围:人口迁移和地域文化与人口 时量:45分钟总分:100分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在我国引发了规模日益扩大的劳动力跨区流动,形成了庞大的的民工潮。 4.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5.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6-7题。 6.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7.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走向高考】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3-1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版

【走向高考】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1 人 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2012·山东)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 1.B 2.B 【解析】本题组考查对人口年龄结构图的判读能力。第1题,由图可知,与1982年相比,2009年0~14岁少儿比重下降,15~60岁劳动人口比重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说明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人口平均年龄高于1982年;图示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比2009年高,但因题目没有提供两个年份的人口总数,因而不能比较两个年份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多少。第2题,据上题分析,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的变化,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图示2009年25~59岁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结合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现实,该年龄段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3~5题。 3.下列排序,能正确反映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是( )

2012统计全球人口最多十大城市排行

2012统计全球人口最多十大城市排行 世界人口本月底将达70亿 联合国人口基金17日发布的一份简短公报说,随着今年10月底世界人口达到70亿,人类将面临“可怕挑战”,不过如果今天就行动起来,这些挑战并非不可应对。 专家表示,世界人口激增使得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愈加恶化,资源比以前更加紧张。联合国人口基金定于10月26日在全球发布《201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将专门介绍70亿人口给世界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从60亿到70亿仅用12年 公报说,即将发布的报告表明,我们今天所采取的行动将决定本世纪结束时世界人口增长到100亿还是160亿,以及人类的未来是否更公平,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报告阐述了老龄化、年轻人口增加、城市化和移民等人口学趋势,以及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与研究世界人口数量同等重要的原因。 联合国人口基金提前透露了部分报告数据:目前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达8.93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4亿,增加近两倍。目前世界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再过35年将有三分之二人口住在城市。世界平均寿命正在增加,已从1950年的48岁增加到今天的68岁。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此前公布的数据,19世纪初,世界人口仅有10亿。100多年后,人口总数翻了一番,此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于30多年后达到3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按照目前趋势,世界人口大约于本世纪中期超过90亿,将在本世纪末超过100亿。 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今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日”的主题定为“70亿人的世界”。联合国还于9月14日在纽约总部启动“70亿人行动倡议”,呼吁各方应对和克服人口达到70亿后带来的挑战。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东京第一,上海第七 世界人口的快速膨胀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带来希望与危险。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是由此造成的潜在威胁:人口过盛、贫富差距加大、能源短缺、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等等。专家呼吁各国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尽快遏制上述危险…… 据国外媒体近期进行了一项有关“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的调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被一致认为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城市”。这项调查同时评选出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日本东京凭借3670万的惊人人口数量位居第一,中国上海排名第7。 十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排名: 1、日本东京:2010年人口3670万,预计2025年人口达到3710万。 东京(Tokyo)是日本国的首都,是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东京地理坐标为东经140度50分,北纬35度44分。东京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

特大城市人口的国际比较

CHINA OPENING JOURNAL 开放导报 2015年6月 第3期 总第180期 June 2015No.3 Total No.180 【本期论题】 近年来,特大城市频频出手限制外来人口,但是却很难阻挡其人口增长趋势,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规划目标屡遭突破。数据显示,2010 年底上海常住人口为2301.91 万人,大大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1900万人的目标;2010 年底北京常住人口为 1961.2 万人,提前 10 年突破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中所确定的1800 万人的目标。当前,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已然成为城市治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与世界特大城市数量比较 联合国发布的《2014年世界城市化发展展望》显示,2015年世界城市人口规模将呈现如下状况: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将有29个,介于500~1000万之间的有44个,100~500万的有428个,50~ 特大城市人口的国际比较 胡彩梅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 广东 深圳 51802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摘要] 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已经成为城市治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特大城市人口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特大城市无论是数量、规模、集聚程度,还是人口密度并不明显偏高。中国较短的海岸线、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殊发展阶段,也决定城市化更应该趋向集约化、紧凑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特大城市 人口规模 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026-05 [作者简介] 胡彩梅(1982 — ),女,山东郯城人,副教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城市经济。 100万的有538个,30~50万的有690个。而中国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6个,占世界的20.69%;500~1000万的有10个,占世界的22.73%;100~500万的有89个,占世界的20.79%;50~100万的有155个,占世界的28.81%;30~50万的有147个,占世界的21.30%,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中国各规模的城市数量均占世界的1/5左右,城市规模呈均等化现象。 根据该报告的数据,2015年中国人口规模50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与人口规模100~500万的城市数量之比为0.18;从整个世界来看,该比值为0.17,中国基本处在世界的平均水平。陆铭和陈钊的研究表明,中国2009年市辖区年末人口规模超过300万的城市有18个,人口规模介于100~300万之间的城市有106个,两者比率也为0.17。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亨德森的研究表明,2000年全球人口规模300万以上

【创新设计】高中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第1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第一部分知识综合篇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一、高考题 一、选择题 (2010·全国新课标文综)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 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 解析:本组题以坐标图为载体,考查某国的人口问题。第1题,如果控制人口增长,则2000年后新生儿人口数量减少,在18年后劳动力数量达到顶峰,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

之后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负担变重。当2000年出生的人口成为被负担人口时,即2066 年负担最重,此后由于2000年后出生人口减少,被负担人口减少,劳动力负担开始减轻。第2题,出生人口减少不会立刻对劳动力人口数量、性别构成及年龄构成形成影响,但是由于新生儿减少,包括教育等职业受影响,职业构成发生变化。 答案:1.A 2.B (2010·重庆文综)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下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D.人口增长快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2010年该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25%,说明已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B 4.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B.能源短缺C.水土流失D.淡水匮乏 解析: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的现代型,在亚洲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是日本,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答案:B

2009年中国城市人口排名前50名

2009年中国城市人口排名前50名 上海市辖区上海市直辖市9495701 2 北京市辖区北京市直辖市7296962 3 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6780000 4 天津市辖区天津市直辖市5066129 5 武汉市辖区湖北省副省级市4488892 6 广州市辖区广东省副省级市4154808 7 沈阳市辖区辽宁省副省级市3981023 8 重庆市辖区重庆市直辖市3934239 9 南京市辖区江苏省副省级市2822117 10 哈尔滨市辖区黑龙江省副省级市2672069 11 西安市辖区陕西省副省级市2588987 12 成都市辖区四川省副省级市2341203 13 长春市辖区吉林省副省级市2223170 14 大连市辖区辽宁省副省级市2118087 15 杭州市辖区浙江省副省级市1932612 16 济南市辖区山东省副省级市1917204 17 太原市辖区山西省地级市1905403 18 青岛市辖区山东省副省级市1867365 19 郑州市辖区河南省地级市1688681 20 石家庄市辖区河北省地级市1632271 21 昆明市辖区云南省地级市1549593 22 兰州市辖区甘肃省地级市1527383 23 淄博市辖区山东省地级市1514070 24 长沙市辖区湖南省地级市1489259 25 南昌市辖区江西省地级市1386454 26 乌鲁木齐市辖区新疆地级市1358986 27 贵阳市辖区贵州省地级市1341243 28 鞍山市辖区辽宁省地级市1287136 29 唐山市辖区河北省地级市1279226 30 无锡市辖区江苏省地级市1245129 31 吉林市辖区吉林省地级市1244725 32 抚顺市辖区辽宁省地级市1244114 33 福州市辖区福建省地级市1172219 34 苏州市辖区江苏省地级市1170618 35 包头市辖区内蒙古地级市1146506 36 齐齐哈尔市辖区黑龙江省地级市1125948 37 徐州市辖区江苏省地级市1120534 38 合肥市辖区安徽省地级市1107143 39 邯郸市辖区河北省地级市1069146 40 深圳市辖区广东省副省级市1058531 41 洛阳市辖区河南省地级市1043243 42 南宁市辖区广西地级市1016013

中国人口迁移.doc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 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 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飞衔夜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闪⒌?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 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 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 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 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 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 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陕西各市人口数量排名,陕西各市人口数据统计分析

陕西各市人口数量排名,陕西各市人口数据统计分析 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简介的反映了这个城市活跃度,人口数量庞大说明这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人可以带动经济消费促进经济发展。那么陕西所有的地区人口数量是多少?各地区人口排名怎么样?本文小编带你一起了解关于陕西各市人口数量排名,年陕西各市人口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知识,数据仅供参考。准确数据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一、陕西城市简介及各市名单 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省会西安。位于西北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介于东经105°111°15′,北纬9°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总面积8万平方千米。 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4个(秦、西汉、隋、唐)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陕西省下辖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汉中、榆林、安康、商洛10个地级市,含辖区、75个县级市 二、陕西各市人口数量及排名 排名地区名称人口数量(万人)

1、西安807 2、渭南547 3、咸阳498 4、宝鸡市376 5、汉中348 6、榆林330 7、安康265 8、商洛238 9、延安212 10、铜川83 11、杨凌示范区16 三、陕西当前行政区划 截至年4月,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106个县级行政区,包括5个县级市。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是古丝绸之路起点,是世界上文化内涵最丰富、文化遗存迭压最厚重、古代城池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有7000多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西安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总面积1075米。西安地

解放前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解放前中国城市人口排名解放前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pcb{margin-right:0}1948年中国城市排名:上海行政院4,300,630 天津行政院1,707,670 北平行政院1,672,4380 沈阳行政院1,094,804 南京行政院1,030,572 重庆行政院1,002,787 广州行政院960,712 青岛行政院759,057 大连行政院722,950 汉口行政院641,5137 哈尔滨行政院637,573 成都四川省620,302 杭州浙江省606,1364 长春吉林省605,276 济南山东省591,4905

西安行政院502,988 长沙湖南省421,6167 安东安东省315,242 福州福建省300,337 自贡四川省291,791 台北台湾省269,116 贵阳贵州省262,740 昆明云南省255,462 太原山西省251,566 吉林吉林省239,325 威海卫山东省222,247 鞍山辽宁省219,751 石门河北省217,327. 南昌江西省203,101 牡丹江松江省200,3190 衡阳湖南省 齐齐哈尔嫩江省174,6759 武昌湖北省174,367 张垣察哈尔省168,8402 佳木斯合江省168,000 台南台湾省165,329 徐州江苏省160,013'

兰州甘肃省156,468 锦州辽宁省155,435 营口辽宁省154,7059 唐山河北省149,124 汕头广东省146,8649 高雄台湾省143,288 桂林广西省142,202 厦门福建省124,075 新竹台湾省119,087) 嘉义台湾省116,437 蚌埠安徽省105,237 归绥绥远省103,051 屏东台湾省100,086 黑河黑龙江省100,0842 迪化新疆省97,980 台中台湾省82,588 通化安东省81,993 四平辽北省76,825 连云江苏省76,753 绥化黑龙江省70,032: 基隆台湾省68,754

人口迁移复习题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 、“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 、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 、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 、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解析: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首先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并不是说空间位置的变化就一定是人口迁移。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的界线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人口迁移还有时间上的特定含义,通常是指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所以,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是人口迁移。本题中,A 、B 、D 都是未长期改变其原有的居住地,只能说是属于人口的空间流动。只有C 符合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答案:C 2、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 四川 16.4% 安徽10.2% 湖南 10.2% 江西8.7%河南7.2%湖北6.6% 其余40.7% 其余31.5% 广东35.5% 浙江 8.7%上海7.4%江苏6.0%北京5.8%福建5.1% 城市27.0% 乡村73.0% 乡村25.6% 城市74.4% 流出流出流入 流入 2001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域构成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 、从城市流向乡村 C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 、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解析:人口迁移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的经济因素又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之 一。因此我国目前的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流向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人口的流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