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热分析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热分析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热分析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热分析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热分析习题

3-1名词解释

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潜热、显热、玻璃化转变温度、比热

热重分析:用来测量在一定气氛条件和程序控温下样品重量随温度变化的方法。玻璃化转变温度:二级相变。宏观上是指聚合物由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特征温度,在微观上是高分子链段开始运动的温度。

显热:在恒压和恒容不作非体积功的条件下,仅因系统温度改变而与环境交换的热称为显热。

潜热: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系统发生相变时与环境交换的热。

TG热重分析

DSC差示扫描量热仪

DTA差热分析

DMA动态热机械分析

3-2 电子天平的主要技术指标。

答:(1)分辨率: 0.1 μg

(2)测量范围: 5000 mg

(3)噪声: 0.3 μg

(4)载荷范围: < 5g (3000 mg)

(5)灵敏度比: 0.00001 %

(6)等温漂移: ~1 μg/h

(7)动态漂移: < 30 μg

灵敏度(0.1μg);最大称重(5g);漂移(小于0.1μg/h)

3-3影响热重曲线的主要因素?试推导热重仪器中试样表观增重与气体密度的关系。根据所推导的表观增重公式说明影响表观增重的因素。

答:影响热重曲线的主要因素包括:1 仪器因素(1)浮力和对流(2)挥发物的再凝集(3)坩埚与试样的反应及坩埚的几何特性2实验条件(1)升温速率(2)气氛的种类和流量3.试样影响(1)试样自身的结构缺陷情况、表面性质(2)试样用量(3)试样粒度

表观增重(ΔW):

ΔW =W T -W 0

W T ——对应于T 温度下的质量;

W 0 ——对应于T 0温度下的质量

ΔW=Vg (ρρ-0)= V 0ρg (1- T 0/T )

V ——受浮力作用的(在加热区)试样盘和支撑杆的体积;

0ρ——试样周围气体在T 0时的密度;

T ——测试时某时刻的温度(K )。

影响表观增重的因素: V 、0ρ、T 。

3-4差热曲线基线方程的表达式中,各参数的物理含义?影响差热曲线基线的主

要因素?

答:(△T)a 就是差热曲线基线方程:(△T)a=

K

C C S R -V 式中,K ——与仪器灵敏度有关的仪器常数

t ——时间

V ——升温速度

Cs ——试样比热

Cr ——参比样比热

可见影响(△T )a 的因素有Cs 、Cr 、V 和K 。可见

①程序升温速度V 值恒定,才可能获得稳定的基线;

②Cs 和Cr 越接近,(△T )a 越小,选用参比物时,应使其热容尽可能与试样相近;

③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如果试样的比热有变化,(△T )a 也在发生变化; ④程序升温速率V 值越小,(△T )a 也越小。

3-5放热或吸热的量与差热峰面积的关系?

答:放热或吸热的量与差热峰面积成正比关系

3-6题图3-6为高聚物材料的典型DSC 曲线。标示出高聚物材料DSC 曲线上主

要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特征温度。

答:

题图3-6 高聚物材料的典型DSC 曲线

3-7从试样的差热曲线上可获得哪些信息?

答:差热曲线上可获得两个基本信息:1 试样吸放热所发生的温度;2 试样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大小。据此,可以获得试样的晶型转变温度、熔融温度、氧化分解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相应热效应的大小。

3-8如何利用试样的DSC 曲线判断矿石中含β-SiO 2?

在获得的试样DSC 曲线上,如果存在573℃的晶型转变放热峰,基本可说明含

有β-SiO 2。在此基础上,对试样进行XRD 分析,如果XRD 数据也有β-SiO 2的衍射峰,就可以更好地说明试样中是否含有β-SiO 2。

3-9有一石灰石矿,其粉料的TG-DSC 联合分析图上可见一吸热谷,其T onset 为

880℃,所对应的面积为360×4.184J/g ,对应的TG 曲线上失重为39.6%,计算:①该矿物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分子量为100.9)②碳酸钙的分解温度?③单位质量碳酸钙分解时需吸收的热量?

答:①该矿物的碳酸钙含量

设:石灰石粉料的质量为m 克,碳酸钙的百分比含量为x ,CO2气体的质量为y 克,则CaCO 3的质量为mx 。

CaCO 3?→?

CaO+CO 2↑ 100.9 44

mx y

y mx 44100= 而%6.39=m

y

%90=∴x

②碳酸钙的分解温度的起始温度T onset 为880℃。

③单位质量碳酸钙分解时需吸收的热量为

g KJ g J /6736.1/9

.0184.4360=? 3-10题图3-10为一金属玻璃的DSC 曲线。根据DSC 曲线,指出该金属玻璃在

加热过程中经历的玻璃化转变及析晶过程所对应的特征温度或温度范围。

题图3-10 某金属玻璃的DSC 曲线

答:玻璃化转变温度384.3℃;449.9℃、482.0℃、547.3℃均为放热峰,可能为析晶所对应的放热过程。

3-11快速凝固的化学组分为Al 87Ni 7Cu 3Nd 3金属材料的XRD 、DSC 分析结果分

别见题图3-11。请根据分析结果初步判断是否是金属玻璃,并写出判断依据。该金属玻璃的Tg 为多少度?该金属玻璃经不同的温度(见图中所标)热处理1小时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晶相种类和组成如何变化?

金属材料DSC 结果图 不同温度热处理1小时后金属材料的XRD 图

题图3-11

答:是金属玻璃。依据有两点:1)DSC 图中可见有明显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温度高于Tg 后,可见有明显的吸晶放热峰。2)XRD 衍射图中热处理温度小于等于110℃时呈弥散的衍射峰,这是玻璃态物质的特征。Tg=384.3℃。由XRD 图可见,热处理1小时后,晶相的种类及组成变化:110℃时为玻璃态;410℃析出金属Al 晶相;500℃下,出现Al 、Al 3Ni 、Al 11Nd 3和Al 8Cu 3Nd 四种晶相。

3-12 从图中可见,增重3.37%, Mn 3O 4吸氧转变成Mn 2O 3时,其增重为3.384%,所以

可以推测,900℃时可能的化学式为 Mn 2O 3。化学反应方程为4Mn 3O 4+ O 2====6 Mn 2O 3 只要试样与周围气体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化合反应,结合气体中的组分,就会发生增重现象。如金属在氧气氛、氮气氛中加热形成氧化物、氮化物等。

□Al ■Al 3Ni

○Al 11Nd 3 ●Al 8Cu 3Nd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三章综合练习答案

第三章力的相互作用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4X10=40分) 1.如图所示,物体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物体A受到的力是 A.重力,B对A的支持力 B.重力,B对A的支持力、下滑力 C.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 D.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 2.质量为m的木块在置于桌面上的木板上滑行,木板静止, 它的质量M=3m。已知木块与木板间、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 数均为μ,则木板所受桌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A、μmg B、2μmg C、3μmg D、4μmg 3.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的质量相等,有F=1N的两个水平力作用于A、B两个物体上,A、B、C都静止,则地面对A物体、A物体对B物体、B物体对C物体的摩擦力分别为: A.1N、2N、1N B.1N、0、1N C.0、1N、0 D.1N、1N、0N 4.向南踩行的自行车前轮和后轮和向南推行的自行车前轮和后 轮分别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 A.向北、向南;向北、向南 B.向南、向北;向南、向南 C.向南、向北;向北、向南 D.向北、向南;向北、向北 5.一个物体质量为m,沿倾角为θ的斜面下滑,则下面关于此受力分析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GX为下滑力,施力物体是斜面 B.GY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施力物体是物体 C.N和G的合力等于GX D.若物体匀速下滑,则没有摩擦力 6.如图所示传动带装置,大轮为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 从动轮逆时针转动,则此时皮带上的两点P和Q受到轮 子的摩擦力方向分别是: A.向前、向前 B.向后、向后 C.向前、向后 D.向后、向前 7.如图所示,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 水平放置, 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 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 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摩擦力f和细绳上 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A.N不变,T变大,f不变B.N不变,T变小,f变小 C.N变小,T变大,f不变D.N变大,T变小,f变小 8.如下图所示,滑块A在斜向下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 那么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与拉力F的合力方向是: A.水平向右;B.向下偏右; C.向下偏左;D.竖直向下。 二、多选题(每题至少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每题五分,选对部分答案得二分,选错或不选得零分,共20分。) 9.关于弹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互相接触,就有弹力的相互作用。 B.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必然对别的物体产生力作用。 C.由胡克定律可得:k=F/x,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成正比,与形变量成反比。 D.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绳的拉力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10.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保持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物体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F F

大学无机化学第五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本章总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2:能够运用轨道填充顺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元素的电子构型。 3: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 4:了解电离势,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确立 学会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213.6E eV n = 。 第二节: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掌握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h h P mv λ= =)。 2:学习运用不确定原理(2h x P m π???≥ )。 第三节: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处于定态的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即电子云)。 2:掌握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层、能级、轨道和自旋以及4个量子数。 3: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第四节: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及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图。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 ○ 1能量最低原则——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院子轨道。 ○ 2Pauli 原则——在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或者说是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 3Hund 原则——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

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 3:学会利用电子排布的三原则进行 第五节:元素周期表 认识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和元素的分区,会看元素周期表。 第六节: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掌握元素基本性质的四个概念及周期性变化 1:原子半径——○1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随着核外电子数的增加,电子间的相互斥力也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增加。但是,由于增加的电子不足以完全屏蔽增加的核电荷,因此从左向右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电离能——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和原子半径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电离能呈递增趋势。 3:电子亲和能——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电子亲和能基本呈增加趋势,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亲和能呈减小的趋势。 4:电负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随着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电负性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至下随着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而电负性递减。 习题 一选择题 1.3d电子的径向函数分布图有()(《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1个峰 B.2个峰 C. 3个峰 D. 4个峰 2.波函数一定,则原子核外电子在空间的运动状态就确定,但仍不能确定的是() A.电子的能量 B.电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几率密度 C.电子距原子核的平均距离 D.电子的运动轨迹 3.在下列轨道上的电子,在xy平面上的电子云密度为零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3s B .3p x C . 3p z D .3d z2 4.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A .n=3,l=1,m l=+1,m s= +1/2 B .n=4,l=5,m l= -1,m s= +1/2 C .n=3,l=3,m l=+1,m s= -1/2 D .n=4,l=2,m l=+3,m s= -1/2 5.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可达()(《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4 B.5 C.6 D.7

分析化学作业01参考答案(第三章)

3-1 在进行农业实验时,需要了解微量元素对农作物栽培的影响。如果从实验田中挖一小铲泥土试样,送化验室测定,由此试样所得的分析结果有无意义?应该如何正确采样?(简答) 答:取样没有代表性,分析结果没有意义。应按随机取样的原则,在实验田的不同位置采集足够量的原始试样,混合均匀后送至化验室,经化验室人员粉碎、过筛、混匀、缩分至适当量后再进行分析。 3-2 现有粗碎后的试样20 kg ,将其破碎后全部通过10号筛(d=2 mm ),可以缩分几次?设K 值为0.2。 解:kg 8.022.0Kd Q 22=?=≥缩分 ()()次缩分样品 46.42lg /8.0lg 02lg 2lg /Q lg lgQ n ==-=-= 3-3 测定某试样中氮的质量分数时,六次平行测定的结果分别是20.40%、20.52%、20.54%、20.58%、20.50%和20.56%。(1)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值、极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2)若此样品为标准样品,其中氮的含量为20.46%,计算以上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1)%52.20n /x x i == ∑ %18.0%40.20%58.20R =-= %04.0n /x x d i =-=∑(0.043%);%2.0%100x /d =?(0.19%) ()()%06.01n /x x s 2 i =--=∑(0.064%);%3.0%100x /s =?(0.31%) (2)%06.0x E a =μ-=;%3.0%100/E E a r =?μ=(0.29%) 注意:本题中偏差和误差按修约规则应保留1位,但多保留1位也可以。 3-4 分析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会造成哪种误差或过失?若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a )分析试剂中含有微量待测组分(系统误差;空白试验或更换为高纯度试剂) (b )移液管转移溶液后尖嘴处残留量稍有不同(随机误差) (c )称量过程中天平零点略有变动(随机误差) (d )基准物质保存不当,结晶水部分风化(系统误差;更换基准物) (e )用NaOH 标准溶液测定某食醋试样总酸度时,碱式滴定管未用NaOH 标准溶液润洗(过

第三章机考题库

一、多选题 1、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程序设计自动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B、C、D 知识点:3 2、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人性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A、E、F、H 知识点:3 3、1、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G 知识点:3 4、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有()。 A、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B、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C、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加工 参考答案:A、B、C 知识点:3

5、以下关于信息的编程加工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编程加工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水平能够加工批量的信息 B、编程加工能够提升信息加工的效率 C、编程加工能够针对具体问题编写专门的程序来实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 参考答案:A、B、C 知识点:3 二、选择题 1、一位爱好程序设计的同学,想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他制定的如下工作过程中,更恰当的是()。 A、分析信息、设计方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B、提出问题、编写代码、设计方法、调试运行 C、设计方法、编写代码、分析信息、调试运行 D、提出问题、设计代码、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参考答案:A 知识点:3 2、扫描仪是一种()仪器。 A、语音识别 B、光学字符识别 C、手写识别 参考答案:B 知识点:3 3、属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是()。 A、自动控制和网络化 B、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 C、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 D、分类识别和语义分析 参考答案:C 知识点:3 4、现在机器人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机器人利用的技术是()。 A、网络技术 B、人工智能技术 C、编程技术 D、自动化信息加工技术 参考答案:B 知识点:3 5、Word 软件中有一个“大眼夹”,当用户插入图片时,它会提示相关信息,表明它有()。

传热学 第3章-非稳态导热分析解法

第三章 非稳态导热分析解法 1、 重点内容:①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② 集总参数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③一维及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2、掌握内容:① 确定瞬时温度场的方法; ② 确定在一时间间隔内物体所传导热量的计算方法。 3、了解内容: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的基本特点。 许多工程问题需要确定:物体内部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或确定其内部温度达某一极限值所需的时间。如:机器启动、变动工况时,急剧的温度变化会使部件因热应力而破坏。因此,应确定其内部的瞬时温度场。钢制工件的热处理是一个典型的非稳态导热过程,掌握工件中温度变化的速率是控制工件热处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金属在加热炉内加热时,要确定它在炉内停留的时间,以保证达到规定的中心温度。 §3—1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一、非稳态导热 1、定义: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过程称非稳态导热。 2、分类:根据物体内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征不同分: 1)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恒定值,即:const t =↑τ 2)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作周期性变化 1)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趋于恒定值 如图3-1所示,设一平壁,初值温度t 0,令其左侧的 表面温度突然升高到1t 并保持不变,而右侧仍与温度为 0t 的空气接触,试分析物体的温度场的变化过程。 首先,物体与高温表面靠近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 而其余部分仍保持原来的t 0 。 如图中曲线HBD ,随时间的推移,由于物体导热温 度变化波及范围扩大,到某一时间后,右侧表面温度也 逐渐升高,如图中曲线HCD 、HE 、HF 。 最后,当时间达到一定值后,温度分布保持恒定, 如图中曲线HG (若λ=const ,则HG 是直线)。 由此可见,上述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存在着右侧面 参与换热与不参与换热的两个不同阶段。 (1)第一阶段(右侧面不参与换热) 温度分布显现出部分为非稳态导热规律控制区和部分为初始温度区的混合分布,即:在此阶段物体温度分布受t 分布的影响较大,此阶段称非正规状况阶段。 (2)第二阶段,(右侧面参与换热) 当右侧面参与换热以后,物体中的温度分布不受to 影响,主要取决于边界条件及物性,此时,非稳态导热过程进入到正规状况阶段。正规状况阶段的温度变化规律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第五章试题库 (2)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C秋收起义D广州起义 2.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 A发展党的组织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D开展军事斗争 3.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晋察冀根据地B井冈山根据地 C湘鄂西根据地D鄂豫皖根据地 4.最早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三湾改编 5.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 ( )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6.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比,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 )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7.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 ( ) A地主阶级政权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C资产阶级政权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8.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党的问题B农民问题C工人问题D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9.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其政权性质是()A资产阶级专政B各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C抗日民主专政D工农民主专政 10.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A议会斗争B群众斗争C地下斗争D武装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D《新民主主义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 A周恩来B贺龙C叶挺D朱德E刘伯承 2.中共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A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撤消了陈独秀的职务,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C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D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E决定把进攻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3.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习题第五章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作业题库 第五章 5-1 柴油机燃烧初期的预混合燃烧阶段与汽油机的预混合燃烧有何异同? 解:同:都是燃烧开始前油气先混合的燃烧过程。 异:柴油机的预混相比于汽油机不够均匀,且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是多点自燃,而汽油机则是火花点火,火焰传播的过程。 5-2 柴油机燃烧过程滞燃期包括哪些物理和化学过程?与低温多阶段着火过程是什么关系? 解:物理过程:雾化、蒸发、扩散和与空气混合等。化学过程:低温多阶段着火。 5-3 试述直喷式柴油机喷油规律、混合气形成速率(气流与喷雾)和燃烧放热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说明控制柴油机放热规律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解:柴油机喷油规律会影响混合气的形成速率。一般初期喷油快且喷油压力高的预混合气的量就多。混合气形成速率影响燃烧放热规律,燃烧开始前形成混合气的速率越快,初期放热率就越高。燃烧过程中混合气的形成速率决定了放热持续期的长短,混合快的放热时间短。 5-4 直喷式柴油机燃烧中为什么会出现“双峰”放热现象?若喷油规律相同,“双峰”形状随柴油机负荷不同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解:dQ B/dφ曲线的双峰,第一个峰对应速燃期的预混合燃烧阶段,而第二个峰则对应缓燃期的扩散燃烧阶段。 负荷变化会引起形状的变化,小负荷时,第二个峰不明显,因为负荷小时,扩散燃烧阶段的放热量减少。 5-5 分析柴油机的几何供油规律和实际喷油规律的主要差别;说明形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供油规律早于喷油,供油最高速率要大于喷油最高速率。喷油时间大于供油时间,且喷油量小于供油量。 燃油的可压缩性;压力波的传播滞后;压力波动;高压容积变化。 5-6 比较柴油机空间雾化混合方式与壁面油膜混合方式的原理差异;简述促进空间雾化混合的基本原则。 解:空间雾化将燃油喷射到空间进行雾化,通过燃油与空气的相对运动和扩散,在空间形成可燃混合气。因此混合能量主要来源于喷油射束,空气被动参与混合,油找气的方式。混合一般不够均匀。壁面油膜蒸发混合方式在燃烧室壁面上形成很薄的薄膜,在强烈涡流作用下,油膜边蒸发变燃烧。 采用多空高压喷油,合理组织涡流。 5-7 柴油机燃烧室中形成可燃混合气时一般会利用哪几种气流形式?如何产生和控制这些气流运动? 解:进气涡流,压缩涡流,挤流和逆挤流,湍流。 进气涡流:通过设计进气道的形状产生进气涡流。通过改变流通面积和角度来改变强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2 分) 1. 钠跟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 钠的熔点低 B. 钠的密度小 C. 钠的硬度小 D. 有强还原性 2. 某无色溶液中放人铝片后有氢气产生,则下列离子在该溶液中肯定可以大量存在的是( A 。Na+ B.Mg2+ C.OH- D.HCO3- 3. 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灯焰中灼烧时,观察到黄色火焰,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Na+ B. 一定含Na+,也可能含K + C.既有Na+又有K+ D.可能含Na+,也可能含K + 4. 在空气中能生成致密氧化膜的金属是( ) A.Al B.Cu C.Fe D. Na 5. 区别固体Na2CO3和NaHCO最好的方法是() A. 加热 B. 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溶于水,比较其溶解性 D.两者分别加入NaOH容

液或石灰水 6. 等质量的钠进行下列实验,其中生成氢气最多的是 A. 将钠投入到足量水中 B. 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一些小孔,再放入足量水中 C. 将钠放入足量稀硫酸中 D. 将钠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7. 决定金属性强弱的是( ) A.1 个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多少 B.1 mol 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多少 C.1 mol 金属失去电子的多少 D.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8. 用来检验Fe3+是否存在的最佳试剂是() A.H2S B.NaOH C.Na2CO3 D.KSCN 9. 合金有许多特点,如钠一钾合金为液体,而钠和钾的单质均为固体,据此推测,生铁、纯铁、碳三种物质的熔点最低的是( ) A. 生铁 B. 纯铁 C. 碳 D. 无法确定 10. 将5 g 某金属加入到100 mL 2 mol/L 的硫酸溶液 中,当硫酸浓度降到原浓度的一半时(设溶液体积不变) ,金属还没有全部溶解。该金属可能是( ) A.Al B.Zn C.Fe D.Mg

第三章 热分析习题-201410

第三章热分析习题 3-1名词解释 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潜热、显热、玻璃化转变温度、比热、热容、热对称性、热惯性 3-2列举一种电子天平的主要技术指标。 3-3影响热重曲线的主要因素?试推导热重仪器中表观增重与气体密度的关系:已知一体积为V、恒重后的物体置于加热炉中,T 温度下物体周围气体的密 度为ρ ,计算表观增重ΔW(温度T时的重量与初始重量之差)与试样温度 T的关系ΔW=F(V,ρ 0,T ,T)。根据所推导的表观增重公式说明影响表观增 重的因素。 3-4差热曲线基线方程的表达式中,各参数的物理含义?影响差热曲线基线的主要因素? 3-5放热或吸热的量与差热峰面积的关系? 3-6题图3-6为高聚物材料的典型DSC曲线。标示出高聚物材料DSC曲线上主要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特征温度。 题图3-6 高聚物材料的典型DSC曲线 3-7从试样的差热曲线上可获得哪些信息? 3-8如何利用试样的DSC曲线判断矿石中含β-SiO 2 ? 3-9有一石灰石矿,其粉料的TG-DSC联合分析图上可见一吸热谷,其T onset 为880℃,所对应的面积为360×4.184J/g,对应的TG曲线上失重为39.6%,计算:①该矿物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分子量为100.9)②碳酸钙的分解温度?③单位质量碳酸钙分解时需吸收的热量? 3-10题图3-10为一金属玻璃的DSC曲线。根据DSC曲线,指出该金属玻璃在加热过程中经历的玻璃化转变及析晶过程所对应的特征温度或温度范围。

题图3-10 某金属玻璃的DSC 曲线 3-11快速凝固的化学组分为Al 87Ni 7Cu 3Nd 3金属材料的XRD 、DSC 分析结果分 别见题图3-11。请根据分析结果初步判断是否是金属玻璃,并写出判断依据。该金属玻璃的Tg 为多少度?该金属玻璃经不同的温度(见图中所标)热处理1小时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晶相种类和组成如何变化? 金属材料DSC 结果图 不同温度热处理1小时后金属材料的XRD 图 题图3-13 3-12 Mn 3O 4原料在空气氛下的热重曲线如图2,由图可见350℃~900℃温升范围内,增重 3.37%。分析加热过程中原料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计算900℃时可能的化学式,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哪些热事件加热过程会发生增重现象?(Mn 原子量5 4.95) □Al ■Al 3Ni ○Al 11Nd 3 ●Al 8Cu 3Nd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试题第五章习题及答案-2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练习题及答案——2 5-12 已知)(1s G 、)(2s G 和)(3s G 均为最小相角传递函数,其近似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5-79所示。试概略绘制传递函数 G s G s G s G s G s 412231()()() ()() = + 的对数幅频、对数相频和幅相特性曲线。 解:(1) ?L K 11204511()lg .ω== ∴ =K 1180 则: G s K 11()= (2) G s K s s 22 08 1()(.)=+ 20201 022 lg /lg K K ω== , K 21= (3) ? L K K 333202001110()lg lg .ωω=== s s K s G K 9)(,9111 .01 333==== ∴ (4) ?G s G G G G 4 12 23 1()=+ 将G G G 123,,代入得:G s s s 418 01251()(.) =+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如图解5-12(a)所示,幅相特性曲线如图解5-12(b)所示:

图解5-12 (a) Bode图 (b) Nyquist图5-13试根据奈氏判据,判断题5-80图(1)~(10)所示曲线对应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已知曲线(1)~(10)对应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按自左至右顺序)。 题号开环传递函数P N N P Z 2 - =闭环 稳定性 备 注 1 G s K T s T s T s () ()()() = +++ 123 1110 -1 2 不稳定 2 G s K s T s T s () ()() = ++ 12 110 0 0 稳定 3 G s K s Ts () () = + 210 -1 2 不稳定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分析解法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分析解法 本章主要要求: 1、重点内容: ①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② 集总参数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③ 一维及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2 、掌握内容: ① 确定瞬时温度场的方法; ② 确定在一时间间隔内物体所传导热量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内容: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的基本特点。 许多工程问题需要确定:物体内部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或确定其内部温度达某一极限值所需的时间。如:机器启动、变动工况时,急剧的温度变化会使部件因热应力而破坏。因此,应确定其内部的瞬时温度场。钢制工件的热处理是一个典型的非稳态导热过程,掌握工件中温度变化的速率是控制工件热处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金属在加热炉内加热时,要确定它在炉内停留的时间,以保证达到规定的中心温度。 §3—1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一、非稳态导热 1 、定义: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过程称非稳态导热。 2 、分类:根据物体内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征不同分: 1 2 )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作周期性变化 如图 3-1 所示,设一平壁,初值温度 t 0 ,令其左侧的表面温 度突然升高到 并保持不变,而右侧仍与温度为 的空气接触,试分 析物体的温度场的变化过程。 首先,物体与高温表面靠近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其余部分仍 保持原来的 t 0 。 如图中曲线 HBD ,随时间的推移,由于物体导热温度变化波及范 围扩大,到某一时间后,右侧表面温度也逐渐升高,如图中曲线 HCD 、 HE 、 HF 。 最后,当时间达到一定值后,温度分布保持恒定,如图中曲线 HG (若 λ=const ,则 HG 是直线)。 由此可见,上述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存在着右侧面参与换热与不参 与换热的两个不同阶段。 ( 1 )第一阶段(右侧面不参与换热) 温度分布显现出部分为非稳态导热规律控制区和部分为初始温度区的混合分布,即:在此阶段物体温度分布受 t 分布的影响较大,此阶段称非正规状况阶段。 ( 2 )第二阶段,(右侧面参与换热) 当右侧面参与换热以后,物体中的温度分布不受 to 影响,主要取决于边界条件及物性,此时,非稳态导热过程进入到正规状况阶段。正规状况阶段的温度变化规律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2 )二类非稳态导热的区别:前者存在着有区别的两个不同阶段,而后者不存在。 3 、特点; 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在与热流量方向相垂直的不同截面上热流量不相等,这是非稳态导热区别于稳态导热的一个特点。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等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S=21ab B. x -y =0 C.x =0 D .3 21+x =1 2.已知方程(m +1)x ∣m ∣ +3=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的值是( ) A.±1 B.1 C.-1 D.0或1 3.下列解方程过程中,变形正确的是( ) A.由2x -1=3得2x =3-1 B.由4x +1=1.013.0+x +1.2得4x +1=1 103+x +12 C.由-75x =76得x =-7675 D.由3x -2 x =1得2x -3x =6 4.已知x =-3是方程k (x +4)-2k -x =5的解,则k 的值是( ) A.-2 B.2 C.3 D.5 5.若代数式x -3 1x +的值是2,则x 的值是 ( ) (A)0.75 (B)1.75 (C)1.5 (D) 3.5 6.方程2x -6=0的解是( ) A.3 B.-3 C.±3 D.31 7.若代数式3a 4b x 2与0.2b 13-x a 4是同类项,则x 的值是( ) A.21 B.1 C.3 1 D.0 8. 甲数比乙数的4 1还多1,设甲数为x ,则乙数可表示为 ( ) A.14 1+x B.14-x C.)1(4-x D. )1(4+x 9.初一(一)班举行了一次集邮展览,展出的邮票比平均每人3张多24张,比平均每人4张少26张,这个班共展出邮票的张数是( ) A.164 B.178 C.168 D.174 10.设P=2y -2,Q=2y +3,且3P-Q=1,则y 的值是( ) A. 0.4 B. 2.5 C. -0.4 D. -2.5 11.方程2-6 7342--=-x x 去分母得 ( ) A .2-2(2x -4)=-(x -7) B.12-2(2x -4)=-x -7 C.12-2(2x -4)=-(x -7) D.以上答案均不对 12.一件商品提价25%后发现销路不是很好,欲恢复原价,则应降价( ) A.40% B.20% C25% D.15%

最新马原第五章试题与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9.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1.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复习测试题(一)及答案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复习测试题 、选择题(每题 3分,共24 分) 1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方程的是( ) 2.已知等式3a = 2b + 5,则下列等式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x = — 6的方程,那么他可以选择下面哪一个方程( 1 1 A.2 x — 1 = x + 7 B. — X = x — 1 2 3 4. 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 4x-5=3x 2 变形得 4x-3x = —2 5 3 B. 3x =2变形得x = — 2 C. 3(x-1)=2(x 3)变形得 3x-1=2x 6 2 1 D. - x -1 x 3 变形得 4x - 6 = 3x 18 3 2 x +3 x 5. 解方程1 ,去分母,得( ) 6 2 A . 1 - x - 3 = 3x; B . 6 - x - 3 = 3x; C . 6 - x ■ 3 = 3x; D . 1 - x ■ 3 = 3x. a —. x 6. 如果方程2 x + 1 = 3的解也是方程2— = 0的解,那么a 的值是( ) 3 A.7 B.5 C.3 D.以上都不对 7. 某商店的老板销售一种商品,他要以不低于进价 20%的价格才能出售,但为了获取更多 的利润,他以高出进价 80%的价格标价,若你想买下标价为 360元的这种商品,最多降 低( ) B. 3x -1 4=2x 2 C. y 3y = 0 D. 9x - y = 2 A.3 a — 5 = 2 b B.3 a — 1 = 2b + 4 C.3 ac = 2 be + 5 D.9 a = 6 b + 15 3?小玉想找一个解为 C.2 ( x + 5)= — 4— x 2 D. x = x — 2 3 A.80 元 B.100 元 C.120 元 D.160 元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五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五章试题清单( 含答案) 一. 单选题 1. 导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 B. 资本家的联合( ) C. 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 ) D. 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 2. 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 实现了自我否定( ) B. 发生了根本变化( ) C. 仍无任何变化( ) D. 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 3.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A. 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 B. 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 C. 垄断( √) D. 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 4. 金融资本是:() A. 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B. 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C. 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D.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的而成的资本( √) 5. 垄断利润是通过:() A. 操纵市场获得的( √) B. 改进技术获得的( ) C. 扩大投资获得的( ) D. 增加贷款获得的( )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A. 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 B. 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 C. 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D.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 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 B.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

C.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 D. 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8.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 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 B. 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 C. 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 D. 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 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 A 获得高额利润(√) B 帮助落后国家() C 替代商品输出() D 达到政治目的()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 A 利益共同体() B 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斗争(√) C 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有经济矛盾() D 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政治矛盾()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 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 联合国机构() C 多边贸易机构() D 商业流通联合体() 12.当前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区局部战争() B 自然资源不均衡() C 国际经济旧秩序(√) D 国际经济新秩序() 13.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 内容() B 作用() C 后果() D 表现形式(√) 二. 多选题 1.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A. 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 B. 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

第三章题库2答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全国性政党;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但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华兴会、光复会成立的时间较晚。B选项正确。 2.【答案】C【解析】1905年日俄战争以俄国战败结束。中国人从日俄战争受到了启发:日本战胜是因为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而俄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日本战胜了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的俄国,因此中国人主张向日本学习君主立宪制度。C选项正确。 3.【答案】D【解析】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未划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B选项错误于此。D选项正确。 4.【答案】B【解析】《革命军》是邹容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是陈天华的著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炳麟的著作。B选项正确。 5.【答案】D【解析】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创立合众政府是兴中会的纲领之一,故B错误。D、选项正确。 6.【答案】.B【解析】发动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是共进会和文学社;其他选项都是错误的。B选项正确。 7.【答案】C【解析】1912年8月,孙中山、宋教仁组织了国民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中华革命党1914年成立于东京;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919年。C选项正确。 8.【答案】D【解析】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D选项正确。 9.【答案】D【解析】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D选项正确。 10.【答案】D【解析】选项ABC是论战的内容,不是其焦点问题,“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双方论战的焦点。D选项正确。 11.【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戊戌维新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二次革命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不能称为第一次;新文化运动跨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也不能称为第一次。B选项正确。 12.【答案】D【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D选项正确。 13.【答案】C【解析】“二十一条”是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接受的;“善后大借款”是1913年4月袁世凯与列强签订的;“西原借款”是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的借款;“庚子赔款”是《辛丑条约》的规定。C选项正确。 14.【答案】B【解析】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护法运动发生在1917-1918年;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B选项正确。 15.【答案】B【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B选项正确。 16.【答案】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制定的,《五五宪草》是中国国民党制定

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78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5年 8.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 B.教师的专业素养 C.教师的品质 D.师生关系 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教育技巧。 A.教育理论 B.教育手段 C.教育思想 D.思想品质 10.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2.“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1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17.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19.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20.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2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2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23.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2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28.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