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圆教学设计

圆教学设计

圆教学设计
圆教学设计

24.1.1 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感受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到圆形及圆的形成过程,了解圆的有关概念,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认识圆,理解圆的本质属性和几何意义。

3.让学生学会识别与圆相关的线段。

4.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探索圆的集合定义。

5.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观察猜想的思维方法,体会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6.在进行简单计算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难点:突破圆的集合定义。

【教学方法】

课标对圆这一章的要求是:在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故本节课让学生用迁移发现的方法,通过观看老师制作的关于圆的动画,把思维带进对圆的学习,用“发生法”和“教师引导法”学习圆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教学构思】

这是一堂圆的基本概念课,是由直线型几何进入曲线型几何的第一节课。虽然概念不复杂,但是概念和概念相关的东西繁多,要记住的东西非常多。实际教学经验中,不借助课件上课时,往往是满堂讲述,让学生十分疲惫,使效果很差。因此本课建立在吃透每个概念含义的基础上,精心考虑每个概念的呈现方式,加以精心设计,力求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能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课件合理搭配色彩,从视觉效果上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同时尽力做到生动易接受,并能留下深刻印象,许多地方

学生只需要用眼睛看就懂,稍作思考就能很好掌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战国时期教育家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引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自主学习

1.问题一:你是怎样画圆的?你能想到形成圆的几种方法?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作圆,体会圆的形成过程。(如果没有圆规呢?)

2.问题二:画图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征?(固定点和固定长)由此得出圆的描述性定义,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

动画演示满足“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了圆。反问“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在同一个圆上吗?进而得出圆的集合定义。

圆的两要素是什么?(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

认识特殊的圆:同心圆,等圆,同圆。

设计意图:讲这三个概念时,从字面意义让学生探索出概念的内含外延。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字意感受到图形与概念的有机结合,是学习好几何的基本保障。例如同心圆:即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等圆的讲解,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等圆是互相重合两个圆。由等圆可以证明半径相等,直径相等。反过来半径相等,直径相等两个圆是等圆。同时告诉学生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根椐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把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做成圆形?(展示课件: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做成正方形会有什么结果?演示圆形车轮,正方形车轮行驶的情境)

3.认识与圆的有关线段

(1)弦和直径: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弦是直径,直径是弦”这句话对吗?直径为什么是最长的弦?(例题)(2)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直径分开的两条弧叫做半圆。

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

(3)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设计意图:等弧是本节的难点,从引导学生能“理解互相重合”入手,联系到如果互相重合.说明同圆的半径相等,进一步证明满足同圆或等圆的前提条件。这样分析的好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等圆、等弧都是从“互相重合”得到的,进一步理解“等弧”的条件已经具备同圆或等圆,这样又消除对等弧不理解的心理障碍。

三、典型例题

思考:给定一个矩形,它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圆上。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的圆上

已知: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求证:A 、B 、C 、D 在以O 为圆心的同一圆上

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O=OC ;OB=OD ; 又∵ AC=BD ∴OA=OB=OC=OD

∴A 、B 、C 、D 在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的圆上.

五、课堂练习:

六、 梳理反思

七、 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圆这章节的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和整合,使学生在第一节课能对圆有大致的了解,该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结论,产生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反思和总结】

总体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整堂课还是比较流畅完整的,学生对动手自己发现结论显得很有兴趣,能积极参与,课堂效果良好。但是在课堂容量上还是偏大,后面上的有点赶,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了点,可能对程度不高的学A B C D

O

生节奏有点偏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