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华社北京2018年6月8日电,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首枚“友谊勋章”,以表彰普京总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俄睦邻友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以及为此作出的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中俄领导人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引导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联的饥荒,也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联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活动有可能因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而终止。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图二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结合工业化建设,简评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提示: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严重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等。

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标导学三: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3)意义: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图一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 蹩脚巨人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1)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苏联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归纳总结:

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三、课堂总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反映良好。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这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语气过于平缓会缺乏激情,所以不能引人入胜。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教师指出: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D )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