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word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word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word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word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括号的内容在讲解时展示]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

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 考! 课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

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及 练习题 【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 注释 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鸟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埋]填塞。 【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精卫填海》同步练习题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ìwánɡ () nìshuǐ () fǎnhuí

() xiántǔ () xián ()接 dì 皇() fǎn 往() nì 沉() yuē 美其名() 二、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填空。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A.《三字经》 B.《山海经》

2.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3.“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A.yān B.yīn 四、课文整体梳理。 传说精卫因为_______而填海,用西山上的_____和____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填平了_______的故事。 答案 一、帝王溺水返回衔土衔帝返溺曰 二、小女儿淹没因此填塞。 三、1.B2.A3.B 四、游泳溺亡树枝和石块东海 第二课时 一、辨字填空,组词语。 (1)曰日:美其名()()记 (2)违伟:()反()大 (3)弱溺:()亡微() (4)古故:()诗()事 二、翻译句子。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3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 ..(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水调歌头》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投箸(zhù)歧路(qí) 柯(kē)畔(pàn)暂(zàn)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拓展阅读1 新人教版

第13课《诗词三首》拓展阅读 下面一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联写“望月”,是千古名句,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①怨遥夜,竟夕②起相思。 灭烛怜③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④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②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③怜:爱。④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①清笳②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③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④,心未死!【注释】①雪晓:下雪的早晨。②清笳:清凉的胡笳声。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③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用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④鬓虽残:喻衰老。 【且读且思】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句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写望月,“天涯共此时”写怀远,两句意境博大,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冷寂。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词人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词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悲愁心境的写照。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我读我思】 这首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何异同? 答案 示例:这首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刘禹锡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咏怀古迹,不写人世兴衰,只写山水明月,而六朝古都的繁华都随流水东去的意思,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诗歌没有正面抨击时政,而是吊古伤今,借古讽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过华清宫①(其三) 杜牧 万国②笙歌醉太平, 倚天③楼殿月分明。 1

《行路难》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李白(701—762),唐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移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少年时代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25岁出川漫游。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谗毁,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天宝三年,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李白诗豪纵奔放,善用夸张,想象丰富,意境神奇,为我国继屈原后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流传九百多首,《李太白集》三十卷。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知识积累 1.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2.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3.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4.直:同“值”。 5.箸.(zhù):筷子。 6.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7.闲来垂钓碧溪上:这句是用吕尚(姜太公)的典故。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8.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这两句诗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9.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 10.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南朝宋时宗悫.(què)少年有大志。他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1.云帆:高高的船帆。 12.济:渡。 考题例析 1.(2015?贵州毕节中考)填空。 (1)《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的诗句是,。 (2)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的名句是:,。 (3)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的愿望。(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 2.(2015?广西百色中考)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课后作业及答案 1.让生字走入语境。 (1)炎dì()不但是农业之神,而且是医药之神。 (2)古语yuē():“nì()子如杀子。”意思是:过分疼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2.选字填空。 [返版] ()回()本()权迷途知()[衔街] ()来()道()坊()接 3.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衔:①用嘴含,用嘴叼;②心里怀着;③职务和级别的名号。(1)他在抗洪抢险和地震救援中屡次立功,军衔.一再提升。()(2)衔.泥的飞燕迎来春日的暖阳,为我们送来和煦的春风。()(3)关汉卿的元杂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次我看到“窦娥衔.冤”这一场都不禁为窦娥鸣不平。() 4.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炎帝之少女”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孟浩然之广陵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久而久之 D.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5.下面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以/堙于/东海 6.书读百遍,而义自见。几个同学读完课文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在正确的理解后面打“√”。 (1)晓云:《精卫填海》这个故事非常动人,充满神奇的想象力,用离奇的手法教给我们道理。() (2)小林:精卫鸟非常执着,坚韧不拔,表现出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3)小凡: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根本就不能把大海填平。《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量力而行。()7.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结合对古文的理解,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合适的字词。(填序号) A.溺 B.故 C.堙 D.少女 ①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要注意安全,防被水淹没事件发生。() ②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 ③晶晶生病了,因此今日不能做学校的领操员。() ④乌鸦叼来许多石块,填塞在瓶子里。() (2)故事的主人公是。精卫填海的原因是,精卫填海的过程是。(引用原文的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13 诗词三首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济:渡过。 沧海:大海。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一课一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一课一练 第一课时 一、组词。 帝()溺()返()衔() 啼()弱()饭()街() 二、看拼音,写词语。 dì wánɡ nì shuǐ fǎn huí xián tǔ ()()()() xián dì fǎn nì yuē()接皇()往()沉()美其名() 三、翻译句子。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溺而不返。 四、选择填空。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A.《三字经》 B.《山海经》 2.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3.“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A.yān B.yīn 五、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词。 曰()溺() 堙()故() 2.阅读后回答。 本文选自《》,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注音后的括号内打“√”。 shǎo() rì() wéi()少.女名曰.故为精卫. shào() yuē() wèi () 二、辨字填空,组词语。 1.曰日: 美其名()()记 2.违伟:()反()大 3.弱溺:()亡微() 4.古故:()诗()事

三、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 少女: 溺: 故: 堙: 四、课文整体梳理。 传说精卫因为而填海,用西山上的_____和____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填平了的故事。 五、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达了女娃的什么精神? 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导学案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小心翼翼”等词。 2、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描写美丽月色的句子。 3、我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重点:学生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鲈鱼又称花鲈、寨花、鲈板、四肋鱼等,俗称鲈鲛,与长江鲥鱼、太湖银鱼并称为“四大名鱼”之一。鲈鱼肉质白嫩、清香,没有腥味,肉为蒜瓣形,最宜清蒸、红烧或炖汤。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把你不懂得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2、抄写课文中描写美丽月色的句子。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哪些生字词是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并解决。 2、交流课文中生词的意思。 3、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来闯关: 1、()鱼()漪()( )闪闪小心()()()择 筋( )力()()动()()辉映()()不舍嘴()告() 解释词语:涟漪: 翕动: 乞求: 抉择: 告诫: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收获: 班级课题13钓鱼的启示课时第2课时 学习目标: B、我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地父爱。 C、我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个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点: 领会课文结尾处,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的感悟。 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的感悟。 3、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自主、合作、探究: 1、父亲要“我”把到手的鲈鱼放掉,态度是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 2、精读课文,划出文中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和严格道德教育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背影》课后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课后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 ________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 _________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 __________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__________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A.绽放闪烁跳动飘散B.飘散绽放跳动闪烁 C.绽放闪烁飘散跳动D.闪烁跳动绽放飘散 2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气概戳穿(chuō)混为一谈(hùn)迫不及待 B.安祥蜷伏(quán)畏罪潜逃(qiǎn)截然不同 C.决别温驯(xún)怪诞不经(dàn)神采弈弈 D.徇职热忱(chén)拈轻怕重(niān)惊慌失错二、现代文阅读 谁都可以是天使 ①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舞厅的司仪或唱片骑士)。 ②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里面还有四五户人家。跟那些叽叽喳喳讲着南方方言的人,我们少有往来。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分给我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

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有时我在想,是否是因为南方人比北方人要警惕。 ③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④那时我做的是下午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正午不会回来。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小时了。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松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⑤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⑥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超过10岁。炎夏的午后,(A)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⑦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⑧我飞快地跑回屋子想找出一些零钱,没有成功。然后我看到橱柜里放着的两个大大的昨晚剩下的馒头。隔着铁门,我把那两只还很松软的馒头递给了他。我看得出他很高兴,他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向我道谢,转身准备离开。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看了看我,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奔去。 ⑨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一一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⑩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 ?直播没有延误。 ?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教案

13、白鹅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鹅》、了解作者丰子恺、自学课文。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课 1、教师: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儿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同学们都喜欢鹅吧!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简笔画鹅)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3、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就其根本的原因,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 4、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可以简单介绍丰子恺。) 二、营造氛围学课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

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 2、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三、生字以及词语的处理 1、读音:有“颈、吭、倘、供、郑”(后鼻韵)、“饮、邻等”(前鼻韵)。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坑、躺、共”,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郑”。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厉、餐、侍、脾、蹲、邻”时,要注意、它们与其他字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3、自由读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理解课文 1、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又是怎样展开写的?你有发现就可以与同伴交流,你有疑惑也可以去与朋友讨论。(学生分组可以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1、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的。 2、课件出示“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同学们交流之后的感悟是什么? 3、是啊!全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来展开的,那现在你对“高傲”这个词语有了哪些不同的理解。 4、作者写“高傲的白鹅”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5、作者经过仔细观察,认真了解鹅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后,用生花妙笔表达了自己的对鹅的喜爱之情。那你想从本课中,学习些什么呢?同学们相互启发议论。 6、课件: a)词语通俗、准确: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 b)句子生动有趣: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c)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来写。“鹅是高傲的动物” d)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鹅的高傲: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 二、感悟课文,并拓展。 1、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地方? 2、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学会“毁、拱”等15个生字。积累“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学会“毁、郊”等15个生字。积累“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5个生字。积累“毁

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用雨果的话引入本课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探究欲望。】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优秀教案

13 精卫填海(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帝、少”5个生字,会写“帝、曰”5个生字。 2.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少女、溺、故、堙”的意思。 3.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4.通过文白对照,让学生掌握《精卫填海》的文言大意,懂得故事背后蕴涵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背诵古诗文。 2.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少女、溺、故、堙”的意思。通过文白对照,理解文言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懂得故事背后蕴涵的精神。引导学生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2.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重点) 2.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少女、溺、故、堙”的意思。(难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二、资料介绍 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师: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板书:精卫填海)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师: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3)同学们,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话,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4)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5)指导学生读这些句子时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 2.听范读,注意停顿及节奏。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 学生再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 方法指导: 根据意思调整顺序理解文言文 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句子时,有的要进行调整,翻译时才会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通顺的讲述。 运用:如“女娃游于东海”调整为:女娃于东海游。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激励:同学们,你们已经读得很有味道了。 2.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3.学习生字词(1)(2)(3)(4)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课文详细解析

《背影》课文详细解析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 .....的是他的背影。(①联系全文来看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段析】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他的背影。“背影”成为贯串全文的叙事线索。 【品味】“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突出了印象之深。全文从“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②点题之后,为什么不接着写背影,而是宕开一笔, 从祖母去世那年冬天写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 ....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了家境的衰败,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品味】“祸不单行”,为推出“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父亲说这句话是对“我”的安慰,父亲的心情本来难过,又安慰“我”,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 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 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 【段析】再写家境“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品味】“惨淡”,再次为推出“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我们便同行”是“背影”出现的前提。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 ..的茶房陪我 同去。他再三嘱咐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茶房,甚是仔细 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③本段中用到“再三”和“终于”两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使至塞上》古诗鉴赏练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使至塞上》古诗鉴赏练习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2分) 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一) 12.使:出使(1分);征蓬:飘飞的蓬草(1分) 1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A.(3分)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8.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7B 8D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鱼鳞.(líng lín)诚惶.(huāng huáng)诚恐 深渊.(yuán yuān)优哉.(zāi cái)游哉 二、辨字组词。(提示:最后两列,先写出形近字,再组词) 泻()潜()履()胎()疆()写()替()覆()()()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在“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中,“芒”的意思是() A.光芒 B.锋芒 C.茫茫 2.在“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中,“履”的意思是() A.鞋 B.踩,踏 C.个人的经历 四、在下面句子中合适的位置用“/”画出适当的停顿。 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3.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五、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该句的意思是 。这里将“今日之责任”归结到

身上,一个“全”字强调了。 2.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这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少年中国比作、、,表现了少年中国生机勃勃,前程灿烂,前途无量。 3.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两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充分表达了作者 (感情)。 六、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则国胜于欧洲,()则国雄于地球。 1.在文段括号里补全内容。 2.用“”画出文段的中心句。 3.文段主要用了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把少年与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少年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4.作为少年的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想说的?想一想,写下来。 七、2018年9月1日,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歌手张杰带来了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歌曲《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的铮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