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可编辑修改word版)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可编辑修改word版)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可编辑修改word版)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可编辑修改word版)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4

2.0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锁骨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合并有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者。

(2)开放性骨折者。

(3)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 X 线片

(9)锁骨正位 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无机元素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2.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它不全骨折。

(2)“8”字绷带固定或锁骨带固定。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4.功能锻炼。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骨折处肿痛明显缓解;

2.X 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满意;

3.肘腕关节活动良好;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闭合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差,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缺损;闭合复位后不

稳定或复位失败等无法通过手法闭合复位进行治疗者需行手术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

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42.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肱骨外科颈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42.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外展型骨折。

(2)内收型骨折。

(3)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肱骨外科颈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合并有腋神经、血管损伤者。

(2)开放性骨折。

(3)多发骨折。

(4)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肩关节正侧位片(穿胸位片);

(2)血常规、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检查;

(5)肝功能、肾功能;

(6)心电图;

(7)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CT、MRI、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2.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适用于无移位骨折或不全骨折。

(2)超肩关节夹板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外展型骨折或粉碎型骨折。

(3)外展支架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内收型骨折。

3.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不稳定的患者。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配合外敷中药膏剂或洗剂。

(1)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5.针灸治疗。

6.其它疗法。

7.功能锻炼。

8.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骨折局部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2.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或解剖复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手法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或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需要手术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在住院期间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3.发生药物反应等不良反应需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肱骨外科颈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42.2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ICD-10 编码:S42.4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早期:伤后 2 周内。

(2)中期:伤后 3 周~4 周。

(3)后期:伤后 4 周以上。

3.疾病分型

(1)伸直型

(2)屈曲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早期:血瘀气滞证。

中期:营血不调证。

后期: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肱骨髁上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症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X 线片检查;

(2)血常规、血型;

(3)尿常规;

(4)凝血功能;

(5)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6)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骨折部位 CT、MRI 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整复和固定

2.中药外用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骨折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骨折中期: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3)骨折后期:益气健脾固肾。

4.康复治疗

5.对症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2.局部肿胀减退或消失,压痛、纵轴叩击痛减轻。

3.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复位不理想、或复位后再发移位,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外固定期间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肱骨髁上骨折(TCD 编码: BGG000、ICD-10 编码:S42.4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孟氏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尺骨上 1/3 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孟氏骨折(ICD-10 编码:S52.2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孟氏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孟氏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孟氏骨折。

3.符合外固定器适应证的开放、合并多发骨折、不稳定或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者,或伴有糖尿病并发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6)X 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 CT、MRI 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整复、外固定。

2.中药外用。

3.中药内服。

4.康复治疗。

5.并发症防治。

6.护理。

7.其它治疗。

(九)出院标准

1.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2.局部肿胀减退或消失,压痛、纵轴叩击痛减轻。

3.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尺骨复位不理想、桡骨头反复脱位,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外固定期间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需换用外固定器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孟氏骨折(TCD 编码: BGG000、ICD-10 编码:S52.2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令狐采学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1 一、病名1 二、诊断1 (一)疾病诊断1 (二)疾病分期1 (三)证候诊断1 三、治疗方案2 (一)手法治疗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2 (三)牵引疗法3 (四)针灸疗法3 (五)手术治疗3 (六)护理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4 五、疗效评价4 (一)评价标准4 (二)评价方法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7 一、病名7 二、诊断7 (一)疾病诊断7 (二)证候诊断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8 三、治疗方案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8 (二)手术治疗9 (三)药物治疗10 (四)康复治疗10 (五)护理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11 五、疗效评价11 (一)评价标准11 (二)评价方法11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 1 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V 0.75) (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 (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3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 4 )心电图。 (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 或MRI 、血脂、 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 1)松解类手法 (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运动疗法 8. 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骨伤科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的门诊患者 一、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筋结(TCD编码为:BGS000伤筋病)。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ICD-10编码为:M65·391扳机状指;M65·992腱鞘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依据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 虚寒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的患者。 2.合并有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空腹血糖;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手正斜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尿常规、乙肝、HIV、HCV、梅毒检测、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针刀疗法 2.中药外用 (1)中药外敷 (2)中药熏洗 3.针灸疗法 4.物理疗法 5.推拿疗法 6.其他疗法 (1)封闭疗法 (2)屈指肌腱腱鞘切开术 7.功能练习 8.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患指无疼痛或无明显疼痛。 2.弹响或绞锁消失。 3.患指屈伸活动范围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皮肤过敏、晕针等,治疗难以继续,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附件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治疗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骨伤科优势病种精选文档

骨伤科优势病种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一、病史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 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 1.AO/OTA分型 A1 转子间简单骨折 沿转子间线

经大转子部 经小转子下方 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 有一内侧骨折块 有数块内侧骨折块 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 A3转子间骨折 反向简单骨折 横行简单骨折 粉碎骨折 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 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 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 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 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 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 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 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1.整复

2021年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欧阳光明(2021.03.07)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1 一、病名1 二、诊断1 (一)疾病诊断1 (二)疾病分期2 (三)证候诊断2 三、治疗方案2 (一)手法治疗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3 (三)牵引疗法4 (四)针灸疗法4 (五)手术治疗4 (六)护理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5 五、疗效评价5 (一)评价标准5 (二)评价方法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7 一、病名7 二、诊断7 (一)疾病诊断7 (二)证候诊断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8 三、治疗方案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8 (二)手术治疗10 (三)药物治疗10 (四)康复治疗11 (五)护理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11 五、疗效评价12 (一)评价标准12 (二)评价方法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 一、病名 (8) 二、诊断 (8) (一)疾病诊断 (8) (二)证候诊断 (8)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9) 三、治疗方案 (9)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9) (二)手术治疗 (11) (三)药物治疗 (11) (四)康复治疗 (12) (五)护理 (12)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2) 五、疗效评价 (13) (一)评价标准 (13) (二)评价方法 (13)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骨伤科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的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患者。 一、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蚀(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版(2002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 2. 疾病分期 参照1993年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提出的国际分期标准。 0期骨活检证实为骨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期 ECT或MRI确诊,X线片、CT表现正常。依MRI所见,股骨头受累区分:I-A 股骨头受累<15%。 I-B 股骨头受累15%~30%。 I-C 股骨头受累>30%。 Ⅱ期 X线片表现异常(股骨头斑点状改变、骨硬化、囊性变、骨质稀少),在X线平片及CT上无股骨头塌陷表现,髋臼无改变,依据股骨头受累区分:Ⅱ-A 股骨头受累<15%。 Ⅱ-B 股骨头受累l5%~30%。 Ⅱ-C 股骨头受累>30%。 Ⅲ期 X线片上出现新月征,根据正、侧位X线片上新月征累及股骨头的范围。 Ⅲ-A 股骨头塌陷<2mm或新月征<15%。 Ⅲ-B 股骨头塌陷2mm~4mm或新月征l5%~30%。 Ⅲ-C 股骨头塌陷>4mm或新月征>30%。 Ⅳ期 X线片表现为股骨头扁平、关节间隙变窄,髋臼也显示有骨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等变化。

3.分型 参考2001年日本厚生省骨坏死研究协会(JIC)修订的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标准。 A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1/3内侧负重面; B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2/3内侧负重面; C型指坏死区占据超过2/3内侧负重面。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肾虚血瘀证 痰瘀蕴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骨蚀(股骨头坏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蚀(TCD编码:BNV090)和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的患者。 2.分期属于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因患者意愿以及病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Rh、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1 / 21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3.针灸疗法、理疗。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病灶消失,切口无脓性分泌物,创面基本愈合。 2.肛门无疼痛,排便正常。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2021年.骨伤科优势病种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一、病史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 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 1.AO/OTA分型A1 转子间简单骨折A1.1沿转子间线A1.2经大转

子部A1.3经小转子下方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A2.1有一内侧骨折块A2.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A2.3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A3.1反向简单骨折A3.2横行简单骨折A3.3粉碎骨折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1.整复 1.1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1.2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 牵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1.2.2 手法整复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