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说服心理学汇总

说服心理学汇总

说服心理学汇总
说服心理学汇总

关于衰减效应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重复接受刺激的神经区域所产生的钝化。这种钝化使得神经对重复性的外界刺激变得反应迟钝。人们俗话说的‘审美疲劳’,就是这种钝化的体现。因此,富裕后的人们即便天天吃大餐,对美味的感觉也变得淡漠;正所谓‘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当然,这种钝化在停止刺激一段时间后是可逆转的。在解决这种重复刺激所带来的衰减时,人们只要多换换花样,用一些新鲜的刺激就可以带来新的快乐。但也存在一种情况,即便新鲜的刺激也无法带来新的快乐。那就是快乐荷尔蒙的存储短期内耗尽时。下面我们看另一种衰减。

第二种衰减是与享乐机制相逆的一种具有保护性的反馈机制。

当人在一顿美餐从饥饿到饱足的过程中,从开始的香甜美味感觉让人情不自禁狼吞虎咽,到饱足后看见食物就起腻。这种感觉上的变化,即非因为神经末稍的钝化,也非因为荷尔蒙的存储显著下降,而是因为与产生饥饿感的神经中枢相对应的有一个饱食中枢,饱食中枢在胃部撑满后,会接到信息,并产生对食物起腻的感觉,以使人不致于饱食过量,撑坏身体。

除了食欲外,人在其他方面的欲望也有类似的负反馈机制,以保护身体不被过量的纵欲所伤害。

第三个原因,快乐荷尔蒙源物质的存储量与敏感度的关系。你知道,既然长期禁欲者能将一段时间内的快乐荷尔蒙积累到某一时间释放,人体内的快乐荷尔蒙当然是可存储的。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与快乐荷尔蒙存储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快乐荷尔蒙的存储,前面说过,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座水库。当这座水库水位较高,甚至溢出时,这时,释放快乐较为容易,较少的外界刺激,就可以带来强烈的快感释放。比如,人在贫穷时期,偶尔才能吃一回肉,那么吃肉的感觉特别美味,带来强烈的愉悦满足感。这和贫穷时期人们的荷尔蒙水库排放机会少,因而水库经常处于满溢状态有关。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满足各种欲望的机会较多,荷尔蒙水库经常被排放,水位就经常处于较低状态,水位越低,排水量越少。同样的消费,同样的外界刺激,所汲取的快乐就远比不上水库较满时的状态。

举个例子,新婚蜜月,夫妻的甜蜜快乐感觉达到一个高位。人们在蜜月期,初尝性的甜蜜,甘之如饴,免不了如小孩吃糖果般放纵。但是人们之所以将其称为蜜月,也是因为这种甜蜜的高峰期一般也不过一两个月,快乐荷尔蒙在蜜月之后存储显著下降,之后会因此而在快乐释放时感觉相应变淡。

但夫妻分开一段时间后,荷尔蒙存储回升,因此再相聚时性的体验又得以重温新婚时的强烈欢愉,就会出现小别胜新婚的别样甜蜜。

而对于吸毒者来说,持续吸毒一段时间后,同样的毒品剂量所带来的快感大不如前,道理也是同样……”

听着造物主的话,我心中暗自思忖,难怪人们的欲望总是填不满。根本原因在于快乐荷尔蒙的生成有限且恒定,又怎能满足人追逐无穷快乐的欲望呢。

那些商人,开始时也许一年收入一百万就很兴奋,但这种兴奋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就变淡了。

对于从政的人来说,之前当上了科长也许很兴奋,但一年之后,还是科长,但这种兴奋已经荡然无存。

对于情人来说,之前如胶似漆,但半年之后,可能就索然无味。这也是朝三暮四者喜新厌旧的原因吧。

看来无论对于吸毒者,还是商人,官员,纵情之人,要想在经常满足的状态下维持之前的快乐与满足,只有加大刺激,加大对荷尔蒙水库的排放量了。

因此,吸毒者需要把剂量翻倍,商人把目标年收入尾数加了一个零,官员则忙着职位升迁。看来欲望才是世界真正的统治者,而欲望的统治和其他**统治相比也不例外,同样伴随着欺骗和愚弄呵。

造物主的话语还在继续,我连忙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下去,“欲望的机制有如漩涡般令人难以抗拒。愈是经常地,卖力地释放荷尔蒙水库中的快乐荷尔蒙,这水库中的水愈是降到更低的水位而释放愈少,对外界的刺激愈是反应淡漠,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有所收获。

于是,我们会看到,所谓欲壑难填的现象:感官欲望愈是经常被满足的人,愈觉得空虚难耐,蠢蠢欲动,需要更多的刺激来填补他们感官与心灵的空虚。吸毒者可以说是这类人群的极端化典型。”

我想到古代中国皇帝和古罗马鼎盛时期的奢侈之风,许多现象不言自明,禁不住感慨,“难怪古代的中国皇帝穷奢极欲,一顿饭上菜百道,却食之乏味。乾隆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还要在巡游之际寻花问柳,这正是因为那些后宫的女人难以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觉呵。他们自以为得到了很多,可重复的只是纵欲的行为,却无法重复强烈的感觉。因此只好到后宫之外去寻找刺激。古人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着不如偷不着。人们明白这种现象,却不明白其中只是如此简单的设计。尊敬的造物主,人类的聪明还是比不上您的智慧呵!”

造物主摇了摇头,“并非如此,实际上许多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曹雪芹,李叔同,美国的洛克菲勒。这些人在浮华之后看清了欲望不能给人带来额外快乐感觉的真相,宁愿选择物质简朴但精神充实愉快的生活。

因此,在面对欲望的海市蜃楼时,最重要的不是智慧,而是不被虚荣所引诱,不自欺欺人的诚实态度。

当然,在欲望的山峰登顶成功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是带着羡慕神情,不明真相的围观者。而当登顶者发现他们只是被欲望所愚弄,也大多沉默不语。因为发现自己的大部分人生被欲望所欺骗,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也有少数人,会发出“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的感叹,来描述欲望并没有带来之前所预期的持久欢乐。”

“这么说来,欲望很象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那两个骗子。”我插了这么一句。

“没错,有些身处欲望之巅的人,明知自己并没有从欲望中获得预期的持久强烈快乐,但在虚荣心的唆使下和那位赤身露体的皇帝一样装出很享受的样子。

当他们大量吃喝,大量发生性关系却早已感觉淡漠,仍然自欺欺人地装作陶醉,四处炫耀,最终被愚弄和伤害的不仅是他们自己,人类过度地追求欲望,少数人消耗了大多数能源和资源,结果则是整个地球环境与生态的灾难。”说到这儿,造物主的神情变得冷峻。“在这颗星球上,人类究竟是一种害虫还是一种益虫呢,我有时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你说呢,记者先生。”

我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好,一阵难堪的沉默。

我不禁为自己的同类感到羞愧。是呵,人类到处给地球上的昆虫贴害虫益虫的标签,但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究竟算是害虫还是益虫呢?别说对于其他的生物缺乏起码的人道,用种种残忍的手段虐养虐杀家禽家畜,就是同类之间的自相残杀,战争,犯罪也是无时不在。对于地球,人类竭泽而渔,任意妄为,各种污染把这颗原本美丽的星球弄得污烟瘴气。妄自尊大的人类呵,你究竟是害虫还是益虫呢?

造物主看出了我窘态,微笑说道,“记者先生,请不要介意,人类是我一手设计,人类的不完美,就是我的不完美。我们刚才说到哪了?”

“哦,我们刚才说到欲望享受过程中的衰减效应。”

“好,我们接着聊。”

“神经区域对重复性刺激的钝化所带来的敏感度下降;人从欲望中汲取的快乐随着快乐荷尔蒙存储显著下降而减少;人体为避免过量纵欲伤害身体而启动的负反馈机制。这三点经常混合作用,而非单独发生,它们带来了满足欲望过程中的习惯与适应现象。

我们看看极端禁欲者们的痛苦衰减效应。前面说过,极端禁欲的苦修者们,他们之所以能够维持禁欲的生活,是因为有经常的精神愉快集中释放快乐荷尔蒙,这是他们的禁欲能够长期维持的根本原因这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禁欲和苦修所带来的痛苦,在初期非常强烈,

带来大量痛苦荷尔蒙的释放,但到后期,一是神经区域对相同的刺激产生的钝化;二是随着痛苦荷尔蒙存储的减少,抑制的发生也自然减少,痛苦的感觉也就变淡了。人们通常把这个解释为习惯或适应。而真正的原因和对享乐的习惯与适应一样,是因为荷尔蒙的产量恒定,当消耗经常大于支出,在苦修中可供释放的痛苦荷尔蒙愈来愈少,吃苦的感觉自然也就愈来愈淡了。由此,荷尔蒙的消耗与支出达到新的平衡。

身处战争与灾难中的人们,开始时惊慌,恐惧,焦虑不安,痛苦的感觉强烈,仿佛天塌地陷,到了世界末日一般。但久而久之,人们脸上的表情往往不再是惊惧不安,而是冷漠与麻木。这同样体现抑制的衰减效应。一是神经区域对恐惧悲伤不安的刺激形成了钝化,相同的刺激难以达到起初的效果。二是痛苦荷尔蒙的储存在前期释放得太多,后期人们虽然同样生活在战火与天灾带来的死亡威胁与混乱生活中,但因为痛苦荷尔蒙存储太少,人们的负面情绪缺乏物质基础,也就逐渐趋于平静。当然,随着荷尔蒙的持续产出,人们的恐惧不安也不会完全消除。

在这种天灾人祸里,如果保持忙碌的抑制性活动,比如象医生护士忙着抢救伤员,有些人忙着处理战争或灾难中的事务,士兵忙于进攻或以防御。这些人的精神反而最容易保持平静与淡漠,甚至对死亡的恐惧也相当淡漠。因为他们的痛苦荷尔蒙在这些抑制性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释出。没有多少剩下的痛苦荷尔蒙可用于负面情绪。

精神上最为紧张焦虑的人,往往是那些因为恐惧而什么也做不了的人。事实上当他们真正忙碌起来,紧张的情绪就会大大缓解。

人们在面对生活或工作中的困难与压力也同样如此,愈是逃避而什么都不做,愈是精神上的压力重重。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随着时间流逝,抑制的衰减效应显现,即便那些困难无法克服或逾越,人们也逐渐变得可以平静面对,对于坚持还是另择出路作出明智的选择。”

“举杯消愁愁更愁,看来饮酒解忧,不如做事解忧呵。”我附和道。

“没错,但是人们在忧虑愁苦之时,往往对于工作,运动等抑制类活动感觉格外排斥。因为,在坏情绪的阴云笼罩之时,人本身就处于痛苦荷尔蒙的释放状态,表现得无精打采。在此时进行抑制类活动,往往使人的抑制体验产生一个痛苦叠加的短期小高峰。此时人的心理会更难以接受,就象一个正为了失恋而悲伤的人,让他再去劳动或工作,对他来说只觉得苦不堪言。甚至会使他产生“我的命怎么这么苦?”的瞬间感觉。但这种不减反增只是短时间的现象。一旦进入抑制类活动的状态之后,原先的坏情绪会逐渐减少,被抑制类活动带来的艰辛与苦涩感所替代。

抑制的此起彼伏效应,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很多日常生活的烦恼。而抑制的衰减效应,让我们知道,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对人最大的阻碍是在心理上,一旦克服心理畏惧,开始动手之后,困难对人们的阻碍作用就小多了。困难之所以使人逃避,和上面所说的坏情绪使人排斥抑制类活动是一个道理。困难带给人的精神压力本身使人处于负面情绪,再去动手解决困难意味着短期内又叠加解决困难的劳动所带来的艰苦体验。但一旦动手之后,因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就大大降低,被解决困难时的艰辛与苦涩感所取代。而这种开始时的艰辛与苦涩感也会随着衰减效应快速减少。

转念想想,人类对爱情在拥有和失去时自相矛盾的表现,不也正是这种荷尔蒙存储量不同对人感情体验的影响吗。

当人们在拥有爱情时,常常感觉淡薄,所以不知珍惜。一旦失去,快乐的释放机会骤减,快乐荷尔蒙的存储量增加,对恋人的回忆又会引起快乐荷尔蒙的大量释放,恋爱的感觉又倍增。因此,人们往往会有“失去方知珍惜”和“距离产生美”的感叹。

造物主听了我这番话,笑着说道:“你看,珍惜和不珍惜,并非人的理智问题,而是人的感觉随着荷尔蒙储量的不同而变化,而人的行为,又总是在跟着感觉走呵。”

我进一步分析:“人跟着感觉走,说明人的行为表面看似不理性,其实还是在遵循理性,只不过在务实地遵循快乐经济学原理,当有感觉时,就选择和维持某种行为,当没有感觉时,就不再选择某种行为。”

“是呵,人所真正追逐的是愉悦的感觉,而并非某种行为本身。当然,有些人出于虚荣心去重复某些并没有感觉的行为,是因为在炫耀这些行为时,能给他带来愉悦感,因此,他也会做这些事情。

和快乐在衰减效应中的相悖现象一样,痛苦体验也同样存在与衰减效应相悖的现象。下面我们来看下苦难深重之人的在衰减效应中的例外。

当一个人在饱受肉体或精神上的折磨时,比如饥寒交迫又遭受酷刑,或者刚刚被毒瘾发作的痛苦折磨一夜的吸毒者,他的抑制荷尔蒙存储处于耗竭或接近耗竭的状态。此时,如果再受到之前没有遭受的其他种类的精神或肉体上的打击,比如亲人逝世,或妻子离弃。那么,他的感觉会相当淡漠,甚至完全没有感觉。

痛苦的事件在发生的初始阶段就没有感觉。而不是通常衰减效应中的先感觉强烈,然后逐渐淡化。这就是痛苦荷尔蒙存储有限而且被耗尽的表现。”

在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的回忆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这样记述了集中营中犹太人的痛苦因释放过多而衰减与快乐荷尔蒙满溢释出的现象:

‘我们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开始被冷酷的幽默感战胜。此刻,我们知道,除了**裸的身躯之外自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淋浴时,我们尽情地开玩笑,即取笑自己也取笑别人,也为真正的水从浴室的喷头里流出来而深感庆幸。(作者作为普通犹太囚徒刚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时)P19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徒在恐慌的第一阶段就已不再惧怕死亡。最初的几天过后,他们连毒气室都不怕了。不要忘了,毒气室至少可以使他们免去自杀的麻烦。P22

当我正用冰冷的双手抱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大口喝着,偶尔瞥见窗外那刚刚搬出去的尸体,他直愣愣地瞪着我。两个小时前,我们还在交谈,现在却阴阳两隔。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继续低头喝汤。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心理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会

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P28’

——《活出生命的意义》(美)维克多?弗兰克尔

我们下面再来说说与衰减效应相悖的第三个现象——快乐荷尔蒙经常满溢状态下的感觉。

我们知道,贫穷时期的人或监狱中的人,由于欲望被禁锢,满足的机会少,快乐荷尔蒙的水库经常处于满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每隔较长一段时间,比如每隔一个月,只能满足一次某种欲望,比如享受一次美食,或是囚犯和妻子进行一次夫妻生活(这在许多国家的监狱是被允许的)。这种不频繁的满足基本上就不会带来戈森所描述的欲望随着享受次数增加而衰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与该欲望相关的神经区域因刺激不频繁,对神经产生的钝化作用有足够时间恢复;一是由于欲望满足手段少,且不频繁,对荷尔蒙水库中一次释放的快乐荷尔蒙,人体有足够的时间生成和弥补,使荷尔蒙水库很快再次达到满溢状态。”

“这么说,人类要维持对欲望的感觉上的强烈,就要适度减少对欲望的满足次数喽?”我这样问道。

造物主想了想,“可以这么说,但对于人而言,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除非被迫的情形,就象上面所说的人被置于贫穷时期或监狱中。”

“那为什么对人类会如此困难呢?”

“因为出于某种认识上的误区,人们总认为自己所得到的快乐取决于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或是外在遭遇,是一种额外的收获。人们这样就以为满足欲望次数愈多,所得快乐就愈多。而不知道这些快乐其实与生俱来,不断生成并存储在荷尔蒙水库中,寻找着释放的机会。当人们认为快乐是额外所得时,人性的贪婪就会促使人类不断地去争取。而实际上,人类所做的却只是选择形式。

经常在满足欲望中汲取快乐的人,只不过是将一杯快乐之水,选择稀释开来饮用而已。这个问题下面会详细谈到。我们先来谈对于欲望受禁锢的人的隐性补偿。”

亲子沟通从目的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一般是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就当下看到的、听到的人、事、物等随机生成的话题进行沟通,属于融洽性的沟通。亲子沟通的第二个层次是针对解决问题式的沟通,当发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意识,试图通过沟通达到解决孩子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的目的,这种类型的沟通属于导正性沟通;亲子沟通的第三个层次是引导性的,即通过交流谈心引导孩子向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避免不良事件和倾向的发生,这种类型的沟通属于预防性沟通。家庭是个亲情的释放场所。真正的家庭教育需要家庭拥有融洽的氛围,需要父母拥有经营融洽家庭氛围的

能力。因此,一个不懂得进行融洽性沟通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一个不会融洽性沟通的父母是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的父母,一个不能融洽性沟通的父母是教育乏力的父母。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

“大教无痕”,越是高明的有效的教育就越是看不出痕迹,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令孩子在不经意间受到感染得以教化。融洽性沟通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就是那润物无声的大教,它看起来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明确的开始也没有明确的结束,中途可以有其它的话题插入进来,某一个话题在随时随地随机地不经意间进行着。融洽性沟通的内容不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和随机性的。其次,进行融洽性沟通的人在情感上一般没有太多的防御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和轻松的氛围。融洽性沟通的人没有任何防御之心,彼此都在轻松的状态下敞开心扉,只有彼此都觉得安全并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此时情感就能得到交融。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的父母以及教育课程和教育仪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他们追求规范的教育形式,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而得到的却是受教育者在情绪上的抵触和对内容的怀疑。

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要用“恐吓”的方式,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这样不行,不然你会。。。。。。可是任凭老师磨破嘴皮子,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收效甚微。昨日看到下面的文字不由豁然开朗——

"人性中有一种反抗因子,你把它说的越可怕,她(他)就越想试试看,心想,试一次没关系吧。禁忌都是充满吸引力的。而且,一恐吓,两个人的沟通渠道就完蛋了。

幽默大师威尔。罗杰斯曾说:“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通过阅读学习,一种通过观察学习,而其他人必须亲身经历、付惨痛的代价后才会学习。”

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多一点,但这些经验必须发生在他的至亲好友身上,才会对他自己有所警惕;而第三种人,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没有人能通过恐吓学习,恐吓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最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否定颇多,看到吴淡如的人生感悟里的话不禁心里稍有安慰:或许,现在的学生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越来越多了吧,非要自己吃亏吃苦了,才能成长。又或许,我该设置一些“小苦头”让他们先尝尝,免得以后他们真的付出惨痛的代

为进一步营建优良的学习环境,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学校决定将红河B区教学楼J-A3602设置为考研专用教室,将J-A3101、J-A3103、J-A3105、J-A3107、J-A3108、J-B3107设置为学生自习室(周一至周五晚上以及周六、周日),请相互转告。

心理学

回归内在疗法原理及其应用 [概要]:回归内在疗法是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 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 与康复的重要机制。很适合在中国应用。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有了许多修正和发展[1],弗氏学说“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 [2] ,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新修正和新方法的创建已渐成趋势 [2] 。中国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疗法[3] 。在美国则由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新发展了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回归内在疗法(homecoming therapy) [4] ,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本文试对回归内在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以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行研究应用。 1 回归内在疗法的理论渊源与基本观点 布雷萧193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咨商师,其许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其回归内在疗法以内在小孩(Inner child)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着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因此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以照顾内在小孩。治疗咨商过程是让来访者真正成长的过程。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孩的感受,而非是否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要。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存在”意识,家庭中的毒性教条会剥夺我存在意识并造成受伤小孩。 布雷萧内在小孩的隐喻受到多人的影响,如Eric Berne、Milton Erikson、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 Satir及Murray Bowen等 [4-10]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征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记忆经验。除了强调是活在内心的小孩,荣格更以圣童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隐喻的则是密思丁(W.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6] (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版),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他考虑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用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4]。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意识中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故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二、行为教育的适用范围 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生品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注意力分散与多动行为的矫治等行为问题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素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幼儿期反复出现严重的品德问题和错误行为。 常见表现如下: (1)攻击性行为: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男生多为躯体攻击,女生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 (2)说谎,欺骗:常受父母影响,孩子仿效。父母粗暴,儿童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不遵守纪律及不愿上学: (4) 偷窃:从顺手牵羊,到有意识偷窃,逐步发展。 (5)破坏性行为:通过玩弄火种或烧物而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注意力缺陷多 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有文献报道在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为5%--10%。特征: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方面障碍 三、行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四、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强化消退示范等等 行为强化要点: ?行为被随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 ?行为强化后,更有可能将来再次出现 出现的刺激——正 ?随行为出现 消失或避免的刺激——负 引起“好的结果”的刺激物叫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强化效果主要看可以看靶行为: ?一个刺激能使靶行为继续出现——正强化 ?一个刺激不仅不能使靶行为消失反而加强——误用强化 例如: 孩子摔东西——妈妈跑过来——摔的更多

社会心理学2

社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并举例 1、基本归因错误 p58 归因偏差(attribution warp) 上述的归因理论,特别是凯利的模式基本上都假定归因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但学者们指出,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 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忽视一致性信息 自我防御性归因 基本归因偏差: 从内部对行为加以归因,忽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偏差主要出现在强调个体自主的西方文化中。因为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个人被看成是独立自主的,他或她的行为反映了其内部特点、动机和价值观。 2、首因效应 p36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

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例子:《三国演义》中大才子庞统准备效力东吴,面见孙权。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将其拒于门外。 3. 晕轮效应 p38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案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4、核心特质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咨询心理学_咨询技术

咨询技术 (一)咨询态度贯穿在咨询始终 1、尊重 2、真诚 3、共情(通情达理) (1)含义: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是一种体验别人心世界的能力 “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伊根二层次划分法: ①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②初级通情达理是指咨询师回应求助者、明白求助者表达的感觉想法 ③高级通情达理是表达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 逃避的部分。 (2)意义: ①促进咨询师更准确的把握材料②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③促进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三)注意事项 ①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②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 ③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适度共情④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⑦咨询师应不断验证自己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4、积极关注 (1)含义: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作用:①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②咨询师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对求助者信心和对咨询工作乐观的态度 ③促进双方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3)适用围:咨询师应该多鼓励求助者积极面,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4)注意事项: ①态度真诚②实事,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③要有针对性(对方需要的、符合咨询目标的) ④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⑤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 ⑥启发求助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鼓励自己 (二)参与性技术 1、倾听 (1)含义: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倾听包括咨询师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的专注。 (2)意义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3)如何倾听 ①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感受,既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容,又要听出其省略的和没有表达的容 ②要有参与,有适当的言语性的或非言语性的反应 ③理解求助者,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的思考,鼓励其宣泄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心理学二十四种技术模板

第二十节阻抗解决技术 训练要点: 一、阻抗的来源与克服 (一)阻抗的含义: 心理咨询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这里说的阻抗是广义上的阻抗概念。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 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都作过描述和分析。 这些理论均表明: 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 效果。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 或处理不当, 则心理咨询的 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这四类表现形式能够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 也能够表现为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 它们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精神防御。因此, 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很 多情况下, 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图片的开端。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 个: 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 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械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二、阻抗解决技术的含义 主要探讨沉默、多话、依赖、移情等阻抗的问题。 (一)妥善处理沉默局面 1、沉默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 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 主要包括几种类型: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等。 沉默技术: 是指咨询过程中, 因为某些因素, 当事人无法继续所谈的内容而沉默了下来。咨询员因为知道某些重要的信息正在当事人的内心运转, 而允许当事人沉默, 让谈话暂时停顿, 而且在当事人沉默之后, 询问当事人沉默时发生的事。在沉默时刻, 虽然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外在互动暂时停下, 可是就心理层面而言, 咨询的进行并未中断。只是在沉默中进行。咨询员此时正仔细观察当事人非语言行为的变化, 而且等待当事人开口表白。当事人此时已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 或许正思索着是否将令人难堪的经验坦诚说出, 或是正抽丝剥茧地查阅细细琐琐的经验, 埋头苦思地想要理出头绪。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测验、投射测验及情境测验是心理学中齐名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技术虽然被普遍使用,但在西方早就遭到批评:“系统歪曲假设”的观点认为它得到的结果是行为的语义相关,并非真实行为本身;“好恶度倾向”观点认为在问卷测验中被试往往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和真实情况回答。问卷测验无法解决“装好”、“装病”倾向、随机作答等问题,它普遍适合于西方文化,是否普遍适合于中国文化是个问题。投射技术因对心理诊断相对不重视而衰退。情境测验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 在心理学中,问卷测验技术对我们来说最为常见,因为从人格测验到临床心理测验,大都采用问卷技术。投射测验技术虽然在国外曾经盛极一时,但在国内却仍属鲜见。情境测验技术是继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之后,伴随着评价中心技术而兴盛起来的新技术,国内现在亦有引进与探索。如此三大技术,孰优孰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何种现状与局面?本文试作一番评论与探讨。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着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

社会心理学-说服

社会心理学-说服 1、说服的途径 说服到处都有,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例如“教育”或者“灌输”,不过人们喜欢把自己认可的东西叫做教育,而不认可的东西叫做灌输,说服的途径分为“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有可能被说服。但有时论据的有力与否并不重要。有时我们完全不可能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去仔细的思考。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关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时我们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譬如,8月初的亳州会议上,对于乡镇网点开发的重要性,刘总以“否则你有朝一日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进行阐述,就引起了商家的共鸣。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到一个新城市找餐厅吃饭,选择哪一家呢,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看哪一家的人多就选择哪家,这就是采用外周线索。如果吃完以后我们根据口味、价格、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决定下次还来不来,就是采用中心途径。在营销过程中,无论是导购还是广告,最终目的是说服顾客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我们采用何种说服途径呢?我们对于食品、饮料、烟草和衣服这一类商品的看法往往是基于感觉而不用基于逻辑。这些产品的广告通常都使用外周线索,明星代言、优美的广告等感性手法是常采用的策略。而对汽车、摩托车这种高价值的耐用品,顾客的决策将是理性的,需要综合各种信息来进行评判,FABE是最常用的四步骤策略,无论在导购时还是电视广告。以上策略是针对那些乐于思考、或有能力进行思考

八大心理调节技术

八大心理调节技术 情绪与人的心理状态、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生命质量等密切相关。调适积极、乐观、平稳的情绪是自学的准备状态,愤怒、悲哀、紧张情绪对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怎样调适,现将情绪的九大心理调节技术简述如 1.制怒术: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发怒的情境时,先在口腔里绕舌头十圈,并行三思: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我正要发怒,有其它方式替代吗?这样就可以制怒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 2、愉悦术: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二是多立小目标或将大目标划分为多个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一小目标的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习辩证思维,万事都有两面,好事可变坏事,坏事可变好事,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破财消灾”、“失恋比婚后离婚好”等,辩证思维可以使人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因而可避免有害消极情绪。 3.幽默术:常笑多幽默。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不是因为悲伤而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生活中要多笑勿愁,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另外,笑还有较好的生理作用,如吸氧量增加,按摩心脏,松弛肌肉,降低基础代谢等。幽默是不良情绪的消毒剂和润滑剂,学会幽默可以减少不良情绪。 4、助人术:学雷锋做善事,做他人的快乐之源,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反之常做坏事之人,则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腹而提心吊胆,心理紧张,不得安宁。 5.宣泄术:当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找适当的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快哭一场,哭就哭出眼泪,眼泪不要往肚里咽,有心理调查结果显示,爱哭的人不易患溃疡病。

实用的心理学技术

实用的心理学技术 一、登门坎效应/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登门坎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们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在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实验者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实验的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这个实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登门槛效应”的存在。 登门坎效应的实验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拓改变成为持久的。 不言而喻,前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超过半数,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提出了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后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不足 20%,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没有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换句话说,前一组的家庭主妇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组的家庭主妇,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登门坎效应的应用

说服的方式

成功说服人的七种方式 1、他们是有目的的 真正有说服力的人了解他们的能力,而且谨慎地使用、有用意地使用它。他们知道多数谈话不要求尽力让某个人去做或者接受某件事。强势的推进者们就是一种断开关,并且会置多数人站在防卫的位置上。那些很少问和辩论的人,当他们强力建议一个想法,尤其当他们使用能力和坚持来做的时候,他们能最终得到采纳。简言之,他们选择自己的战场。想说服更多人?尽量少的辩论和主张。 2、他们倾听、倾听,然后倾听一些东西更多 那些知道如何说服的人也清楚,只是强推自己的辩论会让你什么也做不成。他们一定会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但这只是等式的一半。当在一种说服模式中,他们主动倾听。首先,他们倾听为了评估,对于他们观点的部分,你可接受多少。其次,他们在倾听你具体的反对,以便他们知道他们必须解决的。最后,他们倾听瞬间的协议,所以他们能利用共识。令人吃惊的有说服能力的人是经常倾听你,而不是他们自己。他们已经知道他们说的。如果你不知道另一方的论点,你是不能有效进行说服的。 3、他们创建一种联结 如果你对那些试图说服的人,对于他们或者他们的论点没有情感的成分,你会很容易不再理会他们。真正有说服力的人知道这点,所以他们愿意成为令人喜欢的,并且寻找共同的基础来帮助建立情感纽带,分享目标。他们对你的处境显示同理心,而且让你明白他们站在你这一边。他们会管理他们的不耐烦,并且等待你允许他们说出他们的方法。如果人们是敞开的,而且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你会说服人更加容易点。 4、他们承认可信度 真正有说服力的人明白没有意义浪费时间来争论事实。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并非非黑即白。他们认为有力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并且确信你有权坚持你的。事实上,他们一定会给你足够的认可,对于你的那些有效的每个论点。这使得你更困难去完全不理会他们的观点。当你正在说服人的时候,强化他们在事实和观点上的可信度,而非直接开除他们。接下来,他们会更可能回报你同样的尊敬作为交换,而且更加敞开对于你反对观点中的优点。 5、他们提供满意度 聪明的说服者知道他们不必赢每个小战场来赢得整个战争。当有助于整体原因的时候,他们更多愿意牺牲。他们准备找到最容易的方法实现“yes”。通常,在无论什么可能的情况下,给你想要的,是简单的。在Kavin曾经的借贷的日子里,他们经常要面对他们已经得到,依然问他们要的承保人。不是就这一点和他们争论,Kevin他们会同意这些文件,为这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节约一点自己的精力。在你让的地方让,在重要的事情上坚守。选择成功远高于成为对的。 6、他们知道何时闭嘴 成功的说服者了解,用无休止的口头争辩,对于那些经常争吵的人,这场仗是不会赢的。让别人服软不是一个有效策略。他们认真地支持他们的论点,记录那些可以帮助结束谈话的问题。然后他们退下来。最伟大的销售培训者TomHopkins仍在教他导师J.DouglasEdwards 那几十年来的技术。他最重要的课是,“无论什么你问一个闭合问题,闭嘴。第一个说话的人,没戏了。” 7、他们知道何时退出 急迫和立即常常是真的说服的敌人。虽然通过紧急,可能完成一个没有那么意义重大的销售,但是深入的想法需要时间和思考去扎根。伟大的说服者将你带入他自己的时间体系中。他们会给你空间和时间认真考虑他们的立场。他们明白没有什么比你在他们的行为上自己说

咨询心理学——咨询技术

咨询技术 1、尊重 2、真诚 3、共情(通情达理) (1)含义: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是一种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伊根二层次划分法: ①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②初级通情达理是指咨询师回应求助者、明白求助者表达的感觉想法 ③高级通情达理是表达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 逃避的部分。 (2)意义: ①促进咨询师更准确的把握材料②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③促进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三)注意事项 ①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②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同仁 ③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适度共情④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⑦咨询师应不断验证自己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4、积极关注 (1)含义: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作用:①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②咨询师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对求助者信心和对咨询工作乐观的态度 ③促进双方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3)适用范围:咨询师应该多鼓励求助者积极面,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4)注意事项: ①态度真诚②实事求是,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③要有针对性(对方需要的、符合咨询目标的) ④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⑤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 ⑥启发求助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鼓励自己 (二)参与性技术 1、倾听 (1)含义: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倾听包括咨询师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内心的专注。 (2)意义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3)如何倾听 ①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感受,既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内容,又要听出其省略的和没有表达的内容 ②要有参与,有适当的言语性的或非言语性的反应 ③理解求助者,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的思考,鼓励其宣泄 2、询问 A、开放性询问 (1)含义: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

说服心理学

关于衰减效应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重复接受刺激的神经区域所产生的钝化。这种钝化使得神经对重复性的外界刺激变得反应迟钝。人们俗话说的…审美疲劳?,就是这种钝化的体现。因此,富裕后的人们即便天天吃大餐,对美味的感觉也变得淡漠;正所谓…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当然,这种钝化在停止刺激一段时间后是可逆转的。在解决这种重复刺激所带来的衰减时,人们只要多换换花样,用一些新鲜的刺激就可以带来新的快乐。但也存在一种情况,即便新鲜的刺激也无法带来新的快乐。那就是快乐荷尔蒙的存储短期内耗尽时。下面我们看另一种衰减。 第二种衰减是与享乐机制相逆的一种具有保护性的反馈机制。 当人在一顿美餐从饥饿到饱足的过程中,从开始的香甜美味感觉让人情不自禁狼吞虎咽,到饱足后看见食物就起腻。这种感觉上的变化,即非因为神经末稍的钝化,也非因为荷尔蒙的存储显著下降,而是因为与产生饥饿感的神经中枢相对应的有一个饱食中枢,饱食中枢在胃部撑满后,会接到信息,并产生对食物起腻的感觉,以使人不致于饱食过量,撑坏身体。 除了食欲外,人在其他方面的欲望也有类似的负反馈机制,以保护身体不被过量的纵欲所伤害。 第三个原因,快乐荷尔蒙源物质的存储量与敏感度的关系。你知道,既然长期禁欲者能将一段时间内的快乐荷尔蒙积累到某一时间释放,人体内的快乐荷尔蒙当然是可存储的。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与快乐荷尔蒙存储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快乐荷尔蒙的存储,前面说过,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座水库。当这座水库水位较高,甚至溢出时,这时,释放快乐较为容易,较少的外界刺激,就可以带来强烈的快感释放。比如,人在贫穷时期,偶尔才能吃一回肉,那么吃肉的感觉特别美味,带来强烈的愉悦满足感。这和贫穷时期人们的荷尔蒙水库排放机会少,因而水库经常处于满溢状态有关。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满足各种欲望的机会较多,荷尔蒙水库经常被排放,水位就经常处于较低状态,水位越低,排水量越少。同样的消费,同样的外界刺激,所汲取的快乐就远比不上水库较满时的状态。

心理学动机和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