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历史材料题训练

高考历史材料题训练

高考历史材料题训练
高考历史材料题训练

1.(20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2分)“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4分)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6分)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分)

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4年6月30日,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率团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国因此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30个创始成员国之一。

(1)“二战”后初期,中国以大国的身份成为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国际组织的创始成员国,这主要得益于什么事件?请分析原因(6分)

材料二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评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2)美元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什么?(2分)“超级特权”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三 C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 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

——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材料四环球词记者仲伟东(2011年)11月13日报道,首尔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已经于12日结束,不过有关“货币战争”的话题仍然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许多外媒对于本次峰会上有关货币问题的决议表示不满,认为会议并未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意见。“货币战争”虽然暂时平息了,但是“硝烟”未曾消散。(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2分)

3.(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二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

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四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4.(14分)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下列两幅有关秦朝和古希腊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示意图,分析比较,然后回答问题:皇帝公民大会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将军委员会执行官陪审法庭(司法立法)

(1)“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和古希腊所创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雅典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分别对近代西方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下列两幅有关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示意图,分析比较,然后回答总统(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会最高法院最高检查院最高法院国务院各部委军委

(2“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据上图指出这两种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各是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美国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6分)

(3)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5.(16分)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

个新的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2分)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是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2)站在材料二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3)概括我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的背景,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举措。(6分)

(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全球史观的含义。(2分)

6.(13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当知识经济逐渐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15年前,世界富豪的前10名几乎

全是石油大王、制造业大王,而现在,排在前10名的世界富豪中,一半以上从事的是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1997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美400富豪榜上,22人来自电脑与软件业,52人来自金融业,53人来自信息传播业,来自制造业的只有30人,来自自然资源业的也只有27人。前六位富豪中有五位是计算机和软件人士靠知识致富的,比尔〃盖茨已连续五年稳坐世界首富的交椅。

摘自《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在国际水平分工中,自然资源作用下降,科技因素起决定作用,这种以科技为基础的国

际分工使世界各国均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比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家的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结构件总重量的70%。

摘自《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三:据有关报告,1997年全球科研经费总额为1.8万美亿元,比1992年的1.3万亿美元增加

了5000亿,增长率比全球经济增长率高出27%。其中美国、日本以人均科研经费1207美元和854美元分列前两位。

摘自《大趋势》

请回答:

(1)知识经济是什么时间出现的?最行出现在哪个国家?(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在知识经济兴起条件下出现的经济新现象。(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知识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具有的优势。(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2分)

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

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问

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

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是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邓小平文选}卷三

材料三: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仍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

也没有解决,而且面临新的挑战。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

——1999年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5分)

(2)材料二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2分)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2分)

8.(16分)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

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孙中山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

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思想?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9. (14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依据下列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

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 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原因何在?(4分)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4分)

10.(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l心。只有通过国家问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霸权稳定论”的支持者们认为,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可是如果没有人

管它们,这个世界就是无政府的世界,肯定会一团糟。所以要有个东西来管,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提出多极化趋势,“多极”是指哪些国家和政治势力?(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关于保障国际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式有何不同?(4分)

(3)这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为什么?(6分)

11.(16分) 《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

海边画

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

1.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中的“春天”是指?(4分)

2.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4分)

3.从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分析出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局面的原因。(8分)

12.(18分)学者林贤治说:“真正的思想者,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异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

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奥]斯蒡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材料二布鲁诺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

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决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

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路德和布鲁诺这两位思想家都被称为“异端”。依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异端”思想的矛头所向及其原因。(6分)

(2)结合16、17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9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异端思想的认识。(3分)

13.(24分)苏格拉底与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他有“西方孔子”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去声,差等),尊贤之等,礼所

生也。”——孔子

材料二;“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关于个人修养的角度(4分),结合政治背景分析其局限性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苏格拉底个人修养的途径(2分)。结合史实分析其影响(6分),参考材料一指出这种个人修养途径在18世纪是如何得以完善(2分)?

(3)根据材料归纳出二者思想的异同。(8分)

14、(11分)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

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

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

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

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1)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1分)其核心是什么?(1分)材料二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有何关系?(2分)

(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2分)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2分)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什么?(1分)

15、(14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

(1)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的欧洲掀起过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分)

(2)简要分析17、18世纪兴起的思想解放潮流有何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分)

(3)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界也产生了新思想,出现了三大进步思想家。他们有哪些共同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4)你认为中国的新思想不能象欧洲的思想潮流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15分)一般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 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还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对西方事务的认识是一个“夷务----洋务----时务----要务”的过程。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器物变革”和“制度变革”分别是指什么? (3分)简要说明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原因是什么。(5分)

(2)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可以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4分)

(3) 结合“夷务一洋务一时务—要务”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特点的认识。

(1)表现:荀子提出治国要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分)

基本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各国的改革中,“士”阶层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4分)

(2)相似之处: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2分)

作用: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2分)

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2分)

(3)表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建立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5分)

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分)2、【答案】(1)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

原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分)

(2)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或答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2分)

影响: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造成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2分,答出两点即可)

(3)①立足国情,不畏外界压力,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加强货币监管,注重宏观调控。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迎接挑战。(任答其中两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3 分)3、【答案】

(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2分)

(2)观念:自由;平等;法治。(3分)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3分)

(3)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2分)

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或: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答“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亦可得分),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3分)

(4)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2分)

(5)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3分,答出3即可)

4、(1)中国与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得以确立。影响: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雅典的民主运作方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6分) (2)美国:分权制衡原则;中国:人民民主原则。

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6分) (3)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民主形式可以根据国情相互借鉴,取长补

5、(1)“欧洲中心论”或“西欧中心史观”。作者的认识片面扩大欧洲文明的作用,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欧洲文明的作用。既要看到欧洲文明的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不应该否定其他地区文明对人类的影响(2分)

(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政治:政治体制逐渐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文化: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6分)

(3)背景:粉碎“四人帮”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化趋势的影响。(2分)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确立“依法治国”的国策。经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4分)

(4)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打破民族和区域的限制看待各种文明的发展与交往。(2分)

6、(1)时间、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2分)

(2)现象:①社会财富重新分配(2分)②掌握高新技术的人迅速致富(2分)

③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2分)

(3)优势:①雄厚的经济基础②良好的教育基础③人才优势。(3分)(4)关系:

①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1分)

②知识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分)

7.(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1分)苏联苏联“新思维”改革的影响,(1分)西方的“和平演变”。(1分)实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2分)

(2)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原因:苏联解体,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发生变化。(2分)

(3)总体趋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分)

(4)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给2分

8、(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三民主义。

作用: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4分)

(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4分)

(3)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4 分)计划和市场是手段。

作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5)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言之成理即可,2分)

9、①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②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①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的焚书坑儒;③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太一统”。

(3)评价: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1)美国、日本、西欧(欧盟)、中国、俄罗斯、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国家)(6分) (2)不同:材料一认为应努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以保障世界和平;(2分)材料二则认为用美国一国的霸权主义(或单边主主义)保障国际和平。(2分)(3)支持第一种(2分):经济的多极化和多个国家实力的增强决定国际关系民主化更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2分)汲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2分)

支持第二种(2分):

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通向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2分)一定阶段内出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必然的(2分)

11、(1)改革开放。(2分)

(2)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2分)

(3)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2、(1)矛头所向:罗马天主教会原因:天主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束缚人们的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经济: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的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科学:科学逐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教会统治受到冲击,随着经典力学诞生,近代科学兴起,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3)认识:在一定时期内“异端”思想会受到守旧势力的压制和迫害,但“异端”思想作为新思想往往能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13.(1)方法:自律仁者爱人与周礼的他律相结合。(4分)

原因:春秋时期在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的情况下却极力维护宗法等级观念(2分)

(2)途径:对知识的追求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2分)

影响:使哲学成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学问,崇尚知识的理性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文艺复兴中反对盲从盲信,启蒙运动中尊重科学,敬畏真实,提倡理性,都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的主张。(4分)完善:也增加了他律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3)同:都关注人以及人的道德修养(4分)异:孔子以服从统治者的需要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

位,有利于个性发展。(4分)

14.(1)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否定了神或者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继承与发展)。(3)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

救的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

(4)自由是天赋人权,不可侵犯和抛弃,并以法律保障。理性

15.(1)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3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分)

(2)进一步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

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美好蓝图;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3分。任答三点即可)

(3)新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构建新的儒学体系。特征: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衰落(4分)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不能产生近代民主思想。(2分)

16.(1) “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3分)因素:①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分)

②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变法运动.(2分)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了以暴力革命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中国全面进入“制度变革”时期。(2分)

(2) ①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破产,说明单纯的地主阶级进行“器物变革”不能使

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分)

②戊戌变法运动在顽固派反扑下归于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1分③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1分)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近代化进程必须要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只有在新兴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才能走上近代化道路。(1分) (3) ①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缓慢发展过程。(1分)

②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碰撞过程中逐渐发展的;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进程不可能顺利地进行。(1分)

③中国近代的民主、民族革命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出斗争水平逐渐提高、中国人民逐步觉醒的特点。(1分)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 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失分严重。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这一题型呢?我认为应掌握四个步骤,即:读、找、思、答。 一、读——是解题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非子·有度》所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容。第二遍细读,正确

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

【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 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 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4)一些难懂的名词。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将原文不妨看个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第二,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扣紧问题,语言要简练,高度概括。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鸦片战争》 材料二:1840年1月18日,澳门新闻报纸报道:“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将鸦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为止,却无定数。—《鸦片战争》 材料三:“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渗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何关系?简要说明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解题分析:这道题的题眼实际上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主要是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危害)。前面这个设问都是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相关信息,最后一问是关键也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1]名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是力与美的展现。每一座名桥上都铭刻着让人无法忘记的历史。 材料一赵州桥(安济桥) 材料二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始建于1189—1192年,原名广利桥) 材料三钱塘江大桥(茅以升设计,1937年建成,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材料四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赵州桥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它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此桥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材料二所示卢沟桥是由哪一个王朝修建的?该王朝为什么要在今北京西南修筑这样一座大型桥梁? 3、简述1937年7月,在卢沟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说明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使用功能上的相同之点。 5、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所用建筑材料与赵州桥和卢沟桥所用建筑材料有何本质差别?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 6、本题材料展示的四座桥及其相关故事,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隋朝李春主持修建。世界现存时代最早的大型石拱桥。科学性:主拱跨度大;大拱套小拱既减轻了桥自身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又便于排水泄洪;桥面平缓,便于人车通行等。艺术性:线条优美,体态轻盈,如长虹卧波。 2、金朝。1153年,金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为加强中都与外地的联系,修建了此桥。 3、7月7日夜,日军借日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还击。从此,日本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国抗战时期。 4、同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5、赵州桥、卢沟桥使用天然材料(主要是石头)建成,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主要使用人造材料(钢铁和水泥等)建造。前二桥建造于农业文明时代,后二桥建造于工业文明时代。 6、创造(创新)、自力更生、勇于反抗侵略等精神。 [2]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材料四:口号:“自已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书写) 材料五: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恩来书写) 材料六:口号:“反内战,反饥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提出的原因 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 和特点。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4、简要说明材料四中的口号提出的原因及其所起到的历史 作用。 5、材料五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 题写这一口号? 6、材料六中的口号,什么时间响彻于哪些城市? 7、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 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参考答案] 1、义和团。提出原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危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是要矛盾。局限性:“扶清”容易让人民群众放松对清王朝的警惕;“灭洋”有明显的笼统排外色彩。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平定一中苏双银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本试题依托经典史料,呈现出分封制的时空特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认识,从选项内容设置看,试题采取了比较思维选项设置,学生所需要基本知识是分封制政治实质(D分封制把王畿之外土地分封给贵族,实现王权通过各层贵族对地方统治,其中君主贵族实行分权体制,确定了分封下贵族政治)和对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影响(A是间接影响),以及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BC属于中央集权下政治特点),以点带线考察内容主题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涉及两大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特征的比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采用了大事年表形式,呈现出历史事实演变中的基本过程,表格主题“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与图表信息结合时空域特征明确。学生思考重心放在与四个选项的逻辑推论上,A是本主题的背景,B不符合主题领域特征(中央对地方管理),D信息提炼与图表信息相悖。因此正确答案是C。本题学生应具有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是史料辨析题,主题明确“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设问明确要求是“不同历史叙述——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要求学生在不同历史叙述中找出共性的历史结论。强调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史料真伪辨析是历史实证的前提,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能力。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现象的时间是“明前中期——明后期”,核心主题是“朝廷对饮食器皿等级管制从严格到松弛”问项是“这一变化反映了”,解题关键在“这一变化”本质是饮食器皿上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思维转化为学生熟悉思维即“决定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习俗变迁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的思路上来,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不符合这一理论认识,C项说法绝对化没有适当反映出伦理瓦解的程度性排除。D项是材料信息的一种表象之一,失之于信息片面。正确选项是B项。符合唯物史观认识论。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本试题提供信息丰富,主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艰难。本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受到列强排挤和压制,立意在于反思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经济发展一定是以民族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C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放在洋务运动特定时空中思考,没有政治独立,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是历史事实。因此排除。正确选项是A。此试题平实的如同一个模拟题,不符合高考选拔功能。A项答案仅仅是就试题论试题而已。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方面。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两次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4、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西方世界的挑战 材料一: 第三十四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年1842年1845年1850年1851年1853年输华商品总值52.4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材料三: 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25分) (1)材料一中《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了什么原则?(2分) (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内部正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政府应对西方世界挑战态度的看法。(15分)答案: (1)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遵守;如确因情况变化,须经双方协商而定。(2分) (2)中国人民购买力低下;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没有实现;(3分) (3)对华商品倾销额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与中国方面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命题特点】试卷中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也称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改方向。 【真题回顾】 典型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新课标)41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 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题专项训练

材料题专项训练 1、[2012·广东卷]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饮冰室合集》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其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帝国主义包含剥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相形之下,新帝国主义迫使被征服国家发生彻底的改变。这与其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不如说是西欧生气勃勃的工业主义对非洲和亚洲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权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2005年版)(1)清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经济发展措施体现了材料中所说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列举三个得益于这些措施的代表人物。(10分)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可以表述为一种函数关系,既是指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的各种物品和资产变量的结构性变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的互动过程。经济全球化涉及到每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这一函数中的变量之间不一定总是呈正相

2017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浙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读】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gCYST5o6Gm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gCYST5o6Gm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读】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

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gCYST5o6Gm 【答案】C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gCYST5o6Gm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读】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gCYST5o6Gm 【答案】C 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gCYST5o6Gm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读】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新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一、总体要求 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啰里啰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5.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的相关要求 (1)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2)文句要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3)在形式上做到“三化”: ①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②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③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关于评述题(即solo题)的解答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评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第二,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多角度的论证。做到逻辑严密、史论统一。(有时还需要分析作者观点的成因。)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题例:(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高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望,更大的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2分)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主要有哪些?(8分) 材料三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共同作用。(1 0分) 【答案】1.(30分) (1)现象:士阶层的崛起。(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或宗法制的解体); 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 私学的兴起和发展。(8分) 影响: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分) (2)特征:推崇理性。(2分) 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6分) (3)来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说;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4分)特点:将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共同作用:提倡、宣传新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加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转型。 (4分) 2.(26分)现代化建设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训练

材料型选择题训练 1.(2013·保定一模)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应分封制需要而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与商朝一大区别 C.王国维盛赞周的政治制度 D.宗法制下,周分封的对象局限于本宗亲族 2.(2013·河北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3.(2013·青岛一模)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4.(2013·济宁一模)“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 )。 A.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 C.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 D.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 5.(2013·郑州二模)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高考历史一模上海史材料分析题

2010模拟卷上海史材料分析题汇总 (卢湾 )34、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移民城市。 材料一青浦崧泽村考古发现的彩陶猪、玉器和陶壶 材料二 清末上海北大门 1907年外白渡桥 材料三上海公共租界筑路情况:(沪西)1864年筑Jessfield Road(万航渡路);1901年筑Brenan Road(长宁路)、Hungjao Road(虹桥路)、Rubicon Road(哈密路)、Robinson Road (长寿路);1903年筑Kiaochow Road(胶州路)…… 问题:(12分) 1)考古发现说明上海在石器时代已经有了文明的雏形。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要考证崧泽文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史料进行印证?(4分)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4分) 除此以外,请列举近代上海城市取代老城厢的表现。(4分) (1)上海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文明的雏形。 史料类型:实物史料;还可用的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考古遗址遗迹等。 (2)历史信息:上海开埠,辟设租界;上海的道路建设和交通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已建立起基本的公共道路系统。说明上海开埠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迈开

了现代化的步伐。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使上海城市格局和整体风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标志着一座完全不同于老城厢的近代城市已经崛起。 表现:经济功能与地位发生历史性变化:民族工业创建、贸易导向性经济为主流。跻身于东亚以至世界大都市行列,(或:是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同时也成就了繁荣的民族工业。) 城市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完善: 公共照明系统的建立;(也可列举具体相关实例) 城市供水网的初步建立。(也可列举具体相关实例) 市民生活方式变化,衍生出石库门弄堂文化 (嘉定)35、上海开埠与租界 1845年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租界——上海英租界开辟的一个中英地方协定,这个章程既确定了大致界域、外侨和侨民之间在上海的具体租地办法,又规定了界内的一些城市建设、市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应行措施。这是近代上海主权将丧,但也是城市近代化的一个历史性的起点。——《上海志鉴》 问题:(9分) (1)简述上海英租界设立的背景。(3分) (2)依据所学知识,在租界内上海丧失了哪些“主权”?(2分) (3)你是否同意开埠及租界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近代化”,并用史实证明。(4分)(1)1842年,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开埠。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及颁布,标志英租界的开辟。(3分) (2)领土主权、司法主权、行政主权等。(2分) (3)同意。上海逐渐建立起公共道路系统;交通工具也经历了从人力车到电车的变化;公共照明系统、城市供水系统等渐成规模。(4分) (浦东)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乍一看,上海是五个开放口岸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地方。……环城修筑的城墙濒临坍塌,已有300年历史了。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历史材料题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麻痹症”、“不合作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6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1)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者回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其军事科技;结果失败。(2)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3)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