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步趋势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步趋势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步趋势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步趋势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趋势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20世纪基础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变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20世纪的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有3次较大的教育改革,而每次改革都发端于社会发展迅速的美国,然后波及整个世界。 第一次教育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出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的主张,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批评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要求课程必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美 国教育几十年,而且影响到世界各地。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许多人士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批评当时 的课程内容只反应了19世纪的科学成果,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强烈要求改革;1957年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进了这次改革。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于是出现了新数学、新物理等一系列新教材。这些教材,由于太深太难不能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初就被弃之不用,但它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公开信“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就反映了这个问题。之后,美国朝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1991年布什总统提出了《2000年美国教育发展战略》,克林顿总统上任后将其演变成《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此同时,日本、英国、法国也在进行教育改革。 综观几次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处于改革的核心地位。为什么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道理很简单,任何教育目标都是要依靠课程来实现的。当然,每一次课程改革总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同时以新的内容与方法做保证。 (二)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1、日本:日本基本上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 实施新的课程。他们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学生能够轻松地生存,能够愉快地学习。他们认为应该给学生自主发展留有更多的时 间、更大的空间,以使他们健康地、自由地发展。他们对旧有的课程进行了分析和审视。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太多,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 新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李丹董少校张晨出自: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5日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2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教学工作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抓住当前关键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两个“前所未有”,强调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 袁贵仁指出,一定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人,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总结说。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袁贵仁部长的讲话和鲁昕副部长的总结引起了与会600多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近20年来,上海中职教育走过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精”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杨伟介绍说,2010年,云南职教招生人数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人,高中阶段职教首次超过了普教。“职业教育发展正从注重规

体育课程改革

《大学体育》是基础教育学院开设的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设置 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及发展的必备课程。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增进学生的健康 1.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户外活动时间过少,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学生心肺功能的下降,意志力、忍耐力的减退,不能不令人忧虑。 2.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忽视 90后的少年儿童双休日、寒暑假都参加培训班、家教班,限制了少年儿童的自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自私、固执、抑郁,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下降,意志品质薄弱等心理障碍越来越突出。 3.健康第一要讲求实效 体育运动正是解放青少年身心压迫的最佳方式。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尤其高中对学生升学指标的实现,给学生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他们渴望运动,期盼自由。但是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占用学生体育课的时间,因此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大部分人高中基本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 二、课程改革依据 1、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把课改新理念融

入到教学中,贯彻教改方针,改变师生关系,加强趣味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主动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条件锻炼学生的体质。 2、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共识。 3、体育课程管理体系较为完善,教学内容多样化。体育教学不再单调,而是越来越多样化。 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的学习。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就要关注学生是否愿学,是否学得愉快;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学习”;就要努力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活动产生兴趣。所以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必然会产生更大的成效。让学生学习、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 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各种技巧。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强调要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仅仅坚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型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静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

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文章题目: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内容提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 主题词:科技意识创新教育科学素养科技兴趣思维能力 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姓名:池晶晶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邮编:100043 电话:68861032转403

文章题目: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内容提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 主题词:科技教育综合实验能力机器人活动 正文: 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列为我党今后工作的指导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飞跃式行动,我感慨很深,认为这是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时代里,拥有了科学技术就等于拥有了经济的大发展,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这句预言能实现的话,那么我国科学技术将要有飞越的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首要前提,而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将更是这一前提之根本。 在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教育中,其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属于忽视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被基本上禁锢,更谈不上什么“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能力,基础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正如布鲁姆指出的那样,教育工作者“在评价中意识到,他们以往过分强调了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知识’,因而,把90%的教学时间用于这一层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证明材料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证 明材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关于同志实施课程改革的 证明材料 同志在我校期间,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突出成绩。该同志能以生为本,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主体作用、自我教育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给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了实践、展示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正确面对生活,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该同志能认真指导学生能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做一件好事,干一次家务等,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任现职以来,在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格次,2008年12月主讲的《分数除法》荣获县优质课赛讲一等奖;2014年9月主讲的《圆的面积》荣获县优质课赛讲一等奖,2012年9月被评为南阳市中小学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8月所写论文《如何加强学生的倾听能力》获县一等奖;2014年8月所写论文《如何科学处理学生的作业》获县一等奖。2009年5月被评为第三届小学骨干教师。2013年所辅导学生杨驰的作文《心田上的康乃馨》获市级二等奖,本人获优秀辅导奖,2012年参与的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策略与实践研究》获市级二等奖。 特此证明。 2014年11月20日

高中数学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因此,在未来社会中,世界各国只有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新世纪,教育必须培养更具创造力和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人才,才能解决新世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面对新时代更多元的世界文化,也需要一种具有团队精神、愿意与他人合作、肯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人;他必须懂得和他人相处,他要独立自主而不随波逐流,他能察省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而加以发扬和克服;他会欣赏美的事物而有健康的身心;他还具备创造思维、批判反省以适应变迁的能力。因而他是一个能自律、自强而乐于进取的社会新人。这就是未来社会的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潮流下要求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显然,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无可争议的共识。而教育改革又当以课程改革为要,因为,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能否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之需要,提供学生最适切合理的学习内容,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世界主要教育先进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而综观各国课程发展,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尽一致,但强调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作法则相同。大体说来,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主要是: 1. 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韩国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教育文档

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作为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环 节备受人们关注,由此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学 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推进新一轮的小学教学改 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一些推进小学教 学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一、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文章进行总结概括,主要将问题归结为一 些几个方面,具体包括: 1. 教学形式单一,?W 生处于被动状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很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的诱导,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注重这一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像过去传统的方式一样,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专心的听取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师生之间所不可缺少的互动,这显然忽视了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长期如此,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必然造成对学习的错误认识,难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培养。 2. 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对改革认识不足 小学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教师是终身制的职业,工作稳定而安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普遍思想懈怠,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学设置相对于中学来说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表进行授课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如果进行改革,就会使他们失去当前安逸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这显然会造成他们当前的利益的丧失,这种对改革的片面认识直接制约了小学教学的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新之言。 3. 教材设置随意,脱离现实需要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原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下为什么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 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 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

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其课程设置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文章进一步提出课程设置改革所应把握的原则从而明确了对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路和具体内容。关键词:成人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几十年来成人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成人教育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成人教育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其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本文拟对成人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和创新问题作以初步探讨。一、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忽视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现行的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课程门类不齐全不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充分灵活的选择机会。其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再有现行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忽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选择性等诸多特点。 2、课程目标以学历为导向。成人教育是一种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

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但成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调资、转岗、提干、分房、晋级等都与学历息息相关。于是许多成人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看好这一市场课程建设过分强调以学历为目标导向偏向于为学历而学习其实际效果和目标差距很大。 3、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在设置上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各校课程设置大一统各类学校各地区无特色无区别。必修课程一统天下选修课很少。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知识型课轻智能型课;重专业性课轻基础性课。重视分科课程轻视综合课程。重视智育轻思想品德教育。 4、专业设置重文轻理。目前成人教育的招生专业偏重文科偏重热门专业对理工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学校注重经济效益为争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情况盲目申报新专业、热门专业甚至个别专业有其名无其实。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原有的专业重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调也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5、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内容更新缓慢许多成人学校直接采用普通学校的教材有的虽有改动但基本上是借用或移植普通学校教材结构体系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这与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不相适应也不适应各类成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成人在职学习的需要。表现在: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层次偏高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等。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 是“核心素养”还是“胜任力”? 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用来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这种理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课程改革创新

课程改革创新: 一、课程目标——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传统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课程编制者出于为个体的职业生活作准备 考虑,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使个体掌握胜任具体岗位的技能。然而,现代社会工 作性质的变化对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提出了质疑:在信息社会中,终生只从事一项 工作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体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针对固 定岗位的技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实际上,为应对岗位和职业的变 换,个体必须具备一些综合性的技能或能力。鉴于此,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 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进行职业 教育课程改革时,考虑到了课程目标的整合性,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职 业素质。 随着“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日益深人人心,个性的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一些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职业教育愈益关注人的个性 发展,课程目标也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 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方向发 展,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工具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统一。这种趋向必然促成各种课程观 的有机融合,课程目标逐渐从原先单一的技能型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 发展,呈现出“学科本位一能力本位一人格本位”发展的总趋势。 二、课程内容——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 重新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明确定位,即二者由原来的“替代”关系变为“互补”关系,要求在扎实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应以职业基础教育为主,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奠定宽厚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以及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照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新的人才培养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指导职业学校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问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素质教育已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和时间上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探索。因此,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全民的素质,因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伟大、更艰巨的任务,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质量与素质教育的进程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迫使我们及时有效的解决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进行课程改革。 怎样才能扎实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呢?党和国家领导人已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上,我国旧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进行改革,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建国五十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临未来的挑战,回顾旧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2005年秋季全国统一推行新的课程体系,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完善和延续。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和对新课标的实施。 (作者单位:408103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大柏树中学)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1 大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大同大学体育学院目录 一、《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 二、加强《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2) 三、我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4) (一)教学内容改革(4) (二)教学方法改革(4) (三)考核方式改革(4) (四)师资队伍建设(5) (五)教材建设(5) (六)教学大纲(5) 四、实施计划(5) 五、《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8) 附件1:公共体育课一年级教学大纲(9) 附件2:山西大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办法(19) 大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体育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计划内的基本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完成体育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健身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个性形成、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有机组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山西大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宗旨是“育人为本、健康第一、培养能力、全面发展、服务社会”。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机体活动能力,树立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使学校 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从而实现以下五项目标: 1.运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健身锻炼计划或健身运动处方;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和较高的体育文化素质。 2.运动技能:使大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育具有活动性的特点。以课题覆盖大纲的策略就是英国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教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这类活动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组织,能使较多学生达到某个水平的学习要求。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往往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教学目标,涉及多个学习水平。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水平。 (三)计算机与数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与实施。例如,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美国2000年标准明确提出了“技术原则”也反映出这种趋势。2000标准最大的特点也许是强调科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并提供大量的形象化电子版中的数学例子,使得教师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去运用信息科技。 数学教育的技术化趋势,也成为近年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数学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 (四)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习大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目标按照五个知识块展开,学习大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八个水平。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的结构。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这是近二十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一趋势在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日本的课题综合学习中体现尤为清楚。国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总之,国际数学教育改革上述趋势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第一,目前国际小学数学出现一些共同的趋势,如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注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和差别化的数学教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我国小学数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些趋势。第二,我国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总是存在一些担心,深怕一旦计算机器或计算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就会削弱学生的运算能力。上述国家改革的经验表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计算器(机)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电脑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水平,增加我国数学教育的技术含量,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三,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际上,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有许多优势,例如,我国的方块字中存在着许多几何图形,小学中的乘法口诀,古代的数学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民族特色。又如,我国小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相对比较好。我们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发扬我们的优势,克服我们的不足。因此,在吸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有益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特点,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的小学数学教育体系。 第二节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的学校教学科目“六艺”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