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学反思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学反思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学反思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学反思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除了定义外,已经学了四种方法:SSS、SAS、ASA、AAS、)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总结、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具体的情景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单纯的几何推理价值转向更全面的几何的教育价值”,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探求新知,用直接感受去理解和把握空间关系。

探索“HL公理”中,要求学生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强调从情景中获得数学感悟,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景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解决问题”。

纵观整个教学,不足的方面:第一,启发性、激趣性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集中,课堂气氛不能很快达到高潮,延误了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第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时机控制不好,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有所收获;第三,在评价学生表现时,不够及时,没有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丧失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很多机会。这些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争取改进。

大通民中:强玉琴

2015.10.19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教材中将这块知识分为4个课时,每个课时解决一个判定,依次分别为SSS、SAS、ASA、AAS。编者的安排无非是希望讲练结合,使学生能掌握扎实。但这样将判定割裂开来之后,教师上课时会感觉每节课都是探究一种判定,然后刷题,按照这样的模式上4节课,不说学生,教师自己都会觉得枯燥无聊,并且没有一个系统性。因此本节课笔者将其进行了整合,在第一节课就探究了判定全等的4种方法。其实在两年前“整体教学”的培训中,就有过想将这节课上成整合课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实施。 问题1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生2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生3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这两种回答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诠释了全等,完全重合是从几何直观上,而形状相同、大小(面积)相等是从量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利用几何直观这样的方法仅存在与理论上,例如互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为平行线,故势必要从量上去判断。 追问两个三角形满足怎样的条件算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预设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相等。 但学生却认为大小相等为面积相等,故会认为两个三角形要底相等,高相等。这样的生成,一时间超出了笔者的预设。事后想想,可以引导大小相等除了指面积相等外,也指周长相等。故也可以使得三条边长分别相等,但这也有问题,三条边相等是三个条件,而底相等,高相等才两个条件,看似更优。故这里的问题设计有问题。 可以改为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这两个图形反映在数量关系上是什么意思? 从而使问题更加明确,若学生还是答偏了,可以追问,那边与角呢? 问题2通过6个条件我们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大家对这样的判定有什么想法吗? 生太麻烦了 师那我们能否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 生可以,仅需要三个条件就行了 师哦!你是怎么一下子就知道3个条件就行了?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龙泉一中:张珂 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文章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出自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全等,然后让学生把全等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全等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

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介绍对应顶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时花费时间较多。 2.应该多举生活中的全等实例。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优质课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由直角三角形定义判定或由有两个角互余判定。 在学生原有的这些认知水平上,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从边的数量关系出发,丰富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另一方面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做了必要的延伸。 ㈡教学目标: 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 这一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探索特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发现此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的过程,再一次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摆 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将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来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在认知上:学生已学了勾股定理,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已经有过把特殊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的体验,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 第二在能力上: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几个特殊情况入手合情推理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但思维的严谨性相对薄弱。 第三在个人情感与学习风格上:我校是初级中学,学生天真活泼,对于新生事物有浓厚兴趣,求知欲望强,学习热情较高。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取直接经验,享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我们已学过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简便方法是什么? (3)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斜边和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A C B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学习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定理。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学习重点及难点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 、预习与交流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二、合作与探究 (1)研究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一 如图:∠A 与∠B 有何关系?为什么? 归纳:定理1: (2)猜一猜 量一量 证一证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吗? 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在Rt △ABC 中,∠ACB=900,CD 是斜边AB 的中线. 求证:CD=2 1AB A C B D

C A B D 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知识应用: 例: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巩固练习 (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为 ; (2)在Rt △ABC 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3)如图,在Rt △ABC 中,∠ACB=90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那么,与∠B 互余的角有 ,与∠A 互余的角有 ,与∠B 相等的角有 ,∠A 相等的角有 . 4、在△ABC 中, ∠ACB=90 °,CE 是AB 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 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 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5、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其中线之和为6,那么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________. 五:作业.93页A 组1题 六:学习反思: A C B D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作品编号:578912354698310.2567 学校:禳灾禳灾市玄冥镇表幸小学* 教师:葛蝇给* 班级:七宿玖班*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一、教学细节方面 1、在字体大小上,以前自己亲手制作的几何图形在字母大小的表示很小,学生看起来肯定是比较吃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阅读与理解。 2、在概念关键字上,比如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等;上课的时候学生是直接给出,没有对概念的中关键词“形状”、“大小”加以强调,在课上学生是用声音重和慢来突出关键词“形状”、“大小”,并追问:“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图形关键是看这两个图形的什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 二、课后反思 1、在上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中,全等指的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直接给出两个图形,这样学生对全等图形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很模糊,而逐步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全等图形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在基本概念分析透彻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2、拿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纸片,当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独立的时候,让学生找它们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如果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摆放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时在课堂上呈现两个全等三角形摆放成“蝴蝶型”、“Z字型”等,让学生感受,进行分析;在最后增加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练习。 3、练习部分的内容在课堂的时间上一般是后半部分,练习部分的题目设计上我认为最好的是既能将各个练习之间内在的关系挖掘出来,给学生呈现内在的美与气质,更需要将有气质的题目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为学习服务。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教案

1.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 2.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何问题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讲评”的学习过程,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活动中的多向思维、合作交流的价值,主动参与数学思维与 交流活动。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与运用。 教学难点:“操作—探究—讨论—交流—讲评”得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 2、什么是直角三角形?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与直角三角形有关?请举例说明。 3、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 观察小黑板上的三角形,由∠A +∠B 的度数,能说明什么? ——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⑵ 讨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什么关系? 2、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⑴ 学生画出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的中线CD 。 ⑵ 测量并讨论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与斜边长度之间的关系。 ⑶ 学生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 共同探究: 例 已知:在Rt △ABC 中,∠ACB =90°,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 求证:CD =12 AB 。 [教师引导:数学方法——倒推法、辅助线]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练习: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即已知CD 是△ABC 的AB 边上的中线,且CD =12 AB 。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提示:倒推法,要证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只有通过定义和判定定理,定义与判定定理都与角有关系。现在我们只有边的关系,我们学过的边与角能联系起来的就是等腰三角形。还要找到与90°有关的角,但是我们只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通过提示,请同学们自己写出证明过程。 四、课堂小结 1、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反过来讲也正确。 五、作业布置 练习 教学反思: 1.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推论 重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推论: (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为30°. 难点: 1.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 2.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在解题中的运用. 讲一讲 例1 在Rt △ABC 中,∠ACB =90°,AB =8 cm ,D 为AB 的中点,DE ⊥AC 于点E , ∠A =30°,求BC ,CD 和DE 的长. 分析:由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为斜边的一半,得BC 的长.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可求CD 的长.在Rt △ADE 中,由∠A =30°,即可求DE 的长.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杨文国 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全等,然后让学生把全等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全等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为辅助我上好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介绍对应顶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时花费时间较多。 2.应该多举生活中的全等实例。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人教版9年级下册数学 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问题教案与教学反思

28. 2. 2应用举例 上大附中何小龙 第1课时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 应用问题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方法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般要满足50°<α<75°.现有一个长5m的梯子.试问:当梯子的底端距离墙角2. 4m,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后,分析出其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与学生一道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2012年6月i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

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犘点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 ,π取3.142,结果取整数)? 分析与解 从组合体上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最远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如图,⊙O 表示地球,点F 表示组合体的位置FQ 是⊙O 的切线,则Q 点是从组合体上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 的长就是地球上两点P 、Q 之间的距离,这时可利用34364006400cos +== OF OQ α 得到α≈18.36°,故的长为20516400180 36.18≈?π,而观测到的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约为2051km.需引起学生注意的是,P 、Q 两点的距离指 的长度而不是线段PQ 的长. 例2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上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 ,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 分析与解 可根据仰角和俯角定义知, 【教学说明】上述两道例题可让学生自主 探索,也可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获得解答过 程,学生自查,增强解题技能.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反思 沿河县第三中学冯保胜 我设计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什么是直角三角形,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求三角形的内角度数这一基础上,让学生从两锐角互余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这一性质的逆运用,让学生通过测量,观察、比较、分析论证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中线性质,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并且让学生体验“同一法”的证明方法。在设计中,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宗旨,针对班级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其突出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二、教学环节合理,我所运用的教学流程为“知识回顾、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拓展应用、小结提高、完成作业”不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各种问题情境,由此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同时形成了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三、知识探究学生化,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我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观察,比较、共同探索合作交流,同时我也走到学生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探讨并予以指导,激励学生各抒己见,为学生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环境。

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一、多媒体利用不充分,教学中我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未充分利用,如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活动的要求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进行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应用多媒体教学。, 二、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总会导致一些学生零思考,不能真正得到发展,所以需要两者结合运用。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不足,因为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教学中应依据不同的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学好,都能有所发展。四、对学生的鼓励不足,在课堂上,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评价,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希望各位老师、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为辅助我上好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 7.通过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介绍对应顶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时花费时间较多。 2.应该多举生活中的全等实例。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桂平市石龙民族中学吴炯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其潜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并且从央馆资源库,下载了许多有关素材,制作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准备就绪,我和学生们在本学期的公开课中登台亮相。一节课下来感触良多,现在作如下反思: 一、课件辅助,突出重点。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我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我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此外,多媒体应用上,解决了以前在用重合的方法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只是静态地呈现书本上的例题,虽然当时也用纸板进行折叠,但是现在这节课,我通过用FLASH动画,动态的呈现两个三角形重合,这种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们很快就弄明白了重合的方法。 二、巧妙运用,突破难点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说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学生根据图形和间接条件挖掘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一些困难,而且不知道究竟选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有一道几何题图形比较复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利用课件把不同的线段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而相等的线段用相同的颜色来标注。比如:AB线段用蓝色,BC线段用红色,而和AB线段相等的CD线段用同样的蓝色,和BC相等的线段AD用同样的红色。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颜色来找相等的线段。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逐渐跟上我的思路,而且也可以根据我的提示来寻找下一组相等的线段。此外对于识图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形进行分离。 这两个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SAS,ASA定理中夹边和夹角的概念。对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利用远教资源辅助于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优越性,它以直观、立体、生动、形象的特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运用远教资源来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新林初中郭尚东 3月14日下午,新林初中校长俞家琪带领学校全体教师学习了“生本教育”和“生态课堂”理论,听后我感触颇深,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义务实践这一理论。于是,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我第一次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在上课之前,我们数学课题组的成员给了我非常好的帮助,从本节课的引入,到探索新知,再到新知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在今天的这几课上我充分采取了昨天集体备课的建议,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始终围绕“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通过选择算式进行简便计算,从而体会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和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及灵活选择关系式求解,而这节课我以学生探究为主,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让人感觉看不懂,因为很多的情景是不

能够预设的,事实证明在教学中出现了我所料不及的情况。学生在列举直角三角形两个未知元素时只列举了三种情况,没有出现“一角和一直角边”的情况,教学中,在我的适当引导性,学生就把第四种情况也列举出来,然后师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探索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步骤。还有在让学生解题时,如何让解出的答案误差更小,两个学生产生了争论,这个课堂带来新的亮点,通过争论更体现选择关系式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本节课的难点,对本节课的难点突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学生会迸发出意想不到潜力,会给课堂带来巨大的惊喜。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在比较选择一种最好解的方法进行求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探讨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时,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减少,而本节课应给学生时间充分的时间练习;再如,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需要具备的条件时,学生预设问题过于简单化(特殊角),避免复杂的计算,而实际上如果把数据改变,学生在解题中可能会出现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1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二、合作探究 (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 请学生看图形: 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

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练习1 (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 (2)在Rt△ABC中,∠C=90°,∠A -∠B =30°,那么∠A= ,∠B= 。 练习2 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 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 (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 (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 (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2、归纳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巩固与提高 (一)讲解P87例1 (二)课堂练习 1、在△ABC中,∠ACB=90°,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2、已知:∠ABC=∠ADC=90°,E是AC中点。求证:(1)ED=EB (2)∠EBD=∠EDB (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 (四)布置作业 P93 第1、2题 课后反思:

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教案

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教案 主题: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 授课人:范金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用已经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来判定. 2.使学生掌握“斜边、直角边”定理,并能熟练地利用这个定理和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发现探索法).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还具备一般三角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因为这是第一次涉及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所以教学时要注意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从而体现由一般到特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领会无处不在的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斜边、直角边”定理的掌握. 2.难点:“斜边、直角边”定理的灵活运用. 【教学手段】:剪好的直角三角形硬纸片和展示板若干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故事:乌龟和兔子关于滑梯的争论。 (二)引入新课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对直角边相等(边边角),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全等呢? (三)探究新知 如图3-43,在△ABC 与△A 'B 'C '中,若AB=A 'B ',AC=△A 'C ',∠C=∠C '=Rt ∠,这时Rt △ABC 与Rt △A 'B 'C '是否全等?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 把Rt △ABC 与Rt △A 'B 'C '拼合在一起(教具演示)如图3-44,因为∠ACB=∠A 'C 'B '=Rt ∠,所以B 、C(C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因此,△ABB '是一个A(A’) C(C’) B B

等腰三角形,于是利用“SSS ”或“AAS ”可证三角形全等. 从而引出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 ”定理. (四)知识形成 1.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1)这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定理,其他判定定理用于任意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前提、条件) 2)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总结 2.分组小游戏: 图形展示:请同学们将手中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个一组摆出不同的位置关系,贴在展示栏内。看哪组贴的又快又多又漂亮! 3.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在△ABC 和△ABD 中,AC ⊥BC, AD ⊥BD,垂足分别为C,D,AD=BC. 求证:△ABC ≌△BAD. 此题由学生分析,找出全等条件,由老师写出板书过程。 例2 例2.已知:如图,AB=CD,DE ⊥AC,BF ⊥AC,垂足分别为E,F,DE=BF. 求证:AE=CF. 变式:求证:AB//DC 此题由学生讨论后说出思路,由学生推举代表 上台板演 A B D C A B C D E D C F A B

三角形全等一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一课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种的全等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数学美。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

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找出图形中的全等图形,但是再用符号标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点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写对,对这些学生还要多作指导。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过程,理解勾股逆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解决的愿望,体会勾股逆向思维所获得的结论.明确其应用范围和实际价值.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关键:运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对勾股定理进行逆向思维,形成一种判别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圆规、投影片. 学生准备:复习勾股定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神秘的数组(投影显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着一块编号为“普林顿322”(plim pton 322)的古巴比伦泥板. 泥板上的一些神秘符号实际上是一些数组,这些神秘的数组揭示了什么奥秘呢? 经专家的潜心研究,发现其中2列数字竟然是直角三角形的勾和弦,?只要添加一列数(如表所示)左边的一列,那么每列的3个数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长! 例如:60、45、70是这张表中的一组数,而且602+452=752,小明画了以60mm ?、?45mm 、75mm 为边长的△ABC .(如图所示) 请你猜想,小明所画的△ABC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思考上述问题的解答. 思路点拨: 思路一:用量角器量三角形的3个内角,看有无直角. 思路二:动手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2条直角边的长为60mm 和45mm ,?看能否与△ABC 全等.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普林顿322”泥板的图片,以及数字. 古埃及人实验(投影显示) 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得到直角: 如图所示,用13个等距离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一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论.请你思考:按这种做法真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学生活动:继续探索,感悟其中的道理. 形成共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 思考:这个结论与勾股定理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发现它与勾股定理恰好是条件与结论互相对换的一个语句. 教师点拨:实际上它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用它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从神秘的数组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勾股数,也就是满足a2+b2=c2的3个正整数a、b、c称为勾股数,古埃及实验也体现出这个特征.可见利用勾股数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二、范例学习 例3 设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下列各组数,试判断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1)7,24,25;(2)12,35,37;(3)13,11,9 思路点拨:判断的依据是勾股逆定理,但是应该是将两个较小数的平方和与较大数平方进行比较,若相等,则可构成直角三角形,最大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这一点应该明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例3,然后提问学生,强调方法. 学生活动:动手计算,对照勾股定理进行判断. 三、随堂练习 1.课本P54页第1,2题. 2.探研时空: (1)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B=10,BD=6,AD=8,AC=17,你能求出DC?的长吗? 思路点拨:本题首先要将△ABC分割成Rt△ABD和Rt△ADC,然后具体的分析,将题设条件进行对照,确定运算.在△ABD中, ∵AB=10,BD=6,AD=8,62+82=102, ∴AD2+BD2=AB2 于是∠ADB=90° (2)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a)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b),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思路点拨:这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只要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这个问题,首先应在△ABD中计算出AB2+AD2=9+6=25=BD2,得到△ABD是直角三角形,∠A=90°,再在△BCD中,计算BD2+BC2=25+144=169=CD2,得到△BCD是直角三角形,∠DBC是直角,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三)》教学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等腰三角形的第三个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等腰三角形两个课时的基础上,认识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学生在初一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边三角形的知识,了解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探索得到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疑问,学生集体讨论,我做最后订正。使学生能感知知识的起点,前后的承接。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广开思路,思考更多的解题方法,把这个定理的证明设计成开放式题形,激发学生的求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一改以往直接给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发现结论,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自然、好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数学教育既重视证明又重视猜想的正确教学观。另外,在选取例题的过程中是源于教材胜于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收获有: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

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得以发展。 不足之处: (1)小组发言之后,小组评价不及时。 (2)报告厅的黑板小板书设计不详细。 (3)拓展延伸的题目答案通过ppt展示给学生比较好。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doc

《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 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具备一般三角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已经学过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四种方法均可以用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同时通过探索得出“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全等” 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的情境设置,择取了一个更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例――集装箱的装运,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辩驳,教师始终是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六、案例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重视组织和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和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如集装箱、滑梯等,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为出发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想像空间,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和实践中来。教学中将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学习方式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

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最终使教学的过程成了师生激情与智慧共生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突出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从内容方面看,情境内容、议练内容都很贴近学生生活,问题串的难易程度合理,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实用性。从形式方面看,有学生的观察感受、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生生的合作交流,有师生的合作小结,体现了普及性、平等性、合作性。从环节方面看,分层次的变式训练强化了知识及其应用的多样性,遵循了学生认知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把问题上升到多角度分析、灵活处理、恰当选择的数学思维高度,从而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发展性。 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具备一般三角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已经学过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四种方法均可以用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同时通过探索得出“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全等” 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的情境设置,择取了一个更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例――集装箱的装运,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辩驳,教师始终是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六、案例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