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四、教师对教学目标,

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

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

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实验一年半,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

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

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设计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应该是一节课或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它应该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一堂课,它应该与具体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教师好把握,学生好掌握,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书设计:

课题:分式方程

(一)分式方程解法:

去分母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转化

解整式方程

目标

x=a

a是分式方程的解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二)学习方法:类比与转化

教学思考:伴随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失时机的,恰到好处的书写板书,要比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效果好,绝不能用媒体技术替代应有的板书,现代教育

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完美的结合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之一。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教师:下面同学们先看一道题,自己独立思考根据题意把方程列出来(大屏幕投影)

1.在信息技术课上,周老师测试五笔打字速度。李志录入80个字所用时间与张帅录入60个字所用时间相同,已知李志每分钟比张帅多录入5个字,求张帅每分钟录入多少个字?

学生:全班同学迅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8060

5

x x

=

+

,并由张帅同学讲解自己的解

题思路。

设计说明:发生在本班同学身边的事情引起全班学生的极大兴趣,班级气氛也立刻活跃了很多。体现了学习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数学问题生

活化,数学活动情境化。

教师:将李志同学列出的方程式

8060

5

x x

=

+

写在黑板上。好,讲解的不错,那下

面这道题呢?

2.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求江水的流速是多少?

学生:自主探究与同伴互助列出方程。由同学1讲解解题思路: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则顺流速度为(20+x)千米/时,逆流速度为(20-x)千米/时。

根据题意“顺流航行100千米与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所以方

程应为

10060 2020

x x

=

+-

教师:思路很明确。江水中的轮船是顺流而下走得快,逆流而上航行的慢,那同学们看我们的学习是应该逆流而上呢还是应该顺流而下?

学生(众):逆流而上!

设计说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寓德于教。体现了教学评价之美-激励启迪。

设计说明: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激

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

教学思考:教学设计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就近发展区,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二要对全章进行整体设计,

循序渐进,才能突破重点,难点。学生之所以很快列出分式方程,是

因为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的内容时情境设计的方法与本节课一致,例如:

在学习16.1分式和16.2分式的运算时,每一节课的情境设计模式都

是先举出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再列出分式,分式的计算式,再探究

分式的定义,计算式的算理,算法。学生在掌握了列分式和分式计算

式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学过的列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

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解应用题方法,所以很快列出分式方

程-水到渠成。

活动2:总结定义,探究解法

教师:方程大家都列出来了,下面同学们分析一下黑板上所列出的两方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与咱们以前所见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同学反映都很快几乎没有经过同伴讨论就有同学喊出来“分母上都有未知数”

教师:对,这就是本节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新内容——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设计说明:由于列出的分式方程是两个而不是书上给出的一个,所以学生很容易归纳总结出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定义也可以

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给出,而不必由教师直接给出,教师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必拘泥于教材。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学资源的创造者,

学习资源的组织者。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分式方程,那下一步就是要考虑怎样解分式方程

了?以

8060

5

x x

=

+

为例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给你们3分钟时间解出方程,要

求检验所得结果,解完后可以与前后桌讨论解题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解方程。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了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巡视同学解题情况。看同学们大部分都完成了任务,让学生2投影出自己的解题过程,并给大家讲解解题思路。

学生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方程

8060

5

x x

=

+

化为

8060(5)

(5)(5)

x x

x x x x

+

=

++

,因为分

母相同则分子也相等,得:80x=60(x+5),所以x=15。

教师:还有不同解法吗?好,学生3的解法不同,上来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解题思路。

学生3:我是通过去分母来化简方程的。方程

8060

5

x x

=

+

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x(x+5),得80x=60(x+5),所以 x=15。

设计说明:给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学生2和学生3的解法确实是不相同,但不同在哪儿?各自的原理、依据是什么?

学生(众):一个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一个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师:对,两种解法的不同我们找出来了,那他们俩的解法有相同的地方吗?又相同在哪儿?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同座或前后座立马投入讨论。得出结论:都是由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教师:好,我们总结得出解分式方程都要先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那什么叫整式方程?代数方程是如何分类的?看“几何画板”课件。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多项式

单项式分式整式整数无理式有理式无理数 (3)代数方程分类(2)代数式分类(1)实数分类二、实数,代数式,代数方程的分类

一、分式方程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学生:看到几何画板上“实数、代数式、代数方程”的清晰呈现,同学有的发出

“哦”的声音。整式方程的概念在“类比转化”下更清晰明了了。

设计说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工具由学生回忆教师逐步演示的方式,直观呈

现了“实数、代数式、代数方程的分类”。媒体技术有效地使用既拓

展了内容,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

堂效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评,将本

节课的重点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把分式方程

转化为整式方程。

教师:用二分钟解出一次方程15227x x x ++-=-与分式方程80605x x

=+,并思考解一次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区别。

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相互交流,教师巡视解题情况。

教师:看大部分同学完成后,利用“几何画板”逐步类比、并列呈现出解一次方

程与分式方程的步骤、方法。

设计说明:在教师呈现数、式、方程分类结构图时,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类比

的思想方法,所以学生很容易运用类比的方法很快解出方程(1)和

(2)。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又体现了重要的数学概念与

数学思想螺旋上升。接下来仿照方程(2)解方程(3),进一步巩固

了分式方程的解法,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

学生基本能力。在学生亲历解两类方程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并

加深了学生对两者区别的印象,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类比思想方法的

价值。

设计说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式方程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总

结数学概念的能力;通过教师讲授数、式、方程的分类,使学生能从

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合作探究分

式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利用类比转化思想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考:再一次体现了对全章进行整体设计的好处,在学习16.1分式和16.2

分式的运算时,几乎每一节课都运用类比的思想-分式与分数类比和

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好的效果。在利用媒体技术

拓展学习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拓展内容要与所学内容有有机

联系。二、拓展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三、

拓展内容要适量,不要信息过载。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Midea-Class 纯软多媒体教学网在充分体现教学设计思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实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分类结构图不是本节课要求的内容,属于拓展内容(无理式、无理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还没学过)。增加此内容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教师讲授数、式、方程的分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渗透类比思想。既然是拓展内容,就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否则将影响必学内容的学习,所以提前要做好课件,利用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若使用大屏幕展示,为使学生能看清楚,字号必须变大,这样实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分类结构图就不能在同一屏幕上展示,难以让学生感悟类比思想,而Midea---Class 纯软多媒体教学网的广播教学功能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利用教师机将要展示的内容广播到学生机上,这样字号可以变小,所有内容可以展示在同一屏幕上,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悟类比思想。同理,广播教学在呈现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与分式方程时的作用和上述作用类似。

活动3:讲练结合,分析增根

教师: “呵呵,挺容易就解决了是吧?下面咱们再解一个难点儿的方程,要求

验根”。大屏幕投影出: 解分式方程:25

10512-=-x x 学生:独立思考,迅速解方程得出结果x=5,验根时发现问题:所得结果5使原

方程分母为0,此时教室有点乱了,有同学认真检验自己解题过程并无错误,开始和同桌及前后同学讨论了。

设计说明:老师看到同学们掌握“类比”这一得力工具后脸上那得意自豪的表情,

开始言语刺激,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加激

起了求知欲。

教师:(巡视,看火候差不多了)同学们是不是发现解方程得出的5不是此方程的

解,那5是此方程的什么?(顿)对,是分式方程的增根,也就是本节的

又一个概念。同学们猜想讨论一下什么是增根?增根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众):可能是分母为零了就产生增根。

教师:看增根的定义: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值是分式方程的增根。下面我给出几个分式方程,大家看能不能判断分式方程可能的增根是什么?

教师呈现出几个分式方程,学生自主探究,同伴交流,演算然后集体抢答。设计说明:讲练结合,有效地巩固了增根定义,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在解分式方程时,先看分母,判断可能的增根,为验根时打下基础。

教师:大家已经能根据增根定义判断分式方程是否会产生增根了,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进一步考虑分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

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同伴交流,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探讨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教师:利用黑板总结学生发言,并举例x-1=2,解得 x=3,而0(1)02

?-=?可

x

得 x=任意实数。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从而扩大了方程解的范围,

这就是产生曾根的原因!“几何画板”逐步规范化的呈现解题过程与验根

方法、步骤,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我们已经明白了本节难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现在大家回顾思考在解分式方程时验根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同伴交流。先后由两位同学讲解自己总结的“解分式方程时验根的方法”,最后由老师总结规范检验方法,并由“几何画板”直观呈现。

学生根据规范方法重做练习,生生间相互检查纠错。

设计说明:教师清楚明白地阐释了增根产生的原因,强化了验根的方法,落实了双基。就应该该讲的就讲,该练的就练,不要一味地探。

设计说明:通过解分式方程,巩固解分式方程的方法;通过交流、分析使学生能判断出分式方程可能产生的增根,并通过列举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分

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思考: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为了彰显教师的技术。技术是形,内容是神。教师应紧紧抓住教学

重点-通过解简单分式方程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

法,算法多样化可以放在在下一节课进行深入探究。

活动4:师生总结,建构体系

教师:咱们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同学们打开V-class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谈一谈学习的收获与感受。回顾一下在这一节课

中你都学了什么?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打写学习感受。进入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感受与收获,并可与老师交流本节课学习中的疑惑,由老师单独或集

中解决。

设计说明:通过教师从知识与方法两方面的总结,梳理知识,建构体系,同时也起一个示范作用;通过学生积极回顾,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培养学

生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在学生分组讨论、打写学习感受时的优势。通常情况下,一节课即将结束时,由一个学生做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小结,其他同学倾听补充。而网络环境下的分组讨论功能则是所有学生在同一界面下利用电脑打写学习感受,进行知识小结,这样每一个学生在打写自己的学习感受时,可以看见其他同学打写的内容,相当于全班学生在同一组进行交流学习感受,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强;学生在上传打写内容时,同时显示该学生机的IP地址,在教师利用教师机进行监控下,学生不敢胡写,只能认真打写学习感受,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打写的学习感受,及时了解全班同学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于课后落实。下面是全班学生当堂打写的学习感受:

10.116.138.221 对所有人说:这节课我学会了解分式方程,而且我也懂得了学数学知识需要利用类比的方法,对照以前的知识来学习现在的新知识。

10.116.138.230 对所有人说:用类比和转化解分式方程。

10.116.138.222 对所有人说:数学的知识无穷尽,像增根我还是第一次了解。

10.116.138.229 对所有人说:学习数学一定要先学会学习方法。

10.116.138.240 对所有人说:分式方程学习方法是1类比,2转化

10.116.138.225 对所有人说:认为前面的知识对后面所学的很重要,前面的如果不会的会,后面的会不一定会。

10.116.138.248 对所有人说:类比不光在分式方程上可以用也可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上用到

10.116.138.232 对所有人说:这节课我学会了分式方程的解法。还知道了分式方程有时是有增根的。

10.116.138.227 对所有人说:通过分式方程,我们不仅复习了整式方程,还学会了用类此,转化解分式方程

10.116.138.245 对所有人说: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分式方程的解法,同时也明白了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

10.116.138.237 对所有人说:学分式方程可以用类比的方法

10.116.138.231 对所有人说:我的感受是分式这方面的我也更上一层楼了。

10.116.138.230 对所有人说:好的方法是学习的关键!

10.116.138.228 对所有人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如何去解分式方程(用类比的方法)。

10.116.138.234 对所有人说:我学会了怎样解分式方程,知道了分式方程还有增根和验根的方法!

10.116.138.223 对所有人说:我知道了数学知识是一环套一环的,应该巩固所有知识,拓展新知识。

10.116.138.235 对所有人说:我知道了什么叫分式方程的增根。

10.116.138.243 对所有人说:我学会了分式方程的正规解法和分式方程的增根定义。

10.116.138.233 对所有人说:学习分式方程首先要类比、转化,计算过程还要严格准确。

10.116.138.244 对所有人说:本课我学会了分式方程的解法,1类比,2转化。

10.116.138.234 对所有人说:学习分式方程的方法是类比和转化!!

10.116.138.224 对所有人说: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数学是一环接一环的,如果中间一个部分有了差错,那下面就都不会对。

10.116.138.242 对所有人说:无论作什么题,最后都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分式)

10.116.138.221 对所有人说:我懂得了学习数学需要灵活运用,运用以前的方法,进行类比,而且学会了用数学语言来正确的描述数学问题。

10.116.138.231 对所有人说:数学不是那么简单的!

10.116.138.239 对所有人说:这节课,我学到了分式方程的解法,还学会了它的学法——类比、转化。

10.116.138.225 对所有人说:类比、转化对学习数学很有帮助。

10.116.138.238 对所有人说:我的感受是学习要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分式方程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0.116.138.236 对所有人说:我的感受是学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去分母,转化,解方程,检验。运用的学法是类比,转化!!!!

10.116.138.223 对所有人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分子为0时,0除以任何数都0,不也增加了方程的解吗???

10.116.138.243 对所有人说:作答分式方程要认真算后检验。

10.116.138.235 对所有人说:我学会了分式方程的正确解法和自己原来的解法的不同。

10.116.138.222 对所有人说:分式方程解法:一去分母,二求未知数,三要检验看增根。

10.116.138.233 对所有人说:如果有增根就要带入最简公分母中检验。

10.116.138.234 对所有人说:要学好分式就要学好分数,分数是基础,分式是提高,只有基础打好才能提高,不是吗???!!!

10.116.138.248 对所有人说:增根像使分式无意义一样!

10.116.138.243 对所有人说:检验是解分式方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10.116.138.224 对所有人说:做数学就要细心,包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细心。

10.116.138.232 对所有人说:通过学习分式方程,我知道了学习数学知识是一环接一环的,如果掌握不好以前的知识,也没有办法学好以后的知识。

教学思考:我们用类比的方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它们

是一道多解的方程。我们永远也求不出这个方程的所有解,有时我们

历尽千险找出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解,过一段时间,代回原方程检验,

又会发现它是原方程的增根。从教学者角度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从学习者角度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应让学生

由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乐趣-苦中作乐,再由学习乐趣转化为学习志

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5:布置作业,深化巩固(略)

[教学反思]

①教学设计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最近发展区,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二要对全章进行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合理设计教学问题系列,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堂教学中,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列出分式方程,是因为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的内容时情境设计的方法与本节课一致。例如,在学习“分式”和“分式的运算”时,每一节课的情境设计模式都是先举出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再列出分式、分式的计算式,再探究分式的定义、计算式的算理、算法。学生在掌握了列分式和分式计算式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学过的列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解应用题方法等,所以才能很快列出分式方程——水到渠成。

②在学习“分式”和“分式的运算”时,几乎每一节课都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进行分式与分数类比和算法多样化训练,所以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才能实现学生参与度比较高、思维层次比较深和认知范围比较广的教学效果。

③在利用媒体技术拓展学习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拓展内容要与所学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拓展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拓展内容要适量,不要信息过载。

④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为了彰显教师的技术水平。技术是形,内容是神。教师应紧紧抓住教学重点——通过解简单分式方程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算法多样化可以放在下一节课进行深入探究。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点斜式和斜截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会用直线的方程求出斜率、倾斜角、截距等问题,并能根据方程画出方程所表示的直线. 3.培养学生化归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直线方程点斜式和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公式推导以及有已知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难点:直线方程点斜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那么,我们能否用给x,yk PPP)满足的的坐标)定的条件(点,将直线上的所有点的坐标的坐标和斜率(,或,201关系表示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二、探求新知 P(x,y)l l k的方程经过点,求直线. 师:若直线,且斜率为000x,y P l P的任意一点,因为直线上不同于点生:(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设点)(是直线0l k,的斜率为 由斜率公式得: y?y0?k,可化为:x?x0y?y?k(x?x)①00〖探究〗:思考下面的问题:(不必严格地证明,只要求验证) P(x,y)l k1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①吗?的直线,斜率为 ()、过点000P(x,y)l k2上吗?的直线 (、坐标满足方程①的点都在过点),斜率为000P(x,y)k的,所以方程①就是过点经过探究和验证,上述的两条都成立.斜率为生:000l的方程. 直线因此得到: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0x,y k为直线的斜率(. )为直线上一点坐标,其中00方程①是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 师: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让学生思考,互相讨论) 1:不能,因为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生. 2:对,因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要用到直线的斜率,有斜率的直线才能写成点斜式方生程,如果直线没有斜率,其方程就不能用点斜式表示. verygood!师: y x轴所在直线的方程又是什么?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那么, x k000),,且过点生:因为(轴所在直线的斜率为 =,y xx00.) 轴所在直线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 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 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接到任务以后: 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原因是:声现象内容 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 生都会。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 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 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 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课 六、评课 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 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7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八课学习《谁能传播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式方程解法的标准

分式方程解法的标准 一,内容综述: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在学习简单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是将分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复杂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也一样,就是设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 (1)去分母法 去分母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使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但要注意,可能会产生增根.所以,必须验根. 产生增根的原因: 当最简公分母等于0时,这种变形不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方程与原方程同解),这时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根的方法: 将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为了简便,可把解得的根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中,如果不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根;如果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注意:增根是所得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增根使原方程的公 分母为0.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ii)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iii)验根做答 (2)换元法 为了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代数问题,可通过添设辅助元素(或者叫辅助未知数)来解决.辅助元素的添设是使原来的未知量替换成新的未知量,从而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未知量向已知量转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换元法.换元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种常用技巧,利用它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设辅助未知数,并用含辅助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方程中另外的代数 式; (ii)解所得到的关于辅助未知数的新方程,求出辅助未知数的值; (iii)把辅助未知数的值代回原设中,求出原未知数的值; (iv)检验做答. 注意:(1)换元法不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它是解一些特殊的分式方程的特殊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示范

3.2 直线的方程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一次函数y=kx+b(k≠0)引入,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的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及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三维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了解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是点斜式的特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相互合作意识,注意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 2.引导学生根据直线这一结论探讨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并会利用探讨出的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3.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特征及适用范围,培养和提高学生联系、对应、转化等辩证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直线这一结论探讨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并会利用探讨出的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方程y=kx+b与直线l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边回答,教师边适当板书.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即

(1)直线l 上任意一点P(x 1,y 1)的坐标是方程y=kx +b 的解. (2)(x 1,y 1)是方程y=kx+b 的解?点P(x 1,y 1)在直线l 上. 这样好像直线能用方程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直线的方程(宣布课题). 思路2.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并接触过一次函数的图象,现在,请同学们作一下回顾: 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y=kx+b 的每一对x 、y 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由于函数式y=kx+b 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方程的解和直线上的点也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直线的方程(宣布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如果把直线当做结论,那么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几个条件?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②已知直线l 的斜率k 且l 经过点P 1(x 1,y 1),如何求直线l 的方程? ③方程导出的条件是什么? ④若直线的斜率k 不存在,则直线方程怎样表示? ⑤k=1 1x x y y --与y-y 1=k(x-x 1)表示同一直线吗? ⑥已知直线l 的斜率k 且l 经过点(0,b),如何求直线l 的方程? 讨论结果:①确定一条直线需要两个条件: a.确定一条直线只需知道k 、b 即可; b.确定一条直线只需知道直线l 上两个不同的已知点. ②设P(x ,y)为l 上任意一点,由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得k= 1 1x x y y --,化简,得y -y 1=k(x -x 1). ③方程导出的条件是直线l 的斜率k 存在. ④a.x=0;b.x=x 1. ⑤启发学生回答:方程k=1 1x x y y --表示的直线l 缺少一个点P 1(x 1,y 1),而方程y -y 1=k(x -x 1)表示的直线l 才是整条直线. ⑥y=kx+b.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中新初中校李德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新初中的李德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我准备从以下八方面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基本探究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心智水平 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三)应对策略 因为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第二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不深入、不细致,本课中皮筋的对比观察,借助音叉进行观察都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三、说设计理念 科学学科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六、说教法和学法 引领学生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全过程,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观察和分析法。 学具准备:钢尺、橡筋、队鼓、音叉、水槽、木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用课件播放各种声音,引领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问题先导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docx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说教材 教材地位、作用 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 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习直线方程知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们首次在方程与图像间 建立起具体关系。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迈出了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 对后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掌握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 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 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 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直线方程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 (2)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 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 说教法 1、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有一次函数的 概念、图象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在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维转换上有所欠缺,同时其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2、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我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学。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说学法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初中物理科___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及声速 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对声的利用知识的延续,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是声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说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__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特征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我将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一)导入新课 3分钟时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或动画),通过对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 的声音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探索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新知 准备用5分钟做教材12面实验,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声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做 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思考,讨论后归纳结论: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分钟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3面想想议议,首先教师提问:蝉是怎样发声的? 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能答出:没有镜膜的蝉,不能发声,有镜膜的蝉能发声然后老师做出总结,蝉是利用镜膜的振动发生的。 我准备用10分钟组织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按照实验提出问题,猜想, 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针对用课桌实验,老师先提出问题:课桌能传声吗?。让学生思考,在老师播放有关的动画课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10分钟的时间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真空中的闹钟”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空气也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理想化推理法。 关于声速,老师先引导学生知道,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达,接下来提问:声速的大 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案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内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内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说课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平定县立璧学校

实验目录: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5)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 (7) 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9) 实验五、水的沸腾 (12) 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 (13) 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 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7) 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 (19)

实验汇总: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提出问题】 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 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 【设计实验】 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

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 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 【评估与交流】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高中数学必修二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一次函数y=kx+b(k≠0)引入,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的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及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态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直线这一结论探讨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并会利用探讨出的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思路1.方程y=kx+b与直线l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边回答,教师边适当板书.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即 (1)直线l上任意一点P(x1,y1)的坐标是方程y=kx+b的解. (2)(x1,y1)是方程y=kx+b的解点P(x1,y1)在直线l上. 这样好像直线能用方程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直线的方程(宣布课题). 思路2.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并接触过一次函数的图象,现在,请同学 们作一下回顾: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y=kx+b的每一对x、y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由于函数式y=kx+b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方程的解和直线上的点也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直线的方程(宣布课题).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如果把直线当做结论,那么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几个条件?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①说教材;②说教法和学法;③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各种各样的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和学生做一个“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一游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游戏结束后,问学生对于声音你想

直线方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陈媛媛,是新疆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说课。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第二节《直线的方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分析:在这里我分三小点进行说明. 一教材背景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研究的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会推导直线的方程。并掌握方程表示的基本量,以及各种表达形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能力目标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向斜截式方程的过渡、两点式方程向截距

式方程的过渡,培养学生树立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能力;通过直线方程的特征观察直线位置的特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情感目标 (1) 通过“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相互转化的. (2)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自身的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学重点、难点 (1)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2)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证明。 为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及局限性,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2学法(说学法)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范文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

优质课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教案

§1.2.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平行直线系,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推导过程中直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预习课本P65-67,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过定点P(x0,y0)的直线有多少条?倾斜角为定值的直线有多少条?确定一条直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问题2:若直线l经过点P0(x0,y0),斜率为k, 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与y之间满足什么关系呢?所得到方程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 呢?由此你能推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吗?

(二)自主检测: 1、(1)已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y-2=x-1,那么直线的斜率为___,倾斜角为___. (2)已知直线方程是0 x,那么直线的斜率为____,倾斜角为______. +y 1= + 2、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经过点A(3,-1),斜率是2;(2)经过点B)2,2 (-,倾斜角为30°;(3)经过点C(0,3),倾斜角是0°;(4)经过点D(-4,-2),倾斜角是120°. (三)例题解析 例1、写出下列直线的方程,并画出图形: (1)经过点P(1,3),斜率是1; (2)经过点Q(-3,1),且与x轴平行; (3)经过点R(-2,1),且与x轴垂直; (4)经过两点)3 -B A. ,3( (- 0,5 ), 四、质疑再探: 1、根据例2思考讨论 (1)什么是直线的斜截式? (2)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由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你能想到我们学过的哪类函数,它们之间又有什么 关系呢? (4)点斜式与斜截式有什么联系?在表示直线时又有什么区别呢? 例2、如果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你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吗?变式:直线y=2x-3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2、根据例3思考讨论任何一条直线都能用点斜式或斜截式方程表示吗?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及反思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和声音的特性,这对过渡到本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同时也为后面的声的利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联系生活,通俗易懂;特点之二是涉及面广,实例丰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举例说明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二、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了与交流,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3.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归纳总结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min)。 1.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一段燃放鞭炮的生活场景。并提出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