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天体是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其中 恒星 和 星云 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它们的集合体构成了星团和星系。
2.太阳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差异,从内到外依次可分为 光球 、色球 和 日冕。
3.0°经线和 180°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而 20°W 经线和 160°E 经线则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4.在中纬度地区,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 斜交 ,所以人们所看到的天体都是从 偏东方 升起,然后在 偏西方 落下。
5. 昼夜长短 和 太阳高度 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6.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 ±66°34′―― ±90° 的范围内。
7.历法是 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这三种天文自然周期的方法,即科学地、人为地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8.二十四节气实质是反映了 太阳在黄道上 的运行周期,其长度等于 回归年 ,因而是地道的 阳 历。
9.恒星时是用 春分点的时角 来表示的,主要用于 天文学 方面,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10.区时就是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是该时区内使用的统一时间 。
11太阳的能量是由 太阳内部发生由氢变氦的核聚变反应 而产生。
12.月球的同步自转指 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它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 。
13. 在极地,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与地平圈 平行 ,地平圈以上的恒星总是位于 地平线上 称为 恒显 星;地平圈以下的恒星总是位于 地平线下 称为 恒隐 星。
14.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和 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 等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15. 我国农历属于 阴阳 历,其历月制度体现 阴历 成分,历制度则体现 阳历 成分;平均历月长度接近于 朔望月,平均历年长度接近于 回归年 。
16. 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 增大 。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 范围内。
17.恒星之间的距离通常用 光年 和 秒差距 表示,而天文单位主要用于说明 太阳 和 行星 之间的距离。
18.太阳的视表面是人们用眼睛所见到的光芒夺目的太阳表面,通常所说的太阳的形状、大小、温度、辐射和光谱等都是指太阳的 光球 层而言。
19.低、中、高纬度的范围依次为 0°~30°、 30°~ 60°、 60°~90° 。
20.太阳的回归运动在地球上直观地反映为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
21.太阳时等于 太阳时角+12小时 ;这样,太阳日的起点就定在太阳 下中天 时刻,目的是使 一

个完整的白天属于同一个日期 。
22.日期变更的口诀是向东 退一日 , 向西 进一日 。
23.不存在月环食的原因是 地球本影的长度大大超于月地距离,且本影横截面 大于月轮圆面 。
24.发生日食时,由于 月球影子(本影和半影)只能笼罩地球表面的部分区域 ,因而在地球上能看到日食现象的范围很小。
25.恒星的光度指 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本领),常用 绝对星等 表示光度等级。恒星的亮度指 在地球上的受光强度 ,常用 视星等 表示。
26.太阳系主要由八大行星组成,依它们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 。
27.月球的自然条件有两个显著特征:① 地形起伏 ,环形山广布 、② 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声音,没有云雾雨雪等气象变化,温差极大,气候条件恶劣 。
28.地球的 自西向东的自转 运动,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
29.地球上的五带是指 北寒带 、 北温带 、 热带 、 南温带 和 南寒带。
30.二十四节气中, 节气 是太阳黄经15°的单数倍,而 中气 是太阳黄经15°的双数倍。
31.全球的时区具体可分为 24 个时区。
32.发生日食时,由于 月球直径远远小于地球直径,月球本影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笼罩整个地球 ,朝向太阳的半个地球不能全部观察到日食现象。
33.彗星的结构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它奇特的外表是由于 通过近日点前后受太阳热力蒸发 的一种暂时现象。
34.根据历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把历法大致分为 太阴历 、 太阳历 和 阴阳历 三种类型。
35. 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有: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和 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 。
36.黄赤交角是指 黄道 与 天赤道 的夹角,为 23 o 26 ′。
37. 正午太阳高度 和 昼夜长短 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是地 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38. 节气 是节月的起始点,而 中气 是节月的中点,农历中的闰月是指 没 有中气的 月份。
39.区时就是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是该时区内使用的统一时间 。
40.通常,中纬度地区是指 30 o~ 60 o的纬度范围内。
41.由于 在月球轨道距离处,地球本影圆锥的横截面比月球直径大得多,月球从 地球本影中通过 ,所以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而没有月环食。
42.天体的周日圈就是 天体周日运动行径 的轨迹。
43.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在发生 水平偏转 运动,南半球的南风将逐渐变为 西南 风。
44. 根据标准时制度,

全球可分为 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 15° 经度。
二.判断题:(6分,在括号内注明 对“√”或错“×”)
1.太阳系由八大行星组成,依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 √ )
2.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 )
3.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向北同时升高。 ( × )
4.日食方向从太阳圆面的西缘开始,至太阳圆面的东缘结束。 ( √ )
5.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能看到月食现象的地区范围很小。 ( × )
6.一个朔望月一般有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 ( √ )
7. 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中心,且在银道面上。 ( × )
8. 恒星的亮度是指恒星本身的发光本领。 ( × )
9.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 √ )
10.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不同经度的任意两地,总是西边地点比东边地点的地方时快(早)。 (× )
11. 00经线和1800经线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 × )
12. 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均能看到月食现象。( √ )
13.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存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发生偏转,在北半球的北风逐渐变为西北风。 ( × )
14.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而南半球昼短夜长。( √ )
15.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北升高,向南降低。 ( × )
16.月食方向从月面的东缘开始,至月面的西缘结束。 ( √ )
17.发生日食时,朝向太阳的半个地球表面均能看到日食现象。 ( × )
18.一个太阴日里一般只有二次涨潮和二次落潮,会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 √ )
19.月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白道。 ( √ )
20.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升高,向北降低。( × )
21.月食方向从月面的西缘开始,至月面的东缘结束。( × )
22.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经度116°19°的地方平时。 ( × )
23.一个朔望月一般只有一次大潮和一次小潮。 ( × )
24.月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天赤道。( × )
25.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存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发生偏转,在北半球的北风逐渐变为东北风。 ( √ )
26.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向北同时降低。 ( √ )
27.日食方向从太阳圆面的东缘开始,至太阳圆面的西缘结束。( × )
28.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能看到月食现象的地区范围很小。

( × )
三.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
1.北京时间:
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平时 ,为我国目前统一的法定时。
2.日食限:
日轮与月轮开始外切时,即开始发生日食时日轮中心与邻近黄白交点之间的黄经差。
3. 日月会合运动
日月会合运动是月球在天球上不断地自西向东赶超太阳的结果,表现为朔(日月相合)―上弦―望(日月相冲)―下弦―朔(日月相合)依次出现、循环往复的运动。它是月球、地球和太阳真实的相互绕转运动在天球上的一种反映。
4. 黄道十二宫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们以春分点为起点,向东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所占的范围叫一宫,每宫跨30°,共十二宫,每一宫的名称是根据当时所在星座的名称命名。由于地轴进动,春分点每年西移50″,现已西移30°,现在十二宫与原来相应的星座分离。
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四气相对应,每宫相当于我国的两个节气。
5. 食年
也称交点年,指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46﹒6200日。由于黄白交点每年沿黄道西移20°,故食年比回归年短约19日。一个食年里有两个食季。
6.黄赤交角:
为天赤道与黄道的交角: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为相对于天赤道的往返穿越运动――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产生季节变化和纬度差异,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7.本影:
是地球或月球影子的主要部分,呈顶端背向太阳的会聚圆锥。在本影里,太阳光被全部遮掩,得不到太阳的任何光辉,看不到太阳圆面。但由于大气折射作用,地球本影内并不完全黑暗。
8.引潮力:
引潮力是地球上各地点所受月球或太阳的实际引力与地心所受的月球或太阳引力(全球平均引力)的差值。全球平均引力为地球提供了公转所需的向心力,各地点的引力差距―引潮力则是地球发生潮汐变形的直接原因。
9.朔望月:
指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新月开始,经过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回到新月的一次完整的月相变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为29.5306日,它体现了日、月周期性的会合运动。
10.伪本影:
与本影同轴但反向的发散圆锥。在伪本影区内,只能得到太阳边缘的光辉,而得不到太阳中心部分的光辉,太阳的中心部分被遮掩。
11.黄白交角:
指黄道与白道的交角,为5°9′。黄道为太阳周年视运动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为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白交角的存在使日、月、地三者经常不在同一直线上,日食和月食现象只有当太阳或地本影横截面

在天球上经过黄白交点附近食限以内的这段时间时才发生。
12. 本初子午线
0°经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经度的起算点。
13. 国际日期变更线
理论日界线为180°经线,是人为设置的,它把时区的排列从无限方向变为有限方向: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成为最东时区,是一天当中时刻最早的地方;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区成为最西时区,是一天当中时刻最晚的地方。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要把日期增加一天;而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要把日期减少一天。
14. 行星的逆行
指行星在天球上相对于恒星作向西的运动,与行星公转的方向相反,表现为顺行――留――逆行――留――顺行的依次反复出现。它是由于地球与众行星绕日公转的速度各异造成的。逆行现象只有在接近地球轨道时才出现:地内行星的逆行发生在下合附近,地外行星的逆行发生在冲附近。
15. 回归年
回归年是从地球上看,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春分点因地轴进动而每年西移50″,故回归年的长度为地球公转360°-50″=359°59′10″所需的时间:365.2422日,它比恒星年短0.0142日,称为岁差。
16.地轴进动
指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它反映了地轴在宇宙空间的运动:地轴以黄轴为轴心作自东向西的周期性圆锥运动,圆锥半径23°26′,速度约50″,周期25,800年。地轴进动使春分点每年西移50″,从而使以春分点为参照点的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 。
17.太阳回归运动
太阳以回归年为周期,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往返穿越天赤道的运动,半年在天赤道以北运行,半年在天赤道以南运行。这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常年存在,地球绕日公转在天球上表现为太阳往返穿越天赤道的周年视运动的结果。
18.食季
太阳(或地本影横截面)在天球上经过黄白交点附近食限以内的这段时间,极有可能发生日食或月食的一段时间。
四.选择题: (6分,将正确的答案符号填在括号内)
1.月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 ( C )
A. 天赤道; B.黄道; C.白道。
2.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外行星是指 ( A )
A.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B. 水星、金星、火星;C.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3.时角坐标系的两个坐标要素为 ( B )
A. 时角、黄纬;B. 时角、赤纬; C. 时角、高度。
4.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纬度的增加而 ( A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5.日食方向

( B )
A. 从太阳圆面的东缘开始,至西缘结束;B. 从太阳圆面的西缘开始,至东缘结束。
6.一个朔望月一般有 ( C )
A. 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B. 一个大潮和一个小潮; C. 两个大潮和两个小潮。
7.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 C )纬度范围内。
A. +900; B. +23026′~+66034′; C. +66034′~+900
8.太阳系由八大行星组成,依它们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 B )
A.木、土、水、金、地、火、天王、海王;B.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C.水、木、地、火、金、土、天王、海王。
9.发生日食时,在地球上能看到日食现象的范围为: (C )
A.朝向太阳的半个地球表面;B.地影覆盖月球的地区; C.月影扫过地球的地区。
10.一个朔望月内月球实际公转的角度为: ( A )
A.>360° ; B.=360° ; C.<360°
11.全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里出现(A )的潮汐。
A.一次涨潮和一次落潮; B.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 C.一次大潮和一次小潮。
12.理论日界线是指 ( B )
A. 0o经线; B. 180o经线; C. 西经20o
五、计算题(10分)
1、已知中区的区时是12 h 00 m,日期是星期三,分别求出东八区和西十二区的区时和星期几。
答:东八区:20h00m,星期三。
西十二区:0h00 m ,星期三。
2、已知西十二区的区时是21h40m,星期五,分别求出东六区和西五区的区时和星期几。
答:东六区:15 h 40 m 星期六。
西五区:04 h 40 m 星期六。
3、已知东五区的区时是12 h34 m,日期是八月八日,分别求出中时区和西三区的区时和日期。
答:中时区:07h34m,八月八日。
西三区:04h34m,八月八日。
4、已知东十二区的区时是15 h 15 m ,日期是一月一日,分别求出西五区和中区的区时和日期。
答;西五区: 22h 15m,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 区: 3h 15m,一月一日。
5、已知东十二区时是15 h 15 m,日期是一月一日,分别求出西五区和东五区的区时和日期。
答:西五区:20 h 15 m,十二月三十一日。
东五区:07 h 15 m,一月一日。
6、已知西八区的区时是12h00 m,星期三,分别求出东三区和中区的区时和星期几。
答;东三区: 23h00 m ,星期三。
中区: 20h00 m ,星期三。
7、已知西五区的区时是20h20m ,星期一,分别求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区时和星期几。
答;东十二区: 13 h 20 m , 星期二。
西十二区:13 h 20 m , 星期一。
六.问答题(40分)
1.什么是太阳潮和太阴潮?为什么说太阴潮是潮汐现象的主体?(10分)
答:太阳潮是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所造成的潮汐;太阴潮则是月球对

地球的引潮力所造成的潮汐。引潮力的大小决定于引潮天体的质量和距离,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引潮力的2.18倍,可见,月球对地球海洋潮汐的影响大于太阳,太阴潮是主要的潮汐。太阳潮仅仅是对太阴潮的干扰或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对太阴潮起削弱或加强作用。
2.试分析月食发生的条件。(20分)
答:月食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日月相冲于黄道与白道交点或交点附近的。这时,日、月、地才位于或基本位于同一直线。
(1)日月相冲――必要条件。当月球绕到地球公转轨道外侧,与太阳的视有距为180时°,即位于地球的背日方向,月球才有可能从地球影子中穿过,在地球的夜半球上看月亮,明亮的满月被地球遮住了太阳光线,而产生月食现象。
(2)日月必须同时分居于两个黄白交点上或其附近的月食限范围内――充分条件。虽然日月相冲在每个朔望月的望日中都发生一次,但不是每个朔望月中都可以看到月食。这是因为,黄道面与白道面始终存在着一个夹角,平均5°9′,月球每月从黄白两交点各经过一次,而太阳则需要一年才各经过一次,在每个朔望月中的望日,日月地不一定在同一平面上,更谈不上处在同一直线上,月球不一定从地球本影中通过。只有当日月相冲,又恰好太阳运行到黄白交点(或附近)时,月球才有可能全部或部分进入地球本影,从而产生月食现象。月球有一定的视直径(31′),地球圆锥形本影的横截面也有相当大的直径,所以,月食不止发生在日月同时分居于两个黄白交点上的冲日,也发生在日月同时分居于两个黄白交点附近的冲日,这时,从地球上看,月轮开始与地本影外切,所以在月食限范围内也可看到月食。
3.五带划分的原则是什么?界线在哪里?各带具有哪些天文特征?(10分)
答:五带的划分,以纬度为唯一标准,即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为标准。每一个带都有一定的纬度范围,有一定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范围,相邻的两个带,以特定的纬线为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界线,热带有太阳直射而温带没有; 南北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天文界线,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区,每年各有一天极昼和极夜 ,夏季有极昼,冬季有极夜。

4.试分析海洋潮汐大潮和小潮形成的原因。(10分)
答:海洋潮汐存在基本月周期变化:一个朔望月内有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太阳潮对太阴潮起加强或削弱作用,体现在日月会合运动过程中,月球和太阳在天球上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使地表的日(月)正垂点和反垂点的相对位置也不断变化,其变化以朔望月为周期。

朔望两日(农历初一和十五),日月地三者位于(或近于)同一直线,日垂点与月垂点最接近,两者引潮力方向也(基本)相同,两者迭加,太阳潮最大限度地加强了太阴潮,海洋潮汐的变化幅度最大,潮差最大,达到最高潮和最低潮,形成大潮。大潮发生在朔望,故称朔望潮;上弦和下弦(农历初八、二十三)时,日地连线与月地连线形成90°夹角,日垂点与月垂点相距最远,太阳潮对太阴潮的干扰(削弱)最厉害,海洋潮汐的变化幅度最小,潮差最小,高潮不太高,低潮不太低,形成小潮。小潮发生在上下弦,故又称方照潮。

5.说明日食发生的条件。(20分)
答:日食发生的条件是日月相合于同一黄白交点或交点附近。这时,地、月、日位于(或基本位于)同一直线。
(1)日月相合―必要条件。地球位于月球的背日方向即月影所在的方向。月球影子才有可能投落到地表,在月球影子扫过的地球表面,看到了月球部分或全部遮住太阳,从而发生日食现象。
(2)日月必须同时位于同一黄白交点或交点附近的日食限内――充分条件。日月相合在每个朔望月(内)的朔日都会发生一次,但不是所有的朔日都能在地球上看到月球遮掩太阳,这是因为:黄道与白道存在着一个5°9′的夹角,月球在白道上运动,每个朔望月都从黄道和白道两个交点各经过一次,而太阳则在黄道上作周年视运动,一年只经过黄白两个交点各一次。因此,月球和太阳同时从黄白某交点经过的机会就很少了,一般情况下,日月与地球三者不在同一直线上,而只有当日月相合发生在太阳位于黄白交点(或交点附近),即月球和太阳同时(或几乎同时)经过黄白交点时,日月地才会位于同一直线上,才能发生月球遮掩太阳的现象,即日食。
在地球上看太阳有32′的视直径,看月球有31′的视直径,所以,日食不只发生在日月完全相合于同一黄白交点,也发生在日月相合于同一黄白交点附近的日食限内,这时日轮与月轮开始外切,在地球上就能看到日食现象。
6.什么是太阳回归运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运动? (10分)
答: 太阳以回归年为周期在天球上相对于天赤道作往返穿越运动,半年在天赤道以北运行,半年在天赤道以南运行;半年向北穿引,半年向南穿引,这种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往返穿越天赤道的运动叫做太阳回归运动。
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太阳在天球上产生了周年视运动,其轨迹称黄道。同时,黄赤交角(23°26′)的常年存在,使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往返穿越天赤道,直观地反映在地球上,为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两侧南北回归线之

间(+23°26′~-23°26′)作周年性往返运动,从而使地球上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也以回归年为周期作周期季节性有规律的变化,造成了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形成。

7.为什么在一个太阴日里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 (10分)
答:海洋潮汐的基本日周期变化:一个太阴日里一般有两次涨潮和二次落潮,会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月球绕地球作自西向东的公转,在天球上东移的速度为13°10′/太阴日,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月球周日视运动方向自东向西,在天球上西移的速度为360°/太阳日,前者使月垂点每太阳日东移13°10′,后者使月垂点每太阴日西移360°。两者联合的结果,使两个月垂点和它周围的两个潮汐隆起,以太阴日为周期,在地球的中低纬度带自东→西移动,这两个潮汐隆起向哪里接近,那里就涨潮;从哪里离开,那里就落潮。太阴日长度为24时50分,故相应的高潮和低潮到来的时刻,就逐日(太阳日)推迟50分钟。而太阳引潮力虽也能造成两个潮汐隆起,隆起部分也因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也会产生移动,但终因太阳引潮力远小于月球引潮力对地球海洋潮汐的影响,太阳潮仅对太阳潮在一定程度上一起加强或削弱作用,说明了月球的周日视运动规律决定了海洋潮汐的日周期变化。一个太阴日里一般有两次涨潮和二次落潮,会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的现象,是由月垂点向西运动的日周期性决定的。
8. 说明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的差异及原因。(10分)
答: 恒星日是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太阳日是指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太阴日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
恒星日以春分点为参照点,它忽略地轴进动和春分点西移的因素,是地球自转360°所经历的时间,因而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和太阴日则分别以太阳和月球为参照点,太阳和月球都不是天球上的定点,它们除了参与天球周日运动(向西)外,还有各自向东的巡天运动,意味着它们的赤经持续递增(赤径向东度量)。因为天体中天时刻按其赤经次序而定,持经增大,中天时刻就推迟到来,使连续两次中天的时间间隔增长,所以太阳日和太阴日都比恒星日长。太阳在天球上每太阳日东移59′,因而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比恒星日长04分;月球在天球上每太阴日东移13°38′(或每太阳日13°10′),因而太阴日是地球自转360°38′所需的时间,比恒星日长54分。

9. 我国传统的农历属于哪一类型的历法?它如何安排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具有哪些优缺点?(15分)
答:我国传统的农历属于阴阳历,并另设二

十四气。二十四气与太阳黄经严格对 应,实质上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周期,是地道的阳历。所以农历是阴阳历 和阳历的合历,称阴阳合历,在世界历法是上独树一帜。阴阳历本身用于一般纪 事,而二十四气则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它的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平均历月等于 朔望月。以月相定日序,每次合朔定为初一,即以前后两次合朔的时间间隔的长 短安排大月和小月(根据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 12个月,全年354日。每19年设置7个闰月,使农历19年与19个回归年总天数非常 接近,仅相差0.0892日。闰年13个月。农历的正规历月以中气定月序,而凡是无中气的月份,就是农历中的闰月,它是上各月的重复。优点:农历的月 、日不但 具有月相意义,而且大体上与季节相应,不会出现冬夏颠倒现象。缺点:平年和 闰年日数相差太多,置闰的方法很复杂。
10.试比较中国传统四季划分方法和西方四季划分方法的异同(10分)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四季的天文特征,强调以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为依据。它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以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中点。这种四季划分方法使四季的递变与实际的气候递变不符合:如夏至日虽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一天,但在气候上还未到一年内最热的时候;冬至日虽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但在气候上仍未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气候上却处于隆冬;立秋在天文上是秋季的开始,气候上却处于炎夏。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
西方四季划分方法则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点,它比我国传统的划分的四季推迟了一个半月。两种划分方法虽各有侧重,但却有共同之处:都把全年分成时间大致相等的四个季节,每季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各个季节的起始点、中点(二分、二至、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都只属于天文上的划分方法,都是天文四季。
11.为什么在一个太阴日里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10分)
答:海洋潮汐的基本日周期变化:一个太阴日里一般有两次涨潮和二次落潮,会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月球绕地球作自西向东的公转,在天球上东移的速度为13°10′/太阴日,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月球周日视运动方向自东向西,在天球上西移的速度为360°/太阳日,前者使月垂点每太阳日东移13°10′,后者使月垂点每太阴日西移360°。两者联合的结果

,使两个月垂点和它周围的两个潮汐隆起,以太阴日为周期,在地球的中低纬度带自东→西移动,这两个潮汐隆起向哪里接近,那里就涨潮;从哪里离开,那里就落潮。太阴日长度为24时50分,故相应的高潮和低潮到来的时刻,就逐日(太阳日)推迟50分钟。而太阳引潮力虽也能造成两个潮汐隆起,隆起部分也因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也会产生移动,但终因太阳引潮力远小于月球引潮力对地球海洋潮汐的影响,太阳潮仅对太阳潮在一定程度上一起加强或削弱作用,说明了月球的周日视运动规律决定了海洋潮汐的日周期变化。一个太阴日里一般有两次涨潮和二次落潮,会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的现象,是由月垂点向西运动的日周期性决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