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取代历史作业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研究》结题报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蔺玉松郭金英郝宏丽

前言

试卷讲评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本次教改实验主要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2013届文科(1)(2)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分别在高中历史会考阶段实施了“知识型”试卷讲评课模式,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主;在高考复习阶段实施了“能力型”试卷讲评课模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为主。讲评课采用了以学生自主讲评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讲评方式。经过三年探索,最终实现了以考试试题取代作业习题,以试卷讲评取代作业讲评,取消高中历史习题作业的教改目标。取代历史作业是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最佳体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效利用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历史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统计,高中阶段普通学生要参加15次以上正规的历史考试(含月考),文科生则不少于50次,每次考试之后教师都要安排少则2节,多则数节的试卷讲评课,会考学生至少要上30节讲评课,文科生可达200节以上,高三阶段的试卷讲评课更是占到了近一半课时。会考复习试卷中包括选择题约750道,问答题约50道,设问至少在100个以上,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中的主要会考内容;高考复习试卷中包括了不少于1000道的选择题和200道的问答题,题干设问不少于500个,涉及知识点近1000个,涵盖了《考试说明》中的全部考点。如此大量的试题和试卷讲评完全可以使学生的应试能力达到会考或高考要求,学生参与讲评还可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对高考成绩有决定性影响。

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几十节历史试卷讲评课下来,学生得到了答案,却不知道答案因何而来,面对新考题仍然不知该如何入手;文科生在几百节讲评课结束后,面对高考试卷依旧茫然无措,撞大运式答题,低效的试卷讲评课对此难逃其咎。有效的试卷讲评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基础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学会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应试能力,

从容面对会考和高考。

如何利用好数量众多的试卷讲评课,提高复习效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较多,大致分为两类:

1.互动型。“互动型”试卷讲评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主导,在讲评课上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试卷讲评课。从经验介绍来看,这类课型的课堂活动较多,学生参与度高,学生陈述自己的答题思路,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展开讨论。此类课型强调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方法的合理性。

2.讲授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试卷讲评课。由于考试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学生用于历史学科学习的时间相对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在采用。其特点是教师讲评效率较高,但学生被动接受,参与度较低。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现阶段国内有关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的研究有较多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

1.教师更加注重利用讲评课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探究讲评课的有效方式主要集中在复习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方面,就题论题,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体验很少涉及。讲评课中几乎没有结合学生答题情况对其考试心理进行分析指导;没有探究如何让学生在讲评解题的过程中体验历史学科魅力,思维之美;没有关注学生参与讲评满足其好奇心、好胜心,或成功解题的愉悦体验等心理情感因素对其学习兴趣的影响。

2.国内现阶段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注重学生参与,但讲评内容仍以标准答案为限,很少认可或采用学生的合理答案,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参与流于形式。

3.国内现阶段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对学科特点重视不够,以至在讲评时没能凸显历史学科特征及规律;很少利用历史图册;没有关注讲评内容的阶段性;解题方法比较复杂,不易掌握。

4.国内现阶段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基本没有教师在自主试题设计方面的探索,未能体现出教师自主命题试卷对讲评课的引导作用。

5.国内现阶段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对试卷进行总结,而非全面总结。学生不能从完整的考试流程中把握讲评的过程和内容;没有对学生考试期间作息时间安排、答题次序、考试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总结和指导;缺少对不同考试总结之间的对比分析,不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6.国内目前还没有以“试卷讲评取代历史作业”体现讲评课有效性的实验案例。

7.国内目前对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研究很多,但很少有高考成绩辅

证成效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认为一节高效的试卷讲评课,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去做”,在考试中立竿见影,并可有效核查。

本次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改实验的目的,对教师而言,一是通过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取代历史作业。二是探索教师利用讲评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应试能力的有效方法。

对会考学生而言,通过试卷讲评达到查漏补缺、掌握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应试能力,无需作业,完成复习,最终通过历史会考。

对高考学生而言,通过试卷讲评达到查漏补缺、归纳复习、完善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历史思维;总结解题规律,提高答题技巧,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学科书面语言答题的能力,提升应试能力;取消作业,实现自主学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经过多年实践,实验班级的会考和高考成绩都证明了“知识型”和“能力型”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完全可以取代习题作业。

(三)文献综述

从目前国内对该课题研究的一些文献中看,绝大多数讲评课都采用了“互动型”试卷讲评方式,以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讲评课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针对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方式的规律性、整体性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单课程的个案成果。

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国内目前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对试卷所体现的学科特点重视不够,研究水平较低,几乎没有教师提出在试卷讲评中利用历史图册的作用和方法,对解题规律的认识说法不一,大多数教师提出的解题方法过于复杂,学生不易掌握。

讲评中教师都强调利用讲评课规范学生答题规范,但激励措施多为口头形式;教师都强调学法的重要性,非常注重学生参与讲评,但很少从完整的考试流程角度要求学生对试卷讲评进行总结,或根本不提学习流程,这些做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

课题研究中几乎没有有关教师自主设计试题的探索,未体现出教师在自主命题方面对讲评课的引领作用。

总之,在现行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研究成果中,经典理论多,方法多,但有效提高高考成绩的少,效果不明;个案多,就课论课,不成体系,没有从完整的学习或考试流程角度探究讲评课的有效性;注重学生参与,但流于形式,很少关注学生在试卷讲评过程中的学习体验。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研究仍

处在初级阶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针对会考和高考历史复习的不同目标要求,本次实验分别采用了“知识型”试卷讲评课和“能力型”试卷讲评课两种模式。探究在高中阶段取消历史作业的可能性。

(一)关键概念界定

1.课题界定

试卷讲评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高中会考复习,还是高考复习阶段,都有数量可观的课时和试题,如何有效利用试卷讲评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本次教改试验即尝试在试卷讲评课上完成“二次复习”,取代历史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最终在会考和或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2.核心概念

“知识型”高中历史讲评课是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主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配合常规教学,使其顺利通过历史会考。

“能力型”高中历史讲评课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为主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以提高高考成绩。学生指参加高考复习的文科学生。

“应试能力”指学生应对历史考试的能力,主要指学生独立解答历史试题的能力。参加会考和高考的学生都应具备“应试能力”,其对高考学生的要求更全面。高考学生的“应试能力”还包括学生具备在考前复习和考试期间的生理和心理调控、作息安排、分配答题时间、规范答案能力等。

“自主学习能力”指学生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思考、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高考学生。

“历史习题作业”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安排的习题形式的历史作业。教改实验中试卷讲评取代了历史习题作业。

“初次复习”是指学生在考前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外复习和课堂复习两部分。课外复习是指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复习活动。课堂复习是指师生在课堂内共同完成复习的教学活动。复习过程通常包括识记(基础知识)、整理(总结归纳)、分析(重点难点)、练习(或作业)和评价反馈五个环节。教改实验中的课外复习包括识记、整理和分析三部分,取消了习题作业和评价反馈环节。

“二次复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试卷相关知识进行再次复习的学习活动。它包括再次识记、完善整理、深入分析和评价反馈四个部分。试卷讲评

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二次复习”。蔺玉松老师首创。

“初次复习”与“二次复习”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考前和考后复习体系。

《考试总结》是学生通过试卷分析对考试过程进行的总结,其中包括复习总结、试题分析、心态、作息、身体状况等因素。《考试总结》也是“考试流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心理指导主要指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引导学生端正对考试成绩的态度,指导学生掌握考前、考中的心理自控方法,是“能力型”试卷讲评课的一大特色。

“五步解题法”是高中历史考试中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包括五个步骤:1.时空定位。2.明确题干。3.材料解析。4.结合所学。5.规范答案等五个步骤。蔺玉松老师首创。

“句读分段法”是在高中历史考试中,按照材料中的标点符号解读材料的解题方法。是解读历史材料题的最主要方法。蔺玉松老师首创。

“重复词法”指按照材料中的重复词解读材料,规范答案的解题方法。在历史考试中使用,是解读历史材料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蔺玉松老师首创。

“因果规律”指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和影响(或作用)之间的相对因果关系,或者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同时具有原因和结果双重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指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既是前一个历史事件的结果或影响,也是后一个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或背景。

“专题规律”指分析人类历史发展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讲评试题时往往从这三个方面解读历史事件的背景(或原因)、内容和影响(或结果)。新课程历史教材《必修1、2、3》分别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专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专题规律”。

“图像文字法”指解读历史图像类型题时,根据题干和图中文字信息(含时间),判断相关联的时间和历史名词,联想对应史实和阶段特征,完成试题解读,是解读历史图像材料题的最主要方法。由蔺玉松老师首创。

“数据趋势法”指解读历史表格类型题时,根据题干要求,对比不同数据,总结规律、特点或趋势的解题方法,是解读历史数据材料题的主要方法。由蔺玉松老师首创。

《题库》。《高中历史会考题库》简称《题库》,是我们根据教材和《会考考纲》编订的试题库。主要用于试题设计和试卷讲评。《题库》共有《中国古代史86题》《中国近现代史115题》《世界史142题》和《2012年北京高中历史会考说明题例(110题)》四部分,共约400道选择题,15道综合题(除去重复题,每年有部分试题调整)。

“标准答案”与“参考答案”都是指高中历史考试的试题答案。我们认为所谓考试试卷的“标准答案”并非不可更改,仅供师生参考,也称“参考答案”。

“加分制度”是指当学生对试题答案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我们采用其中合理部分做为参考答案,并给予加分鼓励。加分制度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

“减分制度”指教师在阅卷时针对学生不规范的卷面书写扣1--3分,以此引起学生注意,规范卷面书写格式符合试卷的答题要求。减分制度是教师对学生不规范考试行为的负评价。

“精读教材”指文科生在日常预习和复习中精读历史教材中每一个字词、语句,尤其是历史名词。精读教材要求学生不仅要阅读理解教材的正文内容,还要阅读每章导言、每课导言、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本课要旨、学习延伸、图片及图片说明等内容,全面细致理解教材。精读教材是文科生学习历史和应考复习的最基本方法。

“考试流程”是学生在复习考试过程中遵循的过程模式,主要包括考前复习计划--考试--考试总结三个步骤。在一个流程结束之后,根据考试总结制定新的复习计划--考试--检验结果总结经验,如此循环对待每一次考试。

(二)理论依据与理论假设

实践表明,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对学生的历史会考或高考成绩有直接影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的重要途径。

理论依据之一: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它是具有确定的特性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论主张为了正确地认识并有效地控制系统,必须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各种信息的流动与交换,信息论为此提供了一般方法论的指导。

根据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信息;通过学习巩固,使使学生存储信息;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输出信息;通过讲评,反馈信息。

理论依据之二:建构主义理论。认知主义学者皮亚杰克服了行为主义无视学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认识作用和心理发展过程的毛病,他认为知识是学习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建构主义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布鲁纳等人主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应该由学习本人来决定,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学习经验、知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建构主义价值取向观照下,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由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学

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旨在建立一种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讲评课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理论依据之三:新课标向我们提出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它倡导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大量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我们设想通过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研究,在会考复习阶段利用试卷讲评课狠抓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掌握高效的解题技巧,侧重培养应试能力,取消作业,达到会考要求。在文科班利用试卷讲评课指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在参与讲评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经历,实施规范的考试流程,学会自主学习,全面提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应试能力,取代历史作业,力争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现实中很多教师在设计试卷讲评课时,强调学生参与试卷讲评,却不注意参与方式和方法,忽视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讲评活动变得比较盲目。讲评后学生不能总结出有效的复习和应试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仍然以“题海战术”为主要复习手段,高考成绩不稳定。

要提高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不仅要引导学生独立参与试卷讲评,教师更要发挥其权威性和教学经验,在试题设计、试卷讲评、考试总结和学习激励等方面有所作为,以“知识型”试卷讲评课培养会考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能力型”试卷讲评课提高文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学生能否以试卷讲评取代历史习题作业就可以判断出讲评课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方式的研究,在2011-2013年间以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2013届文科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学生有效参与试卷讲评和教师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和实践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教法和指导学法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思路,大大提高了讲评课效率,取代了历史习题作业,在实践中成效显著。(三)研究对象

本次教改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2013届文科班在校生。2011-2013年间以蔺玉松老师任教的2013届文科(1)(2)班为主,以郭金英、郝宏丽老师任教2012届文科(1)(2)班和郭金英老师任教2011届高三文科(1)(2)班为辅。

(四)研究目标

通过对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方式的实验与研究,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

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最终取消历史习题作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九个方面:

1.在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2.利用试卷讲评课完成“二次复习”。

3.利用试卷讲评课提高学生解题技巧。

4.通过试卷讲评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 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试卷讲评。

6. 在试卷讲评课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7. 利用有效的试题设计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8.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阶段性与有效性。

9.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取代历史作业。

(五)主要内容

本次教改实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确立评讲高中历史试卷的原则;

2.探究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3.研究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讲评内容;

4.探索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基本流程。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对各种讲评方式的接受适应程度,调查各种讲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收集课题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对学生试卷和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效果结论。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期刊、书籍和网络,掌握相关领域内最新的研究现状及理论上的进展。

3. 教育实验法: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可预见性和可干预性是实验法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在教改实验中不断调整试卷讲评方法,谋取最佳复习效果。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2月到2013年12月,用时3年,分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2011.2--2011.9)。

2011.2课题组成立,制定了课题实施计划,确定研究课题内容及参与人。课题组成员蔺玉松、郭金英、郝宏丽、崔宏涛。研究课承担人:蔺玉松、郭金英、

郝宏丽。组长蔺玉松。

课题组明确了“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方式”的内容和目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为指导思想,目标是以考试试题取代习题作业,以试卷讲评取代作业讲评,最终取消高中历史习题作业。教研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1.在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2.使试卷讲评课变成一次高效的“二次复习课”

3.利用试卷讲评课提高学生答题技巧的方法

4.通过试卷讲评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 在历史讲评课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试卷讲评活动

6.在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教师的作用

按自愿原则对课题研究方向进行了分工。课题负责人蔺玉松老师全面参与课题组所有项目的教研;确定了实施方法以学生自主讲评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设计了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方案的基本模式及学生调查统计表(调查问卷及分析参见【附件1】)。郭金英老师常年在高中对学生会考、高考的复习和解题能力培养方面颇有心得,参与《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完成“二次复习”》、《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方式》、《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讲评活动》和《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四个子项目。郝宏丽老师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一定经验,参与《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讲评活动》和《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两个子项目。

课题组老师通过各自的教学实践和实验,探索提高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方式。蔺玉松老师首创“五步解题法”,初步形成了“知识型”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模式。郭金英、郝宏丽老师在公开课中体现了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规范性,但未参与试卷讲评取代历史作业的相关实验。

第二阶段(2011.9--2012.7)。

2011年2月课题组成员开始在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中进行实践、听课、录像。

蔺玉松老师针对文科班学生的特点,在探究提高学生解题技巧的同时,开始关注讲评课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句读分段法”“重复词法”基本定型,进一步完善了“五步解题法”,开始探索以“图像文字法”解读图像题,“数据趋势法”解读图表题,利用“因果规律”“专题规律”解读问答题;开始关注讲评课“二次复习”的作用,关注《试卷总结》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的全面影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其任教的高一年级实施了“试卷讲评取代历史作业”的实验。

郭金英、郝宏丽老师依旧延续各自的研究内容。

通过公开课和录像课,课题组总结了这个学期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改进构思。

第三阶段(2012.7--2013.2)

因教学风格不同,蔺玉松、郭金英和郝宏丽老师分别在各自的教学中对相关课题内容进行了探索,初步获得成效。

2012年高中会考(蔺玉松任教)和高考(郭金英、郝宏丽任教)结束根据会考和高考成绩总结历史试卷讲评课的经验。2012年高中会考成绩突出,及格率100%,优良率达到96.5%。2012年高考文综191分,海淀区排名不详。

蔺玉松教师逐步完善“五步解题法”等解题技巧,指导学生做好《考试总结》,探索在试卷讲评课中培养文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有效方式。

蔺玉松教师在高中会考结束后,根据会考成绩总结了历史会考方面的经验,完成了《高中会考历史试卷讲评课可以取代历史作业》《有效的试题设计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会考)》《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完成“二次复习”(会考)》三篇论文。

蔺玉松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开始总结高三复习阶段试卷讲评课的经验,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为主的“能力型”试卷讲评课基本定型,形成了有效的教学方案、课堂案例。在高三年级试卷讲评课中采用的“五步解题法”、“图像文字法”、“数据趋势法”、“因果规律”、“专题规律”、《试卷总结》等讲评方法初步定型。

随着探索和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了更多因素可以影响讲评课的有效性,于是增补了《有效的试题设计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高中(高考)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阶段性与有效性》和《高中会考(高考)历史试卷讲评课可以取代历史作业》《紧扣教材的试卷分析(文科)》、《从学生试卷总结看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性(文科)》等内容。

郭金英老师完成《如何上好历史试卷讲评课》和《试卷讲评的“二次复习”》,郝宏丽老师完成《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讲评活动》。两位教师在公开课中体现出了试卷讲评课的规范,并完成了论文总结。

课题组成员分别探索了自主命题试题设计对试卷讲评课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有效的教学实验方案,收录大量课堂案例。

第四阶段(2013.2--2013.12)

经过近3年的实验、总结和改进,蔺玉松老师在2013届文科班进行的实验进入收获期,这一阶段以整理调查数据和完成相关论文为主。

2013年利用学校组织“同课异构”活动,课题组成员蔺玉松,郭金英和郝宏丽教师分别对《2013海淀文综零模历史部分试题》中的选择题第12,15题,非选择题第37题第(1),(2)问的试卷讲评课内容进行了说课展示。三位教师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的试卷讲评课形式各有不同,教学风格多样,教学内容特色各异,从不同的角度对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进行了不同风格的诠释,对探索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13.5.20 蔺玉松老师以育新学校2013届文科班学生为对象,开展了《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研究》问卷调查,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试卷讲评课实验给予了肯定。

2013年会考结束,及格率100%,优良率达到99.5%,成绩优异。郭金英老师任教。

2013届高考结束,蔺玉松任教文科班文综平均223.4分列海淀区第7位,进入北京市前20名。

2013.6-11.课题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学生成绩对比、学生考试总结、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对试卷讲评取代历史作业进行总结。

2013.11.蔺玉松老师完成论文《“知识型”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会考)》、《“知识型”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取代历史作业(会考)》、《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完成“二次复习”(会考)》、《有效的试题设计提高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会考)》、《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完成“二次复习”(文科)》、《高三历史复习试卷讲评课中的教师作用(文科)》、《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阶段性与有效性(文科)》、《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可以取代历史作业(文科)》、《如何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文科)》、《有效的试题设计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文科)》、《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文科)》。

2013.11.蔺玉松老师完成《探究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课题组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果

(一)研究成效

1.考试成绩突出。

2012年蔺玉松老师任教的高中历史会考成绩突出。全年级及格率100%,优良率达到96.5%。

2013年郭金英老师任教的高中历史会考结束,全年级及格率100%,优良率达到99.5%,成绩优异。

2013.5.20 蔺玉松老师以育新学校2013届文科班学生为对象,开展了《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研究》问卷调查,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试卷讲评课实

验给予了肯定。参见【附件1】。

2013届高考结束,蔺玉松任教文科班文综平均223.4分列海淀区第7位,进入北京市前20名。

其中,蔺玉松老师在高中历史会考和高考的教学过程中,以试卷讲评取代了历史作业,在高中阶段完全取消了历史习题作业,教改实验成效显著。

2.教研结果丰硕。

到实验结束,课题组教师都完成了各自的教研活动,完成了相关论文,结果丰硕。

蔺玉松老师完成了《“知识型”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会考)》、《“知识型”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取代历史作业(会考)》、《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完成“二次复习”(会考)》、《有效的试题设计提高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会考)》、《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完成“二次复习”(文科)》、《高三历史复习试卷讲评课中的教师作用(文科)》、《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阶段性与有效性(文科)》、《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可以取代历史作业(文科)》、《如何在历史试卷讲评课中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文科)》、《有效的试题设计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文科)》、《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文科)》等11篇论文。

蔺玉松老师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思路,大大提高了讲评课效率,取代了全部高中历史习题作业,在实践中成效显著。

郭金英老师完成了《如何上好历史试卷讲评课》和《试卷讲评的“二次复习”》《如何上好历史试卷讲评课》、《试卷讲评的“二次复习”》等4篇论文。

郝宏丽老师完成《高中历史讲评课有效教学策略探析》《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讲评活动》等2篇论文。

(二)研究结论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由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阶段,考试的目的不同,试卷内容存在明显差异,试卷讲评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针对高中历史会考和高考历史的不同目标要求,我们分别采用了“知识型”试卷讲评课和“能力型”试卷讲评课两种模式,探索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式。

1.“知识型”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

(1)“知识型”试卷讲评课的原则

据统计学生从高一入学到高二历史会考期间共3个学期期间要参加至少15次考试,包括7次月考,6次期中期末考试,1次区级会考模拟考试和至少1次校级综合练习。这些考试试卷中包括选择题约750道,问答题约50道,设问至

少在100个以上,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中的主要会考内容。每次考试后我们都安排2-3节试卷讲评课,到会考前总共可达30节以上,如此大量的试题和讲评完全可以使学生达到会考要求。为此,我们将会考复习阶段的讲评课定位为“知识型”历史试卷讲评课,它以学生通过会考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主。

为提高“知识型”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突出针对性。

高中历史教材和《北京市高中历史会考考纲》(以下简称《会考考纲》)(参见附录1)是高中历史会考命题的依据,最具权威性。《会考考纲》对会考内容和历史学科能力水平都有明确的要求,是会考复习的标准,也为试卷讲评确立了方向。

回归教材,“查漏补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巧是“知识型”讲评课的主要内容。在讲评过程中,学生要针对试卷结果,查缺补漏,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或理解偏差,重点讲评,指导他们理思路、找规律、学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②落实准确性和实用性

准确性。讲评内容的准确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基础,一是教师对试卷中显露出问题的实质要把握准确。教师应细致分析试卷和考试数据,对学生在知识理解和解题方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行准确诊断分析。二是师生的讲评内容要准确。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可以保证讲评内容的准确性。

实用性。学生第一次参加高中历史会考,复习和应试的经验比较欠缺,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应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技巧。解题方法要简单实用,学生掌握后可以有效得分,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应试能力水平和考试成绩。

近几年北京市高中历史会考比较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我们为学生总结了“五步解题法”用于解题和答题。此法适用于所有高中历史题型,简单易学,非常实用。

准确、实用的讲评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讲评课的效率才能提高。

③强化自主性与指导性

自主性。《会考考纲》的三级能力要求体现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独立思维,自主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目标。

当学生进入会考考场,面对试题只能独立思考,而这种思考习惯是在平时训练出来的

学生有些选择题选对了,或者问答题得分了,但可能是蒙对的,正确答案和正确率可能掩盖了很多错误。只有让学生说出选择题答案的依据,分析各个错

误选项,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讲评课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在交流中,学生才会有所悟,才能有所收获。学生参与讲评是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途径。试卷讲评课就是展现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最佳情境。

指导性。教师在专业知识、学习方法、解题方法、应试经验等方面明显强于学生,对教材和复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明显优势。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分析比较肤浅、盲目,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必要的。

教师指导主要是针对历史名词的准确解读和具体解题方法的传授。通过阅卷发现学生的问题,利用试卷讲评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巧,达到会考要求。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试卷讲评课成败的决定因素。

④贯彻目的性与阶段性

目的性。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有明确的目的性,《会考考纲》规定的内容和能力要求就是讲评课的教学目标。

讲评课的目的就是查缺补漏,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达到《会考考纲》的教学要求。不同阶段的讲评课因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其目的也各不相同。每节讲评课的目的不同决定了讲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另外,教师通过自主命题考试的试题设计可以有效帮助达成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标。

阶段性。“知识型”讲评课的阶段性原则是“先基础,后技巧”。

高中历史会考是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而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这就要求不同试卷的讲评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出复习的阶段性。基础知识是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掌握解题技巧的基础;解题技巧是应试能力的核心,利用试卷讲评课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才能达到会考复习的最终目的。

试卷讲评目的性和阶段性保证了每一节讲评课都不会偏离会考目标。

⑤严格规范性

历史学科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历史考试的解题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审题要先找时间、空间和历史名词;每段材料都可以用“句读分段法”解读;“图像文字法”解读图像题;“数据趋势法”解读图表题;“五步解题法”分步骤解题等。试卷讲评课是规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习惯的主要途径。

⑥善用激励性

学生做为学习者,其在学习方面的任何努力都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失败的学生更需要激励。教师的肯定可以使学生明确正确的方向,教师的鼓励可以使学生尽快摆脱失败的心理阴影,激励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

⑦发挥替代性

北京市现有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历史学科的课时很少,教师很少作业讲评,而没有讲评的作业是盲目的。考试其实就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一次高水平作业,作业的功用在考试和讲评课中同样可以得到体现,具有替代性。

试卷讲评比较作业更具权威性、针对性和总结性,实战意义更大;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可以养成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学生完成“二次复习”的内容更丰富、更有典型性;试卷比作业更真实,可以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考试信息;学生更重视考试和试卷讲评,讲评效率更高,这些优势使试卷讲评完全可以取代历史作业。

高中会考复习阶段的15次考试中包括了约750道选择题,50道问答题,至少100个以上的设问,涵盖了高中历史会考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评这些试题比贴答案的“题海”作业更有效率。

高中历史会考试题对于育新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对他们来说,习题作业有过度复习之嫌。好比种一棵花草需要挖20公分的土坑,如果你挖了40公分的深度,多挖的部分就是过度劳动。用适度、有针对性的历史讲评课取代历史作业,是“知识型”试卷讲评课的最大特色。

在会考复习阶段的历史试卷讲评课上,突出针对性原则、落实准确性和实用性原则、强化自主性与指导性原则、目的性与阶段性原则、严格规范性、运用激励性原则,发挥替代性可以显著提高“知识型”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取代历史作业。

(2)“知识型”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为提高讲评课的有效性,我们在会考复习阶段的历史试卷讲评课上,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①针对会考,先基础后技巧。

高中历史会考是检测性考试,《会考考纲》中对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在近几年的历史会考中基础知识的比重超过70%,对此,“知识型”试卷讲评课采取“先基础,后技巧”的策略。体现在试卷讲评中都是先找出“时间”“历史名词”,厘清基本史实,再利用解题技巧解题,这是试卷讲评的基本策略。

②回归教材,狠抓基础知识。

教材是会考命题的依据,是学生复习的本源,教师和学生都始终以教材为中心开展试卷讲评。在《会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重要历史概念就是教材中的重要历史名词,另外,B级要求中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和C级要求的“结合所学知识”,都要求学生必须依据教材。

学生在讲评试题时,必须依据教材中的史实或结论,才能保证讲评的准确性,保证“二次复习”的质量。

利用《历史地图册》讲评试题,也是回归教材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索新的复习思路,有独特的作用。

通过回归教材,狠抓基础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是“知识型”试卷讲评课的主要策略。

③“二次复习”,取代历史作业

“二次复习”是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上,依据“初次复习”的反馈,对所学知识进行的第二次复习。其目的,一是查缺补漏;二是教师指导学生提升解题技巧;三是总结经验教训,指导日后复习。

查缺补漏是学生通过试卷讲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再次识记基本史实,厘清概念差异,总结归纳,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再认知,也是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回归教材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仅仅靠“初次复习”提高解题技巧,是很难做到的,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才能解决。

由于没有历史作业,考试是考查学生“初次复习”质量的唯一手段,及时总结,才能更高效地投入下一轮复习。试卷试题不同于作业习题,它会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新目标、新标准、新题型甚至新观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复习策略,改进复习方法尤为必要。

利用“二次复习”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查缺补漏,提升解题能力,总结应试经验,可以取代历史作业的功用。

④学生参与,培养应试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应试能力才能通过会考,而能力培养应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完成,讲评课是提升学生应试能力最重要的教学平台。

由于高中历史会考是达标类检测考试,对大多数育新学生来说,达标不难,只有那些平时没有自主学习习惯,在复习中不重视基础知识,考试不达标的学生才被要求讲评试题。参与讲评的学生可以通过回归教材,复习基础知识;按照“五步解题法”的步骤掌握解题技巧。学生讲评试题就是在还原考试情境,再现自己的解题思路,及时解决试卷中问题。

学生参与试卷讲评课,重读教材,独立解决是“知识型”讲评课的主要策略之一。

⑤教师指导,提高应试能力

历史试卷讲评课缺少师生中任何一方的参与都无法有效完成。《会考考纲》中的一些B级和C级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独立完成,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拥有每次试卷的各种统计数据,最了解全班的考试状况,因此,教师的指导最有针对性。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复习考试经验,而高中生的历史知识比较散乱,在会考经验方面几乎是空白,尤其在解题技巧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在会考中采用的主要解题方法,如利用“时间”“历史名词”和“重复词法”找关键词,“五步解题法”、“句读分段法”、“图像文字法”、“数据趋势法”等解题技巧全部源自教师的经验,其经验和权威地位决定了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指导学生完成“二次复习”,提高应试能力是讲评课的重要策略。

⑥试题设计,体现教学目标

据统计在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期间有13次考试由教师自主命题,对此,我们经常将《高中历史会考题库》(以下简称《题库》)中的试题,或一些新题型编选到试卷中,对重点内容重复命题,反复考试,多次讲评,到会考前绝大部分重点知识都经过至少三次讲评,达到了强化重点知识的目的。

另外,教师依据不同阶段的复习重点自主命题,重点考查和讲评,体现了复习的阶段性,也使试卷讲评更具针对性。

⑦激励制度,发挥导向作用

教师在试卷讲评方面具有权威性,他的评价对学生至关重要。表扬是对过去学习的肯定,可以激励学生发扬光大;批评让学生重新认识过去,使学习和考试更加规范。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控试卷分数也可以发挥独特的导向作用。

加分制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独立思维,不盲从权威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每次试卷讲评,我们都会精选一些学生有特色的答案与全体学生分享。如,《2013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考试》第54题.谈谈你对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看法(开放题)有学生答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一批谋求自己集团利益的政客。”这一看法非常有新意,讲评时我们在全年级分享了这个答案,反响很大,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了榜样。

减分制度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规范学生的答题范式,如错别字或书写潦草等减1-2分,多在高二阶段使用,效果很好。

未达标学生讲评试题是一种激励手段,而对那些通过自主学习而达标的学生是一种肯定。

加减分制度鼓励独立思考,规范考试行为,对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有独特的导向作用。

(3)“知识型”试卷讲评课的内容

①贯彻《会考考纲》要求。

狠抓基础知识复习。按照《会考考纲》要求,讲评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

生回归教材,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学生讲评时必须先找出试题题干和材料中的“时间”、“历史名词”,依据这些概念联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找到答案的依据,加以说明。对选择题的错误选项也要依据教材内容予以更正。查漏补缺,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再次识记是讲评课的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五步解题法”分步骤解题;利用“句读分段法”解析试题材料;利用“时间词”“历史名词”和“重复词法”确定关键词;用“图像文字法”解读图像题;用“数据趋势法”解读图表和数据类材料题;依据教材内容,使用历史名词规范答题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解题技巧,规范答题范式,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也是讲评课的主要内容之一。

②分阶段达到试卷讲评的教学目的

教师利用试卷讲评课指导学生“先基础,后技巧”分阶段复习。“先基础”是指学生在讲授新课阶段,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为主,掌握解题技巧为辅;“后技巧”是指学生在进入会考复习阶段(考前4周)之后,以提高解题技巧和综合复习并重。试题设计和试卷讲评也遵循这一原则。

在讲授新课阶段的讲评课中,参照《会考考纲》,以复习基础知识为主,强调史实细节和概念理解。在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在解题技巧方面,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五步解题法”等解题方法;初步学会用“因果规律”和“专题规律”解读试题等。在考试规范方面,要求学生答题时要做到卷面工整,字迹清晰,答题内容有条理,不同要点分行书写等,这些对学生规范答题内容,明确答题切入点,提高答题效率有很大帮助。

在会考复习阶段的讲评课中,巩固重点基础知识重点,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回归教材,解决问题。

每一个复习阶段的试卷讲评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通过整体设计,宏观把握讲评策略,使讲评课服从各个阶段的复习要求,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具备独立解题的能力。

③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为达到会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高中历史学科的两个特点和两个规律,简称“两点两律”。两个特点是“时间”和“历史名词”;两个规律是“专题规律”和“因果规律”。

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过去就是“时间”;“历史名词”指那些表示过去的人和事的历史专用词。以时间为主线,贯穿“历史名词”,构成历史学科体系,

小课题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纳卜藏九年一贯制学校马洪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研究的背景 ①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②学校高位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认识一所学校,一定要认识该学校的文化;研究一所学校,也一定要研究该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育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根据“特色为根,质量为本,

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美丽校园”,打造品牌学校涵。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还未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没要有在日常的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要使学校在更高层次上良性运转,必须借力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③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为班级着想,不关心班集体,缺乏集体思想,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与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没有良好的班风,班貌,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没有班级精神的形成。教育的本质,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做什么”,部分学生知道“怎么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做”。我们的理想,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而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文化一旦化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东西后,它就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价值判断的参照系。如此,学生就会用某种“特征”的文化选择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做正确的事情”,以至形成一种生活精神。 ④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

艺术课题结题报告题报告修改稿

《小学艺术课兴趣激发与欣赏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类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艺术课程不仅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更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大熔炉。 我校是省级艺术教育示范校,在艺术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如何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走科研兴校之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规模+特色”学校,显得尤为迫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教育部明确了艺术课在小学课程设置中要规范化、常规化。各校都能在课表中按规定开足课程与课时,但部分老师、学生对美术课只是满足画一幅画,音乐课学会唱一首歌曲等,艺术课大多数成了学生放松课、休闲课,老师也是简单苍白无力的说教。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艺术课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之资金、设备、师资原因艺术课程没有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只重视升学率,时间被其他学科挤占。其次是学生对学习艺术课的兴趣不浓。有的学校把完成“双基”作为艺术教学的重点,更有学校把艺术教育当成学校争脸面的工具,忽略对学生艺术个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个体的爱好和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学生产生了学习艺术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再者学生对音乐、美术的鉴赏与欣赏能力还没有更好的挖掘出来,他们不能充分感知“艺术之美”存在的形式和价值。学生艺术欣赏实践活动,审美观、

结题报告——范文

一、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最主要的依据,其基本结构包括: 题目部分——标题、署名。 正文部分—— (1)序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动机)。 (2)理论依据。 (3)研究目标。 (4)研究方法(采用哪些教育科研方法)。 (5)研究的主要内容。 (6)研究过程概述。 (7)研究成果(概括性描述、列出图表、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结论与建议。 (8)存在的问题或研究的局限性。 结尾部分——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结题报告要注意基本格式的规范化。根据具体情况,在体例上可作适当调整,我们反对格式呆板化,但也不能违反基本格式。接下来着重谈谈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题报告题目的表述要有明确性 结题报告的题目一般格式为:《……》课题结题报告。 关键是该课题题目应具体明确,准确地概括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且有新颖性。具体要求是:①应有价值、有新意。②范围既不会过于宽泛,也不会过于狭窄。③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④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⑤题目不要用疑问句形式。⑥题目要避免价值判断。⑦不宜用过分修饰、文学化的题目。⑧用词规范,切忌杜撰。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题目不当或该研究没有价值,就得终止研究,重新调整研究课题,并呈报立项审批单位。在结题报告中应写新的课题,并附上说明。 三、理论依据的选取、运用要准确 理论依据即本课题研究的科学依据,是选题论证的依据,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预先赋予某种假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过程的理论依据。 选取理论依据要防止三种情况:①无“论”可依;②有“论”难依;③大“论”小“依”; ④有论不依。所选取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理解的深刻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 教育理论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有的还存在其局限性,运用时不能拈来便用。 四、教育科研过程要作客观、清晰的概述 对研究过程的概述必须符合研究类型特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多种划分标准,因而教育科研有多种类型,诸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发展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追因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等。对于各种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应明确界定。 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大多数是应用研究。 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过程。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推广性实验(当前我国进行的有学校整体改革实验、引进国外教育理论的验证实验、教育政策决策的实验、课程教材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sodocs.net/doc/d116604809.html,,请保留此标记。))。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低年级快乐写话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低年级快乐写话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低年级学生快乐写话的研究 ——结题报告 延长县小学徐延琴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年级主要是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看图写话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训练,是培养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即先说写一句话,后说写一段话。一句话主要在一年级时间训练,到二年级就过渡到一段话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然而,当我在教学写话时,感到很头痛。 一方面教师对写话教学不够重视,对此缺乏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我校是城乡结合,学生大多是外来进城务工子女,家长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工作繁忙,对孩子缺乏引导。孩子课外阅读量少,词语缺乏,一些孩子在写话时没词可写,没句可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写出的话呆板没有生气,甚至表述不清,语无伦次,错别字多,病句多。他们对写话兴趣不高,普遍认为写话是“苦差使”,惧怕写话,厌倦写话,谈写色变,不知从何入手。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快乐的写话呢? 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申请了"低年级学生快乐写话的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落实课程规范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有关要求,提高教师对写话教学的认识,在写话课堂教学实验中,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与喜好,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同学在一种快

小学音乐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小学音乐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为大家分享了小学音乐小课题的开题报告,欢迎借鉴! 一、课题名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帮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

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1x年9月——201x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1x年10月——201x年12月。

课题结题报告范本【三篇】

课题结题报告范本【三篇】 篇一 《儿童传统游戏的现代好处挖掘》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游戏的倾向。家长也更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认为游戏就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少用处。儿童游戏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孤独。而另一方面,民间游戏面临失传。那些以前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民间游戏踢毽子、跳房、投沙包------已不再为孩子们所熟悉。其实,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方便、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潜在发展空间,正适合我们县城的幼儿园,我们何不把民间游戏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也体验传统游戏的快乐呢?为此,我们幼儿园选取了董旭花教授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子课题——“民间游戏的现代好处挖掘”,期望在课题引领下认真了解、解读民间游戏,让它在幼儿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让孩子们体会民间游戏的乐趣,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期望,在课题引领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1、以课题活动为契机,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重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潜力。[由*整理]

2、研究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了解游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潜力、情感、智力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资料 1、各年龄班如何选取适宜的民间游戏,如何对传统民间游戏进行改变和创新。 2、民间游戏与幼儿多元智能(个性是社会交往潜力)发展的关系。 四、研究对象 主要选取夏津华夏幼教中心3---6岁(小、中、大班)约30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优展示法、观察法、谈话法 1、文献研究法:透过对相关游戏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理解,了解关于幼儿游戏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民间游戏的现状,为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带给理论支 持和方法指导。如:我们透过研究资料搜集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游戏,如“叼羊大赛”、跳花竿等,孩子们很喜欢。 2、行动研究法:我们经过思考决定实施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案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模式,注重行动研究------反思------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再次活动(行为跟进),紧密结合实践中的难点尽心研究。如刚开始做课题时,小班幼儿不适合搜集来的民间游戏,因为一些比赛性质的游戏对体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改造民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论语》的朗读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农村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二、理论支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题的研究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以有效提高读的效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心灵。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幼学琼林》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等。 3.经典诵读旨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国学经典,不断激发兴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口诵心念,熟读成诵。引导小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质量。

饮马池幼儿园利用乡土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饮马池幼儿园利用乡土音乐课题结题报告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 园 本 课 题 研 究 饮马池幼儿园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一)准备阶段(2014.1,2014.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4—2014.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课题结题报告基本格式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 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

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

小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课题结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单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沈明月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课题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 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 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 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 美。?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 (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问题提出: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2. 研究过程与方法:①研究方法: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所用到的诸如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②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研究过程要突出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运用微型课题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

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 4. 研究成效:主要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二是操作技术成果,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并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现出来。三是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 5. 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报告的呈现形式就可能是系列文章组成,因此,以上结构仅供参考,老师们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优质】音乐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模板 (5页)

【优质】音乐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分析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内容详实)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研究 崇文教育集团安居街校区杨建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3--8部分,回答“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2、研究报告中的第9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结果与分析”。 3、研究报告中其他部分的标题中的“课题研究”,应改为“课题实验”。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 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 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 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 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音乐组小课题结题报告

浅谈低年级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 音乐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识谱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 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目标。显而易见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导致学生识谱难得原因,由于一年级孩子的注意还不稳定,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具体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任何新异的刺激,也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注意还经常随情绪的变化而转移。他们注意的范围较狭小,注意的分配能力也较差,在注意一件事时,要他们同时注意另一件事是比较困难的。一年级孩子的记忆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许多事物是通过无意识记而记住的。他们以机械记忆为主,背诵的本领很高,而意义记识还不大会运用。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记得牢,对抽象的事物就记得差。 二、课题研究对象 低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迎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音乐游戏是儿童游戏世界中的一个充满欢笑、荡漾歌声、舒展舞姿、表演自我的快乐王国。趣味性教学可以成为音乐游戏的课堂,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模仿力强、理解力弱、爱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

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时游戏。让他们在情趣盎然的音乐游戏中轻松掌握知识技能。 (二)改善“沉闷型”知识技能课的需要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能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心驱使下主动地学习、掌握识谱技能。并能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我们必须从趣味、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通过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快地与乐理知识交上朋友。 四、课题研究内容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充分营造一个趣味性强 在音乐学习中能充分体验到快乐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信心等内在气质方面的潜能及主动性,促进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在节奏教学中,运用情景表演联系、角色游戏感知 节奏是音乐美感最重要的来源,是音乐的生命,是识谱市场联系的基础,也是音乐教学最先进入、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由于节奏不仅要用耳朵听、用头脑理解,更要在运动神经中去感觉,促使学生体

幼儿园课题结题工作报告

幼儿园课题结题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范文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党的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机关或法定对象汇报工作。汇报的内容,包括近一段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段工作部署。比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各机关、单位的年度工作报告、阶段性工作报告等。下面是请参考!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快 乐和幸福,我会用全部的知识来教育和引导幼儿,不仅要从德、智、体、美这几方面来发展幼儿,还需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儿童天性活泼、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常常静不下心来,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如果教师不能有意识地把这“活泼”的天性逐步导向“专注”习惯,到上小学时再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十分困难。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一、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简单的环境。 俄国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灵。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幼儿,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以便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和注意力的集中。除此之外,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言行举止,配合幼儿的行为,无论幼儿在干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打

扰,给幼儿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 二、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制度。 家长在家不管孩子,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玩耍,造成睡眠不足,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注意力涣散。幼儿在家不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到幼儿园也要养 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简单而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与有规律的家庭生活的良好配合下,才能更好地吸引。 三、教师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具的颜色要鲜艳、新颖。 自制一些玩教具如:软飞盘,树叶沾画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独立动手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注意力。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提高幼儿注意力的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这些有独特个性的自制玩教具体现了幼儿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老师们通过亲手制作形式各异的玩教具,体现出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动手能力、语言能力、情感态度、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一个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牢牢吸引幼儿们的听课注意力则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提问知识都要准确、生动,还要有重点、深度。这样孩子们无论是上课状态,还是上课效果都会很好。最基本的是知识的准确性,如果不准确,给孩子们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印象,只能是分散淡化幼儿的注意力,根本谈不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一 些知识概念更要注意。当然具体实施需要很强的技巧性,要因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