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Chapter 2 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2.1人口统计分析基本了解

2.1.1性质

主要指对人口数量的分析,通过对人口统计资料的整理、分类和技术处理,发现人口运动规律性,描述人口因素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关系,找出产生某一人口事件或达到某一人口状态的原因,最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1.2目的

描述人口现状和变动规律,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1、某些人口指标水平及其表现的状态或阶段

2、不同时期人口状况的比较

3、某一特征人口的构成及模式

4、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

2.1.3原理

人口的三种变动:

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婚姻、文化、民族、行业和职业)

人口的三个特征:

自然特征、地域特征和社会特征。

2.2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

2.2.1生存人年数(number of person-years lived)

生存人年数是一批人的人数和这批人生存的年数的乘积,人年数是时期指标,因它受时期长短变化的影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虽然很少直接遇到,但却贯穿于人口统计分析的全过程,人口统计的重要指标都与生存人年数的概念有关,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对于一定规模的人口来说,不可能准确计算每个人以至整个人口的生存人年数,需要从总体上近似计算。

Ex. Life-line for seven individuals who live in a population at any time between Jan.1, 1981 and Dec.31, 1981

One way to calculate the person-years

Alternative way to calculate the person-years

6

5

4

3

2 4 x 1/4 6 x 1/4 5 x 1/4 4 x 1/4

1

0 Jan-March April-June July-Sept. Oct.-Dec.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way: PY[Jan.1,1981 – Dec.31, 1981] = 4(0.25)+6(0.25)+5(0.25)+4(0.25) = 4.75

It can be expressed as:

4

1[ Y ]i i i PY One ear N ==??∑

Ni is the number of persons alive in the ith quarter and ?i is the fraction of a year represented by that quarter. If measured by each day instead of quarter, we have:

365

1[ Y ]i i i PY One ear N ==??∑

If N(t) is in tiny intervals of time dt, where dt represents the width of the interval, the areas under the curve could be represented more accurately as:

.31,1981

.1,1981[ Y ]()Dec Jan PY One ear N t dt =

?

当人口足够多时,基本假定出生和死亡人数在年内的分布是相对均匀和稳定的,所以在实际分析中就以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作为其近似值,如一年内死亡20万人的生存人年数是20*0.5=10万人年。

生存人年数主要具有理论意义,

实用性不强,但对理解一些指标非常重要。

人年数——平均人口数——年中人口数

2.2.2比(ratio)

“比”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绝对量之间的比较关系,用于说明两个数相对大小。分子和分母可以同属于时期数和时点数,且两者相互不包含,是独立的。

●同一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不同部分的比较,如总人口性别比、老少比、

扶养比等。

●不同总体相同指标的比较,包括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相同指标的比较、两

次完全独立的调查得到同一地区的两个总体数据的比较以检验普查质

量和同一地区两次普查结果的比较以观察人口动态演变过程。

●同一地区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指标的比较,如人均土地面积指标和人口

密度指标,二者互为倒数关系。

2.2.3比例(proportion)

比例反映的是总体中的某一部分与总体的比较关系,是部分值与总体值之比,分子包括在分母中,是分母的一部分,用于反映总体内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较关系。

比例和比是完全不同的,比表示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的比较关系,分子分母不相互包含。比例是a/(a+b)或b/(a+b),而比是a/b或b/a

2.2.4率(rate)

“率”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发生某一人口事件的人口绝对数与该时期内人口的生存人年数之比,其分子和分母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时期指标,它表示发生某一人口事件的人数相对于同一时期人口的生存人年数的强度,单位是人/人年,如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生育率、结婚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如97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每1000人就有34例活产发生)。

率表示生存人年中发生多少生命现象,因计算困难多用平均人口数代替(人口事件均匀发生时);但因为时点指标平均数计算和时点间隔划分复杂,所以平均人口数多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粗的率是针对全部人口计算的率,特定的率是针对某一人群来计算的,这一人群更有可能发生某一人口事件。率可以按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来计算,准

确地说,一些被称为“率”的指标其实应该是“比”。

2.2.5概率(probability )

Probability is a kind of proportion which is applied to incidence like rate. The “probability used in demography is similar to its usage in statistics. It refers to the chance that some event will occur, rather than to the rate at which it occurs. The structure of a probability in demography is thu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structure of a rat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Person-years Lived

Number of Occurrences

Pr Number of People or Trails under the States Exposure to the Current Events Rate Number obability ==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 from rate is that the denominator is composed of all those persons in the given popul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If ten people die in one year out of a population that numbered 1000 at the start of the year, we say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dying for this group during that year was 10/1000. The denominator for rate is the person-years, and the denominator for probability is the number of persons who perhaps will experience an event at the beginning.

2.3人口分析的基本方法

2.3.1同期人(时期)分析与同批人(队列)分析

队列分析/同批人分析(cohort analysis)或称一代人分析(generation analysis)与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 analysis)或称时期分析(period analysis)是要加以区别的。

前者是研究一批明确规定的同批人在各个时期的状况,是一种纵向分析(longitudinal analysis),它研究的是拥有同样特征的人们的总体,后者则是研究若干批同批人在某一确定的时段内(如某一日历年内)所发生的人口现象,通过人口

普查、人口经常登记或专题调查,可以得到某一时点或某个时期的各种人口数字。前者着眼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情况,后者着眼于某一批人的生命过程。

同期人(时期)分析

对人口现象的观察、报述和分析,总要从观察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人口现象开始。以某一时期的人口现象作为对象所进行的分析则称为时期分析或同期人分析。

人口普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映普查标准时间的各种人口状态(如总人数、总户数和按性别、年龄、民族、地区、城乡、文化程度、行业、职业、婚姻状况等划分的人数)。

有时在普查中也可取得普查前其一时期所发生的人口事件的数据,如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调查了1981年的死亡人数和妇女生育人数;1990年普查调查了1989年全年和1990年上半年的死亡人数和妇女生育人数。

根据人口普查和经常登记所取得的这些资料,可以分析研究人口的各种构成,可以计算该时期的出生率、死亡率、结婚率、分年龄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一孩率等各种相对指标。所有这些指标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反映某一时点的人口状态或某一时期的人口过程。这样计算出来的各种人口指标便是通常所说的时期指标或时点指标。

时期分析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下问题:

观察某一时期内的人口状态和活动,记录其规模和水平,计算各种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这个人口在这一时期的各种表现。

把人口的各种指标与其他人口加以对比分析。

把这一人口本时期的表现与以前各个时期进行对比,列出动态数列,表明发展趋势,揭示发展规律。

把某一时期内的人口现象按不同标识进行交叉分组,找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不同年龄的死亡率、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的孩次率等。

而经常人口统计所取得的资料也必然属于某一时期(通常以一个日历年为一时期),所以对人口现象进行时期分析(同期人分析)理所当然地成为人口统计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对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的情况下,对于许多人口指标,既定有逐年要争取达到的具体水平,又要逐年检查实际完成情况,计算各年

的时期指标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批人(队列)分析

为了考察和分析人口现象的整个历程,不能只观察某一时间的全体人口,还必须选择具有某种共同起点的同一批人,记录他们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各种人口现象。这样选择的一批人,在人口学中称为同批人。

这个共同起点可以是同年出生、同年结婚;同年迁入某地等。相应地便形成出生同批人(同批出生者)、结婚同批人(同批结婚者)、迁入同批人(同批迁入者)等。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同批人。当我们分析某些人口现象与年龄的关系时,便选择出生同批人进行现察。当分析某些人口现象与已婚年数的关系时(比如,在婚后第几年生育的占多大比例),则就结婚同批人进行观察。当分析第一次迁移与第二次迁移的关系和间隔时,则应对迁移同批人进行观察。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生同批人,也称同龄人或同代人,观察这样一批人一生的经历,如在各个不同年龄结婚、生育、死亡的比例,便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代人的生命过程。

当我们以某一批人作为观察对象时,在任何一个具体时间,他们只能属于某一个年龄组,在他们身上只能反映出这个年龄组的各种人口现象。而他们经历各个不同年龄,表现出各种不同水平(例如,不同的生育率水平),则陆续发生在各个不同年代。这种观察能够揭示一批人的一生的过程,而不能反映某一年全体人口的情况。

二者不同点:

着眼点不同,对象的范围不同,说明的问题不同。

同期人分析着眼于某一时期,所考察的是这一时期内所有有关者的人口现象(例如全体龄妇女的生育率水平),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现象规模或水平。至于这些人以前或者以后是什么情况,则不予考虑。因此,同期人分析不回答也不能回答关于一批人的生育过程或生命过程问题。

同批人分析则着眼于某一批人(例如1963年出生的妇女),所考察的是这一批人在生命过程中陆续发生的人口事件,说明的则是这一批人的经历和结果。至于在每一时期中与这一批人同时存在的其他人的情况如何,则不予考虑。

●所需资料不同

从资料的取得来看,只要有一年的观察资料,即可进行同期人分析。但是为了进行同批人分析,则需取得一批人连续若干年的资料。例如,为了反映妇女.终身生育率水平,必须等到一批妇女结束生育的年龄,即必须从15岁观察到50岁,因而,同批人分析不如同期人分析易于取得资料。

●分析因素不同

进行同期人分析就是要分别揭示这两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反映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现象的影响;

二是反映某一时期内不同年龄的人口现象,从而揭示年龄因素对人口现象的影响以及在某一具体条件下人口现象的年龄分布模式。

然而,许多人口现象不仅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和年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以前时期、以前年龄所发生过的人口现象的影响。

例如,在一段不利于结婚生育的时期(如战争或经济困难)过后,结婚人数和生育人数会大大增加,结婚率和生育率会大大提高,即出现所谓的结婚和生育的补偿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由于后一时期条件的有利,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前一段时期不利条件造成的少婚少育的一种补偿。

生育率、结婚率、死亡率在后几年的水平和变化,不仅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而且还间接受到前几年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表现为前几年条件的后效应。这种后效应过去在人口学中分析得较少,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对人口现象却起着很大作用。

例如,我国于1962-1964年出现的生育高潮(此三年的人口出生率分别为37.22‰、43.60‰、39.34‰),70年代中期某些地区妇女生育率的直线下降,80年代初妇女生育率水平的回升,都有一部分属于这种后效应。

在上述情况下,从同期人分析的角度来看,前后两个时期的人口现象的水平有很大变化。

例如,我国1963年的人口出生率(43.60‰)是1961年人口出生率(18.13‰)的2.4倍。可以估计,1963年各年龄妇女的生育率大致也会是1961年相应年龄妇女生育率的两倍多。

但是,从同批人分析的角度来看,每一批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在前后抵消之

后,实际并没有增加。可见,根据某一时期的指标不能说明一批人一生的情况。要想说明一批人一生的情况,就必须进行同批人分析,计算同批人指标。

应用时期分析和队列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假定队列

尽管我国人口政策执行结果总会反映在时期指标上(出生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等),但政策的考虑、安排、关于婚育行为规范的规定则全都是从队列角度着眼。所以队列分析对于中国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队列分析反映一批人随时间变化发生的真实的人口事件,但它有两个致命的局限性。

一是队列的数据很不容易取得

一个队列的完整资料有时要跨越上百年,很难取得并保存,往往要靠回顾性调查来提供。在一百年及以上的长时期内人口会不断发生变化,回顾性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往往只是原来队列当中一部分人的,或是掺进了一些原非这个队列的人,即队列成员有了变化。

而且,对于研究婚姻生育可以采用回顾性调查,对于研究死亡则不能。因为,能进行回顾的都是尚存者,而已经死亡的人则不能参与回顾了。即使对于婚姻生育而言,能参与回顾调查的尚存者多是较多生育者(因活得较长),而遗漏的(即未包括进来的)往往是生育较少者或甚至未婚者(因为死亡较早),致使调查到的结婚比例与孩次递进比容易偏高。

另一个局限性在于所用数据与所得结果反映的是所研究队列的整个生命期或生育期,而不是某一年,因而很难用来说明某一具体时期的人口现象与问题。

时期分析的优点就是能够说明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的人口现象,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时期分析的资料容易取得,分析的数据便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或不同时期之间进行对比。

然而,时期分析的弱点是不容易深入地揭示人口现象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可以从某一年的统计资料中计算出当年每个已经达到育龄的妇女平均已生育的子女数,但是却不能说明平均每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

所以就必须经常把两种分析并用,而不能企图用一种方法代替另一种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人口学家们提出了利用假定队列进行研究的方法。即用某一时期现实的年龄别数据而把它们当做一个队列的数据来对待和处理。

然而,这种广泛使用的方法却蕴涵着一种缺点,即容易把某一时期的短暂的、偶然的、非趋势性的变动错误地当做长远的、趋势性的变动。

当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较大变动时,人口现象往往会随着发生急剧变动。这在时期数据上便会出现突然的、显著的升降起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社会经济条件恢复正常时,一个人口队列会把前几年的变动弥补上。

例如,某几年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导致结婚和生育急剧大幅度减少。根据这几年的年龄别初婚率与年龄别生育率计算的总和生育率、粗再生产率和净再生产率都会大大降低,从而会使人得出人口将要逐渐缩减的结论。

欧美一些人口学家在本世纪20年代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战争或灾害过后出现的生育率补偿性上升又会使另一些人惊呼人口失控或行将爆炸。

这都是错把假定队列当做真实队列而造成的错觉和错误结论。

社会经济条件越稳定,人口现象越少突变,则时期现象和队列现象便越接近或相似,甚至接近重合。

这时用某时期的年龄别指标来代替某队列的相应指标不会带来很大误差。目前西方许多人口学著作中所进行的分析正是基于这种前提和假设。

然而在人口现象变动较快、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不加区别地滥用假定队列进行分析则会造成较大失误,甚至严重后果。

例如,在中国70年代中期由于婚姻生育方式(制度)的急剧转变导致初婚年龄大幅度提高,生育率急剧降低。这本来是实际变动与时期效应的综合表现,有人则误认为是永久性的变动。及至这种“急刹车”效应逐渐减退以至消失之后,新的婚姻生育制度成为常规,初婚年龄略有回降,生育率略有回升时,便会惶恐不安,认为出现了失控与回潮。

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份看重了时期效应而忽略了从队列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

2.3.2列克西斯图(The Lexis Diagram)

列克西斯图(德国统计学与人口学家W.Lexis最先使用)是人口分析中使用最多最早的图示工具。它是一种把人口现象的时间与年龄或期间联系起来考虑的直观明了的图示工具,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人口事件随时间与年龄或期间变化的情况,其横轴表示人口事件发生的日期,纵轴表示年龄或离队列起始事件的期

间,从横轴上每一点引出的平行于直角平分线的直线表示队列成员的生命线。General frame of the diagram:

We have horizontal axis to represent time and vertical axis to represent age. As age and time are changing in same steps, the life line for a person should be line with 45 degree angle.

S

DB

AS represents the Life Line, and A is the start point, represents the time of birth. C is the observational point, and D is the age at the time of C.BC is the line of Same Time, and DB is the line of Same Age. The age here indicates the exact age, and the time is the exact time. When OA = t, OD = x, OC = v, then OC = OA + AC = t + x = v. O = (0, 0); A = (t, 0); C = (v, 0); and B = (v, x).

Example:

When a person was born on Sept. 1, 1980, and registered on Nov. 1, 2000, what is his age at the observational time? If born on Dec. 1, 1980, what about the age?

1)The Lexis Grid(格) and Cohort Life Line

3 year

2 year

1 year

0 year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Calendar Date Jan. 1 for each year

2)Age-Time Exposure Region for Age (A), Cohort (C) and Period (P)

3 year

2 year C-P

1 year

A-C

A-P

0 year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We can portray three phenomena through the Figure: i) A cohort born in 1981 and die in age of 2 (A-C), what is the years of death? ii) A cohort born in 1981 and die in year 1983 (C-P), what are the ages of death? iii) Persons who die in 1983 at age of 2 (A-P), which cohort it covers? Cohort analysis is dealing with A-C and C-P, while period analysis is dealing with A-P and C-P. An age-specific cohort rate thus restricts measuring exposure and counting occurrences to a parallelogram formed by two 45 degree lines defining the cohort and the two horizontal lines defining the age range (A-C). An age-specific period rate restricts the measurement of exposure and occurrences to a rectangle(长方形) formed by the two vertical lines defining the period and the two horizontal lines defining the age-range (A-P). One can also define a cohort-specific period rate, which restricts exposure and occurrences of interest to a parallelogram(平行四边形)delineated(画出,描绘)by two vertical line defining the period and two 45 degree lines defining the cohort (C-P). The latter construction is rarely encountered.

3)Double Classification: Age and Cohort

Deaths in 1984

将上表数据标注在列克西斯图上。

2.3.3统计分析方法

习题

1、用Lexis Diagram,回答下列问题:

a)1982年7月1日出生的孩子在2000年7月1日时是什么年龄?

b)1990年7月1日确切年龄为15岁-20岁(不包括20岁)的人是哪个时

期内出生的?

c)如果要取得1950年1月1日至1954年12月31日出生,在40-42岁之

间死亡的人数,至少要收集哪段时间上的死亡数据才可以满足需要?

d)1980年1月1日至1984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在1990年7月1日至

1994年7月1 日间死亡,这批人最大和最小的年龄分别为多少?

e)1989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死亡的确切年龄为50-51岁的人口,

可能是从哪年到哪年出生的?

2、某地1966年出生队列的0-5岁各岁存活人数与死亡人数如表,将这些数据标注在列克西斯图上。(《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4页1题)

3、下表给出了从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调查中得到的全国农村1977-1981年间15-19岁妇女年龄别生育率。请先将这些数据用列克西斯图表示,然后估算出队列的年龄别生育率,标注在另一张列克西斯图上,并给出各队列的出生年份(《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4页2题)。

2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17页

Chapter 2 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2.1人口统计分析基本了解 2.1.1性质 主要指对人口数量的分析,通过对人口统计资料的整理、分类和技术处理,发现人口运动规律性,描述人口因素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关系,找出产生某一人口事件或达到某一人口状态的原因,最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1.2目的 描述人口现状和变动规律,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1、某些人口指标水平及其表现的状态或阶段 2、不同时期人口状况的比较 3、某一特征人口的构成及模式 4、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 2.1.3原理 人口的三种变动: 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婚姻、文化、民族、行业和职业)人口的三个特征: 自然特征、地域特征和社会特征。

2.2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 2.2.1生存人年数(number of person-years lived) 生存人年数是一批人的人数和这批人生存的年数的乘积,人年数是时期指标,因它受时期长短变化的影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虽然很少直接遇到,但却贯穿于人口统计分析的全过程,人口统计的重要指标都与生存人年数的概念有关,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对于一定规模的人口来说,不可能准确计算每个人以至整个人口的生存人年数,需要从总体上近似计算。 Ex. Life-line for seven individuals who live in a population at any time between Jan.1, 1981 and Dec.31, 1981 Alternative way to calculate the person-years 6 5 4 3 2 4 x 1/4 6 x 1/4 5 x 1/4 4 x 1/4 1 0 Jan-March April-June July-Sept. Oct.-Dec.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way: PY[Jan.1,1981 – Dec.31, 1981] = 4(0.25)+6(0.25)+5(0.25)+4(0.25) = 4.75 It can be expressed as:

城镇概念和统计人口口径相关

(一)中国市镇设置的标准 国务院在1955年公布了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采用居民点的人口下限数量和职业构成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规定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即为城镇。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然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以及具有疗养条件,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的疗养区均可列为城镇型居民区。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列为乡村。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如果是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也可设市。市的近郊区无论它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大小,一律视为城镇区。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以及聚居2000人以上的城镇可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 为了应付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困难,1963年底国务院对上述标准作了较大的修改:①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居住人口3 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达2500~3 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②缩小了市的郊区围,规定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20%;③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列入市的城镇人口,市区和郊区的农业人口不再作为城镇人口而列入乡村人口。 一次新的变动发生在1984年,这一年人民公社被撤销并恢复了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同时规定在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居民点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①在2000人以上可以设镇。20000人以上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也可以设镇。简单地说,镇应该至少有2000以上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聚居。实际上,现在有很多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低于法定标准。 1986年设市标准也作了较大调整:①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市。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虽不足以上标准,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市。 ②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

人口统计学题库讲解

8、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女人口数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当女性人口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9、年龄别性别比指相同年龄组的男女人口数之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某一年龄组女性人口数为10 0时所对应的相同年龄组的男性人口数。 10、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婴和女婴的对比比例关系。 11、虚岁年龄一般是出生后当年就算一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一岁。 12、确切年龄是从出生之日起至计算之日为止所经历的真实日数。 13、周岁年龄(实足年龄)是从出生时起至计算时为止共计经历的整年数。 14、少年人口儿童系数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指15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15、年龄中位数是描述人口总体年龄构成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 16、年龄众数指人口总体中最频繁出现的年龄值,即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 17、平均年龄是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一般特征的指标,能说明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 18、高等教育普及率通常以每万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表示。 19、文盲半文盲率是指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20、就学率是指某一时刻各级学校在学人数与相应年龄人数之百分比。 21、在业人口也称为就业人口,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一部分人口。 22、非在业人口指我国城镇中达到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不能取得劳动报酬的那部分人口。 23、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处在适合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口。 24、非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 25、少年儿童人口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26、老年人口负担系数(老年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27、总负担系数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性检验

SAVE OUTFILE='D:\(研究生论文)\江永\数据录入(修正).sav' /COMPRESSED. T-TEST GROUPS=性别(1 0) /MISSING=ANALYSIS /VARIABLES=组织公平组织认同员工敬业度 /CRITERIA=CI(.95). T-Test Notes Output Created 18-三月-2012 10时09分50秒Comments Input Data D:\(研究生论文)\江永\数据录入(修正).sav Active Dataset DataSet1 Filter Weight Split File N of Rows in Working Data File 278 Missing Value Handling Definition of Missing User defined missing values are treated as missing. Cases Used Statistics for each analysis are based on the cases with no missing or out-of-range data for any variable in the analysis. Syntax T-TEST GROUPS=性别(1 0) /MISSING=ANALYSIS /VARIABLES=组织公平组织认同员工 敬业度 /CRITERIA=CI(.95). Resources Processor Time 00:00:00.000 Elapsed Time 00:00:00.015 [DataSet1] D:\(研究生论文)\江永\数据录入(修正).sav

人口统计图

人口统计图 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 (1)读图名 如各大洲人口比较柱状图、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等,通过读图名明确统计图反映的内容和统计图的类型,回忆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征和相关地理事物的基础知识。 (2)读坐标(或图例) 坐标或者图例反映出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值的大小(单位)。通常横坐标表示时间序列或空间地域,纵坐标表示地理事物的量。读图名与坐标(或图例)是判读统计图的基础。 (3)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 如调研题中的户籍人口迁出率与迁入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4)分析数据 读数据一要读全(数值和单位),二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够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特征。 (5)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 人口金字塔图 (1)含义 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人口金字塔图反映了过去人口的情况、目前人口的结构以及今后人口可能出现的趋势。 (2)人口金字塔图常见的三种类型 ①年轻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因此从人口发展趋势来看,该类型又叫增长型,如上面左图

②成年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急剧收缩。这种类型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自然增长率在零左右。因而从人口发展趋势来看,该类型又叫稳定型,如上面中图所示。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老年型。 ③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由于育龄人群比重低,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人口缩减。从发展态势来看,该类型又叫衰退型或者缩减型,如上面右图所示。 这三种人口金字塔图的基本形态都是稳定型,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口生育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图存在着一些变形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形、葫芦形、圣诞树形等。通过人口金字塔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技巧 ①读懂横纵坐标的含义,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分别所占的比重。 ②要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某一年龄段不同时期所占比重的变化。假设该地区是封闭的,不存在人口外流也不考虑外来人口迁入的影响,某一年龄段的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到上一年龄段内,男女所占的比重会随着人口的死亡而逐渐减少。 ③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某一时间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的含义。如年轻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这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较高的结果,该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属于传统型。这种类型的人口中育龄人群比重高,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就会不断扩张,将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再如老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属于现代型,其问题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其未来的人口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这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④在分析时要结合某地实际,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发生大规模战争,会导致该时期青壮年男性人口比重减少;某地区轻工业迅速发展会吸引大量的年轻女性到此务工,导致该时期女性青壮年比重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男性。另外,某些环境因素也会导致男女出生率或死亡率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同一年龄组男女所占比重。 (2009年天津)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图4),回答6~7题。 20 40 60 80 0 2 4 6 2 4 6 年龄 男 女 (%) a 20 40 60 80 年龄 男 女 (%) b 20 40 60 80 0 2 4 6 2 4 6 年龄 男 女 (%) c 20 40 60 80 0 2 4 6 4 6 年龄 男 女 (%) d 6.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 abc B. acd C. abd D. bcd 7. 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 a B. b C. c D.d. 答案:6.C 7.B (2009年江苏)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13题。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实证分析 指导教师:李南成教授 作者(以学号排序)及分工 2004级金融工程2班邓志强40421066 文献综述 2004级金融工程2班孙瑞琪40421080 论文撰写 2004级金融工程2班吴雍40421086 数据收集 2004级金融工程2班肖玲40421087 模型建立与求解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样本数据,建立了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了:现阶段我国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的趋势明显,应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人口数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城乡人口结构对人口数量也有较大影响,且农村人口比例的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增加具有正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数量 计划生育 增长趋势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截止2006年度,我国人口总量已由1982年末的10.3亿增加到130756万人[1] ,同时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口统计中,瞒报率可能高于1.81%[2],中国实际人口数量可能已达到13.5亿,人口膨胀问题严重。 有效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人口模型,作出精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然而国内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限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 1982年9月1日,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经过二十几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我国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5.89%, 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同时我国老龄化水平已由1983年末的4.441%上升到了9.050%,在这种情况下,应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社会各届分歧日益增大。 本文采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20余年的样本数据,以求建立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决定机制,探讨现阶段我国是否应该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二、文献综述 对于人口问题的研究,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马尔萨斯(Malthus ,1766-1843)调查了英国一百多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得出了人口增长率不变的假设,并据此建立了著名的人口指数增长模型[3];同时,马尔萨斯首次把经济因素对生育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视为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提出了古典的动态人口经济增长模型,基于上述成果,马尔萨斯成为了人口理论的奠基人,在这一模型中, 马尔萨斯忽略了相对价格的作用, 假定父母对子女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常规”递增函数。马尔萨斯预见, 各国经 [1] 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 [2] 1.81%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事后抽样调查所得出的漏报率 [3] 记t 时刻的人口为()x t ,假设人口增长率为常数r ,将()x t 视为连续、可微函数, 记初始时刻(t =0)的人口为0x ,则0()rt x t x e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56773968.html, 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探讨 作者:杨争军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6期 摘要:由于我国城镇的实体地域范围是在不断变化的,对其范围内的人口进行统计缺乏 可操作性,因此中国城镇人口统计主要依托城镇行政建制和户籍统计。所以城镇设置,户籍政策,城镇地域范围的变化,都会影响城镇人口的统计数量。本文就此问题做出以下论述。 关键词:人口普查;城镇人口统计;探讨 一、中国城镇人口数据的统计口径 由于市镇设置与市镇统计相脱节,市镇设置单兵突进,没有与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城乡划分等统计问题,所以我国市镇统计极为多变、混乱。仅《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城乡分类口径就有七八种之多。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统计工作。 (一)人口普查资料分城镇人口、市人口、镇人口。其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而且有丰富的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规模分布的统计数据,有利于分析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城市化规模结构变化。但应注意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有差别的,某些指标并不具有衔接性。 (二)城市规划统计主要按建成区、边缘区、郊区、农村将人口从地域上分成几部分,它主要是为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人口基础数据,由城市建设部门进行统计,目前还缺乏通行的划定标准,尤其是城市边缘区的范围还处于理论界的探讨阶段,而且镇一般都没有城市规划统计数据,大中城市的统计资料多见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缺乏全国的统一资料。 (三)行政管理统计主要以行政区划的城市建制为依据对城镇人口进行统计,分市镇总人口、市区人口、镇人口。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将行政区域的城镇人口称作城市地区人口。建国初期,因统计资料的缺失,多用这一指标表示城镇人口,后随着城镇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一指标逐渐偏离了城镇人口的本质含义,尤其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乡改镇、县改市(区)、市管县”的推行,使1982年以后的建制城镇人口已完全失去了人口城市化的指示意义。 二、影响城镇人口数据统计准确性的几个因素 (一)城镇建制标准的变化 不论人口普查,还是行政管理,城镇人口的统计都是以建制城镇作为基本统计单元,因此城镇行政建制的变化对城镇人口统计数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一共颁布过五次城镇建制标准,每一次都对城镇人口统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流动人口信息登记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动人口信息登记表

填表人:填表日期: 2012年05月25日 注:1、带“*”号的项目为流动人口信息必填项,不填视为不合格表单。 2、“(携行儿童)随同未满16周岁人员信息”如果有,则信息项中带“*”号的项目为必填项,如没有可留空。 3、“居住地社会关系”如果有,则信息项中带“*”号的项目为必填项,如没有可留空。 4、如果就业,就业信息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完整的如实填报。 5、如果夫妻同行,则计划生育信息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完整的如实填报。 ——2013年5月20日。在南湖派出所领取 ——2013年5月20日。在南湖派出所领取 ——鑫龙矿业 阎常金:公安网查无此人 黄向明:2012年6月25日,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2013年6月11日,

沁城边防派出所签注 王海均:2013年4月23日,阿舍勒铜矿治安派出所领取 尹义忠:2013年5月21日,阿舍勒铜矿治安派出所领取 张正策:2013年8月12日。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崔世水:2012年7月16日,南湖派出所领取 刘昌平:2013年8月13日,损坏补领一次,在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万进峰:2012年6月25日,在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汪显印:2012年4月7日,托合逊县公安局克尔碱派出所领取 刘健:2012年6月25日,在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汪显稳:2012年8月24日,昌吉市公安局下发,共青团社区领取(长期两年) 陈思涛:2013年6月11日,沁城边防派出所第一次签注(小黄山2号1区) 黄富明:2012年6月25日,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2号四区浙江中矿 赵旭东:2013年8月12日,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张有成:2013年6月18日,八家户社区领取 尹如山:2013年8月13日,损坏补领一次在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尹如有:2013年8月12日,损坏补领一次,在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马永福:2012年4月2日,在阿舍勒铜矿治安派出所领取,(长期两年) ——6号2区瑞龙温二井 何续亮:无照片 黄振茹:无照片 杨顺:2013年2月7日,六工派出所第一次签注 阿勒木江·索勒坦汗:2012年9月24日,陶家宫派出所办理, 2013年3月14日,陶家宫派出所第一次签注 张斌:2012年6月25日,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柴金奎:公安网查无此人 ——新疆亚克斯选厂 王儒荣:2012年6月25日,沁城边防派出所领取 杜红舟:公安网查无此人 ——黄山西32号矿项目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动人口信息登记表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 数据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

(完整版)人口统计图专题.doc

人口统计图专题 一、人口坐标图 1.直角坐标系图 右图是有代表性的四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示意图。读 图,回答 1— 4 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 ① B.② C. ③ D.④ 2.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是 ( )A. ① B.② C. ③ D.④ 3.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类 型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4.图中①与②相比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 ) A. 战争 B. 疾病 C. 生活水平差 D. 老年人口多(2009 全国卷Ⅰ ) 甲市2008 年户籍人口出生9.67 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 10.7 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 年。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 此完成1~2 题。 1.甲市可能是 ( ) A.西宁 B .延安 C .上海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技巧归纳总结】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在某一特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表现为“高”或“低”。现阶段,判断“高”或“低”的参考 数值如下: 2.三维坐标系图 阅读下面两幅人口统计图,回答1~2 题。 1.对图甲中A、 B、C 三国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0% B. B 国人口死亡率高于 C 国主要是因为其医疗水平比C国低 C.与 B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 D.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7 年为 5 .1 ‰) 相似的是 C 国 2.分析图乙中A、 B 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图可以看出()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市统计局 2011年12月 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时隔十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结果显示,新世纪10年佛山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这些变化,对佛山未来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佛山人口总量分析 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注万人(图1)。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万人,占%,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万人,占%。万户籍人口中除常住、出国人口外,另有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万人;外来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万人。 与2000年“五普”时的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长率%。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佛山%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的%、全国的%的增长水平(表1)。 表1 全国、广东和佛山总人口对比表 注常住人口包括,定居、外出不满半年及境外工作学习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我市且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我市的户口待定人口。

从广东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之后列全省第四位(表2),比2000年的第五位(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上升一位。 表2 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分布 外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大量增加,是佛山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佛山户籍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0年的十年

间仅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长率%,远逊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外来常住人口则大幅增加万人,占了常住人口增量的%。 二、佛山人口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人口的结构大致分为三大类别: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 (一)人口的自然结构 1、年龄结构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万人,占%;15-59岁人口万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表3)。 表3 2010年佛山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负担 单位:% 与2000年“五普”相比,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减少万人,减少%,年均减少1780人,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加万人,比重提高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加万人,比重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数量变化的数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数量变化的数学分析 05级法学院本科一班周峻峰 05201037 城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非农产业及其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聚集到城镇,从而使城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增大,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过程。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实现城镇化的数量增长;二是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等城镇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生产要素的聚集,经济结构的演进,从而实现城镇化的质量提高。无论是人口的数量增长,还是人口生活水平的质量提高,都与人口的彻底转移相关,可见,实现人口转移构成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实现人口最终由农村转移到城镇。 然而,本课题着重从已学的仅有的大学文科数学知识,从数理统计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一个数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变化背后的现象,并对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进行展望。以下是我从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科技司搜到的全国历年按照城乡划分的人口数,我将对这些数据作简单的数学分析。 全国历年按城乡划分的人口数(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科技统计司)单位:万人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化的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说,我国人口数的总量在不断上升,年均0.94%。与此同时,城镇人口数也在不断上升,年均8%,速度十分快。这表明了中国以较快的步伐加紧自己的城镇化建设。但是,乡村人口在1993年以后却呈现下降趋势。 第二,城乡人口比例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17:83到2003年的36:64。 第三,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以乡村人口为主的国家,2003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9%。 下表是我根据上表统计出来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陈金永 当前中国的城镇人口统计问题及其对经济分析的影响

当前中国的城镇人口统计问题及其对经济分析的影响* 陈金永 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 中国的城市化研究了这么多年,中国的城市化达到什么水平?城镇人口有多少?这些问题本来都是非常基本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问题,城市化指标是重要的一大项。但是,在中国,这些基本的问题却是弄得异常复杂,而且不容易说清楚。比如中国目前有多少真正的城镇人口,除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为6.1亿人),近期两家国际咨询公司发布了另外大相径庭的估计,一说只有三亿人,一说应有八亿人,它们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城镇人口数字。1在个别城市方面,某城市有多少人口,一般都有好几个版本,而且数字往往相差甚大。国外甚至有些报道,把重庆市说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人口三千多万,真是个笑话。2以前联合国有些报告,也经常弄错了不少中国城市人口的统计数据。最近,更有英国的报纸引用联合国人居组织(UN Habitat)的数据说,世界上第一“超特大城市”(mega-city)3已经在中国出现云云,人口有1.2亿(Vidal,2010)!在国内,经常有报道与论文在使用城市人口数据时,并不很严格,也造成混乱。当然,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有多个“城市人口”的指标,容易混淆。什么叫城市、城区? 什么叫城镇人口? 中国整个城镇行政、统计系统复杂,而且名称不合理。近三十年城市“城区”的不断调整,统计标准的频繁更改,也是造成混乱的因素。还有,经济统计(如GDP,人均GDP)是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因为利益的关系,统计数据也多了“人为”的因素,复杂性也就更多了。 本文尝试综合国内外几方面的材料,结合国际通用的做法,对当前城镇人口统计,特别是大城市存在的严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引起关注,提高这方面统计分析的水平。 城市和城镇人口的定义 任何国家,要做有意思的城市发展和相关现象的研究,必须划出有意义的城市地域界限。应用国际通用的定义,一个城市是指一个以居民一天的“生活圈”为地域的非农经济系统。几乎任何较有规模的城市,都含有人口密集的“城市核 *感谢王放教授对初稿提出的建议。 1 UBS (2008, p.9) 认为中国2005年城镇人口只有3亿人;反之,Pivot (2009)引用OECD的数据(Kamal-Chaoui, 2009),提出中国目前公布的城镇人口数字低估了二亿人,即真正的城镇人口应在八亿人左右。 2具体的例子、资料出处,可参阅我已发表的论文(Chan,2007),这里不赘。该文可从华盛顿大学网址下载https://www.sodocs.net/doc/d56773968.html,/chinageo/ChanCityDefinitionsEGE2007.pdf。本文参考文献主要列出几篇新的文章。 3这个“超特大城市”含香港、深圳、广州等地。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统计分析 城市规模,可以用城区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的数量,或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来衡量。城市规模结构,通常是指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及相互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特征,本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5个城市的城市规模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统计分析 1.全国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总体统计 按照2014年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据此,对全国2003-2012年不同规模城市的数

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地展示2003-2012年全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变化情况,将表1的数据反映在图1中。 结合表1和图1可知:2003-2012年,(1)我国城市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城市总数处于653-657个的区间范围;(2)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I的数量也基本保持稳定、波动较小,区间范围分别是1-3个、4-5个和5-9个;(3)大城市II和中等城市的数量分别以2008年和2007年为界,呈现出先逐年减少再逐年增加的态势,其中大城市II 数量先从55个(2003年)减少到44个(2008年)后又增加到50个(2012年),中等城市数量先从95个(2003年)减少到84个(2007年)后又增加到91个(2012年);(4)只有小城市I的数量保持逐年增加,从196个(2003年)增加到251个(2012年);(5)小城市II的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从292个(2003年)减少到247个(2012年)。 2.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的分布统计 截至2012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为更直观地展示2012年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变化情况,将表2的数据反映在图2中。 结合表2和图2可知:截至2012年,(1)我国城市分布并不均衡,四大经济区域的城市个数从多到少依次为:

人口预测与分析的方法

城镇规划中人口规模分析与预测 王炜1, 纪江海1, 冯洪海1, 王广和1, 陈会云2 (11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1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畜牧站,河北迁安063000) 摘要: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对城镇规划中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指出了人口规模的预测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合理的人口规模能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分析了我国现状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几个实用方法:平均增长法、带眷系数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和劳动平衡法。这些方法简明,易于使用,在实践工作中,常以几种方法同时应用,并互相校核,对于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城镇,还应以城镇环境容量进行校核,最后方可确定合理的城镇人口规模。关键词:人口规模;分析;预测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Theanalysisandforecastinthescopeofpopulationontownplanning WANGWei1,JIJiang2hai1,FENGHong2hai1,WANGGuang2he1,CHENHui2yun2 (11College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071001,China; 21AnimalDepartmentofQiananTownofHebeiProvince,Qianan0630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dandforecastedthescopeofpopulationontownplanning,combiningwitht hecurrentsituationofourcountry1Itpointedoutthatthescopeofpopulationdecidesthescopeoflandan din2frastructure1Thereasonablepopulation’sscopecanpromoteeconomy,societyandenvironmentoftowncoordi2nately,whichshowedthatthesc opeofpopulationisveryimportant1Thisarticleanalysedtheproblemincur2rentscopeofpopulationan dputforwardseveralpracticalmethodsofforecastingthescopeofpopulation.Thosemethodsareconcis e,practicalandcanbeappliedandcheckedseveralmethodsatsametime,soastodefinereasonablescope ofpopulation1 Keywords:thescopeofpopulation;analyse;forecast 人口规模的分析和预测是城镇规划中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进行城镇规划之前,必需在搜集基础资料 的基础上,比较准确合理地预测出城镇的人口规模,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的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外地人口到城镇中定居或暂居,使城镇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外来暂住人口是很难掌握的因素,在预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增大了科学预测城镇人口规模的难度。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简便方法,成了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1 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重要性 城镇人口规模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如果城镇人口规模把握不准,预测规模偏低,就会造成城镇用地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账,影响城镇正常有序地发展。但如果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值偏高,片面追求人口多、楼层高、贪大求洋的倾向,就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使部分基础设施闲置或利用率很低,造成极大的浪费。此外,城镇人口规模预测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发挥。在社会效益方面城镇人口规模与公共绿地的面积、道路铺设率的程度、电话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燃气使用率的状况以及小学、托幼、文化站、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和城市化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效益方面,目前城镇中主要存在乡镇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小、粗放经营、产值较低,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尚不完善,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还比较低等问题。中央最近提出发展经济要变粗放型为效益型,经济总量的增长不能单靠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要靠增加技术含量和提高效益。这要求我们在预测城镇人口规模时要注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在研究城镇人口量的同时,还要研究人口的质,考虑人均产出问题[1]。人口规模预测与环境也有极大关系,城镇人口的过

第一章 图表专攻系列(十二)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图表专攻系列(十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2015·福建卷)如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 [图形解码] [试做答案](1)D(2)B 1.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左右,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