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

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 的干燥根。又名:白头公、白头草、老公花、老冠花、山棉花根、毛姑朵花、老婆子花、羊胡子花。原植物白头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河南、湖北、四川,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

本品药材性状: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本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中医临床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阿米巴原虫,抗菌,抗阴道滴虫,杀精子等作用;本品醇提物有镇静、镇痛作用;白头翁皂苷A3有抗肿瘤作用;本品尚可抑制种子发芽,对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6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白头翁花:用于疟疾寒热,白秃头疮;(2)白头翁茎叶:用于腰膝肢节风痛,浮肿及心脏病。

白头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味苦,温,无毒。主温疟狂易(音羊)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本草图经》曰:“白头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端,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根紫色,深如蔓菁。二月、三月开紫花,黄蕊,五月、六月结实。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七月、八月采根,阴干用。”

白头翁自古即为治痢要药,古今均有同名异物情况,现在商品更为复杂,以白头翁为名的,有三、四十种之多,这可能与其根头部有白色毛茸或花序上有白色的特征有关。通过本草考证,可知传统药用白头翁的正品为P. chinensis,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使用者亦为本品,其同属植物的根部或带地上部分的根,属于地区习惯用药类。

白头翁根含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白头翁灵、白头翁英、白头翁皂苷A,B,C,D,水解生成甾类皂苷元与葡萄糖、鼠李糖及另一种糖,另有白头翁皂苷A3,B4,皂苷1,2、白桦脂酸、胡萝卜苷,另含一种中性物质。莫少红报道近年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含有羽扇豆烷型三萜皂苷: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3-O-[α-L-吡喃鼠李

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3(s),23-二羟基羽扇豆苷-Δ20(29)-烯-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O-β-D-吡喃葡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酸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有齐敦果酸3-O- [O -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常春藤苷基3-O- [O-β-D-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敦果酸3-O-[O-β-D-吡喃葡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常春藤苷基3-O-[O-β-D-吡喃葡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敦果酸3-O-{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常春藤苷基3-O-{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敦果酸3-O-[O-β-D-吡喃葡糖基-(1→4)-O-β-D-吡喃葡糖基-(1→3)-O-

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敦果酸3-O-{O-β-D-吡喃葡糖基-(1→4)-O-β-D-吡喃葡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 [β-D-吡喃葡糖基-(1→4)] -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另有木脂素类成分(+)-松脂素和β-足叶草脂素等。

王胜勇等对来自全国11个地区(包括香港)商品名为“白头翁”的药材进行鉴定,了解白头翁类药材同名异物的市场现状。在性状鉴别的基础上,采用显微数码成像技术,对白头翁类商品药材进行了显微鉴别。结果商品药材基源植物主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朝鲜白头翁P. cernua、兴安白头翁P. dahurica、细叶白头翁P. turczaninovii、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蔷薇科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翻白草P. discolor;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石竹科植物白鼓钉Polycarpaea corymbosa。由于同名异物和各地用药习惯的不同,市场上“白头翁”的植物来源仍较为混乱。11个地区的12件样品中,3件为正品白头翁,4件为白头翁属其它植物,5件为非白头翁属植物。

张振华等收集了安徽、内蒙古、宁夏等17批全国各地的白头翁品种,应用TLC(薄层色谱)、UV(紫外光谱)、HPLC(高效液相色

谱)等方法,对其质量进行了测试、分析和比较。以白头翁皂苷B4为考察指标,从含量测试分析结果来看,白头翁皂苷B4含量在5.0%以上的有9种,低于5.0%有8种,其中4种不含该成分为伪品。因此初步评定白头翁皂苷B4含量应定为5.0%左右为妥,达到7.0%以上者为上品。认为安徽滁州产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最高(高达8.0%),从而证实了其为道地药材名副其实。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蒙古白头翁,又名北白头翁、高山白头翁、新疆白头翁;干燥根较细短,圆柱形,直径5~8mm,分枝少;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根清热凉血,解毒。用于痢疾;(2)钟萼白头翁,又名白头翁、小花白头翁、阿尔泰白头翁;干燥根细,直径约5mm,支根细长;分布于新疆西部。根用于痢疾,瘰疬;(3)朝鲜白头翁,又名毛姑朵花;药材性状与白头翁类同,根长约10cm,上部直径5~9mm,表面黄褐色,根头处有白毛,下部有少数支根;分布于吉林、辽宁,根用于痢疾,经闭;(4)兴安白头翁,又名毛姑朵花;药材性状与白头翁类同。根细长圆柱形,长达20cm,直径0.5~1.5cm,有少数支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东部,根用于痢疾;(5)紫蕊白头翁,分布于新疆西南;(6)西南白头翁,分布于四川、云南;(7)肾叶白头翁,又名掌叶白头翁;干燥根部长达10cm,直径1cm,外表黑褐色,糟朽,根头处多有叉,并宿存叶

片残基,根下部偶有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黑褐色,木部黄色,有裂隙;分布于新疆北部,根清热解毒,凉血止痛;(8)掌叶白头翁,干燥根长约10cm,直径约0.8~1cm,外表暗褐色,粗糙;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功效与肾叶白头翁相似;(9)黄花白头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根清热凉血,解毒;内蒙古个别地区也作白头翁药用;(10)细叶白头翁,又名细裂白头翁;干燥根呈圆柱形,稍扭曲,长达10cm,直径约0.4cm,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纵皱,表皮脱落处呈棕黄色,根头部略粗大,其上有干枯的叶柄残基,呈纤维状,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片状,气微,味苦;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贺兰山,根清热凉血,解毒,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内蒙古称其为白头翁,以根作白头翁入药;

(11)二岐银莲花(毛茛科),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根茎用于跌打损伤,痢疾,风湿关节痛,外用于疮痈;贵州贵阳以此为白头翁;(12)打破碗花花,又名大头翁、野棉花、霸王草;干燥根呈长圆条形,弯曲,长短不一,外表暗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纹,并有突起的小根及根痕,根头部较粗,残留干枯的叶柄,密生灰白色茸毛,质脆,断面纤维性,淡黄棕色,有棕色射线,气微,味苦;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根及全草苦,凉,有毒,用于顽癣痈肿疮疖,消化不良,水泻,蛔积,疟疾,

痢疾;甘肃、四川等地作白头翁药用;(13)秋牡丹,干燥根为圆柱形长条状,长10~15cm,直径0.5~1.5cm,多弯曲不直,粗糙,有不规则的纵皱,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根头部亦较粗,密被黄白色短绒毛,下端渐细,时有须根除去后的疤痕,质松脆,断面黄棕色,纤维性,气微,味苦;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云南普遍栽培,有时逸为野生,根用于感冒,蛔虫病,股癣,体癣;贵州、四川作白头翁药用;(14)大火草,又名土白头翁、野棉花根;干燥根呈圆柱状长条形,多扭曲,长7~14cm,直径0.5~2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有纵沟纹或具枯朽的黑色空洞,根头部多有残留叶基,密生白色绵毛,质脆,易断,断面灰黄色,气微,味苦;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根苦,温,有小毒。用于痢疾,疟疾,劳伤咳嗽,跌打损伤,小儿疳积,顽癣;陕西称其为大头翁,甘肃称白头翁,本品在四川、甘肃、山西、陕西、青海作白头翁药用;(15)草玉梅,分布于西南及甘肃、青海、湖北、广西,根或全草苦、辛,平,有毒,用于咽喉痛,瘰疬,痄腮,风湿痛,胃痛,跌打损伤,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贵州部分地区误称其为白头翁;(16)野棉花,又名山棉花、清水胆、满天星、打破碗花花;干燥根略呈圆柱状,常扭曲,长约10~25cm,直径0.6~2cm,商品大多已折断,表面粗糙,棕色至紫棕色,具纵向凹裂,间或可见

支根痕,外皮有时脱落,露出呈裂片状的黄色木部,根头部略膨大,顶端附有叶柄残基,密生白色绵毛,质脆,易断,断面不整齐,皮部淡棕色,木部黄色,射线色较深,导管部分十数个群束,放射状排列,根中心部及射线部分常呈裂隙状,气微弱,味苦;分布于西南,根苦、辛,有毒,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节痛,痢疾,泄泻,蛔虫病,黄疸,咳嗽气喘,内外、伤出血;本品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作白头翁药用,陕西有地区误作“漏芦”药用;

(17)珠光香青(菊科),又名山萩、大火草;干燥的带根全草根头细小,长1~3cm,茎长约30~50cm,直径达5mm,外表密生白色丝状茸毛,扯下后又显露出黄绿色而细密短小的茸毛,叶多皱缩,灰棕褐色,花多不存在,气微,味微弱;分布于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全草或根用于感冒,牙痛,泄泻,风湿关节痛,蛔虫病,刀伤,跌打损伤,瘰疬;广西称其为白头翁、土白头翁,四川称大叶白头翁;(18)钩毛大丁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根用于痢疾,胃痛,消化不良,乳蛾,感冒,咳嗽,蛔虫病;云南称其为白头翁;(19)毛大丁草,又名白头翁、白花白头翁;干燥的根及根茎长7~10cm,根茎圆柱形,表面深棕色,粗糙皱缩,长1~3cm,径约4mm,上端粗,附有棕色干枯的叶柄基部及灰白色绵毛,周围着生多数完整或碎断的须根,质硬,

折断面不平整,纤维状,淡黄色,皮部薄,中柱较大,导管部放射状,中央有髓,须根长圆柱形,长2~8cm,径约1~1.5mm,淡黄棕色,具细皱纹,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微具焦气,味苦;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根用于痈肿,乳蛾,痄腮,瘰疬,胸胁痞气,疝气,痢疾,衄血;本品长期以来在云南作“白头翁”药用,是古代商品白头翁之一,有其一定的本草学依据,最早记载可溯至明代的《滇南本草》,兰茂云:“小一支箭,一名白头翁”、“白头翁,滇中最验,如白薇,而柔细稍长,茎上有毛。”毛大丁草之名在古代和近代本草著作中均未见记载,它是1956年新拟的植物名,1958年裴鉴和周太炎先生将它收载于《中国药用植物志》,本品全草含熊果苷、紫花前胡素、异乔木素等,在广西民间用作治疗小儿食积,并不含正品白头翁的止痢有效成分原白头翁素和白头翁素,所以将其作白头翁入药是不妥当的;(20)宽叶鼠曲草,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叶或全草(地膏药)用于痈疮肿毒,刀伤出血;广西博白称其为白头翁,四川称白头翁和大叶白头翁;(21)鼠曲草,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广东、广西、四川称其为白头翁;(22)秋鼠曲草,分布于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四川称其为白头

翁或小叶白头翁,广西忻城混称白头翁,浙江有称“土白头翁”;(23)多茎鼠曲草,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广西南宁、福建安溪以此为白头翁;(24)湿生鼠曲草,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全草用于咳嗽痰喘,风湿关节痛,胃痛,高血压症;辽宁以此冒充白头翁入药;(25)华泽兰,广东、广西、浙江称其为白头翁;(26)泥胡菜,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全草用于痔漏,痈肿疔疮,外伤出血,骨折;云南玉龙山称其为白头翁;(27)羊耳菊,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全草(白牛胆)用于风湿关节痛,胸膈痞闷,疟疾,泄泻,产后感冒,肝炎,痔疮,疥癣;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区有称其为白头翁;(28)薄雪火绒草,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称其为小白头翁;(29)火绒草,全株密被白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河南;东北安东称其为白头翁;(30)射青木香,云南称其为白头翁;(31)苣荬菜,干燥带总苞的近成熟果实常呈棉团状,瘦果侧扁,有四棱,并有与棱平行的纵肋,冠毛银白色;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吉林延吉将其成熟的果实混充白头翁药用;(32)祁州漏芦,干燥圆锥根多被折断,外表褐色或暗棕色,粗糙而显菱状网纹,根头部粗大,残存的叶柄基部

亦被白色绵毛,根质轻而糟朽,具败油气,味微苦涩;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以此充白头翁入药;

(33)委陵菜(蔷薇科),又名白头翁、翻白草、黄州白头翁,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等地,全草用于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疮出血,痈肿疮毒;本品在大部分地区作翻白草入药,少数地区作白头翁药用;(34)翻白草,干燥带根全草,根肥厚呈纺锤形或窄圆锥形,两端稍尖,有时有分枝,长4~8cm,表面棕红黑色,粗糙,皱缩,扭曲,折断面不平坦,灰白色,粉性,皮部薄,木部宽广,无明显的茎,叶根生,单数羽状复叶,5~9枚,长椭圆形,具短柄,小叶片长1~2.5cm,宽约0.7cm,边缘具粗锯齿,皱缩,多从中脉向内对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白色,两面密布毛茸,根头部及叶柄均被白色毛茸,质稍脆,易碎,气微臭,味甘味涩;分布于华北、华东及黑龙江、辽宁、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全草用于痢疾,疟疾,肺痈,咳血,吐血,崩漏,痈肿,疮癣,瘰疬;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曾以之混作白头翁药用,湖南称其为兰溪白头翁;(35)亮叶委陵菜,又名管仲、西南委陵菜,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赤白痢疾,吐泻,胃痛,肺痨,咯血,鼻衄,便血,血崩,外伤出血,疔疮;贵州称其为白头翁;(36)银叶委陵菜,分布于甘肃、台湾、湖北、四川、贵州,

根用于风热声哑,湿痰风邪,腹痛下痢,带下病;贵州都匀称其为白头翁;(37)翻背白草,又名白头翁、簇生委陵菜,分布于贵州、云南,全草用于痢疾,风湿痛;(38)白鼓丁(石竹科),又名声色草;干燥根细长圆锥形,表面浅棕黄色,茎圆柱形,长10~30cm,直径0.1~0.2cm,近基部有密生的叶片和托叶,上部二岐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气微,味苦;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全草用于痢疾,泄泻,实症腹水,消化不良;广东称其为广白头翁,福建、广东以之充白头翁药用;(39)金疮小草(唇形科),又名筋骨草、白毛夏枯草,分布于中南及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本品在浙江南部和湖北的一些地区混称为白头翁;(40)紫背金盘,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浙江、江西称其为白头翁;(41)白毛鹿茸草(玄参科),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全草用于感冒,烦热,小儿高热,风热咳喘,牙痛,吐血,便血,月经不调,风湿骨痛,小儿鹅口疮,乳痈,外伤出血;江西有地区民间混称其为白头翁。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1.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 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3.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 4.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 连翘.拳参.贯众.玄参.牛黄.白薇.大黄.射干.绿豆.甘草.秦皮.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漏芦.升麻.菊花.大蓟.小蓟.地榆.朱砂.紫珠.蔊菜.硼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千里光.金荞麦.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鸭跖草.雷公藤.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苎麻根.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 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 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 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下药: (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 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11.祛风湿散寒药: 羌活.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木瓜.蚕沙.松节.蕲蛇.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雷公藤.伸筋草.寻骨风.海风藤.老鹳草.路路通.苍耳子.。 12.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萆薢.稀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穿山龙.丝瓜络.。

中药02-1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本品辛甘大寒,入肺、胃经。生用清泄与透达并具,既善清泄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又兼解热透肌,热去则烦除津生渴止,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煅后外用,收敛之中兼清热之性,可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等。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1、温病气分高热。 2、肺热咳喘。 3、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疮疡不敛,湿疹,水炎烫伤。 石膏配知母:石膏生用辛甘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两药相合,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内服宜生用。入汤剂宜打碎先煎。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知母 百合科知母的干燥根。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本品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虽销逊石膏,但却擅长滋阴润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知母配黄柏: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热泻火。两药相合,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川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两药相合,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炎、镇静、抗肿瘤、降血糖、抑制Na+,K+-ATP酶、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通过其细胞调控作用纠正异常细胞的功能等作用。 天花粉 葫芦科栝楼等的干燥块根。 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本品苦寒清泄,微甘而润,并兼行散,入肺、胃经,为清润消肿排脓之品。既善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液、润肺燥,又能消肿痛、排疮脓而疗疮治伤。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中药药理学(课后习题)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 第01章绪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 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 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二、填空题 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个方面。 三、问答题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3.简述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 4.有人认为中药是天然产物,所以毒副反应低,请简述你对此的看法。 5.请例举几种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中药或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简述其研究概况。 6.什么是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第02章中药药性理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 A.NA B.Ach C.5-HT D.GABA E.NO 2.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 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 二、填空题 1.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多属于药性( )的药物。 2.在中药中,( )、( )等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 三、问答题 1.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有什么关系? 3.中药归经的实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4.简述四性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5.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五味”所含成分与中药的“功效”、“归经”间有何规律性? 7.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03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作用特点 一、选择题

清热药归纳总结 第二章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功效方面归纳: (1)清热泻火:①力强:石膏、栀子;②次之:知母;③平和(弱)芦根、天花粉、竹叶。从性味上分,辛寒清气者石膏,甘寒清气者知母,苦寒清气者栀子。 (2)清肝热:①代表药:夏枯草、栀子 ②明目: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 (3)清肺胃热: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 (4)清心热:栀子仁,竹叶卷心、连翘心、水牛角 (5)清胃生津:知母、芦根、天花粉。 (6)清热除烦:石膏、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7)解暑:鲜荷叶、西瓜翠衣、绿豆、金银花霜。 (8)抗肿瘤:夏枯草、天花粉。 2.常用要药 1清解阳明经气分实热之要药:石膏、知母。 2)清热除烦之要药:栀子 3)疗瘿瘤瘰疬之要药:夏枯草 4)清肝明目,疗目珠疼痛之要药,夏枯草、决明子。 (3)常用配伍药对 清热泻火:石膏与知母; 芦根与天花粉栀子与黄芪。 2)清热除烦:栀子与淡豆鼓。 3)清泻肾火:知母与黄柏 4)清肺止咳平嘴喘:石膏与杏仁。 5)利湿退黄:栀子与大黄、茵陈。 6)肝火目赤肿痛:夏枯草与栀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1)从功效方面归纳 l)代表药:黄芩、黄连、黄柏。 2)清肝胆湿热,泻肝胆实火:龙胆。 3)祛风燥湿止痒:苦参、白鲜皮、( 三黄)。 4)既燥湿收敛,标本兼治,又无留邪之弊:秦皮、椿皮。 5)降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黄芩、龙胆。 (2)常用要药

1)清热燥湿,湿热诸证要药:黄芩、黄连、黄柏。其中: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为泻肺火要药; 黄连既清中焦湿热,又泻心胃二经实火,治湿热泻痢,呕吐痞满之要药;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为泻肾中相火之要药。 2)泻肝胆湿热实火,清肝胆湿热要药;龙胆。 (3)常用配伍药对 1)湿热诸证,泻痢,温病火热毒证:黄芩、黄连与黄柏。 2)邪伏少阳黄芩与柴胡。 3)安胎:黄芩与白术。 4)燥湿止痢,治泻痢后重:黄连与木香。他让 5)泻相火,清虚热: 黄柏与知母。 6)肝胆实火、湿热黄疽: 黄芩与龙胆; 栀子与龙胆。 7)湿疮湿疹: 苦参与白鲜皮; 黄柏与苍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1)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温病发热的药物 1)防治温病: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贯众、四季青、穿心莲。 2)兼定惊,尤适肝热惊风:重楼青黛熊胆。 3)解毒兼透散:金银花、连翘、马勃、鱼腥草。 4)尤适肺热、痰热咳嗽:穿心莲、鱼腥草、金荞麦、射干。 (2)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 1常用:射干、板蓝根、穿心莲、山豆根、青黛、熊胆、木蝴蝶。 2)尤适痛音哑者:马勃、木蝴蝶。 要用于热毒河痢的 (3)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白头翁、马齿苋、金银花,三黄、秦皮。 归纳主要用于痈肿疮毒的药物 1)外痈:①皮肤疮痈: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连翘。 ②乳痈:蒲公英、漏芦。 2)内痈:①肺痈:鱼腥草、金荞麦、苇茎、桔梗。 ②肠痈:大血藤、败酱草、牡丹皮。 (5)其他方面 湿疹湿疮: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穿心莲、四季青、白蔹、半边莲、青黛。 2湿热黄疸:龙胆、白鲜皮、蒲公英、板蓝根、黄芪、黄连、黄柏、栀子,大黄。 3)热淋涩痛:栀子、黄柏、苦参、连翘。

中药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 一.名词解释 1.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4.活血祛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祛瘀药。 5.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填空题 1.《新修本草》,唐朝2.泻下,收敛固涩3.1~5g,0.5~1g 4.石膏、知母等5.栀子,山药6.黄连、白头翁等 7.大青叶、板蓝根8.秦艽、黄柏9.牵牛子,金银花10.生姜、吴茱萸等11.相须,相反12.牛膝,枸杞子 13.润肺止咳,杀虫灭虱14.半夏、白芥子15.天麻、钩藤 16.萆薢,海金沙17.沉香、磁石18.山药、黄精等19.熟地,雄黄等20.桑螵蛸、金樱子等 三.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D 5.D 6.A 7.A 8.C 9.A. 10.A 11.C 12.B 13.A. 14.D 15.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CDE 4.ADE 5.ABD 6.CD 7.ABCE 8.BCD 9.ABDE 10.ABD 五.功效比较题 1.磁石与龙骨 磁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龙骨收敛固涩 2.郁金与丹参 郁金行气止痛、疏肝解郁、利胆退黄 凉血活血、调经 丹参消痈、安神 3.天南星与禹白附 天南星善定惊止痫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散结止痛 禹白附止痛、解毒

4.车前子与滑石 车前子渗湿止泻、清肺化痰、清肝明目 清热利水通淋 滑石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5.大黄与栀子 大黄泻下攻积、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利湿热 栀子清心除烦 六.简答题 1.补虚药分为几类,其主要适应于何病证?举例说明。 补气药:适应于气虚病证,气短乏力等,如人参。 补阳药:适应于阳虚病证,阳痿、畏寒等,如杜仲。 补血药:适应于血虚病证,面色苍白等,如当归。 补阴药:适应于阴虚病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如麦冬。 2.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矣”。你是怎样理解的? 药物的升降浮沉可因药物本身的气味、质地而决定,但也可因人为的炮制,配伍而使升降浮沉发生改变。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3.简述附子配干姜、附子配肉桂的功效及适应证。 附子配干姜:回阳救逆,温里散寒,主治亡阳证。 附子配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肾阳虚及里寒证。 七.问答题 1.葛根、莲子、益智仁、苦参、白术均能治泄泻、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 葛根:升阳止泻,用于脾虚泄泻。 莲子:补脾止泻,又能涩肠止泻,用于脾虚久泻。 益智仁:温脾暖肾而止泻,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 苦参:清热燥湿止泻,用于湿热泄泻。 白术:健脾燥湿止泻,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 2.蒲公英、鹿茸、黄芪、煅石膏、远志均可治疗疮痈,怎样选择应用?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热毒疮痈。 鹿茸:温补托疮毒,主治疮疡久溃不敛,脓出清稀等。 黄芪:补气、托疮生肌,主治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煅石膏:收敛生肌,主治疮疡不敛。 远志:消散痈肿,可治一切痈疽(不问寒热虚实)。 3.试述鹿茸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补肾阳,益精血: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 补肾阳,强筋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不健。 固冲任,止带:崩漏带下证。 温补托疮: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白头翁汤结肠定位释药片

白头翁汤结肠定位释药片 1 选题依据 白头翁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一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其是留传千古的治痢名方,组方严谨,仅由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2g)、秦皮(12g)四味药组成。秦皮佐白头翁升阳气,协黄连、黄柏而清火,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用。主治热毒血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1]。 白头翁汤作为我国流传千古的治痢名方,方剂及单味药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临床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尿路感染、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目前,白头翁汤治疗结肠炎多采用口服汤剂或灌肠给药。但口服汤剂给药存在较多问题,并且只有部分剂量能最终到达结肠部位;灌肠给药的优势是药物能直达患处,但是患者顺应性差[2]。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小肠内不释放,到达回盲部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根据其制剂的原理可分为pH依赖型、时间控制型、压力控制型以及酶控制型。该释药系统近年来备受关注,它不但可用于治疗结肠炎、结肠癌等局部性肠道疾病,还可通过延迟释药方法用于生理节律性疾病的治疗,而且在蛋白、多肤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肠因其稳

定的环境和高密度的酶活性及接近中性的pH,适于药物吸收[3]。另外药物在结肠驻留时间较长,有利于长效药物给药系统发挥作用。有文献报道[4]单纯的pH依赖型或时间控制型等,释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故本设计将pH依赖型和时间控制型进行结合,发挥双重作用,以求达到最好的释药效果。 2 处方组成 白头翁15g 黄柏12g 黄连6g 秦皮12g 辅料适量 处方分析 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薰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间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直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俾热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5-6]。 该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代表方。现代临床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西医治愈难度大,愈后常易复发。对白头翁汤及其加减方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7],该方及其加减方体外实验对多

中药学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归纳

解表药 ①发散风寒药,多辛温: 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生,止咳平喘炙)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宜伤阴动血,孕妇及月经过多忌) 紫苏:辛温,肺脾。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 荆芥:辛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生用),止血(炒用)。(不宜久煎)荆芥穗长于祛风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肺胃大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阴虚血热忌) 生姜:辛温。肺脾胃。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助火伤阴,及阴虚内热忌) 细辛:辛温小毒。肺肾心。散寒解表,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阴虚阳亢者,肺燥伤阴者忌不与藜芦) 香薷:辛微温。肺脾胃。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肺胃。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 藁本:辛温;膀胱。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者忌) 苍耳子:辛苦温。小毒。肺。发散风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葱白:辛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②发散风热药:多辛苦而偏寒凉 薄荷:辛凉。肝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体虚多汗者忌) 蝉蜕:甘寒。肺肝。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气虚便溏者忌)。 桑叶:甘苦寒。肺肝。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肺燥多蜜制) 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甘辛凉。脾胃。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麻疹已透,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忌) 蔓荆子:辛苦微寒。膀胱肝胃。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苦辛凉。肺胃。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木贼:甘苦平。肺肝,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寒凉沉降入里 ①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清气分药。 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 寒水石:辛咸寒。心胃肾。清热泻火。 知母:苦甘寒。肺胃肾。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泻火中长于清润) 栀子:苦寒,肺三焦。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脾虚便溏者忌) 夏枯草:苦辛寒。肝胆。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脾胃虚弱者慎) 芦根:甘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脾胃虚寒者忌)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孕妇忌) 竹叶:甘辛淡寒,心胃小肠。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胃小肠。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咸。肝大肠。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②清热燥湿药: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过服伐胃伤阴,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津伤虚寒,津伤阴损者忌,必要时与健胃药或养阴药同用 黄芩:苦寒。肺胆脾胃大小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偏去肺火)(苦寒伤胃) 黄连:苦寒。心脾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泄中焦胃火)(久服伤脾胃,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柏:苦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偏下焦相火,除骨蒸) 龙胆草:苦寒,肝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秦皮:苦涩寒。肝胆大肠。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脾胃虚寒忌)白鲜皮:苦寒。脾胃膀胱。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苦参: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燥湿,杀虫,利尿。(脾胃虚寒忌,反藜芦) ③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心肝。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忌) 玄参:甘苦咸寒,肺胃肾。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脾胃虚寒忌,反藜芦) 牡丹皮:苦辛微寒,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孕妇忌) 赤芍:苦微寒,肝。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水牛角:苦寒,心肝。清热凉血,解毒定惊。(血热妄行吐血) 紫草:甘咸寒,心肝。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脾虚便溏者忌) ④清热解毒药:寒凉。易伤脾胃 金银花:甘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疏散表热之效强) 忍冬藤:又名银花藤,甘寒。肺胃。清热疏风,通络止痛。常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 连翘:苦微寒,肺心小肠。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脾虚虚寒及气虚脓清者忌) 蒲公英:苦甘寒,肝胃。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过量可导致缓泻) 大青叶: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大血藤: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止痛 鱼腥草:辛微寒,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不宜久煎,虚寒及阴证疮疡者忌) 射干:苦寒,肺。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孕妇忌) 白头翁:苦寒,胃大肠。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外痈适量,虚寒痢疾忌)山豆根:苦寒,有毒。肺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过服用易导致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用量不宜大,脾胃虚寒者慎). 马勃:辛平。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止血。(风寒缚肺咳嗽失音者忌) 板蓝根: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体虚而无实火者忌,脾胃虚寒者肾) 青黛:咸寒,肝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散剂,丸剂,外用适量) 土茯苓:甘淡平,肝胃。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肝肾阴虚者忌,忌茶)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止血宜炒炭,忌油腻,脾胃虚寒,孕妇忌)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虚寒者忌) 败酱草:辛苦微寒。胃大肠肝。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脾胃虚寒,食少泄泻忌) 野菊花:辛苦微寒。肝心。清热解毒(长与消疮痈肿毒)。 穿心莲:苦寒,归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白蔹:苦辛微寒,心胃。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脾胃虚寒者忌,反乌头) 绿豆:甘寒。心胃。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半边莲:辛平,心小肠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虚证水肿者忌) 熊胆:苦寒,肝胆心。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内服控制剂量,容易对胃肠道和肝肾有损害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胃大小肠。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 漏芦: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清虚热药:寒凉。用于肝肾阴虚,也可用于实热证 青蒿:苦辛寒,肝胆。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 地骨皮:甘寒,肺肝肾。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外感发热及脾虚便溏者忌)白薇:苦咸寒,胃肝肾。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 银柴胡:甘微寒,肝胃。清虚热,除疳热。(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 胡黄连:苦寒,肝胃大肠。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脾胃虚寒者忌) 泄下药:主归大肠经 ①攻下药:苦寒沉降入胃大肠。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忌 大黄:苦寒,脾胃大肠肝心。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祛瘀通经。(怀孕,月经,哺乳期间忌) 芒硝:咸苦寒。胃大肠。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烊化(孕妇及哺乳其忌) 芦荟:甘寒,肝大肠。泻下通便,清肝,杀虫。(入丸散,外用适量,孕妇食少便溏者忌) 番泻叶:甘苦寒。大肠。泻下通便。(后下) ②润下药:味甘质润。入脾,大肠 火麻仁:甘平,脾胃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脾大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孕妇忌) ③峻下逐水药: 甘逐:苦寒,有毒。肺肾大肠。泄水逐饮,消肿散结。(虚寒及孕妇忌。内服醋制。不与甘草) 牵牛子:苦寒;有毒。肺肾大肠。泻下逐水,祛积杀虫。(不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大戟:苦寒,有毒。肺脾大肠。泄水逐饮,消肿散结。(虚弱及孕妇忌,不于甘草同用) 芫花:辛苦温,有毒。肺脾肾。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虚弱及孕妇忌,不与甘草) 巴豆:辛热,有大毒。胃大肠。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不与牵牛子) 祛风湿药:多辛苦,性或温或凉。 ①祛风寒湿药:辛苦温,肝脾肾 独活:辛苦,微温。肾膀胱。祛风湿,止痹痛,解表。(多治头痛属少阴,偏祛下半身湿痹)

药用植物鉴定学

1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产地,栽培条件,采收加工,贮藏运输。 常用的加工方法:拣,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 3加工的意义和目的:1.保证值质量2.便于临床用药调制和有效成分的提出3.便于运输,储藏和保管4.消除或降低毒性,刺激性和其他副作用。 4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生霉,走油,变色,自燃,风化。 5确定适宜采收期的三个指标: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毒性成分的含量。 6火试法:气味,颜色,烟雾,响声,其他现象。 7水试:利用药材在水中产生的浮沉、溶解、颜色变化、膨胀性、及水的透明度、旋光性、粘性、酸碱变化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的方法。 8肉桂根据采收加工方法不同分类:桂通(官桂),企边桂,板桂,桂碎。 9马兜铃的不同部位及功效:1.根-青木香-行气止痛,消肿解毒。2.茎-天仙藤-行气活湿,活血止痛。3.果实-马兜铃-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毒。 10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如a含脂肪油药材:柏子仁、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等;b含挥发油药材:当归、肉桂等),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如含糖质药材:天冬、太子参、枸杞子、麦冬等) 11发汗:在药材的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放在一处,使其内部水分外溢,从而发生变色,变软,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利于药材的干燥。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丹参等。 12道地药材:1.云南:三七2.甘肃:当归、大黄。3.宁夏:枸杞子。4.内蒙:黄芪,甘草。5.吉林:人参、鹿茸。 6.辽宁:细辛、五味子。 7.山西:党参。 8.河南:地黄、牛膝、山药。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木瓜。浙江:玄参、浙贝母、延胡索、麦冬。 9.福建:泽泻。10.广东:砂仁、藿香。11广西:蛤蚧。12.新疆:紫草。13.江西:枳壳。14.四川:黄连、附子、川芎、白芷、川贝母、黄柏、金钱草。 13性状鉴定内容(十大要素):1.形状2.大小3.颜色:如丹参红,黄连色黄4.表面特征:如紫苏子表面有网状纹理5.质地:如三七质坚实6.断面特征7.气:如阿魏具强烈的蒜样臭气8.味:如乌梅味酸,黄连味苦9.水试10.火试 14水分测定方法:烘干法(干燥失重法),甲苯法,减压干燥法,气象色谱法。 15术语:1.晶纤维:甘草等药材的粉末中的草酸钙结晶镶嵌在纤维细胞上。2.过桥:黄连类专属, 部分节间平滑且长。3.珍珠点:生晒山参须根上明显的疣状突起。4.星点: 大黄根茎横切面可见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5.菊花心: 指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不甚直的射线排列成细密的放射状纹理,且在皮部沿射线常有裂隙,形如放射的菊花,如防风,甘草,黄芪。6.鹦哥嘴(红小辫): 冬麻顶端有一红棕色干枯芽苞。7.肚脐眼:天麻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8.罗盘纹:商陆的切面,木部隆起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状层。9.云锦纹: 何首乌块根的横切面皮部有散列异常维管束,如云团状。10.剑脊:乌梢蛇背部高耸如屋脊状。11.当门子: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12.白颈:指广地龙第14~16环节的生殖带、呈黄白色。13.二杠:花鹿茸具一个主肢(大挺)和一个侧枝(门桩)者。14.莲花:马鹿茸具2个侧枝者。15.通天眼:对光透视,羚羊角自中部起有一细孔道直通角尖。16.条痕色:矿物在白毛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粉末痕迹称为条痕,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色。17车轮纹: 广防己药材根的断面有灰棕与类白色相间连续排列的放射纹理。18蚯引头:指药材的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19珍珠盘:银柴胡根头部有多疣状突起的芽苞或茎的殘基。20砂眼: 银柴胡表面浅棕色或浅棕色,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见孔穴状或盘状,凹陷根痕.习称“砂眼”。21.朱砂点:茅苍术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呈纤维性,散有棕黄色或棕红色油点。22.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而短,末端有长三角形角质鳞片。23.龙头虎口:指蕲蛇头部呈三角状而扁平,吻端呈“翘鼻头”,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24.金井玉栏:药材横切面上,外圈(皮层和韧皮部)白色,中心(木质部或包括髓部)黄色或淡黄色。如桔梗、黄芪、板蓝根。25.起霜:茅苍术药材久置或暴露稍久,可析出白毛状结晶。 16毛茛科药材:1.黄连-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连的根茎,含小檗碱。2.川乌-乌头的块根,含乌头碱,乌头原碱。 3.草乌-北乌头的块根,含乌头碱,次乌头碱。 4.白芍-芍药的根,含芍药苷。 5.赤芍-川赤芍的根,含芍药苷。 6.附子-乌头的侧根的加工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 7.白头翁-白头翁的根,含白头翁皂苷。 8.威灵仙-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根及根茎,含白头翁素及皂苷。 9.升麻10.金莲花11.川木桶12.牡丹皮。 17中药麝香的鉴别方法:1.手捏个麝香,有弹性2.麝香仁搓之成团,压之即散,不得有顶指,染指,粘指现象3.闻三香4.针刺检查,有冒槽现象5.水试法:当门子于开水中不散开,一段时间后取出,仍不散开,有香气6.推灰实验:于草木灰上滚下,应不推灰7.用葱汁染线一条,再穿过香囊,来回拉动数次,葱味消失者为真8.磨墨于砚中,投入麝香粉少许,则墨汁分开。

白头翁及其混乱品种之考证

白头翁及其混乱品种之考证 https://www.sodocs.net/doc/c73087160.html,日期:2007-03-05 15:07 来源:医生在线?成都军区总医院PET/CT ?宁波明州医院PET/CT ?重庆西南医院PET/CT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深圳武警边防院PET/CT ?解放军309医院PET/CT ?江阴华西医院PET/CT ?杭州117医院PET/CT ?柳州市人民医院伽玛刀 ?湖南武警医院肿瘤治疗 ?湖北武警总医院伽马刀 ?长春市人民医院伽玛刀 白头翁及其混乱品种之考证 中草药 2000年第7期第31卷药材 作者:张丹翎伏晓杨燕云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郑州 450002 关键词:白头翁;植物基原;同名异物 摘要古本草有关白头翁功能、治症的记载,以及植物形态方面的描述有不少差异。现在有些地方文献及地区用药习惯也有很大不同,对白头翁同名异物和混乱品种进行了整理比较。 白头翁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下品,且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白头翁汤以白头翁为主药,主治痢疾热利下重。现代药理研究白头翁有抗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等作用,具有治疗阿米巴原虫性痢疾、细菌性痢疾以及瘰疬、疥痈等功效[1 ]。但由于早期本草对白头翁形态描述不明,多以“近根处有白茸”的植物认为是白头翁,因此,对其功能的认识也有了一些差异,以至于不同地区出现有与白头翁同名不同物,作用也不尽完全相同的混乱品种。我们拟对历史文献记载及现代文献进行整理比较,将正品与同名异物之间作一对比,以便更好的鉴别使用。 1 本草中有关白头翁功能的讨论 《神农本草经》谓白头翁“味苦,温,无毒。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别录》载道:“有毒,主鼻衄”。《药性论》谓:“味甘、苦,有小毒。……治齿痛,主项下瘤疬。胡王使者,味苦,有毒。主百骨节痛”。《日华子本草》云:“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肘后方》曰:治“小儿秃”[2]。《中药大辞典》引载《本草备要》:“治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明目、消疣”。而《本草纲目》白头翁项下也未再作详细叙述。但根据现代研究表明:白头翁有抗阿米巴原虫、抗菌、抗阴道滴虫的作用。另有报道:其根含有白头翁素,是一种强的心脏毒,但其煎剂的毒性很低,对大鼠几无毒[1]。由此分析:本草中有的记载有毒,也有的认为无毒,且作用也有不同,说明本草中所记载的白头

清热药试题

二、清热药学习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20味,熟悉药物170味,了解药物8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了解:秦皮白藓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熊胆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青蒿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清热药习题 1. 石膏的归经是() A 肺,肝经 B 心,肝经 C 肝,胃经 D 肺,胃经 E 肺,心经 2. 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3. 清热泻火药中,外用能清热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夏枯草 E 天花粉 4. 石膏的功效除清热泻火外,还能() A 滋阴润燥 B 除烦止渴 C 凉血解毒 D 解毒燥湿 E 生津止呕 5. 石膏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知母 B 栀子 C 天花粉 D 芦根 E 夏枯草 6. 知母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寒水石 B 石膏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7. 石膏治疗肺热咳喘,常配伍下列哪组药物() A 知母,贝母 B 黄芩,瓜蒌 C 麻黄,杏仁 D 半夏,竹茹 E 桑白皮,天南星 8. 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等症,常选用下列何药() A 栀子 B 夏枯草 C 芦根 D 石膏 E 天花粉 9. 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 A 知母 B 栀子 C 芦根 D 天花粉 E 石膏 10. 疮疡不敛,水火烫伤等证,宜选用下列何药外用() A 栀子 B 天花粉 C 芦根 D 石膏 E 知母 11. 知母的归经是() A 肺,胃,肝经 B 肺,心,肾经 C 心,肝,胃经 D 肺,胃,肾经 E 心,肾,脾经 12. 知母的功效除清热泻火外,还能() A 滋阴润燥 B 收敛生肌 C 凉血解毒 D 解毒燥湿 E 生津止呕 13.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A 石膏 B 寒水石 C 知母 D 芦根 E 天花粉 14. 既清实热,又退虚热的药物是() A 石膏 B 夏枯草 C 寒水石 D 知母 E 栀子 15. 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夏枯草 D 芦根 E 天花粉 16. 知母治疗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石膏 B 黄芩 C 麦冬 D 竹茹 E 川贝母 17. 下列何药常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A 石膏 B 寒水石 C 芦根 D 知母 E 栀子 18. 下列何药常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19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石膏 B 栀子 C 黄连 D 黄芩 E 黄柏 20. 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芦根 D 淡竹叶 E 夏枯草

中药学主治功效(整理的笔记)

杨忠锋人生“十自”(1995年) 自信自强自立自律自觉自励自尊自爱自洁自好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锲而不舍,温故知新,仁学为策!(1995年) 能在医学领域中立足的前提只有一个—勤奋好学!(1995年) 杨忠锋座佑铭(闽医堂发展事实证明,成功就这三句话): 1.生命的最后七天,看我作为!(1996年) 2.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经过加倍努力一定也能做到!(1997年) 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只要用心去做,自然会有收获!—1999年) 杨忠锋创业坚守几个原则: 1.学法、懂法、守法—不蒙人、不受礼、不受请、不作假、不应酬、不行贿、不漏税!——敢与官吏和社会违法行为作斗争! 2.从微学起、从微做起、从微抓起、从微建起。学会享受微小的成功喜悦感,并深化微小成功的满足感,使之化为新的动力;学会享受一切微小的幸福感,即使是挫折也能使自己感受到学会新经验的欣慰感,使自我的心态保持不败的状态。 3.坚守原则,用良知做事,诚信与善行自然在四周。在为人处事中,学会扬长避短,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同时深知自己的缺点,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做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使个人及至集体形象和品牌的不断提升。

中药学功效 1:中药的性能 四气:寒,热,温,凉温<热;凉<寒 五味: 辛:发散,行气,行血甘:补益,和中,缓急酸:收敛,固涩(涩)苦:泄燥 咸:软坚散结,泻下淡:渗湿,利尿 2:“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3:十八反 甘草反:(本草明言十八反) 甘遂大戟海澡芫花 乌头反:(半萎贝蔹荐攻乌) 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藻戟芫遂顶战草) 诸参细辛芍药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 (诸参辛芍叛藜芦) 以上内容极重要 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毒性较强,药性猛烈) 巴豆牵牛大戟斑蝥 商陆麝香三棱莪术 水蛭虻虫…… 慎用:(通经去瘀,行气破滞,辛热)桃仁红花大黄栌实 附子干姜肉桂…… 以上内容均要注意 4:剂量近似值换算 一两(16进位制)=30g

白头翁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XXXXXX有限公司原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1 品名: 1.1 中文名:白头翁 1.2 汉语拼音:Baitouweng 2 代码: 3 取样文件编号: 4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 5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6 质量标准:

7 检验操作规程: 7.1 试药与试剂:甲醇、水、白头翁对照药材、正丁醇、醋酸、水、硫酸、乙醇、白头翁皂苷B4对照品、盐酸。

7.2 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超声波清洗器、恒温鼓风干燥箱、高效液相色谱仪、马福炉、硅胶G薄层板。 7.3 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7.4 鉴别: 7.4.1 取本品制片置10×10显微镜下做显微观察。 7.4.2取本品粉末1g,研细,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头翁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7)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2)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5 检查: 7.5.1水分不得过13.0%(附录15第二法)。 7.5.2总灰分不得过11.0%(附录17)。 7.5.3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6.0%(附录17)。 7.5.4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附录58)测定,不得过150mg/kg。 7.6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19)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水饱和的正丁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7.0%。 7.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8)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64:3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1nm。理论板数按白头翁皂苷B4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白头翁的药理作用

白头翁的药理作用 作者:张晓晨专业:制药工程班级:2012级1班学号:1202020149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对白头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含有三萜皂苷、三萜酸、木脂素、白头翁灵、白头翁英、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胡萝卜苷以及糖蛋白等成分。其中对三萜皂苷成分已有深入研究,分离鉴定十九种,分属于羽扇豆烷型和齐墩果烷型。白头翁药理活性显著,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关键字:白头翁;药理作用; 1、抗肿瘤 1.1单体化合物抗肿瘤作用 Ye WC等[1]经细胞实验证明白头翁酸对P-338细胞、Lewis肺癌瘤株及人类巨细胞肺癌瘤株有细胞毒作用,并发现白头翁皂苷D及E对K-562人类白血病细胞及HeLa细胞有细胞毒的作用。Yoshihiro等[2]通过MTT法测定,结果发现4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均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活性作用。LiuWK等[3]应用流式细胞仪,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分析,进一步阐明3-羰基-23-羰基白桦酸和23-羟基白桦酸能够分别在12.5μg m l和25μg ml的低剂量下增加G1期DNA的断裂,因此显示了很强的细胞毒活性。 1.2提取物抗肿瘤作用 蔡鹰等[4]研究发现,白头翁水提液的抗肿瘤作用的原理是干扰了肿瘤细胞核酸代谢。钟邱等[5]研究了白头翁皂苷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发现其对人肝癌7721、人宫颈癌HeLa生长有抑制作用。 2、抗阴道毛滴虫 闫艳等[6]利用不同浓度白头翁水提液进行体外抗滴虫实验,研究发现白头翁可直接作用于虫体表膜,具有较强的抗滴虫作用。 3、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蔡鹰等[4]研究发现白头翁水提液一方面可降低荷瘤小鼠脾指数,升高胸腺指数,另一方面又能加强巨噬细胞活性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4、抗氧化、抗炎 YaoD等[7]发现白头翁具有阻止肝组织中过氧化物的释放,增长MnSOD的活性,阻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龙盛京等[8]利用H2O2-CTMAB-鲁米诺发光

40清热泻火药-石膏

清热泻火收湿敛疮药石膏的功效应用 石膏,首录于《神农本草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主产于湖北、安徽、山东,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石膏气微,味淡。以白色、块大、半透明、纵断面如丝者为佳。打碎生用或煅用。 [石膏:“清解”之药。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善清肺胃气分实热。主治气分实热证,热入气分(气分热盛),壮热烦渴,气血两燔,肺热咳喘,胃火牙痛。治气分高热,常生石膏与知母相须配伍。煅用收湿敛疮,治湿疹烫伤,疮疡不敛。如欲去腐生肌常与升丹同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司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內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张氏用本方治疗外感邪热入阳明胃府,证见头痛苔白者:斑疹之毒,郁而未发,其人表里俱热,大便不滑泻者。 一、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甘:止渴;辛:石膏有辛散之力,表里俱热时,表里同解。) 二、功效应用: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止渴力较弱);煅用:收湿,止血,敛疮,生肌。

【特点】 ①生石膏入煎剂,要打碎先煎。主要作用为清热泻火,既是治疗温热病热入气分的要药(和知母相须为用),又是治疗肺胃实热证的要药。 ②生石膏没有除烦止渴的作用,是清热泻火带来的间接作用。 ③煅石膏失去两个结晶水,主要起到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的作用,也作为剧毒药物的稀释剂。 【应用】 [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1、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外感热病,壮热,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寒能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泻胃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 1)石膏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若温邪渐入血分,肺胃热毒雍盛,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发斑发疹者,常与玄参、牡丹皮、栀子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3)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治暑热初起,耗气伤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身热、心烦、口渴者,常配竹叶、人参、麦冬等,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用于肺热喘咳(肺热所致咳嗽痰稠,发热,以及气喘等证)。石膏辛寒入肺经,清泄肺热作用较强,善于清泄肺经实热。 1)治疗邪热壅肺,咳逆喘促,发热口渴者(肺热咳喘),常与麻黄、苦杏仁、甘草等药同用,如麻杏石甘汤(麻黄平喘,杏仁止咳,石膏清肺热,甘草调和诸药)(《伤寒论》)。 2)治疗肺热所致的咳嗽痰稠、发热等证,可同甘草、竹沥配伍。 3、石膏能清泻胃火,用于胃火亢盛(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痛,牙龈肿痛,内热消渴。1)可治胃火头痛,常与川芎等同用,如石膏川芎汤(《云歧子保命集论类要》); 2)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与黄连、升麻等同用,如清胃散(《外科正宗》); 3)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常与知母、生地黄、麦冬等同用,如玉女煎(《景岳全书》)。[煅石膏: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