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哈默:公司核心竞争力

哈默:公司核心竞争力

哈默:公司核心竞争力
哈默: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核心竞争力

作者:普拉哈拉德哈默

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 Products 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1980年,GTE 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 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它巩固了自己在大型计算机方面的领先地位,还跨出了公用交换和传输领域,把触角伸到了手机、传真机和手提电脑等所谓的生活时尚产品(1ife style products)领域,在电信和办公自动化之间架起了桥梁。NEC成为惟一一家在电信、半导体、大型计算机三个领域的全球销售收入均名列前五位的公司。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Z却没有。

对公司的重新思考

经营多元化公司曾经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总部只需指示其业务单位把注意力放到某个特定的最终产品市场,并督促它们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先者即可。然而,随着市场边界的变化越来越快,目标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对目标市场的占领顶多只是暂时性的。但也有几家公司属于长袖善舞的一类,它们善于创造新市场,能够快速打入新兴市场并且在业已成熟的市场中大力改变客户的选择模式。这些公司自然成为大家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对于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关键任务就是使自己的组织能够在产品中加入令人无法抗拒的功能,或者更高明一些,创造出消费者需要但是还未曾想到过的产品。

这项任务的艰巨性超乎我们的想像。最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型公司的管理才能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西方企业的高层领导需要为竞争力的下降承担责任。人们或许会把竞争力下降归咎于高利率、日本的保护主义、过时的反托位斯法、爱闹事的工会以及缺乏耐性的投资者。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难意识到或者羞于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政治上或者宏观经济上的“救济”并不会给公司提供多少动力。其实是西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拖我们的后腿,真正需要改革的是我们在管理中遵循的原则。

像许多其他的对比案例一样,NEC与GTE之间的比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我们旨在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来了解争夺全球领先地位所依靠的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NEC公司的管理层就清楚地阐明了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战略意图(strategicintent),即所谓的“C&C”(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与通信)。NEC公司的领导认为,这一战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的管理层采纳了一个合适的战略架构(strategicarchitecture),将其简称为C&C,然后在70年代中期将其意图传达给了整个组织以及外界人士。

NEC公司成立了一个由高层经理组成的“计算机与通信委员会”,以指导核心产品与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此外,NEC还打破了各项业务的利益界限,建立了一些协调小组和协调委员会。按照其战略架构,NEC把大量的资源调配到元件和中央处理器项目上,以加强公司在该领域的地位。它通过相互协作方式使得公司的内部资源成倍增长,借此积累起了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NEC仔细地辨明了三种相互关联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潮流。管理层认为,计算技术将从大型主机架构向分布式处理转变,元件将从简单的集成电路(1C)发展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l),通信方面则从机械式纵横交换机演化为复杂的数字传输系统,即我们所说的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NEC认为,计算、通信和元件业务将逐渐重叠和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最后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如果一家公司具备了服务于这三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到那时,必然会获得巨大的商机。

NEC的高层领导决定把半导体列为公司最重要的“核心产品”(coreproduct)。它随后与很多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到1987年联盟数量已达到100多个,其目的就是为了以低成本快速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型主机领域,NEC最著名的合作伙伴是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与法国的Bull公司。在半导体元件领域,几乎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以获取技术为目的。在结盟时,NEC的运营经理对合作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吸收和消化合作伙伴的技能。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角度分析,这种方式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

而GTE似乎并没有如此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架构。尽管高层决策者也曾讨论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但对于在信息技术行业竞争将需要什么样的能力(competencies),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更谈不上将其在公司中广泛传播了。虽然公司做了大量工作来确认关键技术,但高层业务经理依然我行我素,仿佛他们经营的业务单元与别的单元毫不相干。权力分散导致公司无法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相反,各业务单元越来越依靠外面的公司来获得关键技能,而对外合作则成了一种分阶段退出的途径。今天,在新的管理层上台后,GTE

已重新定位,要把自己的能力应用于电信服务领域的新兴市场。

竞争优势的根源

NEC和GTE两家公司的差别在于,前者把自己看成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而后者则把自己视为一些业务的组合。这类情形在很多行业屡见不鲜。从1980年到1988年,日本的佳能公司(Canon)增长了264%,本田公司(Honda)增长了200%。相比之下,美国的施乐(xerox)与克莱斯勒(Chrysler)则落了下风,如果说西方的经理们以前是为日本进口货的价廉质高而忧心忡忡,那么他们现在恐怕要为对手在创造新市场、发明新产品和改进提高方面的惊人速度而慨叹了。佳能公司推出了个人复印机,本田把业务从摩托车扩展到了四轮越野车,索尼(Sony)开发出了8毫米的摄像机,雅玛哈(Yamaha)推出了数字钢琴,小松公司(Komatsu)研制了水下遥控推土机,而卡西欧(Casio)的最新产品则是一种小屏幕彩色液晶电视机。谁曾预料得到会演化出这样一些前卫产品市场?

在较为成熟的市场上,日本公司的挑战也同样令人不安。它们掀起了一场改进产品特点和功能的风暴,把尖端的技术引入到了人们的日用品中。比如,日本汽车制造商率先尝试了四轮驱动、每缸四汽阀发动机,车内导航系统以及尖端的电子引擎管理系统。佳能凭借其产品的性能,在传真机、台式激光打印机甚至半导体生产设备等市场都谋得了一席之地。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有些高层经理宣称他们无法打造核心竞争力,因为业务单元的自主性是不可侵犯的,或者因为他们被紧张的季度预算束缚住了手脚。这些人应该反省。在很多西方企业中,问题并不是领导层在能力上逊于日本同行,或者企业的技术能力比日本公司差一大截,而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层死抱着一个陈旧的公司概念。这个陈旧的概念,限制了业务部门的能力,使它们无法充分利用很多欧美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宝藏。

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只通过看最终产品来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你就会看走眼,好比你只看树叶来判断树的强壮程度一样。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索尼的微型化能力和飞利浦(Philips)的光介质专长就是两种核心竞争力。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把收音机组装在一个芯片上,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能确保公司有能力生产出如名片般大小的微型收音机。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卡西欧必须把公司在微型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密封装等方面的技术专长融为一体,这些也正是它在微型名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以及数字手表中所采用的技术。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微型化。为了使产品实现微型化,索尼必须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人员对客户需求达成共识,并了解技术上的可能性。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仅在制造业中表现明显,在服务业中也是。花旗集团(Citicorp)率先投资了一套运营系统,这套系统使它能够全天24小时介入全世界的市场,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使花旗脱颖而出,把很多金融服务公司甩在身后。

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世界级的研究项目,比如激光或陶瓷的研发工作,能够在公司的实验室中开展,但是不会对公司的任何业务部门产生影响。因此,组合在一起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各种技能,必定是汇集在思维开阔的人身上。如果目光狭窄的话,人们就不会意识到他们有机会把别人的专长以新颖的方式与自己的专长结合到一起。

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有形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损,但核心竞争力却会随着应用和共享的增多而增强。但是,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培养和保护,因为知识不用就会消亡。核心竞争力是把现有业务维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它们也是新业务开发的动力。多元化经营和进军新市场或许也要以它们为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市场的吸引力。

以3M公司的黏性胶带业务为例。在规划多元化业务(包括报事贴、磁带、照相胶卷、压敏胶带和砂带)的过程中,该公司运用了在基底、涂层以及黏合剂等产品中广泛共享的技术能力,并设计了各种方法来组合它们。实际上,3M公司对这些技术的投资一直没有间断过。尽管它的业务组合看起来极为分散,但是繁杂表象的背后却是少数几项共享的核心竞争力。

对比之下,有些大公司虽然具有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潜能,却没有成功,因为高层管理者仅把公司看做互不相干的业务集合。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把很大一部分电子消费品业务卖给了法国的汤姆森公司(Thomson),声称在该领域中保持竞争优势已经日益艰难。事实的确如此,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通用电气为这几项关键业务相中的买主竟然是几家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早已成了领袖的竞争对手——例如生产小型电机的百得公司(Black&Decker)和电子厂商汤姆森公司,后者正急于在微电子领域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日本公司的启发下,认识到在电子消费晶领域确立地位是打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那些陷入战略事业部(strategicbusinessunit,SBU)思维模式的管理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公司中的各个业务部门已经离不开外部供应商所提供的必要元件,比如发动机和压缩机。但公司不能把这些产品仅仅看成是普通元件,而应该将其视为能够给各种最终产品带来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它们是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核心竞争力不是什么

如今,各大公司都在竞相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国际领先地位,成功的公司已经不再把自己视为各个产品事业部的集合。从表面上看,佳能、本田、卡西欧以及NEC的各项业务似乎跨度很大,并且这些业务在客户、分销渠道以及营销策略上毫不相关。确实,有时候它们拥有的业务组合看起来是比较特异,比如,NEC公司是世界上惟一在计算机、电信和半导体三个领域中销售额均名列前茅的公司,同时它的电子消费晶业务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然而,表面现象往往具有欺骗性。其实,在NEC,数字技术,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和系统集成技术是其根本。貌似散乱的业务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找到了统一的支点。同样,本田在汽车、摩托车、割草机以及发电机领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因为它具有在发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佳能在光学、影像与微处理器控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使它可以顺利进入甚至垄断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以及图像扫描仪等诸多市场。飞利浦公司为了完善其光介质技术(激光视盘)几乎花费了15年的时间,而JVC为了在录像机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其他可列入核心竞争力的还有机电工程(把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结合在一起)、视频显示技术、生物工程以及微电子技术等。在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早期阶段,飞利浦当时也不曾预料到在光介质的核心竞争力上可以派生出如此多的产品。同样,JVC在着手开发录像带技术时也未曾想到,最终的产品会有微型摄像机。

与争夺全球领先地位的品牌之战不同的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场无形的战斗。前者在世界各地的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中随处可见,其目的是争夺全球性的“头脑份额”(share of mind),而后者则是无形的,除非有意寻找。西方公司的高层领导经常跟踪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然而,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理清过日本人为了以低成本获得核心竞争力而编织成的联盟网络?西方公司都想成为国际上的领先者,但是又有多少个董事会曾就相关的核心竞争力达成过明确一致的意见?又有多少高层领导曾经讨论过业务单元层面和总公司层面竞争战略的关键不同之处?

让我们明确一点,培养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必须在研发投入上超过对手。以销售数量计,1983年,佳能复印机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超过了施乐,但佳能在复印技术上的研发预算却只占施乐的很小一部分。过去20年来,NEC的研发开支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几乎比每个欧美同行都少。

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指成本分摊(shared costs),即让两个以上的战略事业部共用同一设施——工厂、服务设施或者销售队伍,或者采用同样的元件。成本分摊的确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成本分摊是在业务单位已经出现后,为了合理组织生产而采取的事后行动。建立核心竞争力则要事先规划,然后才会衍生出业务单位。

此外,建立核心竞争力也与纵向一体化不同,前者的目标更加远大。通常,经理人在做自造还是购买(make orbuy)决定之前,都要先从最终产品出发,对上游的供应链效率、下游的分销渠道以及客户进行分析。他们并不需要列出一张技能清单,并展望着以非常规的方式运用这些技能。(当然,打造核心竞争力确实为纵向一体化提供了理由。拿佳能来说,虽然它的复印机业务并不是特别的纵向一体化,但是在垂直供应链中的某些方面,由于对核心竞争力有支持作用,佳能也会采取一些纵向一体化的措施)。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

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举例来说,显示器系统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一家公司涉足计算器、微型电视机、手提电脑显示屏以及汽车仪表盘等广泛的业务领域,这就是卡西欧公司进军手持式电视机市场不足为奇的原因。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显然,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专长满足了这个条件。

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JVC决定致力于录像带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通过了我们上述的三项检验。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RCA公司决心开发以唱针为基础的视频转动式系统,这个项目则不能通过上述三项检验。

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到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家公司列出20到30种能力(capa?bilities),那么它列出的很可能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当然,列出这样一个清单并且把这些技能视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接下来,你可以通过签订许可协议和建立联盟来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会使你的成本大大降低。

大多数西方企业几乎从未从这些方面考虑竞争力,现在该是这些公司认真研究这样做有何风险的时候了。倘若主要根据最终产品的性价比来判断自己或者对手的竞争力,实质上会破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于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没有帮助。要知道,能够催生出下一代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技能,不能通过外包和贴牌生产(OEM)“租进来”。照我们看,很多公司舍弃“成本中心”,转向外部供应商以便削减内部投资的举动非常不明智,它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拱手送给了别人。

以克莱斯勒为例,与本田不同,它把发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仅仅视为普通元件。这家公司现在变得日益依靠三菱(Mitsubishi)与现代(Hyundai)。1985年—1987年,它外包的发动机从252,000台增加到了382,000台。想像一下,换了本田,它会轻易把如此关键的汽车部件拱手让给他人去生产吗?更不必说设计工作了。这就是为什么本田对一级方程式赛车如此投入的原因。虽然本田的研发预算少于通用汽车(GM)以及丰田(Toyota),但是它能够把各种与发动机相关的技术整合到一起,并且将它们充分地转化为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开发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产品。

当然,完全有可能的是,一家在核心竞争力开发方面不及别人的公司也会暂时拥有竞争力强的产品线。比如,如果一家公司现在欲进入复印机市场,它会发现将有十几家日本公司等在那里,迫不及待地要为它从事贴牌生产。然而,一旦基础技术发生变化,或者它的供应商也决定直接进军该市场并成为它的强劲对手,那么这家公司的产品线,及其在市场和分销渠道上所做的投资就将变得岌岌可危。虽然外包能迅速使你获得竞争力强的产品,但是它对于打造有助于保持产品领先地位的内在技能却贡献甚微。

同样,如果一家公司尚未决定在哪个方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它就不可能制定出明智的联盟或者采购战略。显然,日本公司已经从联盟中获益。它们通过联盟的方式从西方合作伙伴那里学到了很多,这些西方公司显然没有尽心尽力去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我们以前曾经谈到过的,在联盟中学习需要公司积极地投入一系列资源,包括差旅、一群敬业的员工、试验性设备、消化和验证所学内容需要的时间。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明确目标,它也许不会做出这样的投入。

此外,如果公司在现有业务中估计达到了40%,但是其最终产品的品牌份额,不管是空调还是冰箱,都非常小。

由于全球竞争在不同的层面上遵循的规则不同,争夺的利益也不同,所以分清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非常重要。为了长期建立或者巩固领先地位,公司很可能要在各个层面都成为胜利者。在核心竞争力层面,公司的目标是在某个具体类别的产品功能的设计和开发方面谋取世界领先地位,比如在光盘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比如飞利浦的光介质技术能力),或者体积的紧凑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比如索尼的微型发动机和微处理器控制装置)方面领先全球。

为了保住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这些公司都力图使核心产品在世界上的制造份额达到最大。核心产品往往拥有各种各样的内部和外部客户,从事核心产品制造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反馈至少部分地决定了核心竞争力改进和扩展的速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20世纪70年代中期,JVC决定与欧美领先的电子消费品公司建立录像机的供货关系。在为法国的汤姆森公司、英国的索恩公司,德国的德律风根公司(Telefunken),以及美国的合作伙伴供货的过程中,JVC获得了现金并积累了多方面的市场经验,这使得JVC最终超过了竞争对手飞利浦与索尼。(虽然飞利浦与JVC同时开发了录像带技术,但由于它没有建立世界性的OEM 网络,所以无法通过销售核心产品来加快录像带技术能力的改进和完善)

JVC的成功之道为韩国公司所效仿,像金星(Goldstar)、三星(Samsung)、起亚(Kia)以及大宇(Daewoo)等韩国制造商也是通过与欧美公司签订OEM合同来建立自己在显示器、半导体以及汽车发动机等各种核心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它们对外公开宣称自己的目标是把投资项目从潜在竞争对手,多半是美国公司手中夺过来。这种做法使它们能够在掏空对手的同时,加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亚洲公司通过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并且把它们注入到核心产品中,在元件市场上已经积累了优势。接着,它们又利用优越的核心产品向下游进军,以谋得自己的品牌份额。它们不大可能永远只停留在做低成本供应商上。随着品牌声誉的提升,它们的价格也可能会提升。本田的豪华车Acura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他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也在打同样的牌。

控制核心产品如此关键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果一家公司在核心产品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就有能力影响相关应用领域与最终产品的发展。诸如数据驱动器、激光器之类与CD相关的核心产品,就使得索尼和飞利浦能够影响计算机光存储外设的发展。随着核心产品向更多的应用领域挺进,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能够不断减少成本、缩短时间和降低风险。简而言之,定位准确的核心产品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

战略事业部的专制

如果我们拘泥于20年前设计的用来管理多元化公司的分析工具,是无法理解新竞争态势下出现的新概念和新术语的。当时的竞争基本上是在国内展开(比如,通用电气对西屋,通用汽车对福特等),所有的主要竞争对手说的都是来自同一批商学院和咨询公司的语言。但是,老药方会有潜在的毒副作用。那些把战略事业部作为惟一组织形式的公司尤其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副栏“两种公司概念:战略事业部或者核心竞争力”总结了两种公司概念的含义。

显然,多元化企业拥有一系列的产品组合和业务组合。但是,我们认为企业也应被视为能力的组合。美国企业并不缺少用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但是美国企业的管理层常常缺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远见,并且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整合分散在多个业务部门的资源。一旦管理层转变了工作重心,那么多元化的模式、技能的准备和调用、资源的分配以及联盟和

外包的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我们谈到过全球竞争的三个层面: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企业必须了解自己在每个层面上的输赢状况。仅仅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一家企业也许会在某些基础科学技术上领先对手。尽管如此,它或许仍然会输掉争夺核心竞争力领导地位的竞赛。相反,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赢得竞赛,而不是在少数几项技术上领先,它几乎必定会在新业务开发上胜过对手。如果企业的核心产品在世界上的制造份额能够领先对手,那么它很有可能在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性价比上胜过对手。

由于产品的市场份额未必能反映公司内在的多种竞争力,所以我们很难通过这类指标来确定公司在最终产品的竞争中到底是赢还是输。事实上,如果企业试图依靠别人的竞争力来获得市场份额,而不愿意把力气花在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的开发上,那么就好比踩在危险的流沙上。在全球品牌大战中,3M、百得、佳能、本田、NEC以及花旗集团等通过从核心竞争力中派生出来的各种产品,为自己撑起了全球性的品牌伞(brandumbrella)。这使它们下辖的各个事业部能够树立产品形象、赢得客户忠诚并顺利进入分销渠道。

当你重新思考公司的概念时,目前一统天下的战略事业部——这个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组织结构教条,显然已不合时宜。在战略事业部已成信条的地方,任何人对分权稍有异议都会被斥为异端。在很多公司,狭隘的战略事业部观点意味着高层管理人员只能看到全球竞争的一个层面,那就是争取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今天就放到货架上。这种扭曲的认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的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当组织被视为战略事业部的集合时,其中任何一个事业部都不会独自承担起做强做大核心产品的职责,也无法提出充足的理由获得必要的投资来打造某种世界领先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总部管理层不能把更为全面的视角传达到战略事业部,事业部的经理倾向于少投资。最近,柯达和飞利浦等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寻找新的组织形式,以使它们能够为内外客户开发和生产核心产品。

在欧美企业中,战略事业部的经理们看竞争对手的方式与看自己的方式是一样的。总的来讲,他们没有意识到亚洲企业对谋取核心产品领先地位的重视,或者不知道在制造业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与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速度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他们既没有把握代工生产的机会,也没有在自己的各产品分部之间寻找协调整合的机会。

资源受到禁锢。随着战略事业部的发展,它会逐渐积累起自己独特的能力。一般而言,蕴涵这些能力的员工会被看做该事业部独有的资产。其他事业部的经理如果想借用这些人员很可能会碰钉子。事业部的经理们不仅不愿意把怀揣独特能力的人才外借出去,也许还要把他们隐藏起来,防止公司在开发新业务时把他们调走,这好比不发达地区的居民把大部分现金藏到床垫下一样。核心竞争力与货币一样,其效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公司有多少存量,还取决于其流通速度。

在技能储备方面,西方企业通常都具有优势。但它们是否能够快速地重新配置这些技能以响应新的机遇呢?虽然日本的佳能,NEC和本田在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上逊色于欧美企业,但是它们却能以更快的速度把资源在事业部之间调进调出。公司总部的研发支出不能完全反映佳能的核心竞争力储备规模。并且,如果不仔细观察,你也根本无从判断佳能

调动核心竞争力以把握商机的速度有多快。

一旦能力被禁锢,掌握着关键能力的员工就无法参加充满机遇的项目,而他们的技能也就逐渐退化和萎缩。只有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像佳能这样的小型公司才能与施乐这样的行业巨头相抗衡。令人奇怪的是,在制订公司预算时全力争夺资金的战略事业部经理,却不情愿争夺人才这种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我们看到公司的高层领导往往倾注大量的精力做资本预算,但是对于分配人力资源似乎漠不关心,殊不知后者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正体现。企业高管中几乎没有人能够走下四五个职级,去发现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并跨越组织界限调配他们。

创新受到限制。在没有找出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各战略事业部只会追求手边的创新机会,比如,没有多少新意的产品线延伸或者地理上的扩张。而那些属于混合业务的机会,比如传真机、手提电脑、手持式电视机和便携式键盘乐器等等就会被忽视,除非经理们摘掉他们的事业部眼罩。记住,当佳能准备进军复印机市场大展身手时,它给外界的印象是经营照相机业务的公司。显然,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思考,能够拓宽创新的领域。

战略架构的制定

在一家多元化公司中,如果信息系统、沟通模式、职业发展道路、管理层报酬以及战略制定流程都受制于战略事业部的组织界限,那么其核心竞争力就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因此,我们认为,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把大量时间放在制定公司战略架构上,从而确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战略架构是未来的路线图,它指明需要培养哪些核心竞争力以及这些核心竞争力是由哪些相关技术组成的。

战略架构可以激励组织不断从联盟关系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帮助组织确定内部开发的重点,因此公司为获得未来市场领先地位所需要的投资就可以大幅节省。NEC的计算机与通信战略架构就是一例。如果一家公司不清楚应当培育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或者不知道哪些核心竞争力应该严加保护以免被无意转移,它怎么可能明智地选择合作伙伴?

当然,所有这些都应当归结为设计什么样的战略架构这个问题。答案因公司而异。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树的比喻,公司是围绕核心产品而最终是围绕核心竞争力来组织的,为了根系的足够强壮,公司必须回答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核心竞争力,我们能够在多长时间内保持我们的竞争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对客户能够感知到的产品价值有什么重大意义?假如失去这种核心竞争力,我们将会在未来丧失哪些商机?

战略架构为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提供了理由。战略事业部经理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新的市场机会是否会有助于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它是否利用或者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威格士(Vickers)公司,在判断有关多元化的选择决定时,要考虑这个决定是否有助于使该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动力和运动控制公司。(参见副栏“威格士公司体会到战略架构的价值”)

战略架构必须把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清清楚楚地摆在整个组织的面前。它为最高管理层提供了一个资源分配决策的模板。它可以帮助级别较低的经理们理解为何要确立这样的资源分配主次关系,同时对高层管理者也有约束作用——使他威格士公司体会到战略架构的价值在大多数美国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当为获取和配置核心竞争力而制定公司战略的想法还属于比较新的观念。但也有例外。Trinova是总部设在俄亥俄州托雷多(Toledo)的一家公司,在动

力和运动控制器以及工程塑料的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威格士公司是其最主要的业务单元之一,它是生产液压元件的一流厂家,其产品包括阀门、泵、作动器以及过滤器等器具,分别应用于航空、航海、国防、汽车。土方机械以及工业市场等。

威格士公司意识到,如果把电子学科领域的应用与自己的传统技术相结合,那么自己的传统业务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公司的目标是“确保技术领域的变革不会导致客户抛弃威格士”。可见,这一举动的初衷是自我防御。威格士意识到,如果不获取新的技能就不能保护现有的市场,也不能抓住新的增长机遇。威格士公司的经理们试着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演化上:

(1)与动力和运动控制业务相关的技术,

(2)能够满足客户新需求的功能,

(3)创造性地管理“技术+客户需求”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面临短期赢利压力,最高管理层还是做了一个10-15年的长期规划,其中涉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技术,以及使二者匹配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口号是“迈向21世纪”。威格士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液压动力元件。而战略架构图又确认了另外两种核心竞争力:电力元件和电子控制。把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结合起来的系统整合能力也是公司的开发目标。

战略架构并不只是对某种具体产品或者具体技术的预测,而是一种更宏观的规划,它揭示了客户对功能的要求、潜在技术与核心竞争力这三者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这种战略架构隐含的一个假设是,我们不可能对产品和系统的未来进行明确的界定,然而,要想在开发新市场方面先发制人,竞争者必须及早建设核心竞争力。威格士公司所制定的战略架构不仅从核心竞争力角度对未来进行了描述,而且也为当下的各种决策(重点产品、收购、联盟和招聘)奠定了基础。

从1986年起,威格士公司进行了十多次目标明确的收购,每次收购对准的都是总体战略架构中所缺少的某种元件或技术。该架构也是公司内部开发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威格士公司还进行了组织结构的重组,以方便电子电气能力和机械能力的整合。威格士公司不仅要制定战略架构图,还要向所有的员工、客户和投资者广泛宣传这一架构,同时建立与这个架构相应的管理系统。我们相信,再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威格士公司就能从这项投入中获得收益。们的决策保持一致。简单地讲,战略架构对公司及其市场都进行了定义。在这一点上,3M、威格士、NEC、佳能和本田都做得相当成功。当本田进军汽车市场时,它知道自己在利用从摩托车业务中所学到的东西——如何制造转速高、运转顺畅、重量轻的发动机。创建一个战略架构可迫使组织确定和发展跨事业部的技术联系和生产联系,而这些联系将为组织提供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

正是由于资源分配的一致性和与之相应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战略架构才变得具有活力,并且能创造出良好的管理文化、团队合作精神、变革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专有技能受保护和长远思考的氛围。这也就是为什么特定的战略架构不可能轻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原因。战略架构同样也是公司与客户、与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的工具。它在揭示大方向的同时,指明

了具体的行动步骤。

人员的重新部署

如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关键资源,并且最高管理层必须保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不被某个业务部所把持,那么自然而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事业部必须像争取资金预算一样争取核心竞争力。我们曾经略微地谈过这个问题,鉴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要谈得更加深入一些。

一旦最高管理层(在分部经理和战略事业部经理的协助下)确认了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它就必须要求业务部门确认与这些能力密切相关的项目和人员。总部的管理者还应当指导相关部门对这些代表核心竞争力的人员做一次审核,确定他们的所在地、数量以及素质。

这就给中层经理们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核心竞争力是整个公司的资源,理应由公司总部管理层重新进行调配。任何员工都不为某一个业务部门所独自占有。要把某些人才留在战略事业部发挥作用,该部门的经理必须证明这样做能够使公司对员工技能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如果在每年的战略规划或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部经理必须给出合理的理由才能把这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保留在本部门中,那么公司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强化这个信号。

佳能在光学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包括照相机、复印机以及半导体光刻设备(参见副栏“佳能的核心竞争力”)。当佳能发现数字激光打印机市场大有可为时,它授权该事业部的经理到其他事业部搜罗人才,以便建立业务所需的人才库。当佳能的复印产品部着手开发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复印机时,它自然而然地向照相产品部门求助,因为后者曾经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由微处理器控制的照相机。

然而,如果公司的奖酬体系仅仅以产品线的业绩为依据,或者职业发展的道路仅仅局限在事业部内部,那么各事业部经理的行为模式就会朝着破坏性竞争的方向发展。在NEC公司,下一代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各个业务分部的经理共同确定的。他们共同决定开发未来的每项核心竞争力需要多少投资,以及每个部门需要贡献多少资金和提供多少人力支持。这里还有一种公平交换的意味。也许会有某个分部比别的分部付出的更多或者得到的更少,但这种不公平只是暂时的,长期内终究会达成一种平衡。

还有,战略事业部经理的积极贡献应当在公司内部广为宣传。要知道,一个事业部经理不可能为了让其化事业的获得好处(或者让作为晋升对手的其他事业部总经理受益)就同意把关键人才调出。有合作态度的事业部经理应该得到表扬,要肯定他们的团队精神。只要优先顺序是明晰的,人才的调动就不会被人们视为只是出于个人喜好或者政治考虑。

公司必须把这种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人员调动记录存档,并予以肯定和重视。在部门的核心人才被调去开发其他领域的商机之后,有些业务部门的竞争力可能会暂时下降。如果因为业绩下降而立即遭到指责,那么下一次它们就不太可能再拱手交出宝贵的人才。

最后,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消除骨干员工脑海中“我永远属于某个业务部”的认识。在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司可以仔细安排一个轮岗计划,让员工接触多种不同的业务。在佳能,关键人才会定期在照相机部和复印机部之间,以及复印机部和专业光学产品部之间流动。而

在职业发展的中期阶段,就需要让这些关键人才定期到跨业务部门的项目小组中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传播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员工与某个业务部门的联系过于紧密,导致他们无视别处有更吸引人的前景。这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应当知道,他们的职业发展是由公司总部的人力资源专家来跟踪和指导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佳能公司中所有30岁以下的工程师都曾收到邀请,让他们申请成为一个7人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将用两年的时间为佳能绘制未来的发展轨迹,其中包括战略架构。

所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都应当定期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应该让他们忠诚于他们所代表的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某个特别的业务部。通过经常旅行、与客户交谈以及与同事会面,核心人才也许会受到鼓励去发现新的市场机遇。

核心竞争力是新业务开发的源泉。它们应当构成公司总部的战略重点。经理们必须在核心产品的制造方面赢得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旨在利用范围经济的晶牌建设计划获取全球份额。只有在企业被视为由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专注于市场的业务单元这多个层面构成的组织时,它才适于战斗。

就最高管理层而言,他们不能只满足于成为最高级别的财务核算与汇总中心——尽管在权力高度分散的组织中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公司高管人员应当通过阐明战略架构来创造增加值,而战略架构将为公司谋求竞争力提供指导。我们相信,热衷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将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竞争胜利者的一个重要特点,重新思考公司的概念刻不容缓。

(原文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5-6月刘洁摘编)

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系统研究

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系统研究 学号10411010104 熊浩文 工程110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2014年4月9日 摘要 工程总承包企业是我国改革基本建筑管理体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投资效益而创建的一种企业模式,它为处于改革中的中国建筑业增添了新鲜内容,由工程总承包企业实行总承包的竣工、开工工程的比例正在上升,工程总承包的市场正在逐步形成。然而,多年以来,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而造成十多年来,我国工程总承包公司还存在很多问题,整体缺乏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建筑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外国实力雄厚的建筑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无论从管理水平,还是资金力量,都将对我国建筑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于即将全面开放的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来说,开发个性化产品、培养个性化服务,从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融资机制,技术创新,采购管理,人力资源

1 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工程总承包企业独特的、能支撑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国际市场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蕴涵于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中,支撑工程总承包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建筑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这种特有的能力表现为工程总承包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施工管理技术、不断承包并竣工新工程或新颖工程、开拓国际大市场,同时降低生产运营及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利润,保持工程总承包企业经营适应新环境和与时俱进并获得长远竞争优势的超常能力。 工程总承包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是很长,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随着入世的深入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应该充分认识企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竞争要素,有意识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2 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核心竞争力对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作用日益明显,随着国际化大的建筑市场的形成和成熟,我国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竞争力也必须加强,才能在国际上与那些大的国际工程总承包企业竞争。适者生存理论同样适合工程总承包企业,若其没有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迟早会被国际化的大建筑市场淘汰。而目前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利害关系,大多数工程总承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下列因素在阻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1市场竞争压力不足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向的改革走向深化后,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虽加大,但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现代企业制度仍未健全。“所有者缺位”的制度现实令众多工程总承包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工程总承包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制约了工程总承包企业自主竞争力的成长,使一批工程总承包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工程总承包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对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和发育形成极大阻碍。 2.2工程总承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众多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决策者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和深沉思考,未将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如一些工程总承包企业急于把规模做大,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新进军的产业与原有产业缺乏关联,跨度过大,造成原有的资金、技术、人力、品牌或市场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难以持续发挥或是极大浪费,挖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力基础。为数众多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存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的现象,同时,不同的职能部门因缺乏沟通而存在冲突,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成本过高以及创新扩散困难等问题。工程总承包企业缺乏信息化战略管理能力,不能及时捕捉市场竞争环境的微妙变化并做出敏捷反应。这相当程度影响了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2.3工程总承包企业内部未形成创新机制 由于受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国不少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陈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初稿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07工商管理指导老师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入世后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针对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中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培育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培育 序言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要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实力,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正推动着国家竞争力的飞升。在这个全球竞技场中,为了迎接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各个国家纷纷完善和加强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营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中,国内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发现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才能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

某公司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模版

第三部分宝铁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铁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 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铁优势分析: (1)宝铁管理比较规范。宝铁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铁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铁业务高效。宝铁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

货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铁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铁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铁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 万吨,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铁项目组与宝铁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铁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 领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铁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 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铁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铁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铁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铁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铁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铁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铁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铁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宝铁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铁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 服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铁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铁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85.9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 质量要求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铁优良的人力资源。 ◆W: 劣势(Weakness) 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常常关系的企业的生死存亡,只有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战略资产.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然后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再介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最后提出打造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字:市场经济核心竞争力战略 abstract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society, nurture and develop core competencies for an enterprise is crucial, which often involves the company's survival, only the forma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n the business will have their own strategic asse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then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finally proposes ways to buil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装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装饰公司的竞争力在那? 企业竞争力,就是在相同产品质量前提下有价格优势,在相同价格前提下有产品质量优势,在相同产品质量和价格前提下有服务优势。 装饰行业市场分析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建筑装饰行业是随着房地产热潮的逐步兴起,快速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装饰行业发展速度也异常迅猛,出现了许多全国连锁的家装集团公司,包括龙发、东易日盛、轻舟、今朝等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如何在竞争中胜出,了解到装修业主最关心的问题,掌握他们选择装修公司的标准,成为竞争中最关键的问题。 装修行业快速发展,业主装修观念也是不断更新,他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价格和工程质量,包括设计能力、环保标准、资质水平、经营状况、装修公司整体规模等也统统进入了业主的考察视线。 几家相对比较有实力的装饰公司,从品牌到设计,谁也不敢说业主眼中哪家最强,而且规模化、集团化的装修公司,在控制成本和工程管理方面也都在伯仲之间、难分高下,造成了很多业主都是靠朋友介绍,或是看周边业主的实地装修状况来选择装修公司。 在品牌宣传上,各家公司宣传套路几乎一致,一般都是设计展,电视媒体植入及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告。社会活动方面,也多是针对新楼盘业主设计的一些装饰交流会,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希望通过华丽的外表,加上销售员和设计师的战略战术拿下订单,但是业主在签订合同之前往往疑虑重重难以决断,导致这种活动签约率并不是很高,有些业主即便签订了合同也会心有疑虑,回家又通过网络等再次调查签约公司的口碑、履约状况。 深入分析业主的心态,男性业主往往相对理性,对公司细节状况关注较多,包括装修公司的品牌、管理,以及交流过程中的人员素质;而女性业主则较为感性,往往更为关注自己喜欢的设计风格,在装修设计中局部的完美便可以将其征服,只要对设计满意,价格就只是签订合同前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男性业主还是女性业主,他们最大的共性或者说是共识都集中在细节和局部的完美。但是大多数装修公司,始终都是在努力的宣传自己的设计水准,设计理念,通过电视、平面、网络等媒体为了宣传品牌而宣传品牌。事实上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到业主心目中都只是档次定位,在业主心目中处于某一档次的装修公司,无论你怎么宣传,在他心目中的定位都是一样的,业主并不会相信你的设计水准,你的品牌价值以及你的工程管理水

工程公司核心技术能力建设管理优化[1]

工程公司核心技术能力建设管理 优化实施方案(报批稿) 一、基本定义 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通过特有的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的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包括技术和知识等)的企业能力。 二、现状与不足 工程公司核心技术能力建设(以下简称“能力建设”)统一归口管理开始于2010年年初,根据总经理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CED科技开发处承接了该项管理任务,编制、审批出版了《工程公司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实施管理方案》。根据该方案,目前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启动和实施”目标,正在实施“引领、发展和部署”及向“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阶段推进。 通过初步识别,工程公司现阶段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科技创新、市场经营、项目管理。其中,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领域:工程设计、工程采购及设备成套、施工管理和调试启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工程公司依托CPR1000系列机组的建设和培养,

已初步形成了CPR1000自主设计(翻版设计加改进)、自主设备采购和成套、自主建造和自主调试能力。从长远看,公司今后能力建设的重点将逐步从CPR1000全面核心能力建设转变到CPR1000核心短板能力建设(如:堆芯设计、抗震分析和抗震设计能力等)以及AP1000的核心技术能力建设,逐步解决公司重大核心技术能力短板和不足,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重点发展方向提供技术支撑。 2010年,公司能力建设重点在E、P、C、S四大板块开展,重点采取了接受四大板块公开申报、组织集中评审、季报报告制度,专家评审验收和产值激励等粗放型管理模式。因为产值导向,各业务中心为了争取更多产值激励,申报项目时缺乏统一规划考虑,忽视了能力建设项目发展的轻重缓急,不利于核心技术能力的重点培养和机制形成。总的来说,在能力建设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 ①、核心技术能力建设重点不突出; ②、操作流程不完善; ③、能力建设的系统性、持续性差,不能成体系持续的推动; ④、与科研项目及日常工程业务存在不同程度交叉、重叠; ⑤、考核指标模糊,可操作性不强; 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浪费等。 根据公司“三分改革”的最新要求,科标及能力建设专项任务管理方式确定采取“按照科研研究成果的价值进行激励,并按照年初课题评审的经费和人力投入进行量入为出、总额控制”方式,也即科标不下达产值,在保障科研投入基础上,以科技成果为导向,以公司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oc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人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我国加入WTO 以来,面对国外企业强劲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现状,我国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思想打造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去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企业入住本国,这些企业所带来的全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体制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强林立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关键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拥有五个特点,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可延展性。一个企业要想培育自身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获取两方面入手。内部培养这一块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对企业内部职能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价和整合,从而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进而帮助企

业管理者在生产和产品设计研发决策中提供相关的参考。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快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迅速的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完成组织既定战略目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表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累积性资源和学识,特别是那些灵活运用、整合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之基就是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首先,它具有异质性,它组织内独一无二,有别于其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和认定,如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刷新理念,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先,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物美价廉等。而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内的独有性,它是其他行业、企业所买不到、偷不来、带不走的有形或无形的企业财富。 其次,它具有不易识别性。它可能是有形的,可度量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通常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从企业外部得到评价,常用的一种做法,称为“对标”,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通过一堆堆的数据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精确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选定的一系列对比分析指标可以是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另外,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着的过程,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企业有一定的全方位积累之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其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涉及规模效益、产品差异化水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简介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美国著名管理学着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力会逐渐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相应缩短,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因于偶然的产品发展或者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他们认为:“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的能力才可称为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

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起源发展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正如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特征来源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公司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或者就长远来说稳定的优势,最终还要由企业的上帝——顾客来评判。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都必须使产品具有顾客认可的实用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对竞争对手而言越高的进入壁垒,核心竞争力结构中的智能化成分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便可凭借其核心竞争力获得越长期的竞争优势;叠加性。即两项或多项核心能力一经叠加,可能会派生出一种新的,而且这种新的核心能力往往不止是原来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这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范围经济和物理学中的共振所体现出来的性质。 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业务。在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之前,请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企业是如何成长的?2.有没有核心业务?3.过去的是什么?4.今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5.明天的是什么?中国的许多企业都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就是看到什么产品获利高就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所以今天做饮食,明天出售,后天又经营,结果企业没有核心业务,经不起市场风险。 构成要素

XX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

更多免费资料,尽在 宝钢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钢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钢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钢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钢优势分析: (1)宝钢管理比较规范。宝钢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钢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钢业务高效。宝钢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货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钢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钢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钢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钢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钢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万吨, 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钢项目组与宝钢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钢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领 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钢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钢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钢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钢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钢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钢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钢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钢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钢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钢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宝钢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钢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服 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钢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钢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质量要求 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钢优良的人力资源。 ◆ W: 劣势(Weakness) 所谓劣势,指的是企业较之竞争者在某些方面 ....的缺点与不足。劣势是多方面的,如规模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摘要】: 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根基,积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要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品牌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同时,呼吁政府要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方面多做工作。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正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不易摹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比如Intel公司领先世界的芯片技术,联想公司独步中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 异化的有效来源。 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比如河北天纶纺织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营棉纺厂,历经多年改革,不断加强技术实力,最终成为在国内棉纺技术领域较有影响的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顾客价值选择的变迁,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争取 市场、赢得并长期保留住顾客的重要性,这使得处于竞争行业的企业不得不开始重视顾客价值的研究。然而,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中,往往会将绝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的职能过程上,而将顾客当成与企业无关的资源,从而忽视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即满足和留住顾客。这种对于顾客的漠视态度使得企业一方面不能正确识别顾客需求的变化,无法开拓新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有顾客的满意度下降,失去现有市场份额。结果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为顾客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研究顾客价值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影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对顾客价值概念的界定 关于顾客价值的研究,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目前对于顾客价值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过大体可以认为,顾客价值指的是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是感知利得( Perceived Benefits) 与感知利失(Perceived Sacrifices) 之间的权衡〔1〕。感知利得包括物态因素、服务因素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要素;感知利失则包括顾客在购买时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取成本、交通、安装、订单处理、维修以及失灵或表现不佳的风险。如此一来,提升顾客价值可以经由增加感知利得或减少感知利失来实现。而对顾客价值进行权衡和评价,目的是寻求顾客的真正价值所在,为企业构筑自身的核心竞

争力提供新的途径。构筑与强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表面上看,一家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品质,然而能在全球竞争中得以成功的企业,不论是西方公司还是亚洲新兴企业,均有能力发展出类似的成本水准和品质标准,彼此间并无太大差异,无法形成重大的优势,因此,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而言,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发掘或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动态的竞争中强化这种专长,通过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运用于各种不同的业务之间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占领有利的战略位置。 2.顾客价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顾客价值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提供了发挥独特作用的空间 顾客价值概念的提出是社会不断进步、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大量营销、产品差异化营销以及目标市场营销具有完全不同的理念。由于顾客价值概念的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次成为企业创造顾客、细分目标市场和造就新兴市场的原动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客户产品与核心产品在市场中构成了三个相互依托的竞争纽带,不仅可以制造较大的市场赢利空间,同时也为其它市场进入者制造了难以逾越的市场壁垒。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细分目标市场和造就新兴市场所考虑的第一重要因素。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在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客户群体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自身核心竞争力能否在现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来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来源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而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源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 所谓企业核心技术!是指企业所有相关技术群中能够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最关键技术。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的竞争。因此,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核心技术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核心技术上突破性的创新,所提升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也将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勇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独自进行管理。自主创新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这是由于新技术的模仿、解密等都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法律对这些专有创新和专有技术的保护,使自主创新企业在新技术的持有上具有较强的壁垒,因而能在一定时期内独立地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同时,自主创新企业由于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因而还可能较早地建立起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率先占领产品所需的稀缺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夏普公司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液晶技术为中心的光电子领域作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专长,多角度地进行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一些成功企业也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如联想、海尔、春兰等都建立设施一流的技术研究院,并与著名高校合作科研,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自主创新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样也具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例相对比较大,企业需要有较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承担失败的能力。 第二,坚持持续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过去要几年、几十年才更新的产品,如今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中就会淘汰。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威胁———新产品加速老化。也许企业还来不及尽情品尝自己技术创新成果的甘甜,技术创新利润就已经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消失了。可见,企业拥有了核心技术并非一劳永逸,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持续创新,才能延长产品的生命 周期,保持竞争优势。例如,微软公司的成功在于电脑操作平台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发系统和产品,并始终将其作为公司的永久性发展主业。 二、来源于企业核心业务的整合 所谓企业核心业务,是指那些直接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的业务,也就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增值过程,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整合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提升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个战略措施。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技术结构日益复杂,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投入成本不断增加,所以企业不会再愚蠢地去追求这种全能的过程,而是集中兵力于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企业核心业务的第一步,是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突出企业的核心业务。价值链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性紧密相关;价值链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结合企业的业务发展目

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价值经营企业产品核心品牌竞争消费者竞争力 摘要: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探讨了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的误区,并提出了树立我国企业品牌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品牌经营;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风险。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品牌经营与品牌战略应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的企业未必要有品牌战略,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 1.概念的澄清——品牌、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 (1)品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从感性角度看,品牌是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在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当你见到IBM你会联想到“大蓝”或蓝色巨人,见到Mcdonald会想起快乐。从品牌的定义可以得出品牌的如下特点: ①特定的品牌只和特定的产品或企业联系在一起,品牌具有排它性。品牌表达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具有相同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有“锁定效应”,当消费者在同种或同类产品中进行挑选时,对一种品牌的认同意味着对其它品牌的不认同。 ②品牌具有品牌价值。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伍德鲁福曾说:“只要‘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在,如果有一天,公司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那么第二天早上,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头条消息就是各大银行争着向‘可口可乐’公司贷款”。这正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 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 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 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一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佃95-2000年的 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 5.4%,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财富》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00 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8%、20.4%和4.1%。199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4.36%,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为 1.26%。2000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

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核心竞争力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核心竞争力不是什么 与争夺全球领先地位的品牌之战不同的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场无形的战斗。前者在世界各地的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中随处可见,其目的是争夺全球性的“头脑份额”,而后者则是无形的,除非有意寻找。西方公司的高层领导经常跟踪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然而,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理清过日本人为了以低成本获得核心竞争力而编织成的联盟网络西方公司都想成为国际上的领先者,但是又有多少个董事会曾就相关的核心竞争力达成过明确一致的意见又有多少高层领导曾经讨论过业务单元层面和总公司层面竞争战略的关键不同之处? 让我们明确一点,培养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必须在研发投入上超过对手。以销售数量计,1983年,佳能复印机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超过了施乐,但佳能在复印技术上的研发预算却只占施乐的很小一部分。过去20年来,NEC的研发开支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几乎比每个欧美同行都少。 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指成本分摊,即让两个以上的战略事业部共用同一设施—工厂、服务设施或者销售队伍,或者采用同样的元件。成本分摊的确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成本分摊是在业务单位已经出现后,为了合理组织生产而采取的事后行动。建立核心竞争力则要事先规划,然后才会衍生出业务单位。 此外,建立核心竞争力也与纵向一体化不同,前者的目标更加远大。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 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举例来说,显示器系统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一家公司涉足计算器、微型电视机、手提电脑显示屏以及汽车仪表盘等广泛的业务领域,这就是卡西欧公司进军手持式电视机市场不足为奇的原因。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显然,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专长满足了这个条件。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 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家公司列出20~30种能力,那么它列出的很可能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当然,列出这样一个清单并且把这些技能视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接下来,你可以通过签订许可协议和建立联盟来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会使你的成本大大降低。 大多数西方企业几乎从未从这些方面考虑竞争力,现在该是这些公司认真研究这样做有何风险的时候了。倘若主要根据最终产品的性价比来判断自己或者对手的竞争力,实质上会破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于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