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导语:

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依据。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还必须研究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导语:

教育与儿童发展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本章只着重研究一下两个问题: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学前教育应以儿童的发展为基础,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一、遗传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特殊重要作用

(一)母体环境影响胎儿的发展

(二)环境和教育对新生儿有重大作用

(三)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的智力启蒙和个性发展有远

期影响

1、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

3、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四)早期经验能改变脑的结构

三、儿童在主动地发展儿童的活动是儿童发展和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

四、对几种教育和发展理论的分析

(一)遗传决定论

1、基督教的“原罪说”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

2、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金、银和铁三种不同材料。

3、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以孟子、荀子和韩愈为代表,围绕人性认识展开的。

(二)环境决定论

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2、怎样正确认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作用,又称养育论。

3、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三)在整体发展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四)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在此提出几项:1. 要尊重儿童感受;2. 要尊重儿童选择;3 .鼓励学生创造。

四、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也属于社会环境范围,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五)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遗传优势,弥补其缺陷

但应该看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五、教育主导作用的表现

(一)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在成熟基础上引导发展;四、教育作用

促进个性发展;目的性和方向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尊重主体性高度的组织性、可控制和自发影响

发挥遗传优势五、教育表现:社会化、个性化

教学后记:

1.本部分内容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观点,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分析,但由于根据实例精确深刻的讲解,使学生感到明白易懂,受到他们好的反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注意环境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隔代教育问题成为儿童成长的热点问题值得探讨。

2.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师生互动充分而有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案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理论,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语言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评价等有关知识,为正确地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提供理论背景,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专业素养。 本课程内容共十一章,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2章)为语言功能篇,主要介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及其研究、学前儿童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内容;(6学时) 第二部分(第3—7章)为语言发生发展篇,主要介绍语言发生的生物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学前儿童的语言获得、语言学习、0-3岁和3-6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等内容;(16学时) 第三部分(第8—11章)为语言教育实践篇,主要介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等内容。 课程简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必修课之一,专门研究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及其教育的应用性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语言活动的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训练为主的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能力的职业技能课程。 2.课程任务: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讲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培养合格师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素质。为以后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专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幼儿园)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幼儿园)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幼儿生理的发展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发育期。 海狸在出生几个小时就能够潜水、屏住呼吸游泳;田鼠和家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只要几个星期;而人类需要生命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完成其成熟过程。 幼儿的生理发育主要是指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是指数量的增加,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量出来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 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 幼儿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懂得该怎样对待幼儿,理解并尊重幼儿。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动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本身有着严密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 1 / 6

定的常规,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掌握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丰富人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了解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我们平时常说的侧耳倾听、聚精会神、目不移睛,实际上都是人在注意时的一种状态,即人在注意时的外在表现,心理学上说的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其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处在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时,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对某种事件和现象的心里倾向性。 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集中,即注意的集中才能完成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否则就不能完成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 因此、注意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并且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四、幼儿感知与观察的发展如果你将一只苹果放在 7 个月大的婴儿面前,他一定会伸手去抓。 苹果的红色,在他的眼中引起视觉;苹果的香气刺激他的鼻子,引起他的嗅觉;抓到苹果后,苹果光滑的表层,苹果的温度引起他皮肤的触摸觉和温觉;苹果的重量引起他的本体觉;咬在嘴里的甜汁会引起他的味觉。 。 。 。 。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 2.客体永久性 3.直觉行动思维 4.依恋 5.结构性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____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一-----。 3.婴儿从____垂,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____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到了2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咿呀之歌”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一。 7.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和____。 8.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___ _、平行游戏、--------和-------一。 9.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 -------一的认识。 10.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一----、-------和-------。 11.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而习得新行为。 1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一---- ,也不是来自-------,而是来自----------的相互作用。 三、筒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简述儿童产生惧怕的原因。 3.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 四、论述题(16分) 试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材料:其其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二、课时安排 3课时三、重点难点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六、课程主要内容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

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二、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A(答案)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知、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动作思维等。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3、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4、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停滞: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1、依恋:幼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2、同化:指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3、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回到先前的阶段。 4、本我:原始的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5、行为模式: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1、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幼儿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2、顺化: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自我中心:幼儿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到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4、发展: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快乐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斯金纳) 4、霍妮认为当幼儿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成熟)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行为主义)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操作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适应)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主动过程) 2、埃里克森认为3-6岁幼儿开始以什么来替代以前的自我中心?(同一性) 3、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4、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5、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 6、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 7、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谁创立的?(鲍尔毕) 8、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增强) 9、托马斯认为,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幼儿人数较少,大约占:(10%) 10、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交往)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二)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

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 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导读:本文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希望能帮助到您!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好事,需要尊重,至于是否正确、能否完成的得好,则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做不好甚至“破坏”到越做越好的逐渐完善过程,允许他们失败、做错事,只有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少用或不用否定语气:“不许乱动”、“你这样不对”、“你不要玩了”……,大人们对孩子过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容易受挫,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并且会产生反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直接用否定语气,而采用协商的语气或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以阻止去做不恰当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3)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无理要求或做危险的事情时,应及时说明道理并坚决拒绝或制止,若孩子当时闹情绪可不理睬,在情绪平定下来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反抗期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5、16岁时,青少年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若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加强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减少对他们合理要求的干预和限制。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 从一出生,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主动大方,有的害羞胆小;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大咧咧。这些形形色色的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这也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气质特点无好坏之分,看待气质的极端表现应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观察儿童的气质: 活动水平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好动的特点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强,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规律性弱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趋避性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小度写范文[幼儿心理学的教案]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模板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学的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篇一 设计思路: 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有一半的幼儿在入园初期都是哭着度过的,每天哭着喊爸爸,妈妈,怎么劝都不好用,慢慢地对幼儿园熟悉了,你会发现孩子有时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时大发脾气、哇哇大叫,调节情绪能力较弱。为了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特意设计了《情绪变变变》的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所以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设置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笑、生气、哭的情绪变化,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相关材料,三个大班幼儿。

2、心理准备:幼儿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游戏《找朋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同伴,拉近与教师、同伴的心理距离。)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体验感受情绪的变化。 (1)介绍三个大班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情境:三名幼儿在一起玩耍,很开心,结果开始争抢玩具,相互开始生气,最后一名幼儿没有抢到玩具,开始哭 (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更直观的对这三种情绪变化的过程产生共鸣,帮助幼儿理解。) 3、幼儿体验。 (1)尝试用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感受及情绪经验,并学学笑、生气、哭时的表情。 (2)引导幼儿讲述生气、难过哭时可以做些什么? (3)师幼共同小结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为别人想一想;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会好了。 游戏《情绪变变变》,让幼儿明白生活中要做个笑宝宝。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 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教育语言领域教案

学前教育语言领域教案 【篇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案】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理论,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语言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评价等有关知识,为正确地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提供理论背景,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专业素养。本课程内容共十一章,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2章)为语言功能篇,主要介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及其研究、学前儿童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内容;(6学时) 第二部分(第3—7章)为语言发生发展篇,主要介绍语言发生的生物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学前儿童的语言获得、语言学习、0-3岁和3-6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等内容;(16学时) 第三部分(第8—11章)为语言教育实践篇,主要介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等内容。 课程简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必修课之一,专门研究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及其教育的应用性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语言活动的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训练为主的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能力的 职业技能课程。 2.课程任务: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讲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培养合格师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素质。为以后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专 业技能基础。 课程总学时:64(理论学时32,实践32学时)课程总学分:4【篇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案】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填空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__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____领域里的___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___的科学。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_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__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___ 选择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顺向迁移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阶段C.具体运算 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和奥苏伯尔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感觉记忆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不怕见生人了。 1、简述学习的类型。(按不同标准分类)1.(1)根据学习内容可把学习分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的学习和情感的学习。(2)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可把学习分为:试误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3)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什么叫学习策略?简述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2.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其实质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策略有:(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个重要方法即在学习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2)编码策略。它是指按学生自己熟悉或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以便于取用。(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索取贮存的信息的方法 3、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元测试答案

答案以官方为准,仅供参考。不是全对,后果自负。侵删 第一章 1.【单选题】学前期是指:()。 答案:3-6岁 2.【单选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1-3岁是:()。 答案:口语学期关键期 3.【多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规律性,这些规律性表现在:()。 答案: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 顺序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4.【多选题】定性观察法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描述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 答案: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5.【多选题】在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需要注意:()。 答案:对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以排除偶然性因素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尽 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观察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客观,既要记录 行为本身,又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必要时可借助表格、录音和录像等辅助手段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 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计划、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章 1.【多选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胎儿的发育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答案: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 2.【单选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就不再有变化。但现在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婴儿的大脑具有较强的()。

答案:可塑性 3.【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定义为获得“基本信任”。而发展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 4.【多选题】母婴之间的依恋类型包括:()。 答案: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5.【多选题】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都有哪些表现:()。 答案:母亲的行为倾向于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 第三章 1先学前期是指:(D)。 A0-3岁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概述 活动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涵及特点,熟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 2.掌握0-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步 骤。 3.增强专业认识,提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与表达;语言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儿童语言获得还应包括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 一般以儿童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为界,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发展 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儿童发展三个方面的能力:

1.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辨音能力的发展) 辨音水平(0—4个月)→辨调水平(4—10个月)→辨义水平(10—18个月)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前语词发声阶段(10—18个月) 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 (二)语言发展 语言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用技能。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了对语言和语法的获得。 1.语言形式的获得 (1)语音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语音发展可以从语音的辨别、发音能力的发展和语言意识的产生3个方面来考察。 A、语音辨别能力的发展。一般而言,这一时期儿童语音辨别主要表现在对母语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获得方面。 B、发音能力的发展。儿童正确发音一般比准确辨别音位要困难,发音能力的发展也晚于辨音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到4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 C、语音意识的产生。语音意识是指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地纠正错误的发音的一种能力。这种语音意识主要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能够有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2、3岁儿童开始出现语音意识。 (2)语法的获得——主要考察儿童句子的获得与发展 儿童句法结构的获得大致呈以下的规律: A、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如:“妈妈”一词可能表示要母亲做什么事 情,也可能表达情感); B、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C、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 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①0-1岁:信任对怀疑,②1-3岁:自主对羞怯,③3-6 岁:主动对内疚,④6-12岁:勤奋对自卑,⑤12-20岁(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⑥20-40岁(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⑦40-65岁(成年中期):繁殖对迟滞,⑧65 岁之后(成年晚期/老年期):自我完善对绝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①动作的重要性(儿童的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②图式(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③同化(将周围的环境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与顺应(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①0-2岁:感知运动阶段,②2-7岁:前运算阶段,③7-11岁:具体运算阶段,④11 岁之后:形式运算阶段。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②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③学习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辩证观:①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的作用,b.环境与教育的作用,c.遗传与环境的关系;②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a.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产生,b.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③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a.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b.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c.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