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浅析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浅析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浅析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浅析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目前,从整体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每年都在稳定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公信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也多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赤字”,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迫在眉睫。

一、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

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职能与责任不清

政府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面貌,不当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后果将是失去民心。目前,我国的个别政府机构职能交叉,政出多头,各有各的门槛,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导致公众无所适从;部门领导多,虚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既助长了官僚主义,又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多头领导,几个部门分段管理,岗位的设臵界限不清,导致管理混乱;一旦出现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规避责任,使人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2010年3月,某地一位农民因购买假水稻种子损失惨重,尽管拿到了政府的鉴定结果,却由于各部门相互推诿,迟迟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而最终上吊自杀,审视这起因假种子酿成的悲剧,更多的是对推诿扯皮机关作风的无声指控,造成民众对官员素质的不信任,体现政府工作人员责任感淡薄,严重影响政府整体的公信力。

(二)效益观念不够

存在小部门利益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办事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务中心”解决不了公众的实际问题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门槛;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费情况严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绩效,将政府的注意力和资源全部投注于对经济绩效的追求,而弃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被就业”、“被增长”、“被资源”、“被代表”等“被”话语的日渐流行正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质疑。这

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也让公众对政府的工作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行政政策随意

行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一些行政单位满足于自身“居庙堂之高”的权威感,随意制定、修改、变更行政政策,致使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争取到更好的投资环境,凭空许下很多承诺,但是投资商真正来了以后政府又无法予以兑现。在政策制定方面,以“人治”代替“法制”,行政依据、决策程序、行政结果透明化、公开化不够,对于政策的制订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导致一些政策“人走茶凉”,在执行上出现间断,政策执行的后果无人评估,使公众无法对政府的政策作出正确稳定的预期,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四)行政人员腐败现象存在

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政策的执行主体,其一言一行在公众眼里即代表着政府的意愿,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市场的开放性、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官本位”思想导致的一些政府行政人员利用权力在制定政策和决策中“设租”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让行政命令更容易代替行政政策。“行政裁量权”的不恰当设定,使得“寻求政府官员干预来解决问题”仍是某些社会主体(企业或个人)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利益的主要手段,从而也为

“设租”提供了可能性,为“寻租”提供了市场空间。“权力设租”的结果是“权力寻租”,这将直接破坏政府公信力。

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强化政府的合法性,提升政府的凝聚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功效运转,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体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我们应提出新对策,拓展新思路。

三、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一)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发展,是行政文明、政治文明的要求,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一般而言,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政府产生的合法。依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授予,一切违背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建立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

(2)选举、任免的合法。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效力,不断完善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和质询制度。让人民代表大会在官员任免、升迁和绩效评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政府官员任免、升迁和行政人员的录用都能更好地体现民意。因为只有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让机构发挥其应有的

作用。

(3)行政法律化。构建法制政府,避免政府权力部门化、政府权力地方化。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律、法规、决策、命令的过程中,应严格地依法行政,使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5)严惩权力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政府公信力最大的敌人,同时也是行政法制化建设最大的障碍。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由来已久,短期内要想彻底根除还很不现实,只能逐步推进和完善权力的监督体系。包括巡视制度、官员任职回避和交流制度、任期限制制度,针对基层官员(县、乡)建立的权力监督体系等等。

(二)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1)规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政策的实施。它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公共政策的规范化远比任何其他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重要。规范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能最大限度的规范政府行为,同时也能保证公共政策稳定性和可执行性。按照这一流程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往往都能保障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通过“民主”,规范行政。政务公开、听证会等拓宽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让民众关注政府日常行政过程,使民众可以依赖社会组织参与和影响具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3)建立管理规范化模式。要形成一套统一、科学、系统的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能,构建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节约型政府。通过操作的细化、管理的细化、执行的细化,将工作、服务、管理做细、做实。精确计划、决策、控制、考核,把管理的对象逐一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4)强调“效益”观。政府行政时,要充分体现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越的见识和运筹能力,做到效率高、效果佳。这种“效益”观,是要以促进社会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具体到整个办事过程,科学决策依据、环节、顺序、责任人一一落实,减少了时间、精力、财物的浪费,提高了效率。

(5)增加政府工作程序的透明度,督促政府承诺兑现。政府的空头承诺对其公信力有极大的损害,要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从督促政府承诺实现做起。要科学、合理地设臵政府工作程序;将政府工作程序公开,使政府工作行为的运行完全暴露在“阳光”(公共视野)之下。在这种状态下,公民能够在透明的政府工作程序中实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

能够通过透明的工作程序对政府的工作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透明的工作程序向公民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公开包括立法、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公共开支、公共预算和政府的监控等有关活动,以便能让公民及时地了解政府的工作活动,从而达到督促政府实现承诺的目的,最终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三)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规范公务员行为

政府的形象一般是由两个方面来体现的,其一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其二是政府公务员表现出来的形象。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实现的,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伍,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点:(1)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通过文明、科学、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的文明、社会的文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要在公务员队伍中努力培养先进的行政理念;2.要创新和建立一整套行政行为

规则,确保各种行政行为依法依规、有序透明、高效运作;

3.要用先进的科学实用技术装备党政机关办公系统;

4.要丰富公务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2)要建立、健全公务员监督约束机制。公务员的管理是很复杂的,政策的制定可以通过规范流程来处理,但是公务员却不能,因为公务员具有很强的个性或者说是个体化差异。有的公务员存在的是工作态度问题,行为懒散,工作被动;有的公务员存在的是生活作风问题,到处吃拿卡要;有的是工作作风问题,沉迷于文山会海,只会务虚,不会务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为此,应该从规范公务员行为入手,建立、健全公务员监督约束机制,来最大限度的预防失范行为的发生,以便在公务员发生失范行为之后能够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以便予以追究。

总之,政府的公信力对政府管理国家,促进社会和经济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国情下,政府应该积极通过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和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来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加强行政管理,塑造人民作主的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经得起人民问责的政府。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

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分析

xxx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分析学习形式: xx 年级: xxxx级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专升本 姓名: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二0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的基础、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是行政权力分配不够合理、公共政策过程不够科学、民主参与制度不够规范、权力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不够完备以及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国家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因此,必须在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合理分权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制度、改进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公信力;政府;制度;对策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间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并努力争取可分配资源总量是不断上升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

浅谈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浅谈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步入新媒体时代。我国近两年新媒体发展迅速,但政府公信力却面临各种挑战。政府本身的管理缺陷、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新媒体自身的特质等是造成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要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就需要建立“整体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及无线网络为传播平台,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无线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发展迅速。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 1年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作为新媒体的一种,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与网民沟通、倾听民众呼声的平台和重要渠道。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我国政府公信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一、新媒体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指的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信息传播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不断丰富而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

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手机、高清电视、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等。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量大、受众量多。新媒体采用电子化模式,信息存储量更大、时效性更强,同时新媒体大大突破了地点和没备的限制,极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受众量。 信息传播快。同旧的媒体不同,人们想得到一个消息不用在固定的地点、用固定的设备,很多新媒体不受设备和地点的限制,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范围、速度和频率大大提高。Facebook与米兰大学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任何两个陌生人要建立联系,平均所需的中转联系人并非6个,而是4.74个,这也颠覆了着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一条微博经转发就可能在几秒钟扩散到成千上万人。 互动性更强。由于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操作更为简洁、展示方式更直观。随着网络在新媒体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媒体使用起来地点不受限制,易搜索,检索效率高。以云服务及苹果SIRI语音功能为例,新媒体还具备了随时随地储存、复制和查找信息的功能以及语音识别获得信息的功能。埃万斯在预测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趋势时提到,到2020年,1/3的数据将通过云端进行存储或传播。全球云服务营收将每年增长20%。到2014年,创新和云计算方面的IT支出费用将超过l万亿美元。他认为,第五大技术趋势将是社交网络的发展和

建设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社会、政府和公众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强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诚信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诚信政府;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41-02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可见,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以及政权稳固的重要尺度,对于构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在“5?12”大地震后,政府在灾情的发布、应急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保障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 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 (一) 时代及社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群众路线与政府公信力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613298168.html, 群众路线与政府公信力建设 作者:叶昌友梅景辉 来源:《群众》2013年第09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党中央对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此重视,不仅因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因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改革托放进入深水区,在此情势下,党群矛盾、干群矛盾相对比较突出。并且这些矛盾的积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党中央在当前着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于当前国情、党情和民情的清晰认识,是为了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执政能力,提升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当前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二者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而提升政府公信力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除着重提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外,还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必须坚持于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党和政府的决策、行政、监督等各个环节中来,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第一,通过转变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和服务型政党,落实群众路线,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和服务型政党。而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政党的建设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坚决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才能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因为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利益需求,获得第一手材料,才可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体制上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型转变。我们党和政府要实现体制的创新,必须不断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专家学习,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领导干部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看到自己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襟怀。”只有向人民群众学习,才可能深入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在建设服务型政党上,我们要明确党和政府的服务对象是谁,即我们“依靠谁”和“为了谁”。我们党和政府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是为了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够体现出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意识和根本利益。 第二,通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教育活动,让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形成思想共识,促进党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前有些领域之所以矛盾容易激发,除了利益导向的因素之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缺乏共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将群众路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让人民当家作主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工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解释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些原因并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健词:地方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这种信任关系源自于政府自身的道德状况,具体说就是政府的诚信度。只有政府诚实守信,公众才能表现出信任这种精神诉求;而当公众表现出信任时,这种精神诉求在特定场合下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又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化信任就构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顾民力和财力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 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官民对立理念的影响 ,造成官僚主义盛行。 中国社会从历史上看有着深厚的官本位传统,官民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一个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似乎顺理成章,不容置疑。这一思想影响到今天,造成官僚主义盛行。对人民的福祉漠然视之,对百姓的利益从不关心,惟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时至今日,部分政府官员头脑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干部和百姓的身份划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都不能不说是长期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塑造的官僚文化传统的影响。 2.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是民主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把权力交给政府行使,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掌握权力的政府也有可能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反过来侵害人民的利益。要使政府始终维护和捍卫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讲实话,说真话,守信用而不使其反过来愚弄人民、欺骗人民,就必须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并能及时追究责任。实际上,当前出现的诸多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政府的制约不够,对政府或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问责不力所致。 3.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日前,突然爆发的郭美美事件,让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有些茫然无措,以前觉得具有官方背景的红十字会是最安全的捐款通道,现在看来或许远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在通常情况下政府专家媒体的信任危机并非各自孤立。他们往往都是拧合在一起出现,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件上的非真诚表态往往难以第一时间解除大众心中的疑惑,这时某些所谓的专家便会站出来通过媒体管道发表一些非公正的言论,试图平息民众的质疑,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引发连锁信任危机,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破坏起来一夜之间就可能丧失殆尽,如果不能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做保障,就难以形成有效合作的社会局面,这将极大地提高社会做事的成本,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执政党立足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学者们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旭霞在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M 78政治与法律丨 Z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沙玉霞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市行政学院)?山东德州?253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三个维度予以客观呈现与深度分析,接着针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提出建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 和认可的能力。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 满意度,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政府公信力有助于 增强政府合法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 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 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我国政府 公信力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1、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态势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 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公众 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反腐深得民 心,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领导魄力得到公众高度认同。 总而言之,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 步伐,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对政府的信心、信赖和信任。 从横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全球 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发表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 显示,[1]在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度位居首位,蝉联第一。调查显示,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 信任度达84%,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 89%。与此相比,美国受访者中,只有33%表示信任自己的 政府,比去年下跌14个百分点,是下滑最多的国家。同时, 报告还显示,我国约有68%的受访者相信政府有能力将带 领民众走向更好的未来,在美国只有约15%的受访者认为 政府有这个能力。 从纵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逐年提高。2017年7月, 《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信用 小康指数”显示,从2005年到201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 指数从60.5分上升至83.7分,呈现出在波动中持续上升的 趋势。(见图一) 一级测评指标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中国信用小康指 数 权重(%)403030100 2005年度60.566.353.760.2 2006年度60.566.153.460.1 2007年度60.66653.160 2008年度61.566.25360.4 2009年度62.26753.661.1 2010年度6367.754.161.7 2011年度6567.854.562.7 2012年度67.8685664.3 2013年度70.170.258.566.7 2014年度74.167.868.270.5 2015年度77.866.868.471.7 2016年度81.168.77074.1 2017年度83.773.174.677.8图一?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数据来源:小康杂志)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是好的,必须充分肯定。 2、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长期以来以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大大透支着政府公信力。从近几年的公共事件来看,特别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其发生大致都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环保话题发端,引发当地公众反对,和政府发生冲突,项目缓建或停建。类似事件不断上演,让人深思。尤其是一些“低风险项目引发大规模公众关注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政府本身信任的缺失。以中国式的PX项目为例,之所以经常遭到公众抵制,不是公众不相信项目与技术,而是不相信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能够真正地履行到位。 除此之外,怀疑政府的决策取向,怀疑政府的事件调查结果,质疑领导的亲民举止等等,几乎只要是涉官、涉权问题,群众总抱持着不信任态度。特别是政府与公众在具体利益上发生了冲突,任凭政府或干部有何作为,公民依然不信。曾经的老百姓似乎变成了“老不信”。因此,“对政府产生严重的怀疑”是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3、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显著 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差序格局”,[2]各级政府公信力水平不一样。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亲疏远近的信任关系,就像往水中扔石子形成的波纹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 当前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存在这种“差序格局”,总体呈现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信任度逐渐减弱的波纹辐射状,即政府层级越高,公众信任度越高;政府层级越低,公众信任度越低。中央政府公信力高于省级政府,省级政府高于基层政府。“中央是亲人、省里是好人、县里是坏人、乡里是恶人”,可以说是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的形象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在2016年开展的“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调查发现,中央、省、地方,三级政府的网民信任度从高到低得分依次是:4.02,3.73,3.3(满分是5分)。具体从各个省份来看,各个省份对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都最低。[3] 二、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4]是亟待回应的问题。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公众对中央政府、对中央领导人的认可度高,无论是在国家发展上,还是在处理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上,信任度都很高。这种情况用的是望远镜。但是,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在处理具体事件时,一旦出现应对或解决不力的情况,就会导致群众的不满和不信任。这种情况用的是显微镜。特别是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体上的负面报道和观点不少,在很多情况下,“不满”已经是自媒体讨论中的主要话题,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有着不小的影响。用的镜子不同,视角不同,使得公众对公信力总体的认知,和公众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对政府公信力的感知,会有很大反差。 看待我国的政府公信力,既要用“显微镜”,也要用“望远镜”,这样才能反映出我国的实际镜像。(下转第43页)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下旬刊

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事情却反映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本文以这些事件入手讨论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如何提高公信力。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执政能力提高公信力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像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大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崛起,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板。但是,在这些光芒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而这些危险可能让我们的国家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比如,厦门PX 项目事件,云南PX事件等这些事件在发生时政府曾经出面为群众解释利害,说服人们相信政府,可是结果他们不相信政府的言论,无论政府说的正确与否,人们都是选择抵制的态度。这些事情都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而我将从政府公信力这一角度讨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2 问题的出现 百度网关于公信力的解释是:公信力是指在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品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程度。一般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也就是政府信用的问题,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于政治伦理范畴。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性如何,特别是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否得到公众的信赖等等。 过去大多数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政府公信度的提升依赖于政府业绩的提高,因而,公信力的提升也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不过比较以往的数据,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 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然而2006年《小康杂志》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在“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位居榜首[1]。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政绩与公信力之间貌似没有直接的关联。还有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1 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铁道部发言人的回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这样的事情被人们看作是当前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生动体现,而类似的事例则不在少数。应该说,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出现的公信力危机和近年来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这样一个“大众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政府行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不再是无法解密的“黑匣子”,其所作所为可以被轻易曝光和放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那些被曝光的案例来看,不少地方政府显然还未做好在公众放大镜下运行和工作的准备,仍然以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日常的或者突发的事件,其结果往往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质疑,政府公信力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流失。这也就导致政府公信力在逐渐下降,民众对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而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安全、民生等各方面的严重损失。 2 政府公信力重要性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合法性的确认,合法性与政治现象相生相伴,它是指社会性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公务人员的作风上,切实 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为建设 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公开、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确保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省人民政府就改进机关作风,优化 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行政机关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首位在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审查提交的有关材料。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并能够当场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 场审阅,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 应告知承办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的事项,要告知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和位置,必要时电话联系或 亲自引领其前往,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 (二)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法定期限以内本机关所承诺的期 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领导交办、批办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规定 时限办理,没有明确时限的,要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结果应在规

定时限内向交办、批办领导报告,重要事项应及时报告办理的进展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举报、申诉事项有明确时限的,要在规定期限内尽快办结;没有明确期限的,要在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凡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 (三)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要制定清晰的服务说明,告知服务方式、公布服务信息、明确服务责任,承诺办结期限,压滤机滤布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完善政务大厅工作制度和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市、县政务大厅应有的作用。抓紧建设开发全省行政许可(审批)网络平台和系统软件,试行行政许可和管理网上审批。 (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省、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在政务大厅或者服务窗口通过服务指南、查阅本、公示栏、触摸屏等形式,就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及其它审批、管理、服务事项的办事职责、承办事项、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办事结果、办事纪律等向社会公开。已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同时要通过公共信息网站进行公示。 (五)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本着减少审批、简化审批、规范审批、监督审批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审批)要素、条件。根据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清理情况适时废止、修订和制定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提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要整合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环节,明确审批权限,下放审批权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簡称《報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在这个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它在给政府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政府公信力建设在这样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诸多考验。 一、新媒体及政府公信力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新媒体概念的内涵 新媒体指的是同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之类的传统媒体相区别的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方式也更加多样。 (二)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通俗的来理解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但目前这一概念在理论界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政府公信力涉及2个主体,即信任方和信用方,信任方指的是社会公众,信用方指的是政府自身,根据出发主体的不同,对政府公信力的定义也有两个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政府作为主体,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和程度。第二种则把社会大众当做此概念的主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 本文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运用其权威及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的满意程度,程度越高,政府公信力就越强。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 由上述概念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公信力狭义地理解为,地方民众对于地方政府运用政府职能、利用手中的资源服务于他们的满意程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宁波市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 政府的信用是政府权威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大数据时代,政府的信用被一次次的消耗、一次次的撼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危机公关主体意识薄弱

加强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工作心得

加强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工作心得 公信力是政府的诚信力、威信力、号召力,加强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对于加速民主化进程,提高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能力,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正确履行职责,以每个公职人员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政府公信力是通过广大干部具体行政行为来体现的,广大干部一言一行都事关政府的形象。实际工作中,广大干部经常面临角色冲突、权力冲突和利益冲突的困惑,因此必须加强广大基层干部的从政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及工作责任感,做到诚实守信、秉公办事,热情服务,塑造高尚的职业精神。 二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政府依法行政是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基层政府及其部门必须带头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干部必须带头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减少行政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维护政府行为的公正性。 三要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基层政府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不断壮大镇级经济实力,不断加大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公共设施建

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必须进一步创新政府治理管理机制,从外部环节更好地引导教育广大干部履行公共责任。 一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基层政府财权、事权,加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公正性,提升其社会效益。 二要建立健全行政行为民众参与机制。自觉按照市场和社会对政府建设的新要求,遵循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对政府履职过程进行改革和建设,通过机构精简优化、政务公开、广泛听证等途径,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拓宽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获取广大群众对镇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三要建立健全工作问责机制。要按照政府公信力建设要求,根据不同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将具体内容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列入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要加强部门办事细则的公开、实行岗位工作标准承诺,对不良行政行为及时问责,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和工作效率提高,以广大干部诚信度、执行力的提高提升政府的整体公信力。

浅论影响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提升途径

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提升途径 摘要: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我将以下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和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来简单论述。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对策民众行政 一、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为公共权力提供连续的合法性基础。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存在和运行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政府的公信力是人民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为政府的存在和运行提供合法性。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际上就是某种信任。公信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连续的、强大的,在于公民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信任程度。政府必须以其主动的行为(政绩)来不断赢得公民的信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支持。 一旦政府失信, 社会成员就会普遍放弃通过国家公权力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而转向使用暴力寻求自我保护, 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多。 目前,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处于下降态势。形势比较严峻。近些年来,针对政府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多次发生, 从贵州瓮安县“6?28”事件到云南孟连“7?19”事件,再到最近的温州“7.23”动车事故和广东乌坎村事件。一系列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在考问政府的公信力度还有多少?一次次的群体性事件,把政府的公信力一次次的削弱。其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遭受质疑,其凝聚力和号召力有所减弱。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保持社会稳定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这些年来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确实也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都在扩大,使政府公信力受到很大损害首先,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关系的协调者,要让所有社会群体阶层都满意,难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本科毕业论文 学校代码 分类 号 学号 密级 题 目 (中、英文)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论文日期 所学专业 成绩评定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政府整体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有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因部分执法方式粗暴、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公开不足以及权力被滥用等问题致使政府公信力弱化。究其原因,既有政府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各种行为评价的影响。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行政行为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s overall ruling ability,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re still exists the rough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ve inefficiency, and lack of openness in government affairs and power abuse and other problems resulting in the weakening of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ason lies in,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itself, but also the arising of public consciousness toward right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behavioral evaluation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penn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administrative act 目录

相关主题