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赵建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校中华民族,文

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一、

下列有关说法判断正确与错误)“(1,蒸令气上,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用器承滴露。烧酒””“2“()石胆能化铁为铜得铁化为铜(碱式碳酸铜)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3 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HgS)4“”熔融成液态,)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是指加热时丹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HgS晶体。冷却时重新结晶为5)“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6)“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7 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8)古剑“这是利用)、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KNO(火药)乃焰消()《本草纲目》中记载“(93”的氧化性“KNO了3”,这是描写“碘的升华(10)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烟起,乃)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和朴消(NaSOKNO(11)《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432”。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OH)CO〕Cu)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12322“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13)指的是铁的合金剂钢”(14)某古剑“以剂钢为刃,铁为茎干,…,”“属于石油脂水”(15)《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述“,如此提取青蒿素纯属萃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16)《肘后备急方》载:““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17)李自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18)刘禹锡诗句“”,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19)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0)熔融成液”)近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21 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火药)乃焰硝、硫磺、杉木炭所)的描述如下:“KNO22)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3的氧化性KNO,利用了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3假媒水火,而不能自流、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膏液)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的描述为“(23 ”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这里的“膏液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记载:“(24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而糖白,后人遂效之。25“”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26?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吕氏春秋)别类

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27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抱朴子》中(“”28“”指的是石油(洧水)《汉书》中,这里的高奴县有洧水可燃“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29)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30“”“…其清如水,味极《本草纲目》烧酒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条目下写道:()”“”是指蒸馏。这里所用的法浓烈,盖酒露也.)和朴硝(NaSO)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KNO《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31()432,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石也

”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32 33“”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34“”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水乳交融,火上浇油(35“”不包含化学变化)滴水石穿、绳锯木断(36“”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落汤螃蟹着红袍(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精制砒霜过程如下:“(37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干馏”,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38)“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绳剧木断”都是物理过程“水滴石穿”、“(39)40)二氧化硅既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又可以与氢氟酸反应,故属于两性氧化物(的主要“灰”,蔡伦造纸用此“灰”溶于水沤浸树皮脱胶。(41)使用《周礼》:“煤饼烧蛎房(牡蛎壳)成灰”成分是氧化钙。SO))和朴硝(NaKNO紫青烟起《新修本草》:硝石“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用于区分硝石((42)鉴别432利用颜色反应”。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43)浸出《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KNO。利用、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机诸药者”)KNO

乃焰消(:)性质《本草纲目》“(火药)(4433的氧化性”是铜盐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45)《黄白第十六》中“Ca(OH)”指的是”里的“石灰(46)《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2的主要成绛矾”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47)《新修本草》中“·7HOFeSO分为24,该SO))和朴硝(Na(KNO(48)《本草经集注》有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区分硝石432方法利用了焰色反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49)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50)“玉不琢不成器”,“''说明糖类均有甜味(51)“甘之如饴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火树银花''(52包含的化学知识: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得到两种可燃”)苏轼《石炭行》中“投泥泼水愈光明(53性气体二、选择题、物质成分2”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1)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黄芽)是指(这里的“”.铁 D C.铜.硫A.金 B 蔡伦蜃”。并把这种灰称为“蛎房”即牡蛎壳),“(2)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蜃”的主要成分是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D.CaCO .SiO B.NaHCO CA.CaO 323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条目下写道:“)《本草纲目》中“石碱”(3”是指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D.KCO KHCO B.KAl(SO) C.A.KOH 34322汉我国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湿法炼(4)?时期万毕术》一书中有一段文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字记载:“曾青得铁则化铜”。“曾青”(铜的化合物)是指A.CuCl B.CuSO C.Cu(OH)D.CuCO3 22 4

(5)西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矾油”是指

A.硝酸B.氨水C.硫酸D.盐酸

(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

A.NaSO B.KNO C.Ca(NO) D.KIO 334322(7)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可能是

.胆矾D.草木灰C.火碱B .食盐A

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写道:“(8)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鼻冲水”是指(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卤水C醋D A氨水B硝酸

其性最烈,能蚀五金,,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9)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 这里的强水是指()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D.卤水B 硝酸C.醋A.氨水

一的主要成分是来精炼丝绸,该“碱剂”(10)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草纲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在《本

”“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碱剂”或“石碱”是指(这里的“.胆矾 D C.草木灰A.食盐B.火碱都是在””“伏丹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11)《神农本草经》说:“水银…)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土釜中加热Hg D.氧化物B.合金C.硫化物A.氯化物本来绿“”的描述为: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12)《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的主要成分为,,”据此推测,“青矾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Fe2(SO4)3·9H2OD C KAl(SO4)2·12H2O A.CuSO4·5H2O B FeSO4·7H2O

……性最烈,能蚀五金““强水”条目下写道:13)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是指(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D.卤水硝酸C.醋A.氨水B.14)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是由硫磺、木炭粉和硝石组成;②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下列关于硝和臭粉组成。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石和臭粉的成份组合正确的是(

CO NO、Na D.NHCOB.KNO、NaCO C.HNO、(NH).AKNO、NHHCO 33233223334434《酉阳杂俎》县人谓之石漆。”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15)《后汉书石脂水”是指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一书:“.甘油 D C.石油.油脂A B.油漆。用来炼制丹药的”)古代炼丹家将丹鼎类比为自然界,整个丹炉在炼丹家看来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16仪器,即我们今天所讲的反应器,按加热方式和温度高低不同、操作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种类,鼎是其中广鼎者有五:一曰金鼎、二曰银鼎、三曰铜鼎、“泛使用的一类。初唐至盛唐的《灵砂七返论》有以下描述:”的主要成分的是“四曰铁鼎、五曰土鼎”,以下物质可作为土鼎D.铵盐B.碱金属的碳酸盐C.碱土金属的硅酸盐A.碱金属的硝酸盐

次,价值数“以烧酒复烧二)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17”,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倍也.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B

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D.氯化铵和碳酸铵.硝酸钾和氯化钠C

习与性形。亦有隐括,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18)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这里的“朱”指的是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uS D..HgS B.CuO C FeA.O43)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用以浸铜,铸冶是赖,虽干溢系夫19(旱涝,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

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B.CuSO溶液C.氨水D.溶液NaCl溶液FeSOA. 4 4

(20)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二,该物质是()

A.生石灰 B.草木灰 C.明矾 D.漂白粉

21“”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鼻冲水)《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刀创水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分别指的是、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A. B. C. D. 稀硫酸、食盐石灰水、硝酸氨水、碘酒氢氟酸、食盐水22·“…”《酉阳杂郡国志》中记载: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出泉水(《后汉书)“”“”“”是指俎》一书: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石脂水这里的A. B. C.

D. 煤焦油石油油脂油漆混合加)贝壳灰”(蜃“和)草木灰”(灰“即利用,的方法”涑帛“中载有《考工记》)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23(.

( ) 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B碳酸钠C氢氧化钾D 次氯酸钠A氧化钙的”这里“燕萨石”(24)《本草衍义》中有如下叙述:“嘉州峨眉山有燕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白明澈。主要成分可能是D.C(石墨)NaCl B .CaO C.A.SiO2在湖泊池”,是指“M气体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25)据《易经》记载:“是指“M气体”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氢气 D.乙烯 B. 一氧化碳 C.A.甲烷

3、物质分离提纯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实验方法。这里用到的可用于分离倍也” B.乙酸乙酯和乙酸A.苯和水

D.硝酸钾和硫酸钠 C.食盐水和泥沙

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2)《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文中没有涉及到的操作是少者七八煎眼,共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过滤D C.蒸发A.加热B.结晶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与下列分离方法类似的是(3)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

B.从碘水中提取碘A.苯甲酸的重结晶

D.分离沙子和氯化钠溶液C.分离乙醇和二甲醚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种,其中1892“烧酒”条目下写道:“(4)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D.干馏B.渗析C.蒸馏A.萃取

4、物质反应.这一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的(石胆是硫酸铜)神农本草经》有“石胆化铁为铜”(1)东汉成书的《法冶金的先河.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D.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A.化合反应B”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2)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沙》有“日照澄州江雾开,的描述,以下理解错误的是:B.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SiO A. 该过程利用的原理与分液类似2 D. 该过程得到的物质在自然界能稳定存在 C. 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3)中国古代的下列发明创造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用铁矿石炼铁 B A.用胆矾炼铜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用黏土烧制陶瓷C

①信州铅山县有我国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的有关自然科学知识中有255条科技史实。部分如下:(4)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虽百炼,则纯钢也,②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

两不减,变化,固不可测。)上述科技史实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有(不耗矣。

D.复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分解反应A.化合反应 B

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6)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用铁矿石炼铁 B A.用胆矾炼铜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C.烧结粘土制陶瓷

)下列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7 .出土后的青铜器大多数已受到锈蚀B A.古代用铜矿石、锡矿石冶炼铸造青铜器CuClD.现代用双氧水去除青铜器上有害的C.古代用明矾溶液

清除青铜镜表面的锈斑

(8)下列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古代用明矾.C出土后的青铜器大多数已受到锈蚀.B 锡矿石冶炼铸造青铜器古代用铜矿石、.A.

溶液清除青铜镜表面的锈斑D.现代用双氧水去除青铜器上有害的CuC

(9)下列变化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司母戊鼎表面出现铜绿鞭炮和烟火的燃放陶瓷的烧制活字印刷排版术、综合分析5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1)1856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原子””,“微渺”即现代之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Al.“元质即

现代之“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B.“养、轻、淡”即““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

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2,下列关于这。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朴子》一书中记载有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B.这个过程是

可逆反应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SO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2优美的

陶瓷制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反映西方人把中国作为“瓷器故乡”(3)英文“Chian”又

指“瓷器下年前烧制出了红陶,红陶是黏土经焙烧后制得的。大贡献。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制得了陶器,约6500 列说法错误的是B.烧制红陶黏土只发生了氧化反应A.体现红陶的红色是氧化铁

.传统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C.黏土经高温焙烧,强度硬度提高

,其中是红色”4)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的硫化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A B.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又生成硫化汞C D.水银温度计打碎时,立即用纸槽收集洒落的汞珠即可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洧水”的使用有)《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5 )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的主要成分是煤油B“洧水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的古代KNO下列关于)(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3()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7)《集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8下列我国科学家(括号中为其重大成果)中,为化学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疾药)疟屠呦呦(创制新的抗B. .徐光宪(创立稀土萃取理论)A.

C.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D.于敏(提出氢弹构型理论)

(9)《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下列对上文进行的分析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10)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

。下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C

B.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Zn+3CO↑的反应方程式为:ZnCO+2C.冶炼CZn3.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原法D 1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D.打磨磁石

制指南针C.烧结粘土制陶瓷A.用胆矾炼铜B.用铁矿石炼铁

)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炼锡方法基本上就是现代用的碳还原法,其反应的化学方程12(SnO2 + 2C == Sn + 2CO↑中,作还原剂的是()式

C D.C.Sn A.SnO2 B.CO

、)ZnCO((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13)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3石金。则下列说法不正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Cu赤铜矿(主要成分2)确的是(

A.鍮石金是黄铜或铜锌合金

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B.炉甘石点化鍮C.可在空气中灼鉴别鍮石金与黄金

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炉甘石点化鍮

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方以智)提到:“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14)1640。则下列说法””得红色固体,气体冷凝得“矾油”,“青矾”则绿矾,强热“青矾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不正确的是()”A.“矾油的成分是SO 3”的原因是SO、SO均有强刺激性气味B.“青矾厂气熏人32 SO遇水汽形成硫酸酸雾腐蚀衣服”C.“衣服当之易烂的原因是3”的原因是硫的氧化物形成酸雨污染土壤,植物枯死。D.“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下列说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5)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写到)正确的是(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属于混合物B.蚕丝属于纤维素A

.蚕丝和石蜡完全燃烧所得产物相同DC.“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的是“雾”烟“”字的诗句中,“烟”实则为烟(16)从化学视角看“”和“雾”是有区别的,下列含有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天工开物》记载:“”,(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沙子和粘土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A”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B.“燃薪举火C.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D贸易使国外的特色产品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下列商品的主要成分所对应的材料类型不一带一路”)(18“.的是正确..D C B A.

最新整理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文稿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下列有关说法判断错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2)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3)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4)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5)《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6)《抱朴子· 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7)“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8)《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如此提取青蒿素纯属萃取。 (9)浸出《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 (10)“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11)“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12)《天工开物》载:“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说明KNO3能自燃。 (13)《开宝本草》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了溶解、蒸发、结晶提纯过程。 (1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5)《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16)《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17)“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8)《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述“脂水”属于石油。 (19)李自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20)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21)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2)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3)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膏液”的描述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这里的“膏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 (24)《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5)《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26)《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27)《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28)苏轼《石炭行》中“投泥泼水愈光明”包含的化学知识: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 (29)使用《周礼》:“煤饼烧蛎房(牡蛎壳)成灰”,蔡伦造纸用此“灰”溶于水沤浸树皮脱胶。“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30)《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 (31)《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32)《新修本草》中“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绛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 (33)精制砒霜过程如下:“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干馏。 (34)“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35)“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36)“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习题

化学中的传统文化习题 解题思路,结合选项,利用题目描述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信息,确定物质成分。1.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C. 《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D.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没有设计化学反应的是 A. 钻木取火 B. 百炼成钢 C. 水乳交融 D. 蜡炬成灰 3.中国古代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 B.《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 2 C.《新修本草》中“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 据此推测“绛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 4·7H 2 O D.《本草经集注》有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区分硝石(KNO 3 ) 和朴硝(Na 2SO 4 ),该方法利用了焰色反应 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许多成语中都蕴含化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6.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 A.明矾B.芒硝C.草木灰D.漂白粉 7.《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 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 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 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 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 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 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2018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 C.KHCO3D.K2CO3 2.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 A.苯和水 B.乙酸乙酯和乙酸C.食盐水和泥沙 D.硝酸钾和硫酸钠3.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过滤B:萃取C分液D蒸馏 4.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白糖有如下叙述“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于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文中涉及的操作过程是 A:升华B:干馏C吸附D蒸馏 7. 下列对古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

化学与传统文化

微测1 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B.升华 C.干馏D.萃取 答案 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2017·海淀期末)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答案 B 解析酒曲捣碎主要是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酒曲发酵是化学变化,B项正确。高温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泉水勾兑是溶液的稀释,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

“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 A.氧化钙B.碳酸钠 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 答案 C 解析草木灰的成分是K2CO3,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为Ca(OH)2溶液,两者反应生成CaCO3和KOH,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答案 A 解析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故选A 项。 5.(2018·河南名校联盟)《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答案 D 解析列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是蒸发结晶,因此没有过滤,故选D项。 6.(2017·安徽六校联考)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 真题再现 ▲(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 “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 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2018·新课标Ⅱ)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A 【解析】A.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但是,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中一定含水,形成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可能导致触电或电器短路,A错误。B.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由于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较高时,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一般应该冷藏保存,B正确。C.油性漆是指用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水性漆是指用水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使用水性漆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C正确。D.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应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多为不锈钢或铜制)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正确。【点睛】本题是一道比较传统的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需要学生能够熟悉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同时能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选项D中的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际指的是形成原电池的保护方法。

化学与传统文化

微测1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得操作方法就是(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得升华,因此涉及得操作方法就是升华,答案选B。 2.(2017·海淀期末)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得过程就是( ) 答案B 解析酒曲捣碎主要就是形状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酒曲发酵就是化学变化,B项正确。高温蒸馏就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泉水勾兑就是溶液得稀释,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春秋末期齐国得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

“涑帛”得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与“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就是因为其中含有( ) A.氧化钙 B.碳酸钠 C.氢氧化钾 D.次氯酸钠 答案C 解析草木灰得成分就是K2CO3,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为Ca(OH)2溶液,两者反应生成CaCO3与KOH,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就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得描述。这里“M气体”就是指(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答案A 解析最早发现石油得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就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得描述。石油蒸气就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故选A项。 5.(2018·河南名校联盟)《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得操作就是( )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答案D 解析列灶燃薪就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就是蒸发结晶,因此没有过滤,故选D项。 6.(2017·安徽六校联考)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

传统文化蕴含地化学知识

传统文化蕴含的化学知识 一、传统文学中的化学知识 1、成语、谚语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中一些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各项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铁杵磨成针B.烈火炼真金C.火树银花D.雷雨发庄稼 2、很多古诗词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墙角数技梅,迎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们能够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 A.分子之间存在间隔B.分子质量和体积很小 C.分子在不断的运动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古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 (1)A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区分“烟”和“雾”.初中化学中什么物质燃烧有烟呢?什么物质能看到雾呢?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说明粒子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3)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四句诗所描写的物质依次是()(填序号)A.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钙B.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C.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D.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钙.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姑 C.春蚕致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6、古代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木灰中含有的K2CO3属于;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复 (2)“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粒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泪”的说确的是(); A. “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 “泪”说明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 C. “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4)“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是指古代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等中的化学知识 1、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 (1)春节一—喜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端午节一—龙舟竞渡。龙舟的龙头制作需要精雕细琢,雕刻过程中木材发生的是_______ (选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3)中秋节——观花赏月。月饼是传统美味食品,月饼的制作常用面粉、蔗糖、精炼油、肉松等物质,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 1.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在《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种“碱剂”可能是() A. 食盐 B.火碱 C. 草木灰 D.胆矾 2.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B.硫 C.铜 D.铁 3.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 C.SiO2 D.CaCO3 4.《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 C.KHCO3 D.K2CO3 5.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万毕术》一书中有一段文字记载:“曾青得铁则化铜”。“曾青”(铜的化合物)是指 A.CuCl2 B.CuSO4 C.Cu(OH)2 D.CuCO3

6.西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矾油”是指 A.硝酸 B.氨水C.硫酸 D.盐酸 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 A.Na2SO4B.KNO3 C.Ca(NO3)2 D.KIO3 8.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氨水B硝酸 C醋 D卤水 9.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10.《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 11.《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姓名:张云天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号:2013232025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简要分析和阐述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1】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军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成、变化的基本背景,决定了前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容。前者则为后者嬗变、传递与积淀及其特质的逐步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从大文化的系统论视角来探讨两者的在互动关系,对于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本容与特点的文化意蕴,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伦理学、文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民俗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八个层面,对此作一专题讨论,以求教于海外。 一、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常常是中国哲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后者又常常规前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者的关系天然而紧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大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大教育家,如西周的周公、老子和孔子等,春秋的墨子、孟子、庄子和荀子等,汉晋六朝的董仲舒、马融、玄、王充、嵇康、勰和颜之推等,隋唐两宋的王通、孔颖达、愈、柳宗元、周敦颐、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亮和叶适等,明清的王守仁、王廷相、顾宪成、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章学诚、戴震等,近代的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现代的蔡元培、行知等。他们或终身亲办私学,或长期任教于官学;或边从政边讲学,或边讲学边著述;或兼而有之。在他们成为哲学家之前,常常首先是教育大家,并借助教学活动和学生等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二,中国的哲学理论常常首先酝酿、产生、发展、创新和传播于哲学大师们长期的教育活动。先时代,各家学说纷纷涌现、竞相争宠。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墨子创立的黑学以及相继出现的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孟子哲学、荀子哲学等等,都是首先在他们长期的私学活动当中孕育、发展和流传并影响于社会的。汉代经学常被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子夏。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东汉马融、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吸收今文经学,遍注群经。子夏、董仲舒、马融和玄都是私学大师,其经学哲学也都是首先在长期的讲学活动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晋之际是中国佛教和道教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两晋的鸠摩罗什、慧远和洪、陆修静,利用组织进行教义的传播,都是当时有名的私学大师。他们的佛学思想和道德思想都是在长期的讲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宋明理学发端于北宋的胡瑗等,创始于周敦颐、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其部又有程朱和陆王两大学派之别,后者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南宋与理

化学与传统文化 正文及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 考点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 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 A. 百炼成钢 B. 饮鸩止渴 C. 铁杵磨针 D. 火上浇油 2.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2017年春节期间拉开序幕。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 3.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 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该过程反映了自然界中元素的转化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5.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双氧水、高锰酸钾溶液可以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与漂白粉消毒饮用水的原理相同 B.用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C.在某爆炸事故救援现场,消防员发现存放金属钠、电石、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化学品的仓库起火,应立即用泡沫灭火器将火扑灭 D.钢化玻璃、有机玻璃、防弹玻璃均属于硅酸盐材料 6.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 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 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D. “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教育

《思想概论社会实践报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教育 学院:水能学院 :康佳佳 学号:121503105 班级:农水1201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八到语文教学中来,将其与现代教育结合,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从后期统计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而且对于积极的传统文化还

核心素养提升5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核心素养提升?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科学精神与社会 责任] 素养说明: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通常以生产、生活、环境及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为载体,考查考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反应本质的掌握情况,进一步达到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古诗词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1.化学与材料 2.无机物在生产、生活、医药中的用途

3.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的解题程序 题型建模 第一步——读题:对于陌生度较高的信息要做到逐字逐句阅读,挖掘关键字,排除干扰信息,找出有效信息。对于新信息中的有机化学方程式,要从断键、成键角度分析,找出规律;对于新物质或常见物质的新性质,要找出其不同点。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步——联题:在读题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的问题或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板块,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体系,寻找要提取的信息。 第三步——析题:找到需要的信息后,需进行分析。分析时要从大脑信息库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并使思维从新情境回归到课本、回归到平时的学习中来。

第四步——解题:解题时要注意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相应问题。如果是简答题一定要言简意赅,即一定要做到联系化学原理,切入点正确,分析、说理层次清晰,要点全面。 [题型专练] 1.(2015·课标全国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答案 B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菽园杂记》有海水提取食盐的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过程中“灰”的作用是吸附 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解析《天工开物》所叙述的“石灰”根据性质判断应为CaCO3,不是Ca(OH)2。答案 D 3.(2018·课标全国Ⅱ,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解析Na2CO3溶液水解呈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A项正确;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就是后天的经济与社会。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明天的人才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手,要使我们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引领世界先进潮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创新。然而,在教育走创新之路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面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须选择。 一、对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教育创新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努力实现一种教育终极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融会古今,贯穿中西,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是教育创新的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汉代以来,以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长期占据着中国主流文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构建了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儒教独尊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伦理本位体系。这种文化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创新的消极影响,谈几点认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创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自身的认识和看法: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汉代其独尊地位的确立,教育的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始终是政治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和方式。重功名,轻效能一直成为传统教育的主流。 在教育和社会关系问题上,我国古代,教育作为社会管理手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主张“敬德保民”、“为民以德”、“道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体现了我国教育受制于政治并服务于政治的倾向。中国历来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而轻视生产、科技知识的文化传统只重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中国传统教育奉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功利主义理性和“无我”的精神追求,使教育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个体的能动性。附属于政治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个体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这样不仅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 在教育价值观上,中国传统观念有三个特点:在认知上,重传统重权威;在评价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仁义”、“忠恕”。这种传统观念的社会价值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教育精神。教育不是为了个体获得发展,而是成为获得功名、扬名显性、改变社会地位的手段。以致目前我园的“应试教育”积重难返。这种落后的价值观念极不利于教育观念的创新,不利于发挥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即教育不能够很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在教育功效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伦理至上”和“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完人”、“圣人”的客观标准的中庸民族心理,也是我国教育忽视个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质量观主要指学校本身对教育的观点和态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曾为历代王朝选送过许多优秀官员,从而延续并推进中国历史的发展。但是,因为科举制,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便简单地把阅读四书五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