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19年9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

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

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

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

行判断.

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

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

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

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

3.图形与变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

对称图形.

4.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

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5)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6)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不确定现象.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

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 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

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

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

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初

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 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

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 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经历与同伴交

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 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20各数;能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5、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6、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

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五、教学难点.

1、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3、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 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生活中的数

一、教学内容

1、可爱的校园

2、快乐的家园

3、玩具

4、小猫钓鱼

5、文具

6、快乐的午餐

7、动物乐园

二、教学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

2、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写1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2、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时安排

8课时.

二比较

一、教学内容

1、过生日

2、下课啦

3、跷跷板

二、教学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2、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四、教学难点

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教学课时

4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