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选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选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选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

填空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_____m.(m/s)

6.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7.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

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8.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10.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11.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1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1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

14.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

15.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

答案

1.振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2.振动,空气.3.振动,介质.4.液体(水)也能传声.5.6.填“弹起”,“振动”.7.填“振动”,“空气”.8.340,声音在大地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大.9.快.10.340.11.空气.12.9.13.振动,介质.14.0.1.15.空气,振动.

A级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

A.快B.慢

C.一样快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提质的不同而不同.

6.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B级

7.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一声B.最多声C.3声D.4声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9.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 )

A.1025米,175米B.600米,600米

C.1000米,200米D.850米,350米

答案

1.B 2.A 3.B 4.C 5.A、D.点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借助于介质,真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对,B错;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故D不对.6.A.点拨:人听到回声的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2倍,∴.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甲在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引起水管振动发出声音.声音沿三个途径传播,一是在空气中,一是在水中,一是铁管中,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铁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水中,最慢的是在空气中,所以,最先听到的一声是沿铁管传播来的,第二声是从水中传播来的,第三声是从空气中传播来的,选C.点拨:如果水管很短,声音传播的时间很短,我们分辨不出.8.C.9.A

1.小明站在桥上,可以看见远处河边上一个妇女在用棒槌拍衣服,但是每当她高举起棒槌时,小明却听见了拍打衣服的清脆声,这是什么原因?假设她每秒拍两次,洗衣服处距桥大约多远?

2.在平直双轨线铁道上,甲、乙两列车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匀速反向行驶.甲车鸣笛后5s,乙车上人听到,再过40s,两车恰好相遇而错车.求甲车鸣笛时两车间距离.

3.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4.甲用锤敲打物体时听到的却是前一次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求甲、乙之间的距离.

5.甲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在铁管另一端敲一下,甲听到两次响声.如果铁管长为l,铁和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分别为、,求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

答案

1.看见拍衣服,是由于光的传播,听见拍衣服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传播,两者传播速度悬殊很大,所以有一个时间差让我们看起来不“同步”.拍衣服一次有举起和拍下两过程,每秒拍两次,每举起或落下一次用s的时间..答:洗衣服离大桥85m.

2.设甲、乙两车在鸣笛时相距为s,甲、乙两车速度均为v,则,解得m/s.甲车鸣笛时,两车相距.

点拨:此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可把问题简化为:(1)声音与乙车相遇,相遇时间为5s;(2)甲、乙两车相遇,相遇时间为45s两次相遇,通过的路程都等于甲车鸣笛时两车之间的距离.

3.

4.甲每秒敲打3次,即每隔s一次,而乙却听到的是前一次敲打的声音,即敲打声传到乙处用的时间为s,则.

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沿钢管传播用的时间,则.

6.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

运动员跑百米的真空成绩为.

点拨:发令枪信号弹爆炸时形成烟雾和发出响声是同时的,但光速是声速的90万倍,在不太大的距离内,信息光(烟雾反射的光)传播所花的时间非常短,可忽略不计,而信息声(枪声)传播得慢,传播所花的时间要长,若也忽略不计,会使运动员的成绩与实际不符.填空题

A级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

________________.

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

6.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7.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

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8.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10.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11.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1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1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

14.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

15.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

选择题

A级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A.快B.慢

C.一样快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提质的不同而不同.

6.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B级

7.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A.一声B.最多声C.3声D.4声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9.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

A.1025米,175米B.600米,600米

C.1000米,200米D.850米,350米

计算题

B级

1.小明站在桥上,可以看见远处河边上一个妇女在用棒槌拍衣服,但是每当她高举起棒槌时,小明却听见了拍打衣服的清脆声,这是什么原因?假设她每秒拍两次,洗衣服处距桥大约多远?

2.在平直双轨线铁道上,甲、乙两列车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匀速反向行驶.甲车鸣笛后5s,乙车上人听到,再过40s,两车恰好相遇而错车.求甲车鸣笛时两车间距离.

3.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4.甲用锤敲打物体时听到的却是前一次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求甲、乙之间的距离.

5.甲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在铁管另一端敲一下,甲听到两次响声.如果铁管长为l,铁和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分别为、,求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

提高作业(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业导航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回声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测声速的方法

一、填空题

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_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4.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

5.你知道超音速飞机吗?按常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超音速飞机的速度至少应大于

_________ km/h.

6.声音要靠_________传播,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 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 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

7.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二、选择题

8.(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9.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

B. 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10.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1.当气温是15 ℃时,你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你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A.340 m

B.170 m

C. 34 m

D. 17 m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

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

三、计算题

13.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 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 m,当时气温为15 ℃)

14.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15.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17 km.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11 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请问他们测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大?

16.某司机驾驶汽车穿过山洞后以54 km/h的速度向远离高山的方向驶去,司机在鸣笛

4 s后听到了鸣笛的回声.问此时汽车离高山的距离有多远?

创新训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创新训练

1.图1—1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嗽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___.

2.如图1—2,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

图1—1 图1—2

3.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

4.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汽车和机械修理工常常用木棍(或者尺子、螺丝刀等)的一端顶在运转的机械外壳上,另一端靠在自己的耳朵上,就可以更清楚地听到机械内部的异常杂音;间谍把铁块按在墙壁上,再将自己的耳朵贴在铁块上,就可以听到隔墙的谈话声.这些都是因为_________也能传声.

5.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是因为__________.

6.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

_________________.

7.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

8.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了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9.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10.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为2.6,那么它的飞行速度为多少m/s?

11.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播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与探究

〔课题〕谁先欣赏到音乐

〔内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同时转播首都剧场的音乐会实况.首先欣赏到节目的究竟是剧场里离演奏者10 m以外的观众呢?还是远在1000 km以外的上海无线电听众或电视观众呢?

〔过程〕

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通过查阅资料,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无线电波和光波都是电磁波,只是广播用无线电波的波长较长而已.

第二,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即光速)约3×108 m/s.

第三,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15 ℃).

同学们搞清以上的几个问题后,可以做这样的估算:

无线电波传送1000 km所用的时间为

t1= = s= s

上式中c为光速,s1为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

声波传送10 m所用的时间为

t2= = s= s

上式中v为声速,s2为演奏者与现场观众的距离.

〔结果〕

比较一下数字,很显然,无线电波从北京到上海所需时间只有声波传到现场观众所需时间的 .毫无疑问,是无线电听众和电视观众首先“欣赏”到音乐.不过,这指的是听觉;视觉却不同.因为电视传送图像,首先要把景物的影像按程序自左到右、自上而下一行一行地扫描变成电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再用高频无线电波发送出去.当电视接收机收到信号后,先把电视信号取出,再送到显像管,并按原来的顺序还原成图像,这样组成一幅完整的影像需要40毫秒,加上无线电波传播时间在内总共约需43毫秒.如果考虑到北京到上海要用微波(一种超高频无线电波)接力传送,因电波走的是折线,时间还要更长些.但是剧场观众观看演奏者的表演,几乎是与演出同时的.所以电视观众比剧场观众看到“慢”而听到“快”.空气中的声速只有光速的百万分之一,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很多的:雷雨时电闪雷鸣,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总是看着发令枪的烟雾按动秒表开始计时的,如果听到枪声开始计时,这样必然会造成计时误差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学习资料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内容】 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 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 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 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 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 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 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 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 题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 体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 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 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 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刘颖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教师:刘颖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叉,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明标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备注】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活动】让学生归纳图片中发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备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达标试题A卷201308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达标试题A卷 1.人讲话依靠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蝉的鸣叫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 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4.太空旅行时,在航天飞机舱内人们可以直接交谈,但是在舱外就不能了,这是因为____可以传声,但是__________不可以传声。钓鱼时,人们最讨厌有人从旁边走过,因为鱼儿会被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也可以传声。 5.下列事例中,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声音的。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A.我们平时听到的讲话的声音;B.在水中游动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 C.人的耳朵紧贴到火车铁轨上听到远处开动的火车的声音 6..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空气、水和铁三种介质中,传声最快的是。某飞机的速度是2倍音速,则这架飞机5秒内飞行的距离是________米(声速取340m/s)。 8.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古法以牛皮为天服(即箭袋),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振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意思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记载蕴涵了什么科学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 声带翅膀空气柱 2. A 3. D 4. 气体真空液体气体 5. 空气液体固体 6. 3000 真空不能传声 7. 振动铁3400 8. 固体能够传声,并且传声快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达标试题B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历年声学中考试题

历年声学中考试题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历年声学中考试题 (10)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外省市声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2013?自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2.(2013?淄博)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听诊器能增大振幅,使响度增大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3.(2013?资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地震幸存者在废墟中敲打铁管向外传递信息是利用了铁管传声性能好的特性 B.小提琴演奏者通过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来改变琴弦发声的响度 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D.学校楼道内设立“轻声慢步”标志的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2013?镇江)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是一种电磁波 B.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响声来判断的 音量是改变了音调 D.调节MP 3

5.(2013?宜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6.(2013?扬州)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7.(2013?徐州)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8.(2013?厦门)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而不高声喧哗,这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9.(2013?潍坊)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m/s C.放鞭炮时捂耳朵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10.(2013?潍坊)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录音()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11.(2013?威海)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12.(2013?绥化)下列实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B超检查身体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D.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校本作业-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 一、课堂回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靠_______传播的,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_______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 D 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

B C C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叮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 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 ③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这是由于_______. 14.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最新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并学习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实际感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从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延伸到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6、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准备】 橡皮筋、直尺、铅笔、小闹钟、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提问:你能体会古诗意境,知道古诗中

蕴涵了那些物理知识吗?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 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鱼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为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评价表,评价等级分为五等(1—5), 1最差, 5最好。这节课结束我们将评出表现最好的同学和小组。 课堂表现评价表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 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 题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下图一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图一)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如上图一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此现象表明声音() A.可以通过固体传播B.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A.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B.吸收了声波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

C.振动停止,发音停止 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 5.我们播放音响欣赏美妙的音乐,在此过程中() A.只有音箱在振动 B.只有音箱周围的空气在振动 C.音箱和它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音箱和它周围的空气都没振动 6.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B.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7.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中所说的三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C.读书声最快D.一样快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作者:————————————————————————————————日期: 2

测试题1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 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 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 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 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 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0、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11、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小明同学在闪电过后5s的时刻听到雷声,此时温度约为25℃, 3 / 4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design of Volume 8 of "Physics of Soun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 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X 15= 45分) 1 .,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 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 C .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 . 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 A .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 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 .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 .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 的是( ) A . 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 . 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 . 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 . 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 . 手指 B . 琴弦 C . 弦柱 D . 空气 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 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 ) A . 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 . C . 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 D . 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 . 声波可以清洗钟表 B .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 .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 . 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 声,这种声音是由于( ) 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B .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 .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 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 风吹树叶 ) B . 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 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把音叉的微 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 .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 . 变大 B . 变小 C . B .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 .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B . 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D . 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 不变 D . 不能确定 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 A . 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 B . C . 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 D .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 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经典练习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 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6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40m/s 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 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声.A气中的声速340m/s 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精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将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 教材简析 众所周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本课内容是北师大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是在学习了认识物质的知识后,进一步展开对有声有色的物质世界的学习,是对物质世界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学习光现象等后续知识的铺垫,本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教材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安排了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大量生活中的声现象,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活泼好动,善于质疑是他们最大的优点,对新物理知识有极强的求知欲,期望动手实验,企盼获得成功的欢乐。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肤浅性、片面性,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还不能构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身边的声现象,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明白物理在实际生活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当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本课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初步认识和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现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组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陈凌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