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肝硬化腹水从脾肾论治

肝硬化腹水从脾肾论治

肝硬化腹水从脾肾论治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人体五脏的关系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窍门天下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肝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口苦、耳呜、胆小、痛经、不孕、失眠、眩晕、舌直、恶心、偏头痛、性冷淡、易感冒、两肋痛、厌油腻、乳房胀痛、经期失调、头目胀痛、行走不稳、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关节僵硬、睾丸肿痛、带下黄浊、手足腿抽筋麻木、咽中有梗物感、易怒或

胃肠疾病试题 (1)

胃肠疾病试题 1、腹外疝疝囊的主要结构是 A腹壁肌肉B壁层腹膜C腹壁皮肤D.腹壁筋膜 E.脏层腹膜 2、区分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主要依据是 A.发病年龄 B.嵌顿机会的多少 C.压住内环后疝块是否再突出 D.疝块外形 E.外环是否扩大 3.关于腹股沟直疝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好发于青壮年B.疝块经海氏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C.压住内环不能阻止疝块的突出D.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E.少发生嵌顿 4.必须急诊手术治疗的腹外疝是 A.易复性疝B.滑动性疝C.难复性疝D.绞窄性疝E.嵌顿性疝 5.最常见的腹外疝是 A.腹股沟斜疝B.腹股沟直疝C.切口疝D.股疝E.脐疝 6.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有无腹痛B.腹痛程度C.疝块大小 D.疝内容物是否能回纳E.有无疝内容物血运障碍 7.腹外疝术后错误的健康指导是 A.积极治疗便秘B.积极治疗排尿困难C.积极治疗慢性咳嗽 D.术后2个月可以恢复正常工作E.术后注意休息 8.腹外疝的疝环是指 A.疝内容物突出的部位B.疝囊颈部C.腹膜薄弱或缺损处 D.壁腹膜的一部分E.疝外被盖组织 9.最易发生嵌顿的腹外疝是 A.腹股沟斜疝B.腹股沟直疝C.切口疝D.股疝E.脐疝 10.腹外疝最常见的疝内容物是 A.小肠B.盲肠C.乙状结肠D.膀胱E.大网膜A2型题 11.患者,男,50岁,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行手法复位后,护理上应密切观察 A.血压B.体温、脉搏C.排便情况D.尿量E.腹膜炎表现 12.患者,男,42岁,5小时前负重物时,右侧腹股沟斜疝被嵌顿,下列哪项表现说明疝内容物已发生缺血坏死 A.疝块增大,不能回纳B.伴有明显腹胀C.疝块紧张发硬有压痛 D.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E.阵发性腹痛伴呕吐 A3型题(13~15题共用题干) 程先生,55岁,发现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2年。4小时前,抬重物时突感疝块明显增大,腹痛难忍,呕吐数次,伴发热、全身不适。查体:右腹股沟及阴囊可扪及肿块,张力高,明显触痛。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准备急诊手术治疗。 13.此类疝属 A.腹股沟直疝,绞窄性疝B.腹股沟斜疝,绞窄性疝C.腹股沟直疝,嵌顿性疝D.腹股沟斜疝,嵌顿性疝E.股疝,绞窄性疝 14.术前护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禁饮食B.胃肠减压C.备皮D.排空膀胱E.灌肠 15.术后护理中,不正确的是 A.仰卧位,腘部垫枕B.术后6~12h进流质C.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D.局部沙袋压迫24小时E.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在水肿治疗中的应用心得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在水肿治疗中的应 用心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水肿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是治疗慢性、顽固性水肿的最主要法则之一。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体质较差但水肿严重的患者,治疗颇为棘手,如心脏病、肺心病致心力衰竭而浮肿者以及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水肿等患者,单纯运用西药治疗往往停药即复发,或出现耐药性而收效不佳。根据中医辨证,此类水肿多属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所致。据此,运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为主治疗,可获较好的远期疗效。 1 脾肾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水液代谢是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进行的,而脾、肾两脏对水液代谢功能更为重要。因为在所有脏腑中,脾居“后天之本”的重要位置,脾胃不但为五脏六腑运送水液,同时还输送水谷的精微物质以营养周身;而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但履行肾司开阖之职以调节控制水液排泄,同时因肾为元阳、真火,有温煦鼓舞其它

脏腑阳气的功能。在病态时,尤其是长期水肿状态时,脾、肾两脏的功能最容易受到损害。当水液不化而瘀阻于肌肤、四肢、腹腔等部位时,都会阻碍脾的运化,影响到肾司开阖的作用。对此,张景岳更有精辟论述:“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从气化,故其标在肺;水最畏土,故其制在脾。”这些都说明了脾肾在水肿病机中居重要地位。 2 脾肾阳虚所致水肿临床表现 从正常脾肾功能对水液代谢的作用看,脾肾之阳气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般轻型水肿患者中,同时表现为脾肾阳气俱虚的现象极少,只有在慢性患者中,由于水湿之邪长期滞留肢体、肌肤之中,脾肾阳气经常处于被遏制状态,出现较严重的症状。如全身浮肿或腰以下水肿,按之没指,或腹大如鼓,腹胀痞满,纳少,心慌气短,腰酸腿软,四肢清冷,甚则全身畏寒,蜷卧喘息,或强迫坐立,呼多吸少,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量少或艰涩不利,舌苔少或滑,脉象沉细或沉伏。这些都是脾肾阳虚不能运化、不能制水的结果,是水邪泛滥更加阻遏脾肾阳气功能的缘故。 3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的方药 针对脾肾阳虚所致水肿病的病机,历代医家制备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温阳、化气、利水的方剂,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五苓散以及《世医得效方》的实脾饮、《济生方》的济生肾气丸等。这些方剂均能恢复脾制水、肾主水的运化水湿和控制水液排泄的能力。依照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

重症肌无力证治观点 一、正治观 补益真气、振元治痿法则在实施中有五个基本证方: (一)脾虚气弱型治法:补中益气升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葛根,当归,黄精,陈皮,甘草,大枣。 (二)气阴两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滋阴。基本方:黄芪,党参,生熟地,怀山药,山茱萸,制首乌,炙龟版,枸杞子,麦冬,白术,甘草。 (三)脾肾阳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温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制附子,鹿角胶,熟地,巴戟肉,锁阳,脐带,怀山药,补骨脂,甘草。 (四)血虚络阻型治法:养血通络。基本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宣木瓜,潼蒺藜,鸡血藤,蜈蚣,红花,甘草。 二、兼治观 本病有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交叉或伴发的倾向,并发病/症涉及多系统,症状错综,辨证复杂。但凡足以耗阳或伤阴而致损耗元气、加重本病的并发病/症,均应同时兼顾治疗。具体应用应遵从以下原则:1 、本病与并发病/症辨证机理一致(同一属性),采取异病同治。2 、本病与并发病/症辨证机理相悖,则两者有机的兼顾(如伴甲亢则变益气升阳为益气育阴潜阳法)。3 、短暂之标症(如感冒、感染等)集中药力先期解决。4、本病有伴发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合并胸腺肿瘤的倾向,为此分病辨邪、分期辨邪就十分重要。在扶正培本之际,亦应结合邪气性质统筹之,切不能一味以虚损概之,而留邪作崇,导致正虚不复。 三、急治观 重症肌无力危象,以呼吸困难,痰涎壅盛(嗽甚不得卧,气短促难续接),甚至汗出林漓,神志不清,气息将停,脉微欲绝为主症。气出于肺而根于肾,明·李中梓冠为“呼吸之本”。肾虚则出纳失常,气不归根,导致气短不足以息;脾肾亏虚,脾虚则聚湿生痰,肾虚则水泛为痰,壅阻于肺而失于宣肃导致痰涎壅盛、嗽甚不得卧;脾气匮乏无以生化精微,滋养于心,而致心气不足,心液外泄,脉微欲绝;心肺受累,大气下陷、气海空虚则气憋窘迫,气脱而喘汗。因此危象可以脾气败、肾气极、心气衰.肺气竭统而概之,势成阴阳离绝之危候。危象的中医病机可归纳为:元气衰败为成因,大气下陷为证象,气脱亡阳为结果。中医药治疗要在积极配合现代医学抢救的同时(如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施以正压器械通气外)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补肾纳气,肃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3 讲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 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脏象学说 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 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 特点。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与臓、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 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 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 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 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臓”是我们 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 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它,原来的就是繁体的“臓”。现行 我们国家立法了,语言使用规范了,所以本教材使用这个“脏”,但是为了学习方便,就把原来繁体字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同读[zàng]一一给大家介绍出来。这个臓(脏),是指人体内脏的通称,在中医学当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 第二、讲讲脏器与脏腑。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在哲学里面,器与“道”相对,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物质。那么器和道什么关系呢?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讲,“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哲学有形下、形上这一类范畴,把它再 抽象出来,称为“道器”的范畴。那么,器,在哲学上指具体有形的物质;而道,是 指这种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合为)道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重要的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李晓林 指导:田德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100700) *通讯作者:lix iao lincn2001@https://www.sodocs.net/doc/d59094025.html, 田德禄(1938-),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师承著名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内科,尤其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先后主持国家 七五 、 八五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 。并指导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及局级课题工作。主编及参编数十部中医学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关键词] 脾胃病;中医药疗法;名老中医;田德禄 田德禄教授以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为专长,对脾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田老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审时度势,独创新说 针对脾胃病的治疗,张仲景从五脏立论,李东垣独重脾阳,朱丹溪立足湿热阴虚,叶天士重视胃阴,张景岳强调肾命,高鼓峰首重肾阴。构成了中医脾胃病辨治的基本框架。田老师熟谙各家思想,并予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肠疾病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烟酒及肥甘厚味损伤胃肠增加。 [1]其次,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重,使肝之疏泄失司,气郁化火,入血成瘀蕴毒,进而更伤脾胃。因而提出:脾胃病以热证、实证居多,病位多在肝胃;气病及血,以肝胃郁热、湿热食滞为病机。治疗重在清肝降胃,以祛除胃中湿热瘀滞、恢复肝胃调畅为首务,而且这一思想贯穿于治病之始终。针 相关,所以得气与否对于治神十分重要。他认为,针刺之 得气 即是治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而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迟速,不仅关乎针刺的疗效,而且也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神旺而效速,神弱而效迟。 2 2 形成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处方 人迎穴出自 灵枢 本输 ,为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无所适从。如 针灸甲乙经 云: 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石学敏院士借助现代医学知识,凭借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人迎穴对人体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从中风病到无脉证的研究,逐渐认识了人迎穴的腧穴特性。他认为,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够升压,而且能够降压,更能够改变或者重塑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血管继发性的损伤。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石学敏院士带领其团队,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以人迎穴为主,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的针刺降压处方,并明确规范了处方手法量学标准。 2 3 完善针药互补的论治模式 石老师善于针药并用,认为针灸与药物并用可为探求攻克某些难治性病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他强调这种并用不应被理解为针刺与药物两种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应是有机和有序的,其关键是寻求并用的内在规律,期求达到相须或相使的目的。如对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常配合其经验方丹芪偏瘫胶囊。针对高血压病这种多基因、多水平、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逐渐形成了以针刺降压为主,辅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虑烦汤剂等随症用药的针药并用格局。 2 4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结合观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中说: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动静适宜,协调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石学敏院士认为,人法天地而成,天人合一,天地同媾,人与自然界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生病。石学敏院士经常告诫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自我减压;食饮有节,戒烟限酒;顺应气候,起居有常等,并指导其学术团队深入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的宣讲、普查、诊治、随访,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67-68. (收稿日期:2010-12-21;修回日期:2011-05-20) [编辑:洪 涛] 1730 中医杂志2011年10月第52卷第20期 Jo 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2011,Vo l.52,N o.20

中医心肝脾肺肾

中医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 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5、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2、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3、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 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六、五情与五脏1、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 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 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中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称,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肿病机和临床表现作了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了水肿于胃气有关。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期间最著名有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刘河间认为水中的病因病机是:“热胜内而阳气郁滞故也”。张从正治水肿遵《内经》之旨,崇河间之法而有发展,认为水肿之病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相关,若脾虚不能制水,或“肾关不利”均可为之。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理论,将水肿分为寒热二型,寒者多虚,热者多实,并认为前者多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水肿之病因:水肿之因,盖脾虚不能制水。肾为胃关,关门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明·张景岳发展了《内经》治疗水肿的大法,强调补益脾肾的重要性,利水补益为治水肿的“正法”,水肿症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 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疗效。 水肿病的治疗 古代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方剂较多,仔细推究一般都遵循《内经》治水肿的三大治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宣发五阳”。后世医家在运用以上治水肿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如

张良英教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选萃

张良英教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选萃 张良英,女,1935-,汉族,江西省南城县人。1962年毕业广州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国 家级名中医,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老中医药专家博士 后传承导师。全国第二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老师跻 身医林五十余载,博采众长,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医名卓著。医德高尚,深受国内同行的 尊重和病家的热爱。临诊中,望神切脉四诊通达,理法方药多能切中病要。尤其对妇科血证 有较深的研究,我有幸跟随老师临诊多年,受益匪浅,特总结老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经验,以飨同道!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 然不同,但因二者经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 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甚至 发生失血性休克。崩漏既是妇科常见、多发病,也是妇科疑难急重病证之一,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妇女均可发生本病,但以青春期、围绝经期妇女多发。从《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即可见,崩漏是最严重的一种月经病。近年来,由于各种 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崩漏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若治疗不当,容易反复发作。 一、学术渊源 中医认为,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失调。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为虚、热、瘀,三者单独成因或复合成因,或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子宫藏泻失常。因虚者,有因脾肾之虚,有因气血两虚,有因脏腑俱虚,前者常是致病之本,后两者是结果又成病因,故而崩漏易反复,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漏下候》中说“崩中漏下是由劳伤气血,气血俱虚,脏腑损伤,冲任二脉虚损之故”;因热者,有因虚热,有因实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如《伤寒明理论?热入血室》说:“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因于瘀者,有因“怀抱甚郁”,肝郁气滞而郁,有因“气虚运血无力”而瘀,有因“冷积胞中,经脉凝寒”成瘀,有因热甚灼阴燥涩成瘀,亦可由湿热壅遏致瘀,还可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瘀滞冲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乃成崩漏之疾。崩漏病虚证多,实证少,因热者多,因寒者少,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其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藏泻 无度。 二、诊治经验 (一)学术观点张良英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和经典著作作为诊治崩漏的理论依据,以临床疗 效为标准,主张中西医合璧,辩病与辩证结合,治疗崩漏尤其重视脾肾,分期分年龄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治法重在温补”的理论依据,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老师指出,崩漏的发病虽然与脾虚、肾、血热、血瘀均有关,但 老师长期观察发现,崩漏病脾肾虚损者较多,其发病与脾、肾二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关系非常 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固藏,若女子二七先天肾气不足,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七七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均致肾气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泻失常 即发为崩漏。脾为后天之本,主中气,统血,若素体脾虚或忧思过度;或饮食劳倦;或大病 久病,损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也可发生崩漏。 (二)辨治经验 1、崩漏的诊断 老师认为准确诊断崩漏对治愈本病起着关键作用,强调诊断时要紧紧抓住月经周期、经期、 经量均发生紊乱这一关键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情况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如注;或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脾、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主要病证有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本章主要讨论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其中吐酸、嘈杂、反胃附在相关病证中,未详细介绍,其它与脾胃肠相关的病证归属于有关章节或其它临床学科中讨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互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吸受叫和输布生理功能。故脾胃之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得阳气温煦则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也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气机通降。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又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若胃受纳、腐熟及通降功能失常,则可发生胃痛、痞满及便

秘等病变;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导致呕吐、呃逆等病症。.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肝肾失其所养,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脾主统血,如脾失统摄可致便血;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等,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和肾膀胱病证。脾虚生痰,上干于肺脏可引发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则心失所养引发心悸等病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则引发鼓胀等病症,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但临床应注意其整体联系。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导糟粕和吸收大肠中糟粕水份,维持大便正常;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其病理改变皆属于脾胃系的范畴,而生理上又与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排泄等,故将脾胃肠合并讨论。 临床常见主要证型 临床常见主要实证多因外邪或脾胃生理功能失常,导致寒邪犯胃、胃热炽盛、肠道湿热、食滞胃肠、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瘀阻胃络;虚证多由脾胃运纳失职,导致脾气不足、脾阳虚衰、胃阴亏虚、瘀阻胃络。因脾胃及其与肝关系,常

儿科论肺脾肾三脏病变

广中医10中西医(1) 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邪留伏于肺窍;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嗜食咸酸,膏粱厚味以及鱼腥发物等。病机为外因诱发,引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为肺脾肾三脏所司,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若三脏功能失调,则致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痰饮留伏,成为哮喘之夙根。如肺气虚衰免责治节无权,水津失于输布,凝液成痰;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痰,上贮于肺;肾气虚衰,不能熏化水液,使水湿上泛为痰,聚液成饮。所谓痰之本木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末饮也,贮于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是造成哮喘痰饮伏留的内在因素。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贵肾气丸 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 急性肾小球肾炎: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以致邪毒入里,伤及脏腑,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发病。风寒或风热之邪外袭,客于肺卫,肺气郁遏,宣降失司,通调失职,水道不利,以致风遏水阻,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水湿疮毒内侵,初伤肺脾,继则伤肾,肺失通调,脾失健运,水失所主,三焦气化失常,则水泛为肿,湿热下注,热毒内侵,损伤下焦,伤及血络,导致血尿;水湿内盛,困阻脾胃,中阳不振,脾失健运,则身倦乏力,病势缠绵;湿热久稽,耗伤阴津,则手足心热,而现阴虚邪恋之证。 肾炎综合征:小儿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外邪入里,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而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气化、运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水液停聚,则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制水,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主水,司开阖与气化。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水谷精微输布,封藏,均依赖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开阖与三焦、膀胱气化来完成。若先天禀赋不足,或阳水反复不愈,或调护失宣,或外邪入侵,使正气内溃,则肺、脾、肾三脏俱虚,主水无权,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精微不能输布,封藏不密而下泄,则出现蛋白尿。 本证: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脾虚湿困——健脾益气,利水化湿——防己茯苓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补肾——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心肝脾肺肾系列袋泡茶配方及要点简介

心肝脾肺肾系列袋泡茶配方及要点简介 基本方: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 普洱发酵茶为云南大叶晒青茶经堆渥发酵后制成的茶叶,性温、甘,长期饮用可降脂轻身,宁心安神。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树树根上。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中国道家将其列为轻身健体、养生长寿第一要药,清西太后为养荣长寿也将茯苓列为每天必用品之一。茯苓饼配方及工艺从清宫流出后大行于世,经久不衰,现仍为北京做畅销的地方风味食品。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 茯苓、麦冬伍用功效:茯苓益脾和胃,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本草经疏》称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毒,心脾实则忧愤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本草汇言》称麦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仲,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热肺燥,火伏肺中;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茯苓、麦冬皆入心经,茯苓以补心气为主,麦冬以补心阴为要;茯苓、麦冬皆入中焦,茯苓以淡渗益脾为主,麦冬以生津益胃为要。二药伍用,相须相使为用,气阴双补,既可养心安神,增睡眠,又可补气润肺,止咳化痰,也可健脾和胃,补益中焦。 茯苓、麦冬伍用临床适应症:用于心气心阴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郁症;气阴两虚之虚劳久咳,阴虚燥咳;中焦脾胃亏虚之呕吐、胃痛、便秘等症(见于更年期综合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支气管肺炎、慢性肺气肿、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 苓麦茶可作为胃、心、肺茶使用。 本方加珠子草可命名为珍珠苓麦茶或海巴苓麦茶作为肝茶使用,珠子草又名苦味叶下珠,台湾及韩国习称珍珠草,傣语名雅海巴。对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有显著疗效。 本方加露水草可命名为露水苓麦茶,露水草为云南特有植物,富含β—蜕皮激素,具有明显的降糖,强壮肌肉、丰胸、防治老年痴呆等作用。前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将β—蜕皮激素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加进宇航员食品中,以防止航天活动中的肌肉萎缩退化;昆明制药厂有露水草胶囊上市,主要作用于治疗糖尿病。可作为降糖袋泡茶与奥利奇善一起使用。这样可总结如下: 一、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根据需要作为肺、胃、心茶使用 二、肾茶:普洱发酵茶、茯苓、肾茶。因原植物叫肾茶,所以可直接命名为肾茶。 三、海巴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雅海巴。作为肝茶使用。 四、露水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露水草。作为降糖辅助茶。

重症肌无力中医脾肾论治(完整版)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 蒋方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肌无力特色专科,上海200082) [摘要] 治病必求于本,对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就是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从该病最具特征性的八大主症与两大特点的证名辨识、审证求因入手,提示脾胃虚损是重症肌无力的本质,脾虚致使机体稳态调控失衡是该病发生的内在成因,而脾虚及肾、脏腑失衡是该病的病机转归。临床从“病”、“证”两个层面着眼,通过辨病把握疾病态势和中医病机,通过辨证把握证候态势和中医定性。这种结合是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的、个体化的、动态性的,是力求对中医病机与中医定性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医施治的证侯观与证治观。在这个整体观中,如何通过中医药治疗使机体气血、阴阳回复平衡有序,使病情改善、进而争取康复,治调脾肾是关键。可以概括为补中益气,振元治痿。[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辨病审证脾胃虚损脾虚及肾脾肾论治治宜调适 重症肌无力为神经肌病领域中比较常见的难治病。中医限于历史条件既无此病名也无完整系统的论述,在李庚和主任引领下60年代起即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经历了一个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开拓创新的过程。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学术观点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领域内是十分突出和独具特色的,现将临床随诊所得及李主任经验之整理作一总结。 辨病审证释病机 一、脾胃虚损是重症肌无力的本质 治病必求于本,对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就是对本病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也是对本病证候本质的探索和把握。基于此,李主任从分析重症肌无力临床特征入手,广览博引,上溯《内经》、中尊东垣、下融诸家,发掘整理铸成一说。对重症肌无力最具特征性的八大主症进行了证名辫识、审证求因。将上睑下垂(睑废,睢目)、复视(视歧)、言语低嘶(声喑)、舌软弱(舌萎)、抬头困难(头苦倾)、咽嗌不利、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和四肢不用(痿证),高度地概括为病在肌肉;临床症状虽然部位有别,所司各殊,但其共同点,都由疲怠无力而起,与脾所主的生理病理范畴适相吻合。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而产生“中气”,它通联于体表的“在体为(肌)肉”而将其功能突出的体现出来,

中医讲的是“精气血阴阳”, 追求的是“心肝脾肺肾”扶正与调和

中医讲的是“精气血阴阳”, 追求的是“心肝脾肺肾”扶正与调 和 高朱雷:中医就是五个字 https://www.sodocs.net/doc/d59094025.html,/html/2012-03/08/conten t_1635284.htm 大洋新闻时间: 2012-03-08 来源: 信息时报邀约四次,笔者好不容易才见到高教授。其实笔者在访问之前,就听好几个同事说过,他一眼就能把病人看透,那么几味并不算太起眼的中草药,在他的调遣、加减之下,似乎就有了神奇的药力,不敢说是药到病除,那也是几付中药剂下肚病好了七分。笔者一见面,就问:“外面说您是华佗再世,贵医院的医务处长也给我讲您收到‘华佗再世’四个字的锦旗就有十多面,是不是?”面对笔者的疑问,高朱雷笑一笑:“那不敢,华佗 是谁?是神医啊,我可差得太远了!尽管患者那样说,但我不那样认为。” 平实的回答,谦虚的胸怀。高朱雷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先后担任冶金部附属第六医院、新疆乌鲁木齐中医院首席专家,新疆人民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科室主任、曾数次或公派、或受邀赴海外讲学、诊病,参与编撰的多部中医内科著作已成现代中医的重要文献;行医30余年,他接诊了数以万计的中老年慢性病、疑

难病患者,不管他自己认不认,口碑树在老百姓心里,树在外国友人的心里。因为不管多重的病人,他开药都是以中药为主。用他的话说“西药吃多了,病不一定好得快,但身体一定垮得快。”有意思的是,同行分析他开的药里面,一般主要的药是一种补益药。他出去讲学、讲座和跟病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病是“三分治,七分养”! 高朱雷是共和国新生代中医学家,跟中医中药结缘30载,他总结自己行医30年的心得时说:“中医千锤百炼3000年,其实核心就是五个字--精、气、血、阴、阳”。 一 一位好的中医大夫,他自己就是一所医院。人走到哪里,医院就开到哪里。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他一不需要昂贵的仪器检查,二不需要复杂的化验结果,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就能知晓病情,开一些中草药方剂,用不了多少天,像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骨病、颈椎病、腰椎病、前列腺病、咳喘肺病等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重症减轻,轻病好。 高朱雷就是这样一位名老中医,他精通中医五个字“精气血阴阳”辨证论治,擅长运用中医“七虚五正平衡疗法”治疗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把中医药无可替代的卓越疗效发挥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