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练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练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的家

李娟

①我们来到沙依横布拉克的那一年,这里是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很深。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个毡房。但我们一家三口,外婆、妈妈、我,也就这样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搭了个帐篷住了下来。

②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连续两个月,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其中最大的一场雨没日没夜的,绵绵下了一个多星期,中间没有停过一分钟。

③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帐篷里生活,漏雨是常有的、也必须从容面对的事。我们从来就没指望过这个小棚能够风雨不动安如山。最大的麻烦是用来接雨的器具总是不够。好在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个又一个的塑料袋挂在顶篷下面。哪里漏就对准哪里挂上一只,等袋子里的水都接满了,溢出来了,又在溢出来的地方再挂一只。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

④那样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幸好还有塑料袋啊,要不然的话该怎么过呢?塑料袋实在是太神奇了,它和这山野里任何一种天然生成的事物是多么的不同啊,它居然可以遮雨……它是一种雨穿不透的事物,它不愿融入万物,它是在抵挡着、抗拒着的。我不禁想到那些过去年代的人们,他们没有塑料袋子又该怎么生活呢?他们完全坦曝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接受这个世界,一定比我们更加畏惧世界吧。有关这个世界的秘密,他们一定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⑤雨季绵延了近两个月,七月底,天空猛地放了晴,世界温暖,草原明亮。河水浅下去,清下去了,草地也清爽了许多。

⑥但是,风来了。风总在下午刮起来,让人觉得世界其实本来如此——本来就应该有这样的大风。我在半山腰往下看,看到外面那片帐篷区里的每一顶毡房都在颤抖,每一座帐篷都鼓得圆圆的,随时准备离开地面。那地底深处被我们埋下的撑起帐篷的桩子,也没能躲过风。它在深处,丈量着风的无可丈量。并且只有它丈量出来了,它被连根拔起。我远远地看到我们家的顶篷又一次被掀开,又有一大块塑料布给吹走了,我妈和我外婆在风中一前一后地追赶。

⑦风在每个下午如期而至,到了傍晚才缓和一些,一直到夜里才会渐渐宁静下来。但是,有一些深夜也会刮风。夜里的风比起白天的风,内容更黑暗,更拥挤,更焦急。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各自黑黑地裹在各自的被窝里,不知道此时只是正在刮风,还是世界的最后时刻正在到来。

⑧半夜里的风刮着刮着,突然间会暴躁起来,开始不分东南西北地乱吹乱刮,先是从上往下吹,再从下往上吹。我们的帐篷顶不时猛地鼓胀起来,要鼓破似的,又突然像是被巨人的口狠狠吸吮了一下似的,“吧”

地发出巨大的声响,沉重地塌下来,紧贴在椽木上。

⑨撑起帐篷的桩子、柱子、檩子、椽木……到处都在嘎吱嘎吱乱响,东西晃来晃去。每一阵篷布被风猛烈掀动的“哗啦”声,都紧贴耳膜,逼进心底。并且,这样的响动越来越密集,声势越来越浩大,我裹着被子坐起来,大喊出声:“妈妈——怎么了?”几乎就在同时,风猛地一下子就熄灭了。风听到我说话了!我们全部静下来,不知为什么而害怕。世界也静下来,风停了,帐篷被撼动时的余颤还在兀自进行,并沿着远一些的地方有一阵没一阵地消失。

⑩更多的夜里没有雨,也没有风,空气漆黑平静。那种黑,闭上眼睛是那样黑,睁开眼睛也那样黑。半夜一觉醒来,黑得根本分不清上下左右。比起帐篷里面,在帐篷外面稍微能看清一点周围的情景,但也是一团沉暗的。那样的“看”根本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已——能感觉到周围的情景,能感觉到周围有光。然而,一抬头,心就静止下来了:星空清澈,像是封在冰块中一样,每一颗星子都尖锐地清晰着。漫天的繁星更是寂静地、异样地灿烂着,而夜那么黑,那么坚硬。

?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我才舒舒服服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

?有时候会想,要是肚子永远不饿的话,我们就会在被窝里待一辈子。虽然我们不辞辛苦地在这片草甸上搭起了房子,但最后真正栖身的,却只有被窝。

?有时候还会想,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更牢固了。

(有删改)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焦急:

(2分)

(2)坚硬:

(2分)【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猛,破坏力之强,突出了“我们”的恐惧心理。(2分)

(2)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夜里草原的漆黑,突出了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无助心理。(2分)

【解析】这两处对风和夜的描写其实都是在写人的处境和感受,所以答题时应先从词语对事物特征的描摹出发,再引申到人的感受上。如“焦急”,本是人的情绪状态,这里用以写风,明显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写风“焦急”突出的是风势之猛,破坏力之强,这反映的当是人们对这种风的恐惧心理。“坚硬”亦照此分析即可。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

【答案】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风之大。②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写出了“我”在面对大风时的恐惧,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③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突然停住的状态,突出了草原气象的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透,更加突出了“我们”的恐惧心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回答本题,可从手法、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入手。先分析手法,再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及效果、表达的情感等。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这一段话首先是写风的猛烈,“篷布被风猛烈掀动”等正面写风的肆虐,“紧贴耳膜,逼进心底”是“我”的心理感受,侧面写风大,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通过写“我”的动作、语言、心理,表现了对大风的恐惧,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最后写风骤然停止,风“熄灭”是拟物,“风听到我说话了”是拟人,比拟手法的运用使人们的恐惧心理更生动形象。考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3.本文题目为“我们的家”,但文章基本上在写沙依横布拉克的雨、风、夜、清晨等内容,是否文题不符呢?为什么?(5分)

答:

【答案】文题相符。(1分)①写沙依横布拉克的雨、风、夜等是在渲染草原生存环境的恶劣,而“我们的家”——一顶简陋的帐篷就搭建在这样的环境之中。②写雨是为了突出“我们”一家的生存智慧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一家人在一起,再简陋的家也很温馨。③自然界的风雨、黑夜和清晨隐喻着人生的苦难和光明等,人生总要遭遇一些苦难,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就能渡过难关,迎来光明。(理由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即文题相符。然后分析文本内容,明确文本的主旨,理解“雨、风、夜、清晨”等内容分别隐喻或象征了什么,分析作者想通过这些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进而与“我们的家”联系在一起分析。

4.(词句理解)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结尾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内涵。(6分)

答:

【答案】①“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象征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生活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好,但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个能栖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已。(2分)②“帐篷”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搭起来的,是生活的勇气;“一张塑料纸”是在帐篷漏雨的情况下利用起来的,是生活的智慧。勇气和智慧,是好好活着的最“牢固”的保障。(2分)③遮蔽包裹保护自己的东西越少,和世界越没距离,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认识就会越深刻,理解了生活和生命本身,才能活得更通透。(2分)

【解析】本文所写内容,非常生活化,是作者的日常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结尾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是说“我们”的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其实是很简单很基本的。“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这两个物象在此处明显是象征,所以必须分析其所承载的意义。说它们最“牢固”,是因为它们象征着生活勇气和生活智慧,这是人生存的能力和根本动力。另外,文本的第④段还有对塑料袋的作用的阐述,它表达了“我”的一种思考,即理解了生活和生命本身,才能活得更通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神奇之旅

高东生

①潮湿、无风、昼夜温差大的时候,容易起雾。早晨推窗一看,白茫茫一片,一般人大概会觉得此时不宜进行户外活动,而我却想马上跑到野外去,到草丛、灌木丛里去看看,我知道,那里有一个精彩的世界等着我。

②几年的微距拍摄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大雾天,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小蛛网上,会均匀而整齐地缀满精致的露珠。不放轻脚步,不俯下身子,你会错过这份难得的精彩。

③露珠并不稀奇,可是,大雾里用露珠串起的项链,却美丽而神奇。每当我向别人说起这些,只要有条件,我便会打开电脑,指给人看,因为我的描述常常让人误以为我夸大其词。

④实际上,我的描述远远没有我看到的精彩,面对美丽到极致的事物,我总会感到语言的无力。像一朵鲜花的颜色,一座蜂房的精巧,一片叶子的纹理,晚霞铺满海面的瑰丽和壮阔,风吹松林的轻柔,草原上无边无际的野花盛开的美景……你说,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形容它们?

⑤那片蛛网,只有我的巴掌大小,一只黑绿花纹的小蜘蛛安处中间,它一定是等了很长时间,等阳光晒干自己身上的水汽,等莽撞的小昆虫自投罗网。它一定有极大的耐心,不然它稍微一动,满网的露珠就会七零八落。

⑥还有一只小蜘蛛,没有结网,不知是蛛网被什么破坏了,还是它本身就不是守株待兔的类型,我看到它的时候,它静静地趴在一棵干枯的狗尾巴草上,浑身缀满了钻石一样的露珠——显得这只普通的小蜘蛛富丽华贵,与众不同。

⑦放眼望去,岂止是蜘蛛和蛛网,几乎每一片叶子、每一棵草的草穗上都布满了细密的钻石一样的露水,奢华到让你难以想象。小树杈上的那根肯定不是蛛丝,因为我看到隐约的弯曲:由那根线串成的“项链”,精巧到不可思议。还有草叶的尖端、小果的下面,都有一颗“钻石”在闪闪发光、摇摇欲坠,一定有上帝之手轻轻地变出了这场魔术,太阳一出来,便如舞台上的灯光一亮,它们就慢慢消失了,不知隐身到了何处。

⑧其实,这种奇迹在自然界到处都是,只是我们太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大场面,而忘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同样鬼斧神工的微观世界。每年的节假日、黄金周,只要是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景点,都会人满为患。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

⑨你何不避开喧嚣的人群车流,找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俯下身子,细看,再细看,精彩就上演了:小土堆会渐渐高大起来,像泰山一样巍峨,小草也如奇松怪柏般姿态不凡;土堆旁边的苔藓,毛茸茸的,养眼的碧绿,好美丽的“呼伦贝尔”啊,几只红蚂蚁爬过,简直就是一队壮硕的骏马;旁边的小水洼,把周围的野草和灌木倒映其中,再看,还有天光云影共徘徊;那里还有一片狐尾藻,一棵棵直立在水中,好似一片伟岸的水中森林……

⑩我拍摄露珠的地点虽在野外,却临近一个建筑工地。不少人见我趴在草丛中,有些好奇我在干什么,我说拍露珠呢,他们说露珠有什么好拍的,就离开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刚刚经历了一场神奇之旅。

(有删改)

5.(句段作用)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①内容上,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我”与一般人不同,雾天想去野外观看精彩的世界,表达了自己对雾天野外精彩世界的期待和喜爱;②结构上,点题,且领起下文,为下文写“我”看到的精彩世界作铺垫。(每点2分)

【解析】分析文章中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思考。内容上,第①段主要写自己在雾天想去野外观看精彩的世界,而且作者在叙述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开头段往往会有点题、引出或领起下文等作用,本文第②段往后主要描写了野外的精彩世界,所以第①段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

6.请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4分)

答:

【答案】运用夸张、想象(虚写)的手法,(1分)把小土堆说成泰山、小草说成松柏、苔藓说成呼伦贝尔大草原、红蚂蚁说成骏马,(1分)写出了微观世界的神奇美妙,(1分)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惊喜、赞美之情。(1分)

【解析】先分析语句使用的表现手法,此句把小土堆说成泰山,把小草说成松柏,把苔藓说成呼伦贝尔大草原,把红蚂蚁说成骏马,运用的是夸张、想象(虚写)的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运用夸张、想象(虚写)手法,意在强调微观世界的神奇,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微观世界的赞美之情。

7.(句段作用)第⑧段画波浪线的部分说“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批评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盲从、浮躁;(2分)②将“太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大场面”而无所获的情形与上文“我”观察微观世界、收获精彩作对比,发人深省;(2分)③引出下文作者建议人们“俯下身子”观察进而收获精彩的内容。(2分)

【解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议论句,作者对“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持批评态度。其次,此句处在第⑧段,所以还要考虑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如文章前面写观察微观世界收获了精彩,此句写人们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大场面而无所获,二者形成对比,引人思考;而下文又针对该句反映的问题,提出“你何不避开喧嚣的人群车流,找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精彩就上演了”的建议,因此,此句还有引出下文作者号召大家“俯下身子”,观察微观世界进而收获精彩等内容的作用。

8.请结合文本,探究“神奇之旅”给人们的启迪。(6分)

答:

【答案】①美有时无法用语言表达,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②写人们太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场面,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景点,都会人满为患,启示我们要摒弃浮躁心理,不要一味向外看、向大的事物看,也不要盲从;③写拍摄露珠的地点临近一个建筑工地,不少人认为露珠没有什么好拍的,启示我们美就在身边,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此题,可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对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语句,如“面对美丽到极致的事物,我总会感到语言的无力”“只是我们太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大场面,而忘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同样鬼斧神工的微观世界”“我拍摄露珠的地点……就离开了”等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启迪。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迷路的故事

舒婷

之一

连我爸都是出生在小岛上的。小岛只有1.7平方千米。而我,就像外子①说的:经常在家门口迷路。

这都是真的。

小岛色彩浓烈,由于它的玉兰树、夜来香、圣诞花、三角梅;小岛香飘四季,由于它的龙眼、番石榴、阳桃,甚至还有波罗蜜。这些大自然的宠儿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潜移默化,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游客的脚,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

幽巷、苔迹的石壁和风格各异的小楼都是同谋。

有人告诉我,退潮时分,沿着栖霞落彩的沙滩步行,环岛一周不过个把钟头。我迷惘地摇摇头。今年春天,我带孩子从邻街的娘家回来。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我在后面信步逍遥。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跟着孩子走错了一个胡同口,结果两腿走酸了,又问了几次路,七弯八折才寻到家门口。平时七分钟的路程这次用了四十分钟。

说起来谁也不信,只有外子照例嬉戳我一指,他记录在案的这类事件不知有多少起。

有如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凯旋门,日光岩是鼓浪屿岛的坐标。早起开门,夜来掩窗,我都要和日光岩相互致意。岩顶永远密密匝匝一圈人,远远看去宛如一顶皇冠。有朋自远方来,都得带去晋见。只是岩下小路总是记不住,多少次都迷迷糊糊撞到那“此路不通”的木牌,才讷讷然返回。因此,有人在公开报道中,揶揄我是不称职的导游。冤!其实,这也是游岛其中一味呀!

现在我已不再越墙偷摘龙眼,听到有人咳嗽便屁滚尿流地鼠窜。但邻童夏夜偷袭成功,每每和我分赃。一把把簇着绿叶的鲜果,看过去那么清凉,多汁的夏天犹把残梦遗留在已不随风颤抖的枝条上了。你不能形容那滋味儿,只知道小摊上的果子绝不能与之相比。直到现在,一看到硕果累累的老树,我不由得要估量一下篱墙有多高,墙内有没有狗,虽然岛上这些年不许养狗了。

我儿子也出生在这小岛上。

夜阑,我一手挽着摇篮,一手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波浪汩汩溅溅,海也在抚拍她的摇篮,直到我们全在她的怀里入睡。梦中,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再迷路。

之二

柏油马路忽高忽低,小巷时宽时窄,且极其洁净。有些落叶、落花、落果,毫无狼藉之状,反生野趣。

呵,小岛,我的家乡。

1972年冬至1973年春的那些日子,小岛静得有些荒凉。外地人等闲不得进入前沿这个地域。本岛从14岁到20岁的男女学生,全到遥远的山区去怀念蕉风葵雨②,就这样出了几个又“寒”又“瘦”的不景气的小诗人。在渡口看那些急匆匆上下班的人,忧患很深的脸上个个了无生气,连平时笛声般的海风也肃杀荼毒起来。

渡口四株纤细的假槟榔,像站累了的老不换岗的哨兵。再过去,缆着大大小小的渔船,船尾船舷晾起用树汁染过的、褐红色的男人衣裤和红色的女人短衫。渔女们手脚特别肥厚,眉毛眼睛乌漆生光,哑着嗓招呼孩子。船楼前的甲板上,围着一大锅白粥,每人盛上一海碗,两片大脚丫子八字分开蹲下,大口吸溜吸溜起来。人人惬然自得,浪兀自晃晃,船兀自摇摇,锅里碗里不见漾出点粥沫来。

海岸上行人寂无,快到戒严时间,我爱在沿海一带流连,常常被跟踪,有时以为我是心碎的绝命女郎,有时怀疑我胸怀异端。

久不受刀剪之苦的相思树,无法无天,把通往海滩的小路一一封锁起来,只露出一角木牌,粗重地呵斥:军事重地!人自然望之却步。只有我那迷迷糊糊的老毛病常常带我走入禁区,又安全地迷迷糊糊走出来。因为相思树争相掩护你,沙滩绝不出卖你的足音,星散的贝壳宛如阿里巴巴的财宝。有时可以看到一只大海豚,虽已“仙逝”,矫健的身躯似乎可以随时优美地弹起,化为一道银亮的闪光。

更常看到的是搁浅的小船,它常常让我想起莱蒙托夫的《帆》,想到海和船的互相渴慕,想到现实和梦的距离。

那时,迷路的何止是我呀。

是回家的时候了,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依依不舍的相思枝频频拉住你的衣襟,紫色和蓝色的小花屡屡绊在你的脚上。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钻出来,抬起头,你再不能动弹。

一座小洋楼从荒芜的花园踮起脚望着你。小铁门锈坍在地上,高大的廊柱和雕花的石栏上落满鸟粪,依稀的花角被狗尾巴草淹没了。

而,无数火焰在它玻璃破碎的排窗上燃烧,被遗弃的小楼活跃起来,光的手,在它一排排琴键上演奏,又愁惨又庄严又深邃,吸引你,逼迫你,又控诉你,小楼有属于它自己的记忆。在瞬间,它把人拉进它的磁场里。

直到夕晖老去,寂然而无声,你的灵魂和——那楼。

(有删改)

[注]①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②这里说的是上山下乡运动。

1.(手法技巧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十分突出,请在文中找出两处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①“这些大自然的宠儿……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这一句主要写小岛的植物,描写出它们形态各异、自由生长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的喜爱和迷恋之情。②“船楼前的甲板上……漾出点粥沫来。”这两句写小岛上的人们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人们生活十分惬意,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的怀念之情。(每处2分)

【解析】答题时应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写景的文字,概括所描写的景物内容,并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语言特色赏析)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4分)

答:

【答案】(1)巧用修辞手法。①比喻。如把阳光比作“火焰”“手”,表达形象。(1分)②拟人。如“活跃”一词的运用,将小楼拟人化,表达生动。(1分)③排比。如“吸引你,逼迫你,又控诉你”,增强了语势。(1分)

(2)句式富于变化。整句、散句结合,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错落的韵致。(1分)

【解析】本题要求对画线句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加以赏析,考生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特点以及词语选用等方面加以赏析。赏析尽可能多角度,避免单一化,也要避免简单地套用名词术语。

3.本文标题为“迷路的故事”,“迷路”在文中有哪几种含义?(6分)

答:

【答案】①指作者经常在小岛上找不到回家的路,通过“迷路”的经历写出了小岛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怀念。②“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再迷路”,这里用“迷路”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爱。③“那时,迷路的何止是我呀”,这里用“迷路”表达了特定的年代里人们的迷茫。(每点2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通览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找出文中提到“迷路”的相关内容并认真分析其内涵。在小岛上迷失而找不到回家的路,是“迷路”的表面含义;“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再迷路”,这里是在写母爱;文章“之二”描写的景色大多带有荒凉感,根据“那时,迷路的何止是我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文中的“想到现实和梦的距离”等,可知这里的“迷路”指的是当时大多数人的迷茫。

4.本文分为“之一”“之二”两个部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分)

答:

【答案】两个部分的内容和情感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1分)两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迷路”展开的;(1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小岛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个人生活,更多的是表达愉悦之情;(1分)第二部分引入小岛的社会生活,景色描写带有荒凉感,表达作者对时代的感受与思考,情感更加深沉。(1分)两个部分相对独立,分开来写,既便于描写、叙事、抒情,又显得层次分明,层层推进,丰富了文章意蕴,升华了主题。(2分)

【解析】通览全文,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两部分内容作对比分析,体会它们各自的内容和情感,并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分析时既要侧重于它们的“分”,也要兼顾到两部分的“合”,既要讲清楚两部分为什么要分开来写,又要讲出它们为什么合二为一。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水井的守望者

野夫

每当提及故乡名胜大水井,我都会想到一位孤独的老人,他在如血残阳映照下的古堡漫步。其身影矮小灰暗,然而李氏宗祠的巨大庭院和山墙,却仿佛始终只是他生命的一道背景,是他悲剧一生从始至终的

区区舞台。而今,大水井名扬海宇了,他却在我无从查考的某个黄昏悄然而逝,枯涩的眼睑从此永远地闭上。

20年前我曾到利川四乡游逛,某日云游到了大水井。虽然已熟知此一媲美刘文彩庄园的去处,但宝幢初拜,仍觉懵然如惊。毕竟在这两省交界的大巴山深处,一派荒凉的草野之地,蓦然突起这么一片雄浑古雅的高筑巨构,确乎有些匪夷所思。

当地学校的老师向我推荐说:你要想了解大水井李家的故事,只需找仇老汉便足矣。我问何许人,答曰本地的一个孤老。问居所何在,指曰后山半山腰上的草棚即是。我欲走访,众劝谓无须,黄昏时必来担水,候之即可。

果然向晚时分,仇老汉担着水桶健步而至。远看一袭青袍,腰束布带,头缠皂巾,脚着草鞋,完全一副土家故旧打扮。我迎上去施礼自介,老人不卑不亢地答礼,依旧自顾自地去那口著名的深井打水,然后两桶上肩,悠悠然拾级而上,出宗祠沿后山土路,径往自家茅舍。我一路随行,中途强争过水桶分担一程,没走几步便作牛喘,老人略有所感,又接过自担上去。老人的家就在半坡上,孤零零的一间房,四望无人,所谓四壁只是用劈柴钉成,望处皆是缝隙,屋顶则全用茅草铺就。房里一张床、一孔柴灶、一口水缸、两把椅子,记忆中除此之外别无长物,见此情状我确觉寒心。老人将水倒入缸中,提过咯吱作响的椅子唤我坐下,用陈年大茶缸为我沏上粗茶,自己则卷上土烟,然后徐徐问我所来何干。我说明来意后,老人沉吟苦笑,摇摇头叹息道:总算还有人来问李家旧事!

这庞大的家族和几代人打拼的基业就在一夜之间崩溃,甚至在水井的周边民居里,几乎找不到一个李家的嫡系后裔,仿佛一个旧巢被主家捅碎,覆卵满地,燕去人空,不复再来。然而,仇老汉留下了,这个孤独无依以武谋食的男人,侥幸地活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个曾经身怀绝技的武夫,在李家覆灭后的几十年艰难岁月中,一如既往地守着恩主的坟茔,守望着李氏宗祠的落日残照。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宗祠大院中去巡逻一番,他的生命赖以支撑的水依旧来自那口古老的井,他每天临水照影,直面岁月的变迁。挑也挑不干的水井啊,仿佛是一只蓄满伤痛的眼睛,永远有止不住的滔滔泪水。寒泉配餐,箪食瓢饮,他毫无目的地在守候中老成一个幽灵。那些曾经的繁华和荣耀仅剩唇边枯涩的回忆,他在悲风扑面的寨墙边天天驻足,遥想铁马金戈的英雄年代,仿佛他还在身负重托地守卫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据点。

我看着仇老汉孤魂般的影子渐行渐远——一个时代的苍老背影,让我久久失语。在我离去的早晨,仇老汉竟来村口送别。老人收下了我刚买下的几个熟鸡蛋,却不失尊严地拒绝了我的微薄捐赠。一辆乡村客车带走了我,之后又将我带到了更远的江湖之中。每有客从故乡来,我都忍不住打探仇老汉的讯息,后来谭宗派先生告诉我,早已故去了吧!我想,最后一个真正从内部窥见李氏家族历史的人,终于走到了尽头。他的使命完成了,在一个万物为刍狗的时代,他到底又能守住什么?他又望见了什么人间奥秘而最终归于

沉默?

而今,李氏宗祠终于成了一道国家保护的景观,在过往的冠盖中,有谁知道一个老人的故事?我想,只有那口亘古涌泉的老井,那落在一泓深碧中的夜月,会像一面磨洗干净的铜镜,在永恒地返照着尘世的盛衰兴亡……

(有删改)

5.老人说“总算还有人来问李家旧事”,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内涵。(4分)

答:

【答案】①说明已经很久没有人关心李氏祠堂和李氏家族了。②表现了老人在孤独坚守中的深切期待以及对作者问李家旧事的欣慰。③从侧面表现了老人孤独坚守的难能可贵和感人至深,同时也写出老人孤独坚守时间之漫长。④说明老人与李氏家族关系非同一般,对李氏家族非常熟悉。(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解析】“总算”说明长期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心里有了一丝的安慰。老人为什么这样说,结合前后文可以看出,之前没人关心李氏家族,现在有人关心,他感到欣慰,作者的深层意思是对老人孤独坚守的赞美。另外,从全文来看,老人守着李氏宗祠几十年,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话就说明了他与李氏家族关系非同一般,对李氏家族非常熟悉。

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答案】①古朴健硕,不卑不亢。老人完全一副土家故旧的打扮,每天独自挑水上山,面对作者的造访,不卑不亢。②孤独寂寞,穷困潦倒。一人独居大山深处,身无长物,家徒四壁。③有情有义,坚守义气。在李家覆灭后的几十年艰难岁月中,他坚守着恩主的坟茔,守望着李氏宗祠。④内心坚定,淡泊名利。不为外面世界的喧闹与繁华所动,不失尊严地拒绝了“我”的微薄捐赠。(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做题时要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以及他人(包括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等来分析。如从文中对老人出场时的描写“仇老汉担着水桶健步而至。远看……不卑不亢地答礼”可看出老人“古朴健硕,不卑不亢”的特点。根据对老人家里的基本情况的描写“家就在半坡上……别无长物”可以归纳出老人“孤独寂寞,穷困潦倒”的特点。在李家覆灭后的几十年艰难岁月中,老人始终守望着李氏宗祠,说明他“有情有义,坚守

义气”。老人不接受“我”的微薄捐赠,也不愿走出大山,说明他“内心坚定,淡泊名利”。

7.(手法技巧赏析)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4分)

答:

【答案】①通过对“我”心理的描写,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②通过景物或环境描写,写出了大水井独特的景观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③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水井古老而深邃的特点;

④运用象征手法,以亘古涌泉的老井象征长久坚守义气的老人,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语句的含意与鉴赏语句的表达效果相互整合,鉴赏语言与评析技法融为一体;二是表达技巧主要体现在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上。画线句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我想……”是心理描写,“……的老井,……的夜月”是环境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如“……夜月,会像一面磨洗干净的铜镜”;运用象征手法,作者以亘古涌泉的“老井”象征守望李氏宗祠几十年的老人。

8.老人为什么要长年守望大水井?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①大水井是李氏宗祠的所在地,老人长年守望是为了报答当年主人的恩情;②以武谋食的老人是李氏家族的卫士,他自认为有责任看护好李氏宗祠;③老人守望大水井,坚守李氏宗祠,希望有朝一日这里能为世人所熟知,希望李氏家族的历史能为人所知,希望李氏家族的精神能传承下去。(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做题时要回归文本,从文章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有效探究。老人为什么要长年守望大水井?显然原因不是单一的,考生可从个人性格、家庭因素、人生遭际、时代变迁等多个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文中“仇老汉留下了,这个孤独无依以武谋食的男人,侥幸地活到了20世纪80年代”可以看出,他原本是李氏家族的卫士,因此他自认为有责任看护好李氏宗祠。从文中“一如既往地守着恩主的坟茔,守望着李氏宗祠的落日残照”可以看出,李家对老人有恩,老人自愿守护以报答恩主。老人是“最后一个真正从内部窥见李氏家族历史的人”,而大水井则是李氏家族历史的见证者,老人希望李家的故事和李氏宗祠为人们所了解,因此长年守望。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树的记忆

宋烈毅

有人从外地来,趁着夜色摘取人行道上树的种子。他们要把这些树种带回家乡去种。

我看见路灯下这些沉默的绿化树似乎比以往更加顺从。这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绿化树,它们总是清一色地站立在街道两旁,吸着这个城市的噪音、灰尘和尾气。如果没有这几个外乡人的到来,它们身上也许什么故事也不会发生。在它们生存的地方,它们的繁殖遭到遏制。现在,有一些事情要在它们身上发生,有人要带着它们的种子去旅行。

他们是从外地来的陌生人,我想象不出他们乘的是何种交通工具,但我希望他们坐火车回去,带着鼓鼓囊囊的袋子,在夜里和他们的种子一起听着火车奔驰时的咔嚓声。一路上会有人不断地问他们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他们会像回答我一样耐心,说是从另一个城市街道旁的树上摘下来的种子,说他们打算带回乡下去种。他们一路上对人们说着树的名字,可没几个人能记住,像我一样粗心。

他们从外地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目的。而在车站,他们下车,他们是否感觉到了这个城市某条街道上的树们在躁动,在低语?他们只和这个陌生城市的某条街道,以及街道上的某种树发生着关系,他们不是来此旅行的。他们不关心这个城市的风景。就像探望某人,急匆匆地下了车就直奔那个人的住处,而他们没带任何礼物。

而今晚这些人行道上的树们非常顺从。他们收获了数不清的种子,连同打下来的树枝都装在了袋子里。笼罩着这条街的是一种异常静谧的气氛,这似乎让人觉得今晚有些不同。我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植物的某种气息了。树木似乎是在安静地站立着等候他们一路走过来打下它们的种子,树从来就无法走开。如果他们不来,这些树们的种子会在一阵大风过后洒落一地,在水泥路面上无法发芽也无法生根,这就是这些树们的命运。

这是些非常好的树,他们说。而这些也是没有故事的树,除了今晚他们的到来,树们多了一些记忆。关于它们,这些绿化树,我的记忆是和绿化工和浇灌车联系在一起的,我知道绿化工每日的养护,水龙头很粗,水量很大。他们的皮水管子我小时候玩过,捏住它的口子,水柱就会变成水花,直至我能看到水雾里的彩虹。

我知道,我对这种绿化树的认识从今晚开始了,我无法制止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以这个城市居住者的身份来打量和观察它,直到让它深入我的生活内部。而先前呢,在这种树出现以前呢?我对于街道上的树的记忆是和法桐有关的。曾几何时,这条老街上栽满了法国梧桐树,这是一种在炎炎夏日可以给我们带来浓荫的悬铃木。能被叫作老街的,应该是种着只属于它的老树的。我怀念在这条老街上我所度过的那些在悬铃木的飘絮里变得不同寻常的春日。现在,我只要轻轻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它们那些黄色的球果碎裂

开来,不需要我们去吹,那些毛絮就会漫天飞舞。悬铃木飘絮,便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有悬铃木的老街,季节是分明的。而现在呢?人们彻底翻修了街道,在两旁换上了这种没有毛绒、种子无法飞行的树,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悬铃木要好的绿化树。我至今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关于它的记忆,我的脑海是一片空白。我们要同它们一起生活多少年才会建立起一种心灵感应?对于这种树,我是陌生的。对于这个有人从远方来摘取树种的夜晚,我也是陌生的,我仿佛是一个陌生人来到了一个陌生城市的街道上,我几乎就是一个孤独的旅人。

在街道上,这些树们静静地等着一群异乡人来摘取它们的种子,它们在此处扎根没多久就开花结籽了,而我似乎还没有适应。这是个有些不寻常的夜晚,我需要重回那条曾经站满了悬铃木的街道,来来回回地走很多次,才能面对这个有些陌生的城市、夜晚、街道和它们的树。

(有删改)

1.(要点概括题)“我”所在城市的绿化树经历了哪些遭遇?请简要概括。(4分)

答:

【答案】①绿化树站立在街道两旁吸收城市的噪音、灰尘和尾气;②种子落在水泥地上,繁殖遭到遏制;③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随意更换它们;④种子被随意采摘并被带到乡下。

【解析】先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的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再从中找出关键语句如“它们总是清一色地站立在街道两旁,吸着这个城市的噪音、灰尘和尾气”“在它们生存的地方,它们的繁殖遭到遏制”“在两旁换上了这种没有毛绒、种子无法飞行的树”;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整合出答案。

2.(要点概括题)“我”为什么会感觉居住的城市变得陌生?请结合文意作答。(6分)

答:

【答案】①由于街道的翻修,新的绿化树取代了老街上熟悉的法国梧桐,新的绿化树还没有深入“我”的生活内部,让“我”失去了对居住的城市的亲切感;②“我”原有的记忆是和老街上的法国梧桐树有关

的,它们的消失,也让“我”失去了对城市的记忆;③“我”和新种的绿化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心灵感应,由此带来对树和城市的陌生感。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倒数第二段。这一段讲到了“我”对老街上法国梧桐的记忆,“我”对代替法国梧桐的绿化树的印象等。“变得陌生”一般是因为不熟悉或事物发生了某些改变等,考生围绕这些答题即可。

3.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6分)

(1)能被叫作老街的,应该是种着只属于它的老树的。

答:

(2)有悬铃木的老街,季节是分明的。

答:

【答案】(1)老树和老街一起成长,它们相互依存,老树见证了老街的历史。

(2)春天,悬铃木毛絮飞舞;夏天,悬铃木又带来浓荫。不同的季节悬铃木有不同形态,让人明显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联系语句所处的具体语境。(1)句,“种着只属于它的老树”主要指老树与老街互相依存、见证彼此成长历史的关系。(2)句,从上文看,老街上的悬铃木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形态,让人们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4.请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4分)

答:

【答案】对城市里绿化树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到城市里来的“陌生人”命运的关心;对随意更换老街上的绿化树,致使城市“失去记忆”行为的谴责;对以前长满法国梧桐、季节分明的老街的深深怀念。

【解析】作答本题,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写到了新栽的绿化树,到城市里来的“陌生人”、记忆中的老街以及老街上的梧桐树。对以上人和物,作者有着不同的感情。考生可结合一些抒情句等探究其丰富的感情。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雪落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

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任第二炮兵司令员。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5.结合耿素墨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墨当时的心理。(4分)

答:

【答案】①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对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

②语言简洁(多单字、短句),如单字“哦”、反复说“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每点2分)

【解析】该题指向明确,要求结合语言特点去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对话内容简单,人物的语言也很简单。妻子想要丈夫陪同自己和孩子去拍照,当丈夫回答说不行的时候,妻子有些不高兴,想要丈夫请假。然而当丈夫说是重要的讲座时,妻子马上又表现出了她的深明大义。对话的语言特点,首先肯定是口语化,而口语化的语言,一般多用短句,具有简洁、明快、易懂的特点;其次从句式上考虑,如妻子五句话中,有三句是问句。综合以上,不难分析出妻子渴望丈夫陪伴、对丈夫理解和支持等心理。

6.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6分)

答:

【答案】①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突出这一地点这一天的特殊性。②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做铺垫。③第三处: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④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解析】理解一个句子的作用,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有局部观念。也就是说既要在全文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也要看它对上下文的作用。这三个句子都是环境描写,所以还需要扣着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去思考。

7.(标题意蕴探究)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4分)

答:

【答案】①象征古老中国将焕发出青春之姿(新貌新颜)。②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③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每点2分,答出两点且意思对即可)【解析】题目问的是“深层意蕴”,那就要分析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旨,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等。解答该题时,需要先从文本中把写“雪”的语句找出来。分析“雪”在文中的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分析其深层意蕴。文本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出现了对雪的描写。强调了是“元旦”时下的雪(象征开始、新生),强调了“丰年好大雪”(象征丰收),强调了“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象征新的道路)等,再结合全文的叙述与描绘,可以分析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8.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6分)

答:

【答案】①两段文字,前段详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后段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经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想象、对比等手法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③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化和丰富化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了真实性,文学性就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性,真实性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每点2分)

【解析】该题指向明确,以画线的文字为例分析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答题时需要具体指出哪里表现了“真实性”,哪里又表现了“文学性”,同时指出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特点。真实性即真实地再现事件或场景等;至于文学性,不外乎语言的生动形象,而生动形象的语言除了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常常还具有生动、形象、典雅、富有表现力等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