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 3.2《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同步测试 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 3.2《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同步测试 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 3.2《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同步测试 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 3.2《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同步测试 中图版选修5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

3.2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同步测试

1.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①训练爬高能力②预备钢制家具③听汛期天气预报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⑤学会游泳⑥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2.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A.登上大树 B.爬到电线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D.尽量跑到高坡上

3.下列洪水互救方式不正确的是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施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4.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逃生。下列避震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应抱头、闭眼、蜷曲身体,迅速躲在课桌下

②在行驶的汽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③在户外避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

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有关室内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内“伏而待定”避震法只适用于城市,不适用于农村

B.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C.门、窗边、阳台、厕所、走廊都属于死亡线,应该避开

D.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

6.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A.不停的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的祷告

7. 在户外如何避震

A. 室外是安全的,不需要采取任何避震措施

B. 就近选择宽敞的开阔地进行避震

C. 在大楼旁避震

D. 在水库边避震

8.地震引发海啸时怎么办

A. 远离海岸,跑到山上或其他高处

B. 离开海岸后沿着山涧跑

C. 寻求救援队的帮助

D.呆在原地,等待救援

9.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等处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等地质灾害的伤害。

(4)洪水过后,要服用,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10.读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中央气象台和国土资源部经常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这属于自然灾害防御中的防御。

(4)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后,因此,山区的聚落,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5)在野外遇到泥石流,要向的方向跑。在山区扎营,为防泥石流,不能选在。

答案:

1.B

2.B

3.D

4.D

5.D

6.C

7.B

8.A

9.(1)山坡、高地(2)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3)山体滑坡、泥石流(4)预防流行病的药物

10. (1)该地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2)泥石流滑坡(3)非工程性防御措施(4)持续暴雨暴雨(5)垂直于泥石流前进谷地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 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自然灾害 1、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 影响: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 旋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 征 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 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 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 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 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 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 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 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我国寒潮: 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 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 海 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发生频次: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期末测试1

期末考试模拟题 第一题、选择题 武汉晚报2010年7月1日报道昨晨,27年来最猛6月大暴雨袭击江城,造成渍水较严重的路段达260余处,渍水处最深已超过半米,大范围的渍水造成全城拥堵,一直到昨日下午1时交通才恢复正常。回答1-3题。 1.暴雨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①强烈的下降运动②有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的时间长 ④一些降水性的天气系统如气旋、锋面等不受地形阻挡因而前进速度快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和这次暴雨导致武汉多处渍水无关的是 A.雨势太急 B.配套设施不完善 C.地势低平 D.道路拥堵 3.此次暴雨除造成城区交通拥堵外,还可能有 A.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B.泥石流 C.供水管道破裂 D.交通指挥系统失灵 堰塞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图,回答4-6题。 4.据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地震 B.滑坡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5.关于该堰塞湖的形成是否产生了自然灾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堰塞湖的形成已经产生了自然灾害 B.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淹没下游才属于自然灾害 C.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才属于自然灾害 D.堰塞湖本身不属于自然灾害,由其产生的洪涝等才属于自然灾害 6.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从2010年4月19日开始的沙尘天气,是2010年入春以来北方地区遭受的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不仅对我国北方地区造成影响,还给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地区带来扬沙或浮尘天气。读北京市1960~2000年累计平均沙尘暴、扬沙、浮尘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5 同步练习及解析 1。有关家庭防震方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 B。将大件家具摆在墙角坚固处 C。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 D.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 解析:选B.利用逆向思维考查家庭防震避震的方法.其中B项说法是错误的,大件家具摆在墙角薄弱处。 2.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幸存者依靠合理的方法,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了生命奇迹。若不幸被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衣袖捂住口鼻,谨防呛闷窒息 D.竭尽全力推周围的水泥墙 解析:选C。地震发生后被埋在废墟下,要保持镇静,要减少体力消耗,保护呼吸系统。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判断3~4题. 3。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4。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解析: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 答案:3、D4、C 5.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

解析:选D。雷电天气时,在野外游泳、划船,站在大树或高压线下都容易触电,还应远离窗子.在室内看电视易引雷电入室,应拔下电源。 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救助措施,其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图示内容完成下表 图所属救助过程具体方法 A B C (3)同地震的救助进行,其中________更为重要。 解析:从图中的信息提示可以看出,此图反映的是洪水救助措施,此措施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如何抢救溺水人员,其中A图展示的是向落水者抛救生圈,救人上岸,B和C图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 答案:(1)洪水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2) 图所属救助过程具体方法 A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科学控水 C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3) 一、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33、1°N,96、7°E)发生里氏7、1级地震。东方网4月20日消息:19日下午17时30分左右,青海消防总队果洛支队救援官兵成功搜救出一名被埋压130小时的藏族妇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藏族妇女之所以能够被埋压130小时后获救,得益于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C。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2.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救老人、孩子,后救青壮年③先救“生”,后救“人”④

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材实验 目录 0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选修5,P17) (2) 02苯甲酸的重结晶(选修5,P18) (2) 03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选修5,P19) (3) 04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选修5,P32) (3) 05溴苯的制取(选修5,P37) (4) 06硝基苯的制取(选修5,P37) (5) 07苯、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选修5,P38) (5) 08溴乙烷水解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09溴乙烷消去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10乙醇的消去反应(选修5,P51) (7) 11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选修5,P52) (7) 12苯酚的酸性(选修5,P53) (8) 13苯酚与溴水的反应(选修5,P54) (9) 14苯酚的显色反应(选修5,P54) (9) 15乙醛的银镜反应(选修5,P57) (9) 16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选修5,P57) (10) 17实验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选修5,P60) (10) 18实验探究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选修5,P61) (11) 19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0果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1蔗糖与麦芽糖的化学性质(选修5,P82) (12) 22淀粉水解的条件(选修5,P83) (13) 23蛋白质的盐析(选修5,P89) (14) 24蛋白质的变性(选修5,P89) (14) 2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选修5,P90) (15) 26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质(选修5,P108) (15)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第二章 测试卷

第二章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图为非洲某种自然灾害多年平均频率(次/年)的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旱灾B.地震 C.沙尘暴D.泥石流 2.导致图示自然灾害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气温高,蒸发旺盛 B.人类过度开垦草原 C.地壳运动的结果 D.降水多,坡度大 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城市中,6~8月为当地一年中地下水位最低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3.【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自然灾害在非洲东部主要分布在东非裂谷带,是板块的生长边界,北部是板块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多地震灾害,B对。该地赤道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对称,包括有热带雨林气候区,不可能发生多次旱灾和沙尘暴灾害,A、C错,图示灾害区内相对高差小,东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区,不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D错。第2题,结合前面分析,地震灾害是地质灾害,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结果,C对。气温高,蒸发旺盛。或降水多形成的是气象灾害,A、D错。人类过度开垦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破坏,不是自然灾害,B错。第3题,6~8月北半球是夏季,④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多,地下水位最低,D对。①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降水多,地下水位高,A错。②是热带雨林气候,③是热带草原气候,位于北半球,此时段降水多,地下水位高,B、C错。 【答案】 1.B 2.C 3.D 读七个省级行政区的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表,回答4~5题。 省级行政区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其他比例(百分比) 20 20 15 9 6 4 5 21

化学选修5全部实验整理

人教版有机化学(选修5)教材全部实验整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本资料进行梳理有关有机化学 实验的知识,提高效率和效果。 P17实验1-1:蒸馏实验:蒸馏:利用互溶液体混合 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一般相差30℃以上)进行分 离提纯的一种方法。 【注意】①主要玻璃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引管(尾接管)、锥形瓶、温度计、酒精灯 ②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冷却水的通入方向:无论冷凝管横放、竖放,都下进上出,若上进下出,易形成空气泡,影响冷凝效果。 ④沸点高而不稳定的液态物质可以考虑减压蒸馏 ⑤要加入碎瓷片(或沸石)防止液体暴沸,使液体平稳沸腾 ⑥蒸馏烧瓶盛装溶液体积最大为烧瓶体积的2/3 p18:实验1-2:苯甲酸的重结晶: 重结晶:将已知的晶体用蒸馏水溶解,经 过滤、蒸发、冷却等步骤,再次析出晶 体,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溶剂要求】 ①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 ②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即热溶液中溶解度大,冷溶液中的溶解度小。 【主要步骤】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注意事项】①为了减少趁热过滤过程中损失苯甲酸,应在趁热过滤前加入少量蒸馏水,避免立即结晶,且使用短颈漏斗。②较为复杂的操作:漏斗烘热、滤纸用热液润湿、马上过滤、漏斗下端越短越好。 p19: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溶剂中,从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萃取包括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2、常用的萃取剂有乙醚、石油醚、二氯甲烷、CCl4等 【萃取剂的选择】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③溶质不与萃取剂发生任何反应▲分液:常用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和提纯。 p19:实践活动: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研磨时用到仪器研钵。 p32:实验2-1: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 1. 反应方程式: 2. 此实验能否用启普发生器,为何? 不能,因为(1)CaC2吸水性强,与水 反应剧烈,若用启普发生器,不易控制它 与水的反应; (2)反应放热,而启普发生器是不能承受热量的;(3)反应生成的Ca(OH)2微溶于水,会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口。 3. 能否用长颈漏斗?不能。用它不易控制CaC2与水的反应。 4. 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这是为何? 为减缓电石与水的反应速率,用以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食盐与CaC2

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3旅游地理 [考纲原文]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 1 图1图2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夏季出 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江苏地理)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 2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________。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d.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数量多种类多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组合好(任答3项)(2)d 解析(1)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或景点 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具体的分 析。(2)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下时观赏,苏堤 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选修5人教版

第七讲光合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本讲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本讲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色素、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胡萝卜素;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滤纸条、滤液细线、层析液;叶绿体、类囊体、基粒。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捕捉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a——蓝绿色 b——黄绿色 光学显微镜下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结构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质体 质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质体外围由两层膜包被。由于质体所含色素和功能的不同, (1 叶的颜色是由叶绿体中所含色素: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的含量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叶呈绿色的原因主要是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到秋天,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而在叶片中已形成的叶绿素又被分解,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发生了变化,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多,因此到了秋天叶片变黄。 (2).花的颜色及其变化 花的颜色主要是由液泡中的花青素决定的。其颜色变化主要是由于花青素在细胞液中的 果实的颜色主要是由有色体中所含色素决定的。其颜色变化主要是质体间的相互转化所致。 例: 光外界因素影响失去叶绿素 白色体叶绿体有色体 无光光 例:番茄:白色绿色红色 质体叶绿体有色体 蒜苗:绿色黄色白色 叶绿体白色体 2.绿色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叶绿素的原理以及步骤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步骤:剪——加药品——磨——过滤。 ①剪:越细越好,尽量去除叶脉等部分 ②加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和丙酮。前两种是粉末状药品,各加少许,后者是有机溶剂,研磨时加约5ml。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迅速;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不分解;丙酮用来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磨:研磨要领是不能一下一下的砸,而是要用力的压 ④过滤:用纱布、漏斗和试管,最后提取液置于试管中待用。 分离色素的原理和步骤原理:分离要用的主要试剂是层析液。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重点知识总结

选修5自然灾害模块考试重点核心知识总结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多发地区,多发时间 1.地质灾害 A地震: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发地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B滑坡:自然原因是①山区;②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C泥石流:自然原因是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山区;③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中国西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频发和典型地区自然原因是西南处于亚欧、印度洋、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加上西南多山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滑坡泥石流频发。 注意:地震滑坡泥石流关联性 2.气象灾害 A台风:成因:热带气旋(低压中心) 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岸,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沿岸。 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B 寒潮:成因:冷锋天气强冷空气南下 多发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北方更多发 发生时间秋冬春(冬半年) C沙尘暴(冷锋天气)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多大风②土质疏松③植被稀少④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多发地区:我国北方(西北华北东北) 多发时间:(冬)春季 D暴雨洪涝:以长江中下游洪涝为例 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③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慢泄洪能力差;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大 ②中下游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多发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 多发时间:夏季 E旱灾:气象学干旱:西北常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 天气学干旱:华北春旱自然原因①夏季风未达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广大;②正值播种或生长期,需水 量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海洋灾害 A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 B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C赤潮:人类排放废水,使水体富营养化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同步训练(I)卷新版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同步训练(I)卷新版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40分) 1. (2分)下列措施中,既能起到防暴雨洪涝灾害,又能起到防旱灾作用的是() ①整治河道②修建水库③植树造林④打机井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2. (6分) (2017高二下·新余月考) 读下列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滑坡、泥石流在我国山区分布较广的主要原因是() A . 山区植被茂密,根系使土壤变得疏松 B . 山区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C . 山区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严重 D . 动物的活动使地表遭到破坏 (3)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C . ③④ D . ①③ 3. (2分)图示自然灾害是() A . 台风 B . 鼠灾 C . 寒潮 D . 风暴潮 4. (2分) 2005年11月份江西省九江地区发生 5.7级地震后,震后调查发现赣、鄂等地有不同的() A . 震源 B . 震中 C . 震级 D . 烈度 5. (2分)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 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B . 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 . 1976年唐山大地震 D . 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6. (2分)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2010年6月28日上午8时15分左右,阜新矿业集团五龙煤矿瓦斯发生爆炸,造成27人死亡,36人受伤,其中5人伤势严重 ②2010年6月福建发生洪涝,因考点被淹,福建建瓯市考生延期 ③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7月22日9时1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28°N,104.2°E)发生5.1级地震,共造成20人死亡、106人受伤,其中8人重伤 ④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A . ③④

高中地理_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_附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据此回答1—3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19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B.台风C.水灾D.泥石流 5.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受印度低压控制 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 防护林()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8.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 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9.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性B.随机性C.突发性D.链发性 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高中化学实验目录(必修一至选修五)

高中化学实验目录 大全(人教) 目录:···············1页 必修1···············2页~4页必修2···············5页~6页选修3···············7页 选修4···············8页~9页选修5···············10页 欢迎浏览本文档 正文

高中必修一: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实验1-1】粗盐的提纯 【实验1-2】检验其他物质的存在(So42-) 【实验1-3】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实验1-4】碘的萃取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实验1-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探究】胶体的性质 第二节离子反应 【实验2-1】离子反应的发生 【实验2-2】离子反应的现象 【实验2-3】离子反应的条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无实验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3-1】钠的取用及物理性质

【实验3-2】钠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3-3】钠与水的反应 【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3-4】铝与酸﹑碱的反应 第二﹑三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实验3-5】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实验3-6】焰色反应 【实验3-7】Al(OH)3的生成 【实验3-8】Al(OH)3的性质 【实验3-9】Fe2+﹑Fe3+的性质 【实验3-10】铁离子的检验和转化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实验4-1】硅酸的性质 【实验4-2】硅酸钠的性质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实验4-3】H2在Cl2中燃烧 【实验4-4】氯水的漂白作用 【实验4-5】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 【实验4-6】Cl-的检验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含答案)

高二级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 注意事项:1.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在第二卷相应的位置上 .........................。 3.考试结束后,只交第二卷。 第一卷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二卷的表格中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农牧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第三产业 2.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A时间 B.B时间C.C时间D.都不是 3.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回答4—5题 4.数据表明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第 1 页 5.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6.下列环境标志中,中国环境标志是(环境标志中的文字省略) 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结合相关的知识回答7~8题。 7.请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为酸雨严重区 C.c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8.上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①森林的砍伐②工业排放的废气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汽车排放尾气⑤家庭炉灶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②⑤ 9.目前世界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 ①人口增加②浪费③水量减少④水体污染⑤水循环变慢⑥海洋水减少

(浙江专用)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讲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浙江专用)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讲我国的 虫灾与鼠灾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一、虫灾 1.主要类型 (1)农作物害虫。 (2)森林害虫。 2.蝗灾 (1)概况:蝗虫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危害最严重的飞蝗具有群聚和群迁习性。 (2)危害:农作物损失惨重;对当地农牧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使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加速退化。 (3)蝗区类型:滨湖蝗区、沿海蝗区、内涝蝗区、河泛蝗区。 二、鼠灾 1.特点: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2.两大危害区? ?? ?? 喜湿鼠类危害区 耐旱鼠类危害区 3.类型 (1)农田鼠害:十分严重。 (2)草原鼠害? ?? ?? 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 破坏草原 (3)森林鼠害? ?? 分布:东北和西北地区 危害形式??? ?? 地上鼠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 地下鼠啃食树木的根系 4.危害:危害农业,破坏草原,毁灭森林,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考点| 虫灾与鼠灾 [考点整合] 1.蝗灾的发生、分布与旱、涝的关系

2.我国两大鼠类危害区的比较 地域差异特点灾情 常见鼠类分布地区造成鼠害原因 发生面积 广、种类 多、危害大 糟蹋粮 食、破坏 草原和 危害林 木,传播 疾病,危 害人体 健康 喜湿鼠类危害区 褐家鼠、 小家鼠 东北、华北 和西南区 的大部、华 东和华南 的全部、西 北区少数 地区 自然条件优 越,农业开发 历史悠久,为 我国主要农业 区 耐旱鼠类危害区 小家鼠、 黄鼠 西北区大 部、青藏高 原大部及 东北、华北 区的边缘 地带 降水少、气候 干旱 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走进广西南宁横县莲塘镇佛子村的山林,数厘米长的松毛虫随处可见,每一根松树枝上,都有十几条松毛虫在蠕动。原本苍翠碧绿的山林早已变得枯黄焦黑,就像大火烧过一般,其间数以万计的松毛虫大肆啃食着鲜嫩的松针。 材料二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

高中化学选修五课本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五课本实验总结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5实验汇总 选修5实验 篇二:人教版选修5 有机化学实验知识归纳与整理 有机化学实验知识归纳与整理 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时制法 2.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 32322S、PH3、AsH3等)难闻的气体。要想制得较纯净的CH≡CH可将气体通过盛有CuSO4溶液的洗气瓶。 思考:①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反应速率应选用分液漏斗,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控制产生乙炔的速度。 电石与水反应剧烈,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可减缓反应速率,获得平稳的乙炔气流。 第1页(共6页) 4、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 (1)反应原料:溴乙烷、NaOH溶液(2)反应原理:CH CHBr + HO CHCHOH + HBr 3 ②溴乙烷与NaOH溶液混合振荡后,溴乙烷水解产生Br-,但直接去上层清液加AgNO3溶液主要产

生的是Ag2O黑色 -沉淀,无法验证Br的产生。③水解后的上层清液,先加稀硝酸酸化,中和掉过量的NaOH,再加AgNO3溶液,产生浅黄色沉淀,说明有Br-产生。 5、乙醇的化学性质无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反应原理:2CH3CH2OH +2Na 2CH3CH2ONa + H2↑ 发生装置:S + l g (试管、(或锥形瓶、烧瓶等)、分液漏斗等) 注意事项:防止因气体受热膨胀,使得测得的体积偏大,应冷却至室温后读数。读数时多功能瓶与量筒的液面要齐平(等高)。 (3)反应装置:(气唧、硬质试管、酒精灯等)(4)注意事项: 第2页(共6页) ①该反应中Cu为催化剂,CuO为中间物质。②该反应放热,放出的热量足以维持反应继续进行。 ①配制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的混合液应注意:应将浓硫酸缓缓注入乙醇并不断摇匀。②温度计水银球(或液泡)应插入反应混和液,液面以下,但不能接触瓶底,以便控制反应温度为170℃。③反应时应迅速升温到170℃。 ④为防止加热过程中液体爆沸,应在反应液中加少许碎瓷片。⑤如控温不当,会发生副反应,是制得的乙烯中混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