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艰难时世》中的人物与主题

浅析《艰难时世》中的人物与主题

浅析《艰难时世》中的人物与主题
浅析《艰难时世》中的人物与主题

浅析《艰难时世》中的人物与主题

查尔斯·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25岁时以《匹克威克外传》蜚声文坛。作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既有妙趣横生的幽默,又含无情的讽刺与批判,为维多利亚时期堕落的社会道德、盛行的拜金主义、饿殍遍野的现象表示愤慨;以揭露和批判的方式,对比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与下层社会人民的悲惨处境,唤醒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讴歌公正合理的社会和淳朴善良的人性,并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小说背景及内容概要

《艰难时世》发表于1854年,狄更斯42岁。1838年,狄更斯在参观英国北部完曼乇斯特工业区之后,对那里工人的悲惨状况以及劳资之间尖锐的矛盾感触极深,决心以笔为矛,痛击资产阶级以及曼彻斯特学派的功利主义,但直到“宪章运动”后,《艰难时世》才问世。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是英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阶段,重工业迅速发展,资本家对工人剥削严重,两阶级之间矛盾激化。而这个时期狄更斯的小说内容比之前的著作更加黑暗,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也更是严酷。

作者将故事也放在英国北部,一个叫做焦煤镇的工业城市。银行家、富豪商人庞得贝与国会议员、教育家及商人汤玛斯·葛莱恩是此镇的核心人物,以“一切事物都只能依据事实理论”为原则,控制着镇里的经济运作和教育事业,而其“事实”理论就是以数据资料,理性分析等方式作为一切事物的衡量标准。葛莱恩的两个儿女,也被压制在父亲的实施理论之下,整天与数字、理性打交道,不允许读诗歌或者故事。后来,大女儿路易莎嫁给了年纪可以做他父亲的庞得贝,但因没有爱做基础,家庭生活极不幸福;而在庞得贝的公司做事的儿子生活放荡毫无约束、做人吝啬自私,最后偷了庞得贝银行的钱逃跑。葛莱恩的“事实”理论随着引以为傲的儿女的不幸而崩塌,他也幡然醒悟并认识到生活中情感的重要性。马戏团女孩西丝·朱浦则是作者笔下另一类人,热情善良,虽被葛莱恩收养但坚守自己对世界的感性认知。也正是这个女孩,解救了葛莱恩全家:为葛莱恩体弱多病的太太带来了最佳的关心和照顾,将他亲爱的女儿从赫德豪士的诱惑中解救出来,更是给了他儿子逃跑并新生的机会。

二.人物与主题

1. 庞得贝

庞得贝在小说中算是核心人物,作为纺织工厂场主,著名的银行家,他在其他人面前,总显得富贵且高人一等。

虽然看起来庞得贝与葛雷恩一家的关系亲密无间,但他私下称托马士·葛雷恩为汤姆·葛雷恩,这并不时为了表现亲密,而更多的是对葛雷恩无尽的可怜和同情,在庞得贝的心里,葛雷恩未必是一个真正的同等级的朋友,只是因为商业利益以及对后者女儿的神往,而表面上对后者显得亲密罢了,体现出维多利亚时期利益至上,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缺失。

庞得贝也总在他人面前自嘲自己不是算个绅士,不受礼貌和地位的影响,甚至将他的仆人斯巴塞夫人捧上了天来对比自己有多卑贱,有多可怜。他总是宣扬自我成才的话题,传颂自己从流浪儿到焦煤镇首富艰苦奋斗的蜕变故事,也正通过这种方式妄图向大家说明,广大的工人之所以受难,之所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是因为社会的不公,而是因为自身的本领有限而怪不得别人。在斯蒂芬生活悲苦妄图找庞得贝寻求建议时,庞得贝不仅没有丝毫的同情,甚至批驳前者的想法有“推翻宗教”之嫌,觉得像斯蒂芬这种穷苦人,就应该守着自己的穷日子过下去,默默忍受不幸福的人生正是这些下贱的穷鬼命里注定的事。正因此,资本家们才为自身利益而心安理得的压榨工人阶级,使工人们苦不堪言。

在朱浦父亲出走,朱浦放声大哭一遍一遍的问大家希望得到父亲没有丢弃自己的答案时,庞得贝大人自作聪明的抓着朱浦向她重申事实:“你已成孤儿”,并以自己能为这群庸俗的人类道出真理而自以为是,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不由得鄙夷这类资本家们缺乏人类正常情感的冷酷和无情。

庞得贝家中”没有灵巧的摆设,没有稀奇玩意,凄凉、孤寂、夸耀财富、古古板板”,他觉得“由于焦煤鎭合乎卫生的空气,他的身体变得比以往更好了”,榨取工人血汗的生活在他看来更是“世界最惬意的工作、最轻松的工作,也是报酬最好的工作。”狄更斯笔下的庞得贝长期和机器一起生活,似乎失去了人之性、人之情,显得虚伪、自私自利、自以为是。

最后,庞得贝母亲的出场才使大家恍然大悟:庞得贝在大家面前伪造了自己的痛苦和心酸;明明受到父疼母爱的童年却被他描述成父丧母离的悲惨,母亲在身边却不去承认,觉得自己不需要爱,不需要感情。但即使不被承认,即使不被允许探望,即使多年得不到儿子的一句关心只能拿到30英镑的赡养费,母亲却

依旧为有这样一个儿子为荣。从母亲和庞得贝的对比明显体现出一个以爱以情为人生基调的人和一个以利益效率为目标的人之间的差异,更体现出庞得贝这种无端利己主义产物的罪恶,从而服务于作者的主旨,表达了狄更斯对此类资本主义者无边的痛恨。

但小说中的庞得贝也并非没有感情,他喜欢年幼的路易莎但期待得到路易莎的爱的期望得不到实现;他也经常向斯巴塞夫人坦言只有她才真正理解关心自己,却不知这个人到底应该在他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作者将资本主义者扭曲的感情在庞得贝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作者的讽刺也是同情。

2. 汤玛斯·葛莱恩

“僵直的外套,僵直的双腿,僵直的肩膀”,葛雷恩乡绅从小说一开头就表现了其刻板单调的人物形象。作者从小说开头几章阐述了葛莱恩的哲学观点,尤其是他的“事实”理论给小学生给读者洗脑的场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只有能不能,没有喜欢与否,不能用画着马的画纸糊房间因为现实生活中马不在墙上乱走;更不能铺有花的地毯因为花不能被踩来踩去。狄更斯为了塑造一个资本主义之下的冷酷人物,用夸张的讽刺手法将葛莱恩这个人物描述的极其生动。

虽说葛雷恩和庞蓓德在精神上的知心朋友,在面对朱浦成为孤儿这个问题上,两人的分歧还是很大。庞蓓德以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眼光鄙夷身边的人,对马戏团、对朱浦皆是如此;而葛雷恩乡绅作为一个名义上的教育家,希望将自己的“事实”理论一以贯之,感化她,改造她,使更多“二十号女学生”这种冥顽不化的生物屈服其理论之下,才会让他觉得自己真正的圣明。可以说,虽然他强调功利,强调事实,但他依旧是有人类正常情感的,希望能为朱浦多做一点,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接受“真理”的洗礼。而也正是他收养的这个女孩,解救了他们一家人。

狄更斯在描写葛雷恩在家里教育朱浦时的情景,也将两种人因地位差异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无法融合的分歧。当葛雷恩问朱浦:”将这堂课看做一个大都市,在这个大都市里在这个大都市有一百万人,而在一年之内,只有二十五个居民饿死在街上,你对这个比例怎么看 ?”本以为朱浦会顺着他的想法给出“繁荣”之类的回答,而朱浦却将关注点放在被饿死的人身上,让葛雷恩先生无所适从;其后的说教都使葛雷恩先生受到严重的挫败。虽然如此,但葛雷恩先生还是未将这个他信仰外的异物送回马戏团,他依旧收养着她,让朱浦在“事实之家”中安居。

在劝说女儿嫁给年老但有成的庞得贝先生时,以事实为依据的父亲为女儿必须给出的同意列出三个理由:1.财产和地位相称。2.年龄似乎不相称。但在考察过英格兰、威尔逊的数据,考察过旅行家给出的中国、印度甚至卡尔木克人等各方面估计方法后得出结论:年龄相差不是问题。3.严格把自己束缚在“事实”范围之内,不要考虑“爱”这种无事实依据可循的虚妄的东西。看起来似乎是有理有据,天衣无缝。但仔细想来,父亲给出的事实未免太荒唐:夫妻之间若男方大女方几岁属同龄人,庞蓓德比女儿大三十岁难道不应是父女之间的差距吗?按事实来说,他俩难道不应该以叔侄相称吗?或者说这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对金钱、利益的向往而用来说服自己、说服女儿的借口?我想,答案已然不证自明。这些描述和对白更加展现了葛莱恩的卑鄙无耻形象。

葛雷恩在小说中间出场频次很少,但他的实施理论是一切悲剧在的导火索,直至路易莎忍无可忍,终于在赫德豪士的诱惑下爆发的时候葛雷恩才再次出现,并开始为自己的所持观念而忏悔,将自己之前所信仰的哲学教条统统推翻,为其毁了女儿的幸福而自省。开始接受慈爱、希望等他以前批判为幻想的基督教精神,变成了一个善良、正义的人。为了承诺而痛心通告儿子的罪行,更为了亲情将儿子送走。从一个坚定的事实主义者,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正派人物,葛雷恩先生的变化算是小说里最大的。但其剧变也是狄更斯在启示读者,资本主义者的冷酷残忍总会被推翻,我们应该让内心充满仁爱、善良和美好。

3.路易莎

路易莎从小就没有同龄女孩脸上会出现的天真与纯洁,悲哀的神色笼罩全身,而在孤单寂寞的生活中,弟弟小汤姆是她唯一的慰藉。小时候,路易会和弟弟坐在一起,为不能让对方感到快乐而悲伤,为没有童年的嬉戏玩乐而心生悲怆;也会默默地看着火花出神,不知是羡慕火光的自由还是体哀叹火花的短暂一生。她默默忍受着父亲严酷教育下给内心带来的伤害,忍受着年老的庞蓓德带给他的恶心,在大人面前尽量顺从,尽量不出声。她在弟弟面前,在父亲面前多次感叹短促的生命,许是生命太短暂,所以她觉得与父斗争或是反抗也是无益的。

在路易莎同意结婚这件事情上,虽说是因为答应要帮自己亲爱的弟弟保住前程,但我认为小汤姆的影响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她无心反抗父亲的这一决定。从一开始,她就决定要牺牲了。弟弟曾经说过长大之后,想要报复,要用自己的行

动来反抗父亲的这一套;而姐姐从一开始就决定顺从,决定把自己埋在心里,埋在和弟弟的回忆里,埋在将灭的火苗里。自己的生命短促,所以尽量做一些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让弟弟前途有保障、让父亲满意,也许这样才真的能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显现价值。“我见过什么人?我到过什么地方?而我又有过什么谈情说爱的经验呢?您那样小心谨慎的照顾我使我从来就没有过一颗孩子的心;您让我收到那么良好的教育,使我从来没有过做孩子的梦…”女儿揶揄的话语充斥着怨念、不满。但也许是因为女儿答应结婚使父亲太过欢欣,他听到这些竟然还亲吻女儿的双颊表示满意。带着恨意、带着不甘,路易莎迈向了自命不凡的庞蓓德先生。作者通过路易莎的呼喊表达了在功利主义事实的黄金定律之下那些受害者心底的声音。

后来路易莎来到斯蒂文卑贱的屋子里,可以称得上是其人生中在小时候和弟弟看过马戏团演出之后的一次大的人生突破。说明她内心依旧是个感性多情的女子,没有被父亲的实施理论完全湮没。她一直想做自己,而这一次,她真的做到了,她第一次跟单个的工人见面。只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次意外的到访,间接导致斯蒂文被奸人所骗的悲剧。

依旧是因她无比冷酷的父亲的事实教育,她被剥夺了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力,甚至不知道冰封久了的心甚至不知道爱是什么,所以当赫德豪士设法接近设法诱惑他的时候,她轻易就上钩了。心中无比怨恨的她回到家里控诉父亲的狠心,整个的转折也从这逐渐开始。

路易莎的一生悲剧的,被父亲的笼子束缚着,被弟弟看似的温柔绑架者,被父亲和弟弟利用嫁了人,被赫德豪士诱惑,被斯巴塞太太跟踪诅咒,最后被庞得贝抛弃,失去了最爱的弟弟,更没有人再来点燃她死灰般的心。她羡慕朱浦,但从来都没过一天朱浦那样幸福的生活。虽然看起来似乎地位不低,但就这样,她成了维多利亚时期功利主义下最悲哀的产物。

4.小汤姆

小汤姆从小就表现出其软弱的本性:在马戏团被父亲抓到后,作为男生,他却根本没有一点点勇气抬头看父亲,而是“像机器一样地被拖回家”。他恨父亲给他和姐姐带来的压抑,却羡慕庞得贝的生活:羡慕他的财富,羡慕他的地位,还像他所恨的父亲一样,要献出姐姐的一生而博取自己的利益。

其实小汤姆才是父亲教育真正的牺牲品,路易莎只是压抑着自己的内心,而小汤姆是真正的自我、虚荣。他对于姐姐的付出与牺牲根本不以为然,并不表示感激甚至是尊重。欺骗姐姐、挥霍金钱醉生梦死、设圈套利用下层人名、抢银行、到了最后,却将一切罪责归咎于其他人身上:父亲所教授的规律(“大多说人活在别人的信任里,但其中总不免有几个是不老实的”)是他抢钱的原因,而姐姐离开庞得贝放走赫德豪士而置他的前程于不顾就是他做坏事的动机。个人人物的悲哀让人不得不感叹人性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这点让我莫名联想到中国当今的教育现状: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大到学校工作,小到吃饭穿衣,新一代青年逐渐失去自我,学会了挥霍与放纵,遇事就联系父母,犯错就怪罪父母。文中父亲严厉的事实教育与当今父母的溺爱教育都不约而同导致了下一代坏习惯的出现,可见教育问题在长达百年的历史长河里依旧没有找到一条普适的规律。

4. 斯蒂芬·布拉克普尔

斯蒂芬是一个老实的工人,淳厚善良,也未曾和任何人起过冲突。但似乎命运总要欺负这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娶了一个堕落到整日酗酒变卖家产的女人,使得他婚后一直被笼罩在乌云之下;好容易找到一个和自己心心相印的女子,善良的他却不忍任由妻子不管,所以无法和美好的织工女友瑞茄结合;为了对瑞茄不惹事生非的承诺他坚持不参加工会,导致自己被其他工友排斥;更不愿在庞得贝面前诋毁工友而被解雇;相信了善良的路易莎身边邪恶的小汤姆,最后偷窃的罪名被可怜安在了他自己身上;在回乡想要洗清罪名的途中,又惨遭不测,掉进了“老鬼坑”。狄更斯用这种方式将斯蒂芬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刻在了读者脑中,表达了作者对工人悲惨生活的深深同情并给予了作者对工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斯蒂芬是善良的,他不仅拒绝和庞得贝为伍贬斥工友,而且勇敢的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心里话,代表工人阶级和狄更斯发声,希望资本家们带着理解和善意对待工人。他代表着那群在处理数字或者机器的世界里追寻爱情,追求灵魂的人,他只想过好自己的小生活,不站在任何一方,不针对任何一类人,更不伤害任何一方。工人的形象在作者狄更斯笔下是十分美好的,其身上所带有的美好品质也正是作者所推崇的。而斯蒂芬所代表的的那一类工人应该是当时社会中最大

的一部分,他们既想要得到资本家的优待,却又不愿意拿起自己的拳头以暴力斗争的方式获取利益,生活在纠结之下,使他们的生活更添愁苦。

差点让斯蒂芬失去生命的是一口废矿井,而矿坑的存在也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以此小细节说明了维多利亚时期资本家们以效益为目标而不顾其生产过程中为环境、为人带来的不便甚至是危害,更说明了可怜的工人们始终逃脱不出资本家们邪恶的魔爪,表达了作者的深深同情。

但小说中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何斯蒂芬要去找庞蓓德讨教自己的私事。工人和雇主关系很亲切?还是工人信任资本家甚至以其为权威的表现?

5.朱浦

朱浦是小说中一个特殊的女性角色,虽然作者对其描述的篇幅并不多,但她就像是整本小说中唯一闪烁的那道光亮。在小说中,其情感并不受整体黑暗压抑的风格所限制,而表现的极其的丰沛。被父亲丢弃之后,她的哭泣和惶恐让人怜惜;在被葛雷恩教授事实时,她用自己的感情去衡量标杆也取得胜利;她照顾着病痛中无人关心的葛雷恩太太,关爱路易莎的妹妹,只身前往赫德豪士的住处帮路易莎赶走他并帮助路易莎找到生活的方向,她夜夜陪伴可怜的瑞茄并在精神上予以支持,最后依旧是她不动神色的让小汤姆溜去马戏团给予他逃脱的机会,让葛雷恩一家无比感激。

朱浦的善良淳朴让她在马戏团——与黑暗的焦煤镇状况完全相反的环境中,中获得快乐,因为她的真诚善良感化了葛雷恩这一家,并在瑞茄那里也成了无可代替人儿。文章最后,朱浦按照作者的安排嫁了人并和她的孩子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朱浦应该才是狄更斯眼中的理想人物,在用自己博爱的光辉救赎世间的一切烦恼。

6. 斯巴塞太太

斯巴塞太太,虽然只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狄更斯对其的描写也依旧精彩。作为庞蓓德家的下人,斯巴塞总以望族遗孀自居,甚至在首次见到赫德豪士时,就迫不及待的告诉了他,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的丈夫是个“婆雷”。这种细节描写无疑将维多利亚时代之下,人们以金钱、地位、利益作为一切事物衡量标准的腐败现象在小人物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在银行被抢之后,斯巴塞太太对庞蓓德的衷心挥洒的淋漓尽致。无论庞蓓德

说什么,总会听到身旁有她在应和;每当庞蓓德哀叹气馁之时,总有斯巴塞夫人在身边表示支持和鼓励,她也成功使庞蓓德觉得只有他记得他的习惯,能体会他的痛苦。看得出,她极想通过这次机会重拾庞蓓德先生的关爱。由于正是年轻的路易莎使他离开庞蓓德的家去银行当了差,路易莎理应成了斯巴塞夫人回到庞蓓德身边的绊脚石,所以在路易莎和赫德豪士之间表现的关系不菲的时候,她表现出尤其的关注,甚至在背后像念咒一样,希望路易莎在她的梯子越滚越远;但诡计不仅未能得逞,还让她在庞蓓德面前丢了面子。最后,依旧是她,本想为庞蓓德解决问题邀功领赏,却弄巧成拙将庞蓓德母亲带入大厅,向众人揭示了庞蓓德虚伪、自妄的本质。

斯巴塞太太一直追求在庞得贝这位富商心中有一席之地,处处维护着庞得贝的利益,最后却落得被扫地出门的悲惨结局。对这个小人物的刻画,表现出当时很多小人为金钱利益而奉承讨好资本家的可恶嘴脸。更体现出作者狄更斯对这些人的嗤之以鼻。而斯巴塞夫人的悲惨结局,也正是作者嫉恶如仇的表现。

7.其他

《艰难时世》中狄更斯笔下的其他小人物同样精彩,各种细节描写同样为小说主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得到庞得贝真传的毕周:小学时候对马描述的简直过分精准,后来不顾师生同窗情谊坚持要把小汤姆带走,还宣称自己“不需要老婆和家庭”,种种现象都能看出他和庞得贝一样的铁的手腕,一样的自私,一样是情商上的矮子;再如斯德芬的善良女友瑞茄,帮助斯蒂芬照顾他老婆,并在斯蒂芬久久为归的情况下一个人坚定的等待着,是朱浦之外本小说中另一位伟大的女性。

三.总结

看一遍《艰难时世》感知的是故事,到第二三遍的时候,我被狄更斯的手法完全折服了:即使是一个次要人物的讲话细节,也明晰的体现着作者想表现的此人的性格特点,更折射了当时时代环境下的这一类人的特征。

综合来讲,作者用夸张、讽刺等写作手法,以人物刻画为中心,从主人公的视角揭示社会丑恶现象。通过对各类人物的细致刻画,作者狄更斯表达了自己所坚信的人文主义精神,相信人善良具有天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泛滥的功利主义现象与资产阶级下滑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英]狄更斯.艰难时世[M].全增嘏,胡文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王彦军.功利主义的悲剧———重读狄更斯的《艰难时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3]田建平.功利主义哲学统治下的人性———浅谈《艰难时世》中的人物[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秦毓璐.浅析《艰难时世》中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新爱洛依丝人物及主题概述

《新爱洛依丝》人物及主题概述 《新爱洛伊丝》是一部用书信体写成的爱情小说,它的故事沿用了法国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爱洛伊丝是法国12世纪的一位贵族少女,她和她的老师阿贝拉尔彼此相爱,然而却未能公开结婚,最终酿成爱情悲剧。卢梭借用这个爱情故事,展示了18世纪现实生活中新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朱莉和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恋的故事。由于朱莉父亲的封建观念极深,两人的爱情遭到反对,朱莉最终屈从了父亲,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多岁的贵族沃尔玛,圣普乐被迫离开了朱莉,婚后的朱莉向丈夫坦白了此事,然而沃尔玛非但不追究,反倒将圣普乐接到自己家中做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这对昔日的情人再次相见,心中隐藏着深深的痛苦。一次,朱莉在搭救自己落水的孩子时,不幸落水,之后染病死去。在临终前,朱莉终于承认自己仍然爱着圣普乐,二人演绎了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在人物之间的通信中层层展开,除朱莉和圣普乐的通信以外,还有克莱尔、爱德华和沃尔玛之间的通信。每封信的写信人都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作者不断变换叙事主体和叙事角度,一方面通过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通信表达他们之间难舍难分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从克莱尔、爱德华等人的叙事角度,从侧面描写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他们的美好品德,让读者从他们来往的信件中得到一个完整的结论,塑造出一个个鲜活明亮的形象。作者运用书信体的形式让主人公大量倾诉自己的感情,对于自己在爱情上的种种束缚、受压抑的痛苦、无奈、矛盾、彷徨、焦虑、失望等都作了细致的刻画和尽情的渲染。书信体形式的运用使主人公的情绪得到真实地表露,使读者和主人公达到心灵的共鸣与契合,显得非常真实。 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软弱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形象,她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牺牲品。她的“软弱”不是惧怕父亲的暴虐,她曾勇敢反抗,她对封建家长发出了愤慨的控诉:“我的父亲把我出卖了,他把自己的女儿当作商品和奴隶,野蛮的父亲,丧失人性的父亲啊!”然而她受旧道德影响较深,没有勇气对抗父亲“抱着女儿的两膝”的恳求,最终还是选择牺牲自己以尽人子的“天职”,她的“温柔”和爱美德的特点又使她成为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中心人物。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物象)作用专题训练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物象)作用专题训练 一、【高考真题感知】(2016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6分) 玻璃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James_Joyce_Araby_主题情节人物及背景分析

"Araby" Backgrounds Introduction Ireland's major religion, Roman Catholicism, dominated Irish culture,as it continues to do today although to a lesser extent. Many families sent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s run by Jesuit priests (like the one the narrator in attends) and convent schools run by nuns (like the one Mangan's sister attends).Catholicism is often seen as a source of the frequent conflict in Irish culture between sensuality and asceticism, a conflict that figures prominently in Joyce'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 In many ways, Catholicism, particularly as practiced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as an extremely sensuous religion, emphasizing intense personal spiritual experience and surrounding itself with such rich trappings as beautiful churches, elegant paintings and statues, otherworldly music, and sumptuous vestments and altar decor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urch's official attitude toward enjoyment of the senses and particularly toward sexuality was severe and restrictive. The ideal woman was the Virgin Mary, who miraculously combined virginal purity with maternity.

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巴金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始作于1944年秋冬之 际的重庆,此后时写时辍,1946年12月30日完成于上海。最初在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上海出版的《文艺复兴》上连载,1947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以后几十年里,又印行数十版。《寒夜》被公认为是继《激流三部曲》之后巴 金创作上的又一个高峰。巴金后期(40年代)作品,要比三十年代更成熟。就艺术水平而言,超过了早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变得深沉。作品内涵复杂丰富。《寒夜》 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作品。可以说是巴金的最圆熟的艺术精品。 故事梗概?《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创作动机?《寒夜》中包含着作者抗战时期的感受和战后生活的体验,在前后 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巴金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战后生活的幻灭。尽管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小人物依旧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在喧闹的生活环境中感受人生的孤寂。战争无限的延长,使战时状态日常化了,人们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矛盾冲突着,消耗着时光。物质的贫困折磨着人,庸常的生活考验着人,巴金也有感于亲人和几个文学同道在肺病的折磨下死去,感受着小人物的痰与血,作者将这种沉郁的现实感受倾注到创作中来。“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没有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迫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这小说我时写时辍,两年后才写完了它……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人物分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人物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小说) ——小说阅读复习导学案三 编制:孙静娴审核:孟宪培审批:蒋荣振2013.4 学习目标: ●一、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 ●二、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学习重点: 【检查预习】考试说明解读 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 【质疑探究】 1、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5)、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6)、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思考方向: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第五,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所以,要分析人物之间的交互关系。

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 1.概述情节; 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 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插叙,在顺叙故事情节当中,插入叙述一些相关内容。《药》中插叙“夏瑜狱中宣传革命”的一段情节,塑造了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形象,表达了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

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

主题人物阅读 璀璨五彩笔——余光中 山东沂水一中魏继国编制 编者按:仅以此文纪念逝者,先生之德,光风霁月。先生之志,芙蕖出泥。先生之文,脍炙人口。 余光中(1928年9月9日-2017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 生前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诗人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他的办公室正对台湾海峡,远眺熟悉的故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44岁的余光中写下这首《乡愁》,这是大陆读者对他最熟悉的作品。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 “我出生在南京,父亲是泉州人,抗战时期又在重庆住了几年。要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我就是一个中国人。”2013年10月,余光中来上海参加“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电影展”开幕式。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现在任教的中山大学位于高雄西子湾,正对台湾海峡,“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面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驰骋文坛超过半个世纪,涉猎广泛,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据台媒报道,余光中此次病重,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後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告别人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内重要小说人物情节主题整理

课内重要小说人物情节主题整理 《社戏》现代-鲁迅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我在平桥村的乡间生活、戏前波折、月夜行船去看戏、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豆吃5个情节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由于本文收录在《呐喊》当中,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讲,批判和揭露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不满。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孔乙己》现代-鲁迅 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力,以丁举人为代表的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②直接原因: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 ③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热衷科举,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④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写作特色:(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2)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范进中举》清-吴敬梓 范进——热衷功名,中举前怯懦麻木、逆来顺受、迂腐无能,中举后暴露出为人的虚伪,是典型的腐儒形象。 胡屠户——代表中产阶级,小商人,市侩小人,庸俗势利、嫌贫爱富、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自高自大、迷信无知、粗鲁无礼、蛮横泼辣、趋炎附势、贪财虚伪本文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写作特色:

平凡世界人物形象及主题

●人物形象: ⒈孙玉厚就是一位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伟大的父亲形象。忠厚老成,热爱子女、弟弟,但又能力有限,只有苦苦挣扎在贫穷的边缘。 ⒉金俊武是一个有头脑,办事冷静沉着而又圆通世故的农村中年人形象。 ⒊田福堂是一种农村中的土政治家,是一个既自私自利,又机智、练达、精明、务实、圆通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⒋田晓霞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敢爱敢恨、视野开阔、富于进取的女性形象。她正直勇敢、意志坚强、淳朴美好,、敢于追求的姑娘。 ⒌孙少安是一个坚韧不拔、性格沉稳、心地善良、有追求、踏实肯干、遇事有主见的新时期农民形象。具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的崇高品质。 ⒍田润叶,一个温柔善良、恬静美丽、性格内向却又大胆 ※孙少平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穷且益坚,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执着奋斗的农村青年形象。 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但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抗争苦难和超越苦难。他具有坚韧顽强,奋斗不息、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质。他认为(苦难学说):自己经历千心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面对困难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勤奋。②对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著追求。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孙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顽强的坚持。③胸怀博大、淳朴善良、乐于助人,不计前嫌。高中时期,跛女侯玉英有意向老师揭发他在政治学习会上看“反动书”;劳动时为劳动工具分配问题重伤他和郝红梅,而当侯玉英在石崖下被洪水围困有生命危险时,孙少平没有犹豫就跳入洪水中,用尽全力救她。全班人都感动地留下了眼泪,侯玉英更为孙少平的大度宽厚而感到羞愧。侯玉英出于报答之心,告诉他郝红梅偷手帕被抓时,孙少平反而对她一脸凶相。郝红梅跟顾养民好上的确给他心灵沉重一击,可是他没有为此对郝红梅产生报复和恨意,也没有幸灾乐祸,冷眼旁观。善良的他拿出自己的钱买下了郝红梅偷的手帕,挽救了郝红梅的名誉和前途。这也使跛女侯玉英为他的高尚人格而感动敬佩。④沉稳和冷静,姐夫出事时他回家第一次处理一件较大的事。他不甘平庸,认定生活不会平凡。⑤忘我地付出,关爱亲人 总之,孙少平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他坚持理想,持之以恒;他热爱生命,珍惜生活,他善良,宽容,内心又像哲人一样深邃充实。 孙少安更多代表传统农民的固守乡土,而孙少平是个远行的做梦者。 ●主题及其他 ⒈把历史命运个人化,把个人命运历史化。小说在视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焦点聚结在普通人,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 ⒉小人物,大意义。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展示底层生活不平凡的意义。 ⒊主人公是物质上的贫穷者,精神上的高贵者。理想高远,品质高尚,毅力顽强。外在的贫困和内心的高傲形成了尖锐的对照和反差。对命运的抗争,不屈,力图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⒋双水村崇尚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用情专一,仁厚孝悌的伦理秩序。 ⒌对精神的追求奉为人生哲理: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一个普通人,应该过平凡的

“人物”类主题阅读训练

“人物”类主题阅读训练 手捧鲜花的老人 李家东编译 我还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每天跟着各色人群一同等待着公交车的到来。一阵阵凉风吹过,等车的人把衣领竖起来,或者在看报纸,或者若有所思,大家谁也不说话,空气中弥漫着沉闷的味道。 我注意到,每次车开到希尔大街那一站都会上来一位老人,他每天都会搭这班车去城里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驼着背,一头银发,经常穿着一件灰色的旧风衣。他每次艰难地登上公交车,冲着大家微笑一下,然后默默找个位置坐下,一路无语。 这一天,老人又登上了公交车,”早上好。”他向司机打了个招呼,并且在他坐下来之前微笑着环视了一下车里的乘客。司机礼貌地点点头,而公交车上的人们依然沉默地坐着,没有反应。 第二天,老人又费劲地登上这辆公交车,他先是对司机说:“早上好。”随后在车厢里大声地说:“各位早上好啊!”一些人慢慢地抬起头,他们觉得很奇怪,还有一些人嘀咕着小声回应:“早上好!”接下来的几周我觉得老人似乎发生了什么变化。他脱掉了灰色的旧风衣,穿上了一件体面的旧西

装,还打了一条已经过时的领带。稀疏的头发也被打理得一丝不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每天上车后都会大声地向大家问好,而我们也逐渐地互相点头致意,慢慢地彼此之间交谈起来。 这一天早晨,老人跟往常一样上了公交车,手里还拿着一束鲜花。司机转过头来笑着问道:“杰克,你是不是有女朋友了?”我们从来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不是叫杰克,但是他害羞地笑了,并且点点头说:“是的。” 其他的乘客兴奋地吹着口哨,还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杰克鞠躬以示感谢,他挥舞着鲜花坐到了空位子上。 从那天以后,杰克总是带着一小束鲜花。常乘这趟车的一些人也开始带些花给老人,让他的花束变得更艳丽。车上的人们笑容变得多了,相互之间也开始打招呼,聊天,开玩笑,甚至分享着各自的心情和见闻。 秋去冬来,这一天清晨杰克没有在他通常等车的站点等候。当第二天和以后的日子里杰克都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禁不住猜想:杰克是不是生病了?或者他和他的女朋友去了某个地方度假?显然,大家更希望是后者。 一天,当公交车来到老人活动中心那一站,一位乘客走上来,车里有人认识他,说他是老人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人们开始向他打听杰克的情况。 老人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大家,杰克好久没来过

主题与人物

张承志,总是在路上 在当代作家中,张承志似乎是不入流的,但是你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有品位的作家,一个有坚持的学者,一个有胸怀的男人。他说:“满足于狭窄生活的人不懂得:学会了或沾染了一种底层的、他人的、不是小圈子的、第三世界的声音、立场、感情,是多么宝贵。” 坚持,毫不妥协 多年来,张承志似乎游离于文坛之外。他给人的感觉总是:在路上。朱伟曾在《张承志记》中这么描述张承志:“不喝多酒时轻易不笑,生气时会把手上的骨节捏得咯咯作响,暴怒起来会凶恶地乱吼乱骂。他能拉下脸毫不客气地把专程从外地赶来邀稿的编辑轰出家门,他能当着朋友的面毫无控制地对妻子和母亲暴跳如雷。他一年大约最多只能在家呆三分之一的时间,闷了,憋不住了,就像一头关在笼里焦躁不宁的困兽。妻子、母亲都已习惯于他的突然暴怒和突然出走。他急急地离开都市,就急急地钻进穷山僻壤……” 相信张承志各种版本的“脾气”已在坊间广为流传。但是我接触的张承志,温和、善良而且宽容。他有他的坚持,比如,草原上情同手足的兄弟给他来信,希望他帮忙做些事情,有些涉及钱权方面的交易,张承志会毫不客气地断然拒绝甚至严厉批评。他会把他亲爱的兄弟训哭。但是,他也会和妻子千里迢迢奔赴草原,参加老朋友女儿的婚礼。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那片土地。插队之后,张承志与内蒙古维持了30年的关系。他不仅一趟一趟重回草原,也把牧民请到北京家里来。他与他的蒙古族哥哥通了20多年信,一直到草原有了电话。

这不是什么“神化人民”,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行为,他只是遏制不住地想念他们。他甚至觉得:是因为与一个民族的二三十年的联系,造就了他这个作家。 他的坚持,更多地体现于写作。“哪怕再难,也要坚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这是我在自己的微渺作品中一直坚持的。一切能抓住的题目我都在写,一切能发表的机会我都不放过。这样的写作带来的是一种对文明的解释作业。”自1989年以来,张承志没有工资、医疗和依靠工作单位获得的经济利益,已经整整20年。出版是他取得生活费的基本方式。这种状况,反倒成全了他不愿堕落、追求真知和文学的理想。 纯粹,从不伪饰 有人归纳张承志的性格特征为:“任情,任性,还有任真的狂热。”有些时候,张承志确实是率性而为,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他的“率性”是有原则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他的《撕名片的方法》,早在1993年发表时,就受到了不少人激烈的批判,认为他做作,缺情寡义不近人情。然而不能否认,张承志用这个方法完成了与恶俗的决裂。他比我们更先一步地从名目繁多的名片中看到了这个时代的虚伪与 险恶。的确,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名片的。 张承志从1978年开始写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北方的河》……他的小说大气磅礴,获奖无数。但是他放弃了。15年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各种类型的散文。他为什么不写小说,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谜。对此,他从未掩饰过自己真实的想法。

描写人物特点的主题作文

描写人物特点的主题作文 想要写好一个人物,人物的特点就应该要描写好。下面就随一起去阅读描写人物特点的主题作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我的妈妈今年36岁。她中等身材,浓浓的眉毛下面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 平时妈妈总是唠唠叨叨。每当晚上,我看电视不去睡觉的时候,妈妈就唠唠叨叨的说:“别看了,明天还得早起上学呢!”没当我写字的时候,耳边又是一声:“写字姿势要正确,歪歪扭扭的,会近视的!”还有上课时要听讲啦,要认真写作业啦,要诚实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啦……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没了。一听到妈妈的唠叨声我就心烦。可到了之后,我对妈妈的唠叨却有了新认识。 那是临近期中考试的时候。头几天妈妈就把考试要注意的事情对我说了好几遍。等到考试的那天,妈妈又唠叨着对我说:“考试时别慌张,要认真审题,字迹要工整,做完题要仔细检查。”我心想:我考试,我都没有紧张,她着急个什么劲儿? 到了考场,等到了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一看,试题都很简单,就飞快的答题。不一会儿,就答完试题了,我刚想交卷,我忽然想起妈妈的“唠叨”,于是,我又检查起来。当检查到滴四题时,发现由于马虎第一小题答错了。我急忙把它改过来,为了防止再出错,我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直到认为没有一点儿错了的时候才交卷。 宣布成绩了,我得了满分,我高兴极了,是妈妈的唠叨使我的了满分,也使我克服了马虎的坏毛病。我感谢妈妈的唠叨,正是这些唠叨,千

百次的督促我,让我健康的成长。哦此刻才明白,原先妈妈的唠叨也是有用的,我十分感谢您,我的妈妈。 世界上的名人有很多,有足球类的明星;歌舞类的明星;演戏 类的明星……但在我身边也有个“名人”。 她长着一头浓密的短发,乌黑的头发中有几缕白发,前额上有 一丝皱纹,衣着朴素,却不失淡雅。她,就是我的外婆。 她很乐于助人。记得有一次,我去她家时,她正在做家务。 “来了,孙女!”她热情地说道。 “嗯,婆婆好!”我亲切地说道。 “这天想吃什么菜?” “嗨!下午帮我接下孩子能够吗?”我刚想说话,却被邻居打断,“嗯!”婆婆爽快地回答。 “谢谢啊!”邻居高兴地说。 “婆婆,您为什么要答应帮她接孩子,你下午本能够睡会儿觉的。” “没关系,生命在于运动,多走走没事的,你此刻帮忙人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到时候你有什么事情请人家帮忙,人家也会帮忙你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婆婆意味深长地说。 “我明白了。”我若有所悟地说。 还有一次,当我去外婆家时,看到外婆不在家,“奇怪了?外婆呢?”我十分疑惑,忽然听见隔壁传来小孩子的嬉笑声,“看吧!这部动画片多好玩呀!”是外婆的声音!我急忙走到门口敲了敲门,

曹操主题人物阅读与训练专题

主题人物阅读与训练 一、主题人物阅读 曹操——一代枭雄 【人物事略】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 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 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 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颁奖辞】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素材解读】 话题1:志存高远,进退得宜 曹操出身不高,在朝野中起初并无地位,他是通过个人努力才得了一切。然而他不是个急功近利之徒,也曾因不愿迎合权贵而归隐,为统一全国,恢复清平而奋战。怀着高远之志,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曹操的步伐走得稳稳当当,这就是志气。 话题2:怀疑与信任 曹操多疑,在征战中曹操多疑,华容道上不走大路偏走小路,却被孔明算了个正着。曹操多疑,他怀疑蔡瑁、张允投敌,错杀大将,兵败赤壁。曹操多疑,杨修从“鸡肋”中猜到其心意,便遭杀害。然而,若对一切都不怀疑,那信任又将成为愚蠢。怀疑与信任,是把双刃剑。 话题3:真实与虚构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不同的。即便同是史家之说,不同的书籍对曹操的评价也是不同的,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辨别力。 【运用示例】 主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记得历史上常有这回事。比如说某政权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际,某些人便兴兵起义,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声声称他的“起义”是顺天应命,大势所趋,而当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起来反抗了,则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当诛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何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事且如此,况于人乎?我不得不怀疑史书上记的某某欺师灭祖,某某体恤万民的真实性。鲁迅曾就关于曹操的记载而说因为曹魏运短,歌功颂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后朝之人,口诛笔伐的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并不是真正的曹操。 主题2:规则

主题人物阅读——霍金(修改版)

主题人物阅读 霍金——轮椅上的“宇宙之王” 山东省沂水一中魏继国主编2018、3、14 编者按: 宇宙渺瀚无际,它能囊括一切,甚至是人类的想像;宇宙沉默无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无所知,恰恰相反,它是一本对大多数人来讲永远也读不尽永远也读不懂的书。人们天天置身其间,可往往却浑然无知。霍金是地球人,却属于宇宙,因为他向人类揭示宇宙的起源和奥秘。平淡无奇的童年没有让他的光彩失色,蜷曲在轮椅中的形象无损他的“王者”之风。他是生命的斗士,更是一个永远也没无法填满的黑洞。他如苇草一样柔弱,但却是有思想的苇草。他被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谨以此文纪念霍金这位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的勇气与坚持鼓舞了全世界 2018年3月14日,在伽利略的忌日、爱因斯坦的诞生日当天,著名英国科学家霍金在家中安然辞世。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剑桥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降半旗纪念霍金,剑桥大学也刊发文章回忆了霍金的身平,表达对这位剑桥大师的缅怀之情。 剑桥大学的文章称,霍金这位学生时代就被诊断出来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并最终常年禁锢在轮椅上的教授,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在长达几十年与病魔抗争的岁月里,他与命运作斗争的决心使他成为了世界各地残疾人士中的冠军。 终其一生,霍金在探索宇宙的基本规律上开辟了新的天地,包括揭示黑洞有温度并产生辐射(现在称为霍金辐射)这一现象。与此同时,他还试图通过流行书向更广泛的读者解释许多这些复杂的科学观点,其中最着名的是他的畅销书《时间简史》。 霍金一生中取得了无数的奖章和荣耀,在谈及霍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兴趣与希望是霍金开启不平凡人生的法宝。剑桥大学的文章称,学生时代的霍金总是被老师排在班级排名的后面,但他的学校朋友却昵称他为“爱因斯坦”,这鼓励了他对科学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物理学和天文学提供了理解我们来自哪里以及我们为什么在这里的希望。我想了解宇宙的深处。” 多年后,霍金还曾在他的网站上写道:“我几乎在我所有的成年生活中都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然而幸运的是,它并没有阻止我有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家庭,也没有阻止我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我很幸运,我的状况恶化得比预想的缓慢得多,这说明人们不需要失去希望。” 而霍金在现实的生活中,也不断践行自己不失去希望的信念,反而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不断尝试和挑战。文章指出,旅行是霍金的逍遥时光之一。1962年,他遭遇伊朗Bou-in-Zahra7.1级地震,那被他视作他的冒险之一;1997年,他访问了南极,并随潜水艇潜入南极深处;2007年,为给宇航员进行常规训练,他在零重力状态下体验了失重,回来后还喊道:“太空,我来了。” 2017年,在剑桥举行的75岁生日庆典上,霍金说:“活着并且活跃于物理理论研究,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在其中做出了一点贡献,我很高兴。” 他还说,他希望其他人能够感受到他对探索宇宙规律的热情。“我想分享我对这个事业

创业史情节主题人物分析

创业史小结 第一章:清晨,当梁三老汉出去拾粪时,生宝偷偷溜出去了。梁三老汉知道后,在秀兰的烦心事下,与老伴干起仗来,老伴开始还安慰,但当梁三提到二十年前的心酸事时,老伴忍不住哭了。邻居来劝架,老汉不听。老汉散心随鞭炮声来到富裕中农郭世富新盖的瓦房。看见富农姚士杰以及共产党员郭振山,两个仇人轮流做客。郭二老汉同梁三老汉谈心。“水嘴”孙志明羞辱老汉,并告诉他梁生宝定的生产计划。老汉气急败坏地走了,人们则讨论着梁生宝会碰壁。 第二章:秀兰同改霞一同放学,改霞说出秀兰的心事,两个女学生吵闹着,最后约定不说出秘密。秀兰的未婚夫杨明山在战场上,而改霞则是千方百计托到解除婚约。她想和一个思想上进的青年成侣,因此十分慎重地选伴,却总被人误解。来到秀兰家门口,郭振山与改霞一同回家。改霞心慕生宝,但郭振山却又告诉她工厂会用人。郭振山不赞同她和生宝,改霞开始改变主意。 第三章:郭振山在与代表们开余粮,活跃借贷大会。当代表主任威严地演讲完后,他请代表们提建议。铁人推让给郭世富。世富则是推说盖新房没了余粮,郭振山与其耗完了会议时间。散会后,郭世富向欢喜讨陈账。郭振山竟无法阻止两人争吵。高增福留下告诉郭振山姚士杰正在放高利贷。郭振山回忆着郭世富兄弟的立家业。一次郭世富加租,郭振山不同意,两人便记仇了。改革时,郭振山安慰了郭世富。土改过后,世富的积极以及逐渐自负,郭振山竟拿他没办法。 第四章:任老四去揽郭家何的一个土胚,遇上欢喜询问活跃接待一事,当听说郭世福讨旧账一事后气得扭歪了嘴。欢喜乘机让他信服的走互助组那条路。水嘴问高增福互助组一事,不了没能吸收两户中农。高增福去姚士杰那儿还扫笤帚。原是那增福为见那高利贷。他常监视着邻居的行为,一天深夜,他抓准时机,叫冯有万去追姚士杰,自己找郭振山,不料郭振山拿他没办法,有万又恰好没追到,增福一边庆幸一边含泪对郭振山失望。 第五章:梁生宝去买稻种,搞生产计划。生宝为省下旅馆钱,不惜睡在令他厌恶的车站里。他进饭铺吃着馍和两碗面,十分谨慎地付了钱。生宝睡不着觉,想着家乡、邻居以及改霞。早晨,生宝又问清楚了这种稻种的特性。生宝为了尽早回家,淋着春雨,心中燃着理想的火花,一边回忆着搞互助组的经过。 第六章:当改霞上课时,很多人来向改霞妈妈提亲,净是些富裕又有文化的小伙子。代表主任一个也不认同,让改霞好好读书。代表主人还在土改时开导了改霞妈的“胡思乱想”。改霞替妈去看望二姐,一路上,改霞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包括永茂,改下对他十分反感。郭世茂想免费捎她一程,改霞心里明白,委婉拒绝。改霞遇见了生宝,两人都不好意思,几句话改霞知道生宝为了省车费在追车呢!改下更加矛盾了。 第七章主要内容 “百日黄”稻种的生长短期,在蛤蟆滩引起了这样广泛的兴趣,庄家人们把梁三老汉的草棚院剂的池水也不通了。连郭富世这样想出高价购买,生宝不肯。分好了互助组的成员和其他

人物描写一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实况

【教师简介】 淡洁,女,1980年3月生。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工作中,她认真踏实、善于思考、勤奋努力、勇于创新。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临死前的严监生》、《金钱的魔力》等10多篇课例、教学设计、案例、论文荣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市级奖项16项。特别是2014年3月26--29日,她参加陕西省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不懈努力,她先后荣获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优秀教师、全国百万小学生作文大赛国家级指导特等奖和中华作文教学状元称号;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书信文化大赛优秀辅导教师;汉中市优秀教师、汉中市教学能手,汉中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汉中市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2课 人物描写一组(单元主题阅读) 陕西省汉中师范附属小学淡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初知文章大意。 2.通过学习,认识课后12个字,会写14个生字。 3.通过查阅资料,看注释,让学生理解半文半白文章中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课文是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和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的特点都很鲜明,但是写法迥异,侧重点不同。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侧重人物动作描写,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

创业史情节主题人物分析

创业史小结 第一章: 清晨,当梁三老汉出去拾粪时,生宝偷偷溜出去了。梁三老汉知道后,在秀兰的烦心事下,与老伴干起仗来,老伴开始还安慰,但当梁三提到二十年前的心酸事时,老伴忍不住哭了。邻居来劝架,老汉不听。老汉散心随鞭炮声来到富裕中农郭世富新盖的瓦房。看见富农姚士杰以及共产党员郭振山,两个仇人轮流做客。郭二老汉同梁三老汉谈心。“水嘴”孙志明羞辱老汉,并告诉他梁生宝定的生产计划。老汉气急败坏地走了,人们则讨论着梁生宝会碰壁。 第二章: 秀兰同改霞一同放学,改霞说出秀兰的心事,两个女学生吵闹着,最后约定不说出秘密。秀兰的未婚夫杨明山在战场上,而改霞则是千方百计托到解除婚约。她想和一个思想上进的青年成侣,因此十分慎重地选伴,却总被人误解。来到秀兰家门口,郭振山与改霞一同回家。改霞心慕生宝,但郭振山却又告诉她工厂会用人。郭振山不赞同她和生宝,改霞开始改变主意。 第三章: 郭振山在与代表们开余粮,活跃借贷大会。当代表主任威严地演讲完后,他请代表们提建议。铁人推让给郭世富。世富则是推说盖新房没了余粮,郭振山与其耗完了会议时间。 散会后,郭世富向欢喜讨陈账。郭振山竟无法阻止两人争吵。高增福留下告诉郭振山姚士杰正在放高利贷。郭振山回忆着郭世富兄弟的立家业。一次郭世富加租,郭振山不同意,两人便记仇了。改革时,郭振山安慰了郭世富。土改过后,世富的积极以及逐渐自负,郭振山竟拿他没办法。 第四章: 任老四去揽郭家何的一个土胚,遇上欢喜询问活跃接待一事,当听说郭世福讨旧账一事后气得扭歪了嘴。欢喜乘机让他信服的走互助组那条路。水嘴问高增福互助组一事,不了没能吸收两户中农。高增福去姚士杰那儿还扫笤帚。原是那增福为见那高利贷。他常监视着邻居的行为,一天深夜,他抓准时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