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京剧艺术特点

京剧艺术特点

京剧艺术特点

1、京剧艺术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

西皮两个系统。

2、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为生、旦、净、丑

四大行。

3、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4、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

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5、多用虚拟性动作,把生活中的事物通过

抽象的表演,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的效果。

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京剧文化与艺术: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姓名:左丹妮 学号:41001089 专业:经济学基地班 京剧是一门艺术,承载着智慧而源远流长的艺术。它是中国的国粹,经历过巅峰,受到过人民的热切追捧。而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接纳京剧,唱京剧,京剧艺术也在慢慢地成为回忆…国粹不可丢,但是如何再次让京剧艺术发扬光大,让梨园走进寻常百姓家,也是京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京剧艺术该怎样吸引青年观众,让这门国粹传承下去呢? 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很多文化和很多艺术都慢慢走向边缘化了呢?比如,油纸伞的制作,修钢笔的技术,补鞋子…等等等等,一些传统手艺,慢慢地慢慢地就被淘汰掉了,它们在历史的一段时期之内都曾经是被许多人所接受的,而传承的人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当艺术面临消失的困境,我们思考的应该是艺术如何与时代相结合,在创新的条件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京剧被流行音乐取代,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所理解的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是也不妨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1.京剧唱腔吐词速度太慢,在快餐文化的今天,与时代步伐不相一致。 2..对于不了解京剧的人来说,有些发音听者不能够完全听清楚,我是这样子的,我相信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和我的观点是相同的。 3.流行音乐多元化,有抒情,有摇滚,有古典…相比之下,京剧形式单一,且题材老旧,在市场竞争中必定处于劣势。 4.对于不是京剧爱好者的普通听众来说,京剧不仅进度慢,发音听不准外,时间也比较长,听着比较费劲,需要仔细听才能明白其中大意。人们往往会失去耐性! 以上几点只是个人对于京剧艺术现状的一些理解。当然,要吸引青年观众,也该从这几点着手解决。 其实可以看出来国家为了不让京剧这门国粹消失殆尽,在每年的春晚上都专门有一个版块“梨园春”宣扬京剧。我也相信李玉刚的横空出世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实力不错,我更相信是因为时代需要一个人来代表京剧艺术,只是他成为了幸运儿。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我不一定会唱京剧老段子,但是我会唱《新贵妃醉酒》。也许,《新贵妃醉酒》并不能算是非常正规的京剧,更可以说偏是流行一点,但是大众喜闻乐听,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更可以说是为京剧创新找到了方向! 所以,首先,我认为,京剧要吸引年轻人,就必须要去除一部分陈旧的唱腔,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使之和时代相契合,才能保证大众接受度。 第二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宣传。影视作品无疑是推广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霸王别姬》,陈凯歌的这部作品有效地推广了京剧!当然,一部《霸王别姬》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霸王别姬以及更多的李玉刚,来推广京剧艺术。 第三个元素就是京剧的故事性。其实京剧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演员们的功底好!但是故事不新鲜,都是一些历史题材,几年来也出不来个新故事。如此,如何抓人眼球呢?当然,由于京剧现在的处境,研究的人少,受众也不广,本身限制了人的研究。背后所需要的,还是国家的支持! 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每一样艺术文化都能够永葆青春。但是我也相信,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使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其他文化如此,京剧亦如此!

京剧艺术的现状及发展

京剧艺术的现状及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看?京剧现状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艺瑰宝,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京剧是国宝,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自从徽班进京,京剧就开始形成。在清末,就出现了谭鑫培、杨小楼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以后又出现了以四大花旦、四小花旦、马派、谭派〃〃〃〃〃〃等一系列流派,使京剧艺术走入了成熟期、鼎盛期。以后一直为国人喜爱,中国也为有这样的艺术而骄傲。 京剧艺术更是给了我们独特的美的享受。京剧完美表现追求意境美的主张,它贯穿在一切表演手段中;无论哭、笑,还是辱骂,无论是鞭笞,还是杖打,即便是顶风冒雨,或者是临死挣扎必须是以‘唯美’的创作标准,演员必须把内心的真实体验,赋予形体外在的表现美。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哭与笑?要求哭;要哭得美,笑;要笑得艺术,它决不是生活中的真哭,真笑。而京剧艺术正是运用这个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智慧,才升华了艺术表现的伟大价值。它与历史同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播作用。京剧演出盛况直至六十年代末,京剧它一直是百姓喜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娱乐的主流艺术。这魅力无穷的京剧艺术能像魔幻一般叫世人着迷,那是京剧它有一张极尽民族表情的面孔,它有着代表中国人性格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表达方式,经过长期磨砺被证实的就是那种完美表现的艺术追求。京剧正是通过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震惊了世界,是中国的?国粹?传到世界各地。 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 随着90年出生的一代人开始占据文化领域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中国传统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年轻人对流行的音乐电影更感兴趣,京剧这被称为?国粹?的艺术已经被我们渐渐淡忘。 从过去的万人空巷到现如今的鲜有人闻,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当代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文化丰富,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文化间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而那犹如高空明月京剧就显得没那么接地气了。 二是创作人才匮乏。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京剧院团,虽然已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表演人才队伍,但是,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创作人才,却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京剧需要领头人,需要像梅兰芳、谭鑫培那样的大师,二反观目前京剧界的现状,大师们基本上都已老态龙钟甚至故去,各个流派青黄不接,早在2012年张学津先生去世时,大家就曾言世上再无马派,而最近戏剧界更是哀伤连连,四月底,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爱子、梅派艺术当

谈京剧艺术论文(最新)

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

京剧的形成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 京剧的产生要从徽剧说起。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时,征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曲班子赴京做庆贺演出。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继续留京献艺,他们的精彩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与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且不断吸取当时流进北京宫廷和民间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北京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出南北观众都能接受的戏剧语言——韵白。这样京剧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最初称为“皮黄”又称“京调”。1840年前后,京剧便成为了继昆曲之后在全国风行的主要剧种。到了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京剧便盛行全国。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十三位著名艺人,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作参照清代中期画家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用工笔重彩绘制而成。《同光十三绝》是一幅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绘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此画的诞生又为研究京剧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变中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其中京剧在戏曲各大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京剧男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梅兰芳大师对于男旦艺术的改革与深入研究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勇于改革与乐于创新的精神促使男旦这门艺术门类在上个世纪初期在全国迅速流行发展起来,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艺术中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以梅派艺术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从梅派艺术的改革、唱腔艺术特征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戏曲流派;京剧;梅兰芳;男旦艺术 京剧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大师,其中以京剧的“四大名旦”最为著名。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大师开创了京剧男旦艺术的鼎盛时期,梅派艺术在其努力发扬下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喜爱,从而开辟了戏曲流派一个新的方向。 一、梅派艺术唱腔的改革 (一)梅派艺术之兴起由来 京剧诞生于1840年左右,在早期处于主流地位的是老生唱腔,当时以旦角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在京剧总剧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男旦角色更鲜少。直到上个世纪初,京剧男旦表演在梨园中大获成功,首次出现了“生旦并重”的崭新格局,其中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之后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冲突促使了男旦文化的诞生。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男旦艺术被视为封建文化遭到封杀,男旦培训课程也从全国各大戏校中取消。改革开放开始后,京剧的舞台也被开放,舞台上又出现了男旦的身影,但却伴随着各种不同的争议声。近一百年以来,关于乾旦和坤生两者的争议一直都不曾停息过。在梅兰芳先生的努力改革下,京剧艺术中的旦角行当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梅派艺术也在时代的不断地变迁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重要地位。 (二)对于传统唱腔的突破 从1914到1924年间是梅兰芳先生在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其独特表演风格也在此期间慢慢形成,梅派艺术由此应运而生。梅派选角儿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声音清亮、甜美、宽圆都要具备,特别是清亮、甜美的嗓音为上乘之选。梅兰芳在其艺术生涯前期对于唱腔的创新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戏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梅兰芳在这一时期的新编剧目中尝试了许多新颖不同的唱腔,对传统唱腔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经过梅兰芳先生和他的琴师王少卿的反复推敲实

京剧脸谱图片大全

[标签:标题] 篇一:京剧脸谱的列表图片带脸谱人物名字的 京剧脸谱的列表图片带脸谱人物名字的 脸谱的色彩含义 脸谱的色彩运用有一定的内容和含义,它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因素。红色: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如关羽。 紫色:表现骁勇、刚毅、正直、坚强、胆大。如杨延昭。 黑色:表现公正无私的,如包公;表现暴躁、鲁莽、耿直的,如张飞。白色:大多表现阴险、狡猾、居心叵测。如赵高。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如《南阳天》中的廉颇。 褐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金、银色:用于佛祖和神仙一类人物,如如来佛、二郎神。有时也用于一些比较有法力的精怪。 净角紫色脸:紫色介于黑红两色之间,刚正威严的人物和忠义厚道的人物常用紫色脸。如《鱼肠剑》中的专诸,《武科场》中的常遇春,《大保国》中的徐延昭,有些人物在小说或者民间口头文学中描述为紫脸膛,因而使用紫色脸,如《恶虎村》中的濮天雕,《招贤镇》中的费德功,《战长沙》中的魏延。有的人物用紫色脸是为了与同台的其他角色区别,如《百寿图》中的北斗星是相对于老生的南斗星,显得威武,而《柴桑口》中的庞统用紫色脸膛是表示其相貌丑陋。 净角粉红脸:粉红色脸一般象征年迈的红脸人物,如《取洛阳》中的苏献,《盘河战》中的袁绍,《四杰村》中的花振芳等。 净角绿色脸:绿色脸一般寓意为勇猛暴躁,与黑色脸有相近之用意,有些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使用绿色脸。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庆顶珠》中的倪荣,《失子惊疯》中的金眼豹,《响马传》中的程咬金等。 净角蓝色脸:蓝色一般表示刚强阴险,在脸谱中蓝色与绿色的寓意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性格刚强的人物,如《取洛阳》中的马武,表示人物阴险性格的如《薛家窝》中的谢虎,《剑锋山》中的焦振远,《连环套》中的窦尔敦等。 净角黄色脸:黄色脸寓意人物骁勇剽悍或凶暴残忍,如《车轮战》中的宇文成都,《洞庭湖》中的杨么,表示人物凶暴残忍性格的如《鱼肠剑》中的姬僚,《战宛城》中的典韦等。白脸表示奸诈,如《群英会》中的曹操; 红色表示忠勇,如《单刀会》中的关羽;有些反面人物也勾以红为主色的脸谱,这是具有讽刺意义,如《法门寺》中的刘瑾,表现其养尊处优。 黑色表示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如《秦香莲》中的包拯。蓝色表示刚强,骁勇,有心计,如《连环套》中的窦尔敦。 黄色表示骁勇剽悍或凶暴残忍,如《南阳关》中的宇文成都。紫色表示刚正威严,稳练沉着,如《鱼肠剑》中的专诸。绿色表示寓意为勇猛暴躁,如《响马传》中的程咬金。 粉红脸象征年迈,如《取洛阳》中的苏献。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如《蟠桃会》中的二郎神;有的将官为表示英勇无敌也用金色,用来助增脸谱的威仪,如《挑滑车》中的金兀术。 粉白脸,又称抹脸,即用白粉涂面以示不以真面目示人之意,一般为奸诈之人。勾粉白脸的角色一般戴髯口(胡须),髯口与脸谱上的眉目鼻窝颜色一致:黑眉、黑鼻窝者戴黑髯口(如《群英会》之曹操);灰眉、灰鼻窝者戴黪髯口(如《宇宙锋》之赵高);紫眉、紫鼻窝

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

用一生去传承梅派艺术

用一生去传承梅派艺术 同学们,你们喜欢京剧吗?能说出哪些京剧名人的名字呢?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的这位京剧名人,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最小的儿子,梅派京剧的重要传承人。他便是人称“小梅郎”的梅葆玖先生。 瞧,这位儒雅的老人,便是梅葆玖先生。他1934年3月29日出生于上海,10岁开始学艺,13岁便正式登台演出,18岁与父亲梅兰芳同台,有很多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代表作,比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为梅派京剧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意外的“接班人” 说到梅葆玖为什么会走上京剧表演这条路,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他出生在京剧世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所以天生就该走这条路。其实梅兰芳最初选定的传承人并不是他,而且他最初的志向也并非唱京剧。“如果没有白喉流行,我可能和四哥、五哥一样,做我想做的工程师了。”梅葆玖曾这样说。 梅派传承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漂亮”,在梅兰芳的几个孩子中,梅兰芳最初相中和重点培养的是三子梅

葆琪。梅葆琪不仅很有京剧天赋,而且与梅兰芳非常神似。可惜的是,这个天生的好苗子,却在8岁时被白喉病夺去了生命。 三哥过世后,梅葆玖因为外形条件最符合男旦要求,成为了父亲的培养对象。在他10岁时,父亲便让他试演了《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梅葆玖不仅嗓子好,而且扮相台风都非常不错。为了培养梅葆玖,梅兰芳请了很多名师来教他京剧、昆曲……起初,梅葆玖学戏需要老师盯,因为比起学京剧,他更爱捣鼓自己喜欢的无线电、飞机模型等。后来,他逐渐学得了很多京剧知识,开始登台演出。18岁时,他与父亲同台演出,并跟随父亲四处巡演。有了这样的历练,梅葆玖学到了很多梅派真传,唱腔越来越圆润,扮相、台风也越来越好,不少人称他为“小梅郎”。1961年,梅兰芳去世后,年仅27岁的他挑起了弘扬梅派京剧的重担。将梅派京剧传承下去,成了他的使命,也成了他的责任。 超前的“革新家” 梅葆玖继承父亲的衣钵后,便一直致力于弘扬梅派京剧艺术。他向父亲的琴师请教,结合自己所学,用心领悟梅派精髓,将梅派京剧学到了家。舞台上的他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一个个经典曲目,让人们记住了他这个“小梅郎”,也记住了梅派艺术。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第一讲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一、京剧的形成 三次合流: 1、京秦合流:京腔与秦腔。 2、秦徽合流:秦腔与二黄。 3、徽汉合流:二黄与西皮。 ★通常认为徽秦合流、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三次。 京剧形成:京腔、昆腔、秦腔、皮黄腔 二、京剧的发展 1、老生前三杰: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程长庚(徽派) 2、老生后三杰: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 三、京剧的成熟和鼎盛 1、三大贤:余叔岩(老生)、梅兰芳(花衫)、杨小楼(武生) 2、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承上启下)。 3、后“四大须生”: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 4、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5、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6、著名花脸:裘盛戎(“十净九裘”)、金少山 7、著名武生:盖叫天 8、著名小生:姜妙香、叶盛兰 9、著名老旦:李多奎、李金泉 10、著名丑角:萧长华 四、京剧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 1、团体改制、剧目整理、创编新剧 2、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 3、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 第二讲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则与审美特征 一、表演规则 1、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系 2、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四功五法) 四功:唱、念、做、打、(五功:舞) 五法:手、眼、身、法、步 3、角色与行当 (1)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2)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花衫、老旦 (3)净: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二花) ①脸谱颜色:紫色、红色(红净或红生)、黑色、蓝色、绿色、黄色、白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不同的人物性格。 ②脸谱分类: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老脸)、碎花脸、歪脸、僧脸、太监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金、银粉)、丑角脸、小妖脸。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110967230.html,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李学峰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对于发展传统文化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些年来,京剧艺术渐渐从文化的主流地位滑向了边缘地位。所以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到了传承传统文化。本文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乐器伴奏,以及一些优秀京剧演绎人才等等,特别提出了一些京剧艺术表演改革发展的道路,希望京剧艺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京剧艺术 一、京剧的简介 (一)表现方式 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法是唱、做、念、打。“唱”是指歌唱、演唱技巧,发音有一定的要求。“念”指的是音乐本质,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京剧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是指表演的身体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都要受到严格的训练。“打”是指武术的技巧动作,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京剧表演两大要素之一的“舞”。同时京剧也借用道具和不同的妆容来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等等。同时,京剧还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细腻性。同时,京剧艺术的舞蹈表演非常强调组织性。京剧艺术的美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体现。 (二)伴奏的乐器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京剧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大类。京剧表演中的一切动作与演唱都是随着这两大乐器的节奏所进行的,所以乐器的作用在京剧伴奏中是举足轻重的。 (三)京剧中的优秀人才 在1927年时,北京举办了京剧优秀人才评选,其中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赢得“四大名旦”的称号。他们各自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尚小云的俏丽刚健、梅兰芳的端庄典雅、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的“四种流派”,创造了京剧阶段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术表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中国戏剧大师”和“武术大师”。 (四)京剧脸谱

京剧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京剧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关键字:京剧,唱腔,行腔,要领,初探 大凡京剧爱好者,无一不知梅兰芳京剧艺术,即便“圈外之人”,也略知一、二,可见其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梅派艺术享有“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之盛誉,而其众多脍炙人口的唱腔则是构成其艺术特色的核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广为流传。唱腔是梅派艺术得以为人们所认识、理解、鉴赏、传播的主要“载体”。 研究唱腔,掌握行腔要领,以求字正腔圆、韵正味浓,不仅是众多“梅迷”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且也是从事京剧艺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工作者一再涉及的课题。研究梅派唱腔,前提条件是要对梅派的整体艺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作为京剧旦角艺术中的一大流派,梅派艺术也和其它流派艺术一样,首先它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不能不反映出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痕迹,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是不足为怪的;其次,梅派独树一帜,是与其它流派相比较、相区别而言,其精髓在于它的个性部分;再次,它作为流派是这一艺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它的发展随创始人梅兰芳大师的谢世而终结,而后人在终结基础上的再创作、再发展,就成为别的东西或新的流派。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梅派艺术的个性,在抓住个性的基础上,再联系旦角艺术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共性,才能探抵梅派艺术的真谛,既要防止停留于泛泛而论,又要防止把那些属于共性的东西误解为梅派。孙家斌先生针对京剧界要不要继续保留上口字、尖团字的争论,在《中国京剧》杂志1993年第三期上撰文说:“任何事物的特色遭到破坏,该事物存在的个性也就消失了”。他认为,取消上口字、尖团字,就等于取消了京剧特色。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一观点也适用于如何对待流派的问题。混淆流派的特色,磨削流派的“棱角”,甚至以“借鉴”、“移植”为名随意掺进别的成分,自作聪明地进行“改进”和“包 装”,是十分有害的。 梅派艺术的特色究竟何在?这恐怕是一个一时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问题——至少我等肤浅之辈如此。况且,梅派艺术也和其它戏曲艺术一样,对其真正的理解和领会,必须通过长期而反复的耳闻、目睹和意会,甚至身临其境地实践,才能逐步掌握真谛,而且其中许多内容是难以言传和书述的。这里我斗胆进行“书述”,企图循前辈、专家的引导,结合自身浅陋的学梅实践,对梅派艺术作一番自己都感到有所吃不准的描写。 有人说,京剧是一门“圆”的艺术,字正腔圆、劝人为善,从舞台布景、服装设计、唱念做打等,无不宗“圆”,连杀人的刀枪也是圆而不露锋芒。当然,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无方就显不出圆。在许多剧目的具体情节、人物唱念中,“方”的成分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金玉奴》不团圆的结局、《白门楼》吕布的被杀、《群.借.华》人物的勾心斗角等,都具“方”的特征。然而不管怎么说,京剧的总体和主流是“圆”。在这中间,梅派艺术“圆”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加典型:在艺术表演的目的上,突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劝人为善,提倡中庸之道、和为贵;在表演的对象上,人物正面而善良,雍容大度,端庄美丽;在表

【毕业论文选题】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 上自古希腊、罗马、印度及中国古代戏曲的理论与实践,下至现当代世界各种戏剧流派,中国的戏剧戏曲现状及走向进行理论探讨,并用其指导创造实践。戏剧戏曲学以哲学、美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与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邻近互相参照、相互推动。下面是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豫西北唐宋民间戏剧史料述考 2、中国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原则 3、略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戏剧思想 4、世间法、戏剧法与中国戏曲的表演原则 5、黄梅戏的艺术特征研究 6、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7、黄梅戏《凤鸣宏村》之独到视角 8、提升河南曲剧文化品格的三个维度 9、当代戏剧延续性发展探究--从中国剧场观演关系的历史演变考察 10、“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11、戏剧表演中对节奏的巧妙把握 12、河南戏曲电影的审美意蕴 13、民间音乐元素在吉剧舞台的传承与变异--有感于吉林省地方戏剧《额娘梦》的音乐创作 14、中国戏剧通史建构的百年转型与重构可能 15、刍议中国戏曲表演的技巧及意境的营造探索 16、中国地方戏外部生态环境及传承保护策略 1

17、中国戏曲文学的独特审美形态 18、戏曲丑角舞台表演的文化意蕴分析 19、试论民国时期戏剧书籍的出版 20、从导演本《慈禧与珍妃》看罗云的舞台呈现和追求 21、木偶皮影发展呈现新态势 22、贝克特《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 23、满族曲艺中的悲剧精神 24、论任半塘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影响 25、从艺术生产理论角度看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异同 26、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显着特征 27、传统戏曲的导向模式 28、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分析 29、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中国戏曲化呈现 30、从世界现代戏剧史的视角认知梅兰芳访美和访苏的意义 31、浅议“临川四梦”当代传播之地方化、全国化、国际化 32、浅析戏曲表演在话剧表演中人物塑造的借鉴与应用--以话剧《画皮》为例 33、《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研究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34、戏曲舞台艺术创意--以晋剧现代戏《托起太阳的人》为例 35、陕南地方戏曲传承模式与发展路径探究 36、西方语境中徐慕云的戏曲双重定位与其戏剧史撰述 37、象征手法在民族歌剧中的运用--以歌剧《回家》中的“竹”为例 38、江苏地方戏曲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 39、山西古代戏曲文物研析 2

京剧艺术赏析作业论文

观《霸王别姬》及修京剧赏析课程有感 我选择观看的是著名的京剧剧目《霸王别姬》,这是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京剧之一。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改编而成。从道具角度来说,虞姬的装扮常常是身着鱼鳞甲,头戴如意观,所用的道具叫做鸳鸯剑。 在霸王别姬之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虞姬午夜于睡觉中醒来看窗外月色正好,又联想到项羽的处境,于是愁容满面到帐外散步。这个时候舞台上的虞姬边歌唱边步行,唱到“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的时候,散和愁这两个字是高音,并且同时伴随着虞姬一个小圆场转身,这个时候唱腔过渡到情字,在情上用了连环式的装饰音,然后抓住披风转身亮相的一瞬间抓住披风发出情字的最后一个装饰音,这样的一种艺术处理,看似随意但是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此刻观众出于审美最兴奋的前一刻,同样也是使观众审美情绪得到一个间歇的休息与调整,当最精彩的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演员与观众同时受到艺术美的洗礼。 虞姬是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表演的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的服装扮相、表演身段、唱念做打,均是梅兰芳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创造出来的。虞姬的舞剑是这一部剧中的重头戏,他充分地展现了美的造型,始终融合了人物的情感,使虞姬情感的抒发与剧情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程派青衣张火丁主演的霸王别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后,当即成为了广受热评的精彩片段。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并没有刻意渲染成派技术,而是全身心的去刻画人物,并且充分的尊重、学习和继承了梅派原剧的表演特点。 而张火丁演绎的霸王别姬展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京剧发展之路。他在保留原有的梅派京剧的风格的基础之上,加以了个性化的解读和改造。这种改造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每一次创新都能够产生不平凡的影响,而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京剧大师就应该是这样的转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张火丁按照常态的风格和特点,为虞姬这一角色重新设计了唱腔和音乐,又按照程派的节奏添加了长穗剑舞。所以这一个角色的表达体现出了新的内涵,融入了成派风韵,张火丁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青睐,在于他扎实的程派京剧功底,也在于他对传统梅派京剧的尊重和发展,他做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本学期的京剧课程之中,我欣赏了各路大家带来的京剧盛宴,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京剧艺术之美和京剧背后的讲究。原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服装细节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这也是京剧艺术在今天能如此辉煌瑰丽的重要原因。我在观看京剧的时候,有些沮丧的发现,台下的座位总是坐不满,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京剧艺术的认同还有待提高,京剧是国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被大家所接受呢,更多的原因还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人们快捷的生活剥夺了人们享受京剧艺术的时间,面对如此新的形势,我们要坚持将京剧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与京剧艺术相融合,要将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好,诸如我这一次在网上看的霸王别姬,其实也别具风味。我们要将更多更优质的剧目搬上互联网,也要将更多更优质的剧目送上百姓的身边,充分利用好社区小区等小群体资源,将京剧艺术带到社区里。 非常感谢本学期所有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我们参与了课堂的讨论以及当堂的展示,收获颇丰。通过老师们的讲述,我们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京剧演员一路成长的艰辛历程。更加体会到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 这门课程不仅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陶冶了美的情操,还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能够始终以优雅的眼光看待世界,以艺术的方式笑对人生。 将京剧融入生活,用生活感受京剧,这就是我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事实上京剧也是来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孕育、成型、发展;四个时期: 孕育融合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各期时间大体为1780 ----1840年间。1840 ---- 1883年间。1883 ---- 1917年间。1917年后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京剧的发展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孕育期: 徽秦合流 京剧霸王别姬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提到京剧中的行当,最为人津津乐道便是那些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稔,主要原因便是旦角常常由男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反串,而这些反串角色往往将女性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经典。接下来我就会从分类,流派,知名表演艺术家等方面来谈谈旦角这一个行当。 旦角的主要分类 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这几大类别。 正旦又称“青衣”,是指戏曲里那些稳重端庄中年妇女形象。之所以被称为“青衣”,是因为这些角色常常穿着青色褶。这类角色的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比较著名的正旦角色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以及《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花旦主要是指戏曲里用来表现年轻活泼、俏丽可人形象的哪一类角色。这类角色诸如由小家碧玉的姑娘,以及一些活泼可爱的丫鬟。花旦的表演特点是以做功和念白见长。比较著名的花旦角色有人们所熟知的《西厢记》中的红娘。 刀马旦多指戏曲中女将、女元帅之类的角色。刀马旦的表演特点是唱、念、做并重。虽也有打的戏份,但是不如武旦激烈。最重要的是刀马旦比较重身段,着重需要表现出人物稳重威武的气质。知名的刀马旦角色由《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武旦是指那些身怀武艺的江湖女子或者神怪精灵一类的角色。表演时长长穿着紧身衣,侧重翻打。典型的角色有《白蛇传》中的青蛇。 老旦顾名思义是指一些老年女性角色,表演时用本嗓常年,多重唱功。《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就是典型之一。 彩旦又称“丑婆子”,亦是用本嗓唱念,重说白。表演、化妆很夸张。与丑角类似,表演滑稽诙谐。多是喜剧性角色。诸如《西施》里的东施。《拾玉镯》里的刘媒婆。 除此之外,还发展出了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新的一类旦角——花衫,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旦角的主要流派 京剧旦角中主要有八大流派。它们分别是:梅派、尚派、程派、荀派、张派、王派、赵派,以及黄派。这八大派系的创始人都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传奇式的人物,当真称得上真正的宗师。 梅派的创始人物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丰碑级人物梅兰芳。梅兰芳精心专研京剧表演艺术,勇于创新,发展了很多优秀曲目,并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梅兰芳大师的努力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梅派”。“梅派”在无论是在

从歌剧《丑角》浅谈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特征

从歌剧《丑角》浅谈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特征 一、真实主义歌剧 19世纪末意大利文学界掀起了真实主义思潮(Verismo),文学家在艺术创 作中,取材发生了改变,即由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贵族爱情转而描写中下层的小人物、市井百姓。此类文学作品,以现实为题材,深刻展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强烈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反抗精神。真实主义思潮的出现,充分表现了当时欧洲社会矛盾的尖锐,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意义。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真实主义歌剧正是脱胎于该思潮之中,作曲家受真实主义思潮直接影响,打破常用浪漫手段描绘理想的形式,追求自然的手法展开音乐的叙述,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取材市井百姓以及小人物,力求在创作中得到生活的真实性以及人性的真实流露。真实主义歌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主要代表作品有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以及列昂卡瓦洛的《丑角》。这两部歌剧作品的上演,宣告真实主义歌剧的诞生,标志着意大利歌剧史继威尔第之后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真实主义歌剧在西方歌剧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从题材内容、音乐创作及作品演唱上,都是意大利传统浪漫主义歌剧的继承及发扬。直至如今,以《乡村骑士》与《丑角》为主要代表的两部真实主义歌剧,上演频率极高并深受听众的喜爱,其独特的艺术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二、歌剧《丑角》艺术特点 由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洛编剧并谱曲的歌剧作品《丑角》,戏剧结构分两幕构成,其形式源于古希腊的喜剧,是著名的戏中戏。歌剧《丑角》作为真实主义代表之一,完全取材于作曲家担任流浪乐师的生活经历,将底层民众的心态、处境及人性撕心裂肺、淋漓尽致的表达,音乐充满了抒情性与戏剧性,给予观众很高的艺术享受。由此可见,真实主义歌剧《丑角》拥有很高的艺术性,以下将对其艺术特点进行逐个分析。 1.从取材上讲,直接源于作曲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以社会下层平民的悲剧故事展开,而非以往意大利歌剧浪漫时期的神话、英雄、宫廷、或贵族情爱题材。从选材上来讲就是一种突破,表现出真实主义歌剧最直接的艺术特点真实性。比如主要人物是卡尼奥与其妻内达以及丑陋的托尼奥,内达的情人希尔维奥都以卖艺为生的社会下层小人物。以如此独特视角,展现剧中人物的爱的追求与喜怒哀

“京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

“京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男女老少传唱于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名段和众多名家名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而绚丽的一笔。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认为“京剧欣赏”应该作为必选课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以避免出现外国友人组团研究“生、旦、净、丑”,而中国学子却分不清梅兰芳是男是女这类型令人哭笑不得的文化问题。 在本学期选修京剧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京剧最直接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幼年时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选段。犹记得当时老一辈人对京剧狂热追捧,逢戏必看、逢曲必听,随便一人都能哼唱两句,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京剧则犹如外星语言,艰涩难懂不说,曲调还一成不变,真是听之无味,无聊之极。 然而就如所有的学问一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京剧,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美。 老师也说,京剧欣赏就在于研究它的“美”。而这个“美”也体现在了诸多不同的方面。京剧即为“剧”的一种,便赋予了它鲜明的故事性。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徐策跑城”“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每次在课堂上欣赏精彩片段之前老师都会事先讲解故事背景,以便于我们理解京剧唱段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需要表达的感情。京剧的故事性也为它提供了很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各个年龄段票友的喜爱。 一部“剧”少不了演员,正所谓“官有七品,教有九流”,京剧行当也有明确的划分,在“生、旦、净、丑”四大行之下又有着细致的分支。每一种行当的个性特点和身份都是相对明确而具体的,女性角色是“旦”,性格特异的男人是“净”,性格平庸的老生小生属于“生”,而负责创造喜剧效果的便是“丑”。独角唱不出好戏,京剧的四个行当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在丰富角色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华丽多变的舞台效果。 说到行当就不得不提京剧的服装和脸谱。在全世界众多的艺术表演形式中,京剧的服装和脸谱绝对是独具一格的,绝非其他文化所能企及与模仿的。虽然现代服装的流行元素千变万化,却是越来越不靠谱,而京剧的服装该大气时便大气,该寒酸时就寒酸,“蟒、靠、褶、帔、衣”,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绝对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形象。再搭配上华丽的纹饰与图案,比如文臣用的仙鹤、孔雀,武将用的麒麟虎豹、富人用的飞鸟花卉,以及细致的做工与面料,每一件衣服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而脸谱就更不用说了,六分脸、花脸、英雄脸、神仙脸,光是京剧舞台上那一张张奇异的脸就足以让我们感叹老祖宗的智慧与想象力。像京剧这样细致得恨不得武装到牙齿的艺术表演形式,无怪乎能在历史的浪潮下历久弥新。 京剧的辉煌与每一个京剧人台下的汗水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古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在以前是穷人没有活路才入梨园,想出名、想成角,戏班子里的苦生活可是日夜颠倒的。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手眼身发步和唱念做打任意一项都不是“随便练练”就能行的,这是一种功夫,是吃饭的家伙,名角名旦往台上那么一站,那就是有名家的范儿,观众就只有拍手叫好的份,不服都不行。 说到名家名段,那就得说说京剧的流派了。若细分起来,京剧的流派足有十几甚至几十种,梅、程、余、杨不一而足,每个流派又各有千秋,组成了京剧艺术的大观园。而各流派又有着自己的代表人物和继承人,比如谭鑫培、盖叫天、叶盛兰等等,要是放到现在那可都是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