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2、3、4页例1,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看课本3、4页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第4页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出示自学指导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自学指导2: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1)小组交流讨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课堂总结。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吗?

六、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2,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看课本第5页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2、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地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出示自学指导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自学指导2: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1)小组交流讨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3,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看第8页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地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自学指导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自学指导2: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小组交流讨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4、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5、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后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6、小结。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练习二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用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吗?

六、课堂作业:练习二第2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做一做,练习二第3、4、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板题: 解决问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三、出示练习指导: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尝试用不同方法解

决问题。

四、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看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

2、出示第11页第3题,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

4、完成第5题思考题: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吗?

六、课堂作业;练习二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1、2、3题。

教学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糖果、橘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出示练习指导1: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出示练习指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

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4、5、6题。

教学目标:中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看15页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

2、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3、揭示学习内容: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1)、出示自学指导1: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

要6条船。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1)、指名口述信息后出示自学指导2: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怎么分?

(2)、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

2、练习三第4题。出示情景图,问: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

息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五、开放题。(练习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六、课堂总结。

七、课堂作业:练习三第5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2、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后回答,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揭示课题:除法。

3、明确学习目标: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出示除号,介绍其读法和写法。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完成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四、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2)、生交流汇报,师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1题: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

(2)、练习四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出示例5情景图,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画图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揭题,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三、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解决自学指导1: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出示自学指导1: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四、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2)、生交流汇报,师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五、课堂总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四第4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学生举例。

2、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引入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学生交流汇报学习指导: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五、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练习四第7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

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桃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出示桃子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揭题,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自学指导1: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

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

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7、思考自学指导2: 12÷3和12÷4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8、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9、小结。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题。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

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题。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内容: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看24页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

听。

2、指名汇报。揭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能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上的信息。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思考并汇报自学指导1: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

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思考并汇报自学指导2: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

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6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

完成。

五、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中的算式。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7、28页,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

系统化。

教学重点: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汇报。揭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复习巩固表内乘除法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

能力。

三、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思考自学指导1: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怎样写算式?该如何计算?

(2)、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后汇报。师板书算式。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仔细观察图,思考自学指导,然后交流、汇报。师板书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看第9题的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五、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0题。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例3主题图。

(2)、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自学指导1: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这3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4)、思考自学指导2: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

单位名称。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做一做”。

(1)、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题。然后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

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六第2题。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到儿童商场逛一逛。看例4的主题图,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思考自学指导1::要想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什么?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明确学习目标: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四、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指导2: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

的。

2、引导学生完成31页做一做。

五、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练习七第3题。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练习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三、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看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自学指导: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四、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五、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练习七第5题。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继续练习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三、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看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思考自学指导:要想知道可以分成几组,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全班交流汇报。

3、补充拓展性练习。

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七第9题。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2、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

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思考自学指导1:这单元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独立完成P35页第1题。

思考自学指导2: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完成P35页第2题。

学生分组进行口算。并说说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3)、复习除法应用题。

出示自学指导3: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后说说自己的分法和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后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四、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页第3题。

(1)、看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2、计算比赛:练习八第1题。

3、引导学生完成P36第1、4题。

五、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P36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力求学生能够通

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我们学过哪些角?画出各种角并标出边、顶点。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4、揭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认识锐角和钝角,理解它们与直角的关系。

三、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看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⑥、抢答。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四、巩固实践。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独立完成练习九第2题并说出原因。

3、用角描述图形。

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黑板是有4个()组成的。

4、完成练习九第1、3、4题

五、总结,深化。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②、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六、课堂作业: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第1 、2、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带大家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平移。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物体平移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三、学习新知

1、感知平移现象

(1)思考自学指导1:看P41页例1图,说一说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自己先思考,再交流汇报。

2、初步了解平移的特征。

(1)小结:升降机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窗户左右移动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平移。(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特征。

3、练习(P41页方格图)

(1)(P41页方格图)思考自学指导2:平移时要注意什么?(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汇报、总结后完成。

(2)用学具完成课本P42页做一做。

(3)独立完成课本P43页第2题。

(4)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引导完成课本P43页第1题)

(5)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引导完成课本P44页第4题)

四、综合练习: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3题)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六、课后活动:应用平移做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旋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练习十第3、5、6、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旋转的变换特征;会判断图形的旋转。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的旋转。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物体旋转的变换特征。

2、会判断图形的旋转。

三、学习新知

1、感知旋转现象

(1)思考自学指导:看P42页例2图,说一说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自己先思考,再交流汇报。

2、初步了解旋转的特征。

(1)小结:风车、摩天轮、飞机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旋转。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旋转的特征。

3、练习

(1)用学具完成课本P42页做一做。

(2)用学具完成课本P45页第6、7、8题。

(3)完成课本P44页第5题。

四、综合练习: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3题)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六、课后活动:应用旋转做运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剪一剪。

二、明确学习目标: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三、探索新知

1、出示画出半个小人的纸,让学生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

2、剪出连续的小人。出示自学指导: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

组员每人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

(3)收集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

(4)小结。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4、悟规律: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5、发挥想象,自主创意作品,把作品展示给同桌看。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 5×8 7×9 9×4 7×3 6×8

9×5 8×8 7×8 3×6 9×9 6×7

2、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24÷6 15÷3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

2、明确学习目标: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3、教学例1。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思考自学指导1: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思考自学指导2:要是挂7行吗?你能够解决吗?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4、小结: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的商?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二、明确学习目标:熟练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探索学习

1、看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四、拓展应用

1、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

(2)比较后再填空。

2、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看主题图。

(2)学生自己找信息。

(3)根据自学指导:问题实际是求什么?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六、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练习十一8~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表

2、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二、揭题并明确学习目标:熟练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练习

1、完成第52页第8题

(1)出示表格

(2)思考自学指导: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3)计算并填表

(4)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53页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对答案

(3)引导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

四、拓展应用:完成第9、11题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2)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课堂总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