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题备用--_第八章_教学(上)

考题备用--_第八章_教学(上)

考题备用--_第八章_教学(上)
考题备用--_第八章_教学(上)

考题备用--

第八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分,共40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 ) 。(0

2.4)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02.4)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

于( A ) 。(02.4)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02.10)(08.10)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5.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B )。(03.4)

A.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特殊的实践过程

D.师生交往活动

6.(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03.10)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03.10)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03.10)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04.1)

A.教学工作

B.智育

C.体育

D.德育

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 A )。(04.10)

A.教学模式

B.教学原则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过程

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

..的是( C )。(05.10)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B )。(06.10)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13.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C )。(07.4)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14.《学记》中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 B )原则。

A.因材施教

B.系统性

C.启发性

D.巩固性

1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6.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C )。

A.“各因其材”

B.“学而时习之”

C.“开而弗达”

D.“人不知而不慍”

17.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是( A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共青团活动

18.教学模式是以( D )为基础形成的。

A .教学理论

B .科研成果 C.教学计划 D.教学实践

19.杜威的设计教学法属于( A )。

A.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B.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概念获得模式

20.巩固性原则强调( C )是巩固的前提。

A.复习

B.实践 C .理解 D.作业

21.因材施教是指让( A )。

A.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B.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规格和基本标准

22.“面向每个学生”体现了( A )原则。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 .巩固性 D.理论联系实际

23.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D )。

A.小组合作学习

B.分层教学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制

24.与讲授法相比,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更关注( C )(08.10)

A.学生是否参与学习

B.学习结果

C.学习过程

D.对学习过程结果同等关注和重视

25. 把教学进程设计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的教学模式是( A )(08.10)

A.设计教学模式

B.发现学习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模式

26.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是( A )(07.10)

A.罗杰斯

B.布鲁纳

C.布卢姆

D.赞可夫

27.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了( B )

(07.10)

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8.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倡的范例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即( C )(08.4)

A.个性、类性、综合性

B.稳定性、可行性、动态性

C.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D.德性、智性、体性

29.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探索,改变师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由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环节的构成是( D )(08.4)

A.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C.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D.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

30.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 C )(09.4)

A.传授知识

B.培养技能

C.培养人

D.育德

31.对教学模式研究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是美国学者( A )(09.10)

A.乔伊斯和韦尔

B.柯尔伯格

C.杜威

D.布鲁纳

3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是( C )(09.10)

A.以学生为本

B.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C.给学生以安全感

D.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33.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枝如接知”体现了教学的( B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或2分,共10分;如单项选择每题2分则无多项选择)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 ABDE )。(03.4)

A.诱导学习动机

B.领会新教材

C.拟定解决课题方案

D.巩固知识

E.检查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CD )。(04.10)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3.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BCDE )(06.4)

A.设置问题情境

B.确定问题或课题

C.总结评价

D.执行计划

E.拟定解决课题方案4.属于社会类的教学模式包括( ABD )(06.10)

A.直率性训练模式B.角色扮演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D.课堂会议模式 E.群辩法模式

5.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下列属于单一课的有( ABCDE )(08.10)

A.新授课

B.复习课

C.测验课

D.练习课

E.实验课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0

2.10) P271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方法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2.启发性原则(0

3.10)(08.4) P268

指在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3.教学模式(03.10) (0

4.1)(0

5.10)(07.10) P261

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

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4.教学 P251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5.直观性原则 P266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6.系统性原则 P268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7.巩固性原则 P269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8.量力性原则 P270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9.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P272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10.因材施教原则 P273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11.教学组织形式 P278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与安排等问题。

12. 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09.10) P257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古城、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四、简答(2004.4开始改为每小题5分,共25分,以前为每题6分,共30分)

1.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04.1) P273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2.为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04.4)P257

教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的规律等等。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古城、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3.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0

4.10)P274

赞科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根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一般发展是指学生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他的教学原则体系是针锋相对地在

批判和否定凯洛夫原有的五条原则体系基础上形成的:

(1)高难度原则。赞科夫认为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和一般发展。因此提出与之相反的高难度员额,强调要讲教学建立在高水平之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种能为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不断提供丰富食物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迅猛的发展。

(2)高速度原则。赞科夫反对巩固性原则,主张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就要向前进,就应当交给他们新的知识,以广度求深度。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赞科夫提出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尽可能在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规律、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规则的基础上,形成读、写、算技巧。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主张要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应当能够理解知识得来的过程。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科夫认为,对于差生要特别注意发展其智力和个性品质,这才是提高他们的根本方法。

对于赞科夫的原则体系,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高难度和高速度的原则,受到比较多的质疑,集中在什么样的难度和速度是合适的。其余的三条原则,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肯定和好评,被认为是对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突破。

4.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系统性原则?(06.4) P268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08.10)P266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6.简述教学的任务。P252

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7.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P253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活动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过程则是通过活动得以展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在本质上的含义是相同的。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3)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8.常用的教学模式类型。P261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9.简述每一条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P267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的不同、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和障碍时,才需要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管擦,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68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是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的,从而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子啊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至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系统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69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于学生的要求。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理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巩固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69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教师应当首先保证学生学懂学会,才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教师应当熟悉并且善于运用心理学的关于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组织安排巩固,以提高巩固的效率。

(3)巩固的具体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应当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作业量控制在恰当的范围。

量力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70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及时掌握心理学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新的成果。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教师要具体研究的问题包括: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准备情况如何?思维和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可能

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于学生的具体研究,由教师自己

来把握。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71

(1)坚持正确的方向。教师要主动地、适时地、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教师作为社会公民,享有思想和信仰自由,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坚持和维护社会基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

(3)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特别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4)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具体特点,自然低讲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72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实践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

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很容易沦为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及时交流体验,表达感受。

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73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10.班级授课制的特征。P279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间歇和休息。

11.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P148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讲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反对教师中心,注入知识,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学习的自由”,针对这种教学模式,他提出了一些相当于原则的基本教学要求:

(1)以学生为本。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将注意集中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中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究竟想学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学习与成长?

(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人的学习总是有所侧重,一种是“要我学”,一种是“我要学”。只有学生自发的学习,即符合学生本人意愿和需求的学习,才可能达到“我要学”的境界。

(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新的教学内容,虽然有时候会使学习者感到它对自己的价值,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总是会对学习者形成压力,产生威胁,从而妨碍学习。教学应当尽可能地解除和降低这种压力和威胁,以便支持学生的学习。

(4)给学生安全感。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罗杰斯所期望的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允学生做出个人选择,而且承认学生选择的合理性,只有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学生才能获得安全感,从而产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五、论述(共25分;04.4以前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析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03.4)P280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是的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是的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逐渐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乏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2.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06.10)P27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学生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学习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和创造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在当前贯彻这一原则还特别应当强调教

学要联系学生实际。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在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和教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许多新的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5)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实践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6)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7)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学生发展的实际。(8)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很容易沦为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及时交流体验,表达感受。

3.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07.4) P273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的中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和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有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4.你是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的?结合教育现实谈谈教学组织形式在当今有哪些新的变化?

(08.4) P280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是的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是的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逐渐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乏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5.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13分)(09.4) P268

指在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是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的,从而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子啊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至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8第八章教学(下)(20210208022548)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教学工作以 ( ) 为中心环节。 A 、备课 B 、上课 C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 、课外辅导 2、 ( )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 、备课 B 、上课 C 、课外辅导 D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3、 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 。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教科书 D 、教学参考书 4、 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 ) 。 A 、检查复习 B 、组织教学 C 、讲授新教材 D 、布置课外作业 5、 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了解学生接受情况,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教学 环 节是 ( ) 。 A 、组织教学 B 、检查复习 C 、讲授新教材 D 、布置课外作业 6、 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教学环节是( )。 A 、组织教学 B 、检查复习 C 、讲授新教材 D 、布置课外作业 7、 ( )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A 、课外辅导 B 、布置作业 C 、检查作业 D 、课后练习 8、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 ( ) 。 A 、填充题 B 、选择题 C 、判断题 D 、组配题 9、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 )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10、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称为测量的 ( )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11、 通过一次测验,高水平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这次测验的 ( ) 指标 12、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 ( ) 。 A 、个别教学 B 、分组教学 C 、道尔顿制 D 、现场教学 13、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是 A 、现场教学 B 、复式教学 C 、分组教学 D 授课制作理论论述的教育家是 ( ) 15、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著作是 ( ) A 、《爱弥尔》 B 、《大教学论》 C 、《普通教育学》 D 、《学记》 18、 19 世纪末一些国家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 形式( )。 A 、个别教学 B 、分组教学 C 、现场教学 D 、复式教学 19、外部分组是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按学生的( )编班。 A 、居住远近 B 、发展水平 C 、知识经验 D 、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20、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 A 、现场教学 B 、复式教学 C 、分组教学 D 、班级授课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 ) 。 、个别教学 1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 A 、培根 B 、卢俊 C 、洛克 D 、夸美纽斯 16、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 A 、 1852 B 、 1862 C 17、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年。 、 1878 D 、 1897 )。 C 、正蒙书院 D 、南洋公学 采取了新的教学组织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下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的内容: 领会: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 理解”研究的整合: “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怎样有效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这种取向有时被称为“程序主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内容的研究取向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体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把课程视为“符合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2.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 (1)二者相辅相成。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从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 (2)二者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是指向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转变。 3.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 整合:“量的研究”的内涵; {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应用于一切情境。“质的研究”的内涵(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与“实在”的专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之关系。(课程研究的方法应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以下是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领会: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1)是文化交往与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国际性则是不同民 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能力。 (2)国际性与民族性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国际性领先于民族性,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 2.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涵义 在民族和文化交往当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 3.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高质量之间的关系 (1)平等与高质量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平等强调的是机会均等,高质量是

课程与教学论平时作业讲评

课程与教学论平时作业讲评(2) 《课程与教学论》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于本教材比较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形成性考核册中涉及到新课程实际的题目比较多,在四次作业评讲中,将分别讲解一下主要的作业题,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各章教学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兰色是说明和解释。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课程组织;第四节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此题的着重点在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三组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即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分析: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来说,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积压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一贯主张。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的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科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各有其利弊。 本题需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的不同组织方式,结合新课程实施现状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课程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因素此题的着重点在于分清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分析每种因素如何影响课程实施。 分析: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主要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包括校长和教师 (3)学校外部的因素。包括:校区和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分析入手,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征,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是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有效补充。 [标签]现代远程教育 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是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有效补充。现行的高职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教与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的目的。 一、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培养人的新型教育形式,既是现代信息技术、传媒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更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产物。其优势在于它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更生动、更大容量地表现教师讲授的内容。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就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为实现其教育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包括从传统的黑板、粉笔等教具一直到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电视直播、电子黑板等现代教学媒体及设备,也包括那些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抽象出来的,解决远程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策略、系统科学和教学设计理论等。近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发展应用非常迅速,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电视直播、电子黑板等现代教学媒体及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其应用的范围、程度和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今后的远程教育手段的发展趋势,是向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最优化方面发展,将是文字、音像、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并存且综合运用于教育的局面。 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及其问题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使之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主要包括课堂上的模拟练习、实验、实习、实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特征包括:首先,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为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在职业能力和素质结构基础上;其次,实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评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评讲(2) 责任教师吴南中 《课程与教学论》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于本教材比较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形成性考核册中涉及到新课程实际的题目比较多,在四次作业评讲中,将分别讲解一下主要的作业题,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各章教学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兰色是说明和解释。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课程组织;第四节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此题的着重点在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三组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即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分析: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来说,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积压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一贯主张。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的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科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各有其利弊。 本题需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的不同组织方式,结合新课程实施现状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课程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因素此题的着重点在于分清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分析每种因素如何影响课程实施。 分析: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主要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包括校长和教师

2020远程教育心得体会(4篇)

2020远程教育心得体会(4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2020远程教育心得体会(4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国培计划——xx农村义务教育远程教师培训”是我期盼已久的学术盛宴,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朝圣的殿堂。xx年7月12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正式启动,我有幸成为“朝圣”的一员,随之也开始了小学语文“国培计划”农远教育培训。我非常珍惜难得的“充电”机会,兴奋地坐在电脑前,观看专家精彩的讲座,与专家和全国的学员虽“远隔千里”,却“近在咫尺”地交流着,切磋着,在教育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 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主要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课程改革的方向及教学的一些环节,选择了六个主题作为培训的内容,它们是:口语交际,让学生“动”起来,“多认少写”背景下的识教学,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作文,农村小学怎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对新课程实施有更直接的认识。 专家们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阐述简要而精辟,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教育名家的讲座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品质的“文化大餐”。费蔚老师的专题讲座《口语交际,让学生“动”起来》,让我走出以往口语交际教学的误区,让我也明白: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交际话题、营造交际的氛围,还要让学生“能”交际(也就是要创设交际情景和形成

交际共体),创设交际情景需要做到模拟真实情景、提供典型案例、设计问题情景等。为我今后可以交际的教学指出了方向。张化万老师的《让学生快乐有效的习作》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想听了张老师的作文课,我今后的作文课也不会再是枯燥乏味的了,而是会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习作。本次培训我最关注的是沈大安老师的《农村小学怎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因为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怎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教学资源匮乏,有的时候干脆把综合性学习当做阅读课或习作课来教。听了沈老师的课我才知道怎样挖掘本土资源和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我觉得这次培训是最有效的,是一次对自己“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专家们的讲座中有不少经典课例,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诗意洒脱或智慧灵动或清新自然或朴实无华或巧夺天工或行云流水或浑然天成。课堂上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其实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魅力。点点滴滴的细节传达出他们对课程深刻醇正的解读、对学生博大人文的关怀。所以,从专家们的讲座里我读出了自己的“故事”,整理着自己的思绪,想着自己的课堂。他们的讲座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不是眼前意义上的“学来一点招数,解决我的教学问题”,而是以理论指导来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使我更自信地走在路上…… 这十天,是我人生中一段高度浓缩的旅程,让我体验到成长的满足。感谢“国培计划”——如果没有遇见“你”,我怎么会如此坚定地走在“朝圣”的路上? 远程教育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各种媒体或网络自学的一门新兴教育体系。在这里有我们渴求的书林瀚海,无论是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第八章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 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D 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A 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 C 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B 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C 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B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D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D 10.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A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教学(教育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双主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课程概念的关系。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泰勒,社会经验)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与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梁启超——趣味教学思想 蔡元培——“自动自学,自主自研” 陶行知——“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 理论观点:斯金纳为例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

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总结

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总结 课堂教学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学习教育分类:个人资料今年暑假, 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通过学习、讨论,使我学到了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我的思想有了一次较大的更新,为以后的工作积蓄了力量、理清了思路,更加明确了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争当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首先,要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教育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理论将有力地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这次远程网络培训,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 舞台,加入了新的观点,向教师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思维,全 面诠释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 关系,让我们有了可以借鉴的东西.在由原来过多的关注基础知识和 技能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另外,教师自身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应当 考虑如何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促进教 学水平的提高. 第二,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 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 新型人才.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技能.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三,要坚持与日俱进,弘扬创新精神.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 德育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德育 [日期:2008-10-18]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云南省事业单位2010年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考试培训火热报名中,选择了千万不要错过... 文山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考前培训班招生详情查询红河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培训详细信息查阅 一、名词解释 1.德育 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3.德育的社会功能 4.德育的任务 5.道德教育 6.政治教育 7.思想教育 8.小学德育 9.小学德育过程 1O.爱国主义 二、单项选择题 1.( )是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4.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社会实践教育 5.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基础B.途径C.关键D.内容,

6.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7.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手段B.方法C.途径D.内容 8.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B.政治思想教育C.政治课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9.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 1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1.衡量小学生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12.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3.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4.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导向性原则 15.( )是为达到德育自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阅读材料: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第十二章 一、重要概念与

阅读材料: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第十二章 一、重要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课程研制概述 一、课程研制:是指精心组织的设计、实施、评价并管理课程的动态过程,意在改进课程功能和提高学习走教学质量,包括从提出变革课程的动议、确立理论原理、编制课程文件、实施课程、开展教学与评价课程等一系列复杂事项。 二、课程研制的阶段: 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①、课程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制定课程计划或方案,研制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教材以及开发课程 资源等活动过程。 ②课程实施:实质上就是把规划阶段研制的课程计划方案变成师生的教与学行动。 ③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研制过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预期教育目 标是否实现,学习和计划是否获得成功。 政治方面的参与者 学校方面的参与者 三、课程研制的参与者 教育系统方面的参与者 公众 社会 四、课程研制的特性:课程变迁,课程创新,课程改革 课程变迁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 课程创新课程 改革 五、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改变课程领域的价值命题基础上革新课程形成和组成成分的专门活动。课程改革有必然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的类型:

全国性课程改革 按空间范围分: 区域性课程改革 学校性课程改革 更替性课程改革 按承担的任务: 试验性课程改革 整体课程改革 按所涉内容: 局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形式:突变式 渐变式 渐变与突变统一式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1、课程改革的“钟摆现象”:课程改革中两种对应而对立的课程理论、价值取向、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形式等,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地此消彼长,然后有彼消此长,从而实现着课程的不断发展。 2、课程改革的系统性:课程结构改革的系统性 (有三个层次) 课程研制过程的系统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 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 要符合整体的系统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涉及课程内容、课程平衡、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问题就是课程内容问题 2、课程平衡是指选入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各类课程及其所包含的课目主次分明、比例相当,满足 学生的潜在需要和合乎社会价值观标准。 3、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课目或主题,根据一套预订准则而有机结合在一起, 意在恰当地覆盖整个学习领域。 4、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之间关系是动态的,大致存在“从内容到结构”“从结构到内 容”两种关系模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八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备课 (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 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2 ?课题(单元)教学方案;3 ?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二、上课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以 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综合课大体上由如 下五个环节构成。 第一,组织教学。第二,检查复习。第三,掌握新知识。第四,巩固新知识。? 第五,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2。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 度; 3.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 4.对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说来,这些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及时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第二,了解学生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情况和学习条件。第三,查明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四,与家长联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二是做好对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辅导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对优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拓展学习的深度、难度。第二,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测验与目标 测验是要考查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谓教学内容的目标是指学科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的知识等,行为和发展的目标是指心理操作和身体发展方面的目标。 (二)试题类型 在目前常用的测验中,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供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出题者编制的问答题、 解答题作出答案。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试卷提出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第八章 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名词)★★★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如课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质量。 二、教学的任务 (一)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简述)★★★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近些年以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述 在一些发达国家,对教学任务的表述,比较常见的就是将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相当国内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或者能力的培养(相当国内的智力和体力)的任务置于获得知识的任务之前。 近年来,我国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表述上,采用了类似了发达国家的方式,将思想感情和能力的培养置于教学任务中居前的位置,同时将学习知识的创造力放在靠后的位置。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了解)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发展说的历史很长,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近代的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以及现代的杜威、皮亚杰、赞科夫等人,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从逻辑上很容易落入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关系这个古老的命题之争。发展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的实践说着眼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自主行为者(老师或学生)具体的感性的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学校名称国家开放大学 姓名刘小敏 学号1415001254740 专业会计 教育层次本科 入学时间2014 秋季 指导教师___________

论文提纲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一)优化课程设计 1.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 2.提高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 3.开发特色教育培训资源,形成特色教育培训品牌 4.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学科建设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总结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电大教学过程两个并驾齐驱的轮子。遗憾的是,多年来,在电大机体内存在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顽疾,一直影响着电大的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从明确概念、内容、优化设计、完善条件、积极探索等方面,探讨和构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内容;模式 近年来,随着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电大教育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倾向在电大教学过程仍普遍存在。而远程开放教育师生之间的时空相对分离的特性,给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客观上造成障碍。《“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期评估自评报告》指出:“实践教学是远程教育的难点之一,也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1]因此,切实解决实践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实践教学就是在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基础上,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2]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这一概念应包括以下含义:①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来的,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②实践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一定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理解班级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了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班级授课制 教学难点:如何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教学组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教育也是如此。 特点: ①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关系, ②学生年龄不等,程度不齐,学习内容进度不统一; ③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 这是当时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1)早在16世纪,西欧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3)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2019-2019学年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19-2019学年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教育工作总结 2019学年教育工作总结乐斯尼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远程教育工作从一个新鲜事物转变成教师手中理想的教学工具和手段。通过一年的努力,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下,我校远程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扎实有效。现将有关工程工作总结如下: 由于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学校得到了项目各室的门牌、各项制度的上墙框、以及各种登记册。其中有《管理人员职责》、《设备管理制度》、《光盘播放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收视室教室管理制度》等,在安装项目时,我们就及时地认真学习,并把各项制度框挂上墙,严格按制度开展工作。 一、认真完成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教学、教研及维护工作。 1.管理员必须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IP资源,及时整理和制作光盘,及时预告。并填写《远教资源接收、下载登记表》,将下载、接收的信息资源分类,对有用的资料刻录成资料光盘,使用前必须填写《远教资源使用情况登记表》。并坚持周一至周 五全时段下载、接收信息资源,由刘孝安老师负责每天按时下载、接收,认真做好进行数据的保存、整理,把远程教育资源刻录成

光盘保存,并为教育教学之用。 2.认真执行仪器、设备保管完好、干净,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管理各种仪器、设备、机器的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熟悉各种仪器的保养和维修要求,并动手保养和维修,延长使用寿命。 3.按时完成远程教育教学工作,备好课、上好课,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努力做到能用、会用、好用真正的做到为教学服务项、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 4.经常向师生进行远程教育仪器和遵守管理制度的宣传与教育,制止一切不规范行为。 5、重视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证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内不发生任何责任事故。每次使用都必须做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前先查看设备物理连接是否良好,电源供电是否正常,使用时先学习操作须知严禁违规操作,操作时必须在管理员的指导下进行,所有设备不得随意挪动,确需挪动时,必须轻拿轻放,使用后,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认无误后,按正常操作关机,切断电源,待设备冷却后,罩上防尘罩布。另外,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经常保持室内通风、透气,防尘、防潮处理,遇阴雨天气,切断总电源,确保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