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石钟山记》中的虚词与实词(共94处注释)

《石钟山记》中的虚词与实词(共94处注释)

《石钟山记》中的虚词与实词(共94处注释)
《石钟山记》中的虚词与实词(共94处注释)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1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3。”郦元4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5说也,人常疑之6。今以钟磬7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8,而况石乎9!至唐李渤10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枹13止响14腾15,余韵徐歇16。自以为得之17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18铿然有声者19,所在皆是也,而20此独以钟名,何哉?

1.《水经》:是古代一部专记水道河流的地理书,相传为汉代桑钦所著,一说为西晋郭璞所著。

2.彭蠡:lí即今鄱阳湖。

3.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4.郦元:lì即郦道元,北魏人,曾为《水经》作注。

5.是:<代>表示近指。这。

6.之:<代>动词的宾语,用于某些动词后,指代作用趋于虚化,往往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对动作进行强调等。

7.钟磬:钟,古代打击乐器,用青铜制成。磬,古代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8.也:<语气>用于陈述句末,强调结果。

9.乎:<语气>和“而况”等相呼应构成反诘问句。“呢”。

10.李渤:唐人,字濬(jùn)之。文宗时拜太子宾客。曾作《辨石钟山记》。

11.函胡:犹“含糊”,模糊不清。这里指声音厚重模糊。

12.清越:声音清脆悠扬。

13.枹:fú鼓槌。

14.响:<名>声音。

15.腾:<动>传递、传播。

16.余韵徐歇:余音慢慢地消失。徐,副词,表示逐渐,渐渐。歇,消失。

17.之:<代>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8.之:<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19.者:<代>与词组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事物。

20.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洪钟般的响声。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的正确性。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开始循着郦道元到过的地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却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21六月丁丑,余自齐安22舟行适23临汝,而24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25,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26之27,硿硿然28。余固29笑而30不信也31。至其32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33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4欲搏人。而山上栖鹘35,闻人声亦惊起,磔磔36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7,或38曰此鹳鹤39也40。余方41心动欲还,

而4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3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44而45察之46,则47山下皆石穴罅48,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49,涵淡50澎湃51而52为此也53。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54,有大石当中流55,可坐百人,空中而56多窍57,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58之声,与向之59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60。因笑谓61迈曰:“汝识62之63乎64?噌吰者65,周景王之无射66也67;窾坎镗鞳者,魏庄子68之69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70!”

21.元丰七年:1084年。元丰,宋神宗年号,1078-1085年。

22.齐安:地名。在今湖北黄冈。苏轼这一年由齐安调任临汝。

23.适:<动>往,到。

24.而:<连>表并列关系。

25.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迈,苏轼长子苏迈,字伯达。饶,饶州,其官府所在地在今江西鄱阳。德兴,即今江西德兴。尉,县尉。

26.扣:用法同“叩”,敲击。

27.之:<代>动词的宾语,用于某些动词后,指代作用趋于虚化,往往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对动作进行强调等。

28.硿硿然:象声词。

29.固:<副>表示依然如故。仍然,还是。

30.而:<连>转折关系。

31.也:<语气>用于陈述句末,加强陈述语气。

32.其:<代>这。

33.侧:<形>不正,偏。

34.森然:阴森可怕的样子。

35.鹘:hú一种猛兽。

36.磔磔:zhé鸟鸣声。

37.者:<代>与词组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事物。

38.或:<代>表示虚指。有人。

39.鹳鹤:guàn hè一种水鸟。

的统一关系。

41.方:<副>表示正在进行。正。

42.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43.噌吰:chēng hóng洪亮的钟声。

44.徐:<形>迟缓。

45.而:<连>连接状语和谓语。翻译为“地”。

46.之:<代>代指这种声音。

47.则:<副>表示原本如此。原来。

48.罅:xià裂缝。

49.焉:兼词,介词兼代词,于此。

50.涵澹:水旋转流动的样子。

51.澎湃:波涛相互冲击的样子。

52.而:<连>表示顺承关系。

53.也:<语气>用于陈述句末,加强陈述语气。

54.港口:水的分流处。

55.中流:水流中央。

56.而:<连>表示并列关系。

57.窍:孔、穴。

58.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象声词。

59.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此处表示为修饰、限止关系。

60.焉:<语气>用于句末,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61.谓:<动>告诉,对......说。

62.识:zhì <动>记住。

63.之:<代>此处代指景物、景象。

64.乎:<语气>用于是非句的句末,助是非疑问语气。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

65.者:<助>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提示作用。常作主语,兼有标明语序停顿,引起下文的作用。

66.无射:yì原为古代十二乐律之一。这里指钟。东周景王时曾铸成无射钟。

的同一关系。

68.魏庄子:春秋时晋大夫魏绛,据史书记载,晋候曾将郑国所送女乐、编钟分一半赐给魏绛。

69.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此处表示为修饰、限止关系。

70.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古之人不欺余也”也,语气词,助感叹语气。

译文: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水的分流处,有块大石头挺立在水流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住这些景象了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

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71臆断72其有无,可乎73?郦元之所74见闻,殆75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76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77渔工水师78虽知而79不能言。此世所以80不传也81。而82陋83者84乃85以86斧斤87考击而88求之89,自以为得其90实。余是以91记之,盖92叹郦元之93简,而笑李渤之陋也94。

71.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72.臆断:<动>主观地判断。

73.乎:<语气>用于是非句的句末,助是非疑问语气。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

74.之所:“所”字结构是汉语语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此处教参的观点为,“所+动词”是名词性词组作为谓语,“之”作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苏州文学院洪琰通过分析《史记》中“所”字结构得出,“之所”前后的名词和动词是主谓关系,“之”是不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能确定,认为如果是的话,在用“所”字的前提下,有重复的嫌疑,洪琰认为“之”字只是古人用来凸显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75.殆:<副>表示揣测语气。大概,恐怕。

76.终:<副>表示终竟。终究。

77.而:<连>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78.水师:水手。

79.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80.所以:<连>表示原因。

81.也:<语气>用于陈述句末,用以加强原因的解释说明。

82.而:<连>连接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83.陋:<形>浅陋,见闻不广。

84.者:与形容词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们。

85.乃:<副>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86.以:<介>介绍借助的事物。

87.斧斤:<名>斧头。

88.而:<连>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可仍然译作“而”。

89.之:<代>作动词宾语。用于动词后,指代作用趋于虚化,往往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对动作行为的强调等。

90.其:<代>代指石钟山命名这件事。

91.是以:<连>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92.盖:<连>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原因。原因是,因为。

93.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此处表示为修饰、限止关系。

94.也:<语气>用于陈述句末,用以加强原因的解释说明。

译文: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那浅陋的人居然用斧头去敲击石块来寻求,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实情况。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汉语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

英语高考的实词与虚词

英语的虚词与实词 虚词<介词、代词、连词、冠词、数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独立承担句子成分,包括冠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虚词没有词形的变化: 一、冠词(art..):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名词。如:a,an,the. 1.不定冠词:a,an 2.定冠词:the 二、介词(prep.):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与其他句子成分的关系。如in,on,from,above,behind, across, against, along, around, among, before, below, beneath, besides, beyond, despite, during, except, front, including, inside, like, into, next, near, of, onto, out, out of, outside, over, owning to, per, regarding, since, through, till, towards, under, unlike, until, up, upon, via, while, with, within, without… 1.简单介词:是由一个单词构成的介词。可分为三类: ①普通介词:如at,by,for,from,in,of,on,to,with等 ②合成介词:如onto,into,within等 ③分词介词:如including等 2.二重介词:是由两个简单介词连用而构成的介词。如:from behind,since before,until after等 3.短语介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所组成的短语构成的介词。如:in front of,because of,instead of等 三、连词(conj.):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按在句子中的作用可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After, although, also, and, anywhere, as, as long as, as soon as, because, before, both…and…but, considering, either… or… even if, even so, even though,, everywhere, for, hence, however, if, in case, in order that, instead of, likewise, never, nevertheless, not only…but also, now that, once, or, otherwise, regardless, since, so, so that, such that, thus, till, until, unless, when, whenever, wherever, whether, where, while… 1.并列连词 ①表示平行或对等关系的并列连词:and,both…and,as well as,not only…but also,neither…nor等 ②表示转折关系的并列连词:but,yet,while等 ③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连词:or,either…or等 ④表示因果关系的并列连词:for,so等 2.从属连词:是引导从句的连词 ①引导名词性从句的连词:that,whether,if ②引导副词性从句的连词:when,while,as,since,before,after,once,as soon as,until,till,because,now that,although,though,even if,even though,no matter how,no matter what,whatever,however,whether…or,if,unless,so long as,as long as,in order that,so that,so…that,as if,as though,than,where,wherever 等 四、代词(pron.):主要用来代替名词。如:all, another, any, anybody, anyone, anything, each, either, every, everybody, everything, he, her, himself, themselves, itself, I, it, me, mine, yours, neither, nobody, none, nothing, other, others, so, some, something, someone, that, these, they, this, those, us, what, whatever, when, whenever, who, whoever, whose, … 五、感叹词(interj..)表示喜、怒、哀、乐等感情。如:oh,well,hi,hello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A: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文言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筛选材料 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找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词性练习题及答案

汉语词性练习题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 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B.①名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C.①动词名词②动词副词 D.①动词动词②副词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形的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圆帽。” 划线词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名词形容词副词 B.量词形容词介词 C.量词形容词动词 D.代词副词动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A. 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 D. 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 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 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9、从下面选出词性相同的一项:() A.听战争经验希望拒绝 B.各那么鲁迅我们旅客 C.更从来单单经常渐渐 D.胖伟大激动承担应该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写在句末括号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016年高考语文最容易考的实词虚词辨析和成语

备用知识 一、容易混淆的实词辨析 【颁布·颁发】前者指公布或发布,着重指向下颁发,对象多是宪法、纲领、法律、法令、条例等;后者指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或授予(奖状、奖章、证书等)。 【包含·包涵·饱含】“包含”指里面含有(多用于抽象事物);“包涵”是客套话,表示请求原谅;“饱含”指充分具有。 【报怨·抱怨】前者指报复仇怨;后者指因事情不称心而对人表示不满,其对象只能是他人。 【爆发·暴发】二者都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之意,但侧重点和适用范围有差异:前者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后者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 【倍受·备受】前者指更加受到,格外受到;后者指受尽,尝尽。 【鄙视·蔑视·藐视】三者都有看不起之意。“鄙视”是指把对方看得很卑贱,很卑劣;“蔑视”是指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藐视”侧重于小看对方。 【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从一种更换为另一种;后者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地变化。 【不齿·不耻】前者指不与并列,不视为同类,表示极端瞧不起;后者指不以为耻。 【不力·不利】前者指不得力;后者指没有好处,不顺利。

【不日·即日】前者指过不了几天,侧重表示具体日期不确定;后者指当天,近日,最近几天,强调日程已定,语气肯定。 【仓促·仓皇】前者有匆忙、急促之意。侧重于时间紧迫,行动忙乱;后者有匆忙而慌张之意,多指心里害怕,神色慌张,举止失措。 【苍茫·苍莽】前者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后者多指树林、山岭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案情),询问(有关人员);后者指实地观察调查。 【猖狂·猖獗】前者指狂妄而放肆,只用于形容人的行为;后者指凶猛而放肆,形容的对象不限于人。 【场所·场合】前者指供活动的处所,一定的地方;后者指由一定的时间、地点、人员等构成的某种环境。 【陈腐·陈旧】前者指陈旧腐朽,多形容抽象事物;后者指旧,过时的,可形容具体事物,也可形容抽象事物。 【成才·成材】前者指成为人才,只用于人;后者指成为可用的材料,比喻成为有用的人,可用于物,也可通过比喻用于人。 【呈现·浮现】前者指显露出,出现,其对象通常指可见的,不是想象的;后者指往事在脑海中再现,某种感情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显现、呈现。 【迟缓·弛缓】前者是慢、不快之意,指动作或事情进展缓慢;后者是(情况、心情等)和缓或松弛,指形势、心情的和缓。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初 中 文 言 文 实 词 虚 词 归 纳 整 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 1181 时间: 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a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实词虚词辨析口诀(行测)

辨析常见实词口诀 心里不爽用黯然,光线不足用暗然;粗暴凶残用暴戾,武力强制用暴力;反击对手用报复,志向远大用抱负;报告来到用报到,新闻宣传用报道;请人原谅用包涵,包容含有用包含;突然发病用暴病,有病在身用抱病;心中不满用抱怨,报复仇恨用报怨;意外突发用暴发,力量突变用爆发;法令条例用颁布;公开发布用公布。伤心痛哭用悲痛,极度悲哀用悲恸;根本意义用本义,心里想法用本意;辨明是非用辩正,辨析考证用辩证;区分开来用辨别;真假伪劣用鉴别;发生变化用变换,不可捉摸用变幻;特征记号用标志,漂亮美丽用标致;抛弃人物用摈弃,舍弃观念用摒弃;主观要求用必须,客观需要用必需;不愿提及用不齿,不以为耻用不耻;没有尽力用不力,无益不顺用不利;品行不好用不肖,不敬父母用不孝;管理财产用财务,钱财物资用财物;考虑决定用裁决;法律判决用裁定;调查案情用查访,公开访问用察访;调查询问用查询,调查寻找用查寻;四季叶绿用常青,生命旺盛用长青;一年到头用长年,经常终年用常年;现实世界用尘世;世俗之事用尘事。过时规章用陈规,行之已久用成规;恭敬送上用呈献,显露出来用呈现;发怒瞪眼用瞋目;受窘惊呆用瞠目

严辞指责用斥责,大声呵斥用叱责;传播美名用传诵,传播事迹用传颂;风俗心情用纯美,酒味歌喉用醇美;人事交往用处世,处理事务用处事;参加会议用出席;无发言权用列席;独到见解用创见,创立建造用创建;生育下来用出生,经历身份用出身;人畜皆可用伺候,对待尊长用侍候;先后顺序用次序,有条有理用秩序;稍作改动用窜改,恶意作伪用篡改;不求名利用淡泊,感情不浓用淡薄;大的道义用大义,大概粗心用大意;重大事项用大事,毫无忌惮用大肆;已付定钱用定金,未付定钱用订金;花去时间用度过,水面空间用渡过;以后然后用而后,从此以后用尔后;阻遏控制用遏制,力促停止用遏止;法律制度用法制,依法治理用法治;精神振作用发奋,被激努力用发愤;来回翻动用翻覆,多次重复用反复;不论何事用凡事,总括一切用凡是;告诉别人用反映,相应结果用反应;言行荒诞用放诞,行为放纵用放荡;辨别区分用分辨,辩白解释用分辩;违背触犯用违犯,不遵纪律用违反;停止法令用废止,搁置不用用废置;流行习惯用风气;高尚风气用风尚;财物充裕用富裕,足够有余用富余;扶助平辈用扶养,扶助晚辈用抚养;附和提议用附议,重新讨论用复议;

最实用七年级语文语法:词性实词、虚词部编本

七年级语法:词性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 (-)名词 人事名词:鲁迅、太阳、山; 时间名词:春天、明年; 处所名词:北京、学校; 方位名词:上、下; 抽象名词:品德、质量; 判断技巧:1、能受数量词的修饰;2、不受副词“不”的修饰。 (二)动词 一般动词:走、看; 存现动词:有、死亡、消灭; 情态动词:爱、恨、怕、想念; 判断动词:是; 能愿动词:能、能够、愿、肯、敢; 趋向动词:进、出、上来、去、上去;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

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表形状、颜色的:长、短、红、绿、笔直; 表性质的:好、坏、美丽、大方、软、平常;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 判断技巧:1、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2、一般可以受副词“很”的修饰,(特殊情况:“雪白”除外) (四)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 (五)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可分两类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2.动量词 动量词表动作的量。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 (六)代词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 二、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程度副词: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2、范围副词: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3、时间副词: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顿时、终于。

高三实词虚词专题复习试题 (含答案)

高2011级语文专题——实词虚词检测 题 1.(2010年济南二模)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高三教学进入冲刺阶段,部分语文教师________字词教学,以为这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这是教师认识不到位的一种表现。(2)一晃就是二十年,这中间只有一次见过《收获》,是我在东北劳动期间,________在一个干部的床头见到的。 (3)医疗改革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给百姓一个________,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A.忽略偶尔许诺 B.忽视偶然许诺 C.忽视偶然承诺 D.忽略偶尔承诺 2.(2010年济南一模)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2009年底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使各种猜测就此尘埃落定了吗?似乎不是。________之声四起,河南考古研究所公布的曹操墓六大证据,也被指非铁证。 (2)大量的观察结果表明,那些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往往特别 ________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3)《关于小区治安管理的规定》在小区管委会上获得通过,并将于4月1日开始________,届时原暂行规定停止使用。 (4)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课程设置,________教科书。 A.质疑贯注施行审定 B.质疑关注实行审订C.置疑关注施行审定 D.置疑贯注实行审订3.(2010年临沂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________,我们精神上才有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印记。 (2)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中国在________过程中也在全力实践这一理念。 (3)朝鲜媒体近期接连发表评论,________美国接受朝鲜提出的签订和平协定以替代《朝鲜停战协定》的建议。 A.熏染筹办督促 B.熏陶筹措督促 C.熏陶筹办敦促 D.熏染筹措敦促 4.(2010年潍坊期末质检)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人类的技术发明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发明能像信息化技术那样,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便________到了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以至使人类的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cha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