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 S S)教学设计与教学

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简述

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SSS)大约需要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本课需要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熟记“边边边”定理的内容; 能运用“边边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这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在例题处理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解法,巩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边边边”定理解决问题。

(2)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自己动手的活动兴趣很高;学生已经接触过全等三角形的很多性质,学生现在处于逻辑推理论证的初步阶段,从这章开始,学生应该逐步学会逻辑推理,这类题的推理书写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同时,我们知道,以前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从这章开始出现了几个图形的变换或叠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一个难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过程中,通过课件创设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知觉器官,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推理、模仿、体验等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探究法、谈话法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准备一些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4)剪刀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元素中的一部分,至少需要几个元素对应相等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先确定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

(二)操作探究

出示探究一:(课前完成)

已知一个条件 已知两个条件

条件与图形 结论 条件与图形 结论

已知:△ABC 与△DEF 条件1:AB=10cm AC=12cm BC=13cm

条件2:DE=10cm DF=12cm EF=13cm

让两个组学生按照条件1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ABC,让另两个组学生按照条件2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DEF 。

画完后将三角形剪下来,与周围同学比一比,看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 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全等。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引导学生从六个元素中选取部分元素可得到全等的三角形.)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采取提问、猜测、探索、归纳等教学手段,使总结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

(三)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从上面的操作中,你发现具备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总结规律:边边边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 ”)

(在此处要留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究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规律得出后结合图形把该公理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四)尝试应用

1、结合课本,请同学们观察图形,从中找出全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用序号表示出来。

2、例题讲解

出示例题:见课本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已知条件、图形特征及其与结论的关系,并思考证明的方法。而后进行小组交流,方法展示,教师最后作评价与总结)

(要注意规范证明过程)

题后小结:

当要求证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位于两个三角形中时,通常可借助证明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得证。

(总结提炼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2、完成教材后练习2、3题.

(通过练习训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小结

F E D C B A

1、这节课通过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2、如何寻找证明全等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给出的,二是图中隐含的,如公共边等。

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

(整理本节课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上的收获与感悟,为以后的学习在研究思路上做好准备。)

(六)课后作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分比做题和选做题,并可布置预习性作业).

七、教学评价与设计

练习题中的基础题完成得很好,准确率达到85%以上,而在综合应用题部分学生也注意到了审题和准确找出条件,比较难是一些隐含条件的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通过操作动手,学习的投入性与主动性非常高,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很好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已掌握全等三角形(SSS)证明,并能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SSS)证明,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还有一定的难度,今后要多加练习。

八、教学反思

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交流、互动,我们实现了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的多层面了解。有一部分同学还有些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的知识是我们所没有了解,下来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希望已经掌握本节的同学们能通过课外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全等,并构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天地

《三角形的认识》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案例反思 刘婷 教学内容:培智实用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A类:李双双、沈靖翔、王天苇、曾文涛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能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并给它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会摆能读说三角形 B类:李星星、卢育杰、刘义萍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能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并给它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摆会说三角形。 C类:向钰齐、石麒俊雄,龚政 1、认识三角形,能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在老师指导下给它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在老师的指导下会说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 难点:会找会说三角形 教具准备: 各种各种图形的图片一张、各种三角形图片、小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形状 1、出示幻灯,让学生认并说明形状 钟表国旗魔方 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红领巾,) 学生:红领巾 师: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三角形 师:对这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三角形 二、三角形认知 1、认一认,数一数,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1)师板书:三角形的认识(全班齐读) 师:刚刚同学们都读得很棒,声音很响亮。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它有几条边呢?(出示三角板) 学生:三条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数数吧。(出示三角板,边摸边说:“一条边,两条边,三条边。”)我们的三角形它有三条边。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三角形它有几个角? 学生:三个或不知道,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吧,(师手轻碰角尖)1 2 3 有三个角 (2)学生数 师:对了,同学们都数得很好! 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同学上来数一数,我们的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吧。(红旗奖励学生) 2、整体认识 我们刚才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凡是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我们都把它们叫做三角形。 三、活动感知 1、认一认,数一数 (1)找三角形 (PPT播放)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图片)同学们,这上面有这么多不同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找找,这里面那些是三角形?(用手指着,一个一个的问是还是不是) (2)找一找,在三角形的下面画“”。 (3)数一数,出示图片让学生数数各种形状有几个 2、摆一摆 (1)让学生用三只小棒摆出三角形 (2)出示图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来 3、涂一涂 师:刚才我们拼了一些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从中找找,哪些是三角形?把三角形涂上颜色,好不好? 学生:好。 分小组比赛(开始找并上色)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 评出涂得好的一组给予奖励。 四、小结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呢我们认识了三角形,同学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了呀。 师: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见到三角形呀!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三角形,好不好? 让学生想想找一找身边的三角: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 出示图片 让学生找找图片中的物体里面的三角形 房顶、自行车、电线杆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教材中将这块知识分为4个课时,每个课时解决一个判定,依次分别为SSS、SAS、ASA、AAS。编者的安排无非是希望讲练结合,使学生能掌握扎实。但这样将判定割裂开来之后,教师上课时会感觉每节课都是探究一种判定,然后刷题,按照这样的模式上4节课,不说学生,教师自己都会觉得枯燥无聊,并且没有一个系统性。因此本节课笔者将其进行了整合,在第一节课就探究了判定全等的4种方法。其实在两年前“整体教学”的培训中,就有过想将这节课上成整合课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实施。 问题1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生2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生3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这两种回答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诠释了全等,完全重合是从几何直观上,而形状相同、大小(面积)相等是从量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利用几何直观这样的方法仅存在与理论上,例如互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为平行线,故势必要从量上去判断。 追问两个三角形满足怎样的条件算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预设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相等。 但学生却认为大小相等为面积相等,故会认为两个三角形要底相等,高相等。这样的生成,一时间超出了笔者的预设。事后想想,可以引导大小相等除了指面积相等外,也指周长相等。故也可以使得三条边长分别相等,但这也有问题,三条边相等是三个条件,而底相等,高相等才两个条件,看似更优。故这里的问题设计有问题。 可以改为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这两个图形反映在数量关系上是什么意思? 从而使问题更加明确,若学生还是答偏了,可以追问,那边与角呢? 问题2通过6个条件我们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大家对这样的判定有什么想法吗? 生太麻烦了 师那我们能否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 生可以,仅需要三个条件就行了 师哦!你是怎么一下子就知道3个条件就行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 学反思 郑瑞娜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面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学习的经验。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起好头,上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判断出示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和“围成”,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答案,知道学生们学会三角形高的规范画法,并展示学生画的高。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成了闯关游戏,孩子们兴趣足,在挑战成功收获的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知识点。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同时应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应该对学生加大鼓励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对学生的评价有不及时的情况;将学生应该放的更“开”等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及时纠正,争取让自己的教学变得完美。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龙泉一中:张珂 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文章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出自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全等,然后让学生把全等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全等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

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介绍对应顶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时花费时间较多。 2.应该多举生活中的全等实例。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篇一: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在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我首先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然后探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探索过程中,让同学们全面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此外,本节课也探索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并巩固练习相关知识点。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在学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时,用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来拼凑一个等边三角形,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个三角板中的30°角所对应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倍数关系,使学生充分理解这条性质,并及时举例来巩固知识。 时间安排比较紧凑,上课要讲解精髓,不可有废话。讲学稿上自我检测部分上课没有时间完成,留给同学们课后完成。 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过程中,要让同学们真正理解,这样在

做题时才会对症下药,运用起来才不会混淆。在讲解练习时,我还是尽量讲慢些,也一定要逼一些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交代清楚,以求得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局掌握性。 篇二: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学生对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认识到位,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并且教给学生学会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相关的计算或证明题。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重点备教材,而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却备得不够。如在学生动手拼两个直角三角形成等边三角形时,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 2、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还要苦练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3、学生板演时字迹潦草,强调书写及规范解题步骤。

1全等三角形判定一(SSS,SAS)(基础)知识讲解

全等三角形判定一(SSS ,SAS )(基础)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全等三角形判定1——“边边边” 全等三角形判定1——“边边边”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 B =AB ,''A C =AC ,''B C =BC ,则△ABC ≌△'''A B C . 要点二、全等三角形判定2——“边角边” 1. 全等三角形判定2——“边角边”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B = ''A B ,∠A =∠'A ,AC = ''A C ,则△ABC ≌△'''A B C . 注意:这里的角,指的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 2.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如图,△ABC 与△ABD 中,AB =AB ,AC =AD ,∠B =∠B ,但△ABC 与△ABD 不完全重合,故不全等,也就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典型例题】 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边边” 1、已知:如图,△RPQ 中,RP =RQ ,M 为PQ 的中点. 求证:RM 平分∠PRQ .

【思路点拨】由中点的定义得PM =QM ,RM 为公共边,则可由SSS 定理证明全等. 【答案与解析】 证明:∵M 为PQ 的中点(已知), ∴PM =QM 在△RPM 和△RQM 中, ()(),, RP RQ PM QM RM RM ?=?=??=? 已知公共边 ∴△RPM ≌△RQM (SSS ). ∴ ∠PRM =∠QRM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RM 平分∠PRQ. 【总结升华】在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有的可以从图中直接找到,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条件隐含在题目或图形之中. 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综合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边角边” 2、(2016?泉州)如图,△ABC 、△C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E 在AB 上.求证:△CDA ≌△CEB . 【思路点拨】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E=CD ,BC=AC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即可. 【答案与解析】 证明:∵△ABC 、△C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 ∴CE=CD ,BC=AC , ∴∠ACB ﹣∠ACE=∠DCE ﹣∠ACE , ∴∠ECB=∠DCA , 在△CDA 与△CEB 中 , ∴△CDA ≌△CEB .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附教学反思)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三角形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得幼儿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将3根一样长或不一样长的小棍,拼做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到了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就是三角形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 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 活动准备 教具: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 活动过程 1、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告诉幼儿这是一个三角形,。请幼儿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凡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做三角形。 2、复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幼儿想一想这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和正方形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教师一个正文形请幼儿说出名称,并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 4、它们都是三角形吗?教师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 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作品编号:578912354698310.2567 学校:禳灾禳灾市玄冥镇表幸小学* 教师:葛蝇给* 班级:七宿玖班*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一、教学细节方面 1、在字体大小上,以前自己亲手制作的几何图形在字母大小的表示很小,学生看起来肯定是比较吃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阅读与理解。 2、在概念关键字上,比如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等;上课的时候学生是直接给出,没有对概念的中关键词“形状”、“大小”加以强调,在课上学生是用声音重和慢来突出关键词“形状”、“大小”,并追问:“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图形关键是看这两个图形的什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 二、课后反思 1、在上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中,全等指的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直接给出两个图形,这样学生对全等图形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很模糊,而逐步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全等图形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在基本概念分析透彻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2、拿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纸片,当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独立的时候,让学生找它们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如果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摆放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时在课堂上呈现两个全等三角形摆放成“蝴蝶型”、“Z字型”等,让学生感受,进行分析;在最后增加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练习。 3、练习部分的内容在课堂的时间上一般是后半部分,练习部分的题目设计上我认为最好的是既能将各个练习之间内在的关系挖掘出来,给学生呈现内在的美与气质,更需要将有气质的题目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为学习服务。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等边三角形 优秀教学设计

等边三角形 【课题】: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特色班)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和它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教学突破点】:借助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边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教法、学法设计】:教法: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学法: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课件,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同步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在△ABC 中,AB=AC ,∠A=60°,则∠B=________. 3.在△ABC 中,AB=AC ,∠A=90°,则△A BC 的最大的外角为________.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6°,那么它的底角为_________.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 A .顶角 B .顶角的一半 C .顶角的两倍 D .底角的余角 6.如图,在△ABC 中,AB=AC ,且EB=BD=DC=CF ,∠A=40°,则∠EDF 的度数为( ) A .50° B .60° C .70° D .80° B A D C (9) 7.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E ,DF ⊥AC 于F ,那么EF 与AD 垂直吗?为什么? 8.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___. 9.如图为屋顶框架设计图的一部分,房屋顶角∠BAC=100°,过屋顶A 的立柱AD ⊥BC ,屋椽AB=AC ,求∠CAD 的度数,请写出你的理由。 10.已知等腰△ABC 的周长为24cm ,且底边减去一腰长的差为3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边为多少cm ? 11.如图,在等边△ABC 中,BD 为高,延长BC 到E,使CE=CD,连结DE.(1)BD 与DE 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2)把BD 改成什么条件,还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B A D C E 12.如图,在△ABC 中,D 在AC 上,E 在AB 上,且AB=AC ,BC=BD ,AD=DE=BE ,求∠A 的度数。 13.已知:如图,△ABC 中,∠ACB=90°,CD 是高,∠A=30°. 求证:BD=1 4 AB . F E D A B C G F E D A C 第6题 第7题 B A C E D C B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 (附教学反思)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三角形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得幼儿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将3根一样长或不一样长的小棍,拼做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到了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就是三角形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 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 活动准备 教具: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

活动过程 1、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告诉幼儿这是一个三角形,。请幼儿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凡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做三角形。 2、复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幼儿想一想这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和正方形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教师一个正文形请幼儿说出名称,并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4、它们都是三角形吗?教师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 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 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④、只要一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就是三角形5、让幼儿寻找常见实物中有什么东西像三角形 6、幼儿操作。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幼儿数3根小棍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 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杨文国 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全等,然后让学生把全等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全等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为辅助我上好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介绍对应顶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时花费时间较多。 2.应该多举生活中的全等实例。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13.3.2 等边三角形 1 课题:等边三角形 2 知识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等边三角形的相关判定方法判定等边三角形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相关的题目。 情感目标:(1)通过等边三角形的学习,使同学们体会到正三角形的“稳健美”, 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探究式的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同学们勇于探究的思考能力。 数学素质培养目标:本课时学习的是等边三角形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的学习,通过探究分组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法,来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及其判定,培养了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难点: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过程;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与旋转变 换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能够准确的判断等边三角形并用其性质解题。 4 教具:直尺、圆规、多媒体 5 教学方法:小组探究讨论、合作交流 6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图片欣赏提问:生活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叫什么?我们是怎样定义它的?等边三角形定义: 活动2: 用直尺和圆规画一个边长是5 厘米的等边三角形。问题: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它作为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文字表示几何表述推理证明

性质2: 性质3: 活动3:小组讨论1满足怎样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满足怎样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用定义判定::AB=AC=BC ???△ ABC是等边三角形 2 ___________________ ■勺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 求证: 证明: 3、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求证: 证明: 三、巩固训练,强化新知 教科书54页例题4 (小组学习) 例4 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DE// BC,交AB AC 于 点D,E.求证:△ ADE是等边三角形? 思考:本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随堂练习: (1)教科书54页练习2 (2)想一想: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测量活动中,测得/ AP4 60° A吐B吐200cm, 他们便得到了一个结论:池塘最长处不小于200cm.他们的结论对吗? (3)考考你:这是两个等边三角形,那么请移动三根火 柴,将此图变成四个等边三角形. A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题sss、sas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训练题(SSS 、SAS) 判定定理1: 简单的表示为:SSS 数学语言:在△ABC 和△A 'B 'C ' 中 AC=A 'C ' (已知) BC=B 'C ' (已知) AB=A 'B ' (已知) ∴△ABC ≌△A 'B 'C ' (SSS ) 1、若AB=CD,AC=DB ,可以判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请证明。 2、△ABC 中,AB=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 与∠C 有什么关系?请证明。 3、点B 、E 、C 、F 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 ,AC=DF ,BE=CF ,则AB 和DE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证明。 A C

4、已知AB=CD,BE=DF,AF=CE,则AB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5、如图,AC=DF,BC=EF,AD=BE,∠BAC=80o,∠F=60o,求∠ABC 6、如图,AC=AD,BC=BD,∠1=35o,∠2=65o,求∠C

. 7、如图,△ABC 中,AD=AE , BE=CD ,AB=AC ,说明△ABD ≌△ACE 判定定理2: 简单的表示为:SAS 数学语言:在△ABC 和△A 'B 'C ' 中 AB=A 'B ' (已知) ∠B=∠B ' (已知) BC=B 'C ' (已知) ∴△ABC ≌△A 'B 'C ' (SSS ) 8、如图,已知AC ,BD 相交于O ,AO=DO ,BO=CO ,证明:∠A=∠D 9.如图,AE 是,BAC 的平分线 AB=AC.证明 △ABD ≌△ACD C D E 1 2

10、已知:如图,AB=AC,AD=AE,求证:BE=CD. 11、如图,已知:点D、E在BC上,且BD=CE,AD=AE,∠1=∠2,求证:△ADB≌△AEC 12、如图,已知AB⊥AC,AD⊥AE,AB=AC,AD=AE,求证: BE=DC 13、如图,点C是AB中点,CD∥BE,且CD=BE,试探究AD与CE的关系。 D A B Q C P E A D A D B E C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 江西宁都黄陂中心小学:张珊英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学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80页的情境图):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科技大楼。你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发现了什么? 生: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有很多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课件突出显示情境图中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在课本的情境图上用彩笔任意描出几个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1:红领巾是三角形的。 生2:有的小旗也是三角形的。 生3:阳台的栏杆上有三角形。 生4:地砖上有三角形。 生5:电视转播塔上也有三角形。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上的三角形。(课件播放:高压线铁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此,学生有了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是用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的。 生2:我是用了3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的。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吧。(生2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摆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 生:是线段,因为小棒的长度是有限的。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为辅助我上好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 7.通过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介绍对应顶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时花费时间较多。 2.应该多举生活中的全等实例。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教学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准备】 四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感知三角形。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师:照片中有一座什么?继续看图片,在图片中我们发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揭题: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三角形。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进一步感知三角形 1、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三角形? 生…… 2、生活中三角形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张老师也找了一些,请看屏幕,你看到三角形了吗? 3、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2、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让学生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围,用在钉子板上围,沿着三角尺画,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用小棒围得时候注意小棒的端点要连在一起。 师找一个用小棒摆的到前面摆一下。 我们用三根小棒来摆一个三角形的时候,三根小棒要注意什么? 3、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画,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4、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

等边三角形教案(一)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前河乡中心学校杨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 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 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 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 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桂平市石龙民族中学吴炯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其潜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并且从央馆资源库,下载了许多有关素材,制作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准备就绪,我和学生们在本学期的公开课中登台亮相。一节课下来感触良多,现在作如下反思: 一、课件辅助,突出重点。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我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我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此外,多媒体应用上,解决了以前在用重合的方法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只是静态地呈现书本上的例题,虽然当时也用纸板进行折叠,但是现在这节课,我通过用FLASH动画,动态的呈现两个三角形重合,这种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们很快就弄明白了重合的方法。 二、巧妙运用,突破难点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说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学生根据图形和间接条件挖掘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一些困难,而且不知道究竟选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有一道几何题图形比较复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利用课件把不同的线段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而相等的线段用相同的颜色来标注。比如:AB线段用蓝色,BC线段用红色,而和AB线段相等的CD线段用同样的蓝色,和BC相等的线段AD用同样的红色。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颜色来找相等的线段。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逐渐跟上我的思路,而且也可以根据我的提示来寻找下一组相等的线段。此外对于识图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形进行分离。 这两个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SAS,ASA定理中夹边和夹角的概念。对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利用远教资源辅助于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优越性,它以直观、立体、生动、形象的特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运用远教资源来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边形的数学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边形的数学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边形的数学教学反思 3月4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我首先出示两块三角板,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有一块三角板边不同于另一块,有两条边相等的,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折纸这个活动,来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等边三角形与之类似,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折纸上,先是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示,理解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等腰三角形的操作中,学生做得还可以,但在做等边三角形时,有些学生看图不细,点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做的效果不好。从这点也反映了学生看图能力有待加强。三角形剪出来以后,又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总结出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因为两次折纸用时较多,中间我又简单地补充了怎样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所以后面练习的时间很紧张,有关习题没有当堂完成。 3月5日 一、处理不及,只好留着今天完成。 这一节知识点饱满,上课时根本来不及,又加上昨天中午英语考试,根本是一点时间也和不上,所以昨天留了个尾巴,今天才算上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

特征。教材的安排是首先呈现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测量边的长度,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两条边相等,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利用折纸这个活动,来进一步的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等边三角形的'编排与之类似。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活动上。先是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示,理解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等腰三角形的操作中,学生做得很好,在做等边三角形时,有些学生看图不细,点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做的效果不好。从这点也反映了学生看图能力有待加强。三角形做出来之后,充分地让学生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因为我在这给学生留的时间较充裕,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总结出来。但也是因为这里用时较多,所以在练习时时间很紧张,没能当堂完成。 二、交代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 但是不可避免的,这一部分的练习内容肯定是较错的。因为等腰三形中涉及到底角和顶角,两腰相等,学生明白概念和实际动手运用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更何况对于一些抽象思维能力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讲练习时,我还是宁可讲慢些,也一定要逼一些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交代清楚,以求得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局掌握性。只是,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到今天为止,我发现他们根本就不去思考什么顶角呀,什么底角的问题,拿到题目拿内角和瞎减一气,无奈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